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银”会在明朝灭亡是因为白银崛起

“白银”为何在明朝崛起:洪武型经济体制崩塌激发白银时代来临_资讯_突袭网-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
当前位置&:&&&&“白银”为何在明朝崛起:洪武型经济体制崩塌激发白银时代来临
热门标签:&
“白银”为何在明朝崛起:洪武型经济体制崩塌激发白银时代来临
编辑:王可评论:
探讨历史上的货币问题,令人爱恨交织、如痴如醉。一方面,货币作为流动性很高的商品、资产,其流通状况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面相。布罗代尔曾说:“谈到货币,我们就登上了高级的层次……无论何地,货币莫不介入全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1]另一方面,在货币史分析中总是充满了不少的误解和错误。凯瑟琳?伊格尔顿等认为,以货币为写作对象极容易误入禁区。[2]中国货币史蕴含丰富的内容,既存在着如彭信威所论的较为稳定的一面,即小额铜钱作为中国货币史的底色,...
探讨历史上的货币问题,令人爱恨交织、如痴如醉。一方面,货币作为流动性很高的商品、资产,其流通状况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面相。布罗代尔曾说:“谈到货币,我们就登上了高级的层次……无论何地,货币莫不介入全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1]另一方面,在货币史分析中总是充满了不少的误解和错误。凯瑟琳?伊格尔顿等认为,以货币为写作对象极容易误入禁区。[2]中国货币史蕴含丰富的内容,既存在着如彭信威所论的较为稳定的一面,即小额铜钱作为中国货币史的底色,重量、形制不仅长期较为稳定,流通时间维持近两千年;[3]也存在着不为人所熟知的富有变化的一面,即大额交易手段经历四次明显的更迭:从发轫于战国、贯穿秦汉的“黄金时代”,过渡到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布帛时代”,继而转变为宋代至明前期的“纸钞时代”,最后以明中叶以降、流通近500年的“白银时代”为收尾。每一次大额货币时代交替的背后,俱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发展、货币财政制度变迁、政治局势变动等因素息息相关。某些转变,甚至是惊心动魄的。“白银时代”即是此种典型。&并未切中要害的“误解”“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奠定于明代前中期?一直以来是个万众瞩目的焦点问题,不仅国内外学者对其有深入的研究[4],某些网络论坛相关的争议也非常热闹。可惜的是,学界内外对此问题却充满了不少的误解,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白银时代”形成的主因,尤其是中国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导致海外银大量内流,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形成。(2)明初国家发行的宝钞由于不兑换纸币,发行制度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导致急速贬值,加上铜钱铸量稀少,故白银逐渐替代它们,形成“白银时代”。(3)明代历时漫长的赋役财政改革都朝着折银化的方向发展,结果贡赋体制嵌入白银的运作,形成白银财政。(4)宋代以来就存在白银货币化的强劲趋势,历经金、元时期的发展,明代确立了这种趋势。(5)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不可否认,这些答案有不少合理之处,但许多解释似是而非,并没有切中要害。“白银时代”的主角是贵金属称量银,它是形制不一的称量货币[5]。在币制发展史上,称量货币实际落后于铸币。这是因为:称量银在每次交易过程中需要辨认成色和重量,形态多元,故民间交易时需多自备秆称,非常费事,极大提高了交易成本。称量银与作为普通商品银的界限没有脱离,所以在诸多场合中表现很像实物,对更高层次货币信用的发展有迟滞作用。此外。称量银还存在价值尺度功能容易失衡、混乱,导致价格表现失灵等特点。[6]形形色色的称量银综合而言,称量白银是一种具有原始特征的实物货币。而称量银逐步崛起的现实,实际背离了中国货币思想史的主流。中国人一直以来主要信奉“货币国定论”(即先王造币说),认为君主掌握货币权柄不但昭示着国家的权威,背后还存在着利权(认识到铸币税于财政的益处)。但称量银自下而上崛起于民间,货币的主导权实际操纵在中间势力阶层手中,国家没有很大能力干涉此种货币。这种状况曾在嘉万时期引起了政府上层激烈的讨论。再者,称量银的崛起不是由商业经济发展促动,而或许是贡赋体制及政府官员欲求的结果。[7]万志英指出,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570年代)前,中国社会就存在着明显的白银时代转向。[8]史载,中国的“白银时代”开启于明代正统、景泰之际,显著于成化、弘治时期,奠定于嘉靖、万历时期。“白银时代”启动的正统、景泰之际,是不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呢?明朝疆域恰恰相反,此一时期是实物经济体制逐步解体、商业经济历经困顿处于低谷发展的时期。刘光临在其最新的论著中罗陈物价、工资、长途贸易、水运体系等资料表明,直到16世纪,明代社会依然是个实物经济色彩浓厚、市场零碎化严重、商业经济规模十分有限的社会体。