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制时间数列的分析指标有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对错?

时间数列分析
时间数列分析概述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我们对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时,通常需要掌握和积累现象各个时期的统计资料,从时间上反映和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趋势及其规律。所谓时间数列也称动态数列,它是指各个不同时间的社会经济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一列数。表6-1显示的都是我国1995年-2005年若干统计指标的时间数列,从中可以看出时间数列有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统计指标所属的时间;二是统计指标在特定时间的具体指标值。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及第三产业产值
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年平均人口数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研究时间数列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时间数列的编制和分析:⑴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状况和结果;⑵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
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据以进行统计预测;⑶分析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循环变动等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时间数列的种类
时间数列按照其指标的性质,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等三大类型。总量指标时间数列也称绝对数时间数列,是基本的时间数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都是在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㈠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是指把一系列同类的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形成的时间数列。它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各个时期达到的绝对水平及其变化发展的状态。表6-1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年末人口和第三产业产值都属于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按照总量指标所反映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两种。年末人口数是总体单位总量指标,而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是总体标志总量指标。根据总量指标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所属的时间不同,又可将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下面来讨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特点。
⒈时期序列
各项指标都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该时间数列称为时期序列。例如表6-1中第(6)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产值,每一项指标都反映在一年的发展总量。时期序列的特点如下:
⑴可加性。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可以相加,所得数值表明现象在更长一个时期的数值。例如,月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加得到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相加得到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⑵序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的时期长短有直接的联系。一般指标所属时期越长,指标值越大。
⑶每个指标的数值,通过连续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由于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过程总量,因而必须在这段时间把现象发生的数量逐一登记,并进行累计得到指标值。
⒉时点序列
时点序列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瞬间)所处的数量水平的时间数列。表6-1中的年末人口数就是时点序列。它具有以下特点:
⑴不可加性。由于时点序列中每个指标都是表明某一时间上瞬间现象的数量,相加以后无法说明属于哪一时点的数量,相加后不具有实际经济意义。
⑵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在时点序列中两个相邻指标在时间上的距离叫做“间隔”。时点指标的时间单位是瞬间,因而许多现象时间间隔的长短与指标值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现象本身存在长期变化趋势,呈现增长或下降趋势,则指标数值与时间间隔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我国总人口呈增长趋势,时点间隔越长,指标的数值越大。
⑶指标值采取间断统计的方法获得。例如,我国历年的人口普查就是采取10年一次的方式获得。
㈡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都是由总量指标派生出来的,它们分别反映社会经济现象达到的相对水平和平均水平。将一系列同类的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而形成的时间数列,就成了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和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表6-1中第(7)列的第三产业所占比率属于相对指标时间数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属于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三、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同时间的各个指标值的比较,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因此,保持时间数列中指标值的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时间长短一致
在时期序列中,由于时间长短直接影响指标值的大小,所以必须保持各指标值所属时期长短一致。在时点序列中,虽然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没有直接关系,但为了更好地分析其长期趋势、增加可比性,尽量保持时间间隔一致。
㈡总体范围一致
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范围要一致。例如,研究某市的人口发展情况,要注意该市的行政区划有否变动,这种变动将使人口数发生变动。如果各个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空间范围不一致,则前后数值就不能直接进行对比,此时应对指标数值进行调整,使总体范围前后达到一致,然后再作动态分析。
㈢指标的经济内容一致
例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经采取过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国民
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反映我国的经济活动总量,这些指标都有不同的经济内容。在编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活动总量时间数列时,就需要对这些指标加以区别和调整,才具有可比性。
㈣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采用什么方法计算、按照何种价格或单位进行计量,各个指标值都要保持前后一致。如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理论上这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应该相同,但由于资料获得的渠道不同,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往往存在差异。所以,在编制时间数列时,应注意各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统一。另外,在研究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时,产量可以用实物量计算,也可以用价值量计算;人数可以是全部职工数,也可以是生产工人数。编制时间数列时要有明确指示,以保证前后各期的统一。如果按实物指标计算,就应采取统一的计量单位,否则就违背了指标值可比性的原则;如果按价值量计算,就涉及到以现行价格或不变价格进行计算的问题。在同一时间数列中,各指标值的计算价格应该保持一致。
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时期(时点)指标数值的可比性是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则。但是任何事物绝对可比是不存在的,在利用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时,只要能满足统计研究目的的基本要求,就可视为可比。
为了研究现象的发展规模和程度,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需要根据时间数列的资料计算一系列动态分析指标。这些动态分析指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展水平指标,另一类是发展速度指标。下面分两节对此进行介绍。
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
一、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
㈠发展水平
在时间数列中,各项具体的指标数值叫做发展水平,即该指标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所属时间的发展水平。表6-1中,199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0793.7亿元即为1995年的GDP发展水平,2005年的年末人口数为130372万人即为2005年的人口发展水平。在一个时间数列中,各时间上的发展水平按时间顺序可以记为y0,y1,y2,?,yn 1,yn。在对各个时间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时,把作为比较基础的那个时间称为基期,相对应的发展水平称为基期水平;把所研究考察当前位置: &
