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校园裸条借贷贷,自杀了多少学生,借贷方面没有监管部门吗

媒体评女大学生深陷“校园贷”自杀:她的死可能不是因为虚荣_网易新闻
媒体评女大学生深陷“校园贷”自杀:她的死可能不是因为虚荣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媒体评女大学生深陷“校园贷”自杀:她的死可能不是因为虚荣)
4月11日,厦门华夏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卷入的校园贷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万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收到过“催款裸照”。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死在“校园贷”乱象之中的大学生了。非法“校园贷”问题,已不仅仅是“谋财”,在这几起社会事件中,它更已间接地“害命”。早在去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旭,因迷恋足彩,输光生活费后开始通过网络借贷买彩,继而冒用或请求同学帮忙借贷,欠下60多万元巨债,无力偿还,跳楼自杀。而早在多年前,非法“校园贷”引发的社会问题,就已见诸报端。为何仍会有年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一再尝试?深陷“校园贷”的学生都是“咎由自取”吗?面对该事件中的女生,不少网民表示该女生此前累计借贷57万多,累计笔数达两百多笔,那么在这些借贷资金中,有多少欠款已如期偿还,又有多少欠款属于因为“拆了东墙补西墙”而越欠越多?对此,有网民表示,“在起初评估自己无力承担这么高昂的利息时就该 收手 了。如果是通过正规渠道贷款,如果信用一直处于透支状态,其实也是会受到处罚。”其实,恶性循环的借贷行为,早在此前就出台政策被遏制过。2009年,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用卡业务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营销,吸引客户,导致信用卡违约率不断上升,不少学生客户透支,还出现了运用多张信用卡互相循环透支情况。对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叫停大学生信用卡。不过,信用卡办理的高门槛、信保难度使得大学生难以轻松获得银行的正规信贷体系保护,而伴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联网电商购物,过度的消费需求使得大学生迫切地需要另外一种低门槛的信贷模式,“校园贷”便应运而生。2014年,出现“校园分期”,他们先从iPhone等大学生钟爱且有点“买不起”的商品切入,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短平快地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等 “校园贷”快速兴起,各类“校园贷”平台纷纷创办。曾有统计显示,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已突破800亿元。这一规模在2015年才260亿元。大学生收入少,但对数码产品、旅游、娱乐方面的需求大,更容易接受信用消费、分期付款。“校园贷”平台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校园内大力推广。但近一年多,频频出现了黑代理、裸贷等“校园贷”陷阱,一些大学生因此成了受害者或是犯罪者。2016年,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在网上流传,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瞬间把非法“校园贷”等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时间舆论一片哗然。在当时,舆论普遍认为,助力非法“校园贷”横行的是不少大学生因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等心理,而形成的高消费行为。在日,中青舆情监测室就曾发表《“裸条”背后,需要的不只是一句“活该”》,在对当时的舆论场进行抽样分析时,面对借贷宝引发的“裸条”事件,对当事人表示出“不同情”的声音占比达三成多。嘲讽打趣的声音多,同情理解的声音少。其原因,在当时诸多的网民评论中,所找到的答案是“这些女生咎由自取”。但这种“恨铁不成钢”的论调,掩盖了“另一面”。拿什么拯救你,深陷“校园贷”的大学生与借贷宝事件中的诸多当事人借贷原因不同的是,据此次事件当事人的辅导员陈老师描述,该女生在做代购方面的微商生意,可能因为亏了钱,从而走上“校园贷”,最终越陷越深。而在此前,针对“校园贷”,校方有多次强调风险,但因“校园贷”渗透非常大,防不胜防。微商、借贷、亏钱、自杀,当这几个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时,不难发现,那“另一面”已然显现,非法“校园贷”生存的土壤不只是在校生的高消费习惯。的确,事件中女生在刚踏足这一“连环贷”时,无力偿还,就应收手。最后的悲剧,有她自己的责任,但这不意味责任全可以归咎于个人。时下在创业大军中,年轻的身影越来越多,还未踏出校门就想起步的学生也不在少数。面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这群没有任何社会收入的学生群体,该通过什么途径及方法获得正规的创业启动金?光靠“啃老”的方式显然并非上策;银行贷款,门槛太高,且不少在校生不知道怎么办理;这时送上门的 “校园贷”,就成为了一种选择。而尽管从法律层面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已为成年人,但是因社会阅历较浅,金融经验普遍匮乏,辨别能力较差,陷入非法“校园贷”的概率较大。对此,网民@你的温柔呦无奈地说:学校应该对校园贷做出一些规定,法律也应该对这些网贷平台采取一些措施,虽然借款人有责任,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网贷的水有多深,今年这类事情层出不穷令人惋惜。《燕赵晚报》刊文表示,校园贷的本质仍然是商业性贷款,并不能因为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就可以不顾规律,无限制放松条件,调低门槛。金融监督部门应该全面禁止校园贷,任何向无资产的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的行为都应视为非法。治理“校园贷”的另一种思路时下,主管部门也对“校园贷”现象上了心:近日,银监会下发《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重点防控十大类风险,其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同时“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剑指“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问题。这也符合网民的期待。不过,大学生的资金需求,尤其是非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化解。在光明网发表《资金短缺 经验缺乏 政策约束 大学生创业之困怎么解》一文中也介绍到,针对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毛基业表示,这份报告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1767所高校的43万多名在校或刚毕业大学生,对中国大学生创业现状、成就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其中,毛基业分析,资金短缺源于大学生外部融资约束。