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经济怎么发展经济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奥斯曼帝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又是什么时候灭亡的?
可言wan1896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攻陷贝尔格莱德,攻陷布达,围攻维也纳,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奥斯曼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时奥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象.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59年)统治时期.乌尔汗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万人.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 争,新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了向欧洲的扩张.
苏拉德二世时(1421—1451年)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1430年,苏拉德二世率军占领帖撒罗尼加,拜占廷实际上已处于包围之中.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他率领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陆上和水上同时进攻君士坦丁堡.君 士坦丁堡虽然有许多险要和堡垒,军民也进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对比悬殊,守军只有不足一万人.最后,城中的热那亚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内应.奥斯曼帝国以保留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太区的商业殖民地特权为条件,利用涂油板将70多艘土耳其战船运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然后用这些船只搭浮桥,从侧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开一个缺口.在顽强地坚持了53天之后,君士坦丁堡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阵亡,千年的帝国灭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该城之后,大肆劫掠3天,许多居民被杀或被掠为奴隶.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即伊斯兰教的城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失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尔干,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占有的岛屿.1459年又征服了塞尔维亚全境,1463到1465年间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此外,在中间地区,奥斯曼帝国迫使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承认其宗主权.土耳其人还把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夺了过去,克里米亚汗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此后,奥斯曼帝国暂时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在苏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对伊朗的战争并不顺利.土耳其人主要是为了夺取伊朗占据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败过伊朗,并夺取了查尔兰高地.此后进展不大.受阻的奥斯曼帝国又把矛头指向了南部.1516年,在阿勒颇打败埃及苏丹的军队,1517年,奥斯曼军队没有受到抵抗就进入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埃及国家灭亡.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土耳其人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
苏里曼一世(1520—1560年)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苏里曼是个非常有作为的苏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继位不久就开始向欧洲全面进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数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在欧洲碰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
