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上窑蔬菜黄石农产品批发市场场会拆迁吗

湖北省农业厅-湖北农业信息网
当前位置:
新常态下黄石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蔬菜产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要,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以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我市城区人口日益增长与近郊蔬菜自产自给量日益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蔬菜质量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蔬菜产业的发展急待加强。为贯彻落实全省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总体要求,推进新常态下我市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我办对我市新常态下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发展现状
1、生产发展现状。
我市的35万亩(含莲子、西瓜、甜瓜、甜玉米、草莓、吊瓜、食用菌)菜地主要分布在城郊和长江沿线、106及316国道沿线,每年复种面积50万亩,种植的蔬菜种类有91种,其中藜蒿、杏鲍菇、虫草、莲藕、莲子、南瓜、冬瓜、西瓜、大白菜、甘兰、红菜苔、萝卜、竹笋、蕨菜为黄石的优势蔬菜,尤其是藜蒿和杏鲍菇享誉全省。蔬菜年总产量70万吨(其中餐桌蔬菜64.5万吨,莲子、吊瓜、草莓、西甜瓜、甜玉米等水果型和零食型蔬菜5.5万吨),上市量约58万吨,年产值16亿元。
市郊菜地分布在汪仁镇、太子镇、大王镇、章山街办,其次在江北农场、冶钢农场、河西工业园、章山街办、铁山街办、东街办、新街办、老街办、团街办、花街办,总面积1.5万亩(包括7000亩莲子)。大冶菜地主要分布在东岳街办、大箕铺镇、保安镇、灵乡镇、刘仁八镇等地,总面积14万亩。阳新菜地主要分布在兴国镇、黄颡口镇、浮屠镇、韦源口镇、龙港镇、排市镇、军垦农场、综合农场、荆头山农场、半壁山农场等地,总面积19.5亩。
2、科技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初、中、高级职称的蔬菜科技人才20多名,每年推广应用各种先进的品种、技术、设施、肥料、药剂、模式等成果10多项,培训农民几千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几万份,我市的杏鲍菇生产技术、虫草生产技术、软管滴灌应用技术、藜蒿扦插栽培技术在周边县市有较高的知名度。市菜科所的实力在全省排行第二,仅次于武汉菜科所,其选育的鄂黄系列黄瓜品种享誉全国。
3、山野蔬菜开发现状
我市开发的山野蔬菜有蕨菜、竹笋、水芹菜、灰灰菜、芡实、枸杞、鱼腥草、地菜、马齿苋、珍珠菜、辣八豆、野百合、兰花菜、马兰、南姜菜、垂盆草、韭葱、菱角、香椿、藜蒿等20种,年产量4万吨。其中藜蒿、竹笋、水芹菜、菱角、芡实已进行了多年人工种植。
4、蔬菜加工发展现状
我市现在干制、酱制、泡制、腌制、豆制五大系列的黑豆、黄豆、辣椒、萝卜、藠头、豇豆、辣八豆、黄花菜、竹笋、蕨菜、兰花菜、马齿苋、马兰、地菜、枸杞、南姜菜等品种达30多个,年加工量约2万吨,年加工产值0.6亿元,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外,主销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
5、鲜菜内外调剂现状
我市每年外菜内调18.3万吨(不含鄂州、浠水等市外周边农村非机动车运输供应我市城区的4.5万吨),其中黄石城区10.3万吨、大冶4.5万吨、阳新3.5万吨;2、3、4、5、8、9月的调入量约占总量的80%,调入的种类主要是生姜、蒜头、蒜苗、辣椒、茄子、番茄、胡萝卜、菜豆、山药、黄瓜、苦瓜、土豆、包菜、西瓜、荷兰豆、芹菜、金针菇、大葱、洋葱等。调入蔬菜主要来源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广东、海南、云南、武汉、宜昌、蕲春、武穴等地。
我市每年内菜外调10万吨(含莲子、西甜瓜、吊瓜和甜玉米1万吨),其中阳新8万吨,主要种类有藜蒿、莲藕、西瓜、莲子、蕨菜、南瓜、冬瓜、竹笋、大白菜、甘兰、辣椒、甜玉米、吊瓜、杏鲍菇、虫草等主要销往广东、河南、湖南、江西、上海、武汉等地,其中大部分莲子和部分莲藕给出口商供货。
6、蔬菜销售现状
黄石城区现有3个批发市场、20个零售市场、24个超市,大冶和阳新县城各有1个批发市场、4个零售市场,每个乡镇农场都有1个零售市场,蔬菜运销大户200多人,专业零售商1000多人;每天销售鲜菜1700多吨。城镇居民平均每天消费鲜菜约750克,农村居民平均每天消费鲜菜约1000克。
全市蔬菜年消费总量73.8万吨(不含西甜瓜、吊瓜、草莓、甜玉米和莲子等水果型和零食型蔬菜),其中城镇居民(含入城镇农民)消费62.1万吨,农村居民(不含入城镇农民)消费11.7万吨;自产自给量55.5万吨,餐桌鲜菜实际总缺口在18.3万吨左右,蔬菜自给率75%。
我市城区(按90万人口计算)平均每天需菜量675吨(不含西甜瓜、吊瓜、草莓、甜玉米和莲子等水果型和零食型蔬菜),年需菜量24.3万吨,其中市郊提供1万吨,鄂州、浠水、蕲春、大冶、阳新等周边农村供应13万吨,外菜内调10.3万吨。
二、产业优势
1、蔬菜集约化种植特色明显
近几年,我市积极组织各乡镇农场探索农村耕地流转新机制,引导农村闲置耕地和种植水平较差的耕地逐步向蔬菜种植大户、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并搞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大力发展蔬菜集约化生产,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到2014年底,全市共流转承包耕地面积11万亩,约占蔬菜基地总面积的32.4%,全市种植规模在3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达300多家;这些种蔬菜种植大户、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均按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统一茬口安排、统一机械化耕作、统一整地作畦、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播种育苗、统一肥水施用、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采收上市、统一清洁田园,不仅取得了规模化的种植收益,而且解决了我市众多大型畜禽养殖的粪便污染问题,缓解了城区蔬菜“春淡”和“秋淡”供应问题,其生产的蔬菜产品真正达到了无公害以上水平,并成为了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丰收。
