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利润分享是不是不赚钱

双规制的“直销”的真正陷阱是什么?详细剖析
双轨制的真正陷阱是什么?
纵观当前新开盘的直销,大多用双轨制,或者是双轨制的有限次变形。双轨制度流行的原因在于它能让公司快速启动、迅速占领市场,实现原始积累,让直销商能尽快回收投资,并且早期加入的直销商由于所在网络位置的优越性,一般都能获得丰厚利润。然而即使罗列出双轨种种好处,也不能掩盖其问题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这种制度的优势一起与生俱来。限于篇幅和作者能力的局限性,这里仅浅显指出其中的几种。
1.卡位就等于送钱?
“快来做,暂时没钱也没关系,我可以帮您先占个位置,把人放您下面。”诸如此类的话术在双轨制公司的实际运作中耳熟能详。反过来想,如果您卡了位,而那个位是属于那种有钱还买不到的“黄金点位”,上手推荐人要是反悔,不想把人往您下面放,他又该往哪儿放呢?而您占了那个位置倘若甩手不干,是否又会引起经济纠纷?再则,倘若您非常优秀,上手推荐人往您下面放下去的人是不是又可以躺在您身
上,等您帮他赚钱?因此,虽然卡上位置,等上线给自己调人,并不等于天上掉下馅饼,要把双轨组织协调好、管理好可是非常头疼的事。
2.对碰运作难长久?
对碰是双轨制度的特色,从计算上也是最少悬念和玄机的部分。对碰数值的大小是影响公司业绩和直销商收入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制度加入的积分为1000,对碰100。那就是每层5%的拨出,如果对碰部分的拨出比率固定为30%,只够向上拨6层,等拨到第7层就要超了。如果按照每碰固定金额的方式拨出奖金,当公司的业绩做到一定程度就会超过一定的比率,继续这样拨就会影响公司经营,因此接下去就得引入K值。
3.K值是“圈钱”的遮羞布?
K值是对碰奖金的系数。当按照每碰固定奖金拨出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公司的拨出比率将让公司的经营行为无利可图,公司就会启动这个系数。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每一碰的金额,使得总拨出降低到安全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方法是保证每人前面N碰的金额不变,超过的部分按K值算;最复杂的是分段计算,这无论对程序设计者的智慧还是对直销商对公司的信任度都是严峻的考验。
如果一个双轨制没有K值是否可能?答案当然是可能的。如美商优莎娜的计算就没有引用过K值。但只有相当苛酷的条件才能保证没有K值的双轨制度能顺利而长久地运行,比如有重复消费的保证或足够低的每碰金额或比较低的周期封顶金额或三个条件的任意两个或全部三个的有机组合。
在这里,有朋友可能问:为什么几乎所有公司一开始都不启动K值,直到奖金拨出比率要发爆了再启动?到那时,每碰奖金的拨出也没原来宣称的那么高了,对新会员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关于这个问题,一般公司可能会这样跟您解释:公司事先不启动K值,并不是为了获得更多沉淀,而是把这部分没有拨出的利润放入“甘露池”,等将来要启动K值时再把它拨出来。这种欺骗性的话词既笨拙又幼稚,试问,一、公司能存活到那时候吗?二、老虎会把吃下的肉再吐出来吗?三、这能使K值不启动吗?
4.奖金封顶是自寻死路?
