价值投资500喊了这么多年,这回动真格了吗

怎样理解价值投资的理念? - 知乎566被浏览44726分享邀请回答6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252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更多2 个回答被折叠()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价值投资喊了这么多年,这回动真格了吗?
价值投资喊了这么多年,这回动真格了吗?积极引导市场走向价值投资的道路,同时呼吁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这已然是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鉴于中国股市独特的高波动率、高投机性特点,结合股市仍以散户化作为主导的特征,由此也导致了股市的价值投资之路迟迟未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实现。或许,在中国证券市场中,长期投资,乃至是价值投资,很容易会成为市场中的笑话。但,历经之前股市大起大落的风波之后,实际上也让部分崇尚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尝到了甜头。相反,对于那些热衷于追涨杀跌,且习惯于在题材概念股身上获得短期投机暴利机会的投资者而言,去年以来的市场教训也相当惨烈。实际上,自2014年7月份以后,中国股市因杠杆资金的逐渐激活,而诞生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杠杆牛市行情。然而,在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通车”之后,股市更是凭借这一历史契机,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走势,而场内融资业务也于当时逐渐得到了重视,至于场外配资业务,也有逐渐抬头发展的迹象。不过,对于那一轮杠杆牛市行情来说,以银行、保险为主导的价值投资标的,其整体涨幅并不是太显著,且上述投资标的的主要涨幅基本在15年2月份之前完成,而在随后股市加速上涨的过程中,上述板块的表现却明显逊色于同期其它类别股票的表现。但是,在15年6月份之后,即股市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由牛转熊”的过程,以银行、保险为主导的价值投资标的,却起到了护盘的影响。与此同时,纵观去年7、8月期间,国家队资金护盘的主要对象仍然离不开这类低估值,且占比市场权重显著的上市标的,而随后市场持续下跌过程中,对于这类品种而言,其最终跌幅也明显低于其他的股票品种,也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护盘的意义。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价值投资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老干妈: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商业模型","author":"hejian2016","content":"如果巴菲特生在中国,老干妈一定会是他想去投资的企业(虽然老干妈反感资本,但巴菲特是完全不同的资本家)。理由如下:传奇的企业家,老干妈像极了B夫人生意模式极其简单,并可以持久强大的护城河,无人可以匹敌优秀的过往经营业绩和财务特征这些品质正是巴菲特梦寐以求的,而老干妈集其于一身。1、陶华碧,中国的B夫人?巴菲特在1983年以6000万美元买下了B夫人(Rose\nBlumkin)的“内布拉斯加家具大卖场”,B夫人当时已90岁高龄,依然在卖场工作。为了买下这家商场,巴菲特等了10年,期间被B夫人拒绝。巴菲特在年报中、演讲中,反复讲述B夫人的励志故事,可见他对B夫人的欣赏有多深。1893年, B夫人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小村庄。兄弟姐妹七人,父亲忙于虔诚地信仰宗教,B夫人6岁时就开始帮母亲干活。因为家里贫穷,她从未见过教室什么模样。1917年,打算移民到美国,因没有护照,在中俄边境被士兵扣下,B夫人告诉士兵自己正在为军队采购毛皮,回来给他带瓶伏特加。就这样,一个半月后,她终于到了西雅图。她一开始经营当铺和旧服装店,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卖掉地下室的家具。1937年,B夫人44岁,她用攒下的500美元,租了一个店面,和巴菲特祖父商店一个街区。取名为“内布拉斯加家具大卖场”,她的生意经就是“薄利多销,童叟无欺”。
—以上摘自罗杰·洛温斯坦《巴菲特传》陶华碧确是像极了B夫人:她们都是贫苦出身,没有文化,为了生存却成就了财富传奇。和B夫人一样,陶华碧由于贫穷,从小到大没读过书。比B夫人更惨的是,20多岁时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最初都是为生存而挣扎,但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却成就了巨大的财富。更励志的是,他们都是40多岁开始创业。她们没有文化,却很有生意头脑。贫苦出身的人很多,艰苦奋斗的人也很多,但成就大生意,要很有商业头脑。B夫人为了养家糊口卖了自己地下室的家具,却做起家具的生意,并“低价,诚实”作为清晰定位,被大地毯厂在法庭上控告低价不公平竞争,结果法官自己跑到B夫人那买了家具。1989年,陶华碧用四处捡来的砖头在贵州南明建了个“实惠餐厅”,一天因为生病没有买辣椒酱,顾客听了扭头就走,深受触动的老干妈于是就抛弃了面条“主业”研究起辣椒酱。二人虽然没有文化,看不懂财务报表,却很会精明地算账。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B夫人向银行贷款总是吃闭门羹,从此对“金融大亨”恨之入骨。为了生存,B夫人一年工作365天,到90岁高龄依然战斗第一线。而老干妈初始创业时为了增加销售,自己背着麻辣酱到处推销。老干妈产品被到处假冒,商标也被人抢先注册,为了找到证据,老干妈半夜三更出去侦查。直到2003年,法院才判决撤销假冒者的商标。B夫人和老干妈无疑都是传奇的企业家,但如果二人非得选一个更好的,我认为老干妈更胜一筹。B夫人脾气暴躁、颐指气使,和儿孙辈关系很差,最终被赶出自己创立的企业。而老干妈低调智慧,很早就将股权分给两个儿子,而且深受员工爱戴。2、老干妈,优秀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越简单、越容易理解越好,这是巴菲特喜欢的商业特征。老干妈只有一种拳头产品,油辣椒,产品十分聚焦。老干妈产品拥有如下特点:产品有一定的成瘾性,拥有较高的客户忠诚度。一旦吃了一次老干妈,就拥有一种美好的味道回忆,大多会重复消费。老干妈已经成了中国味道的象征之一,被旅居国外的人称为家乡的味道。老干妈有类似茅台、五粮液等白酒这样的特征。产品不需要与时俱进,有长寿基因。如果在投资中找到不需要变化的产品,真是一种福音。可口可乐曾经改过一次产品味道,在盲测中,大多数人认为新口味的产品更好,实际推出时却是财务上的灾难。我想如果老干妈改了熟悉的味道,甚至改了Logo、包装,同样会招致反对声一片。尽管商业的世界变化莫测,老干妈会是长寿的生意。这就是我们应该寻找的好生意。作为食品,老干妈没有健康问题的困扰。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很多产品因可能不利于健康受到质疑和冷落。比如,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可乐有害健康的问题就扔给了巴菲特、芒格。火腿肠、方便面、汉堡、果冻等有垃圾食品概念的有可能会慢慢衰落,而老干妈的油辣椒至少目前是没人有不健康印象的。老干妈还有其他很多优质特性,比如保质期较长,有14个月。而且除了佐餐调料外,还可以用作餐馆、烹饪的调料等多种用途。由此可见,老干妈是类似于可口可乐和茅台的商业模型,是价值投资者最喜欢的模型。当然,老干妈的商业特性不是没有缺点,最重要的缺点就是:你可以一天喝三瓶可乐,和朋友喝两瓶茅台,但你不能一天喝一罐老干妈。一罐老干妈,普通家庭可能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消耗完,所以老干妈很难成为茅台、可口可乐那样几千亿、上万亿估值的大型企业,但已经可以成为极其优秀的企业。老干妈未上市,根据公开数据,一瓶老干妈大约8块钱,每天卖出130万瓶,一年用1.3万吨辣椒,1.7万吨大豆,2015年销售额大约40亿,15年间产值增长了近75倍。同时根据老干妈近5年纳税22亿的税收数据,用25%的企业所得税率反推,一年净利润约为12亿,也就是说老干妈的净利润率在30%以上,非常惊人,ROE也必然非常不错。同时,老干妈现金流极好,没有一分钱负债,不需要贷款,不需要上市,因此不需要理会投行的忽悠。优秀的经营表现,来自其强大的护城河。3、护城河:为何“老干爹”们无法生存?如果你给我100亿,让我你和老干妈竞争,我看还是算了吧,毫无胜算。它很赚钱,别人却无法模仿,这就是“护城河”。老干妈成功后,模仿者也都出来了,老干爹、老于妈。。。有的模仿品甚至在某一时刻有不小的威胁,但如今在超市早已看不到踪影。老干妈狙击模仿者,最重要的护城河就是品牌。品牌是一种比技术更强的护城河,老干妈将门槛很低的辣椒酱开创成了一个新品类,并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提到辣椒酱,人们的大脑中只有老干妈,没有第二名的位置,它垄断了人们的心智份额。而老干妈品牌的建立得益于一系列正确的举动:老干妈虽然没有文化,但似乎二十多年前就理解了“专注、极致、口碑”。专注。老干妈不搞多元化,这么多年就只有辣椒酱。这是很难得的,因为账上现金多了,很难有不进军房地产、互联网等“朝阳产业”的冲动。任凭政府怎么劝,投行怎么忽悠,老干妈始终坚持初心,“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极致。这么多年,无论在哪里购买、何时购买,老干妈产品质量始终如一。品尝过其他辣椒酱,最终还是认准老干妈。口碑。老干妈虽未学过市场营销,她却做到大师水平。没打过一分钱广告,仅仅依靠口碑相传,老干妈却是家喻户晓的品牌,甚至影响力已经跨越国界,不得不说这是营销的奇迹。消费者购买的便利性很重要,老干妈建立的经销网络也十分发达,走到任何一个超市、小商店,几乎都能买到老干妈的产品。陶华碧的创业传奇故事,“老干妈”的产品名字,让老干妈成为一款有情怀的产品,加上其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以及执着专注精神,使其品牌的护城河越来越强。老干妈是聪明人,知道做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她会每年花费大量财力打假,维护自己的品牌。4、老干妈:未来向何处去?陶华碧目前将近70岁,早已不需要插手具体事务,但毫无疑问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根据媒体渠道,老干妈也分配好了股权:小儿子50%股份,大儿子持49%,陶华碧本人,仅占1%。毫无疑问,以公司目前的状态,还可以稳定增长很多年。同时,老干妈也有一些新的增长点:国际化:大趋势是中国人更多地走向世界,外国人也更多地来中国。近年来,中国的一些文化符号在国外有越来越多的认同,比如老外对马应龙的感恩,里约奥运会上菲尔普斯身上的拔火罐红圈。同样,老干妈在不少老外那里受到青睐,甚至售价远高于国内。老干妈正在顺应中国文化影响力扩大的力量,开拓国际市场。新品类:老干妈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品牌适当延伸相关品类,就算失败也不会有太大影响。