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业税收负担重,怎样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宏观税负高么?为什么我们感觉税负很重
曹老板的一个视频又引爆了税负这个话题,税负重再次被热炒。处女座较真人品爆发,花了半天整理数据,解答几个问题:一中国税负真的很重么?二为什么大家感觉税负很重;三增值税还是消费税和所得税?四为企业减负的浅见。
一、中国税负重么?要减税么?
有媒体和评论员说中国宏观税负接近40%,超过发达国家。于是大喊要减税。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宏观税负真的重么?第二,税负重就意味着税收重所以要减税么?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宏观税负。
宏观税负是指一国税负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总收入的比重。这里指的税负水平于我国有多个计算标准:
小口径:即直接计算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这是直接反映税收水平的办法。
&&&&&&窄口径:即直接计算财政收入(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占GDP的比例。这是直接反映一般税负水平的办法。
中口径,即计算财政收入加社保基金收入之和占GDP的比例。这是因为有些国家比如美国将社保列为工薪税,为了同口径比较,所以将社保基金纳入。
宽口径,即计算全部政府收入占GDP之和。这里的政府收入在我国主要就是指: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收入)
社保基金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国有资本收入。
(注:社保基金和国有资本收入中有一部分是财政补贴,所以中口径和宽口径是重复计算的,实际数值要略小。)
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出,中国的直接税收水平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个低税收国家。但是除了税收之外,中国政府的其他收入非常高。非税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合计几乎和税收收入相等。
媒体在使用宏观税负这个概念时,一般都直接用宽口径,这样一看,中国的税负确实非常重。但是,我们从宽口径的计算标准上可以看到,用宽口径是计算了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资本收入这两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的大头是国有土地出让收入,通俗地说就是卖地收入,近五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在全部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占比分别为72.71%&&&&
、74.80%&&&&&&
、74.89%、71.11%、<font COLOR="#.29%。这两项是中国特有的,把卖地收入和国有资本性收入也算作是税负,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比较合理的宏观税负指标应该是中口径,即财政收入
社保基金收入作为计算标准,这一数字在2015年为29.35%,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38.8%的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实际税负水平并不高,至于直接税收,那更是不多,要减轻企业负担,靠减税是不行的。
二、那么为什么大家感觉中国的税负很高?
从数据上看,政府并没有从社会征收过多的税收,但是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税负很重?答案就是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税制安排叠加了近年来人力成本快速增长的因素。曹老板的视频既是反映了普遍的客观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商品在流转过程中,增值税环环征收并环环抵扣,到了终端无可抵扣的情况下,由终端企业和消费者承担。因此它具有转嫁和累加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税负很容易转嫁到下游企业,越是下游的企业越是累加了上游企业的税负成本,并最终由终端消费者承担。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其终端产品反而比国外贵的原因之一。对于曹老板而言,其出口产品中的增值税是无法抵扣,虽然有退税,但退税仍然有4%的差额及资金占用,故曹老板作为出口大户,会深感税负很重。
2、营业税也是一种流转税。它同增值税一样,具有税收转嫁和累加的作用,且不能抵扣。也是由终端企业和消费者承担。
3、人力成本飙升。今年来中国的人力成本急剧飙升,人力成本的上升,必然以劳务增值的形式反映在商品销售价格上,并征收对应增值税。所以越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企业,其不仅劳动力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涨,且其对应的劳动力增值部分也增加,增值税当然也就越多。
&#8203;&&&&&& 从这个图来看,我国的税收收入增速是逐年趋缓的,但是反映人力成本增加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基金收入增速近三年却是不降反升。
4、产能过剩,库存增加导致税收资金占用严重。增值税是在企业的进出两个口征收和抵扣的,企业产能过剩,存货增加,销售迟滞,意味着企业垫付的进项税的占用很多,而缺少销项的抵扣。税负资金的时间成本就很高。从理论上讲,经济低迷时,企业的经营活动收缩,进项和销项均收缩,应税自然就会减少,但由于前十年的繁荣,企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导致存货增加,税收资金的时间占用成本剧增。企业能不感到税负重么?
