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新政动了谁谁动了我的奶酪道理

服务不可用。ipo到底动了谁的奶酪?【股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75,083贴子:
ipo到底动了谁的奶酪?收藏
国家救市,理当先振奋民心,合百姓之力才有一线生机。可回顾这几天,救市资金反应迟钝不说,稍有成效即偃旗息鼓。导致空头肆意猖獗。再回头来救已是民心尽去。处处挨打,处处补漏。被空头压的无力还击,各种利好犹如隔靴搔痒,每每发一利好,便停下立等,祈望市场会乖如亲儿俯首帖耳。可耳光响亮奏响崩盘乐章。众人皆看好停发新股,降低印花税。且不说此利好能不能力挽狂澜。可于民众心理无疑是定海神针。为何迟迟不见动静?
今天股市,加QQ群,免费公开牛散操盘策略,揭秘主力资金动向,挖掘超跌股,每天盘前准时推送3只牛股,了解今天股市,轻松年入百万!
尔等知道太多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热门标签:&
“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虽然骂声不断,但IPO新政并非一无是处。而批判之声其实多来自于被触动利益的参与主体。不过,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改革的推动力。
史上最糟糕的一次新股改革?从日证监会突然宣布重启IPO至今已经过去40余日,在这段日子里,IPO新政不断遭遇批判。奥赛康因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老股转让规模之巨大等问题“自愿”暂缓发行,从而使得长期以来新股发行存在的“三高”问题又一次的摆到了投资者面前,让IPO新政的关注度得到进一步升温。此时,证监会“认识”到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开始为IPO重启后出现的制度问题“打补丁”,1月12日半夜紧急发布 《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当晚,原先定于13日公布定价的慈铭体检等5家公司发布暂缓新股发行或推迟刊登发行公告。对比日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来看,2013年11月末发布的新政并非一无是处,其以“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为指导方针,并引入了发行人与承销证券公司自主定价、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市值申购、以及老股转让等一系列新政。不过对于这一酝酿了一年多的新股发行改革,业内人士则多感失望。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过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谢百三就称其为是“中国证券史上最糟糕的一次新股改革”。2011年主承销收入排在证券业第九名的瑞银证券则表示,新股改革对抑制“三高”没有任何帮助。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各种责骂声不断,但此次新股发行改革真的一无是处?从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意见稿和《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两份稿件来看,抑制新股发行“三高”、减少圈钱效应是证监会的主要宗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已被触动。为了达到抑制“三高”的目的,证监会规定,对于发行市盈率较高者提前三周进行风险提示,同时启动老股存量发行。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此举意味着实际募资金额的减少,老股转让的募资额实际上进了股东的腰包;对于投行来说,此前依靠新股“三高”获得的高额利润被“切掉”。. 网下询价报价剔除也给予投行另一忧思。根据新股发行规则,投行在确定网下有效申购名单和确定最终发行价时,需至少剔除10%报高价者。有些投行为维护投资者利益,自觉剔除了远大于10%这一底线比例的投资者。然而,带来的结果却是,获配的机构投资者未见感激,却得罪了被剔除的机构投资者。为解决新股破发问题,证监会引入强制延长控股股东持股期限的规则,一旦公司上市6个月内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则持有公司的股票锁定期限自动延长到至少6个月,这意味着控股股东将由原来两年的持股锁定期延长到两年半。为主承销商引进的“自主配售”则给了打新机构一个门槛,以往可以自由配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为机构,得想方设法成为券商的询价伙伴,这无形中增加了其配售成本。而从来都不例外的是,中小投资者仍然是最“悲惨”的一环,市值配售使得普通投资者难以从新股市场分羹一杯,能够参与的二级市场已经被IPO的大潮打得七零八落。新规漏洞是阻力也是推动力实际上,自从A股市场有了IPO这个名词后,市场对其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每一位学者和业内人士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对于新股发行的理解。不过绕来绕去,高发行溢价及大股东圈钱就仿佛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未来无论怎么改革,“保护投资者利益”都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但从新股发行改革的效果来看,除了中小投资者,各方利益群体都有对风险进行“对冲”的手段。对于大股东而言,虽有当股价跌破发行价时,限售期限会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的约束,但其仍然可以通过老股转让的手段锁定未来利润。对于承销商而言,则可以通过利益链条寻求隐秘收入。仍以奥赛康为例,公司上市前股本2.1亿,募投所需资金需8.6亿元,按72.99元的发行价计算,须发行1186.25万新股,而为了保证上市后流通股比例不低于25%,则老股就必须出让4360.35万股。从整个事件的表面上看,除了发行价格值得商榷外,其他因素并无不妥。不过一经推敲,72.99元的价格事出有因。由于募投资金是定量,如果发行价格过低,承销商的收入将被打上折扣。假设,奥赛康发行价定在50元,以8.6亿元募资金额计算,新股发行应为1720万股,按25%的流通股比例,老股实际应发行3530万股,两项相加,总募集资则仅剩26.25亿元。可以说,奥赛康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老股转让制度虽然遏制住了超募,但大股东强烈的“套现”欲望以及承销商的“圆滑”却给证监会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尾,这使得证监会为此丢了“面子”。不过,制度的缺陷虽仍被市场所垢病,但突然叫停奥赛康上市以及连夜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的举动却被一些深谙IPO规则的投资者解读为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改革的决心,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在新规下进行监管,证监会同样在积累经验,目前证监会在多方收集市场反馈,会及时调整监管策略”。
各方利益群体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将成为阻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最强音”。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新规所暴露出来的漏洞也可为未来注册制的发行提供了推动力。
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更多精彩 >>>“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专家述评山东证券报
专家述评“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时间: 3:12:10&&作者:&&来源:&&查看:162&&评论:0内容摘要:&&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虽然骂声不断,但IPO新政并非一无是处。而批判之声其实多来自于被触动利益的参与主体。不过,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改革的推动力。&&[详细] 史上最糟糕的一次新股改革?从20...&
&最糟糕&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虽然骂声不断,但IPO新政并非一无是处。而批判之声其实多来自于被触动利益的参与主体。不过,这或许也将成为未来进一步改革的推动力。
史上最糟糕的一次新股改革?