[9]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竟稳步崛起了一种比铜钱更加贵重的称量贵金属,对平民百姓而言显得过分贵重了[10]。可见,一种较为原始落后的称量形态银,自下而上逐步崛起,其主导权主要操纵在民间势力手中;一种背离了中国货币思想主流、与政府的货币政策存在冲突、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并非暗合的货币崛起,显得颇不寻常。缘何明代会出现愈演愈烈货币白银化现象,且一发不可收拾呢?原因非常复杂,直接原因可归结为明初奠定的经济制度与货币体制,背后原因需追溯至元明变革。&为什么会是明代?金元的入侵严重冲击着宋代繁荣的商业经济,解构着商业运转的内在机制,尤其以蒙元的入主中原为显著。蒙古入侵造成了北方人口的严重锐减,北方经济从而陷入长期的萧条,导致南北经济出现严重的失衡。更重要的是,明初政府对蒙元国家动员体制与诸多经济制度的承继、变革,加速催生了洪武型经济体制的诞生。而明初洪武型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其崩塌方式,应该说是理解“白银时代”为何会最终形成于明代的关键钥匙。蒙元国家的统治疆域极其广阔,其对商业、宗教采取包容政策,政府强力推行单一纸币制度,初期以银或绢为本确立信用,财政的货币化率很高。蒙古贵族拥有特许商人“斡脱”阶层为其聚敛金银财货,并跨洲际经营商业。从表面上看,蒙元帝国似乎确如杉山正明所论的那样,是个奉行重商主义空前活跃的海陆帝国。[11]但庞大帝国内部却存在着一组矛盾:与广阔统治疆域区域相伴的,是一个及其缺乏整合的多元经济系统。在帝国内部,游牧经济、商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等多种方式并存,南北经济失衡的问题突出,水运交通系统大大萎缩,财政的征收越来越受纸币贬值的破坏,加之游牧民族独有的经济方式大量存在等问题暗示着蒙元帝国的经济基础不仅不够坚实,且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因此,具有中古特点的军屯制度、官田制度盛行,经济格局的失衡导致江南成为长期的重赋区,单一纸币走向不兑换、贬值加快使得国家财政日趋实物化,粗俗的统治管理方式使得元代国家治理能力后期不断下降。[12]元明之际崛起的朱明王朝不可避免地深受蒙元制度的影响,然朱元璋一直锐意革新蒙元的许多做法,在这一正一反、一张一弛的举措之下,加上洪武一朝政局发生多次演变,使得元明之际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历史变革。[13]变革的标志是,朱元璋立国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被不少学者归之为为“洪武型经济制度”。黄仁宇强调,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保守且难以适应经济的变化,组织技术不发达,赋役税收多元、混乱。统治者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农村社会。[14]明代《皇都积胜图》局部刘光临直斥此种经济体制实质就是国家利用专制手段(如里甲户籍制度)严格管控土地和民众与社会秩序,防止社会流动,实施全面性的实物劳役型财政取代货币化税收,利用不兑换纸币管制价格,利用官田政策、强制迁移政策及重赋政策等打击富民商人阶层,严禁海上贸易,压制商业市场,使得社会全面倒退至实物化阶段,力图重塑一个平均主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图景。[15]万志英虽不同意此种较为激烈的定型,但也认为明初统治者十分反感商人、市场,其一系列政策导致市场发展陷入低谷。[16]刘志伟也指出,明初的经济统制带有“画地为牢”的色彩。[17]&为什么崛起的是白银?洪武型经济体制几乎没有商业市场发展的空间,换言之,也就没有正常货币发展的空间。但洪武朝却强力推行了单一的不兑换宝钞制度,且维持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以上。这又作何理解?檀上宽认为,宝钞是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经济措施,意在将南人政权快速推广至全国的举措之一[18]。不仅如此,明初奠基的货币体制呈现出的是一种强力的货币秩序,而非制度,表现在:第一,强力执行单一的不兑换纸币制度,几乎只执行财政上的支付功能,甚少回流渠道,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第二,全面禁止民间铜钱、金银的流通,力图压制地域的流动性。第三,官方利用宝钞和实物劳役型财政运作模式管控价格。朱元璋奠基的货币秩序与“反市场”的经济制度一道严重挤压了商业市场的成长空间,冲击着货币的信用体系。大明宝钞若非国家财政建立在全面性的实物劳役基础上,货币流动性被极大压制,滥发宝钞制度将很快陷国民经济于崩溃的危机之中。尽管如此,洪武的经济货币体制造成了长期的影响:一是商业市场历经打击,极度萎缩,恢复进程十分缓慢;二是中国历代运转较为良好的国家两种铸币――铜钱、纸钞俱遭到了颠覆性的打击,明代长期显现有效货币不足、通货严重紧缩的情形。货币转型势必要发生,否则只会在紧缩与危机中循环。原因在于:其一,实物劳役型财政建立在高额的成本代价之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走向崩解,代之以货币化的方式;其二,洪武型经济体制建立在国家强有力的控制和高强度的动员之上,后世政府难有此能力,故控制的松弛会带来商业经济的生存空间。但为何最终崛起的会是白银?这是政府与民间经过曲折选择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成了最后唯一的选择。