5、资产价格上升。这个不必多说,就是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飙升。我国增值税是生产型增值税,对资产环节的增值税抵扣严重不足。所以企业购入资产和原材料必然包含了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增值税成本。
6、税收立法迟滞。基层政府包括税务部门有着大量的自由裁量权,税外收费和税收稽核处罚的随意性很大。这些导致了企业的税外隐形负担增加。
由于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终端消费者和雇员,接触的也都是终端生产企业,再加上对人力工资和社保等成本增加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对税负的直观感觉就特别强烈。
营改增只是缓解了部分税收转嫁作用,属于小修小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税制在当前状况下反映出来的问题。税制改革仍然很必要。那么是否应该把板子都打在增值税身上呢?像曹老板和部分媒体呼吁的那样,取消增值税改征消费税,以所得税为征收主体呢?
三、增值税还是消费税和所得税?
绝大多数涉税的文章都只是从技术上讨论,并没有解决为什么和目的这两个问题。任何税都是双刃剑,有利必有弊。
1、为什么不直接征收消费税?从上面可知,增值税的最终承担者是终端消费者,实际上演变为一种价内征收的消费税。那为什么不直接征收消费税呢?因为中国的税法遵从度比较低,只能多环节征税。通俗地说,就是社会照章纳税的意识比较薄弱,税收监管的成本很高。所以最近几年税收稽核稍微从严后,大家普遍感觉吃不消了。
举个例子,某个商品从原材料10元到最终商品100元经历了10个环节。如果我们是单一环节征税,只对最终商品销售时征收17%的消费税,则税额为17元。如果我们对每一个环节征17%的增值税,则是:环节一10*17%=1.7元;环节二20*17%-10*17%=1.7元;环节三30*17%-20*17%=1.7元;……累计征收税额还是17元。可见,两者征税额是一样的,而增值税增税方式更复杂,征税环节更多,征税的成本更多。那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方式呢?因为如果采取单一环节征税,在税法尊崇度低的情况下一旦漏征,则整个产业链的税全都损失了,而采取多环节征税,则即使某个环节漏征,也不至于太大损失。所以,税收尊崇度比较高的国家如美日则以单一环节征税为主。而我国的税法尊崇度,你们懂得……
2、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增值税比所得税更好。因为在一个产业链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如果单纯从利润上征收高额所得税,必然导致产业环节中利润分化严重,强势企业能将税负轻易地加到弱势企业上,低利润的环节很难生存,进而使这些环节流出和缺失,导致国内的产业空心化。这在美国就特别突出。基本上美国国内产业链支离破碎,留下的都是高利润环节的企业,大量对成本敏感的生产制造环节流出。可以说,美国如果不改变过度依靠所得税和消费税这种税制的话,其制造业是不可能复兴的。而增值税则相反,只要产品还能销售,就可以降低生产经营增值,将税负转嫁出去,在毛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产业生产。当然,这样会导致另一个弊病:低效产能不能及时被淘汰,这在中国又是一个特别显著的现象。
四、降低企业负担的个人浅见
从以上可知,我国直接税收的比例很低,所以采取直接减税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宏观税负的增加主要是人力成本的增加和产能增加。所谓降低税负,实质是降低企业负担。因此,减负的思路应该是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导致的税负增加和结构性调整税收制度。
1、遏制房地产过热带来的税负增加。很多朋友会问,房地产过热怎么会增加企业税负?第一,前面已经说过了,房地产过热使得资产价格飙升,带动了资产相关的税负增加。第二房地产过热是人力成本飙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人力成本的提高并非人力资源技能提高,而是可用劳动力减少。什么意思?就是说很多劳动力宁愿不参加工作了。这在农村年轻一代打工者和大学毕业生中特别明显。为什么他们宁愿不工作了呢?罪魁祸首就是房地产过热。第一打工者的工资别说买房子了就算维持房租都很困难,工作赚钱形同鸡肋,如果不能涨工资不如回家待着。第二就是房地产热潮促使了大量普通劳动力进入房地产相关领域,自然去制造业的就少了。第三就是拆迁和农村土地的资产性收益超过了打工收益。
2、税制调整。降低增值税税率,扩大可抵扣范围;增加所得税税率累进税率。
&#8203;&&&&&& &从上图可见,在中国的税收结构中,增值税的占比轻微地下降,而所得税的比例却逐渐上升,这是一种比较良性的趋势,就是略缓慢,当然这也是因为税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避免大起大伏的谨慎性变化。当总体而言,改革还是太慢。
3、健全税收立法和标准,减少基层的自由裁量权,减轻企业隐形成本。这个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不多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税收负担实证分析,税务硕士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税收负担实证分析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本文字数:6224字
&&&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税收负担实证分析【第四章】【第五章】【参考文献】
  3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及税收负担实证分析
  3.1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状况
  3.1.1 中国钢铁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基础产业,钢铁行业的繁荣与否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强盛与否的重要因素,其发展水平对各行各业都有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时期的高速发展以及部分钢铁行业已具备全球化视野,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尤其在进入 21 世纪以后,我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2011 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水平保持较快增长,粗钢产量累计达到 6.8388 亿吨,比上年增长 7.3%;钢材累计产量达到 8.8258 亿吨,比上年增长 9.9%.2012 年 1-8 月,全国粗钢产量 48157 万吨,钢材产量 62770 万吨。
