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军事是先以军事中心,政治中心为都,还是商业中心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十四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七单元 第十四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85次
资料类型:工作计划
文档大小:1.33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内容 相同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影响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会分析] 问题 设计 (1)材料1中认为封建社会的农、工、商关系如何(2)材料2中的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键信息 (1)材料1表明统治者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①划线部分认为农业是本业,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工商业为末业(2)材料2表明“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②划线部分认为由于“闭关锁国”导致沿海居民贫困,盗贼猖獗 历史结论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到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凸显,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 [研一题] [例1] (2011·浙江高考)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会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同乡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  B [通一类]
从近年高考情况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是考查重点,主要考查商人地位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考点,多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备考过程中应关注商品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古代商帮诚信经营理念及其意义。 [闯一关] 1.《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 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粱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这种状况最早出现于两宋时期。 答案: C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2: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3:(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4:“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1、4,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2与材料3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3)据材料4,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据材料2、4,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第(1)问中第一小问由材料1中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乐观时变”“趋时”“谋”“用兵”“行法”等关键信息来归纳经商理念。第二小问由材料1中吕不韦“家累千金”、材料4中的富室称雄的新安、“山右”“大贾”等信息来回答战国与明代的商业特点;第(2)问由材料2中的“求珠”“采玉”“党项马”“吐蕃鹦”“锦”等信息可知,唐朝商品主要为高 档的奢侈用品。由材料3中的“蒲合簟席”“屏帏洗漱”“ 时果”“领抹”“帽子”等可知宋朝商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第(3)问从经营商品的种类及奢俭情况来回答徽商与晋商的不同;第(4)问由材料2中的“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材料4中“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等信息来概括商业发展的条件。 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答到其中2点即可) 特点:战国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 (3)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4)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 [研一题] [例2] (2011·福建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倾向,故选D项。A项错误,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明确体现了百姓重商的情形;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答案]  D [通一类]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闯一关]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这些世纪 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下列最能说明这一描述的原因是
(  ) A.政府“重农抑商”断绝商业发展 B.政府“海禁”政策断绝对外交往 C.政府“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往 D.政府鼓励发展商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说的是当欧洲各国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仍沉浸在农业文明中,A、B两项表达错误,D不符合材料意思。 答案: C 4.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 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中国却没有发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人为原因在于
(  ) A.“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入中国,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解析:题干中的“人为原因”是解答的方向,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在中国成长为参天大树的人为原因,因此只能从政府的政策方面去考虑。 答案:A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 业发展的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 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朝代 概况 商朝 善于经商 春秋战国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 秦汉至隋唐 经商受到
的限制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时间地点 朝代 概况 隋唐 都市商业、农村集市、柜房、飞钱 两宋 商品种类增加,“
”出现,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
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商帮”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交子 大都 [走出误区]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市与
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
、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
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民居 景德镇 交易活动 [轻巧识记]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2)城市的发展: ①原因:
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 “
”的说法。 丝绸之路 扬一益二 [走出误区]
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政治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大都是政治性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与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市有明显不同。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①汉唐:西汉时期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期广州设有
,专管对外贸易。 ②宋元:两宋时期
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③明清: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广州“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
,其 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海外贸易 市舶使 十三行 朝贡贸易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所有。 (2)夏商周时期: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
,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
。 氏族公社 世代享用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
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③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实行
,限制土地买卖。 ④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土地私有 商鞅变法 均田制 [形象理解]
土地兼并问题 2.“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生产甚至危及
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 租征收,巩固
。 封建政权统治 封建统治 (3)产生:战国时期,
在秦国首倡。 (4)发展: ①西汉:汉武帝推行
、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②明清:封建政府依然固守
政策,继续实行专 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阻碍了
的 发展。 商鞅 重农抑商 货币官铸 资本主义萌芽 [形象理解]