一般归零级差制的公司不会封顶,累计级差理论上虽然不会封顶,但实际到了一定程度就很难再更上一层楼,它的封顶是和直销商的能力并与市场相联系的。矩阵制的封顶是显然的,但不会比双轨制的封顶更突出和迅速。实际上,如果有哪家双轨制公司设计的制度敢宣称自己是不封顶的,那它每碰的值必定会低到无法激起直销商肾上腺素的分泌。封顶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双轨制公司里顶级直销商的利益。但封顶过高则意味着公司将对某些直销商高额拨出。其奖金拨出的比率会使企业利润急速降低,为了保障企业的利益而快速启动K值。一旦启动K值,那就代表着新进直销商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取得同样的业绩,其所获得的报酬也比不过比他先进公司的人。倘若封顶额低,能够延迟K值的启动时间,但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里,这样做无疑意味着自取灭亡—如果前期没有直销商加入,又何来业绩?因此,新开盘的双轨公司看来只能做饮鸩止渴还是坐以待毙的单调的单选题。
5.左右平衡的奖金游戏
早期的美式双轨制公司都是要求左右1:1平衡,并做到一定业绩时才可以领钱,而后(特别是等这制度发展到中国台湾市场)又变异为按局领钱,标准算法为假设入会需缴1单位的金额,在左右不超过1:2或2:1的情况下做满12人则拿回1单位、做满36人拿回4单位、做满51人再拿回4单位。一局做满,可以获得相对投资额1000%的回报。由于要做满一定人数才能领取奖金的速度太慢,所以再后来诞生的制度则开始回归只需要达成1:1就发钱的设计思想,为了解决大象腿的问题,开始考虑在1:2甚至更多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奖金。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马来西亚的BYG公司,在1:1到1:3的情况下都可获得奖金。这样的设计让制度看上去非常人性化,充分抓住了现代人不愿吃亏的心理,好像业绩一点也都不至于浪费,实质真正要获得奖金,还是得看整体业绩。如果一个领导人能力很强,能很轻松地让团队左右业绩达成1:1的平衡,那他以同样的业绩在要求平衡的公司所获得的收入自然要超过这家,奖金不会因不平衡的业绩所分流。4个人分一张饼比起2个人分同样大一张饼,前者每个人当然无法分到更多。
最近新发现的一个现象是1:2渐趋流行,相当有趣的是:和1:1对碰的制度相比,每碰的拨出金额并没有相应提高。打比方说,原来开业的A公司入会金额1000元,1:1对碰拨出200元;现在开业的B公司入会金额也是1000元,1:2对碰拨出同样是200元,而倘若按比例提高,拨出金额应为300元。
6切割不赚钱?曾经有一位从亚网出来的朋友给我出了几个关于亚网奖金制度业绩切割的迷题,结果我都答不上来。当他解释亚网的切割是如何计算之后,我惊讶于这样不赚钱的制度都会有那么多人参加。他则说不然,因为亚网至少在大陆成就了10位以上的百万富翁,虽然他自己并不是其中的一员。切割是双轨制另一个心照不宣的存在。如果没有业绩的切割,网络的崩盘和公司的倒闭是必然的。但切割同时又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切割的时间、条件、大小一来决定着公司启动K值的快慢以及K值降低的速率,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一个公司里直销商贫富收入的分布水平。假设有A、B、C三家公司,除了封顶金额高低之外是一样的制度,A公司的封顶金额是B公司的一倍,而C公司的封顶金额是B公司的一半,则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A公司有顶尖收入的直销商,但都用不实和不正当的手段在宣传公司制度的优越。因为奖金基本都被寥寥无几的也是网络最上层的几位直销商独享了,他们只需维护好自己做为一位网络领导人的光辉形象,再用肆意挥霍来证明他们的富有就不担心没人跟进,毕竟他们的奖金单是最能挖人眼球的超级武器,虽然他们心里都清楚,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和激烈竞争,决定着新进的人绝对不可能赚的像他们一样多,却并不妨碍他们在台上口舌如簧灿若莲花,好象听众只要追随他们进到这公司等同于当下拿到了进入共产主义时代的门票;C公司没有顶尖收入的直销商,吸引不了精英级的人物加盟,不过连阿猫阿狗都能赚到钱的事实会让许多持怀疑姿态的观望者趋之若鹜,使那些原先还坚决抵触的反对者都收起他们曾猎猎挥舞的偏见大旗。做传统制度的直销人对于双轨制中的切割没有人性化的评论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公司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制度是否人性化而是拨不出奖金公司能否继续生存,这就如同一场战争,惟一的目的是胜利,而不是拯救多少平民,或者有多少百分比的士兵能在战争中幸存下来。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嘛。
7.无限代业绩累积不归零?