提价。老干妈这样的公司无疑是掌握定价权的,我想即使老干妈涨价5毛钱、一块钱,不会导致很多人放弃消费。但提价只是一种潜在的巨大优势,老干妈没有任何业绩压力,完全不需要这一招。老干妈的未来,仍然有巨大的进步和提升的空间,但也并不是没有值得担忧之处。老干妈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产品、营销、国际化和创新等方面,都还有一些不足。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家优秀的调味品企业——日本酱油制造商龟甲万。龟甲万有很多老干妈值得学习的地方。龟甲万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食品公司,创立于1917年,总部位于千叶县野田市,其起源可追溯到1630年的茂木家族中的8个家族生意。其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酱油、食物调味料及香料、味醂、烧酒及清酒、果汁及其他饮料、药物与餐厅管理服务。龟甲万也是一家传统的家族企业。龟甲万名誉董事长、第10任总裁茂木友三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家族企业经营存在一大弊害,就是让没有能力的家族成员参与经营。1917年八家合并的时候,就确定了一条严格的规矩:每家每代只允许1个人加入公司、而且不保证进入公司的人一定能成为董事。这样的规矩坚守至今。”同时,茂木友三郎认为,“家族企业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在许多使命感强、对公司满怀热情的人,这样的优势需要活用。但不给他人机会也是不行的,因此只要有合适的人选,公司总裁不一定拘泥于家族成员。”老干妈在陶华碧在世之时,想必可以一致坚持目前的股权格局和治理结构,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比精神领袖更能作用长久,所以当老干妈传承至下一代时,能否坚持以往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维持团队和经营的干劲和稳定,就有待观察。龟甲万把酱油做成了一个文化产品,这个产品承载着人们共同的味觉,代表着日本制造业的高水准。绕着小小的酱油,龟甲万做了无穷大的延展。龟甲万纵向供应链惊人,往下游有调味品改造法式大餐、意大利餐、中餐、韩餐。往上游延展到去意大利种大米,延展到土地的多层次生态修复。老干妈产品的品牌形象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外国人心中仍处于中低端,略低于李锦记,更远不如龟甲万。老干妈要想真正打入国际市场,不能仅仅停留在“辣酱蘸料或者辣酱拌饭”这个层面,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营销,成为中高档中西餐中某些创新爆款菜品的必备调料。同时,要符合和宣传有机、绿色的产品标准,对产品形象进行全新的设计和包装。这个过程会很长,但是非常有必要去做。龟甲万是极度保守和持续创新的复合体。保守的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持续创新的是产品和技术。对于龟甲万从一家酱油作坊成长为国际化的企业,现任总裁堀切功章(第13任、堀切家族成员)认为原因就在于持续的创新。在龟甲万看来,传统和革新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堀切总裁表示,“所谓传统,不过是革新的不断累积。”老干妈已经具备龟甲万保守的基本特征,但是在持续创新上还需要向龟甲万学习。总之,老干妈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民族品牌,一家值得尊敬的优秀企业,我们希望她的未来更加美好!","updated":"T08:53: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98,"likeCount":5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3:4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67b089fc20cf7aaf9666f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98,"likesCount":548},"":{"title":"道德经中的投资智慧","author":"hejian2016","content":"《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名著。《道德经》区区五千多字,却充满了关于处世之道、用兵之法、治国之策的极高智慧。道德经的智慧和价值投资的哲学同样相通。笔者不揣浅陋,将老子的智慧解读如下(不按原文顺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翻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解读:股市投资中,大多数人终究会亏损,所以一定要走少有人走的路,选择不同的投资道路,这就意味着要被人嘲笑。价值投资就是在A股中不断被嘲笑的投资方式,所以它非常有效。巴菲特说,价值投资要么五分钟就理解,要么永远不会懂。自从格雷厄姆提出这一投资体系,并有无数成功大师的条件下,“勤而行之”的“上士”依然凤毛麟角,“若存若无”的“中士”和“大笑之”的“下士”依然占据绝大多数。被人嘲笑的正是我们要坚守的,被人追捧的正是我们要回避的。大道甚夷,其人好径。翻译:大道很平坦,但人们却喜欢走捷径、走邪路。解读:投资的大道很平坦,那就是研究分析好公司、耐心等待好价格、耐心持有,但大多数人喜欢去走跟风听消息、炒概念、追涨杀跌的捷径,可惜捷径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翻译:假如我稍微地有了一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上了邪路。解读:投资中,诱惑太多,让人难以忍受的情况也太多,很多人本来坚守正道,但还是经不住,走上邪道了。投资是不断修炼的过程,只有极端情况下,也不改初衷,才算经受住了考验。这两年极端市场真是一块试金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翻译:以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妙的方法来用兵,以无为来取得天下。解读:投资中需要“守正出奇”,一方面投资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这是“守正”;另一方面,要获得超额收益,必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和别人观点不一致(但正确)的地方,或者别人不敢下手的时机,这就是“出奇”。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翻译: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解读:不管是千股跌停的股灾1.0,2.0,还是千股涨停的大牛市,这都不是市场的常态,都不会太持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翻译: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解读:价值投资的哲学可以理解为一个“退”字,无论是企业护城河、市场安全边际、个人能力圈,还是长期持有、淡看波动,都在强调保守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暗昧、倒退、崎岖,实际上正好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翻译: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解读:投资最忌燥热,不停地盯盘、交易,真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清静无为的,他们享受的不仅是不错的经济回报,更是极高的生活质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翻译: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解读:对投资收益应该知足,不少人动辄要求年化100%,或者制定很高的投资目标。其实,市场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越保守、要求的越低,追求不亏损、控制好风险,时间长了,收益反而会是最高的那个。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翻译: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解读:老子的这句话有不少争议,因为人们相信,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老子的话在某些方面也非常有道理,以证券投资中调研为例,很多券商研究员虽然非常勤奋地调研,但问的问题均是短期公司的消息、项目、新概念等,还有人跑到上市公司门口数卡车进货数量等,应该说这些行为精神可嘉,但收效却很差,因为虽然勤奋,但对投资关键的“道”却完全没把握,反而渐行渐远。把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和本质,有时候不需要那么费劲,拥有必要的常识就够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翻译: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解读:在较低价格买了好公司,可能要忍受一段亏损,但日后的收益可能很可观;很多人高杠杆炒概念和期货,动辄赚了10倍,却落得破产崩盘的命运。股市中祸福转换很明显,比如刚入市小钱亏损当时很伤心,但学到了教训,反而是好事,一开始投资体系不完善就赚了大钱的人,后来可能惨不忍睹。治大国,若烹小鲜。翻译: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解读: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老子这里的意思是治大国应当讲究无为而治。股市也一样,放长线钓大鱼,每天都在“炒”的人,没听说谁成功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翻译: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解读:价值投资五分钟就能讲清楚了:把股票当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大道理就这几个。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最难的是克服人类进化基因中的人性弱点。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翻译: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解读:这就是巴菲特“能力圈”的概念啊,不谋而合!不懂的千万不能碰,我们的能力有多大并不重要,关键知道是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很重要。