2012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时间数列
精品学习网教师频道编辑为参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搜集整理了:2012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资料:时间数列等信息,祝愿广大考生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四章 时间数列
一、名词解释
1、时间数列:又称动态数列,是指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后形成的数列。
2、发展水平:又称发展量,反映客观现象发展变化在各个不同时间上所达到的状态、规模或水平。
3、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做平均发展水平,在统计上将这种平均数叫做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
4、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动态分析指标,又称增长水平,它是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相减的差额,用以反映现象在这段时期内发展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绝对量。
5、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差,说明本期比某一固定时期增长或降低的绝对量,反映某一段较长时期内的增长量。
6、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期水平的对比,说明现象在一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程度,因此又叫某一时间内的发展总速度。
7、环比发展速度;是各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对比,表明报告期水平对比前一期水平的逐期发展变动的情况。
8、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它是使各实际值与趋势值之间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以此去配合趋势线的方法。
二、简答题
1、构成时间数列的基本要素有哪些?研究时间数列有何作用?
答:时间数列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反映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一部分是反映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研究时间数列的作用:(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2)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3)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
2、简述时期数列及其特点。
答:所谓时期数列是指由时期指标构成的数列,即时期数列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期数列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列具有连续统计的特点。时期数列中的观察值,是对其所属时期内发生的情况进行连续不断统计的结果;第二,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相邻观察值相加后的结果能表明现象在更长时间段上发展变化的规模和水平;第三,数列中各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所包括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
3、简述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答: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
其区别是: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现象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数量表现,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时期发展的一般水平;而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上的数量表现,是从静态上将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一般水平。
二者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将各个变量值的差异抽象化。
4、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答:第一,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基期,注意所依据的指标在整个研究时期保持同质性;第二,要联系研究时期的中间资料,注意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波动过大或不同时期发展变化的方向,以避免影响平均发展速度的代表性;第三,当研究现象发展时期过长时,应注意结合分段平均发展速度,补充总平均发展速度,以便全面了解现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第四,结合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研究发展速度,防治高速度低效益现象的发生。
5、简述研究现象长期趋势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长期趋势是现象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态势,这种态势不仅存在于过去,而且还可能延伸到未来。因此,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现象的前景和将来的状况进行预测。第二,时间数列之所以存在长期趋势,是因为现象受到某些基本的、决定性因素的影响。这些起着支配作用的因素,其影响越强烈,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就越明显。由此,通过对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分析,可以掌握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可以评价过去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成效;第三,测定长期趋势,把它从时间数列中分离出来,有助于更好的研究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6、简述时距扩大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答:第一,时距扩大的选择,若原数列发展水平波动有周期性,则扩大的时距与周期相同,若无明显周期性,按经验逐步扩大;第二,时距扩大法只适用于时期数列,时点数列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第三,时距选择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距过长,会使时间数列修饰过度。时距也不应太短,否则达不到修匀的目的。第四,扩大的时距应前后一致,以使修匀后的时间数列保持可比性。
三、论述题
1、论述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及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各项指标是否可以相互比较,即是否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注意时间单位(年、季、月等)的选择,时间的长短应一致;第二,指标的经济内容应统一;第三,注意空间范围的变化。空间范围的变化,会急剧改变观察值的水平;第四,计量单位要统一;第五,计算方法要相同;第六,缺失资料要尽可能弥补。
2、试述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及作用。
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反映了现象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可以概括反映国民经济建设的成就,说明各个阶段中发展或增长的程度,可用于对不问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发展速度可以编制长期计划和分析其完成情况,并以此作为编制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还可以利用平均发展速度推算未来发展水平。
上一篇:下一篇:
将此信息分享到:统计学参考资料~(5-6)
时间数列(动态数列)是指标数值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形成的数列。
时间数列意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
不同地区、国家发展状况的比较评价和预测。
动态数列由两个基本要素所构成:一是资料所属的时间,称为时间要素(常用t表示);二是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数量表现的统计数据,称为数据要素(常用a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编制和研究动态数列,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编制动态数列可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例如,通过表5-1中职工年平均工资指标动态数列就可以看到,我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动态数列的分析,可以深入地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特征,研究其变化规律,并据以进行趋势预测。
3.利用动态数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
所谓总量指标动态数列是将现象某一总量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所形成的动态数列,也称为绝对数动态数列。按照统计指标所表明的社会经济现象所属的时间不同,总量指标动态数列又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1)时期数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如果各项指标都反映某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这样的总量指标动态数列就称为时期数列。
时期数列的主要特点是:
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可以相加的,相加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由于时期数列各个指标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所以相加后的数值就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所属时期的长短有直接的关系。在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反映现象所属时间的长短,称为时期。时期可长可短,主要视研究的目的而定,可以是一旬、一月、一季,也可以是一年、两年、五年,甚至更长时期。
⑶ 时期数列中的每一个指标数值,通常是对现象作经常性调查得到的。
2)时点数列。在总量指标动态数列中,如果各项指标都反映某种现象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水平,这样的总量指标动态数列就称为时点数列。例如,表5-1中所列的年末总人口数就是一个时点数列。
时点数列有如下主要特点:
时点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的,相加没有实际经济意义。这是由于时点数列各个指标数值只表明现象在某个时点上所处的状态,后一时点的指标数值和前一时点的指标数值相比较有重复内容,相加后并不能代表现象在几个时点上的状态。
⑵ 时点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在时点数列中,两个相邻指标在时间上的距离,称为间隔。
⑶ 时点数列中的每一个指标数值,通常是对现象作一次性调查得到的。
相对指标动态数列是将现象某一相对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所形成的动态数列,也称为相对数动态数列。主要用来反映现象对比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例如,表5-1中所列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是一个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在相对指标动态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是不能相加的。
平均指标动态数列是将现象某一平均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所形成的动态数列,也称为平均数动态数列。主要用来反映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变化过程。平均数动态数列,包括静态平均数动态数列和动态平均数动态数列。静态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时间总体各单位的变量值计算的平均数;而动态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总体不同时间的变量值计算的平均数,也称为序时平均数(序时平均数在5.3.2中阐述)。例如,表5-1中所列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就是一个静态平均数动态数列。在平均指标动态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也是不能相加的。
编制动态数列的目的是通过对数列中各个指标的动态分析,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因此,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就成为编制动态数列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可比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时间长短应该可比。
2.总体范围大小应该一致。
3.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相同。
4.指标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应该统一。
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指标分析法和构成因素分析法。
时间数列的指标分析法,是指通过计算一系列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来揭示现象的发展变化状况和发展变化程度。
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分析法,是将时间数列看作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些因素可归纳为四大类: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周期和不规则变动。任何一个时间数列都由这些因素的全部或部分构成,通过对这些构成因素的分解分析,进而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假定事物今后的发展也遵循这些规律,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
发展水平是指在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也称为动态数列水平。它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上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是计算其他动态数列指标的基础。
平均发展水平是对一个动态数列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求平均数,在统计上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它与静态平均数(一般平均数)既有相同点,又存在明显的区别。相同点是:二者都是抽象现象在数量上的差异,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它们的区别是:
第一,平均的对象不同,序时平均数平均的是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差异,一般平均数平均的是总体各单位在某一标志值上的数量差异。
第二,时间状态不同,序时平均数是动态说明被研究现象本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平均数是静态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个标志值的平均水平。
第三,计算的依据不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依据是时间数列,一般平均数的计算依据是变量数列。
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或减少)的绝对数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增长量的计算结果有正负之分,正数表示增长,负数则表示减少,因此,增长量又称为增减量。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表明报告期较前一期增减的绝对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表明报告期较某一固定基期增减的绝对量。
平均增长量是动态数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几分之几或若干倍。其计算公式如下:
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除以基期水平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比,表明现象在某一较长时期的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或降低)了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意义
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速度可以大100%,也可以小于100%,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速度。平均增长速度是各期环比增长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平均增长速度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当平均增长速度为正值时,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的一般速度,也称为平均递增率;当平均增长速度为负值时,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降低的一般速度,也称为平均递减率。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在社会经济统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比较分析国民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一般发展情况和增长情况;其次,可以为经济预测、编制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以及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提供数据资料;最后,可以在不同国民经济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克服缺点,加速经济发展。
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计算方法,即几何法和方程法。
平均发展速度的应用
1、平均发展速度应与个环比发展速度结合应用
2、总平均发展速度应和分段平均发展速度结合应用
3、正确选择用于计算总平均发展速度时所需要的基期水平
4、将平均增长速度与没增长1%的绝对量结合应用
长期趋势就是指由于某种根本性原因的影响,使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呈现持续增加向上发展或持续减少向下发展的一种趋势或状态。它是动态数列趋势分析的重点。
长期趋势分析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能够正确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趋势,认识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第二是能够为统计预测和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长期趋势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在使用时距扩大法时,应注意三点:第一,扩大的时距单位的大小,应以时距扩大后的数列能正确反映长期趋势为准。若现象有明显变动周期的,扩大后的时距一般与现象的变动周期相同;若现象无明显变动周期的,可以逐步扩大时距,直至显现出现象变动的长期趋势。第二,为了保持动态数列资料的可比性,同一数列前后的时距单位应当一致。第三,时距扩大法只适用时期数列。
循环变动,是指事物以若干年为周期的涨落起伏相间的变动。
不规则变动是由于某些偶然的、意外的因素或不明原因所引起的无周期的变动。
广义指数:反映现象数量差异或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程
&度的相对数。
指数性质:
综合性;反映的不是个体事物的变化,而是综合反映不同性质的各种事物的总体变化。
平均性;统计指数所表示的综合变动是多种事物的平均变动,其数值是各个个体事物数量变化的代表值。
相对性;统计指数是同类现象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数值之比,一般用相对数或比率形式表示.