双轨制中的所谓“无限代业绩累积不归零”实际上可分为两部分来解释,。“无限代”的意思则是说无论100代还是1000代都能领取。当然,这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安慰而非实际计算的结果。因为如果真能提到100代这样的深度,只要每代向上拨出1%,就把公司的营业额的100%全部拨出了。所以实际上那仅仅是心理游戏。然而从理论上说,一个双轨制公司的直销商的确可以提到第1000代的奖金(有没有人算过2的1000次方是多少?)。假设他左区和右区单边向下一条线深入下去1000代,那对他个人来言,左边的1000个人是能和右边的1000个人的业绩对碰的,所以就能提到第1000代的奖金(假设没达到封顶标准)。“业绩累积不归零”指的是当业绩对碰结算后,继续保留大象腿,未参与结算奖金部分的业绩至下一结算周期或更长时间,直到另一条腿的业绩与它平衡才拨放奖金,这就是双轨制中的所谓“累积”:这个周期没资格参与奖金分配,下个周期还有机会;下个周期再没有,以后仍有,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自己做的这些业绩不会“浪费”,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公司并不会拨出超过固定百分比的部分,任何一分钱的业绩也不可能重复计算,所谓“累积”仅仅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其背后的实际情况是每分奖金均被稀释,如果奖金有100万,100个人有资格分,平均每人1万;现在1000个人都有资格分,那每人平均也就能分到1000元。。一般制度只保留一个周期或到累计封顶,如果真的是永远累计,那一方面每一积分的奖金金额会降低到让新人难以接受的地步,另一方面老板做的也会是亏本生意。试问:有哪个老板愿意把自己已经赚到的利润再吐出来呢?
8.大象腿也能拿钱?
一般认为双轨制度很少会产生大象腿,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错觉。一些晦涩的数学原理和理论计算结果已经清楚地表明:双轨系统产生大象腿的情况会大大高于传统的级差制和矩阵。
为了弥补大象腿的形成给直销商造成的损失,某些公司刻意增加了即使单边发展也可以提取的奖金,在表面的虚幻的仁慈之下大获人心。那些可怜的直销商或许从来就没想过:双轨制公司除了产品的利润之外,还有一部分可能更大的利润来自双轨制度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个不能平衡的缺陷是直销商在实际运作中要努力克服的问题,却是直销公司的老板额外利润的来源。不能平衡的部分都成了直销商给老板贡献的剩余价值。换位思考:如果大象腿都可以领取奖金,那为什么公司不干脆就设计无须对碰都能领钱的制度呢?如果大象腿都可以拿钱,为什么最上面的网头不直接单做一条腿?
9.多点单能获高收入?
当前许多双轨制公司都鼓励一点多单以及多点多单的入会模式,和一点一单的方式相比,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一点多单和多点多单加入今后都能获得更高收入的奖金,一点多单靠公司提高周期奖金封顶的上限来实现,而多点多单则靠人海战术获得财富的倍增。与理论上的高收入并存在的不利的方面在于,过多的一点多单会加速K值的启动和降低,而多点多单则要求3个点投单的得做4条腿的业绩,7个单位入会的得照顾8条线。对于光有能力投资没有能力做市场的直销商来说,投身进去之后的日子怕不会过的太美妙。由于这两种做法能给公司和网络上级带来可观的超额利润,而为一般不正当公司所青睐和鼓励,至于最后倒霉的是谁也不用多说了。
笔者曾经听说过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某个搞多点多单制的公司里,有个账户是三个人合股的。这三人合买一个点位,却让他们发展的新人全部三点三单加入。
10.日结与周结更“人性化”
和传统直销公司相比,双轨公司一大特色就是一般都采用周薪制。近来越来越多的公司还采取了日薪制。为什么要采用周薪和日薪?从表面看,周薪和日薪当然比月薪领钱快,把原来一个月才能领一次的钱分四周发放,这周做的业绩下周就能领钱,今天做的业绩明天就能变现,这点又正中目光短浅的后现代直销商之下怀,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倘若双轨公司也采用月薪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由于直销商有足够长的时间完成对碰业绩的要求,公司将无法从中赚取更多额外的沉淀,K值也将比采用周结和日结的方式更早启动以及更猛地下降,这对双轨公司无异于噩梦,是它们绝对无法坐视并能够容忍的,而采用周薪和日薪,通常采用日结周领,美商理想家更采用日结月领的方式)不仅能避免由此带来的奖金发放的危机,更能体现双轨公司的“人性化”以及双轨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公司来言何乐而不为?
11“多项奖金”真兑现?
