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超融合 怎么样应该怎么卖

还在炒概念?这家超融合公司已完成国内销售渠道布局|界面新闻 · JMedia本文共387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8分钟。
2012年超融合概念被提出,很快取代虚拟化成为云计算新热点。
随着VMware、Nutanix进入中国,国内越来越多从业者认识到超融合架构的威力,它将彻底颠覆传统数据中心和上一代私有云计算中心。联想、华为等国内巨头开始布局超融合,创业公司也将超融合作为发力方向,ZETTAKIT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ZETTAKIT创始人査乾是技术开发老兵,毕业后在用友从事软件开发多年。一次项目中接触到超融合架构,敏锐地发现这是IT基础软件领域发展的机遇,于是开始寻找做超融合的技术团队。
2014年7月,査乾找到了现在的合伙人团队,本来想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介入,结果投着投着就把自己投进去了。
超融合到底解决了什么痛点?
ZETTAKIT提供超融合服务,那么超融合到底解决了企业什么痛点?简单来说,超融合大大提高了硬件资源利用率,提升了系统性能,减少了部署时间,降低了数据中心对IT运维人员的依赖。
传统数据中心,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是分开的,操作系统固化于服务器上,硬件利用率极低,IT运维大部分依靠人力。
虚拟化技术的出现,将操作系统从计算服务器上解放出来。一台服务器上可以跑多个操作系统(虚拟机),同时虚拟机也可以在多个服务器上自由迁移,这样一来计算服务器利用率提升。
从上图可以看出,第一代虚拟化只解决计算服务器问题,存储和网络相比传统数据中心并没有提升,企业还是需要购买昂贵的存储器、网络设备(商业交换机)。同时,这种纵向结构扩展性很差,大数据时代,企业的数据增长非常快,一般存储器很难跟上业务数据的增长,而直接买高性能存储器又很奢侈。
上述这些就是超融合要解决的问题,将计算、存储和网络融合起来,将服务器自带存储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存储资源池。采取横向分布式架构,用标准廉价X86服务器实现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不需要单独购买存储器,降低数据中心的投入成本。分布式架构使得未来只需要不断增加服务器即可满足业务需求,扩容相对容易。
系统横向弹性扩展,交付周期短,维护成本低
相比传统数据中心,超融合的优势就是实现了数据中心整个架构的横向扩展,大大降低IT机房硬件建设成本,由于采用标准的X86服务器,避免了大量异构设备,极大降低了整个数据中心的运维成本和难度。
ZETTAKIT主要提供两种服务形式,一种为纯软件形式,直接将软件安装在客户的服务器上,另一种为一体机形式,提供软硬一体的服务。
传统数据中心是硬件主导,而超融合架构是软件定义数据中心,一键部署的形式降低了交付周期,项目对人力的依赖度很低,有助于规模化扩张,这使得ZETTAKIT虽然只有80人左右,但2016年销售额实现了近5倍的业绩增长。
在销售模式上,ZETTAKIT从最初的直销为主逐步转向渠道销售为主,2017年渠道销售将成为主要销售方式,这主要是考虑到服务对象多数为传统企业级客户,公司本身的销售团队比较难以触及这些客户,需要依赖于合作伙伴来达成销售目的。
市场潜力巨大,巨头纷纷进场,竞争激烈
根据Garnter预测,到2019年全球超融合市场规模达到39亿美金。IDC对国内超融合市场的判断,认为2019年国内市场规模为5.47亿美金,市场潜力不小。
从技术演进来看,超融合技术目前还处于软件定义存储阶段,主要替代传统存储设备。随着技术发展,超融合会进入软件定义网络阶段,进而演变成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届时,超融合技术面对的是整个数据中心市场,那是一个千亿级市场。
蛋糕这么大,不可能就只有几个新兴公司抢蛋糕,国内外巨头纷纷入场。国际厂商VMware、Nutanix纷纷进入中国,但其直接客户群体主要是国际公司在中国分公司,VMware采取与浪潮、华三等国内传统厂商合作的形式服务国内企业。
从国内企业来看,超融合主要有三类玩家,第一类是华为、联想等传统IT巨头,利用其硬件方面的优势去推广其超融合产品;第二类是传统存储、网络企业;第三类是ZETTAKIT、SmartX等技术创新公司。
突围要靠精准客户定位和渠道销售策略,核心是技术积累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ZETTAKIT要靠什么突围呢?精准客户定位和渠道销售策略。
华为等IT巨头的客群一定是运营商等超大型企业,短期内与ZETTAKIT客群重合度很小,暂时还够不上威胁。因此,ZETTAKIT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后两类玩家。
相较传统转型企业和其他创业公司,ZETTAKIT的优势在于超融合技术积累,主要体现在软件对硬件的兼容性、整个架构稳定性、支持服务器节点数量等方面。那么选择好合适客群才能发挥出技术优势,否则就会陷入到高射炮打蚊子的境地。
客户定位方面,ZETTAKIT将金融行业作为重点布局方向,目前已在民生证券、国联证券等众多券商中部署实施。这类公司业务数据量大,对产品的性能要求高,各家超融合公司主要比拼技术优势,不会陷入到价格战中。
经过两年多的技术积累,ZETTAKIT已经实现基础产品的标准化,可以进行光盘交付,这使得ZETTAKIT在销售策略上由直销转为渠道销售,发展速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超融合解决的是底层需求,属于重资产投入,更换周期为三至五年,客户黏性大。在完成初装之后,超融合服务商每年可以收取20%左右的服务费,同时会是客户未来有扩容和更换需求的第一选择。
因此,借助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时机,快速布局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渠道战略会成为影响ZETTAKIT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时间点,占坑比盈利更加重要。
近期,爱分析对ZETTAKIT创始人查乾进行调研访谈,现将精彩内容分享。
Q:超融合的本质是什么?超融合到底颠覆了哪些?为什么可以大大降低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
A:超融合的本质是计算节点和专业存储设备的融合,融合在X86上。从技术的核心创新上来讲,超融合是架构创新,实现了横向扩展,横向的敏捷扩展。这个思想起源于谷歌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它不可能纵向的架构来延展自己的系统。
一旦实现了横向扩展,打开这个扩展结构,以前那种上面是VMware刀片服务器,下面是高端存储EMC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方面这样的架构太贵了,另一方面计算和存储通过网络连接到存储上的数据,整个数据流是纵向经过好几层,都是硬件级的通路,IOPS和网络方面与超融合不是一个量级。超融合架构让性能和扩展性提升了很多。
Q:超融合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呢?