“对于创业者的调查显示,六成创业者主要使用自有资金,仅有不到四成的创业者利用了外部资金,其中有24.7%的创业者利用了贷款。这显示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融资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创业者面临较多融资约束。”网民@寻一颗云水禅心: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想创业,没有资金的,感觉特别无助,有同感的举手。网民@用户:我本来以为十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很好获得,但现实是很难得到,机构投资人不会把十万块钱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但我自己周围很难有拿的出十万块钱给我作为启动资金的。在对“校园贷”的监管及整治中,不该等到悲剧发生后,才认识到其紧迫性和严重性。监管怠慢、存侥幸,发生悲剧即“打脸”。但在整治过程中,也应合理考虑大学生群体正当的资金需求,引导合法金融机构开展规范的校园金融业务,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同时普及金融知识,也不失为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原题为《花谢“裸条贷”:她的死,可能不是因为虚荣》)
(原标题:媒体评女大学生深陷“校园贷”自杀:她的死可能不是因为虚荣)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校园贷”乱象调查 :大学生因无力偿还高额借贷自杀
  校园贷利息惊人
  据了解,目前,校园贷主要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部分平台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三是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名校贷和优分期是在校大学生常用的两个网络贷款平台。在名校贷官网,记者注意到,申请贷款人数已经超过160多万,申请的贷款金额则从100元到50000元不等。
  在一个网购平台的网站上,记者留意到,网站上一部64G的iPhone 6s标价为5499元,12期还款,借款者一共需要还款6599元,其中利息将近1100元,计算下来年利率高达20%,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记者发现,在学校的自习室、宿舍楼、公告栏上,小额贷款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些广告都打着风险低利率小的旗号,光凭身份证就可以拿钱,额度可以成千上万,听起来似乎贷款门槛很低。记者按照广告上所留的微信号,跟负责贷款的人进行了沟通。这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是通过办理手机分期来拿款,如果是要借10000元,就要通过分期方式支付两台苹果手机的钱进行套现,一般是分期24个月,除了要缴纳1100元作为负责人伪造身份的费用外,每个月还得支付大约300元左右的利息。按这位负责人提供的算法,如果要借10000元,按24期还款的话学生最终要偿还的数额为18300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大伟:学生们从家乡走到高校以后面对很多吸引力,比如好的手机、名牌的鞋、名牌的衣服,大家觉得我要去买,还有就是有的孩子一到学校去,他可能比如陷到网瘾里面去了,他需要一定的钱,都采用这种借贷平台去借贷,校园贷它往往许诺你利息特别低,但实际上不是,利经过反复的测算之后很高。
  校园贷被利用 危及大学生安全
  2016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尽管如此,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号称低利率的校园贷,依然吸引着大批学生趋之若鹜。除了宣称利率低外,很多“校园贷”还会主打“审核快”这个卖点,从申请到审核完毕、成功借款,时间非常短。
责任编辑:魏林甫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不良校园贷暗藏5个“坑” 教育部、银监会发文整治(1/1)
图片购买热线:010-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联合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及时分析评估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潜在的风险,及时以电话、短信、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此外,还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未经学校批准在校园内宣传推广信贷业务的不良网络借贷平台和个人,第一时间报请金融监管部门、公安、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法处置。&&&&&&&&为何要整治?&&&&不良校园贷存在“挖坑”现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诱导学生过度消费,甚至陷入“高利贷”陷阱,侵犯学生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河南大学生因无力还贷自杀事件,将校园贷推至风口浪尖。扬子晚报记者昨天采访了有关专家,总结了校园贷的各种“坑”。&&&&第一个“坑”,费率不明。银率网分析师李先瑞认为,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出于抢占市场和竞争的需要,会隐瞒或模糊实际资费标准、逾期滞纳金、违约金等。融360调查显示,约六成的平台费率不明确,逾期后每日费率最高与最低相差达60倍之多。很多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购物而选择贷款,最终要偿还的“本息和”相当于贷款本金近1.5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看似免息、低息的平台在手续费、逾期费等表述上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比起信用卡分期付款7%以下的年利率来说,校园贷的年息通常高达20%以上,成了“高利贷”。&&&&第二个“坑”,贷款门槛低、审核不严。银率网分析师表示,不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来源,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第三个“坑”,不文明的催收手段,给借款学生造成极大心理压力。很多校园贷平台普遍存在不文明的催收手段,比如“关系催收”,学生借款时被要求填写数名同学、朋友或亲属的真实联系方式,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平台就会把其逾期信息告知该学生的关系圈,严重干扰和伤害了借款学生。&&&&第四个“坑”,风险难控,易将风险转嫁给家庭。大学生有旺盛的消费欲,但是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其还款来源往往来自于家庭。&&&&第五个“坑”,校园代理人无资质。曹磊表示,校园贷的许多代理人是由在校大学生担任,其并没有金融行业方面的相关从业资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园借贷10余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