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坐北向南左前方有桑树叶泡水喝注意什么,桑树叶泡水喝注意什么前有人家,右边有人家,右前方是

太原古街、村、名称故事和来历(不断完善)
我的图书馆
太原古街、村、名称故事和来历(不断完善)
经过3年的骑行,太原街道、村庄也去了不少,有时看着街道的名字或者村庄的名字,就觉得很奇怪、很奇特,或者感觉一定和某一历史典故有关,就想了解他的来由,加深对城市的认知和解读,一座城市的发展,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的积淀,有多少历史人物以及不计其数的平民百姓的奋斗都包含其中,太原作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爱它,就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尽一份孝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了解太原,热爱这片热土。
龙城的来历(参考网络)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晋阳(太原)古城979年被宋太宗烧毁,后就搬到唐明镇(就是现在的旧城街到庙前街附近),后来逐渐扩大为今天的市区规模。太原出过很多皇帝,按风水学说,太原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龙头)”,南面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太原是“龙身”,宋太宗怕太原再出皇帝,所以就切掉龙头龙尾---派士兵铲去上述山的山头,并在太原城中建丁字街就是为了“钉”住龙脉。&  太原阳曲县搬家的过程&  ①东汉末,由今定襄县移于太原县北45里阳曲湾,即今太原市阳曲镇。&  ②北魏时,移于木井城南四里,即今阳曲县洛阴村。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  ③隋开皇十年,移于木井城东北40里,即今阳曲县古城村。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  ④隋炀帝时,改汾阳县为阳直县,移于木井城。&  ⑤唐武德三年,于木井城西15里置汾阳县,即今阳曲县黄寨镇。&  ⑥宋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三交口,即今太原市十里铺。&  ⑦金天会六年,移于太原府城,即今太原市区。&  ⑧1948年11月阳曲县人民政府迁驻黄寨。&  太原特色的城中村&  寇庄(南内环街),IT之村&  亲贤(亲贤北街),饮食之村&  后北屯(漪汾街),娱乐之村&  北张和许西(附近有十多所大学),大学生之村&  小王村,(南内环街),彭村,(和平北路)临县人之村&  郝庄(朝阳街),服装商业之村&  太原街道之最(市区内的)  最宽的街道---龙城大街110米&  最窄的街巷---草市街&平均1米,最窄处0.7米&  最长的街道---滨河东路&17000米(17公里)  最短的街道---绿柳东巷和后营坊头条,都是20米&  得名最早的街道--智家巷(北宋末年)  街名字数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一(二、三)条&9个字&  街名字数最少的街道--柳巷&靴巷& 都是2个字&  街名笔画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三条& 共71划&  街名笔画最少的街道--一人巷& 共11划&  太原市区内的颜色街道(现存的)  红沟路&黄陵路&白龙庙街&黑土巷&金刚堰&绿柳巷&  太原的数字地名(序数词不算)  一人巷&二市场&三圣庵&四岔楼&五福庵&六平巷&七府坟&八吊沟&韶九巷&十里铺街&百货市场(已消失,在柳巷西)&千家坟
呼延村&元称呼延社,道光《阳曲县志》作呼延村。相传此地为宋将呼延赞的养马场。村建于呼延氏宅院地址,以呼延为名,明清时,山西省按察使,掌管司法,简称察院。这里地处察院之后,故名。呼延村是宋朝南征猛将(梁山好汉双鞭呼延灼),的故居,&  兰村因为附近长有兰花,所以得名兰村,由于有两个兰村,所以北面的一个就叫上兰村,南面的是下兰村&  神堂沟村:村址在土沟内,因距沟一里处有“龙泉寺”,寺内设有神堂,故名。&  开化村:处开化峪口,故名。清《太原县志》:“开化峪在县西北十里余,造砂锅,出石炭、石灰。”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在此建佛寺,敕名开化。隋仁寿初(601年)改名净明,唐武德三年(620年)复改为开化,清称法华寺。&  箱子村:村中几乎全部姓张,其远祖是南堰村的读书人,屡次乡试均不中,自觉羞赧无颜见人,遂携妻躲进西山隐居。其后生子孙逐渐形成村落,名为“羞子村”,后讹传为“箱子村”。&  花塔村:以寺而名。唐贞观八年(634年)村中建寺及无垢净光佛舍利塔。佛塔又称华严塔。花、华古均作华。寺以塔名,而村以寺名。&  木厂头村:因汾水伐木放排聚集而名。&  港道村:属于郝庄镇,无资料。&  淖马村:相传隋末李渊巡山至此遇雨将马淖住,只得从坡前返回;宋呼家将路过亦遇雨将兵&  马淖住,夜宿烧窑洞中(俗称呼呼洞),故名。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淖马村神清观,“地艰于水,左山下甘泉夜涌”云云;又曰“旌德怀安王墓,在县北二十里淖马村”。&  耙儿沟村:属于杨家峪乡,无资料。&  伞儿树村:处古百里黑松林丘陵地,俗称黑松坡。松坡有株千年古槐,树冠如伞,故名。道光《阳曲县志》或作伞儿树村,曰:“伞儿树,距城三里。”  窊流村:因该村地势低洼,村边有条常流小溪,由此得名。&  移村:相传明代建村,因村址多次迁移,故名。&  沙沟村:因原村址在九院沙河沟壑中,故名。&  南上庄村:因地势高于附近的南屯村,取名上庄。为与东社的上庄区别,故名南上庄。&  西铭&乡、村名。原名西明村。相传古时村有观音堂庙,建有钟楼,庙前有“莲花池”。农历每月初三后的几天,当日落时,登钟楼可赏月映莲花,人称此景为“西明古月”,故以为名。