A:SDN是未来兵家必争之地,当超融合更成熟,市场接受度更好,越来越多大企业接受超融合的时候,网络规模会增加。当网络达到成百上千节点的时候,再靠人去做物理规划,就太复杂了。
超融合带来一个概念是软件定义,软件定义了存储,让X86硬盘变成存储资源池;软件定义了计算,让CPU、内存参与计算,变成计算资源池;下一步,软件定义网络,让越来越多的白盒交换机变成网络资源池。
超融合现在冲击了存储行业,下一步会冲击网络行业。商业交换机会比白盒交换机贵5倍,我们未来希望能都使用白盒交换机,将软件灌注到交换机上,类似底下的存储,这样对网络冲击非常大。
Q:ZETTAKIT最初是如何拿下国家卫计委这样的大客户,作为初创企业,是如何让大客户选择自己的产品?
A:有个典型案例,这个案例是替代上一点虚拟化机房。
案例是天津职业大学,他们的痛点很明确,数据中心的存储器老是出现闪断,一闪断整个学校的业务系统就停了,负责人希望能把存储器替换掉,将我们的软件部署在刀片服务器上。这正是我们可以实现的。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存储器是刚买的,直接扔掉不合适,因此对方希望将存储器挂到我们的系统上。我们就把他们的存储作为独立的存储设备,用来保存重要的数据。我们就实现了存储异构,这一点上领先于VMware、Nutanix。
Nutanix在2013年就进入中国,但之前一直打不开市场,主要是因为不能实现异构,只能卖一体机。中国有太多遗留的设备,如果不能实现异构,客户只能买一体机,放在机房显得很另类。
Q:那现在咱们主要什么形式去服务客户?
A:一个是纯软件,就是我们的系列软件,融合存储、云计算等。还有一种是将软件塞到一体机上,打包提供给客户。2015年软件占比更大,到2016年的时候一体机和软件各一半。
Q:现在很多公司都在提超融合,ZETTAKIT相比其他公司的优势在哪些方面?
A:我特别担心国内会把超融合变成系统集成,为什么说有这个风险?因为云计算开源时代到来了,我始终认为开源是好的,但开源让门槛降低了,容易变成价格战。现在有很多分布式文件系统,可以让X86服务器变成存储资源池,这是中国所有中低端存储企业没有开发能力但是要转型做的事情,他可以做一个小规模的存储资源池,这种也是超融合。
这些拿开源技术直接搭,不经过深度开发的超融合,也可以解决商业应用,但是数据中心最核心几个需求(数据不能丢、业务不能中断)是这类超融合不能满足的,只能玩小规模的,10个节点以内。
我们跟这类企业PK是划不来的,所以我们会去选择做银行、证券、运营商这些大客户。我不担心这类竞争对手,我们在某股份银行做测试的时候就没有别的公司。超融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存储、计算、网络三层的长期沉淀,如果没有这种沉淀就很难去攻克核心行业。
Q:目前来看,超融合主要应用于私有云市场。很多人认为未来主流趋势是公有云,这会不会影响到超融合的发展前景?
A:中国市场,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规模都很大。未来随着网络环境的提升,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但是很长时间内,公有云和私有云的需求都很大。
公有云和私有云有本质的区别,公有云的核心是规模、运维和服务,客户把业务跑到阿里云上,看重的是便宜、简洁。但是企业为什么要建私有云,是为了管理和控制,这是他的天然需求。
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企业平时业务不是很忙、很重要,我们丢在公有云上比较方便。到年底的时候,业务比较繁重,进行模块化修改的时候,不如在自己的机房来运行。所以,未来需要做到的是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随意切换,这样混合云服务就会起来。
更多专业报道,请
0界面JMedia联盟成员创新企业模式解读及估值第一平台;目前涵盖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企业级服务等行业,未来会覆盖全部创新行业;全部原创,每日至少一篇,带你读懂企业、读懂行业。
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天极传媒:天极网全国分站
您现在的位置:
& >>超融合市场何其热闹 如何分一杯羹?
超融合市场何其热闹 如何分一杯羹?
天极网服务器频道
作者:李祥敬
责编:李祥敬
  2016年被称为“超融合元年”,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超融合产业联盟的成立。
  如今,不仅互联网企业不断加速创新,传统企业也都在积极借鉴互联网思维。企业IT架构要承载更多的快速迭代业务系统,需要可扩展的性能、灵活的配置、高效的通信、更高的计算操作,以及相对较低的运维成本。
  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超融合架构应运而生。超融合架构能够让云基础架构平台与企业应用软件、中间件及数据库软件得以完全解耦,并可通过统一平台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效率。此外,超融合架构的资源池可通过增加节点实现横向无限扩展,这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迁移原有IT系统,还能有效支持企业快速上线新业务,满足企业在互联网时代拓展新业务的需求。
  总的来看,超融合架构适用以下应用场景:第一,超融合特别适合一些新建的IT系统,用户的新应用可以直接运行在简化、高效、灵活的超融合架构之上;第二,在一些数据中心改造项目中,比如机房的扩容、虚拟化、“去IOE”,超融合解决方案可以替换传统的服务器、存储;第三,在私有云项目中,超融合是云基础架构的核心,又涵盖云管平台、网络虚拟化等。
  深信服的超融合之路
  不可否认,超融合是一个新机会。许多服务器、存储厂商也都希望能分一杯羹,还有一些厂商抱着“搂草打兔子”的心态希望尝试一下。而作为超融合产业联盟发起人之一的深信服,也在探索着自己的超融合之路。
  据记者了解,深信服内部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业务部门,超融合基础设施与桌面虚拟化是最先推出的解决方案,也是深信服进入云与虚拟化领域最好的敲门砖。
  深信服CEO何朝曦介绍,深信服从2011年就开始涉足虚拟化领域;到2013,深信服一半的研发人员都在从事与虚拟化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研发;2015年,深信服超融合方案正式面市。
  深信服之所以对超融合这么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后台由超融合支撑的桌面虚拟化应用让深信服尝到了甜头。在过去几年中,深信服已经交付了15万台虚拟桌面终端,其后台就是由超融合架构在支撑。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传统安全厂商的深信服,更多是将自身的业务与超融合架构结合,从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其实超融合架构本来是服务器厂商的“活儿”,所以服务器厂商对于超融合架构市场的关注也就不难理解了。
  超融合产品落地
  这不联想正式发布了搭载Nutanix软件的HX系列全新超融合设备产品家族。联想的加入更是让超融合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IT潮流。
  据介绍,联想HX融合设备系列针对客户的不同应用需求,共推出了三款产品,分别是针对VDI及虚拟化工作负载的HX3500、针对有较大容量需求的服务器虚拟化工作负载的HX5500和针对数据库和其他密集型I/O工作负载的HX7500。
