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汉初2017经济政策策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2015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07次
资料类型:工作计划
文档大小:375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   
①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
②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
①②③  ②③④  ③④   ④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历史上的四川是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哪些材料可以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
②“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四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苏轼的文学成就可以作为当时四川文化发展的研究资料
④《蜀道难》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四川的交通状况
4.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一记载表明   
A.草市发展为镇级行政区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
有学者说“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海禁”政策
商帮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经商的普遍追求。当然从中亦可解释近代晋商衰落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逐步松弛
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累
投资周期过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压
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
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
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乡民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清政府在粤海关规定一洋船销货、装货应该按期离开禁止在广州过冬二洋船不许同汉奸私自交易三内地行商不许向洋商借贷资本四洋商不许雇佣内地仆役五在洋船停泊处必须有官员与兵丁弹压、稽查。材料反映的贸易政策   
A.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直严格执行
严厉打击了国内的民间贸易
初衷是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不利于我国民间进行资本积累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民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3.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分
14.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林《中国全史·商贾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分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分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可说明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
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①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
③柜坊飞钱问世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
①④   ②③   ③④   ②④
3.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年和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   
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
②印刷业有了发展
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
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D.①②③④
4.魏千志在《明清史概论》中写道“四乡村保相距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这描述了   
A.草市的经营情况夜市的经营情况
都市的经营情况镇市的经营情况
清道光三年年山西商人雷履泰在平遥城开设了中国第一家经营异地汇兑业务的金融商号——日升昌票号。以后这个行业逐渐为山西人所包揽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这段话不能反映   
A.日升昌票号是我国早期的私人金融机构
票号具备了早期银行的特征
日升昌票号是平遥票号甚至晋商的代表
大多数晋商是从经营票号起家的
下表是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据此分析导致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包括   
商帮 主营 形成时期 鼎盛时期 衰落时期
徽商 茶、盐、典当、瓷器、丝绸 明成化、弘治年间 世纪下半叶至世纪初 世纪年代
晋商 茶、盐、票号、粮食、丝绸 明中期 鸦片战争前夕 年后
商帮 瓷器、粮食、茶 明成化、弘治年间 世纪初至世纪 鸦片战争后
①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②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采购 ③外商在华享有贸易特权 ④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了商业的发展
7.《儒林外史》记载两个读书人在茶馆喝茶看到一个商人大概挺有钱也儒冠儒服一副知识分子的打扮坐在那里喝茶于是把那个商人一阵好打你也敢来冒充儒生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抑商政策大行其道商人败坏社会风气
社会秩序需要维护社会等级观念盛行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和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清人张英在《恒产琐言》中说“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勤俭垦辟仍为殷实之家。”这反映出当时   
A.私有财产缺乏保护农民生活温饱有余
重农抑商意识浓厚农耕土地产权稳定
《明实录》记载明成祖即位时即发诏令“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后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这两处记载可以证明   
A.海禁政策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松懈
当时沿海对外贸易获得发展
政府开始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明成祖延续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海禁政策的恶果
小农经济的脆弱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雍正年间苏州府长洲县机户立“永禁机匠叫歇碑”碑文记载道“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银。”由此可知   
①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 ②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③机匠曾为改善经济待遇而斗争 ④私营手工业中劳资纠纷激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第题分第题分共分
13.商业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楚汉战争时,“楚汉相距(对峙于)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一石米值万钱)(《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大饥,米斛万钱”(斛:计量单位,与石相似)。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钱。到汉文帝时,谷价至“石数十钱”(桓谭《新论》),甚至有每石“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史记·律书》)的记载。到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文献通考》卷14记载,宋太祖即位后,即下诏减宽商税,“榜(张榜公布)商税则例于务门(务,榷货务,掌管专卖的机关),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又下诏:“关市之租(税)……当从宽简……其参酌裁减,以利细利(百姓的点滴收益)”“除商旅货币外,贩夫走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即税)”。
——孙健编著《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三 北宋税收比例变化表