2015年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分级基金下折时冲进去买分级B,一天亏90%多的人,就是没读到这句话吧,虽然读到可能也没用。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翻译: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解读:投资体系一定要完善,不能有重大的漏洞,一旦有一点没想明白就去做了的地方,肯定某一天被市场打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比尔米勒,这些例子太多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翻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解读:价值投资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比如即使很有信心的股票,也强调预留较高的安全边际作为风险的缓冲垫,尽可能长期持有也是不得已为之,因为相信自己无法判断市场走势。价值投资者只去把握不变的东西。没想到的是,最后弱者居然胜利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翻译: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解读:这里强调了自然界“均值回归”的法则,这一法则在股市中同样存在,市场跌的态度了会涨上去,涨的太多了会跌下来。逆向投资非常重要,但人们多喜欢损不足而奉有余。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翻译: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解读:投资者应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翻译: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解读:股市本来是相互博弈的零和市场,你赚的正是别人亏的。但价值投资者却不与他人博弈,赚的钱是与企业共成长的钱,往往在别人不要的时候买股票,将好公司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做了很大贡献。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也都是善于分享的,比如静逸投资就邀请过多位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他们都无私毫无保留地分享多年的投资经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翻译: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解读:投资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先投资指数基金,然后采用格雷厄姆这种低市盈率、分散投资的方法,再慢慢过渡到巴菲特的深度分析、集中投资的方法。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翻译:求学的人,其知识要逐渐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渐减少自己的主观意识,思维见解等。解读:对企业的分析、行业的理解,知识越多越好,但投资的大原则大道至简,不断领悟这些最简单的原则,才能达到道的境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译: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解读:投资要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更要深思熟虑。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解读:投资中得“道”的人往往与众人不同了,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这种孤独是代价,也是享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解读: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不仅有投资的收益,也最接近于“道”。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翻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解读:这里想谈谈如何看待金钱,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为了金钱肯定是无可厚非的,但仅仅为了钱的人,肯定做不大、走不远。如果创业想着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帮助别人;投资想着如何全方位提高自己,帮助别人,也有利于社会。那么,时间久了,格局就完全不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翻译:大道生出一气, 一气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生出中和之气, 阴阳二气和中和之气共同作用产生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 都包含着阴和阳, 由阴阳两种相反的, 矛盾的物质相互作用, 彼此和谐而产生万物, 阴阳二气的作用在于和。解读:老子的这段话表明了阴阳对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宇宙观。老子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从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去解释的,这种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久的规律。我们做投资,首先要理解投资的本质,理解企业的本质。投资的本质是资源配置。科斯认为,企业本质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与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的出现,成长,发展和消亡,无不受到资源配置规律的影响。人类永远面临资源稀缺,所以也就永远面临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的核心是交换,包括生产环节中的交换,在资源总量和构成一定的约束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产出。也包括了分配和消费环节的交换,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和构成一定的约束下,增加了社会的福利。交换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所有的生产活动、商业活动、消费活动和投资活动都在交换中发生和发展。深刻地理解交换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源配置,更好地运营企业和做好投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翻译: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坚守柔弱是道的法则运用的方法。解读:月有阴晴圆缺,年有春夏秋冬。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在循环往复。投资的世界也是如此,牛熊更替,此消彼长。而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最柔弱的方法,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而绝不强加自己的意志。投资也是如此,用最柔弱的方法,用最自然的方法,让优秀的企业成为自然之选,让投资的时机成为不得已之选。一切顺应规律,一切柔弱不争,才是恒久和坚强。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翻译: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解读:价值投资的外在表现,有很多看似非常矛盾的地方。比如,对金钱锱铢必较,又挥之如土;可以持有现金或者股票数年不动如山,而时机到来之时又侵略如火;凡事都极度悲观,总是做最坏的打算,但其实却是最乐观积极的人;行为极静时,思虑极快,行为极快时,思虑极静。这些表面上矛盾对立的现象,在价值投资者身上却得到和谐的统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翻译: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往复循环的道理。解读:老子强调“以物观物”,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和欲望,顺应客观事物的本来的自然状况,并抓住他们的本质和规律。无论是对投资规律本身的认识,还是对企业的分析,都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达到一种静、明的状态。","updated":"T04:45:3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2:45:3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bfdf6a0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3},"":{"title":"复利的奇迹:少有人利用的超级力量","author":"hejian2016","content":"爱因斯坦说,复利是人类的第八大奇迹。芒格也将复利作为最重要的思维模型之一,他说“理解复利的魔力和获得它的困难是理解很多事情的核心和灵魂”。虽然表面上似乎很多人懂得这个道理,但理解和运用的深刻程度应该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再重温一下那个当年中学课本上古老的复利故事:话说在古印度,有一位叫西萨的宰相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国王甚为喜欢,于是龙颜大悦之下就要好好地赏赐一番,就问西萨有什么要求。西萨就说了:“陛下,臣别无所求,只想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放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放2粒,第3个小格里放4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一小格放置的小麦数量都是前一小格小麦数量的2倍。