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地区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领巴格达,完全占据两河流域,吞并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又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占了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他的后代在1574年攻占了突尼斯.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帖子主题: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共&3545&个阅读者&
军号:139220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是个谜。它只用了200年时间,就由一个弱小、贫瘠的部落酋长国发展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与其兴起相比,其衰弱更令人困惑。这一衰落过程包含两个特别突出的现象。首先,由盛转衰的速度极快,缺少一个稳定、守成的阶段。17世纪,仍是法国宫廷刻意结交的一股重要力量,籍以维持欧洲均势继而谋求法国优势。它的疆界也在继续扩展:1669年征服克里特,1676年夺取波多利尔和部分乌克兰。然而,这是帝国在地中海和北方的最后推进。随1683年围攻维也纳未果,奥斯曼与欧洲的关系大变,不久后《卡洛维兹条约》开始了大片领土丧失的历程。其次,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格外漫长。如果从通常的1683年算起,至帝国灭亡(1918年)共计250年之久。尤其在19世纪,被普遍视为垂死的“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居然在内外交困中跌跌撞撞坚持到,其长寿与其衰弱不堪的国力极为不符。本文将探究这两个费解的现象,并以和地缘经济因素作为提供合理解释的一个关键。欧洲兴起对奥斯曼帝国的总体性冲击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是相对意义上的,是国际政治经济宏观大背景下力量对比关系的此消彼长。就奥斯曼帝国而言,其走向衰落的宏观大背景是16—17世纪欧洲的兴起。在这两百年内,濒临大西洋的欧洲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民族国家的诞生;重商主义的出现;新革命的普及;欧洲主要列强的形成;殖民地的开拓以及制海权的确立。欧洲由此成为世界最有活力并行将最为强大的地区。伴随欧洲势力的外溢,开始了世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渐次沦于其支配的过程。奥斯曼是最早受到这场政治经济地震冲击的国家之一。先进的欧洲不仅使它相形见绌,而且地理上的接近导致它必不可免地要成为这一强邻的俎上肉。与欧洲相比,奥斯曼帝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帝国的利益和帝国内许多民族各自的利益抵牾或冲突,帝国过大的规模也不适合当时那种运输和技术水平。这样的政治组织形式虽然无法与在中等规模上发展起来的、能够获得大多数居民的忠诚并拥有强大官僚机器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较量。经济上,16世纪以后西方因贸易的扩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增加和南美白银的流入而有了巨大进步,但受制于行会保守惯例的奥斯曼封闭性经济回避和抵制了这一巨变。不追随时代的步伐就不能使奥斯曼免遭时代的撞击。欧洲国家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价格相应上涨,这导致奥斯曼的羊毛、红铜、贵金属大量输往欧洲。行会限于刻板的价格规定,无法在获取原料方面同欧洲商人竞争,结果其生产下降。行会受到的各种限制使它们无法投资于新兴行业。因此,奥斯曼帝国与西方的贸易一直存在大量赤字,这不仅吞食了帝国的原料和原始工业,也带走了经济赖以正常运转的硬币。欧洲贸易商在奥斯曼购买原料,而后在欧洲生产,最后又将制成品销往帝国,实际上已将奥斯曼在经济上沦为欧洲的附庸。政治和经济落后构成奥斯曼衰落的最基本原因,军事劣势则是奥斯曼衰落的最显著表现。战场是考验彼此实力的试金石,16—17世纪欧洲在军事技术和军队组织方面的迅速进步迫使奥斯曼征服的步伐显著放慢,并最终开始从欧洲撤退。1606年的《兹西特瓦·托罗克条约》就是一个信号。这是奥斯曼在其京城之外缔结的第一项条约,哈布斯堡君主首次被当作苏丹的平等对手。17世纪重要的征服成果只有克里特岛,而1683年围攻维也纳的失败是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从1699年的《卡洛维兹条约》首开帝国领土割让的先河。从年,先后在帕萨洛维兹、库楚克·卡纳克、克里米亚和埃及的一连串败北证实了帝国的颓势不可逆转。1711年和1739年虽有部分领土被恢复,但只是帝国的回光返照而已。西方在军事上的胜利转化成在经济上的进一步优势及其他方面的特权。从《卡洛维兹条约》开始,几乎每一次和约都包括奥斯曼同意或保证战胜国在帝国境内贸易自由,并向其出让干涉宗教事务和建立领事馆的权利。不仅如此,18世纪还是西方国家与奥斯曼订立一系列“协商条约”的时代,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在其中尤其显著。奥斯曼帝国可谓是最早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其毗邻欧洲的地缘形势决定了它只能在革新与衰落之间进行选择,而且必须迅速选择。既然不能紧随欧洲实行全面的改革,那就只有做欧洲的牺牲品。新航路的开辟与奥斯曼帝国的厄运15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但是,葡萄牙人自15世纪开始海外探险,最终导致绕经好望角的远东新航路的开辟。这一世界经济方面的重大突破给奥斯曼帝国造成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东方贸易逐渐落入大西洋沿岸国家手中,红海——中东——地中海传统贸易路线的重要性一落千丈,包括奥斯曼人在内的东地中海商人丧失了作为欧亚贸易中间商的地位。