后钟楼塌,莲池淤,古景无存。村民为铭记古景,改村名为西铭。&  寺底村:因位于蒙山开化寺之底下而得名。&  罗城村:以城为名。《五代史》:“周师攻北汉,栅木为城,谓之罗城。”《读史方舆纪要》载:龙山城,宋毁,“西南外有罗城,以御西山之水,俗呼为长龙城,今有罗城镇”。清《太原县志》记作:罗城村,在县西北。&  城北村:因处于晋阳古城西城之北而得名。&  董茹村:无资料。&  金胜村:乡、村名。十六国前赵帝刘渊在此筑城名金城。后城废,用为村名。《中州集》载:“金王万钟,住于平晋金城里。金城,刘渊筑。”元称金盛,明始称金胜。清《太原县志》记载:“大云寺在县西北十二里金胜村。”  北阜村:南、北阜村处汾河滩,古黑水河两岸。南岸明代称南河滩,北岸称北河滩。清《太原县志》称为南阜、北阜。解放后五十年代,南阜、北阜村东移二里,沿用旧名。&  古寨村:原名姑姑寨。传说后汉高祖刘知远族妹嫁此村,后刘称帝,村称皇姑寨,又称姑姑寨。为明太原县屯军“九营十八寨”之一。清《太原县志》称为古寨村。&  西寨村:因位于古寨之西而得名。&  兴化村:在南堰村以东。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里陆续新建起太原化肥厂,太原化工厂,化二建,化工设计院等化工企业。为了解决部分家属在外地农村的老职工两地分居问题,经ZF同意于90年代成立了兴化村,喻“振兴化学工业”之意。&  小返村&明朝初年移民,张姓数户从洪洞迁来。刚到这里时,见此地适宜定居,但忧虑土地瘠薄,谋生不易。暂留数日后,继续向北,另择新址。在别处查看后,未找到比这里优越的处所,遂返回此地定居,取名“返村”。初建村时,只有几家,故名小返村。&  皇后园&道光《阳曲县志》作皇后园村、皇后园镇,又曰:薄太后驻跸处“即今皇后园村”。又传,新莽时,刘秀败走南阳,王莽兵追至现皇后园村,刘秀求一姑娘相救,姑娘用鸡笼将他盖住,坐在上面用衣裙遮住鸡笼仍做针线活。追兵问时,姑娘故意支走,刘秀得救,感恩不尽,立誓说日后登基定封她为皇后。后刘秀果做了皇帝,派官员来接姑娘,姑娘已死。刘秀封她为皇后葬于此地,在坟前植树种花如同花园,故名。&  上兰&古时,河滩马兰花茂密,村名兰花村。后河滩被淹没,兰花绝迹,改名兰村。为别于村东南之另一兰村(今属新城乡,名下兰),故称上兰。&  柏板村&村居“苏村梁”南。相传早年“苏村梁”是松柏林区,木工住此地伐木解板,故名“解板村”。至明朝时,柏树多过松树,所解木板多为柏板,故名柏板村。&  宇文村&明朝时宇文氏曾在此居住,故名。&  向阳村&因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北靠卧龙岗大梁,背风向阳,故名。
彭村过去的历史&  彭村,河西原有大小两村,大为裴村,小为瓜地坡。明朝末年,因河道西迁,迁村于现址。村中原有真武庙,庙前有铁狮子一对(1581年造,今存晋祠),狮座载名为裴村。清道光《阳曲县志》为彭村。但村中既无裴姓,也无彭姓。一说,古代曾有裴姓或彭姓居住,故名。另说,因村无堤坝,汾河澎湃,村庄即成泽国。于是因汾河水澎湃取名澎村,世代相传,后减去“氵”旁,成为彭村。1.直到现在我们村还有大小彭村的说法,小彭村是我们村的三队(农业生产的).2.老人们还有把"彭村"叫做"裴村"的习惯!3.听老人们讲,我家门前有个庙,也是村中唯一的庙,后来没了变成地主家的一部分,现在就是普通的村民家的房子了!&  大井峪,小井峪因该村位于山谷之中,村中原有一井,后来不够用,就打了一口大一些的井,故名大井峪。小井峪是大井峪的附村,故名小井峪。&  南寨相传明代这里已是交通要道。有一户姓仁农民,举家洪洞县大槐树迁来此地落户,后来居民增多,逐渐形成村庄。此且,村庄四周筑起寨栅;又因村寨位于阳兴河之南,故名南寨。&  固碾&村居汾河边,建有水碾,村庄和水碾地势低洼,有被河水漂没之虞,明代村民筑堤,保村护碾,取永固之意,名固碾村。因居民日多,分散居住,逐渐形成南北二村,位北者为北固碾,南者为南固碾。道光《阳曲县志》作北固碾、南固碾。&  西峪——据清《太原县志》记载为西峪,因地处冶峪之西,故名。&  黄寨&以古黄头寨堡演变而成今名。战国时赵狼孟邑,汉狼孟县、新莽狼调县治。《通典》称:“汉狼孟故城,今名黄头寨。”清道光《阳曲县志》作黄土寨。民国《阳曲县志》作黄寨镇。1948年11月始为阳曲县政府驻地。&  杨兴乡、村名。原称阳兴,处阳兴河北,故名。宋于此设古寨,传说宋杨六郎曾在此屯戍操练兵马,(村南)六郎寨遗址尚存。《宋史·地理志》:太原府“阳曲县有阳兴寨”。《永乐大典》卷5204载:阳兴镇“在(阳曲)县东北一百里,宋旧寨,有戍兵,今改为镇,金置酒官”。道光《阳曲县志》作杨兴镇。&  涧河,山间流水的沟为涧。因地貌得名涧河。相传,从前涧河沟内,清水长流。后有“南蛮子”出三吊钱把水买走。从此河干水涸,俗称贱河,后雅化为涧河。&  义井乡、村名。清《太原县志》作义井,又记村名来历为:“元武管婴年十七未嫁,至正间避兵,其父被执,女奔救,请以身代父释。女绐曰:我有金藏井边。众掘果得,争取之,女即投井死。后人因名其井曰烈女井。”后为纪念此女,改为义井。&  南、北堰&分别处沙堰南北段而名南堰、北堰。清《太原县志》:“沙堰,在风峪口,先年筑,以障风峪暴水。”  金胜&乡、村名。十六国前赵帝刘渊在此筑城名金城。后城废,用为村名。《中州集》载:“金王万钟,住于平晋金城里。金城,刘渊筑。”元称金盛,明始称金胜。清《太原县志》记载:“大云寺在县西北十二里金胜村。”  南、北阜村&处汾河滩,古黑水河两岸。南岸明代称南河滩,北岸称北河滩。清《太原县志》称为南阜、北阜。解放后五十年代,南阜、北阜村东移二里,沿用旧名。&  赵庄本无人烟,元朝时,南社村有个姓赵的富户雇佣三个农民在此居住兴建庄园,取名赵庄,后形成村落,  古城村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据山西历史地名录记载:“春秋时为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后名三交寨,又称三交村,三交城、三交口”。《宋史?太宗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命潘美屯兵河东三交口”。即此。又传,宋灭北汉后,于太平兴国七年(928年)派任三交督署因系旧城。故改称古城。&相传古城村原有古寺庙三座,古城东街113号为其武阁,七宿舍南有老爷庙,号称一间坊,古城西街新建3号为福圣寺,以福圣寺最为宏伟,北有正殿,中有过殿,南有山门,山门东侧有火神庙,占地二千七百平方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前,村民每年二月二日都要在此过庙会,十分热闹,一九三七年以后逐渐倒塌,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八年全部拆除。解放初期,古城村东、北两侧均有旧城遗迹,后群众取土挖平,遗迹消失。