  同时钢铁行业抓住品种不足,需求旺盛契机,优化完善钢材品种和质量,当前中国各行业所需的钢材产品已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同时我国钢铁行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与外国企业展开战略合作,出口钢材产品日益丰富,实现了由钢材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转变。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钢铁行业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转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更是直接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行业的利润率水平急剧下降,同时由于钢铁企业普遍规模较大,市场的需求不足造成大量产能过剩。此外,钢铁行业的产业链链条已逐步开始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能落后的企业正逐步淘汰,但是生产方式转变速度仍旧过慢,依旧以依靠压低生产成本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2011年发布的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中,已经确立的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到 2015年力争达到以下要求,即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产能落后的企业基本淘汰或重组,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结合各地自身优势形成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供给布局,最终达到各个产品品种均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实现钢铁行业生产方式转变。同时重视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加强&三废&的循环利用,一些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号召力,巩固中国钢铁行业在国际市场地位。
  3.1.2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
  2012 年以来,欧债危机仍旧具有重大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这些因素均造成钢铁市场走势疲软,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的时代。现阶段钢铁行业呈现出以下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从供给层面看,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3 年 1 月,60 多个主要产钢国的总产量达到 1.25 亿吨,同比增长仅为 0.8%,当月粗钢产能利用率也从 2012 年 12 月的 73.2%降至 71.2%,同比下降了 5.5 个百分点。2012 年,全球共生产粗钢 15.478 亿吨,连续 3 年创历史新高,但同比增速仅为 1.2%,且全球钢铁产能利用率总体维持在 78.8%,低于 2011 年的 80.7%④,这说明包括中国在内,全球钢铁行业均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2)从需求层面看,为应对 2008 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国内采取了 4 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前期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提前透支了钢铁的消费。1995 年至 2002 年,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至 12%,到 2003 年至 2011 年,年均增速已达到 25%,上升势头明显,需求难以匹配大规模的产能扩张。根据国际钢铁协会(WSA)发布的钢材表观消费量指标,中国 2011 年表观消费量为 6.24 亿吨,同比增长率达到 6.2%,而2012 年表观消费量为 6.39 亿吨,同比增长率仅为 2.5%,下降了 3.7 个百分点。
  (3)从进出口层面看,2012 年钢铁出口量虽然超过预期值,但是仍存在不少隐患,尤其是出现贸易品种出现两极分化情况,低端产品以出口为主,而高端产品以进口为主。2012 年,我国出口钢材同比增长 9.8%,高于同期国内外贸出口增速,进口钢材同比下降 14.3%.当前,国内供给水平日渐提高,钢铁加工和出口贸易企业只能通过加大出口力度,减少进口水平,来达到消化剩余产能的问题,但随着国外经济形势出现恶化,国内外价格差距逐渐缩小,且各国为保护自身产业发展贸易保护盛行,全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4)钢产量接近峰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在进入21 世纪之后,在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2008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采取的 4 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带动钢铁行业高速发展,使得钢铁行业的发展规模和产量达到了绝对量级水平,基本已处于&S&
  型生长曲线的弧顶区域。但当前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仍处于持续发展阶段,钢产量的需求仍会增长,但由于现阶段钢铁行业产量基数过大,增速会较前期出现大幅降低,使得增长曲线接近平滑,整体进入&S&型生长曲线的弧顶区域。
  3.2 中国钢铁行业的税收制度概况
  3.2.1 现行钢铁行业涉及的税种和税率
  当前,钢铁行业需要缴纳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
  (1)增值税:是钢铁行业税收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计税基础包括钢铁企业的销售、进口货物的增值额以及应提供钢材加工劳务而取得的加工费等。当前,钢铁行业适用增值税税率为 17%.