葡萄牙人进入远东后,在印度大肆购买香料,当1504年威尼斯的船只到达贝鲁特和港进行年度贸易时,他们发现这里已无香料可售,葡萄牙人把印度市场买空了。荷兰的介入使形势发生进一步变化。从年,14支私人船队从荷兰和泽兰出发驶往远东,1602年专掌东方贸易的荷兰成立,1603年左右荷兰人看来已经使远东全部的香料改道好望角。②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的改道带动了大西洋沿岸经济和社会的近代化起飞,但这一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奥斯曼帝国为代价的。其次,西方国家确立了对大洋的制海权。占优势的海上力量是欧洲得以控制远东贸易的先决条件,它们的帆船是当时最先进的远洋帆船,并且配有火炮,具有空前的机动性和杀伤力。1509年葡萄牙人在印度第乌岛港外轻易战胜了船只众多的穆斯林舰队,不容置疑地表明欧洲水手的长射程火器占有优势,而其对手所能进行的海战只不过是靠拢而后强行登上敌舰,手持刃器以力拼搏。只要装有大炮的船只能保持一定距离,老式的登舰战术就完全无法对付飞行的炮弹。所以,者弗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写信给在里斯本的国王说:“如果船坚炮利,印度的贸易就归您掌握”。事实上,商船与正规军舰在这一时期并无本质区别。大历史学家麦尼尔指出,16世纪欧洲海上强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半私有性质。西方的海军就是以商船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并称雄世界的。在垄断贸易的同时,它们也确立了对开放性海洋(特别是大洋)的制海权,奥斯曼帝国因此被锁在大洋之外,丧失了走向海外世界的道路。在近代大国竞争中,一个国家若不能抓住作为时代主题的贸易、航海和海军,就难以再享有繁荣、发展和强大的机遇。沙俄——奥斯曼帝国最直接的威胁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一个迅速强大起来的沙皇俄国出现在奥斯曼的北疆,构成了帝国急速走向衰落的主要政治外因。在此之前,两国一个多世纪的争斗以奥斯曼取胜而告一段落,但自17世纪晚期俄国开始近代化改革后,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极不利于奥斯曼的变化。俄国改革的全方位展开是在彼得执政时期(年)。彼得对西方的兴趣不仅仅是军事和管理方面的,还包括西方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宗教态度及科学、教育等等,并试图将这些嫁接到俄国。他的改革目的不仅在于增强与西方竞争的实力,而且在于加入西方,成为其中的一员。彼得向英国和荷兰学习技术,尤其是造船和海军技术,向瑞典学习陆战方法,引进西欧专制主义官僚管理体制,令臣民剃须、穿西式服装,并迁都彼得堡,力图使俄国在地理上和心理上更接近西方。在彼得治理下,俄国变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强国。改革在军事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到1708年俄国陆军增至11.3万人,并保持常备状态;第一支舰队(波罗的海)于1703年建立,至彼得统治末期俄国共有标准战舰48艘,桨帆船800艘,水手28,000人;军队管理也实现了近代化,建立了总参谋部、军需部、军械部、炮兵部以及海军和陆军学院。最能检验改革成效之处是战场。彼得统治俄国35年,完全和平的日子只有25个月。他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进入大洋的通道,特别是控制黑海。为此,他于1696年同奥斯曼开战并夺得亚速。这标志着一连串战争的开始,它们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将黑海由奥斯曼的内湖变成了差不多是俄国的内湖,从而从一个全新的方向威胁帝国。尽管彼得走向黑海的愿望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1711年普鲁特之败使俄国从黑海沿岸退出),但他为日后女皇的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他的以军事为核心的综合性改革构筑了俄国强大的基础,并据此在西线击败了强国瑞典,后者一蹶不振,的南下因此有了一个安全的侧翼。一待她准备成熟,对奥斯曼国土的大片剥夺便开始了。通过第三、四次俄土战争以及对克里米亚的兼并,俄土在西侧确立了德涅斯特河边界,东部分界则是高加索的(属俄)。如此,不仅黑海北岸的领土尽归俄国,它还具备了进一步控制黑海和多瑙河两公国、向外高加索和巴尔干扩张的有利位置。自此之后,俄国对奥斯曼的扩张针对三个方向:一是巴尔干地区,通过民族和宗教联系树立俄国的影响;二是和海峡,只有控制这两个地方才能进入开放性海洋;三是高加索地区,它具有包围里海、南下波斯湾、东入中亚和次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近代化俄国的兴起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致命一击。虽然领土让予推迟到1774年,但奥斯曼首先丧失了北向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并不得不同一个强大的对手进行消耗极大的长期对抗和战争。之后,俄国除领土外还获得了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特权,并据此干涉奥斯曼内部事务。从18—19世纪,俄国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外部威胁。其他地缘政治困境与奥斯曼帝国错误的战略选择欧洲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沙俄的强盛涉及的是奥斯曼帝国主要的不利地缘因素。此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地缘困难,外加帝国在战略选择方面的不当。首先,奥斯曼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不仅未能显示相应的价值,反而构成它的重大弱点。