  通常超融合产品都是软硬一体化的产品,所以硬件是否足够卓越非常关键。联想旗下的System X和ThinkServer品牌服务器,在可靠性、性能、工程和安全性方面具备行业领先的创新优势,可为超融合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Technology Business Research Inc(TBR)2015年第四季度的客户满意度调查中,联想连绩4个季度都名列榜首,而最新的ITIC 年全球服务器硬件及OS可靠性调查也显示,以仅1%的故障率连续3年击败所有其他品牌x86服务器产品,可靠性高居榜首、与相比也毫不逊色。所以基于联想硬件的HX产品可以为企业带来易部署、高可靠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我们知道Nutanix可以说是超融合的“代言人”,而联想作为服务器厂商,其最擅长的就是硬件产品,根植于这种牢固的底层硬件,联想HX系列全新超融合设备可以为用户带来超稳定性的体验。
  Nutanix要当企业云的建设者
  前面提到Nutanix,其实Nutanix不光与联想进行了合作,还与有着合作。这或许就是Nutanix的策略。
  在此前笔者参加的Nutanix媒体沟通会上,Nutanix方面表示他们的愿景是成为一个企业云的建造者,帮助客户打造属于自己的公有云。
  Nutanix首席营销官Howard Ting就告诉记者,Nutanix是一家软件公司,提供了Acropolis和Prism两种软件产品。运行Acropolis和Prism的硬件设备有两种,一种是Nutanix品牌的,还有一种是硬件合作伙伴厂商提供的产品。
  Howard Ting说,Nutanix并非是一般传统的IT基础设施供应商,Nutanix更强调的是在合格的硬件上运行自己的软件,所以Nutanix有自己品牌的一体机,同时也有关系非常密切的硬件OEM合作伙伴。
  企业获取Nutanix的产品,可以选择购买Nutanix的一体机,也可以选择从Nutanix的硬件OEM合作伙伴那里购买整体的解决方案,或者也可以完全以云服务的方式来获取Nutanix产品。
  当业界都在“抄袭”超融合概念的时候,Nutanix已经开始“华丽转身”。这或许给目前挤破脑袋进入超融合市场的厂商一点启示。
  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下目前超融合市场的情况,以及不同厂商的策略。由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目前超融合市场仍在快速增长,不过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涉足超融合的。
  一个厂商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探究超融合与业务的融合情况,进而给客户带来价值,这样客户才会“买单”。
(作者:李祥敬责任编辑:李祥敬)
天极新媒体&最酷科技资讯扫码赢大奖
* 网友发言均非本站立场,本站不在评论栏推荐任何网店、经销商,谨防上当受骗!
办公软件IT新闻整机超融合是必然发展方向?现在入局晚不晚_网易数码
超融合是必然发展方向?现在入局晚不晚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超融合是必然发展方向?现在入局晚不晚)
都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超融合技术在近些年越来越火热,国内外均有很多厂商在此处发力,诸如Nutanix、戴尔、华为、浪潮、HPE、深信服等。看起来竞争已经足够激烈,那么,现在入局超融合算晚吗?究竟什么才是超融合?什么是超融合通俗的讲,超融合就像是一个&盒子&。这个盒子将计算、存储、网络重构到一起,再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关联。相比传统IT形态,能够形成更为弹性、可靠、安全的IT模式。同时超融合产品也通过不同形式体现,有些是将比较成熟的企业级产品进行软件定义与硬件重构而成;有些将诸如KVM、XEN、OpenStack等开源产品进行融合,这样的产品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但是需要更完善的软件定义与维护来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还有一些更关注产品内核,搭建一个无缝衔接的超融合产品。我们能够看到,超融合的出现是因为计算力和软件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优点在于弹性、可靠、运维和部署更方便,并降低了TCO;与此同时,超融合的IT模式无形中将系统集成商&挤&除了圈子,形成一个由IT基础设施提供商搭建了一个包含虚拟化、软件、硬件、应用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三点体现入局未晚需要强调的是,&未为晚矣&的结论并非在所有应用场景下适用,这要依据入局厂商的&基本条件&决定。
首先、如果IT厂商拥有超融合相关技术基础,入局不晚。企业级IT是一个门槛较高的行业,对于企业级IT小白而言,贸然进入超融合领域并不可取。而超融合技术脱胎于对基础资源的整合,如果一家拥有深厚IT底蕴的公司,自身拥有深厚的IT基础设施研发技术和经验,同时拥有完善的外围生态圈,例如虚拟化、ISV等合作伙伴。如果这种情况下,此时入局尚且不晚。第二、从超融合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超融合相关产品仍处于发展初始阶段,入局不晚。超融合虽已有几年发展历史,但纵观市场接纳与部署情况,用户对超融合更多是持有观望态度;与此同时,有研究机构表明,超融合在未来拥有可观的市场前景,所以此时入局还不算晚。第三、从完善IT产品线角度,入局不晚。如今&生态&是一个热词,笔者认为,生态不仅可以指整个IT圈的生态,也可以指IT厂商内部的生态,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此时入局超融合,&晚&字更无从谈起。
本文来源:中关村在线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了解超融合主要产品区别、具体应用及相关技术
咨询热线:020-
您现所在的位置: &&
VMware 虚似化
了解超融合主要产品区别、具体应用及相关技术
导读:本文由“主流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与技术比较分析”活动分享嘉宾刘东(东软集团 首席技术顾问),对活动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汇编。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对活动中涉及到的典型问题的解答。
  本文由“主流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与技术比较分析”活动分享嘉宾刘东(东软集团 首席技术顾问),对活动中涉及到知识点进行汇编。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对活动中涉及到的典型问题的解答:一、国内外超融合产品市场和具体应用情况   二、国内外超融合产品的主要区别   三、国内外超融合产品的一些技术问题  &建议配合之前我们推送的《