追求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荣与浮华一直是许多直销公司设计制度时所犯的通病,仿佛奖项设定的越多越好,比率拨出的越高越好,当然,其中含有相当大的水分,在相当的程度上是集体作秀,如今,双轨奖金制度的设计同样不能免俗于这种风气的波及。除了对碰奖金和对等奖金之外,还增添了许多额外的部分,比如大象腿提钱等,至于福利、分红还有各种巧立名目的奖项看了更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但那些奖项实际能起多大的激励作用则没有经过考证,而且在某些地方甚至使用了障眼法,比如把重复消费部分的奖金拨出和初次消费的奖金拨出混为一谈等。
多项奖金的设置虽然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实际只要经过简单的思考,就能剥掉它们伪装的外衣:这些奖项您是否拿的到,以及谁是设置这些奖项的最大获益者和既得利益者。如是追问,答案昭然若揭。那些花里胡哨的奖项的设置,倘若不是网头玩弄一点不懂直销的老板,就是懂直销的老板在玩直销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根据双轨公司的平均寿命,即使那些奖项是直销商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可能获得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存活到等您做到的那一天
海外双轨制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演化和变迁,整体的趋势是向简单化与现实化回归。选择双轨制公司,如果不看公司能否天长地久,无异于缘木求鱼。
12.“100%对等奖金”更能激励人?
对等奖金指的是从下级部门的对碰奖金里提取相应比例的奖金,由公司额外拨出。和对碰奖金相比,这份奖金更为高阶直销商所看重。和传统级差公司安利做一下对比,当安利直销商的直属下级部门达到18%的奖金比率,他只能获得3%的差额;当他直属部门做到了21%,而自己也做到1万PV,他可以获得整组4%的领导奖金;而在双轨制度里,如果对等奖金是对碰奖金的100%,而安利也采用相同的奖金制度,那么他所获得整组奖金的领导奖金将是21%;即使对等奖金只有50%,也有10.5%
更有公司把对等奖金的拨出也搞成多层次,比如盛仕铭就分3层拨出,第一层40%,第二层和第三层都是30%。这样的设计和拨出一层100%相比,对公司来说能保证有更多的沉淀,对高级直销商也有更大的获益潜力。
对等奖金是否越高越好?以背景同纽米克与立新世纪的关系一样可疑的美商理想家公司为例,其对等奖金拨出为直属部门业绩奖金的100%,这就表示公司对碰奖金拨出多少,对等奖金也要拨出多少,由于该公司分配50%作为这两部分奖金外加全球分红的拨出(占1%),因此,实际对碰奖金的拨出仅有24.5%,毕竟在实际的双轨系统里,能拿到对等奖金的只占相当少的比例。假设存在一个由完全二叉树构成的组织,又假设除最后一层所有人之外,每个人都推荐了两位会员且仅推荐两位会员,这样,在这个理想化的组织里,能提到对碰奖金的有一半,能提到对等奖的则不满1/4。一半人分享24.5%的奖金,这些人里又有一半人再次分享同样多的奖金,比起1/2的人获得32%的对碰奖金,其中又有1/2人能获得16%的对等奖金的制度更具诱惑力也更为合理吗?
当前双轨奖金制度的设计趋势是:如果没有对等,不知道是否还有直销商愿意前来加入。但直销奖金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对直销商产生巨大的激励,让他们积极开拓市场。对等奖金的存在和设计对于实现这一根本性目的的效果是可疑的。与太阳线级差制的设计一样,对等奖金可以鼓励会员努力推荐,问题是这能起到鼓励他积极辅导好自己的部门的作用吗?自己狂开前排所获得的收益自然要比辅导他们来的更快更多,而即使不辅导下级部门,他们也一样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展下去,从这点看来,花精力去辅导不仅白费功夫,反而有损自己的利益。