太原以前妓院集中的地方在旧城街,旧城街及头道、二道、三道、四道巷,是解放前的红灯区!有众多妓女院,并驻有妓寮所。&  南华门和南肖墙,朱棡于洪武十一年(1378)来到太原,即在今精营街一带修筑王府“宫城”。“宫城”是一座方形土城,辟四门,东边的门叫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南为南华门、北为后宰门。&  明晋王府宫城外围筑有萧墙。据河晏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萧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后简作肖墙。按方位分为:“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和上肖墙”。&  城西&处宋平晋城遗址西,故名。&  通顺巷&位于解放路与帽儿巷之间,北通鼓楼街,南通钟楼街。原名鸡鹅巷,当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商号,为求生意通达顺利,改称通顺巷。民国至今仍称通顺巷。&  兴隆街&位于解放路与庙前街之间,并与之平行,北通西羊市街。宋代以后,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当时已成为商业中心,取买卖兴隆通四海之意,故名。又因与原大南门街(今解放路)并列,清代又名小巷子,民国时改称兴隆街。&  宝林寺(东十方院)&位于大东关街25号。始创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正殿、厢房等殿宇14间,占地面积625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硬山顶,琉璃剪边。存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告示碑1通,石碣2方。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白衣庵&位于庙前街41号。始建年代不详,现为清代建筑。庵坐北朝南,前院已废,仅存后院,有殿堂9间,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三开间观音菩萨大殿,挑檐歇山顶,砖木混合结构。观音塑像“文化大**”时期被毁,山门及其它建筑已无存,现为民居。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新道街,东西折南走向:东起上肖墙,西折南至府东街。新道街是清代冀宁道府,从府门前向东、东开辟一条通向临泉府的新道,故名“新道街”沿用至今。&  猪耳朵巷,南北走向:南起天平东巷,北不通。据说早年巷内居民多以加工、经营熟猪头肉为生,为与猪头巷区别,故名猪耳朵巷。&  东太堡,土筑的小城。所谓太堡,指的是汉代王太后的堡子。汉高祖11年(公元前196年)封其子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刘恒即帝位(汉文帝)后,又封其子刘参为代王,迁都清河。1961年东太堡发现汉清河太后墓,墓中有铜钟、钴、鼎,并有重半两古钱42斤。唐贞元间(785年~805年)建太堡庄千福寺。以寺分为东西两村。清道光《阳曲县志》记曰东太堡庄、西太堡庄。民国初年称东太堡、西太堡。以太堡命名的村庄有东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东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2条。&  拐角村在新建路北口路西,北沙河以南,金刚堰路以东,自来水厂以北的小片区域内,因为在太原城墙的西北墙角处,所以得名. 1886年汾河洪水暴涨,冲决了城西堤堰,拐角村,旱西关,水西关,大南关皆被水淹。现有街道名拐角巷。&  坞城,清顺治《太原府志》作“乌城”,亦作“邹城”。《说文》中“坞”、“邹”、“鸟”均发“鸟”音,古同音可假。《后汉书马援传》有“缮城郭,起坞候”。注引《字林》:“坞,小障也,一日小城”。据此,坞城最初当为一个有军事意义堡垒之设施,后住房增多,遂冠城名。&  教场巷,南北走向:南起东华门街,北至小东门街。教场巷始名于清朝,是清驻军“精骑营”的演武场,分大、小教场。大教场现为省军区宿舍。相传小教场于清末迁入居民,形成街道,称教场巷。并将东华门街的一段并入(今15号以南)。解放前一度改名“工程师街”,解放后复名教场巷。经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日3号文,正式命名。工程师街是清末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籍工程师在教场巷建宅居住。因名为工程师街。&  上肖墙,南北走向:南起西肖墙,北至北肖墙。上有墙一带,地势较高,从西华门和新道街往北形成上坡,故称此段路为上肖墙。