》 这篇文章(作者刘东,点击标题可回顾),基本上能够对超融合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尤其是国内主要超融合产品的特点、优势和区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获得具体应用和相关技术上的参考,是一篇难得的汇总,欢迎大家收藏转发。   观点分享者:刘东 东软集团 首席技术顾问,wwwlm2001 南京迅百 存储架构师, 系统架构师,irvinyun 东方证券 IT顾问,陈星星 山西光远 售前技术支持,sharkbing EDI 软件开发工程师等   超融合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现在卖HCI(超融合)产品的厂商都是过去卖X86服务器的或是卖分布式存储软件的,因为HCI架构主要是以软件定义为基础,再结合X86硬件产品进行销售。   国内主流的HCI产品厂商,除了传统的联想、华为、H3C等硬件厂商,甚至还有深信服这类安全厂商也在做HCI产品。其他新兴的厂商有达沃时代、大道云行、StorWind、青云HCI、SmartX等,这些厂商的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是每个产品却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厂商的特点,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   一、   国内外超融合产品市场和具体应用情况   1.国内外超融合产品主要有哪些?   解答:   HCI最初的领导者是Nutanix和VMware这些软件厂商,最早2011年就推出过超融合产品。在他之后有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Pivot3等厂商之后,后来VMware也加入了这个领域。但是这些后来的厂商直到年才推出首款产品。至于国内市场就要更晚一些,基本都是2014年后才逐渐推出自有产品。   目前主流产品主要有:   国外的有:Nutanix、VMwareEVO:RAIL、SimpliVity、Scale Computing等。   国内的有:SMARTX、深信服、达沃时代、大道云行、华为FusionStorage、青I等。   主要产品特点和现状,详细可以参考我分享的文档。   Nutanix和国内联想合作:2U产品,采用X3650服务器,封装Nutanix软件   Simplivity:采用Cisco或Dell的定制服务器,支持VMware;   VMware 的EVO:RAIL:提供纯软件部署,硬件由认证的合作伙伴提供,只支持VMware vSphere;EMC推出了vxrail,卖的比较火,最大支持64节点。   华为FusionCube:采用自家定制的x86刀片服务器,一体化产品。但是部分产品存储节点和计算节点是分开的,只能算是一体机。   青云QingCloud一体机:预集成了虚拟化平台、云平台管理软件、SDN网络和分布式存储。但是最近青云好像热衷于提供基于超融合架构的私有云服务,卖服务比较多,产品比较少。   SMARTX:主要是软件,配置管理一套系统,支持水平扩展,支持商用x86服务器。现在也有硬件产品,Halo一体机,整合了SMARTX的ZBS分布式存储管理软件,适合不同用户选择。   Zetta(中科云):中科融合存储系统是一款自主研发、针对海量数据及高并发I/O应用而设计,集硬件平台、先进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和智能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存储产品。   深信服:而相比于国外厂商,深信服的超融合方案会更加全面。除了存储和计算资源,还特别是包含了网络资源,并且提供完整的2-7层网络服务。   超融合厂家阵营:      领导者领域:Nutanix排第一,毫不意外,SimpliVity与Nutanix极为接近排第二,然后Pivot3第三,这就让人意外了。   卓越表现者领域厂商有Atlantis, HyperGrid,EMC,VMware, Stratoscale,华为,HPE和思科,ScaleComputing是唯一的竞争者,而其它领域没有厂商。   Pivot3为什么得分这么高?部分归因于它的“高龄”——比Nutanix或SimpliVity建立要早,另外还有市场表现力好——该公司自称拥有超过1600位客户,还是最大的两个超融合数据存储集群之一的核心。   引用Forrester的结论就是“Pivot3是一个强大的参与厂商,尤其是当要求包含PB级数据存储时,它的空间有效数据保护还可以降低成本。”   观点:   1.Atlantis对比而言算是后起之秀,拥有较小的市场领域但因为其综合能力而处于强势地位。   2.Gridstore在微软专用化方面独一无二,目前仅支持Hyper-V和集成微软的环境,Gridstore解决方案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服务质量能力,允许多个类型虚拟机的定义,并确保最大和最小值输入/输出(I/O)的性能水平。   3.EMC对加入全行业转向软件定义基础设施环境处在有利位置。(报告中并不包括VxRack,只有VxRail。)   4.在厂商群中,Stratoscale是拥有更高级的工作负载与数据迁移功能的厂商之一并集成高可用性。   5.VMware宣称VSAN拥有4000以上用户,这将使它成为该市场部署最广泛超融合解决方案的厂商。   6.思科的HyperFlex处于早期阶段,影响了思科的本次评级,Forrester对思科的基础UCS平台给予了极大的认可,HyperFlex的“仕途”应该会扶摇直上。   7.HPE的产品也处于它的早期阶段,它在HCI细分市场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迅速改善。   8.华为提供FusionCube,支持不同的虚拟机管理程序,其产品看来技术成熟,但数据服务是弱项,界面使用相比其他厂商更为方便。   ScaleComputing的总结是:“一家小型公司但有一个很大的用户基础。”   超融合是存储市场热点之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厂商试图吸引和掌握市场份额,竞争渐趋白热化。   超融合的市场还在成长阶段,未来的盘子足够大,各个玩家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竞合关系,尤其是超融合厂商,由于在计算平台领域是中立立场,既支持VMware,也支持OpenStack以及KVM、Hyper-V等其它架构,因此在未来与另外两大阵营之间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2.国内外厂商关于超融合产品的目标细分市场定位以及技术发展趋势?   解答:   不管是国内厂商还国外厂商,超融合产品的目标市场都是替换现有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环境,简化IT架构。   那些目前运行在物理硬件上的应用最好还是继续保持运行在物理硬件架构上。所以,除了那些目前仍然需要直接运行在物理硬件环境中的应用程序,外,都是超融合架构的目标市场。   在技术的发展上,国外产品都以自有产品为主,包括Nutanix和VMWARE的VSAN。如果部署了以后,只能按照厂商的这条技术路线去扩展。而国内由于技术能够有限,基本都是以开源技术深度优化和整合为主。优势是比较开放,可以支持多种虚拟化平台,用户选择可以多一些。   3.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对于数据共享的具体应用方案?   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基本采用软件定义存储SDS来解决了虚拟化存储问题,提供一个大容量的数据存储池,这里需要说明的是SDS是指ServerSAN,由超融合基础架构产品提供分布式块存储。而当前的客户在生产环境还是对虚拟机及物理机都有着数据共享的需求,比如应用程序的HA等,这就需要分布式文件系统或者NAS存储系统。目前超融合架构产品普遍缺乏,在实际环境还是需要独立部署外部的NAS存储系统,当前哪一家超融合架构产品可以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解答:   很多超融合厂家针对底层数据存储采用ceph。Ceph是一个分布式存储系统,支持对象,文件,块接口。   分布式存储的应用场景相对于其存储接口,现在流行分为三种:   1.对象存储: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键值存储,其接口就是简单的GET,PUT,DEL和其他扩展,如七牛、又拍,Swift,S3等。   