然后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的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在不察之下,认为这个要求真是一点也不过分,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当属下搬来一袋袋的小麦开始计数后,国王才郁闷地发现:自己被这个宰相给“算计”了一把,因为就算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拿来,也满足不了宰相的要求,自己虽然贵为国王,富甲天下,同样是无可奈何。有人计算过,按照这种方式填满整个棋盘大约需要820亿吨大麦,按照现在全球大麦产量来看,大概550年才能满足那个聪明的国际象棋发明家。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数字啊,大到令人瞠目结舌!上面的故事说明,复利是从直觉上感觉不到的,我们一般会表现的和国王一样,1粒麦子不断double,在一个小小的棋盘上能有多少呢?确实,一开始也不容看出来,可怕的效应在我们看不到的远方。从直觉上感觉不到的事情,从短期看不出来差别的事情,容易被大多数人忽视。如果你利用了别人看不到的自然界的力量,那就拥有的巨大的优势。对于投资,不同的收益率经过一定年份,可达到何种程度,见下表(35%以上就不用列了,因为没人能达到,巴菲特是50年复利20%)。复利的公式很简单: Y= x(1+r)^n,Y是最终的结果,x是初始值,r是收益率,n是复利进行的年份。根据此公式,关于复利,有如下几个结论:初始值越高,复利的结果越大。所以,滚雪球时,一开始雪球的大小是很重要的。现在的每1万块钱,如果保持20%收益率,经过30年,会变成237万。量入为出,不必要花的钱坚决不花,因为每少花1万,用于投资的话,将来都是很大一笔钱。巴菲特刚创业时,有能力买房子却租房子住,他说“我手上的钱买了房子,就像工匠丢了工具一样”。收益率对复利结果影响巨大,微小的收益率差异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也能产生结果的巨大差异。15%的收益率,20年后,资金将变成原来的16.37倍,20%的收益率将变成原来的38.34倍,二者只相差1倍;而50年,15%的收益率将变成1083.66倍,20%的收益率变成9100.44倍,二者相差8倍。可以说,提升收益率,是投资者每天奋斗、研究的主要目标。复利最怕的是大额的亏损,同时要尽量拒绝摩擦力的干扰。复利公式中的“+”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想象,无论前面50年积累到多高的程度,第51年亏损100%,一切将前功尽弃(投资组合必须避免归零的可能性,投资体系不可有巨大漏洞)。比尔·米勒尽管前面很多年很成功,一次性大额亏损,都将收益变的非常平庸。同时,在滚雪球的过程中,尽力避免税收等摩擦力的干扰。查理·芒格亲自算过一笔账:如果你打算进行一笔为期30年,年化15%收益的投资,并在卖出股票时交税35%。如果最后交税的话,年化收益将是13.3%,而如果每年都卖出交税的话,30年的年化收益是9.75%。3.5%的收益率差异,在30年的时间会是巨大差异。复利进行的年数,极其关键。20%的年化收益,10年变成6倍,20年变成30倍,50年变成9100倍。最后5年的收益,将近前面45年的2倍。15%的年化收益进行50年,最后5年的收益超过前面45年的努力。这个效应非常震惊!n的作用有两点启示:一是将滚雪球的时间尽可能地延长,做投资一定要锻炼身体,健康长寿,做企业要追求基业长青;二是老年时的财富是最多的,年轻时是默默无闻的。对财富运用和社会的影响力,在老年时是最大的。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财富结构和消费能力、身体能力是不匹配的。但如果能保持一定收益率,比如20%,假设100万起步,20年后将近4000万,而在职场奋斗的人永远都达不到这个规模。虽然投资的大部分财富是老年时获得的,但如果能保持20%的收益率,中年时就可以超越社会上绝大部分做财富加法的人。不同的人生,一个是指数式增长,一个是加法式增长,不可同日而语。还有重要的是,投资也趁早,开悟也趁早呀!复利还有一个特征,规模越大,保持以前的收益率就越难。常识就是,雪球滚得越大,行进的速度会越慢。因为规模太大,不得不很分散,适合的投资机会更少,对股价会产生影响。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规模和收益理论上是没有关系的。当前中国股市的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也可以承受极大的规模,这个规模的临界点是不需要担忧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是巴菲特、芒格担忧的问题,和我们无关。*******************复利的奇迹,对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样有重大的启发。芒格说,要争取每天睡觉前,都比醒来时聪明一点点。这句话太重要了。这是个人成长中的复利效应。假设现在自己的水平是1,每天进步1%,则1年后:每天毫无长进的结果:1.00每天不断进步的结果:1.01^365=37.78
每天退步1%:0.99^365=0.025三天打鱼,两天晒网:(1.01^3*0.99^2)^73=2.04以上的复利结果同样是震惊的:对于每天努力一点点的人,一年后将比以前的自己优秀38倍;而每天退步的人,将自己的才华消耗殆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毅力坚持的人,一年后只进步了1倍。这说明每天坚持学习,对自己严要求,假以时日,个人能力的进步上将超过自己想象,这就是复利的力量。第一次见到上面的计算,我本人是非常震撼的!《股市进阶之道》一书的作者李杰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学习与不学习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也是差异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来的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每天都比前一天聪明一点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当然也充满乐趣。不仅仅是勤奋努力,还需系统地去研究学习、增长智慧的方法,掌握“元认知”。文章于“价值投资”,以及微信公众号(jingyifund)同步更新。","updated":"T08:23:5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likeCount":8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23:5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02fa003d5b09fb2a8ca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likesCount":81},"":{"title":"为什么说股票投资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author":"hejian2016","content":"大道归一,不同领域的人达到一定境界后,领悟都很相似。股票投资也不例外,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发现,它也只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而已。股票投资需要商业思考力,和各行各业做实业的人差不多;股票投资需要懂得人性和心理学,做实业也相同;股票投资还需要吸收不同学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智慧,还需要一些哲学式思考,其他职业也差不多。但是认识到普遍性之前,也需要看到,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看到并理解这种特殊性,才能达到普遍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不妨列举一些:1、可以走的路很多条,但能长期成功的路很少很少人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武侠小说中,少林功夫、降龙十八掌这些正派功夫很厉害,但九阴白骨爪、葵花宝典这些邪派功夫也可以杀敌无数。但很多人将这种比喻用来说明股市,就失灵了。有人说,股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须知股市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是来适合谁的。李录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价值投资是目前唯一长期成功的方法。也许这种看法有些极端,但要承认,能长期成功的路确实很少很少。股票投资中,并非条条大路通罗马,通罗马的路也许就那么两三条羊肠小道,走错了路,荒废了财富,甚至荒废了一生。2、股票的报价是最精确及时的,却又是经常错的最离谱的如果把股票看做一种商品,没有任何商品报价有这么及时、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而且在工作日几乎每秒都在报价。但频繁的精确报价却时常不反映背后商品的真正价值,也迷惑了大部分人的眼睛。3、股价短期的波动是毫无规律的,但随机性在长期却又形成了规律股票在一天、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两年,都没有明显的规律,遵循一种随机游走的模式。任何一件小事,甚至不发生任何事情,仅仅情绪的变化,就能引起股价的巨大波动。所以,绝大多数人总是去短期价格走势中寻找规律,就成了赌博,或者叫“缘木求鱼”。也有人短期内赚了大钱,认为自己本事不错,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塔勒布说的“随机致富的傻瓜”,这种钱迟早要加倍还回去的。长期内,随机游走模式却形成了规律,“投票器”变成了“称重器”。所以,股市一边被很多人成为“赌场”,或者连赌场都不如;另一边,巴菲特这样的人长期成了世界富豪前三名,而且巴菲特并非一个,我们身边也有时发现有一小撮“小巴菲特”,他们在10年、20年以上的时间实现了巨大的投资收益。4、表面上,股票投资门槛很低,实际上却非常高移动互联网时代,参与股票投资是很方便的,足不出户,一个app几分钟就开好户。记得15年大牛市的时候,有媒体报道,很多农民白天交易时间都不去种地了,在家炒股看K线图,等到天黑才去玉米地干农活。可见,做股票真不需要什么门槛,不需要什么文化。甚至连成立私募基金也成了随随便便的事情。但是,去观察长期业绩优秀的人,他们大多都不简单,一般有着很高的学历(投资大师大多是高学历,巴菲特是哥伦比亚、芒格时哈佛、邓普顿是耶鲁、彼得林奇是沃顿商学院),即使少数学历稍差些的(如施洛斯),学习能力也是不亚于高学历的人。不仅仅投资优秀,这些人对商业、对人,乃至对于生活各方面的理解也是很系统的。当然,很多高学历的人,到股市一样是追涨杀跌,因为他缺乏某种性格特质。股票投资的门槛非常高,只有少数学习能力极强,性格特质最适合,而且个人格局较高的少数人才能长期获胜。5、成功的方法很少人用,成功的路少有人走生活中,随大流往往是一种稳妥的做法。股票投资却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少有人走的路越有效,同时越有效的路走的人越少。