活牛市,旧为买卖牛的市场,北接麻市街,南接南市街。清代、民国称活牛市街。1955年并入解放路。即现在解放路的钟楼街到开化寺街路段。&  解放前河北里一带是坟地、瓜菜地和乱石滩。清末有几户河南、河北的逃荒人在此居住,后定居此地。1956年太原铁路局在此修建宿舍,形成土马路,因为位于北沙河北岸,所以命名河北里。&  金刚堰(里)&据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宋时在太原城西汾河东岸筑堤护城。明清将堤坝修筑为“长、堤、永、固、汾、水、安、澜”八段河堤,以防汾河水患。其“长”字段河堤始于今金刚里一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汾河决口,水淹入城内,而这段河堤却安然如故。人们赞誉此段工程坚固,称为“金刚”堰。又说,筑堤时以粗瓷大瓮为基础,故俗称“金缸”堰,后变成金刚堰。解放后,修路时曾在此掘出瓷瓮残留物。八十年代初期,在金刚堰一带建成宿舍区之后,即以为名为金刚里。&  旱西关&太原古城,西有二门。一为阜城门(即旱西门),一为振武门(即水西门)。阜城门地势较高,汾河涨水,常从振武门流入城内。故称振武门为水西门,称阜城门为旱西门。门内称门,门外称关,故名旱西关。&  太原的两座南城们迎泽、承恩之名来自于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首相传是舜帝时代歌颂南风造福于运城盐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于是,两座南门分别被命名为迎泽门和承恩门&  在五龙口西段北侧二三十米处,沿北同蒲铁路东侧,有一潭积水,五龙口这个名称,便和这潭积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五龙口,当地父老相传,这潭积水早年本是一片洼地,和太原城东部边山的五条山沟(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脉通络连,每逢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洪,沿着五条山沟注入洼地,酷似五龙吐水。这样,年复一年,积少成多,便形成了这潭积水。人们便根据这种自然地理形态,把五条山沟比做五条龙,给这一汪积水的洼地,取名“五龙口”,久而久之,沿演为地名。&  许坦,这里原是一片水潭。因当地人的口音“水”与“许”同,“谭”与“坦”同音,遂误认为许坦。清光绪年间,修正太铁路,将许坦村分为东、西两片。&  牛站村,这里在元朝是站赤(驿站),有一老人在这养了一群牛,故建村时起名牛站。&  馒头巷&这里在宋代系开设包子铺的地方。宋人所谓的馒头,就是今天包子一类的食品,故名馒头巷&  炒米巷&明朝时这里加工食品、粮食之类的炒豆、米花,故名炒米巷。&  长风街,&形成于三十年代东末,位于三营盘之西,曾名为三营盘西街。1982年9月,市革委命名为长风街,取“乘长风破万里浪”之意。三营盘,现为地城名称。日军侵华时,在此设置军营,后阎锡山骑兵部队亦驻于此。营盘为军营之俗称,该营盘位于二营盘之南,故以顺序称之为三营盘。&  郭家巷&抗日战争前,阳曲绅士北郊水沟村郭氏家族在这里建房居住,形成此巷,故名郭家巷。&  半坡街&处宋建太原城内子城的西城墙遗址。宋、元时期子城被毁,西城墙坍塌为土坡,称半坡,形成街巷,以半坡而名。清末称半坡街,民国后有半坡东街、半坡西街,并派生有半坡北巷、半坡南巷。&  天平巷&有天平东巷、天平西巷、天平南巷。三巷形状如天平,故名。天平东巷东通麻市街(今解放路),北折与天平西巷相通;天平南巷与天平西巷呈丁字形,折而西与半坡东街相通。&  坝陵桥&明晋王府地地址在今肖墙之内。今坝陵桥一带当年还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王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上有桥,通往王府北便门(即后宰门),坝外一片荒无人烟。王府侍从官司员列后,陵墓葬于坝上。此为坝陵桥名称来历传说之一。&关帝庙通往对面对台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桥。河南许昌西门外有灞陵桥,传说关公曾在桥上挑过袍。故引称三孔桥为坝陵桥。桥址在今坝陵桥小学门前。此为传说之二。明清时,坝陵桥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一片荒凉。一九一二年始建房,迁入居民,逐渐形成街道
请问奶生堂的来历。清光绪《阳曲县志》载:道光年间,曾设有育婴堂,为哺养幼婴的机构,故取名奶生堂。&  敦化坊原名东马房,系明晋王朱棡妃子谢氏的陵园,西设享堂。往来吊祭乘用的马匹圈养之地叫马房,孝堂东为东马房,亦称东马棚。明神宗年间,居民逐渐增多。清朝的一个姓张的进士在此修“思居别墅”(今敦化坊卫生院)时,认为“马房”名不雅,遂以谐音改为东化坊,后逐渐演变为“敦化&  学府街,曾用名坞城东街、坞城西街、形成于五十年代初。原以坞城路为中心,分东西两条街,东称坞城东街,西称坞城西街。因山西大学座落在附近,1982年9月市革委统一命名为学府街,意即学问荟萃之所。&  师范街,这里原为农家小道,1985年扩展为碎石路面,因原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大学)校址座落该街东端,故命名为师范街。&  另外原先省政府西门外的解放路路段即省实验中学门口解放前也叫师范街,后来并入解放路。在候家巷太原师院旁还有一条师范巷。&  鱼池街&清称大新街。1886年汾水淹太原城,大新街积水成池。民国初年,桐旭医院院长南培兰围池养鱼,名养鱼池。后填池建宅,大新街更名鱼池街。&  五拐巷&因为要从巷子的一头到另一头,得拐五个弯。&  柳巷,相传明朝皇基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北伐灭元的战争中,挥戈直指元军的军事要塞——太原。驻扎太原的元军,凭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优势,以逸待劳,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将军常遇春,为了解守敌详情,遂亲自化装成樵夫,混进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机密,常遇春的行迹被元军探子探得&。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常大将军急迫之中,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这所残颓的小院里,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人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常大将军获救后,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护。”