2.块存储: 这种接口通常以QEMUDriver或者KernelModule的方式存在,这种接口需要实现Linux的Block Device的接口或者QEMU提供的Block Driver接口,如Sheepdog,AWS的EBS,青云的云硬盘和阿里云的盘古系统,还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块存储的接口)。   3、文件存储: 通常意义是支持POSIX接口,它跟传统的文件系统如Ext4是一个类型的,但区别在于分布式存储提供了并行化的能力,如Ceph的CephFS(CephFS是Ceph面向文件存储的接口),但是有时候又会把GFS,HDFS这种非POSIX接口的类文件存储接口归入此类。   众所周知,很多传统厂商如日立、富士通等存储大厂也采用了Ceph作为它们存储硬件的载体,Ceph能提供企业级的存储服务一定有它的优势,才能让传统的存储厂商弃而采用开源的存储方案。   弹性的数据分布策略和物理拓扑输入实现了高可用性和高持久性,Ceph的高性能重构还体现在利用CRush算法对数进行约束,避免数据分布到所有的集群的一个节点上,利用Ceph设计并提供的一个由CRush算法来支持一个高自由化的存储集群的设计,实现高可靠性,高持久性,高性能。   对于数据共享当前很多超融合架构产品都可以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   4.超融合的应用范围?   是不是超融合大多适用于大数据分析上,主要是在线分析型应用和数据库?   解答:   首先,超融合系统适用于IT环境的所有应用类型。   其次,超融合系统的首要目的是管理虚拟化环境,那些目前运行在物理硬件上的应用最好还是继续保持运行在物理硬件架构上。所以,除了那些目前仍然需要直接运行在物理硬件环境中的应用程序,我不认为存在一种特殊的应用程序不能被部署在超融合的基础架构中。   最后,只需超融合群集规模足够,能提供的足够的性能,超融合架构是可以跑在线分析型应用和数据库的。   5.超融合是否可以支持一切系统?   现有情况描述:   公司现有业务系统多套,OA、CRM、MAIL、等等20多套,现每个业务系统都跑在不同的X86服务器、POWER小机上,后期管理十分繁琐,需要不同的专业人员。   数据日益增多,现有数据3T,每年会有500G的增长量,现还需考虑媒体文件存档,大概一年需要800G文件存档。   问题:   1、OA、CRM、ERP等大型信息系统,是否能跑在超融合上,如何设计架构?   2、Oracle是否能够跑在超融合上?   3、超融合概念是“软件定义一切”,但经过了解目前只是软件定义存储,CPU、内存是否也能够融合,CPU使用高时,如何解决这个瓶颈?   4、数据量较大,增长量快速,是否适合超融合架构?与传统存储有什么优势?   解答:   超融合以现阶段的产品能力而言主要用于支持应用运行,小型数据库,而不适合大型的数据库。所以你问题里的OA、CRM、ERP理论上都可以,但数据库组件建议放置在外。   具体解决:   1、大型信息系统理论上可以跑超融合,只要超融合的规模足够大,整个超融合架构群集的性能要大于大型信息系统的需求,就可以上,架构上都是分布式部署,根据性能需求配置节点数量。   2、Oracle目前有单独的超融合架构系统,类似于ORACLE推出的一体机,可以保证性能和稳定性,但是一般的超融合架构不建议上。   3、软件定义一起,在CPU和内存上还是遵循虚拟化层的定义,这个主要看你选用什么样的hypervisor,例如VMware就可以动态调节CPU负载,这个已经是成熟的技术,超融合只是将不同的hypervisor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设备中。   4、数据量较大,增长量快速,非常适合选用超融合架构,因为超融合架构在扩展上非常灵活,需要扩充时,只需要按需增加节点,而不会影响原有的节点,而且还会提升整个超融合架构的性能。与传统存储相比具有按需扩展,使用灵活,系统使用率高等特点。   6.超融合架构如何帮组企业实现最好的转型?   解答:   随着时代发展,采用的 x86 服务器+网络+共享存储的传统三层架构逐渐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给业务的快速扩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各种业务的不断推出,虚拟机的数量不断快速增长,物理服务器和传统集中存储已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   其次,在服务器扩展方面,由于传统物理服务器解决方案部署复杂、实施周期长,不能实现快速交付,从而延缓了公司业务的快速扩展;   第三,在购买方面,传统解决方案购买流程复杂,周期长,难以实现按需购买;   第四,在运维管理方面,管理窗口多,部署和运维人员多,运维难度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也有大量需求,这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人力成本压力;   第五,在售后服务方面,需要服务器和存储厂商等多方技术进行支持,因而在故障发生的时候,实效型很差,增加丢数据的风险。   在仔细分析公司的实际需求之后,采用新的 IT 架构解决这个难题,并对新架构提出了如下需求:   首先,由于机房空间有限,需要采用高密度的架构解决方案。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网络、存储、计算的要求;   其次,要求该架构弹性可扩展,并且具有稳定可靠、易于维护、高性能的特性;   第三,由于传统架构无法实现持续的可扩展性,使得性能无法保证。很多创新业务转型,互联网规模化的特点都需要高可靠及可持续的服务能力;   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规模化增长,业务规模无法预测,资源的变更频繁,需要及时满足不同业务的资源配置需求,持续降低运维成本和机房设施成本。   因此,新的 IT 架构应采用与互联网企业类似的 IT 架构——超融合架构。   二、   国内外超融合产品的主要区别   1.各个厂商之间的超融合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解答:   HCI基础架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种:纯软件方案,例如Nutanix和VMware的EVO:RAIL,支持安装到X86架构的服务器上,只需要购买软件许可授权即可,使用方便灵活。   第二种,软硬结合,例如Nutanix软件+联想X86服务器就变成了联想HX超融合一体机,VMware的EVO:RAIL+EMC(DELL)的X86服务器就变成了VxRail超融合一体机。购买硬件的好处是使用方便,开箱即用,稳定性也比自己组装的要好,安全可靠有保障。   目前市场上的超融合架构产品都是基于这两类产品进行销售。   二者怎么选择?建议技术型企业选择软件方案,使用灵活又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想省事,就直接购买硬件产品,部署又快又方便。   以下是目前主流的5个厂商的超融合架构产品分析,可以看到:   1、国外产品在虚拟化产品支持方面比较保守,只支持特定的Hypervisor ,而国内的厂商除了华为(只支持自家的和VMware),对Hypervisor 的支持都比较好。   2、群集规模,除了Nutanix,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限制,都不是完全能够做到无限扩展,因为群集规模越大,管理和性能平衡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目前国内外厂商都有纯软件和一体机的方案,大家可以按需选择。   4、分布式存储技术,做为超融合的核心技术,目前各超融合厂商的技术都做的比较好。但是国外的厂商Nutanix和VMware VSAN都是自己研发的,国内的厂商都是基于开源产品自己优化和修改的。优点是开放性比较好,缺点是稳定性可能会稍弱一些。   5、在管理方式上,各家都有自己的管理工具,都支持B/S的管理模式。