因为,一旦走的人多了,投资的机会就少了。但是,很多人会选择去人多的地方。最危险的地方,总是人最多的地方;机会最多的地方,总是人很少。超市的优质商品打折时,总会遭到疯抢;优质的股权打折时,大多数人慌不折路地逃跑。6、股票投资是最似是而非的地方股票投资流派众多,争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各种app、交流群、培训班追涨杀跌、炒概念的广告满天飞,不知道该信哪个。同一只股票,总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个领域,貌似是共识最少的地方。问题是,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可归结于股票的随机性,因为有了随机性,因果关系并不如其他领域那么明显,所以很多人感到迷惑。随机性和概率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做了正确的决策,可能得到坏的结果,做了错误决策,可能赚的盆满钵满。走正路的人经常落后于走歪路的。股票投资,如果没有深入的理解,是很难评判的。但这是在短期,长期的持续成功,依赖于坚持一种正确的投资过程,而不是在意短期内一城一地的得失。总之,股票投资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认识到其种种特殊性以及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会把握住投资的本质。","updated":"T05:36:2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36:21+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5},"":{"title":"如何看待投资杠杆?","author":"hejian2016","content":"“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n\n—1998 年 10 月巴菲特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的评价在投资中,我们是否要使用杠杆呢?不少人使用杠杆的理由主要包括:(1)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有负债,实业家用杠杆是很平常的事情,所有在投资中也能用;(2)杠杆是高手的游戏,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也用杠杆,巴菲特用伯克希尔旗下保险公司的浮存金获得巨大投资收益。有了以上两点看似合理的理由,不少投资者就开始融资融券或者从银行贷款投入股市了。对于杠杆,首先要对其危险性有足够的认识,2015年的杠杆牛市遇到股灾后能产生多大能量,其毁灭财富(甚至毁灭生命)的速度,恐怕很多人依然心有余悸。杠杆的作用很有限,它只是能够放大盈利或亏损的幅度,但是它改变不了盈利或亏损的方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投资体系是不健全的,其亏损的概率要远大于盈利的概率,使用杠杆的危险远大于好处。股市不同于企业,类比要小心!即使对于投资高手,使用杠杆也没有充足的理由。三百六十行,股市是极其特殊的一行,很多类比在股市中都不适用。股市中的融资杠杆和企业家负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企业负债用来扩大再生产,只要负债在偿债能力的合理范围内,大多时间没太大问题,这是因为企业经营大多是比较稳定的、可预期的,何时还债也是合同上写明的,只要企业正常经营,负债就不会出问题。即便如此,不少过度负债,或者经营状况下滑的企业也最终无法还债,这从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中就知道问题多么严重。另外,房地产的杠杆和股市也是不同的。大部分买房都是有杠杆的,住房贷款有如下价格特征:(1)期限很长,20-30年;(2)还款期确定,每月只需数千元,只要不断供,就没有强制平仓;(3)房价的波动总体上比股市小得多。因此贷款买房有一定合理性,但即便如此,如果在高房价、高杠杆、零首付下贷款买房,还是有很大风险的。股价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明天是什么颜色股价在短期内是遵循完全随机的规律,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虽然我们经常听到专家、财经网站、券商基金评论员不停地预测下一天、下一月股市,但巴菲特、芒格多次明确自己没有能力预测股市,这些专家又能高明哪里去呢?短期股价无规律,不要在无规律的地方找规律。股市中的杠杆,面对的是每天不断波动的股价,而短期内股价如何变动是完全无法预测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强制平仓。即使是市场非常悲观的底部,使用杠杆也面临巨大危险,2000点上5倍杠杆,股市能跌到1600点,一旦资产归零,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可以看对后天,但如果死在了明天,后天也就没有意义了。另外,小学数学就能计算出,跌去50%,得上涨一倍才能回来,涨一倍比跌一半难的多,二者是非对称的。一旦财富跌去大半,再回来就比较困难了。杠杆最怕的是黑天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了经典的案例。即使一帮最优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华尔街最聪明的人,几百倍杠杆做低风险债券套利,也能功亏一篑,遗恨千古。高杠杆能把万分之一的概率事件放大为一个冲击极大的金融破产事件。所以,不能那么自信地说,“杠杆是高手的游戏”。况且,认为自己是高手的人,我看大多不过是过度自信罢了,真正的高手是很谦虚低调的。有聪明的杠杆,但并不容易当然,以上说的“杠杆”是通常意义上的杠杆,也就是普通人通过付利息融资(融资融券、银行贷款等)的杠杆。并不是所有杠杆都不能用,有的杠杆甚至是梦寐以求的。巴菲特的浮存金杠杆对伯克希尔至关重要,但需要清楚,浮存金是保险公司“先收保费,后赔款”的现金流模式以及“大数定律”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两个规律决定巴菲特的杠杆不仅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而且非常稳定,且随着保险业务增长而增长。事实上,巴菲特不仅不用融资杠杆买股票,而且公司账上一直留着至少200亿美元的现金,因为巴菲特说现金就像氧气,平时感觉不到,需要时才知道它多么重要。巴菲特的浮存金杠杆也不是那么容易。很多人都知道浮存金的好处,为了竞争浮存金,大幅亏损运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比比皆是。巴菲特旗下保险业务的巨大竞争优势,才使其浮存金策略非常有效。另外一种可用的杠杆是运营上的杠杆,比如不少体系完整、业绩优秀的投资者发行自己的私募基金,基金的规模可能是其自有资金的很多倍,形成杠杆。如果投资能力确实优秀,这种杠杆既能放大其个人财富,也能为客户获得收益,是一种很好的双赢模式,做的好还有很强的成就感。这种杠杆不需要向客户支付利息,只在获取收益时收取部分业绩提成,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亏损时并不需要赔付。这种杠杆也是可以用的,正因为如此诱惑,目前有被滥用的趋势,时间将会将大部分洗刷出去。以上两种杠杆,普通人均是无法使用的。一般意义上的杠杆,均是有息杠杆。我们的原则是,坚决不用这种杠杆。使用杠杆表现出对财富的急切追求,往往欲速不达。不使用杠杆,不断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复利的力量同样能让我们实现目标。杠杆和赌博一样,有成瘾性。最可怕的是,用杠杆一开始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据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人们会重复和加大上次成功的经验。成功的人,会加大杠杆的赌注,从而一败涂地。总结下来,杠杆的危险有两条,一是把本来无害的波动,因为追加不出足够的保证金而被强制平仓(房贷合同也有这条),变成了有害的波动。二是杠杆是有成本的,时间就不再是我们的朋友而是敌人。杠杆成本相当于在通胀成本之上又加了一层,对投资者收益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芒格说真正的风险只有两类,一是本金永久性损失,二是回报不足。杠杆的两个危险正好对应芒格说的这两条。股市和实业、房市区别很大,可以短期极其剧烈波动,可以数年低迷横盘不反映公司价值。所以,在股市,我认为有能力长期战胜股市的人,已经充分认识了股市风险的人,就不会去用使用杠杆,也没有必要去使用杠杆。没有能力长期战胜股市的人,对股市风险没有深刻的认识的人,就更不能去使用杠杆了。除非有一种杠杆规则,没有强平,杠杆成本为每年1%甚至0,那我一定会用。高手不需要杠杆。不是高手,使用杠杆,就是毒药。\n\n投资的大道,慢即是快,欲速不达。","updated":"T09:50: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50:3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7ff7b677caf6a33ff48294bfde83051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title":"论股价的两个决定因素","author":"hejian2016","content":"股价到底是什么决定的,用一个公式就可以表达:P=EPS*PE,也即股价=每股盈利*市盈率,可不能小看这个貌似同义反复的公式,里面的学问其实很大。股价的决定股价的上涨到底是业绩,也是估值决定作用大呢?应该说两个因素都很大,但是时间拉的越长,估值作用越小。有一个经常被引用的研究结论:持股3年,股价与业绩的相关性为0.131~0.360;持股5年,相关性为0.374~0.599;持股10年,相关性为0.563~0.695;当持股18年时,相关性为0.688。为何业绩的相关性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呢?主要就是因为估值也在起作用。举个例子:万科07年高点的股价24,现在还是24,十年涨幅为零,而业绩从48亿增长到180亿,增长了近3倍。业绩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因为07年高点估值85倍,现在估值10多倍。现在不亏钱,都说明万科是个好公司,你再看看中石油。但是,时间越是拉长,业绩(eps)起的作用越大,估值作用(pe)越小。这就是为什么持股越长,业绩相关性系数越大了。芒格说,“长远来看(不论估值如何),股票的回报率很难比发行该股票的企业的年均利润高很多“。越是优秀的公司,越能抹平估值,比如格力07年近40倍估值,持有到现在也有3倍收益。比如伯克希尔,50年的账面价值符合增长率和股价增长率差不多,估值基本上不起什么作用了。牛逼到亚马逊,2000年泡沫时几百倍PE,持有到现在依然有好几倍的收益。上次静逸投资上海交流会,一个学员分享道“不管会不会选时,选好公司只要长期拿着不卖就能挣钱”,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得不说,买的太贵,长期收益率会大打折扣了。不同的资产类别本人喜欢股票投资的一点,就是股票除了欣赏公司和实业,还能观察人心变化,其价格决定综合了eps、pe两个因素。