&不过几日,明军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由于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敌情,安排了内应坐探,明军里应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发芽、吐翠。插入街头巷尾的柳枝,随着时光的推移,长成了小柳树、大柳树、老柳树。从春到夏,从夏到秋,这条不起眼的小巷,绿柳成荫,枝条烟娜,凉爽惬意。于是,一个美丽的街名“柳巷”,来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东陵里所在青年路解放前叫满洲坟,是满族人的固定坟地,后来迁走坟墓建成青年路,东陵里本无名,因在几十年前在此巷东口发现一座大型陵墓,后得名东陵里。&  义井的来历:据清《太原县志》记载:元朝有个女孩叫武管婴,十七岁,至正年间躲避兵荒,她的父亲被抓了,她便去相救,愿意用自己代替父亲,等父亲释放后,女孩说:我有金子藏在井边。众士兵掘井果然得到金子,争相夺取,女孩便趁乱投井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义女,就把此井叫义女井,简称义井,后来成为了村名,街道名。&  黑土巷清代称黑土港,是一条河道。东山洪水沿此河可以流至太原城东入护城河。后河水干涸形成道路,民国时东山煤炭运往市区即通行此道。清末、民国期间,形成村落名为黑土港。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改称黑土巷。
校尉营,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中校尉营。&  城坊街因城隍庙得名。据传城隍庙建于明初,明嘉靖十九年重修。城坊是城隍的谐音。&  康宁巷&1912年,有位姓康的医生住此,挂牌行医,因医术较高求治者多数康复,深得居民信任,他们认为与康医生为邻,可以永保福寿康宁,所以取名康宁巷。(附近还有个福寿巷)  坡子街&坡子街地处明建城隍庙和三桥街之间。据传,形成年代在隋唐或更早时期。现在的26号院一带,北高南低,自然形成土坡,当地称坡子上。&  绿柳巷&1912年河北人迁来此地居住,广植柳树,绿柳成荫,故名绿柳巷。&  前营坊街&清朝初年,在此街北端东侧建立营房,驻兵护城,后来逐渐修建民房,形成街道,就改营房为营坊。民国,在现在后营坊街位置有新的营房,所以为了区别,得名前营坊街。&  三桥街,由于年代久远,它的名称来历含义,民间有多种神话般的传说:唐代晋王李克用有一次路过此处,在井边歇脚(井,即八宝琉璃井,在上三桥54号院,人称“井儿院”),见井内有三座金桥;还有人阴天在井边向空中望&  达达巷&在鼓楼街东段北侧,现不存。此街原系元朝蒙古贵族和军事首领聚居之地,汉族人把蒙古人称鞑靼,所以此巷叫鞑靼巷,后来改为达达巷。&  929年河北人迁居至此,形成街道,1933年整顿街牌时,人们渴望有文化才华,所以命名文华路,现在叫文化路&  1912年,有个姓唐的留日学生回国后,任兵工厂厂长,在此模仿北京新华门建造房屋,人称唐公馆,1934年正式定为新华路
相传,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受惊挫,仓慌失措向西鼠审,躲藏于“躲马巷(后改多马巷)”。晋王闻得此讯,赶忙派兵遣将缉虎于七府营,将虎射杀。于是“七府营”便更名为“缉虎营”。&  万字巷&是因为巷子的形状很象佛教中的“卍”字,所以得名。&  酱园巷&旧时因制作面酱、酱油、酱菜的作坊和商号集中,故名。今仍称酱园巷。&  北仓巷&明代太原城中设有北、南两座大盈仓,习称北仓、南仓。清代又增设有常平仓,义仓。以北仓而名的街巷,清代称南仓门街,民国时分作仓门北街、仓门街、仓门东街。今称有东仓巷、北仓巷。以南仓命名的街道,民国以来有南仓巷。以常平仓命名的有小仓巷、小仓东巷、小仓西巷。此外太原还有新仓巷,仓园河。&  宁化府&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  姑姑庵&处柴市巷东侧,东通开化市,以清代姑姑庵而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九月立庙碑尚存。清称姑子园,民国称姑姑巷,今名姑姑庵。&  万寿宫得名于在此的皇庙。皇庙清代又称万寿宫,系明太祖朱元璋三子朱棡受封晋王后,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所建,是旧时逢新帝登基、万寿节、元旦、国丧供皇子、皇孙和地方文武百官朝贺、祭祀的场所。该建筑占地1.1万余平方米,全部为黄琉璃瓦罩顶,庙坐北朝南,三重院布局,中轴线上照壁、宫门、前殿、中殿、后殿,两侧为东西厢房。宫门为砖砌黄琉璃筒瓦歇山顶牌楼式建筑。照壁宽22米,高约10米,正南有5个大型琉璃团龙。前殿面宽五间,中殿面宽三间,后殿面宽七间,均为单檐歇山顶,殿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国内除首都有太庙外,各省会现存皇庙建制仅有太原这—孤例。是目前全**护最为完整的一座明代皇家地方建筑。是市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猪头巷,南北走向:南起天平西巷东口,北至府西街。据说明年巷内居民以加工猪头肉为生,故名猪头巷。  皇华馆,东西走向:东起五一路,西至海子边东街南口。皇华馆系皇华使者所居之地,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所,故名。皇华:皇皇者华,《诗经/小雅》篇名,谓君遣使臣之诗,送之以礼东,言远而有光华,即勉其不辱使命之意,世因以皇华为称颂使臣词。&  兴隆街,&宋代以后,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当时已成为商业中心,因与原大南门街(今解放路)并列,清代名小巷子,后取买卖兴隆通四海之意,民国时改称兴隆街。