时间 两税收入比例(%) 征榷收入比例(%)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67.34 32.66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49.73 50.27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 32.24 67.76
注:“两税”主要是土地和财产税。“征榷”是商业税和政府对重要商品的专卖。
——据郑学檬主编《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四 一百年前,西方用商品、枪炮和思想侵入了中国……中国曾经被伏尔泰和耶稣教的传教士们称赞为世界上最文明和治理得很好的国家。现在这个大清帝国似乎是“可怜亦复可笑”了,它抵挡不住这些新兴的欧洲“王子”,这些西方工业的矛头。
——[英]格林堡《不列颠的贸易和中国的开放》
(1)说明材料一中粮食价格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粮价变化的原因。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的商业政策与以前的朝代相比有什么变化。分析其影响。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的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分
14.清人杭世骏说“会馆之设肇于京师遍及都会而吴阊为盛。”自明代后期以来苏州兴起众多的会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蔡世远《漳州天后宫记》
(苏州三山会馆)宫之建,不特为答神贶而资游览,且以敦乡谊,讲礼让。
——余正健《三山会馆天后宫记》
材料二 查会馆为商贾贸易之所……查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返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
材料三 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绸缎业设局捐济同业给示立案碑》
材料四 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堪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堪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待宪号冤怜准立碑》
(1)材料一表明商业会馆建立的目的何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以来各地域商人选择在苏州建立会馆的原因。分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分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制约会馆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分
1.【解析】选C。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①错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②错误;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故③正确;唐朝邸店是兼营旅店、货栈的场所,故④正确。因此应选C。
2.【解析】选C。A为秦律的规定,意指出售的商品应当分别系上标签标明价格。B反映的是唐代草市。会馆始建于明清时,D错误。C反映了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加固训练】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的论据的是 (  )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B、C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是草市,始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3.【解析】选D。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的,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①;“交子”出现在宋代的四川地区,②符合题意;苏轼是宋代词人,③符合题意;《蜀道难》是唐代李白的代表作,④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
【加固训练】《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由此可推论
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
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
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
【解析】选D。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③;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再结合相关知识,可知《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②③④正确,①“世界贸易中心”说法不能体现。
4.【解析】选A。“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表明宋代时部分草市发展为商业市镇。B、C、D单纯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来。
5.【解析】选C。“政治权力型经济”是指通过行政方式确立的经济政策或经济发展方式,由此看出A、B、D均正确。C是本身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
【加固训练】明初实行一种政策:商人要获得盐引,须运粮到北方边疆,以粮换“引”,凭“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其推行直接导致了 (  )
A.晋商的迅速崛起
B.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C.重农抑商的破产
D.农工皆本思想的产生
【解析】选A。本题采用排除法,B、C与明初的阶段特征不符,D与材料不符。题意是说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间接促进了长途贩运发展,而地处西北的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崛起。
6.【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晋商经商致富后,往往“盖房置地”,这导致无法将财富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故选C。A中的“彻底”与史实不符;B与题目含义相反;D与史实不符。
7.【解析】选C。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都是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看,班固的观点“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意思是粮食富足货物可以流通,国库才充实,人民生活富足,然后才可以治理得较好。故选D。
【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C,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材料反映的是班固的观点,不能代表政府的政策。
9.【解析】选D。从材料可以看出,张乖崖反对乡民去市场买菜,要求农民自己种菜,其实质是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10.【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禁止”“不许”“必须”等关键词可知,清朝严厉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也放松过海禁政策,排除A;海禁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排除B;海禁政策也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民间进行资本积累,排除C,故选D。
【加固训练】 “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此政策(  )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海禁政策,这是一种抑商政策,但并非禁绝任何人进行外贸活动,海禁政策下官方贡赐贸易还是有所发展,这种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11.【解析】选D。概括材料可知说的是海禁政策。因而选D。A说法不符合史实,B错,将边海居民移入内地,实际上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受破坏。C错,此措施是为了孤立郑成功,但不能因此就使郑氏投降,最终还是靠武力解决。
12.【解析】选B。材料关键信息是“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石门镇油坊为了满足劳动力的需求,雇佣了旁邑八百余人,每日付给酬劳。他们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应该是民营手工业,C、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B。
【名师指津】图示资本主义萌芽
13.【解析】本题考查的主题是“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以唐、宋、明时期的史实予以证明。第(1)题,唐朝长安的城市特点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如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有来自各国的人士和各国的文化,“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原因可以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等社会状况分析说明;第(2)题,材料反映了宋都东京市民文化的繁荣,这与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有关;第(3)题,从材料信息看,该政策为海禁政策,其影响课文有明确的表述。