而艺术品、收藏品、黄金、大宗商品等几乎全部由人们的看法决定,只有pe一个决定因素,难以判断的多。幸运的是,发达国家的上百年经验,也表明股票收益远超过其他资产类别。把股票看做企业一部分股权,这个视角,能让人修炼一辈子,过程其乐无穷。不同的流派每股盈利反映的是公司经营的成果,公司的经营状况变化缓慢,可以年计,而市盈率反映的是公司的估值,即人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估值的变化速度可以秒计。这个公式反映了股市的众生相。股市中的盯盘派、图表派、技术派、炒概念派,都是希望在PE(因为不怎么看eps,所以P就有pe决定)这边找规律,低买高卖。学术界占统治地位、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也是只研究价格、不看公司业绩如何的。姑且不论这么做正确与否,反正我们不太能见到教授或图表概念派成为投资大师的。盯着短期完全由PE决定的价格也许就是缘木求鱼。还有一种奇怪的年报图表派,公司季报、年报出来,业绩增了,放心,业绩不达预期,赶紧跑路。实在不知道这一派到底是图表派、还是基本面派。不同的股票股票也有自己的性格,根据eps和pe的特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teps和估值一起增长的未来优势型,比如2008年的伊利,市值不大,估值很低,发展空间又大,后面几年业绩、估值一起向上,长期持有收益很大。这种机会十分诱人。2、\teps和估值一起增长的困境反转型,比如遭遇特殊事件打击的白酒、高铁,以及熊市打击的券商等,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后,往往业绩和估值都会大幅提升。以上两类叫做戴维斯双击。3、\t估值不变或下降,但靠业绩,依然实现股价长期上涨。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格力了,多年怀疑天花板,估值始终在10倍左右,但过去多年业绩一直高速增长。长期持有获利很大。(当然,未来是否还能如此,读者自行判断)4、\tEps没太大增长,估值也一直很低。典型的如大国企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这种公司除非有极低的估值,长期投资收益不大。5、\tPe很高,但没有真实业绩。如创业板的很多有概念没业绩被大肆炒作的公司,十分危险。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的价值投资者对eps、pe的看重点和利用方式不同。巴菲特芒格派更强调eps一些,依靠强大的商业判断力,可以大概率知道投资标的未来十年的业绩如何,买入并长期持有优秀公司。当然,他们也非常强调买入时机,往往在他人恐慌时入手。格雷厄姆、邓普顿、施洛斯、约翰涅夫等投资大师,更强调估值的变化,在极低估值下分散持有,依靠市场回归理性、估值的反转获益。对公司的分析深度不需要太深,也不会超长期持有。以上两种,都有强大的逻辑基础,实践中有效且大师辈出,但能做到富可敌国的还是巴菲特派。P=eps*pe,还揭示了投资者应该修炼的能力,eps是商业判断力,pe是洞察人性的能力。","updated":"T01:12:3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12:3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dddbfba74aa45a5c12ba79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3},"":{"title":"马云VS巴菲特:关于“顿悟”与“渐悟”","author":"hejian2016","content":"马云和巴菲特并无太多交集。巴菲特不会投资阿里巴巴,马云也几乎没有评论过巴菲特。巴菲特在2014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我知道马云。我非常钦佩他在阿里巴巴的成就。但这方面并不是我的强项。我更加偏向于没那么令人激动的行业,例如食品,交通,保险,这类我更为理解的行业。但我认为阿里巴巴是相当杰出的公司,高科技产业也有很多很好的公司,只是我并不了解他们”。如果非要牵强附会,马云和巴菲特还是有些许相似之处。巴菲特的50年,马云的15年最近两年,马云和巴菲特都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巴菲特在50年总结年报中说,我最后悔的就是当初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马云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两人的意思却是完全不同,巴菲特是说按老师格雷厄姆的旧思想买了一个烂企业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马云的意思则是没想到阿里巴巴做的太大,以至于自己没时间闲云野鹤、天马行空地做自己爱做的其他事情。二人的性格差异可见一般。巴菲特和马云同是全球顶级富豪。根据福布斯2016全球富豪排行榜,巴菲特个人财富60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巴菲特长期盘踞世界富豪榜第三名),马云个人财富20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3位,在中国仅次于王健林。马云的个人财富只有巴菲特的三分之一,但须知,马云在阿里巴巴的股权只有不到9%,而巴菲特在伯克希尔的股权是马云的3倍以上。截至10月9日,伯克希尔总市值约为3500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为2650亿美元,加上未上市的蚂蚁金服最新估值750亿美元,可以说阿里和伯克希尔的目前估值不分伯仲,而且可以预见未来几年阿里巴巴及蚂蚁金服的奔跑速度比伯克希尔快的多,总市值超过伯克希尔需要的时间并不长。不同的是,巴菲特建立伯克希尔商业帝国用了50多年,加上购买伯克希尔之前巴菲特运营私募基金的时间,将近60年。而马云1999年在杭州湖畔公寓成立阿里巴巴,只不过15载多一点。毫无疑问,马云的速度比巴菲特快的多。马云目前52岁,巴菲特已经86岁,马云依然前途无量。如果非得比较伯克希尔和阿里巴巴的优劣,很难,因为二者都是伟大的公司。但就论谁的公司能走的更远,应该说巴菲特的公司护城河更高,巴菲特的企业组合中有近百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并且时刻预留至少200亿美元的现金,可以应对一切颠覆性创新,可以抵挡千年不遇的洪水(巴菲特语),并且聚拢了一批“world class”(芒格语)的接班人团队。而阿里巴巴虽然护城河亦很强大,但在未来10年、20年有可能遇到创造性颠覆的威胁。马云自己也说过,10年后阿里巴巴不一定存在。马云的“顿悟”与巴菲特的“渐悟”我们的重点是,马云和巴菲特都很伟大,但两种不同的模式,在投资人生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可以学习谁,不能学习谁?在国内的成功学讲座,机场书店的视频,甚至传销洗脑中,马云被不断成为学习榜样,而很少人提巴菲特。二者究竟有何不同?佛教中有关于“顿悟”和“渐悟”的争论。这里直接用百度百科的定义:顿悟即有醍醐灌顶功效,豁然开朗,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因为某个因素或者原因突然领悟,顿悟需要的是特定的环境和因素。渐悟则不同,如静坐参禅,经过内心空灵状态下长时间的思考而领悟,当年佛祖释迦摩尼也是在菩提树下参禅而渐悟佛理真谛。说白了,顿悟是指有些人有天才般的头脑,不需要苦思冥想、慢慢练习,就可以迅速悟到事物的真谛,渐悟则是需要慢慢地思考、练习,甚至犯几次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可以发现,有时候我们需要苦思冥想,看很多书才明白的道理,有的人上来就明白了,根本不需要走弯路的。需承认,每个人基因和禀赋不同,有些人天生就有慧根。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和马云练太极拳的经历,马云直接找正宗的太极传人,上来就高处落手,很快神气相通;而郭广昌则练易太极,讲究每个动作的准确性,每个招式练到位,慢慢积累,时间长了,终于体验到经络相通的感觉。像马云、马化腾、乔布斯、比尔·盖茨或埃隆·马斯克等,他们是商业奇才,突然有灵感,就可以做出一个颠覆性的产品,或者颠覆性的商业模式,他们的成功必然有幸运、偶然、时代的因素,但更离不开其天才般的眼光和创造力。从投资的角度,马云相当于用全部身家(还忽悠了一帮弟兄)全仓了一只极不确定的互联网股票,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马云只是在国外体验了一下互联网的便利,就预见在当时毫无条件的中国电子商务潜力无穷,并立即动手去做。能够打败劲敌,不断布局十年后的事情,不得不说是商界奇才。然而,巴菲特的模式却完全不同。巴菲特当然智商也很高,但他并非天才,指导巴菲特终身的价值投资理论不是他自己悟到的,在此前近10年时间他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其中一次买了一只好股票跌了,涨回成本就赶紧卖了,而后涨了很多倍,是不是跟A股的散户差不多)。且看巴菲特自己怎么说:买的不是股票,是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只要公司生意好,而且你买的价格不是高得离谱,你的收益也差不了。投资股票就这么简单。要买你能看懂的公司,就像买农场,你肯定买自己觉得合适的。没什么复杂的。这个思想不是我发明的,都是格雷厄姆提出来的。我特别走运。19 岁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聪明的投资者》。我六七岁的时候就对股票感兴趣,11 岁时第一次买股票。我一直都在自己摸索,看走势图、看成交量,做各种技术分析的计算,什么路子都试过。后来,我读到了《聪明的投资者》,书里说,买股票,买的不是代码,不是上蹿下跳的报价,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转变到这种思维方式以后,一切都理顺了。道理很简单。
—巴菲特1998年在佛罗里达大学的演讲建立当今伯克希尔大厦基础的理论,可总结为“宁愿用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不要用便宜的价格买烂公司”,这个价值投资的更高明的操作理论也不是巴菲特发明的,而是菲利普·费雪首先实践的。即便如此,巴菲特还是走了无数弯路,比如贪便宜买了日薄西山的破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并以此作为自己构造商业帝国的平台,后来受了很多苦。直到遇到芒格,甚至在芒格的强烈要求下,才买了喜诗糖果这样的公司(巴菲特之前也买了GEICO这样的好公司,但不是主要方法)。在伯克希尔50年年报中,巴菲特这样说:上天派了芒格,来打破我烟蒂股投资的习惯,为我指明了方向。查理是个建筑师,最杰出的功绩就是设计了伯克希尔的新蓝图。我的角色只不过是总包工头,而我们诸多子公司的CEO则是次包工头,做着具体的工作。