13特例:只有对碰或只有对等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只有对碰或只有对等的情况出现的几率非常少,但并不是绝无可能。分析这样的结果会更有助您加深对双轨制度的了解。只有对碰没有对等的情况发生在一个会员没有推荐任何人的情况下。您可能会问:如果是这样,那上面为什么还要给他落人,即使落人,为什么不落一边?答案是:这是多单多点入的。虽然这个点没有推荐新的会员,他同样可以获得对碰奖金。只有对等没有对碰的情况与前者相比更是少之又少,一般只表示一位会员自己就是线头,上面没有人给他另一条腿放人,而他自己为了网络发展的健康和稳定,以身作则,只做一条腿,自他以下同样是一个人做一条腿,对于除他之外的整个团队甚至整个公司的会员来说,这样的操作方法比起传统双轨制一个人要做两条腿的办法更快捷更省力,一般来说,由公司直接下来的主线的发展速度都要比每个会员自己的做的那条线快,因此,每个人只需要做好自己那条线的业绩就成,如果遇到这边发展速度超过那边的情况,可以再考虑做另一边。这种相当具有操作性的复制方法首先要求那位第一个这样做的会员对于团队运作和对双轨制度的理解均具有相当高的觉悟和自我牺牲精神。
14制度嫁接与重复消费
目前新开盘的大多数公司所采用的双轨都并非纯双轨,而是双轨加太阳线、双轨加矩阵的混合体,新人的业绩由双轨系统计算,重复消费的业绩则由其它制度计算。把后两种制度拼凑进来的目的一方面是怕双轨崩盘后网络也随之崩溃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乃至烟雾,另一方面也为增加公司业绩和直销商奖金收入;还有一个比较新颖但可信的说法是这样设计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增加公司的沉淀,补贴前面双轨制部分的拨出,推迟K值启动时间以及降低K值生效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嫁接的效果可能牢固吗?笔者自始至终怀疑靠这种奖金计算方式对K值进行缓冲操作的实际作用。道理相当简单:对于老板来说,不论从哪方面看,到那时候成立一个新的公司比起在原先注定要崩盘的制度上捉襟见肘缝缝补补更干脆更轻松也更能为他带来可观的Money。
没有重复消费的双轨制度是否一定会崩盘?照常识来说是会的,但只要满足一些条件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比如足够低的对碰金额、切割、单位周期封顶(日封顶、周封顶等)以及启动K值等。但即使这样,没有重复消费而能一直做下去的双轨制度依然会存在市场开拓效率低下和业绩滑落的问题,所以当前的双轨制公司采取传统制度来接盘的确无可厚非,只是我们的后人会如何评价这种从政治与历史的命运的夹缝里剖腹而出的畸形制度呢?
15直销法与时间的终极考量
如果没有直销法的干扰,这些新兴公司会主动地抛弃双轨制而仅采用后两种制度来开拓市场吗?肯定的答案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他们的产品多半不是由自己研发或生产,离开投机性的奖励制度,就如同脱离了寄主的病毒将失去生存的能力。如果考虑进直销法的因素,纯双轨制度经如此嫁接后的四不象双轨制到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还未最终定稿的内地《直销法》是以马来西亚与韩国的《直销法》为蓝本的,参考了韩国直销法制订的有店铺制和拨出比率,而马来西亚直销法则明确规定双轨制为非法。
内地的双轨制即使能获通过,以当前混乱的比拼制度的局面持续发展下去,会把传统直销制度打的落花流水;如果予以禁止和封杀,当前数以千计的双轨公司又会转入地下,将来势必又会重演如今五级三阶为祸华夏、让人家破人亡的社会性灾难。
当双轨制被设计出来,不论绝大多数版本是多么短命多么具有诈骗性质,人类都得与之共存。正如人类永远不敢自信而负责地宣称自己已经灭绝天花或任何一种病毒,人类也无法禁止双轨制不继续存在和变异。
你应该怎样认知和选择?