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5分)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路畅通。(5分)
(2)现象:市民文化繁荣。(4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4分)
(3)政策:海禁政策。(2分)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6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其特点可得,“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封建国家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第(2)题有效信息“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说明明朝抑制商业发展,任何经济政策都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3)题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时期出现了拥有巨资的大商人,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原因;第(4)题因素从商业发展缺乏资金概括。
答案:(1)方式:利用宗族(宗法制)管理。(4分)特点:注重血缘关系。(2分)原因: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2)政策:重农抑商。(2分)目的:巩固王朝统治。(2分)
(3)现象: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2分)主要原因:广州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对外交往的窗口;行商具有经营对外贸易的特权。(4分)
(4)因素: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求取功名。(4分)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1.【解析】选D。《唐六典》记载说明当时政府对市管理有时间限制,而晚唐诗人的诗说明当时出现夜市,这反映唐代的市已有突破性发展,故D正确。《唐六典》没有夜市的记载,故A不正确。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故B不正确。唐代晚期出现夜市,故C不正确。
2.【解析】选D。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长期的经济政策,故①有误。柜坊飞钱问世于唐代,故③不符合宋代。②④都是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加固训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的影响”主要是指 (  )
A.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解析】选B。题中的商业革命应指城市商业和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它在西方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最终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而在当时中国则没有产生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仍然是封建农业文明。故B正确。
3.【解题提示】本题关键是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图中反映了元代的商品广告,不能反映雇佣关系的出现。
【解析】选B。第一,由时间“元代”排除含④选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第二,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而广告词没有反映当时出现雇佣关系。
4.【解析】选A。“四乡村保,相距120里,所在聚而成集”反映了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反映了草市的经营情况。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票号属于金融业,而商人致富是经商致富,从题干并未看出大多数晋商是从经营票号起家。故选D。
6.【解析】选A。由衰落时间可以看出,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业的发展。
7.【解析】选D。从读书人对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社会等级观念中还是存在轻视商人群体的思想。
【误区警示】本题易误选A,抑商政策是政府推行的政策,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商人的歧视,商人儒冠儒服,破坏了等级秩序。
8.【解析】选A。中国古代王朝大多数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题干只依据宋代和清代的若干事例,得出包括所有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重商抑农”的结论,显然材料很不充分,材料不完备,因此结论也是错误的,故A正确,同时C错误。并非所有历史结论都需要考古学的支持,因此B错误。第二手材料也有一定的史料学价值,故D错误。
【加固训练】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  )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特定资源环境下”可以判断,“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A、B、D都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9.【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观念和土地为本的思想,说明了重农抑商意识浓厚,故选C。
10.【解析】选D。两则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实行严格海禁政策,故A不正确,D正确。政府实行海禁,根据海禁政策内容可知B、C不正确。
【加固训练】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做法所体现的政策是 (  )
A.重农抑商
B.官府垄断贸易
C.打压商人
D.闭关锁国
【解析】选D。康熙帝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都反映了禁止中国人到海外经商和活动,反映了“海禁”政策,其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11.【解析】选B。关键信息: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题干论述的是“海禁”政策的后果,排除A,B正确;本题易因“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而误选C,其因是没有抓住题干的主旨;D未能反映题意。
12.【解析】选D。由题干材料中的碑文“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银”,可知③④正确,单纯依靠一个石碑不能看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苏州,①错误,题干材料也没有体现封建统治者压制私营手工业的内容,②错误,故选D。
【名师指津】17-18世纪中西方的比较
中 国 西 方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文化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13.【解析】第(1)题中“变化”依据材料中的数字信息不难概括,“原因”可结合西汉初期的有关历史,从经济发展角度理解;第(2)题可依据材料信息和宋代商业政策的变化回答;第(3)题要注意题目限定的角度,进而分析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答案:(1)粮食价格下降。(2分)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汉初坚持“无为而治”的思想(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8分)
(2)变化:减轻商税;城市商业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取消官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6分)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或“政府财政收入中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6分)
(3)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用廉价商品和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8分)
14.【解析】第(1)题“目的”据“事神而洽人,联情笃谊”“敦乡谊”等信息分析即可,“原因”可从苏州及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繁荣方面去分析。第(2)题据材料二、三分析归纳即可。第(3)题第一问据“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地方官吏敲诈勒索”“混派税银”等信息归纳,第二问从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1)联乡谊、祀神等。(2分)苏州是明清时期著名的商业都会;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周边市镇是我国重要的丝绸、棉布产地。(6分)
(2)同一地域商人的汇聚地和活动场所(商议经营事务、堆贮商货,居停商客,从事贸易);(4分)经办善举(救济失业、贫病、丧葬、回籍旅费等),有利于维护行业利益和社会稳定。(4分)
(3)地痞无赖寻衅滋事;官吏敲诈勒索、苛捐杂税。(4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