—摘自巴菲特2015年致股东的信巴菲特是世界第三富豪,是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也是奥马哈的先知,投资界的圣人,比尔·盖茨这样的世界首富对巴菲特也是极其的尊敬,每年去奥马哈朝圣的人络绎不绝。巴菲特的成就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前无古人,恐怕很长时间也后无来者。但我们前面的分析说明,他并没有自己提出任何创新的投资理论,他的很多领悟也是犯了很多错误得来的。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企业也大多平淡无奇,没有浪潮之巅的谷歌,也没有知己好友的微软,有的大多是可口可乐、美国运通、沃尔玛、DQ以及保险、铁路这些老百姓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传统企业。并且大多数企业并非天使投资那样早期,很多时候买的是几十年的老公司。他只买少数自己看的懂的公司,他看得懂商业是因为非常勤奋,每天不停止的学习,以及与人为善,有很多值得交流的朋友。巴菲特在理论上是人人都可以学的,他的精髓是可以通过慢慢领悟和实践得来的。可见,“顿悟”和“渐悟”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将自己的禀赋用到极致,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但就我们普通人学习的榜样来说,更多人可以学习巴菲特、芒格,却无法学习马云、乔布斯,虽然“渐悟”不如“顿悟”的结果那么快速、那么巨大,但复利的效应同样非常可观。毫无疑问,受马云鼓舞创业的人大多会失败,而学到巴菲特投资精髓的人会走向自由之路。当然,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人生,但选择之前判断一下成功的概率并无坏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也许不止一个,但须知,有些英雄我们是学不来的。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强调了学不了的英雄,却把学得了英雄定格为“世界唯一”。文章首发于
专栏,公众号:jingyifund 同步更新。","updated":"T02:11: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1:2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bada8afc11ed6d20d87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24},"":{"title":"知理念、知市场、知企业、知自己、知他人","author":"hejian2016","content":"很多人认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公司估值,所以总是爱探寻公司估值的“秘诀”。也有很多人把技术分析趋势分析的习惯带过来,机械地套用PE,PB,PEG,ROE等各种指标,希望用一种或者几种指标,用一劳永逸的公式解决所有问题。也有的人把价值投资与趋势投资“结合”起来,自称用价值投资选股,用趋势投资择时。还有的人的理念已经与价值投资非常接近,但是仍然在买入、持有和卖出的决策中浑然不自知地加入对市场的短期预测。估值、择时其实都不是难事。一个公司是水桶胖子还是竹竿瘦子,应该是一眼就看出来的,不需要上秤称还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才知道。市场是不是对公司的前景极其悲观,大盘是不是极其恐慌和极度低迷,这种情绪也不难感知。所以很多人把价值投资的重点和难点搞偏了。那么价值投资难在何处?难在四知——知理念、知市场、知企业、知自己。最难就难在深入骨髓的纯正的价值投资理念。很多人是不喜欢谈理念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的,觉得那些道理谁不知道啊?谁不懂啊?的确,价值投资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话,大师们都毫无保留地说了几十年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认真领会了每一个字,并把它们深入骨髓并完全体现在自己的交易行动中呢?理念只要有一丝一毫不纯正,当“别人的股票”疯涨的时候,当自己的股票浮亏或者长期盘整的时候,当市场疯狂上涨和跳水暴跌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抄近路,走偏门,会患得患失,会欣喜若狂,会惊慌失措,就会该买的吓得不敢买,该大笔买的只买了一瓶眼药水的量,该坚定持有的完全拿不住(无数次的声音在你耳边说“卖吧,卖吧”有没有?最后在牛股上赚个稀饭钱),该抛出的还恋恋不舍多待几天,不该买的却心存侥幸行险买了不少。诸葛亮一生谨慎,唯一一次行险就是“空城计”,但那是建立在对司马懿的足够了解和知道司马懿对自己足够了解的基础上的“不欺售欺”。真正的价投怎么经常行险,怎么反复预测市场,反复做T,不停地热点轮动呢?其次难在对市场规律的理解。股价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它的规律是怎样的?很多人理念不纯,根子还是对市场的规律并没有深入思考。大多数人是盯着股价的波动,需要用四块电脑屏幕,但股价的短期波动真的有规律吗?如果股价短期的规律就是随机游走,那么大部分人的投机策略就是缘木求鱼。虽然人类的天性不愿意承认随机性(总想为任何事物寻找合理解释),但目前的无数证据和实践证明短期股价确实如此。即使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深信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理论,股价短期内是投票器,长期内是称重器。问题是投票器是如何变成称重器的?短期是多短,长期是多长呢?很多价投合理价格买入并持有一直股票近十年,股价还是不涨,该不该认错呢?投资理念不纯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把波动看的太重,波动真的就是风险吗,如果只是一种虚幻呢?所以,股市有一套非常特殊,不同于其他领域的规律,如果不去深入研究其规律,要么荒废一生一事无成,要么即使商业判断极强的企业家们进了股市依然溃不成军。理解了市场,它就是我们的强大工具;不理解市场,我们就成为它的奴隶。然后难在对企业商业模式的理解和对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判断。投资是关于未来的。投资看过去,但是看过去是为了看到未来。对企业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到底在靠什么赚钱?为什么能靠这些赚钱?未来做哪些事情可以赚得越来越多?企业在持续地做这些正确的事吗?财报中的那些数字,都不是静止的、孤立的和片面的。首先要真正理解每一个指标背后的意义,同样的一个ROE,不同企业的意义大不相同。其次要看出数字的变化,还要想通数字变化的原因。最后是要对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企业是活的,未来是走出来的。所以说二级市场投资应该有一级市场投资的思维,甚至是企业家的思维。这才是价值投资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训练商业的直觉、投资的直觉。然后是难在对自己的认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投资一定要做点什么,但是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不做什么。投资就是不停地拒绝!不停地拒绝各种的买入声音,这个不买,那个不买,今天不买,明天不买。最后不得不买的时候,才大笔地买过来。不停地拒绝各种卖出的声音,这个不卖,那个不卖,今天不卖,明天不卖。最后不得不卖的时候,才清仓卖给他们。做点什么不难,难的是不做什么!只有对自己有清醒地认识,承认自己不行,不懂,不敢,不愿意,不喜欢,才能勇敢地不停拒绝。 知自己的过程中,必然要知他人。股市中的赚钱和亏损的人数是服从幂律分布而非生活中常见的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只有1%的人能长期赚钱,剩下的99%的人亏钱,现实非常残酷。因此,投资的成功的必要前提就是成为小众的人,采用小众的投资策略,走少有人走的路。我们需要研究大部分人是如何行为的,我们自己也是人,人性的弱点是进化而来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消息是,少数人可以经过修炼,抗拒贪婪、恐惧、嫉妒、情绪、认知偏误的干扰。通过研究和体验历史和现实中的疯狂和恐慌,通过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教训,通过无数次的思考和实践,我们会进化成理性人。最终,我们成功打造自己的投资护城河,那就是建立起完善且不断进化的投资系统。","updated":"T08:31:0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31:0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4fd461a4d8cf5b7e23c1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title":"失败企业案例:春兰空调","author":"hejian2016","content":"90年代初期,是中国空调发展的黄金时期,空调企业有几百家,其中春兰空调是绝对的老大,一度占据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一,销售百万台。据说春兰空调财大气粗,连业务员走路都是昂首挺胸,十分神气。而当时格力空调不过是个小喽啰。如今除了部分中老年人,年轻人大多不知道还有春兰空调。春兰空调目前还没有倒闭,但早已苟延残喘,我们对比2015年春兰和格力的数据。2015年,春兰股份营业收入2.6亿,扣非净利润为亏损3500万。2015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977亿,扣非净利润为125亿。在1999年,格力营收34亿,春兰营收19亿,已被格力超越,但还不至于天壤之别。而如今,春兰空调连格力的个位数都不如,确实让人唏嘘不已!春兰空调从行业领军企业到失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长远眼光和忧患意思,不注重产品的质量、服务和创新。据格力前董事长朱江洪回忆,90年代初,空调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那时,产品好坏掺杂、良莠不分,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个好价格,一台普通1匹分体空调能卖五、六千元,普通5匹柜式空调甚至高达一万五、六。至今回想起来,仍旧是令人回味和难忘的黄金时代。春兰就是这个市场环境中的老大。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格力等竞争对手推行“精品战略”和技术创新,推出质量更好、售后服务更好、更加多样化的空调产品后,春兰的空调质量和售后服务却没有跟进,所以竞争力大幅下滑。二是在空调主业还没做好的情况下,盲目进入其他不熟悉的行业。这是中国很多企业的通病,缺乏认真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要么是成功后的盲目自信,要么是面临困境时病急乱投医,走向盲目多元化的失败道路。春兰先后进入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房地产、机械制造、商业贸易等各个领域,这些行业都没有做好,反而拖了空调的后退,失败也就成为必然了。当然,春兰空调的失败也不仅仅是以上两条原因,还有执行上的问题,比如同样建专卖店,格力成功而春兰却失败了。同样的行业,企业家的格局和智慧都不一样。春兰这样的失败案例还有很多,我们从中也能得到企业失败的两点启发:(1)注重销售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企业难以长久。(2)盲目多元化是企业的敌人。","updated":"T09:07:5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likeCount":3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07:5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4646efd4adc3a832db8cedad8d9c3b5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likesCount":34},"":{"title":"Costco好市多:我其实不是超市,我是你无法拒绝的中介","author":"hejian2016","content":"——“它表面上是个吹风机,其实他是个剃须刀” ——周星驰《国产凌凌漆》 在日静逸投资北京投资分享会上,几位朋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Costco(好市多)这家公司。Costco据说是芒格想带进坟墓里的公司,也是我们的雷布斯极其称赞的一家公司。