双轨制直销企业启动K值
目前新开盘的大多数直销企业所采用的双轨制都并非纯双向制,而是双轨制加太阳线、双轨制加矩阵制的混合体,新人的业绩由双轨制度计算,重复消费的销售业绩则由其他奖金制度计算。把后两种制度拼凑进来的目的一方面是怕双轨制崩盘后网络也随之崩溃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另一方面也是为增加直销企业销售业绩和直销员奖金收入;还有一个比较新颖但可信的说法是这样设计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增加直销企业的沉淀,补贴前面双轨制部分的拨出比率,推迟K值启动时间以及降低K值生效所产生的影响。如此嫁接的效果究竟怎样呢?道理相当简单:对于直销企业来说,不论从哪方面看,到那时候成立一个新的直销企业起在原先注定要崩盘的制度上捉襟见肘缝缝补补更干脆更轻松也更能为他带来可观的收入。
(6)重复消费: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优莎娜之类的双轨制不会崩盘?他们特别不能理解的是:这个制度的历史已经超过10年,不但没怎么变过,而且从没启动过K值。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如果他们把一个双轨制直销企业看成是一个水库,每周获得的收入是往里注入的水,他们会发现在容易崩盘的制度里,虽然每天进入的水越来越多,但相比之下,每天排出的水却更多。我们在可以想象这个水库内部有一个个容器,每个直销员所创造的销售业绩只能进入他独有的容器里,该容器的上下都开着口,而且渗水行非常强。自己的业绩流从上头注入,奖金收入流从下面获得;整个水库仅仅是所有容器的结合。在容易崩盘的制度里,一个容器指在新人加入购买产品时被注入一次业绩流,而后就一直向外流淌;重复消费产生的业绩流则进了另外一个水库。该水库有个总阀门,保证整个水库周期排出的水流总和不超过流进总和的一定比率。因此这样的分配规则对直销员的影响是到后期会导致后加入的与先加入的同工不同酬,并进而导致每个人分到的收入流严重贫富不均;对于直销企业的影响是,随着加入人数的速度越来越小,直销企业的销售业绩与利润也会越来越少。即使拥有数以万计的直销员,也只是一个空网。因此这样的直销企业不会有很大的成长性,寿命往往只有几年。优莎娜那样的制度则为每个容器配备了一个阀门,只有当直销员周期注入一定数量的业绩流(比如月1000元),底下收入流的阀门才会开启。消费者到传统零售店购买产品,能买到打折商品自然是很高兴的事;而这样的做法实质就和零售店打折一样。折扣率是收入与支出的比值。当市场相对饱和,加入的新直销员和退出的老直销员数量呈现动态平衡时,一个直销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下去,就要看重复消费的水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资本的道德值多少钱 有价值观的企业为什么稀缺
  这个标题看似不通,钱值多少钱?这不同义反复么?其实不然,主语是“道德”,即道德究竟值多少钱?这也会引发质询,道德乃是不能买卖的,怎么可能以金钱来衡量呢?
  提出这个问题,是试图从商业资本的角度思考:
  讲道德更赚钱还是不讲道德更赚钱?
  假设我们想要游说的对象是追逐利润的资本的话,回避不了回报率的问题。资本的本质在于,他们更相信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对着他们讲道德,也必须把“道德”兑换为金钱,他们才能略微听进去一点点。
  那么,我们就来试着回答“讲道德更赚钱还是不讲道德更赚钱”这个问题。有的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不择手段贩卖假货坑蒙拐骗不讲道德更赚钱啦,这还用问?的确,如果就单笔发生的交易而言,假设欺诈和不讲道德能够不影响交易行为的成功发生,那么,在这个单笔交易里,那些使用了不道德手段的企业或个人是获得“超额利润”的,是更为赚钱的。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怎样衡量利润最大化?是单次交易利润最大化就叫赚钱,还是利润最大化的可持续性叫赚钱?
  还有的人会说,只要骗很多次、骗很多人成功了,那就是“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就是利润最大化了。这就涉及一个商业环境的问题,究竟一个社会能够容忍资本不讲道德多久?如果是很长时间,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揭穿它或制约它的力量,那么,我们应当承认,不讲道德绝对是更赚钱的。
  在过去的近30年,很多人对这种容忍已然绝望,认为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在纵容乃至于向往可以不讲道德的那只市场的手。这也导致了改革开放崛起的很多大资本都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没有“原罪”,尽管他们有些已经金盆洗手,上岸转型,甚至致力于公益事业,装点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门面(关于企业家不敢理直气壮赚钱的动机和社会环境分析,参见我早前文章《企业家为何不务正业》)。
  抵制百度消费者运动何以勃发?