代表性。统计指数的编制一般以若干重要项目为代表,反映总体变化程度和变动趋势。
个体指数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个体的变动状况。如某种商品价格个体指数反映该种商品价格的变动。
总指数反映由许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综合变动状况。
数量指标指数反映现象总体的规模和水平变动,如产量指数、职工人数指数等。
质量指标指数:反映现象总体内涵质量水平的变动,如零售商品物价指数、产品单位成本指数等。
综合指数:复杂总体的两个相应的指标对比,采用综合公式计算。
平均指数:复杂总体中个体指数的平均数,一般采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定基指数:在数列中以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作为对比基准的指数。
环比指数:以其前一期水平作为对比的基准。
动态指数:某种事物在不同时间或时点发展变化的指数。
静态指数:包括空间指数和计划完成情况指数两种
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现象变动的方向和程度。
2.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3.可进行长期变动趋势分析。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基本形式。它是通过引入一个同度量因素将不能相加的变量转化为可相加的总量指标,而后对比所得到的相对数。
综合指数基本编制原理:
根据客观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引入同度量因素;
将同度量因素固定,以消除同度量因素变动的影响;
将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对比,以测定指数化指标的数量变动程度。
同度量因素在编制综合指数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媒介作用。它能使不能直接相加的现象转化成可以直接相加的现象,利用可以相加现象的对比,来反映不可直接相加现象的数量总变动;第二,权数作用。同度量因素数值较大的指数化因素指标的变动在总指数中起的作用就较大,反之就较小,所以同度量因素又称作权数。
平均指数是以个体指数为变量值,利用一定的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数形式而编制的总指数。利用平均指数编制总指数有三个要点:一是先计算个体指数;二是确定一个合理的权数;三是选择合适的加权平均形式。
平均指数是计算总指数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权数资料一经确定,可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使用,能减少工作量;
在不同时期内采用同样权数,可比性强,有利于指数数列的编制。
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职工生活费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及西方的工业生产指数、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等,均采用了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表现在:1)不是特定的权数下,两类指数分别是计算总指数的独立方法。2)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使用的是全面资料,没有代表性误差,但综合指数法不仅编制工作量大,而且全面资料在实际工作中不易取得。用平均指数法编制总指数,可以使用非全面资料,非全面资料在实际工作中易于取得,但存在代表性误差。
3)综合指数是先综合后对比,平均指数是先对比后综合(平均)。
2.联系表现在:
1)两个指数都是编制总指数的方法;
2)在特定的权数下,两类指数具有变形关系。
平均指标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异同
1.两个指数的不同之处
1)两个指数的内容不同
2)两个指数的计算形式不同
2.两个指数的相同之处
1)它们都属于总指数的范畴,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而不是反映个体数量变动的。
2)都和综合指数发生着联系
指数体系在经济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指数体系,可以由已知指数推算未知指数。
2)利用指数体系可以分析现象的总变动及其受各个因素变动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即指数体系是因素分析的基础。
多因素分析,应尽量遵守的原则:
1、因素间的排列顺序和分析的结果,就完全取决于两因素的排列顺序。
2、确定多因素排列顺序时,应以排列之后具有独立意义为依据。即各相邻因素合并后成为更高层意义上的影响因素。且能在不改变排列顺序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组合方式使多因素返回到两因素体系的形式。
3、多因素分析中,各因素的排列顺序不能随意确定,更不能随意改变其排列顺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间数列分析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