Costco有多牛?——Costco是美国一家收费会员制连锁仓储超市,只有付费会员或者其携带的亲友才能进入消费,其所售商品以低价高质著称。——Costco已成为全美最大的有机菜市场。——Costco已经是全美红酒等最大零售渠道。——Costco居然还卖车,而且悄悄超越了Auto Nation,一跃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汽车零售商。——Costco的客户单价是Walmart的2倍以上,坪效比是Walmart的2倍,库存周转率是Walmart的1.5倍,运营费用率是Walmart的一半。——Costco的全球付费会员总数已经超过了8103万, 老会员的续费率在美国和加拿大达到了91%!很多人都是将它作为零售企业来研究的。超市、电商纷纷将其作为标杆企业。但学其形易,得其神难。Costco可能想说:“我表面上是个超市,其实我根本不是超市,我是你无法拒绝的中介。”Costco为什么不是超市,而是中介呢?一般的超市,其利润来源于所售商品的零售价与进货价之差。通俗地讲,就是“卖东西,赚差价。”典型的超市就是Walmart,通过大宗采购,将商品的进货价压到很低,然后平价销售,薄利多销,快速周转,赚取利润。而中介,从词面上来看,就是指“在中间起媒介作用”。中介一般本身并不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物品,但是它能够替客户寻找并安排这些服务和物品,供客户选择并决定。真正的中介也不赚取这些服务和物品的差价,而主要依靠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进行交易撮合,实现交易双方的帕累托改进,并以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来收取服务费。只要“中介服务费+因为中介存在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显著地小于“因为中介的作用而节省的交易成本”,中介的存在就有意义。而且这个差值越大,中介存在的价值越大。Costco做了两件事情,让自己不是超市,而变成了中介:第一件事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主动将销售商品的纯利润压缩至几乎为0。所有的超市和便利店,从国际巨头Walmart、家乐福,到遍布东亚的711,到把红旗插满四川的红旗连锁,都在追求毛利润率不断增长。只有Costco整天在想,如何可以少赚一点?今年毛利10%,明年能不能9.5%,后年能不能进一步降低到9%?在能够打平运营费用税费的条件下,毛利润率越低越好。在全球的Costco里,都藏着一个14的神秘数字,意思是任何商品定价后的毛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14%。Costco接近个位数的毛利润率,除去费用,交完税款等之后,纯利润就几乎为0了。可见,Costco“完全不靠卖东西赚钱”。而且,关键的是,这不是被动行为。不是因为竞争激烈导致毛利润率下降。而是主动行为,主动把毛利润率降到根本不赚钱的水平。也就是说,Costco“完全不打算靠卖东西赚钱”。第二件事是Costco向顾客按人头每年收取刚性的会员费,成为其几乎全部利润的来源。Costco的会员分为非执行会员和执行会员,在美国和加拿大非执行会员的年费为55美元/年,执行会员的年费为110美元/年。相比非执行会员,执行会员还可以享受一年内销售金额2%返利,以及其他一些优惠。超市的利润,一般来说直接与商品进货价、销售价和销量相关。一般的中介,哪怕不赚差价,收取的服务费也是其中介商品的售价和销量的函数。例如房产中介爱屋吉屋收取房价1%的房产中介服务费,二手车中介人人车收取车价3%的二手车交易服务费。而Costco比他们纯粹得多。它的利润额,不直接与商品进货价、销售价和销售量相关,而是只与会员人数直接相关。会员费就是Costco向每位客户每年收取的定额中介服务费。Costco每年收取的会员费,几乎就等于它全年的纯利润额。这两件事做下来,企业的性质就完全变了。我们还能说它是超市吗?Costco完全就是一个中介。Costco又为什么让我们无法拒绝呢?Costco让人无法拒绝的秘密在于,它尽一切努力最大化会员的消费者剩余,使得会员费相对于巨大的消费者剩余显得微不足道。消费者剩余又称为消费者的净收益,它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即“最高我愿意付多少钱”与“实际我付了多少钱”之差。消费者完成了这样的交易后,感觉就是“我赚到了”。斜向下的需求曲线的左段部分就是对应的消费者剩余更大的消费者,右段部分对应的就是消费者剩余更小的消费者。生产商和销售商,总希望在具备足够的市场能力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占取消费者剩余,提高生产者剩余。所以垄断性企业倾向于向市场提供更低的产量和更高的售价。肯德基这样的处于竞争程度很高市场的企业,也大量采用三级价格歧视,一面维持产品较高毛利率,一面发行各种电子优惠券低价销售同样的产品,让消费者用时间成本自我选择站队。肯德基最大限度占有消费者剩余。而Costco却反其道而行之,最大限度地增加会员的消费者剩余。同样的商品,Costco的价格总是更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更低;同价的商品,Costco的品质总是更高——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更高;花费同样的购物时间,在Costco买得更多、更快、更全、更无后顾之忧——相同的交易时间、交易成本,客户获得的总消费者剩余更大。(注意,最大化客户的消费者剩余不等于就是“低价”,低价不是总能扩大消费者剩余。)Costco如何做到最大化客户的消费者剩余呢?Costco除了主动将销售商品的纯利润率压缩至几乎为0外,还采取了最小化运营费用、超低SKU、向特定人群提供全品类商品、无忧购物、发展自有品牌商品、预收低廉的固定会员费、允许会员携带亲友购物并提供分单结账服务等措施。所有措施互相配合,而且都围绕着一个目标——最大化会员的总消费者剩余。1.
超市的运营费用类似于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交易的税收,它是一种交易成本,是打入交易中的一个楔子。Costco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最小化运营费用。它一般购买或者租用郊区高速路附近非常廉价的土地;采用非常简单的卖场布局,实用简洁的设计装饰,仓储式陈列;精简人员,取消卖场内导购员,用高于行业水平的薪酬来激励员工高效率工作,降低流失率;几乎不做营销广告,仅靠人带人和口碑相传;依靠高周转摊薄仓储费用,30%货物由厂商直送门店,70%货物由厂商送至中心库,商品尽量不再拆包。这些措施使得Costco运营费用率居然是Walmart的一半!2. Costco采用超低SKU策略。典型的超市,如Walmart、家乐福,对每一个品类向消费者提供非常多样的选择,例如Walmart的SKU大约在10万。Walmart销售筷子的典型场景是这样的:Walmart同时向这么多品牌的筷子供应商进货,每家的订单量必然偏小,议价能力就要降低。仅筷子品类就有如此多的SKU,单位商品的物流、库存、销售、陈列、价格管理等方面的成本就要急剧上升。消费者要从如此多品牌、材质、颜色、规格和价格的筷子中挑选出性价比最高或者最适合自己的,无疑要耗费很多选择的时间,而且还未必能够得到满意的结果。当我们刚刚从短缺经济走过来时,更多的选择是一件好事,但当我们已经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太多的选择反而意味着巨大的交易成本。现在的消费者都有了“选择恐惧症”,想必一看到这样的阵势就头都大了。而Costco仅提供约区区4千个活跃SKU,其中包括约3千个生活必需品和约1千个冲动型消费品。超低SKU策略妙在既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又可以减少交易成本。超低SKU,也就是每一个品类已经经过Costco精挑细选,只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两三种“爆款”。消费者的购买就会非常集中。这样Costco单SKU的进货量就将大大提高,从而获得巨大的议价能力。Costco有单SKU销量达2千9百万,是Sam’s Club的 4倍。而且已经经过严格佳选的商品,将大大节省消费者的宝贵时间,大幅度节省交易成本,降低卖场内逗留犹豫的时间,提高坪效比,提高库存周转率。所以Costco的坪效比是Walmart的2倍,库存周转率是Walmart的1.5倍。在Costco,会员根本不用记忆和知道什么商品是哪个牌子最好,不用比价,不用挑选,不用犹豫,只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买什么东西,然后到货架上直接拿走就行了。3. 最好的生意不是向所有人做同一个生意,而是向一群相近的人做所有的生意。Costco不想像Walmart那样做所有人的生意,因为他们的偏好和约束差异太大了。如果要去满足所有人的偏好和约束,成本就会急剧上升,难以发挥规模效应。Costco的服务对象是家庭收入8至10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和中小型的企业客户,为他们提供全品类的商品。Costco的目标客户的特点是时间成本较高,希望一站式购齐,追求高品质,追求性价比。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可以在Costco完成所有家庭生活的相关采购。从食品到家电,从衣物到汽油,从电脑到汽车,现在Costco还提供了药店、验光配镜、健康检查、旅游服务等等。Costco向拥有相似偏好和约束的同类人群,提供购买重合度最高的品质区间和价格区间的全品类商品和服务。所以超市卖汽车就很好理解了。未来还有什么是Costco不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投资123新浪博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