从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突然宣布重启IPO至今已经过去40余日,在这段日子里,IPO新政不断遭遇批判。
奥赛康因为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老股转让规模之巨大等问题&自愿&暂缓发行,从而使得长期以来新股发行存在的&三高&问题又一次的摆到了投资者面前,让IPO新政的关注度得到进一步升温。
此时,证监会&认识&到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开始为IPO重启后出现的制度问题&打补丁&,1月12日半夜紧急发布 《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当晚,原先定于13日公布定价的慈铭体检等5家公司发布暂缓新股发行或推迟刊登发行公告。
对比2012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来看,2013年11月末发布的新政并非一无是处,其以&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为指导方针,并引入了发行人与承销证券公司自主定价、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市值申购、以及老股转让等一系列新政。
不过对于这一酝酿了一年多的新股发行改革,业内人士则多感失望。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过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谢百三就称其为是&中国证券史上最糟糕的一次新股改革&。
2011年主承销收入排在证券业第九名的瑞银证券则表示,新股改革对抑制&三高&没有任何帮助。
IPO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各种责骂声不断,但此次新股发行改革真的一无是处?
从新一轮新股发行改革意见稿和《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两份稿件来看,抑制新股发行&三高&、减少圈钱效应是证监会的主要宗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已被触动。
为了达到抑制&三高&的目的,证监会规定,对于发行市盈率较高者提前三周进行风险提示,同时启动老股存量发行。对于拟上市公司而言,此举意味着实际募资金额的减少,老股转让的募资额实际上进了股东的腰包;对于投行来说,此前依靠新股&三高&获得的高额利润被&切掉&。.
网下询价报价剔除也给予投行另一忧思。根据新股发行规则,投行在确定网下有效申购名单和确定最终发行价时,需至少剔除10%报高价者。有些投行为维护投资者利益,自觉剔除了远大于10%这一底线比例的投资者。然而,带来的结果却是,获配的机构投资者未见感激,却得罪了被剔除的机构投资者。
为解决新股破发问题,证监会引入强制延长控股股东持股期限的规则,一旦公司上市6个月内期末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则持有公司的股票锁定期限自动延长到至少6个月,这意味着控股股东将由原来两年的持股锁定期延长到两年半。
为主承销商引进的&自主配售&则给了打新机构一个门槛,以往可以自由配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为机构,得想方设法成为券商的询价伙伴,这无形中增加了其配售成本。
而从来都不例外的是,中小投资者仍然是最&悲惨&的一环,市值配售使得普通投资者难以从新股市场分羹一杯,能够参与的二级市场已经被IPO的大潮打得七零八落。
新规漏洞是阻力也是推动力
实际上,自从A股市场有了IPO这个名词后,市场对其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每一位学者和业内人士心中都有一套自己对于新股发行的理解。不过绕来绕去,高发行溢价及大股东圈钱就仿佛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未来无论怎么改革,&保护投资者利益&都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但从新股发行改革的效果来看,除了中小投资者,各方利益群体都有对风险进行&对冲&的手段。对于大股东而言,虽有当股价跌破发行价时,限售期限会自动延长至少6个月的约束,但其仍然可以通过老股转让的手段锁定未来利润。
对于承销商而言,则可以通过利益链条寻求隐秘收入。仍以奥赛康为例,公司上市前股本2.1亿,募投所需资金需8.6亿元,按72.99元的发行价计算,须发行1186.25万新股,而为了保证上市后流通股比例不低于25%,则老股就必须出让4360.35万股。
从整个事件的表面上看,除了发行价格值得商榷外,其他因素并无不妥。不过一经推敲,72.99元的价格事出有因。由于募投资金是定量,如果发行价格过低,承销商的收入将被打上折扣。假设,奥赛康发行价定在50元,以8.6亿元募资金额计算,新股发行应为1720万股,按25%的流通股比例,老股实际应发行3530万股,两项相加,总募集资则仅剩26.25亿元。
可以说,奥赛康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顽疾。老股转让制度虽然遏制住了超募,但大股东强烈的&套现&欲望以及承销商的&圆滑&却给证监会来了一个措手不及。
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尾,这使得证监会为此丢了&面子&。不过,制度的缺陷虽仍被市场所垢病,但突然叫停奥赛康上市以及连夜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的举动却被一些深谙IPO规则的投资者解读为证监会对于新股发行改革的决心,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在新规下进行监管,证监会同样在积累经验,目前证监会在多方收集市场反馈,会及时调整监管策略&。
各方利益群体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将成为阻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最强音&。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新规所暴露出来的漏洞也可为未来注册制的发行提供了推动力。
上一篇:下一篇:本类更新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谁动了我的奶酪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