通顺巷原名鸡鹅巷,为明代以前买卖鸡鹅的集市,故名。清时,巷内相继开设钱庄、票号,为求生意顺利通达,改称通顺巷。&  侯家巷,明时巷内因有户部侍郎侯纶的宅第,故名“侯侍郎巷”。侯纶,太原人,明正德辛未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礼部郎中,以廉正著称。后官至南京部待郎,人称“侯侍郎”。到清时,因巷内居民以侯姓居多,故改称“侯家巷”。&  北营,公元979年宋太宗毁灭晋阳城,另筑平晋城。在平晋城周围有九营十八寨做防御,北营就是其中的北部营盘。&  双龙巷&此巷因地势隆起,如伏双龙。曾有“双龙”地名之称。清末迁入河北居民,又称直隶庄。民国初年阎锡山的民政厅孟元文在此地建宅,称“升官巷”。后孟家连遭祸事,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崇。故于民国十八年(1929)改名双龙巷,想用“双龙”镇伏邪气。以求家业兴旺&  北(背)圪洞原享堂村吉祥庙产,种有桑树,俗称桑树林,因黄国梁家坟在此又称黄家坟。解放后居民取土烧砖挖成土圪洞,因背靠卧虎山北,群众习称北圪洞街,&  永兴路&1912年有三户人家在此建宅(一个是阎锡山的炮兵司令周岱,一个是34军参谋长阎应禧,一个是兵工厂的姜副厂长),他们居住在此希望永远兴旺,所以共同取名永兴路。
永安路&1937年,阎锡山在这里为官员建公寓,为了安全,取名永安路。&  永定路&1912年,阎锡山的军官在此建宅,因与永宁路相邻,取名永定路。&  永宁路&1918年,阎锡山的军需处汪处长在此建宅,1931年,汪处长领军饷回家,在此被抢劫,为保平安,取名永宁路。&  永济路&1934年整顿街道牌,当时的**局以永宁路命名为永济路。&  老军营是原先驻守在太原南门外的守城士兵的军营,因为后来有了新的军营(大营盘),所以称原来的为老军营&  涧河路,因涧河而得名,关于涧河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条河并不叫涧河,而是叫做“祁青河”。有一天,从河的下游来了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他走到祁青河源头,一直向泉源下看,谁知道这个家伙是专门盗宝的巫师,他发现祁青河的源头海眼口,有一条看守水源的金鱼是无价之宝。于是,他花三吊钱买通河边一个贪婪的无赖,破坏了海眼,钓走了金鱼。从此,祁青河水再也不如从前那样清,水量也变得时有时无,断断续续。河床里只留下细细的一线流水。祁青河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金贵了,遂被人们叫做“贱河”。年长日久,传讹为“涧河”。&  恒山路&因通往北面,而恒山是我省北面的名山,所以得名。&  桃园南路西里北一条&因为它是桃园南路的西面的巷子里的北面的第一条小巷子,所以得名。&  和平南路&原先是郊区农田,后来由于城市建设出现道路,用和平命名表明人民希望和平的生活。&  天地坛三巷"和天地坛",因其地原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坛而得名。这里有天地坛正街,天地坛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按明代建坛规制以及供奉和祭祀的规范,晋王府之天地坛,应分别建有“天坛”和“地坛”,分别供奉“皇天”和“皇地祗”之神位,分别举行“祭天”和“祭地”的活动。依当时祭祀的礼仪和规范来要求,每年的夏至前夕,晋王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这一天日出时,登地坛祭祀皇地祗,举行隆重的祭祀礼。而在冬至日的前夕,依然要沐浴吃斋,亦在冬至日太阳出山时,登天坛祭祀皇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约是因晋王府祭祀天地的神坛,建在一处或是相距极近之缘故吧,所以把这里叫成了“天地坛”。&  小五台,明代,此处有大士庵,建筑古雅,院中有奎星阁,为文人雅士联诗之地。明尚书王道行告老后,亲友请作七夕阁(奎星阁别称)诗社主人。王以朝廷嘉奖库银三万两,于奎星阁后建大花园,因园内多桂树,故名桂子园。后桂子园归河东府,以桂花别名金粟,改名金粟园。明末金粟园毁于兵祸。清初重修,增祀朱子晦庵。后僧募建文殊、观音二阁,因称该地为小五台。是后,小五台名于世,渐不知桂子园、金粟园之名。民国年间为警士教练场、运动场。今古迹无存,故址在小五台小学校一带。&1907年10月9日,太原府,小五台寺庙。&  钟楼街&,追溯其街名,得之于古代的钟楼。说起太原的钟楼,虽不及鼓楼那样巍峨雄宏,却比它玲珑娟秀。这座早已踪迹全无的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重檐宏甍&,椽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  韶九巷的来历,《商书》:“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为虞舜之乐;九成(九读音“大”)即大成,意思为能继承光大尧之道。今韶九巷处在宋太原府城内子城南门外位置。子城内,有宣诏厅,为宋代宣读皇帝诏书的地方。韶九名称,当源于此。意为皇帝声音、九重之声从这里传出。&还有一种说法是由烧酒巷谐音而改成的。&  向阳店是个老村子,出现现代交通工具以前向阳店是静乐,古交,忻州通往太原路上的一个小镇,因为路途遥远,人们步行或者赶车一天到不了太原,所以这的驿站和住店比较多,类似的地方还有现在阳曲县的西凌井(又叫凌井店)。
