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为什么没人抄底了,价值投资名人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抄底与逃顶与价值投资水火不相容
去年利好不断,卖出者不断踏空,遭到嘲讽;(包括巴菲特)
今年利空不断,买进者不断套牢,遭到讥笑;(全球基金经理对巴菲特说No)
去年逃顶者多少,今年抄底者几多?
去年顶(事后许多时间后)已经确认,今年底......(或许已经见底而浑然不知!)
只有进入价值低估区间就买或敢买的才入投资门,怕套和想一买就涨的连投资的边也没有沾到.
对我们做资产管理或一些其他事情的人来说,套才是绝对安全的保障.(也可以理解为价值投资者的自嘲,不用套的感觉谁都知道更爽,去年狂欢中的中国证券市场就是如此情景)
全球主要国家减息周期开始了.在美元这个超长期贬值周期里,未来全球通货膨胀速度的加快与死亡一样确定.(短期内美元暴涨击伤中信泰富的确说明正确的道路上也尸横遍野,"杠杆是一切投资/投机者的大敌"只有在经历后才坚信这句话的正确无比)
现在起经不起通涨考验的现金将是废纸一张,优质股票才是黄金.
我们坚信这些确定事件的不断发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勿入巴菲特“抄底”误区 价值投资是真正目的_网易新闻
勿入巴菲特“抄底”误区 价值投资是真正目的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国内媒体以“抄底”来形容巴菲特的投资意向是危险的,因为这可能给中国的投资人造成某种误导。在真正的底儿现身之前,抄底的风险绝不可轻视。我们必须纠正对抄底情有独钟的投资偏好——这不是科学而理性的投资态度。
  在次债危机持续数月之后,巴菲特终于出手了。2月12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已向美国最大的3家债券保险商Ambac、MBIA以及黑石集团参股的FGIC提出建议,拟以50亿美元为他们的8000亿美元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服务。作为解决债券保险市场混乱状况的一种选择,巴菲特的建议提升了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推动当天美国股市高开,道琼斯指数上涨超过1%,欧洲股市当天也大涨3%以上。
  我注意到,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普遍用了巴菲特出手“救市”或“抄底”这样的表述。巴菲特真的是在“救市”或“抄底”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最起码首先应该弄明白巴菲特投资的是什么:巴菲特投资的业务是再保险,对象是市政债券。这种投资的风险相对而言是比较小的,而收益却很大,50亿美元与8000亿美元的对比本身就透露出巴菲特以小博大的精明。
  巴菲特所投资的是再保险业务。再保险也叫分保,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它可以使保险人避免危险过于集中,不致因一次巨大事故的发生(如这次的美国次债危机)而无法履行支付赔款义务,对经营保险业务起着稳定作用。再保险业务的风险相对是比较小的。以非比例再保险为例,只有当赔付保险金的额度超过一定范围时,才由再保险人承担部分或全额赔付责任,如果赔付额度是在一定限额内,则由原保险人自行赔付。
  如果说再保险投资是风险比较小的投资的话,那么,投资于市政债券可以说为再保险又装上了一把安全锁。
  市政债券又叫市政证券,它向公众公开发行,主要用于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教育设施或其他公益设施等。市政债券所依附的信用基础是地方的税收能力,本金和利息都能定期足额及时支付,从其诞生至今,很少有违约现象发生。这注定了市场债券的低风险特点。城市基础建设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或缺的,其稳定的需求注定了它收益的稳定性。巴菲特选择将市政债券作为再保险对象,可谓精明透顶。
  市政债券属于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在次债危机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动荡的当下,投资于市政债券的再保险业务将能够稳赚一把。显然,巴菲特的目的不在于“救市”,而是一种纯粹的投资行为,尽管他的这种投资信号的确在客观上产生了“救市”的效果,那也无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
  巴菲特的精明固然过人,但保险公司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对巴菲特的意图自然洞察秋毫。保险公司现在最头痛的是各种高风险的结构性融资工具(如担保债权凭证等),巴菲特只字不提,却紧盯着违约风险最小、称得上最优质资产的市政债券,并且,巴菲特的投资建议条件极为苛刻,他愿意再保险的8000亿美元市政债券不包括次级贷款部分,且只提供保险商30天的机会。在保险公司看来,这不是雪中送炭而更像是趁火打劫。于是,巴菲特的建议刚一发出,就立即遭到其中一家保险公司的拒绝,另外两家公司估计最终也会拒绝。
  我认为,国内媒体以“抄底”来形容巴菲特的投资意向是危险的,因为这可能给中国的投资人造成某种误导。事实上,在这则消息见诸报端后,国内有关去美国抄底的建议又立即鹊起。像美国这种成熟而开放的资本市场,“底儿”绝对不是那么好抄的。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就带有抄底的意图,但没有想到次债危机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没有见底。截至美国时间2月12日,中投公司这笔投资浮亏额约达12.18亿美元(合约87亿元人民币)——这还没有算上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因素。
  我们必须纠正对抄底情有独钟的投资偏好——这不是科学而理性的投资态度,而更近乎一种赌博行为。要知道,巴菲特从来都不是一个抄底高手,在他的个人投资理念中,也没有“抄底”这一项。在巴菲特的一生中,他所投资的股票90%以上都是刚买入即被套,巴菲特在被人津津乐道的可口可乐的投资中,买入后不久就被套30%。显然,巴菲特不是抄底高手,事实上,他也从来没有试图去抄过底,而是始终遵循价值投资的理念。巴菲特说过:“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正是这一原则,促使巴菲特更关注投资对象的未来成长性而不是短期行为。