黑海和地中海都是半封闭性海洋,在苏伊士运河通航之前,进入大洋的唯一通道是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奥斯曼在西地中海的扩张未能夺得摩洛哥、直布罗陀和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在东方,它未能征服波斯,从而无法取得面向印度洋的重要据点,葡萄牙人进入远东更进一步剥夺了它在印度洋立足的可能。此外,对东地中海的制海权也在莱班托战役后逐渐瓦解。黑海在18世纪晚期之后不再是奥斯曼的内湖。如果说广阔的海洋未给奥斯曼提供发展的机遇,那么问题行于斯却未止于斯。海洋使得奥斯曼帝国处于西方压倒性的海上力量的战略包围和威胁之下。和1656年,威尼斯三次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直接构成对帝国京城的威胁。18世纪第三次俄土战争期间,女皇虽然没有黑海舰队,却大胆将派往地中海,先是在援助莫里亚反叛者,后在爱琴海击毁苏丹的舰队,从而使整个东地中海暴露在俄国的攻击之下。进入19世纪后,随着海上强国英国对近东事务兴趣的增加和俄国黑海舰队的成立,奥斯曼海疆形势进一步恶化。欧洲列强常常动用海军,迫使苏丹按它们的意志行事。例如,1807年俄土战争期间,英国为迫使苏丹向俄国让步而将其地中海舰队驶入达达尼尔海峡,停泊在城外;1827年,支持希腊独立的英法俄三国组成联合舰队,在纳瓦里诺湾全歼土耳其—埃及舰队,结果使希腊的独立成了既成事实。不仅如此,英国还夺取奥斯曼帝国主要的海上据点:1859年占领亚丁,1878年占领,1887年占领埃及。这实际上将奥斯曼帝国在海上严密地封锁起来。其次,奥斯曼帝国处于众多外敌包围之中,在东西两线、陆海两个方向面临多个战略对手,包括西方的哈布斯堡家族,波兰,俄国,东方的波斯,海上的西班牙和威尼斯等。由于力量所限,它在陆上一般只能同时在一个方向用兵,所以如果在巴尔干作战时小亚细亚内陆发生麻烦,那么在西线的战役就须草草收场,以便集中精力于东方;如果在东方作战时巴尔干方面出现危局,则又需西调东兵。这样的结果是被击退的敌人在奥斯曼人撤出后又卷土重来。例如在16世纪奥斯曼四次征服大不里士,但始终未能形成稳固的控制。自16世纪以后,奥斯曼与波斯在高加索、阿塞拜疆和伊拉克形成拉锯战,在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则与哈布斯堡君主僵持不下,维也纳与波斯实际上成为奥斯曼人向东西两方向征服的地理极限。奥斯曼的敌人还经常联合起来,迫使帝国两线作战,如1595年哈布斯堡组织了一个包括波斯在内的反奥斯曼联盟,其结果是奥斯曼在西方第一次接受了哈布斯堡的要求,在东方则退回到苏莱曼大帝军力所及之处,半个多世纪的争斗毫无结果。不仅如此,奥斯曼即使单独在西线作战,通常也面临几个敌手:奥地利、波兰、俄国。西方的反奥斯曼阵线还包括地中海海上强国西班牙和威尼斯,自15世纪开始这两个国家就与奥斯曼争雄地中海。陆海混合、腹背受敌的地缘战略形势迫使奥斯曼帝国分散军事资源,分别或同时对付若干强大对手。这不仅限制了可以征服的地域,也极大地提高了征服的代价,严重消耗了帝国。所以如战略史家保罗·肯尼迪所指出,奥斯曼的帝国扩张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帝国扩张不同,没有带来多大经济利益,反而逐步吞食了帝国的力量。非但如此,奥斯曼统治者的根本战略决策反映出他们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缺乏适应能力。奥斯曼人兴起于小亚细亚内陆高原,带有草原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当它由一个内陆酋长国发展成一个横跨三洲、海陆兼备的大帝国时,原有的战略思想并未随之发生足够的变化。奥斯曼曾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在16世纪控制了东地中海,然而其战略目的并不是夺取制海权,为海外经济、政治扩张提供武力保证,而仅仅是为了攻下濒海或环海的敌人要塞。奥斯曼大致完成对地中海沿岸及主要岛屿的征服后,海军就逐渐被弃置荒废,以致威尼斯得以在17世纪三次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奥斯曼海军的构成也落后于时代。它远未及时把单层甲板划桨船换成大型帆战船,也远未及时放弃地中海式的撞击和登船战术,而西方海洋强国在15—16世纪就大致完成了远洋船舶适应火炮革命的任务。奥斯曼的海军在地中海与西班牙、威尼斯或许还能有一番较量,但绝无在公海上与葡、荷、英等大西洋国家竞争的实力,它在16世纪未能将葡萄牙人赶出印度洋就是最好的说明。待西方强国控制了地中海后,奥斯曼的海军建设更难再有所作为。因为缺少一支具有明确适当的战略思想、装备和技术先进的海上力量,奥斯曼帝国既难以保卫自己的海疆,也无法加入由西方国家开拓的海外事业,而正是这一事业使西方获得了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支配地位和补充国力的重要来源。奥斯曼人不仅疏于海上竞争,而且其陆上大战略也存在严重问题。如果说在西方强盛后向西推进或守成已不大可能,那么将战略重点放在东方解决波斯则并非力所不及。征服波斯不仅能解决(至少在相当长时间内暂时解决)腹背受敌的问题,而且也将使奥斯曼获得进入印度洋的通道。然而,奥斯曼从未下决心这么做,因而从未能摆脱两线甚至多线作战的困境。奥斯曼帝国是19世纪大国均势的重要一环奥斯曼帝国幅员广阔,位于三大洲、两大洋的交汇之处,扼黑海、地中海、红海,向东可威胁中亚、波斯及南亚次大陆,向南可控制北非和非洲之角。特别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其境更是濒临世界黄金水道。正是这样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使奥斯曼帝国成为欧洲列强侵略势力竞相扩张的交叉地,而其中任何一方占据压倒优势便将改变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动摇欧亚均势全局。因此,奥斯曼帝国的命运与大国格局息息相关,在近代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东方问题”即由此衍生而来。