对朝廷来说,初期还是着力坚持挽救宝钞,开展了好几次规模浩大的救钞运动,但因宝钞的受领性极低、贬值迅速而逐步失败。其后,底层官员由于切身利益的损失悄然进行着折银的手法,自身不仅寻求利益的甜头,且越来越成为默认的做法。后来,在更大范围内,政府的中上层也开始认识到变通折银的做法不仅更为有效,且更容易缓和因明初实物体制高额成本带来的紧张感。这背后折射出明初经济体制的长远问题,以及无效纸钞嵌入财政领域必然会出现的某种结果,也彰显了明初国家未能提供有效货币的极大缺陷。而政府财政领域折银改革的过程繁杂、漫长,其过程逐步体现了明初体制的缓慢崩塌、变异。民间社会的选择更为曲折。基层社会先是在铜钱禁令中恢复行用铜钱,结果迫使政府放开钱禁。然明政府在第一个世纪里,有半个世纪禁止铜钱交易,另半个世纪没有铸造1枚铜钱,使得主要依赖唐宋旧钱的民间市场交易很快出现货币不足的问题。明初铜钱民间只好自发通过私铸、析分好钱来弥补货币的不足,导致挑私铸之风交错而起,最后私铸泛滥成灾,无法收拾,私钱的价值最低竟跌至6000文值银1两。良劣币竞择的游戏,其最后结果是当劣币驱逐良币(私钱驱逐好钱)达到一定临界点,结果可能是另一种良币开始驱逐劣币(白银替代铜钱)。白银于是成为最后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19]当然,白银尽管崛起于晚唐,显著于两宋,盛极于金元一时,落地于明前中前,若将此演进过程理解为线性发展结果,是有问题的。白银在明前期自下而上的历程表明,当制度上层未能提供一种有效货币时,民间会存在自发解决交易机制的能力。然而,应随时随刻注意的是,货币史上运转颇有成效的两种国家铸币何以会陷入一败涂地的境地,即纸币时代为何会在明前期急速消亡;铜钱经济为何会难以振作;演化的背后不仅有货币体制上的直因,更有体制变迁的深远背景。参考文献:[1]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515页。[2]参见凯瑟琳?伊格尔顿等:《钱的历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2页。[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页。[4]参见拙文《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5]明清政府为何不铸造银币,而放任多元形态的称量银自由流通,是引起学者疑惑的“白银之谜”。[6]参见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7]刘志伟、胡铁球、丁亮等人俱有相关分析。[8]参见Richard 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 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9]参见William Guanglin Liu, 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5.[10]“对一条鞭法折银持批评态度的不少官员表达了此类看法,典型的是曾担任户部尚书等职的葛守礼。”[11]参见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此处参考了李治安关于南北经济问题、刘光临关于经济衰退、市场缺乏整合问题、李寿元关于财税和国家治理问题的分析。[13]参见李新峰:《论元明之间的变革》,《古代文明》2010年第4期。[14]参见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的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15]参见William Guanglin Liu, 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5.[16]参见Richard von Glahn,Th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2016.[17]参见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8]参见檀上宽:《明王朝初期的通货政策》,《东洋史研究》1980年第39卷第3期。[19]关于这个过程,有兴趣可参见笔者《明代货币白银化与银钱并行格局的形成》,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16年。好 文 推 荐侯亮平唱了三次的《智斗》背后有哪些真实历史:胡传魁、阿庆嫂有没有原型?刁德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人民的名义》开播以来,侯亮平唱了三次《沙家浜?智斗》,阿庆嫂到底怎么不寻常?刁德一到底姓蒋还是姓汪?△点击图片进入文章沙特买军火的那些事儿:豪掷千金仅仅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吗?在军火采购上,沙特素以出手大方、交款痛快而闻名,深受各国军火商青睐,建立在海量石油美元基础上的沙特军队,装备了大量全世界最尖端的武器装备,但王爷们难道只会“买买买”吗?△点击图片进入文章百万雄师攻占南京,究竟是哪支部队最早入城并将红旗插在总统府上的?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究竟是哪支部队首先攻进南京并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立下这不世之功?△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今天看到...