  不过,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反百度消费者运动,却让人看见了某种变革力量的显现。本文并不以百度为主角,所以它迟迟才出场。对于朋友圈刷爆的百度罄竹难书的罪状,我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考证。我的关注点在于,这种消费者运动背后的社会机理的变化。即,为什么资本们过去的原罪可恕,而现在的不道德则遭遇了强有力的围剿和消费抵制。关于卸载百度所有产品的声音,在朋友圈俨然成为一次“政治正确”的站队――或者幽默一点地说,这是三观筛选的契机,人们在点赞之交和友尽之间又多了一条清晰可操作的标准。  消费者的抵制运动,何以可能又如何成规模?这源自资本对道德直觉以及更为审慎的道德判断构成的冒犯程度而言,另外一方面,则是由不道德商业行为的暴露程度决定着。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则是,消费者手里有多少抵制不义商业行为的资本。
  商业运作中的不道德行为,在很多时候是较为隐蔽的,尤其是善用信息不对称而蒙蔽消费者的那些。而一旦消费者发现了显见的、辨识度极高的不道德商业行为,那么,可想而知,反对起来也就毫不犹豫。
  百度贴吧事件正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对道德的冒犯几乎不需要进行太多的公共辩论即可达成共识。人们有明确的是非观,认为剥夺病人的自组织权利是非常不道德的――这无异于闯入公民家中剥夺他们的私产。
  相对于百度搜索的竞价、新浪的粉丝头条售卖等等“商业模式”,很多人的道德厌恶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至少在点燃消费者和网民的愤怒方面,这些涉及排队伦理的算法潜规则没有引发足够无可争议的道德批判。
  如果按照桑德尔反对市场至上论的理念,那么,不仅这些算法潜规则毫无疑问是不道德的,而且,连某些范畴明码标价的快速通道、特需门诊、替人排队,在道德上也是值得反思的。更不用说中国的火车票贩子、囤积门诊挂号的黄牛党了。
  商业资本有没有道德可言?
  我们姑且搁置对市场行为更为严苛和全面的道德反思,为了讨论的简便,这里仅仅提出两条可能算是最低版本的底线原则:1、不欺诈原则;2、不把明显不可售卖的价值商品化。
  根据原则1,竞价排名如果是公开的、信息透明的,那么,它不违反交易的道德底线,却损害着作为搜索的商品的工具价值。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知道搜索的结果来自竞价排名时,那么,这个搜索品牌作为一种手段的工具价值遭到破坏。如果人们的目的在于搜索有效信息而不是获知谁花的公关或广告费更多,那么,人们完全可以对这个搜索工具的功能弃之如敝履,因不信任而弃用。
  不过,这里涉及前述所提出的另一个影响抵制不道德商业模式的因素,即抵御某产品的资本究竟有多少,是否涉及垄断的问题,是否无可选择?有些人就会说,如果不用百度搜索,不知道通过哪个渠道检索公开信息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们知道微博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线呈现关注者的发布内容,而是依据是否购买了粉丝头条的有偿规则,那么,人们有可能减少了微博的浏览,以此来节约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因为那些有钱购买粉丝头条的往往是营销需求强烈的机构或个人,而营销信息的干扰降低了用户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
  如果百度标榜它的搜索算法是公正的科学的,依据信息的重要性排序的,而私底下却收取排名竞价,则是彻底的欺诈和资本不道德了。但如果它的竞价是公开的,则是自损产品核心价值,除非有人专门买“竞价排名算法”的账,相信这种诡异的需求将会很小。这样算来,竞价排名商业模式,除非卖得天价且客户趋之若鹜,否则,即便此类交易是不道德的,由于对产品价值破坏性极大,中长期而言,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属于不道德地不赚钱。
  像今天这样,如果抵制百度的消费者运动成规模,那么,百度是遭受用户锐减的实际利益损失的――当然,相对于把它喂肥的原始积累,这一天似乎来得太迟了,消费者的觉醒太迟了――而且还可能说一套做一套:骂着百度用着百度。但无论如何,这轮消费者抵制运动以及舆论的谴责之声,的确可能给百度造成致命打击,而且,在长远的未来,百度企业的发展还可能受声誉资本所累而持续下降。
  于是,我们可以尝试回答开篇的问题,不道德的商业行为究竟赚钱不赚钱,似乎可以说,短期也许是赚钱的,但长远却未必赚钱。这个长远有多远,取决于社会环境对商业不道德的容忍度。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企业想要利用信息不对称长期欺骗的可能性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日渐增多了,企业想要垄断乃至绑架消费者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这是信息日益开放和唾手可得的多媒体时代带来的商业环境的微妙变化。
  关于第二条原则,即意味着商业资本对“拿钱可以买什么、不能买什么”有一条清晰的边界。但是,这条边界实际上是模糊的、存在广泛争议的。譬如,卖淫是否应当被所允许,代孕是否应当合法存在,这些最为边缘的交易行为,往往需要道德辩护才能被允许。抽象来说,即交易的发生不该损害人的尊严、不该破坏作为公共善而提供的机会平等和社会公正,即人不能为作为手段贩卖,人是目的本身,因此奴隶制是不道德的、贩卖人口是不道德的,作为公民公共善益品的权利和机会也不能被拿来交换,诸如选票意味着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弃权却无法售卖。再比如,媒体被视为公器,话语权是不能售卖的,不能因为农民没钱,就把媒体的话语权全部售卖给富商,从此在公共舆论上看不见为农民说话的声音。
  “闷声发大财”的价值观还能有市场吗?