  具体到目前,如果说美国次债危机已经接近尾声,巴菲特的投资就不会保守到仅投资市政债券的再保险业务方面;如果说美国资本市场底部正在形成,用不着美国高官四处求救,国际资本即蜂拥而入去抢着抄底了,自然,美国总统布什也不用心急火燎地出台政策去救市了。投资是基于高度理性分析基础上的选择。在中投公司还未成立之时,我们就匆匆向黑石基金投资30亿美元,如果不是有抄底或赌的心态在作怪,是难以解释得通的。但愿这次教训让我们学到真正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知识。
  回到本文主题,我认为,从巴菲特对市政债券的再保险投资意向中,我们应该学习其独到、精明、安全、稳妥的投资理念(比如,我们也可以开价高一点投资美国市政债券的再保险业务),而不是试图去抄某个底——在真正的底儿现身之前,抄底的风险绝不可轻视。(陈军华)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商品名称:
评价得分: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此评价对我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您现在的位置:
价值投资为什么不仅仅只是抄底就成
  价值投资为什么不仅仅只是就成
  《抄底&&把握市场时机》的作者为美国投资界名人本?斯坦及菲尔?德姆斯,但我读后却没什么感觉。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指数基南方网资者,这本书倒不妨读一读。
  根据本书两位作者的研究,如果投资者能够把握市场时机(抄底),从长期来看,效果甚至会比定期定额投资指数都要好。那么,如何抄底呢?作者给出的方法都不需要费什么力气。如,你可以在市场价格低于15年价格的每年年底购买标普指数,每次投入2000,如果自1901年年底开始这样做,1个世纪后投资者累计投资总额仅为8万美元,但资产会达到122.62万美元;作为对比,定期定额投资者每年年底投入1000美元购买标普指数基金,累计投资10万美元,但最终资产只有105.10万美元。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市盈率、股息收益率和基本价值等把握时机的方法,其原理大致相同,就是在这些指标低于或高于15年均值时买进股票而已,掌握这些方法都不难。
  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投资领域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恐怕都不会满足于作者在书中的做法。作者没有谈及,他们说,&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标准普尔指数如果你坚持随意投资,那么请你合上这本书。我向你道别,并祝你好运,因为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增强那些抗风险能力小、保守的投资者们的投资信心。&见鬼的是,作者这话载于133页,而这本书总共不过167页。
  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了巴菲特的话,但其主要观点与价值投资理论是相悖的。如,作者说,&如果你想要知道你所持有的每一只股票的真实价值,那么可以想象一下,这将是一项需要花费多大工作量的工程。聪明的投资者往往善于利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然而,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如果不知道一只股票的真实价值,那又做的是哪门子价值投资?你也很难想象巴菲特会依靠别人的估值决定是否买卖一只股票,他一直提倡独立思考的。
  再如,作者对现金流的看法也令人诧异,&我们不推荐用现金流的方法来判断某只股票的投资价值,而只是把它作为衡量证券市场冷热的温度计。因为这种衡量公司价值的方式有失偏颇,比如许多&有创造力&的会计师和公司主管会任意捏造财务报表,而使其现金流给投资者们展现出一幅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假象。&
  但凡有会计、审计方面基本常识的投资者大概都会知道,如果上市公司要捏造财务报表,伪造现金流的难度要比伪造利润大得多。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的现金流你都不能相信,那么其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数据就更不可信,市盈率、市销率等估值方法也就提都不用提了!如果上市公司都是或大多如此,以至于基于现金流的估值方法完全不可行,价值投资者如巴菲特之流干脆回家歇着去好了。
  当然,巴菲特还一直在工作,而且成功到了连作者也要时不时引用他几句话的地步。我还发现,巴菲特从1957年起开始经营合伙人企业,而这一年按作者的理论无论是价格、市盈率、股息还是托宾Q比率都偏高或高于平均值,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1968年。换言之,在巴菲特努力经营合伙企业的这些年,都不是作者认为合适的买入股票的时机。所幸这本书问世较晚,否则巴菲特或许会受其影响另谋他业也未可知。
  玩笑归玩笑,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当是乐观的、积极的。
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南方财富网。
(南方财富网)
南方财富网声明: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K线图学习
48小时排行&...&&抄底
未来十年的...
扫描二维码,下载文件到手机
相关文档推荐
当前文件信息
浏览:63次
您的VIP会员已过期,是否续费?
用户应遵守著作权法,尊重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不违法上传、存储并分享他人作品。举报邮箱:
京网文[0号 京ICP证10078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投资代表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