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上面的支持快递不包邮地区是包邮吗?

京东拉上一亩田做农民生意 上下游包了
作者: 亿邦动力网来源: 亿邦动力网 15:14:23
【亿邦动力网讯】9月2日消息,亿邦动力网获悉,日前,农村电商一亩田与京东签署协议,双方将围绕拓宽农资销售、农业金融、线下服务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图:京东集团副总裁冯轶与一亩田CEO邓锦宏一亩田CEO邓锦宏称,“一亩田专注于农产品上行,未来希望在推行农产品的市场交易标准、集中农产品流通环节服务、助推农业电商生态发展上产生更多的平台效应。”京东集团副总裁冯轶表示,京东与一亩田的战略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双方在农业电商道路上获得支撑。亿邦动力网了解到,京东于2015年8月上线农资频道,采用自营农资方式,为农民提供农资的购买、配送、金融等服务。频道售卖的农资包括种子、肥料、农药、饲料、兽药、园艺、农具等。除农资外,频道还有农产品众筹版块,为农产品提供销售渠道;京东农服版块,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解决方案。目前,京东农资频道已有金正大复合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等农资企业入驻。据了解,一亩田电商作为农产品垂直性移动平台,主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买卖信息、农产品行情、撮合匹配、交易支持等服务。目前,平台涉及农产品1.2万种,用户规模达到230万,买卖双方占比为4:6。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的悲哀:靠补贴刷数据走向寻求收购
核心提示:我想昨天你的朋友圈应该和我一样,已经被 “一亩田” 突然裁员 1500 人的 消息 刷屏了。发商机在昨天夜间从某业内人士得到的最新消息是,一亩田目前已经在向他们寻求收购了。这一定程度上坐实了红杉资本撤资和裁员 75%的传闻。以一亩田为例,在农产品 B2B 这片看似前途光明的蓝海里,这家曾经爆红的公司究竟是怎么突然触礁的?依照创始人邓锦宏自己的说法,一亩田主要做(或者想做)这么几件事:1、信息平台 2、撮合交易 3、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 4、农业大数据 根据 一亩田的员工爆料 及此前相关媒体的 调查 ,一亩田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的悲哀:靠补贴刷数据走向寻求收购
我想昨天你的朋友圈应该和我一样,已经被 &一亩田& 突然裁员 1500 人的 消息 刷屏了。
作为一个媒体人,面对这样的消息总想先试图谨慎一点&&但被裁员工的大肆控诉、媒体上流传的内部聊天截图等等信息,无一不在指证这一消息。发商机在昨天夜间从某业内人士得到的最新消息是,一亩田目前已经在向他们寻求收购了。这一定程度上坐实了红杉资本撤资和裁员 75%的传闻。
如果这是你第一次听说这家公司的名字,他们的经历可能会让你觉得颇为传奇:
1、公司创始人是 85 后,据称从 2011年 开始尝试农产品 B2B 电商平台,此后凭借 南方周末的报道 引爆媒体圈。
2、在同期密集的媒体报道里,多次出现 &红杉资本为了抢一亩田,不签协议直接打了几百万美金& 等表述。在数据上,一亩田也宣传从去年一个月只有 50 万交易额暴涨至目前每月交易额突破 100 亿,平均每日3 亿。
3、在蹿红之后,面对略显浮夸的数据,开始有同行和媒体对一亩田进行了 质 疑 ,调查分析甚至还诞生了一系列 &洋葱梗&。虽然在这次引起轩然大波的数据造假质疑后,一亩田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但声息乏力。
4、然后,就是今天的 &资金链断裂、新一轮融资出问题、红杉撤资、一亩田大规模裁员& 的风波了。
如果我们不去看中间发生的这一系列乱七八糟的事,回归到创投关注的本质,一亩田作为该行业里最出名的公司(很有可能也是唯一一家知名的公司),其代表的农产品 B2B 商业模式其实还是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的。
所以,以一亩田为例,在农产品 B2B 这片看似前途光明的蓝海里,这家曾经爆红的公司究竟是怎么突然触礁的?