  下面是一些产品的优势对比分析:   1、Nutanix   优势:   超融合基础架构市场的领导者,Nutanix已经部署在全球6000+家企业,并且是公认的最领先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拥有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正式批准的分布式软件架构专利(US8,601,473).   Gartner:魔力象限,Nutanix是集成系统的领导者   品牌知名度很高,具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产品功能稳定完善,超融合生态链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全球白金赞助商Dell,Lenovo   全球金牌赞助商Mellanox,Commvault,Citrix,   合作伙伴Veeam,中科慈航,英迈中国,偉仕佳杰,博雅软件,长虹佳华等。   不足:   只提供一体机的方案,价格昂贵,不支持服务器利旧。   如支持的Vmware和Hyper-V计算虚化,客户需要从第三方单独购买授权。   Nutanix是VMware的合作伙伴,但现在已经变成最大(潜在)的竞争对手,虽然合作尚在。   松耦合带来CVM消耗资源较高,至少要24GB内存,8个vCPU。   Nutanix售后服务不足:   计算和存储分离,出故障容易扯皮;   本土没有研发团队   2、Vmware   ①VxRail 最小规模4节点起配,扩展时只能以2 节点为单位进行扩展,只能扩展同型号节点,由于VxRail目前的配置型号是固定的,无法灵活定义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数量;   ②VxRail只能使用vSphereEnterprise Plus License;   ③只支持vSphere快照,VMware 推荐快照链不超过2-&‐3 个,且单个快照不超过24-&72小时,以免影响虚拟机性能;   ④无内置链接克隆功能,无法快速、批量部署虚拟机;   ⑤不支持冷热数据分层,70%的SSD 作为Cache 使用;   ⑥不支持数据本地化,尽可能保留数据在节点本地,避免不必要的跨网络数据访问,以实现快速的本地IO吞吐;   ⑦不支持数据自动平衡,无法对每个节点本地磁盘容量进行数据平衡,在不影响数据本地访问的情况下,保证所有节点磁盘利用率基本一致;   ⑧Dell由三家公司组合而成,内部关系复杂,有竞争有合作,产品整合任重道远;   1.Vmware纯软派:vSphere+VSan   2.VCE联盟集成派: Vmware+服务器+EMC存储服务   3.Dell OEM派: Nutanix软件+Dell服务器   ⑨本地响应过慢、定制需求无法实现。   3、深信服   品牌知名度高,渠道丰富   深信服做网络安全出身,所画即所得的部署模式和网络层的深度集成却让人印象深刻,非常适合SMB客户从网络安全到基础架构的一揽子交付需求。   配合虚拟桌面方案,优势明显(虚拟桌面的性价比很高)   深信服超融合系统采用GlusterFS,其优势:   ①扩展性和高性能   ②高可用性   ③全局统一命名空间   ④弹性哈希算法   ⑤弹性卷管理   ⑥基于标准协议   劣势:   2015年10月份加入了超融合的战场,坦率的说在狭义的超融合架构(服务器+存储+虚拟化)上平淡无奇。   GlusterFS不是一个完美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这个系统自身有许多不足之处,包括众所周知的元数据性能差和小文件存储效率和访问性能很差。   ①底层文件系统更适合一次写入多次读取,实际处理性能会比元数据系统差很多。当集群规模变大以及文件数量达到百万级别时,性能直线下降。(销售内部不推超过10个节点以上的方案)   ②集群管理模式采用全对等式架构,大规模集群管理应该是采用集中式管理更好,不仅管理简单,效率也高。   ③全对等式架构导致每次文件读写请求响应都是广播行为,所有节点都要参与一致性检查,其网络负担比较重。   4、H3C VS HuaWei   优势:   大品牌,大集成商,大客户,大规模,软硬件产品线丰富,各种集成方案   不足:   非专业超融合厂商   Huawei从FusionCube拆分出来的FusionStorage,通过Hypervisor集成或作为其堆栈的一部分而摇身一变成为时髦的“超融合”,但从规格、指标来看,与“原生”的超融合架构仍然存在差距(仍然基于存储SAN 架构)   Huawei的FusionStorage则除了支持VMware和KVM外,自己也有基于Xen开发的FusionSphere虚拟化平台。   专业专注其硬件销售,华为华三互为主要竞争对手,关注于大型方案,对中小企业客户关注不多,整体方案硬件成本高,采用传统服务器产品。   5、联想   优势:   超融合不需要存储,但一定要部署在服务器上。而服务器则是联想企业级最强的地方,与Nutanix合作推出的超融合HX系列,基于最好的x86服务器System x,目标成为超融合市场的标杆产品。   不足:   联想自身,没有自己的存储核心技术(缺少存储技术底蕴)。   多条产品线,内部竞争和销售策略混乱   产品推广问题多多:联想除了推荐自己的LenovoAIO产品线,同时还收购了SmartX的产品线。在OEM的Nutanix产品的同时,还跟SimpliVity进行产品合作,国内还跟Maxta产品合作。SimpliVity是Nutanix的主要竞争对手。而SimpliVity又是联想服务器在全球主要竞争对手的——思科(全球x86服务器市场,联想排第3,思科排第4)的战略合作伙伴,后者的OEM销售额占到了SimpliVity收入的20%。   HPE收购了SimpliVity!!!   2.国内外超融合架构/方案的差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   国外厂家都基本采用自己的产品,而国内厂家,基本采用开源的方式。除了产品成熟度方面,国外厂商产品一般在技术上比较封闭。国内产品比较开放,支持的虚拟化平台也比较多。   还有就是价格方面了,国内肯定要便宜一些。   3.传统制造企业在超融合系统上的对比选择?   客户现有几台物理服务器,各自单独运行OA、ERP、测试等业务系统,又新买了2台IBM3650服务器。   但是现在,客户出于数据安全(不丢数据)的考虑,出于业务系统稳定性的考虑:   1.在传统存储和超融合之间选择困惑?简单说明即可   2.比较倾向超融合,但是超融合又在国外大厂VMware VSAN、CISCO 超融合和国内华为、以及国内炒的比较多的深信服之间选择困惑?这几家优劣或区别是什么?如何选择能在低风险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解答:   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问题1解答:   (一) 传统架构的短板   1.业务系统为典型的传统三层数据中心架构,即存储、计算、网络分离,数据IO的处理效率底。业务端的数据最终都是要落到磁盘端的,当业务数据产生后需要经过计算、网络、存储三层才能完成交互,数据IO需要在各层之间中转,总体IO处理效率水平底。   2.客户使用的传统SAN存储,存在单点故障。采用传统的RAID冗余保护机制。性能提升只能靠购置更高端设备或增加RAID中磁盘数量。每次升级都需要对数据存储空间重新配置。不能在线平滑升级,需要中断业务后才可操作。   3.缺少对于生产磁盘故障的连续保护能力,当前存储系统仅实现了磁盘RAID组功能,一旦RAID组坏盘降级,存储系统将处于无保护的“裸奔”状态,若此时再坏盘,数据将有可能丢失,所以在当前生产系统环境下,数据安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将面临极大挑战。   (二) 运维和扩容的难点   1.数据中心臃肿,多种业务、多种设备,不断建立设备差异,业务业务信息孤岛,异构环境,给IT管理成本增加。