  (2)营业税:钢铁行业中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主要包括出售不动产、产品交通运输⑤以及仓储交接等环节,钢铁行业出售不动产按应税收入的 5%计征营业税,而仓储和交接环节的营业税分别按 5%和 3%计征营业税。
  (3)企业所得税:主要针对钢铁行业扣除主营业务成本、相关费用以及各种税费后的实际利润额征收的税种,目前我国内外资钢铁企业的所得税适用税率均为 25%,但对于一些节能减排企业和研发高新技术企业有适当的税收优惠。
  (4)资源税:资源税的作用主要用于保护环境,防止资源过度开采。有的钢铁行业涉及到自主开采铁矿石用于生产,或者收购独立矿山开采的铁矿石进行后续加工,这类企业需要交纳相应的资源税。当前,我国资源税仍属于从量计征,税额幅度为黑色金属矿原矿 2.00 元/吨-30.00 元/吨,有色金属矿原矿 0.40 元/吨-30.00 元/吨。2012年,国税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锡矿石等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的通知》文件。其中,铁矿、锡矿、钼矿、菱镁矿、滑石和硼矿 6 种矿产资源的适用税率标准全面上调,铁矿石由减按规定税率的 60%征收调整为减按规定税率的 80%征收,新政策已从 2012年 2 月 1 日正式开始实施。
  除了上述主要税种外,钢铁行业还涉及一些小税种,如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等。
  3.2.2 现行钢铁行业涉及的税收优惠政策
  近年来,我国对钢铁行业的税收优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钢铁产品的关税政策调整;二是增值税固定资产允许抵扣且调整了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三是企业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
  (1)钢铁产品关税政策
  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出口关税的通知》中,明文规定从 2008 年12 月 1 日起,将正式取消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或特别出口关税,这其中包含了钢材产品线中的大部分产品,如冷热轧板材、钢丝、合金钢等。关税的取消将大大减少这些钢材的成本,从而降低钢材出口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务院在发布《2013 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为了保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维持国际贸易收支平衡,自 2013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将对进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对 780 多种进口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同时,在保持出口税率总体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税目的适用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有四个地方涉及到钢铁行业产品。
  (2)增值税优惠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对涉及到再生资源回收与资源利用的增值税政策进行了调整。该通知规定,从 2009 年开始,由废旧物资发票金额的 10%计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改为按取得的凭证抵扣进项税额,加大了购进废旧物资或再生资源的增值税抵扣力度。该政策能有效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水平,促进钢铁行业重视提高再生资源循环回收使用水平,对我国节能减排、提高环境质量有明显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资源利用工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政策。规定自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对于再生水、特定建材产品、污水处理劳务等免征增值税。其中,再生水是指将工业排水、生活污水等水源回收加工并重复利用的水资源,而特定建材产品则是指其中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 30%的建材产品。该优惠政策与上一条优惠政策相辅相成,鼓励企业多采用资源回收重复利用技术。
  2011 年 11 月 21 日,为响应我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财政部、国税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该政策中规定对垃圾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劳务,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生产的电力或热力免征增值税。
  在《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我国增值税出现了较大程度改革,增值税转型正式开始。转型的重点问题集中在固定资产镜像税额抵扣问题上,规定从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或自制的固定资产能够凭票抵扣。同时,对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的购进年份以及是否处于增值税转型试点地区,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对于拥有大量固定资产,需要高额固定资产投资的钢铁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特别好的利好消息。
  (3)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008 年发布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对于能够合理使用资源,生产国家所鼓励生产的产品而取得的收入,在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时能够减计总收入的 90%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另外,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的税率,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购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额抵免所得税等企业所得税优惠,都能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
  3.3 钢铁行业税收负担状况
  3.3.1 钢铁行业整体税负情况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型支柱行业,其税制已经历多次改革和完善。随着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和 2009 年我国增值税转型正式启动,钢铁行业所承担的增值税实际税负大幅下降,进而使得钢铁行业税收占钢铁行业 GDP 比重,即钢铁行业实际整体税负出现下降。本节主要针对钢铁行业 2007 年到 2010 年的税收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钢铁行业税收占钢铁行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钢铁行业税负状况。具体数据如下表 3.1 所示。