经过十天...
(原文来...
来源:投中网作者:马巾坷13岁的乐视正在迎来“去贾跃亭”的时代。日,乐视网公布创始人贾跃亭辞去乐视网总经理一职,任命梁军为乐视网总经理;杨丽杰辞去公司财务总监职务...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达15.64亿,是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液晶显示、触控显示、智能硬件产品的制造商和方案提供商。日,合力泰...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明朝:贪官屯积银子致银荒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明室覆灭之际,占领北京的大顺军从明朝官员府中搜出来的白银总数,竟然高达六七千万两.再加上其他各地的窖藏,学者估算,明末...
明室覆灭之际,占领北京的大顺军从明朝官员府中搜出来的白银总数,竟然高达六七千万两。再加上其他各地的窖藏,学者估算,明末的民间窖藏白银至少有二亿多两。这一大笔以亿两计算的白银,平日就静静地躲在贪官与富豪的地窖里沉睡。而当时整个明王朝所有的白银存量加起来也才7.5亿两左右。【吴钩/文】明王朝立国之初,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非常严厉,朱元璋规定:“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赵翼《廿二史札记》)。贪污60两银子以上,就是死罪,不但要枭首示众,还要剥皮实草。每个地方衙门的旁边,都设一个剥皮行刑的皮场庙。朱元璋在世时,这一严厉的反贪立法确实对官员造成巨大的威慑,一些官吏纵敢贪污,也是心怀恐惧,“暮夜而行,潜灭其迹,犹恐人知”。但随着法制的松弛,官场腐败很快就死灰复燃,至中晚明时,官吏贪污已经明目张胆,“纳贿受赂,公行无忌”,以至“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中晚明最出名的大贪官,大约要算嘉靖朝的严嵩、严世蕃父子。根据严氏被抄家时登记的一份财产清单《天水冰山录》,从严家抄出的金锭、金条、金饼、金叶、金器、金首饰共计3万多两;白银201万两;银器和银首饰1.36万两;玉器875件;古画3200余轴册;锦缎绢绫4.1万余匹;其他诸如象牙、犀角、玳瑁、玛瑙等珍玩无数。如此巨量的财富,即使几辈子花天酒地,显然也是挥霍不完的,真不知道他们贪这么多钱财来干什么。明朝那时候,贪官们还想不到将庞大赃款转移到海外、存入瑞士银行。国内虽然也有钱庄、银号,但将数以百万两计的银子存到银号,委实也太招惹人注意了。所以,贪官们除了将财富用于无度的挥霍(严氏父子得势之时,生活之奢华,令人瞠目结舌:“溺器皆以金银铸妇人,而空其中,粉面彩衣,以阴受溺”)之外,通常都是在家中屯藏起来,以图世代享用不尽。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名大贪官,就是这么总结贪污经验的:“复壁藏金,为永久计”。不过像严嵩、严世蕃这样的巨贪,以“复壁”的小小空间,肯定是不够屯积财产的。严世蕃是聪明人,另有高招:“掘地深一丈,方五尺,四围及底,砌以纹石,运银实其中,三昼夜始满,外存者犹无算”(事见晚明笔记《泾林续记》)。我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个屯藏银子的地下室,大约有10立方米,至少可以储藏上百万两的银锭。严家昼夜运银子,用了整整三天三夜,才将这个地窖堆满。这仅仅是严氏在京师家中的窖藏,其老家分宜县还有更大的藏银地窖,“世蕃于分宜藏银亦如京邸式,而深广倍之,积土高丈许,遍布椿木,市太湖石垒垒成山,空处尽栽花木,毫无罅隙可剩,不啻百万而已。”为了掩饰地下的宝藏,严世蕃还在地窖上面堆积了一丈多高的泥土,种上椿木,又购来太湖石垒成假山,装扮成园林的样子。据说严世蕃窖藏银子时,他父亲严嵩尚不知情。一日,严世蕃突然想起自己之所以能捞到这么多的银子,完全是拜官至内阁首辅的父亲所赐,这才叫了一个家奴去将严嵩邀请来,共同欣赏地窖里银子发出的“灿然夺目”光芒。严嵩看着满满一窖子的白银,问道:这地窖深几尺啊?左右回道:深一丈。严嵩闻言,“掩耳返走,口中嗫嚅言曰:多积者必厚亡,奇祸,奇祸。”严嵩宦海沉浮多年,吃过的盐多于严世蕃吃过的米,深知官场祸福难料,家中藏了这么多的银子,一旦败露,势必大祸临头。后来严氏在权力斗争中落败,遭受无情清算,其“巨额不明来源财产”果然成了大罪证之一,一名御史弹劾严嵩:“陛下帑藏,不足支诸边一年之费,而嵩所积,可支数年。”