奥斯曼进入大国角逐中心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而其源头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1772年普奥两国为平衡俄国对奥斯曼取得的胜利而发动瓜分波兰,表明奥斯曼的领土变更至少已影响到中东欧均势。奥斯曼真正具有全欧意义则要等到英国加入有关角逐。近东对英国的价值是同印度联系在一起的。使法国势力从印度撤出,对迈索尔和马拉塔人的胜利又确立了英国对南印度和中印度的统治,至19世纪初大部分印度已落入英国之手。控制着中近东主要地区的奥斯曼帝国无疑是英国可籍以阻挡其他势力从海上和陆上进入印度的屏障。拿破仑1798年入侵埃及引发了世人对奥斯曼战略地位的重视,他的意图就是通过陆路对印度进行包围。此举也给英国渗入近东以最好机遇,1799年英俄土三方缔结同盟,标志着法国在奥斯曼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外交优势地位结束,英俄成为近东事务的主导力量。这也是英俄两国在近东走向对立的开始。19世纪,俄国近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确立对己有利的海峡体制和控制,英国则要利用奥斯曼帝国作为屏障,防止俄国势力由海上向东地中海和由陆路向印度扩展,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大大增加了这种需要。尽管欧洲列强都企图利用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为自己攫取更多的利益,但它们都清楚一旦帝国崩溃,谁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拿到全部遗产。由于列强特别是英俄在奥斯曼的利益难以相容,它们无法就瓜分帝国遗产达成一致。所以,保持奥斯曼的存在并使有关大国在近东的势力保持一定程度平衡,便成为它们都能接受的一项权宜之计。奥斯曼帝国则有机会和可能在大国争夺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因此,奥斯曼帝国作为大国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缓冲国,在国力大为衰落的情况下获得了新的生存理由和机遇,使它在19世纪严重的内忧外患中奇迹般地存活下来。这一时期对奥斯曼构成主要威胁的仍是俄国。当其他国家正忙于应付拿破仑的时候,俄国利用年的俄土战争夺取了比萨拉比亚。维也纳会议之后,作为“欧洲宪兵”的俄国更是挟着反法战争胜利的余威,成为整个东欧和近东的主宰。1829年的《亚得里亚堡条约》使俄国在高加索获得部分领土,并且享有对多瑙河两公国的保护权。当1833年埃及总督阿里起兵反对苏丹时,俄国又成为土耳其的保护者。这年7月的《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使俄土正式结成防御同盟,苏丹在该条约的一个秘密条款中承诺和平时期对外国军舰关闭海峡。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惊呼,该条约使俄国大使成了“苏丹内阁首席大臣”。列强尤其是英国深受震动,自此开始了打破俄国优势、代之以列强共同保护的努力。1840年7月英俄普奥土《伦敦协定》终于打破了俄土同盟条约,规定由签字国共同保护苏丹反对阿里。同年9月,列强又签订公约,保证在履行该协定产生的义务时,不为自己的臣民追求未同等给予别国的领土增加、排他性影响和商业优势。至此,对奥斯曼帝国的保护就由俄国独家垄断变成了列强共管,和《巴黎条约》可谓是对此作进一步的维护和确认。奥斯曼帝国在第四次俄土战争中虽然败北但未遭更大的灾难,也同样是由于欧洲均势机制的作用。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使奥斯曼帝国成为影响欧洲均势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这不仅使它从强敌压境的灭顶之灾中逃脱出来,也使它躲过了来自帝国内部的致命危险。帝国藩臣阿里两次起兵,直接威胁到京城,苏丹政权危在旦夕。正是欧洲列强的干预,才将阿里逐回埃及。各大国虽同意维护奥斯曼的领土完整,但不希望它强大起来。阿里是个锐意近代化改革的政治强人,一旦他统治了奥斯曼帝国,必将不利于列强的渗透和控制,甚至有可能威胁到它们的既得利益。基于此种考虑,列强用军事、政治和外交手段阻止了阿里实现其抱负,苏丹政权又绝处逢生。不利的地缘政治经济条件是奥斯曼帝国急速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欧洲的兴起将其推入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近代国际竞争机制。在以海洋为主要活动舞台之一,以高效率的民族国家为政治组织形式并依据世界市场规律行事的时代里,未能及时踏入这股潮流的国家难免要沦为强者的附庸,奥斯曼帝国因在地理上尤其接近于西方而较早地遭遇了这一厄运。新航路的开辟和沙俄的扩张更直接地构成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打击。此外再加上其他若干地缘困境及其战略决策的根本性错误,使奥斯曼帝国在17世纪末起无可挽回地迅速衰落下去。这期间也尝试过若干改革,但其主导思想往往是面向过去,力图恢复苏莱曼大帝时代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对西方的借鉴也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局限于军事和个别技术领域,殊不知西方的进步来自先进的政治经济组织形态、科学技术和近代思想观念的综合作用。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固然能够使奥斯曼帝国在大国争夺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却不能从根本上拯救其命运。当英俄在中亚停止敌对并成为盟友后,它就失去了作为英俄之间缓冲带的价值。1915年,协约国达成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协议,标志着一个世纪以来困扰各大国的“东方问题”落下帷幕。有了这一变动,加上世界大战和内部各民族的冲击,奥斯曼帝国的灭亡便指日可待。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47856 工分:4173