文源巷&关于文源巷名字的来历,当初筹建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之一,杨廷祥这样说,“本来是没有文源巷的。文源巷这个街名,来源于清朝时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源阁。”&《四库全书》修完后抄成7部,分别在7所专门的藏书建筑内收藏,分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以及杭州西湖故宫建文澜阁。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于1915年入藏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而该图书馆前的那条街,因文津阁而取名为文津街,此事也被传为佳话。1957年2月,我省决定成立大型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当时,图书馆门前是条土马路,也没有名字。于是,在图书馆建成后到开馆前的这段时间,有关人员向太原市有关部门申请,效仿文津街的来历,借用已在战乱中烧毁的文源阁中“文源”二字,将图书馆前尚未命名的土马路定名为文源巷。&  文瀛湖”及早年的“海子边”,原本是一片湿凹之地。宋建城时,这里是为护城河的一个部分,明代圈入城中后,成了城中的一汪积水。当时,由于这里地势低凹,逐渐雨水汇集而形成两片积水,北头大而圆的叫圆海子,南头小而长的叫长海子,通称“海子堰”。清康熙年间,水溢成灾,太原知府王觉民捐出奉银,雇人把圆海子与长海子疏通,又找到南城墙下的古水口,疏通水道,导水出城入汾河,才根治了水患。由于该湖南临山西科举考试的贡院,这里也成为应考学士散步游览的地方。有一位学子裴通政见景生情,就给这片海子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文瀛湖。并通过文瀛湖的涨水情况来判断当年的考试城市。清道光年间,把这里定为“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烟波”。但当时这里仍然是倾倒灰渣脏土的荒芜之地。直到清光绪年间,冀宁道连甲才对这片文瀛湖进行了一次清理,又在北湖东南建一小亭,匾书“影翠亭”。在湖的四周安设了木栅栏,湖里放了两只小船,这才成为公园的雏形。清光绪三十一年,在北湖北岸始建二层楼房,即是今日的公园办公室,作为土产陈列馆,取名为劝工陈列所。楼前平出一片广场,称为“太原公会”,作为群众聚会的场所。进入民国后,又加整顿,修筑沿湖的砖栏,新建水中亭台,洋式礼堂、拱桥、万字廊房、古典式劝业楼等等,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公园,并以湖名得园名叫做“文瀛公园”。后因民主**先驱孙中山临莅太原,并在文瀛湖畔讲演和视察,鼓吹**道理,又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示纪念。&  鱼池街,南北走向:南起府西街,北至旱西门街。清道光年间称大新街。到光绪十二年(1886)汾河发大水淹没半个太原城,此处低洼,积水成池。民国初年,桐旭医院院长南培兰雇人在此围池养鱼,称名养鱼池。后来逐渐填池建宅,将大新街改为鱼池街。&  南、北堰&分别处沙堰南北段而名南堰、北堰。清《太原县志》:“沙堰,在风峪口,先年筑,以障风峪暴水。”  武德里&民国初年,这里住有阎锡山的武职官员,故名武德里。&  坝陵桥&明晋王府地址在今肖墙之内。今坝陵桥一带当年还是荒草野地。地势由北向南逐渐低下。北面高于王府,为防水患,挖壕垒坝,以保王城,坝上有桥,通往王府北便门(即后宰门),坝外一片荒无人烟。王府侍从官司员列后,陵墓葬于坝上。此为坝陵桥名称来历传说之一。&关帝庙通往对面对台的路上有一座三孔桥。河南许昌西门外有灞陵桥,传说关公曾在桥上挑过袍。故引称三孔桥为坝陵桥。桥址在今坝陵桥小学门前。此为传说之二。&  明清时,坝陵桥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一片荒凉。一九一二年始建房,迁入居民,逐渐形成街道。&  皇华馆&其地近明清时的贡院,系皇华使者所居之地,即主考、副主考的接待所。皇华是为称颂使臣之词。《诗·小雅·鹿鸣之什》有“皇皇者华”之篇,意谓君遣使臣,以礼乐相送,表明远而有光华。&  上官巷,东西走向:东起狄梁公街南口,西至五一路。相传在明朝扩建太原时,即已形成该巷。当时巷内有一姓邵的官员,颇有声望,时人遂称此巷为邵官巷,以后转“邵”为“上”,一直沿用至今。&  濮府&位于桥头街北侧。明代,指挥王宫守卫部队的衙署称濮府,大濮府、小濮府当源于此。清代以来均沿称。&  宁化府&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  平阳路&源于苏三案,苏三便是由这条官道押解太原的。平阳路是太茅公路南出太原,终至茅津渡口的一条公路交通要道,途中经过的第一个较大的城市是林汾,因林汾古称平阳,遂将平阳古称引做路名&  北大街&北大街是1982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与解放路交错的路口一带,是太原旧城的北城门,俗称大北门,曾名镇远门。据《阳曲县志》载图可知,镇远门外有月城两座,与北关城遥遥相对,由土门街衔接,形成攻守中的犄角,是北入太原城的门户。&  敦化坊&《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朱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敦化坊。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敦化坊村。道光时张廷&所撰《隆国寺碑》云:“敦化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於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  享堂&明晋王朱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建“谢氏园”(旧时享堂村圣庙碑有记载),改村名为孝堂。据道光《阳曲县志》:“宝山,在享堂村北,明晋恭王妃陵,妃姓谢。”后因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沿用至今。
太原市区主要街道名臣由来
&&1、城坊街&&
&&&&清代,大北门西、东两侧分别有城隍庙街和藏山庙街,因有城隍庙和藏山庙而得名。城隍庙街西与三皇庙街相连接。民国时,城隍庙街与三皇庙街并称成方西街;藏山庙街称成方东街,并派生有成方南巷。今以解放路为界,其东称城坊东街,西为城坊西街。
&&2、狄梁公街&&
&&&&以狄梁公祠而名。明崇祯年间,山西巡抚吴在狄村倡建“狄公祠”,以祀唐相狄仁杰。清时,狄公祠渐废,布政使朱珪将祠移建至今崇善寺西,称狄梁公祠。祠东的街初称狄梁公祠街,后改名狄梁公街。