最后严嵩被削官还乡,严世蕃被斩首,严氏家产被籍没。抄家时,官府将严家屯藏的银子及其他财物搬出来,通过潞河运走,“载以十巨艘,犹弗胜”。如果叫来十六匹驴子搬运,绝对会活活累死四匹以上。明王朝的中后期,贪官层出无穷,像严世蕃这样大量屯积银子的巨贪也不在少数,据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正德朝时,太监刘瑾被籍没家产,抄出“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另一名太监钱宁被籍没时,抄出“黄金十余万两,白金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权臣江彬籍没时,抄出“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赵翼说刘瑾窖藏了五千余两白银,显然有夸大之嫌,可信的数目应该是《明通鉴》所说的“金银累数百万”,这也是明代一名贪官的贪污极限了。但即使是数百万两的贪污数目,对明王朝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要知道明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几百万两银子。而明室覆灭之际,占领北京的大顺军从明朝官员府中搜出来的白银总数,竟然高达六七千万两。再加上其他各地的窖藏,学者估算,明末的民间窖藏白银至少有二亿多两。这一大笔以亿两计算的白银,平日就静静地躲在贪官与富豪的地窖里沉睡。而当时整个明王朝所有的白银存量——包括从唐宋元时期积累下来的白银、明代生产的白银以及从海外流入的白银,加起来也才7.5亿两左右。这7.5亿两白银,大量被铸成银器、银饰,大量流入中亚,成为明朝货币的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这部分白银货币还不是全部进入市场流通,还有很大比例被人们窖藏起来,退出了流通领域,人们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导致明末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用当时人的说法,叫做“银力已竭”。我们知道,晚明社会的商业繁荣,主要得益于从美洲与日本流入的巨量白银。朱元璋建立的经济体制,以“反市场”、“逆货币化”为基调,明代近300年的铸币总量,不及宋神宗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量,明初的民间交易,居然要采用以物易物的极落后方式,国家的赋税也以实物税与劳役为主。若没有海外白银的输入,商品经济根本就没办法展开。经济史学者描述说,“明代市场的复苏始于弘治、正德朝,不过长期受制约于通货供应短缺而局限于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从万历朝开始,明代经济和社会遽然呈现井喷似的繁荣景象,且影响所致,遍及全国。通货的突然充沛,当然是由于16世纪以来海道大通以后的白银输入。”谁知道,到17世纪中叶时,由于“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导致大量银子(这个数目相当于海外白银的流入量)沉淀于地窖,进而导致明末经济又爆发出通货供应短缺的问题。历代王朝在衰亡之时,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只有明王朝因为通货紧缩而走投无路。朱元璋惩治贪官之严酷,堪称空前绝后,但最后明王朝的墙根,还是被贪官掏空了。这真是历史的莫大讽刺。(来源:财经网)我们还想为你推荐近期分享数最高的热门文章,欢迎回复 推荐 一次性提取:直辖市崛起 香港落寞谁人知?北京扫黄众生相:从明星到市委书记扯淡的金融创新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caijingwangwx
财经网微信,用财经思维勾搭一切。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投资理财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白银货币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