数据中心规模增大,也带来了能耗,UPS配备、灭火器、精密空调设备、7x24小时运行、监控服务等,这种数据中心的运行成本非常高。   2.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考虑未来业务系统对底层架构性能、容量、扩展性、处理效率等方面需求增长,以及实时备份策略对性能、扩展性和网络环境要求,需要建立面向云数据中心的基于横向扩展的超融合架构支撑未来备份乃至存储业务的发展要求。   3.业务数据增长迅速,如果按传统备份存储方式操作,当前存储和备份设备均为Scale-up纵向扩展架构设备,容量扩展通过后端SAS链路串接扩展柜实现,存在天然的扩展瓶颈(增加扩展柜后会带来SAS链路信号衰减问题,性能衰减严重),未来备份系统包括存储系统将会承载非常大的数据压力且存在扩容瓶颈。   问题2解答:   各家都各有特色,优缺点也很明显,超融合目前没有很完美的,还在发展,还需要方案验证!个人推崇Nutanix,但是很贵!深信服更贴合它的虚拟桌面卖。纯粹超融合的方案,缺少大规模部署案例,因为他目前的底层GFS文件系统不适合大规模部署(具体可以百度GFS补足)。   超融合未必比传统架构便宜。   补充几点说明:   问题1、在传统存储和超融合之间选择困惑?   如果选择超融合架构,存储就可以不用考虑了。   数据安全性,超融合一个数据可以有2-3个副本,安全性高于存储。   性能,超融合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性能才能高于存储,如果业务量小,规模下,只买几个超融合服务器,性能肯定不如存储。   问题2、补充   看你虚拟化怎么选,如果认定VMWARE虚拟化软件,那就用VSAN。华为也只支持自己的FusionSphere和VMWARE。如果有多种虚拟化平台,就选国内比较开源一些的。   成本上,国外产品一般都比较贵。   降低风险,选择产品前先做POC测试,然后尽量选择一体化硬件产品。Nutanix(联想HX)、VMware(EMC VxRail)、华为(FusionCube一体机)、SMARTX(Halo硬件)、大道运行(FlexCube硬件)。不要选择软件产品,自己组装。   4.超融合是否可以支持Power设备,与Power设备区别?   在企业采购越来越多的设备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设备的数量,空间,功耗等方面,排除应用结合平台和架构的耦合性来说,超融合在节能减排上是如何的一个考虑,是否可以支持Power 设备强劲的处理能力环境?   解答:   超融合基础架构起源:Web-scale IT:如Facebook,谷歌等公司新一代数据中心,实现灵活性、扩展性基础架构服务   事实上,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存储初创厂商将Google、Facebook等互联网厂商采用的计算存储融合的架构用于虚拟化环境,为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将存储做到计算服务器中的融合产品。“因此,超融合架构最核心的改变是存储,而这一概念的最初推动者也都是来自于互联网背景的存储初创厂商。   目前定义的超融合是基于X86服务器的,Power设备很难融入。   超融合基础架构(简称“HCI”),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服务器)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缓存加速、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备份软件、快照技术等元素,而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在POWER设备内,只能做到POWER VM虚拟化,网络和存储无法进行虚拟化,需要依靠传统网络和存储设备,所以单独依靠POWER设备是无法超融合的,在节能减排上,只能做计算资源虚拟化。   另外,IBM有个融合架构叫pureflex。   5.请问下国内这些厂商提供的超融合产品价格和传统架构区别?   请问现在提供的超融合产品价格大概在什么位置?要切换到这套东西需要做哪些事情呢?   解答:   融合价格体系是这样的,和传统架构比,举个例子:   在达到相同性能的前提下,X86服务器+超融合软件的价格一定会低于X86服务器+存储+虚拟化软件的架构。大约会便宜1/3左右。   切换到超融合架构,需要了解现有虚拟化环境的配置和将来的需求,根据需要规划超融合架构的规模,然后在选择合适的产品进行采购部署。   6.对比一下宏杉的存储和深信服的超融合架构?   如题,想了解下,应该继续使用传统的存储,在存储端做文章还是,使用服务器类型的超融合架构!对于中小型医院讲!后期的维护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选择那种!感谢!   解答:   我是这样理解的,传统的存储架构(混合存储、高端存储、全闪存阵列)相比超融合架构,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超融合强调的是融合,建设服务器、网络、存储之间的交互和故障节点,但是性能和安全可靠,和传统的存储还是无法相比,这就好比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道理。   传统的存储(混合存储、高端存储、全闪存阵列),架构和技术都相对成熟,应用场景较多,应用类型较多,案例较多。   超融合通过服务器内安装软件,将服务器内的硬盘作为存储设备,本身和专业做存储的OS和架构上(例如FPGA,超融合是无法使用的)相比,存储的功能、性能、安全、可靠等都是无法相比的,例如超融合必须使用SSD(用来作为缓存)的,这些在专业的存储平台上,是有好多专门的技术来实现的。   存储平台的好多特性,超融合也是无法做到的(分级存储、存储双活等)。   再说说医院的HIS 、LIS 、CIS、 PACS,这些业务系统,有些是需要高IOPS低延时的(可以采用全闪存阵列),有些是需要高吞吐量的(PACS)大容量的,如果要想统一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传统的统一存储,超融合是无法满足的。   最后说说宏杉,是一家专业做存储的公司,好多医院也在使用,品牌口碑都不错。   三、   国内外超融合产品的技术问题   1.超融合设备是否有类似openstack产品升级问题?   作为一款开源解决方案,openstack 确实火的不行,很多云环境也是基于openstack进行建立,但是在openstack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部分模块的缺陷导致在一个版本里不能解决问题,除非升级才有可能解决,但是升级的风险同样是巨大的,那么作为超融合产品是否很好的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呢?   解答:   每一家超融合厂家都有自己的升级方式,但是不影响业务不断服务一定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这个升级肯定是静默快速的。   最后拼的还是技术底蕴和专业服务。超融合是一套私有云的运维平台,厂家支持必不可少的。   超融合基础架构其实还是软件,是软件定义的基础架构,只要是软件,肯定会有产品升级问题,openstack 遇到的问题,超融合架构一定也会有。   所有产品都会有BUG和升级问题,就拿ORACLE来说,已经是很成熟的商业版本软件了。但是一个新版本的发布都会问题不断,升级又很麻烦,耗时间耗人了,折腾的不行。   风险都是同样存在的,就看我们怎么处理和应对了。   2.超融合技术核心部分是否就是一款软件?普通X86服务器能否加入?   如题,如果某一位领导问你,什么是超融合技术,如何概括为一句能让他大体上“听得懂”的语言描述之?是否是一款软件融合服务器及存储与一体的架构?对于我们现有的机房中的普通X86服务器是否能够直接加入“这个圈子”?也就是说需要什么特殊硬件要求吗?