首先,依照创始人邓锦宏自己的说法,一亩田主要做(或者想做)这么几件事:
1、信息平台: 即 &去哪儿& 模式,提供农产品相关的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这块业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靠会员费和广告费挣钱。
2、撮合交易: 完成信息服务后,开始更深度的线上 + 线下交易撮合服务。据称公司 3000 员工里有 2500 人线下团队,负责下田进行农民等方的用户教育,同时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3、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 撮合交易环节之后,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订单农业是 &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的按需生产。这是更深度介入农业生产的服务,需要为农民提供包括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建议,同时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4、农业大数据: 简单点说,就是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这块业务可以帮助政府调控供给关系,稳定本地菜价,事先做出农产品脱销滞销预警。
这几块业务的规划看似都很美好,而且商业模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他领域玩得风生水起的 B2B 平台。比如钢铁化工类的 & 找钢网 &、& 化塑汇 &,他们切化工品类的大宗商品交易时,也是以信息展示 + 撮合交易为基础,同时从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后端寻找盈利点。但看似美好的规划,为什么一亩田最后又不行了?
根据 一亩田的员工爆料 及此前相关媒体的 调查 ,一亩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实是这样:
1、返利刷单: 返利补贴于去年8月 开始,已经持续一年多。卖家跟一亩田签约,交易成功后按照交易额 2&给予返利;如果卖家未跟公司签约,返利则按交易额 1&计算。一亩田的业务员此前在线下普遍采用返利的方式刷线上交易流水,具体做法是 &找朋友在 APP 上发布一个产品消息,然后找朋友去买,钱自己出,把交易额任务完成。最后钱转一圈在回到自己手上,每笔还有交易额千分之 2 的奖金&。
2、签约变忽悠: &签约供应商则是自己先去忽悠农户,到月底不够的部分自己来作假完成,一千块钱一个供应商,反正只要 6 个月一过保证金还是会回到自己手上。只要在平台上发布的价格比市场行情高 1 快钱就不会有人买,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被发现&。
3、交易方式: 一亩田在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上并非采用集远程采购、运输物流一体化的模式,仅仅是将批发市场上的交易双方带到 &一亩田& 门店并说服其在平台上进行现金交易,因此供应商 &能不出户就能卖掉农产品是不可能的&。
4、信息滞后: 一位经销商表示,一亩田员工每周都会给附近商贩打电话,但几乎无人使用他们的平台,因为一亩田发布的供求信息比较滞后。
可以发现,一亩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实并未真正利用互联网为农产品交易带来改造价值。
比如信息滞后这类问题,此前在采访找 X 网这类公司时,很多创业者都提到,大宗商品因为实时价位变动频繁,供求信息的及时性非常重要。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平台上之所以很难吸引到大量的化工塑料类垂直商家就在于价格和交易信息更新较慢。
但最令人诟病的还是返利刷单。
如果前几项问题可以归咎于一亩田自己的问题的话,返利刷单一定程度上是行业内公司的通病。换句话说,在很多公司眼里,这是一个普遍可行的模式。而可行的理由是:在构建平台的早期,一定程度上的返利刷单能快速带动平台业务量的增长、加速扩张。
用补贴换增长速度是拿风投融资的创业公司的一贯做法。但一亩田如今的失败证明,这种方法在商业模式没有被验证、逻辑没走通的市场上是不可靠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 发商机,虽然看到一家家刷数据的公司陷入危机,但目前还有越来越多的团队在通过类比电商的方式建立 &用户、支付、供应商& 的线下商业模式,试图把线下的存量市场交易搬到网上,甚至不惜大量补贴换取线上订单和交易额,陷入缘木求鱼的前进方式。该业内还表示,这一阵喧嚣会很快结束,市场会自驱动正本清源。
在一亩田身上,靠补贴刷数据的问题在于,它并未给线下的农产品交易创造真正的价值改善效率,只是用返利的方式硬生生地把线下的东西强行搬到线上进行数据化。本质上来说,一亩田没有确实在为客户做服务,因此会出问题。相反,打车软件的补贴则不太一样,因为模式已经被走通了,证明可以真正为车主和用户提升打车效率。