该漫画反映了我国古代“重农抑商” 政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重农 抑商”政策的推行,在封建社会前期, 有利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到了明 清时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①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危及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 ②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倭寇 互市 (2)清代“闭关锁国”: ①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外市场 要点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1.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 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 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走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 物;再后货币固定为金银等。北宋时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展为地缘 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 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2.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 市和晓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 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 外贸易发达。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 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学会分析] 问题 设计 (1)材料1中的商业活动有何限制(2)与材料1商业活动相比,材料2的商业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获取 关键 信息 (1)材料1反映了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涌现出众多商业城市。①划线部分体现了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政府设置市场管理商业活动(2)材料2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繁荣。②划线部分“买卖昼夜不绝”反映了宋代交易无时空限制 历史 结论 中国古代商业随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在活动场所、商品、城市等方面的不断增加,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要点二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政策 实施时期 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目的 相同点 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点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材料1:长安市有九,各方;①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卷二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汉书·食货志》
材料2:②“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1:我国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雍正帝)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①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②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8299所
24小时更新:2798
总量:5730060
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人教版必修2)
2012高一历史学案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人教版必修2)
资料类别:
所属学科:
适用地区:全国
所属版本:
资料类型:暂无
下载扣点:1点
上传时间:
下载量:5057次
文档大小:3.31M
所属资料:无
内容简介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
(1)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特点: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1)政策:重农抑商,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特点: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2)表现: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问世。
(1)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②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1)原因:交通发达。
(2)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1)政策: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压制政策。
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②出现晋商和徽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
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繁荣原因:?
①封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④水陆交通的便
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等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⑥封建赋役制度的改革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等,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不利因素:①古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对商品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很显著的;②政治上,我国古代有很多朝代对商业的限制非常严格,历代封建王朝大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③历史上黄河改道等自然灾害也对商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广大农民的贫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购买力等。
例1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
                   
A.当时人民的勤劳
B.城市的繁华景象
C.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D.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解析 题干材料中所提到的杭城即南宋的都城临安,当时临安城内的夜市已经相当繁华,商业兴盛,买卖昼夜不绝,由此反映出南宋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③按时开市、闭市。
①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②“草市”更加普遍。
③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
④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⑤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①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的功能看,自先秦到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市场逐渐多样化。?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例2 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在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而西汉时期不可能出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这种现象,故D项不符合史实。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②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效益。
(2)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下图是2005年发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坚持“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是中外交往和贸易史上的大事。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对郑和下西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郑和下西洋重点进行的是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B.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贸易发展,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C.郑和下西洋属于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宣扬了国威,政治目的高于经济目的
D.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其中民间贸易是主要的
解析 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故D是错误的。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12“汉朝货币”和“唐朝货币”插图和P13“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插图。
【信息解读】 三幅插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货币情况,隐含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不同的阶段特征。
【史料应用】 1.右图为北宋纸
币铜版拓片,据此可以判断(  )
A.商帮经济实力雄厚
B.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C.为商业服务的银行雏形开始出现
D.晋商开始兴办票号
解析 A、D两项都是在清朝时出现的,而C项是唐朝的柜坊开始的,故B项正确。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13“东汉市集画像砖”及“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插图和P14“山西平遥市楼”及“《清明上河图》(局部)”插图。
【信息解读】 四幅插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状况,材料隐含了随着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史料应用】 2.对比图二与图一,中国古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
     图一
A.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
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
C.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D.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
解析 结合唐宋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状况可知,在唐代城市商业有着严格的时间和地域限制,而在宋代这些限制都被打破。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14[历史纵横]。
【信息解读】 历史纵横从元朝政府设市舶司,制市舶法则;收取进出口商税三个方面分析了元朝对外贸易的状况。材料隐含了元朝时,中国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史料应用】 3.结合历史纵横,下列关于元朝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设立市舶司 ②制定市舶法 ③制定进出口税率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①②③④
解析 ④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所以排除含④的选项。
请思考: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P12)
方法点拨 柜坊类似于今天的银行,飞钱类似于今天的汇票,它们的出现,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答案要点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变式1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劵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四》
请回答:材料中“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对商业服务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案 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作用: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各地之间也不用运输税钱,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本课测评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P15)
方法点拨 回答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可以从商业发展的历程,对内、对外贸易的发展,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回答。