  解答:   超融合架构将围绕虚拟化计算的存储、网络集成到了同一个硬件盒子中,生态系统涵盖软件和硬件厂商,因其核心是软件。超融合架构的每个机箱,就是一个含有运算与存储资源的基础积木单元,再透过分布式软件将多台机箱组成丛集,就像堆积木般,组成适合不同应用情境的集群。只要将更多节点加入到集群中,就能扩展整个集群的效能与容量。   ①使用通用服务器硬件构成基本单元:使用标准的X86服务器硬件,构成集运算与存储单元于一身的基础单元。   ②以软件定义方式来运用硬件资源:以虚拟机(VM)为核心、软件定义式的型式来运用硬件资源,资源调派均不涉及底层实体硬件的组态设定调整,纯粹以软件定义方式来规画与运用底层硬件资源,然后向终端用户交付需要的资源。   ③集群化架构:透过集群或分布式系统软件,结合多个基础单元机箱成为集群,藉由集群来提供IT环境所必需的硬件资源规模、服务与数据的可用性,以及扩展能力。   ④便于快速部署:产品已预先完成软硬件安装测试,用户只需设定基本环境参数便能开始使用。   超融合基础架构核心是一款部署在X86服务器上的软件,部署完成后(至少需要2-3台服务器和交换机),你的这个X86服务器群集就能提供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了。   核心部分是分布式存储管理软件,如果没有这个,这几个服务器仍然需要一个统一存储设备,那么就不叫超融合了。   下面是超融合基础架构定义”:   超融合基础架构(简称“HCI”),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服务器)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缓存加速、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备份软件、快照技术等元素,而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3.超融合产品的扩展性怎么样?会不会绑定某种基础组件或基于某种组件无法扩展或修改?   如:绑定了某些组件,但是这些组件客户不想使用或修改后使用   解答:   超融合产品扩展能力非常强,通常一个群集的规模可以达到在3-200多台。超融合产品的扩展一定基于同一款超融合架构软件才能实现的,组件一般都是可选的,按照功能需求进行选择,组件可以不要不使用,但是不能修改。   4.超融合是基础架构,但是否可以进行定制个性化?   超融合架构作为基础架构,是厂家弄好了直接用还是说可以进行定制,比如自己团队进行一些定制。其技术是否开放?   解答:   超融合架构产品主要分为两种销售模式:   第一种:纯软件方案,例如Nutanix和VMware的EVO:RAIL,支持安装到X86架构的服务器上,只需要购买软件许可授权即可,使用方便灵活。   第二种,软硬结合,例如Nutanix软件+联想X86服务器就变成了联想HX超融合一体机,VMware的EVO:RAIL+EMC(DELL)的X86服务器就变成了VxRail超融合一体机。购买硬件的好处是使用方便,开箱即用,稳定性也比自己组装的要好,安全可靠有保障。   以上,你可以买厂家弄好的,也可以买软件,自己安装到X86服务器上,自己组建超融合基础架构。定制的话,你可以选择超融合软件的功能,不能自己做二次开发。   比如,对于超融合基础架构存储,你可以选择是否支持压缩、自动分层、重删等功能,副本数量2或3个,是否支持复制等。但是厂商没有的功能,就定制不了了。   关于开放性,部分超融合支持的虚拟化平台是开放的,比如VMWARE或OPENSTACK等。   5.超融合感觉还在用传统的虚拟技术,未来会与现在流行的docker这套东西整合吗?   解答:   会。国内已经有生产案例了。   docker还在发展中~超融合很多都采用opstack管理框架,自然使用融合没有问题.   超融合和docker的发展其实并不冲突,超融合其实是基础架构设施,包括计算服务和存储服务。未来会与docker融合在一起的,而且有了超融合基础架构,docker还可以更方便的使用。因为docker也只能替代一部分VM的功能,也就是计算服务,数据存储服务还需要超融合基础架构实现。   6.超融合下的备份和集中监控如何实现?   超融合下的虚拟机和存储通常都是虚拟化之后的文件,各家厂商都不一样,那对于备份来说,是基于传统的备份,还是有专门的备份方式?能否详细介绍下?   集中监控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还是和超融合软件一起封装了?能否实现统一集中化的监控?   解答:   在备份方面。超融合架构备份没有差别!跟传统架构的备份一样!超融合架构和传统备份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备份这块,超融合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超融合的数据存储是多副本的,一般都为2-3份甚至多个COPY,即使一部分服务器坏掉数据也不会丢,所以在数据安全性上要高一些。基于这个基础,超融合的备份工作量可以减少一些,不是说不需要备份,在备份的数据量和保留周期上都可以适当缩短一些,减少备份投资成本。   在集中监控方面。现统一集中化的监控是必须的!!!   超融合就是计算存储网络的虚拟化技术,加上一个完整的统管平台~   有自研的,有openstack修改的,就是一套监控平台。   有时间看看Nutanix的产品架构,很容易理解。   超融合架构下的监控都是各个超融合基础架构厂商自己的产品,超融合基础架构对设备的管理要求比较高,因为一个超融合架构需要许多物理机组成。如果没有监控管理平台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在超融合架构下,一定是集中监控的,就看你选用哪个厂商的产品了,都配置有相应的集中监控平台。一个超融合平台,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网络服务和监控服务都是融合在一起的。
VMware 虚似化
系统集成/网络安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超融合 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