左箭头-小图标
奥斯曼四面树敌,本身安全形式就很危险。常话说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奥斯曼没有很好的利用潜在的盟友。。。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17886 工分:6127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云丹哥哥
在第4楼的发言:奥斯曼帝国后期如果和西方国家一样发展的话,说不定今天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政治地缘会扩展到三洲奥斯曼帝国似乎本来就是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吧?对欧洲(特别是东南欧)、中亚、北非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76578 工分:1851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云丹哥哥
在第4楼的发言:奥斯曼帝国后期如果和西方国家一样发展的话,说不定今天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政治地缘会扩展到三洲这个机会本来是有的,可惜被他们错过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586394 头衔:天空骑士 工分:48218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hotboy1000
在第2楼的发言: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人顶,实在太对不起lz了。
奥斯曼的悲剧在于四周都是敌人,中国在被四面包围的情况下,还有小巴这个盟友呢。奥斯曼的小巴在哪儿?
地缘政治真的很重要,但傲慢的苏丹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西面的欧洲强国奥地利,背面欧洲强国俄罗斯。
但是,和奥地利同时期的法国呢,和俄罗斯同时期的瑞典呢?这些都是战略盟友,苏丹没能善加利用。
而且,一旦俄罗斯占领土耳其,甚至阿拉伯地区。对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来说影响有多大,应该英国人比土耳其人更清楚。
如此的话,申明利害,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又怎么有......奥斯曼帝国曾经无比辉煌,但是换句话说,包袱也背的很重,比起俄罗斯,奥斯曼更像是中国,老大帝国,举步维艰!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17886 工分:6127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云丹哥哥
在第4楼的发言:奥斯曼帝国后期如果和西方国家一样发展的话,说不定今天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政治地缘会扩展到三洲这个就和说明朝延续到19世纪会怎么怎么样一样的虚无飘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98874 工分:13238
左箭头-小图标
奥斯曼帝国后期如果和西方国家一样发展的话,说不定今天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的政治地缘会扩展到三洲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459684
左箭头-小图标
中国确实还算不是最倒霉 我们损失了20%的领土 可土耳其损失80%的领土 我们损失了外蒙古 印度损失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我们是半殖民地 印度是殖民地 我们是靠自己获得解放 印度是靠向西方乞讨获得独立 我们比印度还是要辛运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147856 工分:417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这么好的文章居然没人顶,实在太对不起lz了。奥斯曼的悲剧在于四周都是敌人,中国在被四面包围的情况下,还有小巴这个盟友呢。奥斯曼的小巴在哪儿?地缘政治真的很重要,但傲慢的苏丹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西面的欧洲强国奥地利,背面欧洲强国俄罗斯。但是,和奥地利同时期的法国呢,和俄罗斯同时期的瑞典呢?这些都是战略盟友,苏丹没能善加利用。而且,一旦俄罗斯占领土耳其,甚至阿拉伯地区。对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来说影响有多大,应该英国人比土耳其人更清楚。如此的话,申明利害,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又怎么有能力到地中海称雄呢。。还是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近代史有很多成功的国家,也有很多失败的国家。中国不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倒霉的,印度也不是,最倒霉的是奥斯曼土耳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9条记录]&分页:
&对地缘政治经济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蛮王奥斯曼大帝怎么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