而在真正能为农产品交易带来结构优化和效率改善的事情上,针对农产品这块特定的市场,&依靠完整的物流体系来降低运输成本&、&用品牌改良供应商、为农民带来更多议价能力& 这些事情本身,要远比简单的撮合交易来得重要得多。但这一部分,一亩田并未触及。
此外,虽然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电商&、& 互联网带来的创业红利正在消退 & 这几点都显示,互联网 + 对农业市场的改造趋势明显,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进程或许还是比一亩田脑中想象的要来得慢一些&&邓锦宏曾经对南方周末的记者提到,2013年年 底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这说明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因此公司决定开始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作为对比,程维在 2012年 做滴滴的时候,给司机宣讲共享经济时发现,100 个司机里就 3 个会用智能手机。
做农业市场是需要情怀的。因为农民在互联网世界里是长期被人遗忘的边缘群体。
也许今天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邓锦宏靠着一股情怀创了业,在创业开始后,面对的困难很多,于是他抱着刷单扩增速的想法,捉摸着用一点行业内通用的小手段来支持公司的发展,不料尔后遭遇数据造假质疑风波,同时传闻资金链出了问题,投资人又撤资,最后只能裁员求收购。
真的,我到现在都愿意相信邓锦宏在最初创业时是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情怀开始的。事实上,他曾经这样解释过 &一亩田& 这个名字的来历: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农业市场在这名 85 后创业者的眼里,曾经是一片洒满情怀和梦想的星空。只是在仰望这片星空时,他忘了先留住自己脚下那一亩良田。
本文网址:一亩田回应数据“骗局”质疑|数据|农产品|质疑_互联网_新浪科技_新浪网
一亩田回应数据“骗局”质疑
  讯(记者胡笑红)85后CEO创业4年,员工超3000人,每天帮农民交易农产品价值3亿元,全年交易额1000亿……一夜之间,农产品电商“一亩田”的这些数据突遭质疑,被指是个骗局。昨天,一亩田副总裁李国训正面回应,并直接公布后台数据为一亩田正名。
  网友质疑,一亩田官网显示的“采购部分”数据中,报价数据很诡异,譬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谁那么精准,非要购买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5吨的洋葱”,网友质疑,107万吨洋葱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盛产洋葱的西昌,一个市的洋葱产量也不过30多万吨。
  针对质疑,李国训坦承,一亩田网站确实还有一些产品和数据不够完善。一亩田真正启动农产品B2B交易只有一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公司一直在升级产品,APP平均每两周迭代一次,版本多达100多个,每次新版本工程师都会发布一些测试数据。而测试数据确实是虚拟数据,肯定不是一亩田用户真实发生的。
  那为何应该在后台出现的测试数据却与真实的交易数据混杂在一起并出现在开放平台上?对此,李国训只是这样表示:我们已经在清除已有问题,并且要求今后所有线上测试完成后必须删除。
  对于交易数据的质疑,李国训昨天现场展示了过去一年的交易后台数据。记者注意到,一亩田从6月22日至7月21日,通过一亩田的第三方资金担保平台进行交易、帮助农民卖掉农产品的金额达96.3亿元,日均3.2亿元。这还不包括采购商线下直接和农民交易的费用。
  据了解,一亩田的商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帮助采购商找货源。其线上APP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批发商、采购商提供供求信息服务,线下为双方提供交易撮合活动,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由于一亩田同时担任第三方资金担保平台,交易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也由此找到出路。
  扫一扫,一起坐看风云变幻。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科技官方微信(也可微信搜索:techsina或新浪科技)。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快递不包邮地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