答案要点 我国商业兴起较早。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银行的柜枋,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变式2 明清时期很多著明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解析 图中显示的是晋商的高宅大院,这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发财后大都投资于建设,而不是扩大商业规模,这不利于商业的再发展。
二、学习延伸
请思考: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
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方法点拨 认真阅读材料,从徽州人本身的传统习惯和特性上找原因,注意归纳总结。
答案要点 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达的主要原因是勤俭诚信和谦虚朴实。顾炎武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徽商发达的原因还包括他们精于经营之道,注重了解市场抓住时机,并有果敢决断的胆识;再者他们的成功,与相关社会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变式3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
A.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B.注重买田置地
C.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D.注重多样化经营
解析 从材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可以看出,徽商注重扩大投资,积累资本,扩大经商规模,故应选C。
课程标准   课标追问 要点提示
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城市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概述古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1)阶段特征:①商朝时商业兴起;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繁荣;③秦汉至隋唐时期,商业发展受到时空限制;④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空前繁荣;⑤元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
(2)城市的发展:①宋以前城市中的市坊严格分开;宋以后,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北方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南方的城市大都是商业中心。
(3)对外贸易:①汉唐时期,对外贸易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②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③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2.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2)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3)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4)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6)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7)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1.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
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
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材料内容反映的就是卫国商人子贡经济实力雄厚,令人刮目相看,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表明其社会地位优越。正确答案为C项。
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对商业的管理。通过题干中的“令”“日中”等文字可推断出①③正确,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而所给备选项中的②反映的是手工业发展问题,与此无关,因此应排除带②的选项。
3.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从各地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D.他的商业活动受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业和城市发展有关史实的记忆和理解。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坊市分开,故这位商人不可能在居住区开绸缎店。B、C两项符合当时商业发展的状况,D项反映了政府对城市商业的严格管理,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
4.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材料所反映出宋代城市商业的特点是(  )
A.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B.市分散在城中,形成街市
C.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D.宋代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阅读材料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材料中反映出宋代城市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A、B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唐朝。
5.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解析 从题干中“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农商并重”可以判断张居正认为农、商都重要。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中只能体现出“农商并重”。材料只能体现出张居正的主张,体现不出C、D两项。
6.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③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④集镇和夜市的兴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 ①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②发生在西汉时期,③出现在明清时期,④发生在宋朝以后,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7.最能反映唐诗“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笙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长安”所描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是(  )
A.银行雏形柜坊唐朝已经出现
B.唐朝时期安西地区丝织业发达
C.陆上丝绸之路带来商业繁荣
D.唐朝长安城商品贸易蓬勃发展
解析 从材料“边城”、“铃声”、“应驮白练到长安”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故应选C。
8.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居民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解析 “草市”的出现是在唐朝,宋朝以后更加普遍了,而汉代长安“市”没有“草市”,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9.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
A.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随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
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解析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发展,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故应选D。
10.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
解析 图中②是彩瓷作坊,彩瓷的出现是在明朝,④是徽商会馆,徽商和其他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因此,②④不可能出现在北宋东京城内。
11.阅读下列材料:
 唐朝都城长安   《清明上河图》(局部)
   唐朝开元通宝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清代广州十三行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思考,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在城市布局上,唐朝都城和宋朝都城在布局上有何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对外贸易的表现有哪些?
(4)材料三反映出我国古代对外贸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5)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国古代商业有何特点?
答案 (1)表现:①唐朝时期,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除了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②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时期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汉口镇等四大名镇。
(2)区别:唐朝时期,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坊和市有着严格的区别;而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3)表现:①西汉时期,我国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置专门的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③宋朝时期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④元朝时期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4)政策:①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朝贡贸易占比重大。②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5)特点:①城市逐渐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如宋朝时全国出现的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②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③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阻碍。④对外贸易受到统治者对外政策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走向衰落。⑤商品经济始终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动摇封建经济的基础。
1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战国货币  图二 北宋的交子 图三 景德镇
的瓷器工场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特点?这种情况是怎样结束的?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简要分析其特点。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 (1)货币不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
(2)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原因:北宋时,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了便于交换,纸币产生了。
(3)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逐渐向纸币演变。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从而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预览已结束,如需查看所有内容,请下载资料!
对不起,此页暂时无法预览!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军事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