&3、崇善寺街&&
&&&&崇善寺始建年代不详,初名白马寺,后称延寿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以延寿寺为基础扩建,初名宗善寺。后采堪舆家之说,易名崇善禅寺,简称崇善寺,俗称新寺。街以寺名,清代以来有崇善寺街。
&4、&纯阳宫街&&
&&&&以纯阳宫而名。宫前旧有街道,称药局坊(大约在今太原影都址),清代称纯阳宫街。民国时于纯阳宫后新辟有纯阳宫后街。二街今已不存。今以五一广场北至海子边街段称纯阳宫街。纯阳宫俗称吕祖庙,宋末张奉先建,明万历年间多次重修扩建,是供奉吕洞宾的道教庙宇。现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文物陈列馆。
&5、北岳庙(巷)&&
&&&&西通帽儿巷,东与察院后相接。以明建北岳庙而名。清称北岳庙巷,民国沿称,今称北岳庙。
&6、地藏庵&&
&&&&位于今柳巷南路西侧,钟楼街南。因原有地藏庵在此,民国以来称地藏庵。
&7、开化寺街&&
&&&&以古寺而名。开化寺,创建年代不详。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重修,名汉封寺。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6年)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朱棡孙美坚重修。寺坐北向南,门前牌坊书“敕赐开化禅林”,俗呼为开化寺。寺南有街,清代称开化市街,西连东米市,通西校尉营。民国二年(1913年)开化寺北部辟为市场,名共和市场。九年拆除塑像改建成市场,定名开化市。今名开化寺。以开化寺而名的街巷今有开化寺街、开化寺南街、开化寺北街。
&&8、大中市&&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建寿宁寺于此。明永乐八年(1410年)寿宁寺内建钟楼,俗称打钟寺。道光《阳曲县志》载:“寺内及东西街,货列五都,商贾云集,踞街巷之胜。”辛亥举义,打钟寺除佛殿外毁于火。民国二年(1913年),阳曲商人刘占元集股建楼,辟为市场,打钟寺易名大中市。街以市场而名大中市。
&&&&9、文庙巷&&
&&&&清末,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大雄宝殿旧址新建府文庙,奉祀孔子。街因此而名。
庙前街&&&处元建大关帝庙前,故名。清代,以大关帝庙而名的街巷有大关帝庙街、东庙巷、西庙巷。民国以来有庙前街、西庙巷。
&&&10、三圣庵&&
&&&&地处今柳巷南路东、海子边西,以三圣庵而名。清称三圣庙街,民国后称三圣庵。
&11、双塔寺街&&
&&&&明万历年间建永祚寺和宣文塔,取《诗经·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句,称永祚寺。祚是赐福、保佑之意。塔为双塔,以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封号“宣文”而名,俗称双塔寺。以双塔而名的村今有双塔村,街巷有双塔寺街、双塔西街、双塔南路、双塔北路、双塔一马路、双塔二马路及派生街巷2条。以永祚而名的街巷有永祚寺路、永祚西街。
&&&12、五福庵&&
&&&&地处东缉虎营北侧,南通东缉虎营,因有五福庵庙而名。庙旧名社官庙,祀五显灵官神。又曾名姑姑庵,为别于柴市巷姑姑庵而易名五福庵。清称五福庵巷,民国称五福巷,今称五福庵。
&&&13、姑姑庵&&
&&&&处柴市巷东侧,东通开化市,以清代姑姑庵而名。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九月立庙碑尚存。清称姑子园,民国称姑姑巷,今名姑姑庵。
&&&14、白龙庙街&&
&&&&以明建白龙庙而名。太原解放后形成居民住宅区。习称街为白龙庙,有派生街巷3条。
&&&15、&小五台&&
&&&&明代,此处有大士庵,建筑古雅,院中有奎星阁,为文人雅士联诗之地。明尚书王道行告老后,亲友请作七夕阁(奎星阁别称)诗社主人。王以朝廷嘉奖库银三万两,于奎星阁后建大花园,因园内多桂树,故名桂子园。后桂子园归河东府,以桂花别名金粟,改名金粟园。明末金粟园毁于兵祸。清初重修,增祀朱子晦庵。后僧募建文殊、观音二阁,因称该地为小五台。是后,小五台名于世,渐不知桂子园、金粟园之名。民国年间为警士教练场、运动场。今古迹无存,故址在小五台小学校一带。
&&&&16、鼓楼街&&
&&&&以古鼓楼而名。清称鼓楼前街,又称鼓楼大街,民国称鼓楼街。鼓楼,始建于明,1949年残于战火,1952年拆除。后将鼓楼西的估衣街和鼓楼东的唱经楼、楼儿底等街道合并,称鼓楼街。
&&&&17、四岔楼&&
&&&&处今钟楼街南侧,西校尉营东。明代曾于此建四柱子楼,俗称四岔楼。楼下行人四向来往,形成十字街,街亦名四岔楼。
&&&&18、桃园&&
&&&&地处太原城西门外。民国十九年(1930年)城内有党阳辉者出资在此种植桃杏树,当时誉为“桃花园”(七十年代初期,今桃园三巷一带尚存部分桃园)。解放后在此建宿舍,由北向南辟四条街巷,1958年命名为桃园一、二、三、四巷,桃园路亦因此而得名。
&&&&19、南十方院&&
&&&&本名白云寺。因为接待往来僧人之寺院,俗称十方院。又因位于城南,又叫南十方院。十方就是佛教称的十个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后称这一带地方为南十方院。
20、钟楼街&&&位于解放路中段东侧,是当今太原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街南侧原有明建钟楼一座(现上海饭店处),楼高3层,楼内大钟高3米,直径1.5米。1958年将钟楼街、按司街、东羊市街三街合并,统一命名为钟楼街。
&21、太堡街巷&&
&&&&以西汉时清河太后堡子而名(1961年东太堡发现西汉清河太后墓)。以太堡命名的村庄有东太堡村、西太堡村,街巷有太堡街、东太堡、西太堡及派生街巷2条。
馆藏&20387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桑树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