  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2007 年至 2010 年,钢铁行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和钢铁行业税收负担水平均呈下降走势,钢铁行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比重均低于钢铁行业GDP 占全国 GDP 比重,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2007 年,我国钢铁行业税收负担较高,达到 15.02%.2008 年,钢铁行业 GDP 增长了将近 30.6%,而税收总额仅仅增长了14%,钢铁行业的税收负担率下降至 13.18%,这主要是因为 2008 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取消的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直接导致钢铁行业的税收负担下降。从 2009 年开始,由于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钢铁行业整体发展状况不佳,钢铁行业 GDP 增幅较小,导致实际纳税额没有出现增加,且从 2009 年 1 月 1 日开始,增值税正式由收入型转变为消费型,由于钢铁行业有大量固定资产,该项税制改革使得钢铁行业获得巨额进项抵扣,从而税收总额急剧下降,呈现负增长趋势,钢铁行业的税收负担率下降明显。
  3.3.2 钢铁行业各税种税负情况
  从下表 3.2 可以看出,钢铁行业涉及的税种较多。我国目前针对钢铁企业收缴的税种达 11 种以上。从下表可以看出,钢铁行业各税种占钢铁行业 GDP 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国内增值税占钢铁行业 GDP 的比重从 2007 年的 5.139%下降到 2010年的 2.149%,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分别从 2007 年的 1.319%和0.134%下降到 2010 年的 0.221%和 0.139%.这既有国家宏观减税政策因素,也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钢铁行业中主要涉及的税种,如下表 3.3 所示,其主要税种为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007 年和 2008 年两项税种合计几乎达到 90%,2009 年和 2010 年略有下降,但两项合计仍旧达到了 80%以上。结合表 3.1,可以看出在 2008 年钢铁行业GDP 迅速增长而内资企业所得税占比却出现大幅度下降,其原因是 2008 年实施的新所得税法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由 33%调至 25%,同时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纳税义务人,1业的竞争力。
  3.4 钢铁行业税负水平跨行业比较
  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仅从钢铁行业本身来判断其税收负担是否过重过于片面,因此我们采取与各不同行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比较,并分析出现的结果。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涉及的税种除消费税外基本一致,而由于制造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税负结构必然以增值税为主,这与第三产业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还在区别。
  本文选取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中的采矿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信息计算机也、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主要对比对象,分析这些行业的整体税收负担水平,从而得出钢铁行业税负水平与全国各行业相比是否过重。
  通过上表 3.4 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也就是第一产业,由于享有国家免税政策,其实际税负水平非常低。与钢铁行业同属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建筑业中,采矿业由于涉及到资源税,其税收负担较重,建筑业与钢铁行业同属于国家基础行业,其平均税负水平也差不多。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的平均税负水平要低于钢铁行业,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信息计算机业的税负水平则与钢铁行业相近,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国家的重点税源,其税负水平则处于较高层面。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基础行业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钢铁行业等,其实际税负水平相较于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并不高,平均处于 9%-13%之间,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均以流转税为税负主体,存在税负转嫁等因素,另外也体现了国家对基础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倾向。
  3.5 钢铁行业税负转嫁研究
&&&&&&& 正如上文所述,钢铁行业是一个以流转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的行业,这就必然涉及到税负转嫁问题。钢铁行业是否能将税收负担转移到增值税下一环节,这取决于钢铁行业的需求弹性及当前的税制设计情况。增值税链条的完整程度、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大环境都有可能对最终的税收归宿产生影响。
  税负转嫁问题为了研究钢铁行业税负转嫁问题,我们将钢铁行业的总体税收负担及其行业平均利润率⑧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利用平均利润率的变化是否与钢铁行业总体税收负担保持一致来大致表示钢铁行业的税负最终归宿情况,对比情况见下图 3.1.
  通过上图 3.1 可以看出,钢铁行业的税收负担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然而平均利润率却并没有随着税收负担水平降低出现逐渐上升趋势,2008 年出现大幅度利润下滑后,其余几年利润率均保持在 3%左右。这说明钢铁行业的利润率水平并没有随着税收负担水平的下降而出现上升情况,即是说钢铁行业的税负并没有完全转嫁到购买钢铁企业产品的购买者手中,大部分流转税额由钢铁行业自身承担。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钢铁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改变,由当初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而矿石价格、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导致钢铁行业成本迅速增加,利润率因而较低,表现在 2008 年利润率水平下降将近一半;其次,中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市场产品同质化,卖方市场供给弹性明显不足,大部分税负并不能转嫁给钢铁行业消费者;最后,钢铁市场的下一环节消费者大部分为建筑业企业或房地产企业,然而这些企业则以缴纳营业税为主,增值税链条在此出现断裂,大量进项税额无法抵扣,从而提高了最终产品成本,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水平。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理降低客户预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