  随着媒体介质的变化,今天的媒体概念日益模糊,过去我们很容易界定媒体,央视一定是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定是媒体,而今天,除了这些,我们还要面临这样的问题:腾讯究竟是不是媒体?微信微博是不是媒体?百度贴吧是不是媒体?自媒体和公民自组织是不是媒体?
  概念和边界模糊的断档期、争议期,恰恰就是信息不对称战争最为疯狂的时期,也是利用模糊地带谋取超额利润、不当利益的商业模式肆虐的时期。人们会抓住机会,如果买不到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买个贴吧吧主来制造和控制舆论,效用不比上传统媒体差。
  现在,谁敢说微信微博不是媒体?很多新闻就在微博或朋友圈引爆。那么,这些掌控着舆论的渠道和主要出口的大资本是否讲道德,就牵一发动全身,影响深远了。
  除了告诫他们讲道德可能是更有利于持续赚钱的,即声誉资本在资本市场的增值预期,我们还有别的话语可通约吗?如果跟他们说说“讲道德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企业人格的超验性意义所在”,他们能听进去吗?
  声誉资本也许成为企业未来重要的资本增值点,谁来抢占道德高地?
  当看到阐述微信价值观的公开演讲实录全文时,我在想,也许有些产品研发者是在思考这些关于内在价值的问题的,这是腾讯公司微信这个发生于广州的创新项目最大的亮点了。说微信在承担着腾讯企业转型和价值观塑造的使命,一点不为过,因为过去我们从未听说QQ有类似的价值观持守和抱负。
  在中国,像微信这样有价值观且敢于亮出价值观的企业太少了――姑且不论张小龙所坚持的那些理念是否完全无懈可击,有无可商榷之处。有人会问,追求“利润最大化”难道不也是一种价值观吗?是,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往往闷声发大财,并不声张价值观,以方便随时调整商业模式追求每一个当下的利润最大化。对商业模式不设限,“什么都可能拿来卖,没有你买不到,只有你想不到”,就是此类企业最为核心的价值观。
  在商业化资本控制一切的大潮下,张小龙显得比较清醒冷静,新浪微博比一比,是不是缺少了张小龙这样的角色?不敢声张价值观的开发者、创业者是可怕的,他们会被所谓的“用户需求”而不是“用户价值”裹挟得变了形。“用户需求”是什么?很多时候是钱多说了算。怎样狙击那些拿钱买特权的资本,是微信这样一个用户数量庞大、对现实生活影响深远的企业需要考虑的。微信下一步走向哪里,值得持续观察。
  当然,你也有理由认为,微信这样持有进步价值观是由于站在资本巨人的肩膀上,它已经有条件代表企业告别粗放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转向打造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跻身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行列,甚至做it企业、媒体企业的价值观引领者。
  这里,我们姑且不揣测腾讯的动机,究竟是由于讲道德更能持续赚钱而讲道德呢,还是因为他们在更为深刻的意义认识财富与价值创造的关系。至少,值得张扬的一点是,声誉资本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声誉资本能够带来市场资本的增值预期。
  那么,百度呢?无法预测百度将会何去何从,偷奸耍滑、避重就轻,还是痛定思痛、谋求社会谅解?这将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舆论窗口期,抓住它还是无视它,取决于企业的文化基因和深入骨髓的价值观。
  比腾讯、百度乃至新浪微博这些企业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关于商业道德的伦理认知是不是正在打开一个可公共论辩的舆论场域,在这个舆论场和消费者运动的互为影响的动态过程中,公共理性是不是正在显现?这才是比把百度骂死踩死、骂者爽死更为值得欲求的事情。如果问这是什么价值观,这大概是消费者理性和公民理性持守的价值观吧。
(责任编辑:孙建楠 HN010)
12/29 09:0701/14 05:3001/11 10:2912/28 07:0712/22 08:0512/21 07:5412/21 07:08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额利润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