在众多蔬菜生产企业中,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阳新新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湖北新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新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阳新县王英镇杨林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盛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蔬菜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目前,全市3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有200多个,种植总面积有11万多亩。来自四川的周勇为个人露地蔬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大户,他在保安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阳新半壁山农场兴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的2700亩鄂莲5号莲藕、鄂莲6号莲藕、太空莲1号莲藕代表了我市莲藕种植的最大规模和最高水平,是我市最大的水生蔬菜种植户。阳新新冠农林公司的杏鲍菇等系列食用菌产品日产量2.5~3.4万公斤,成为了华中地区的第一杏鲍菇大户,也是我市最大的室内蔬菜种植户。
据统计年报数据,2011~2014年全市蔬菜基地面积分别为29万亩、31万亩、33万亩、34万亩,2015年已达到35万亩。2011~2014年全市蔬菜产量分别为60.23万吨、63.36万吨、66.21万吨、66.48万吨,2015年预计可达到70万吨。2011~2013年全市蔬菜人均占有量分别为241.33公斤、253.53公斤、270.13公斤、273.6公斤,2015年预计可达到280公斤。
2、合作组织蓬勃兴起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登记注册的蔬菜合作社有120家,其中:大冶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太子镇东风农场种养专业合作社、平原村原生态专业合作社、金竹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国家级示范社;宝塔湖藜蒿专业合作社、金柯辣椒专业合作社、蔡和岭辣椒专业合作社、新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军垦蔬菜专业合作社、宏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民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级示范社;社员们相互合作,搞好蔬菜的产、科、销工作,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增产增收。其中宝塔湖藜蒿合作社网络社员477户,种植藜蒿面积近2万亩,已成为湖北省最著名的藜蒿生产基地;金竹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和大冶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宏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宝塔湖藜蒿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已成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阳新军垦蔬菜合作社生产“君垦”牌的南瓜、冬瓜、西瓜、大白菜、包菜、萝卜畅销全国各地,尤其是迷你小冬瓜畅销广东市场,每亩产值一般在1.2万元以上,创造了冬瓜亩产值的最高纪录;大冶金柯辣椒合作社和阳新杨林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种植和泡制的高山辣椒闻名黄石,畅销周边地区;大冶市的茗山乡青松种养专业合作社和阳新县的宝塔湖藜蒿专业合作社、新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已经成为我市2014~2015年园艺博览会的参观点。
3、精品品牌不断涌现
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的“东角山”牌蔬菜、“木之缘”牌食用菌、“五夫”牌蔬菜、“君垦”牌蔬菜、“春潮”牌藜蒿、“绿冶”牌蔬菜、“十里崖”牌香菇、“灵祥”牌香菇、“金泽玉湖”牌冰糖西瓜、“晨山”牌、“蔡和岭”牌、“灵溪”牌和“真有味”牌、“毛铺”牌系列加工蔬菜等14个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优质品牌;其中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东角山”牌蔬菜、阳新新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木之缘”牌杏鲍菇、湖北新阳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五夫”牌蔬菜、黄石市军垦农场的“君垦”牌蔬菜被认定为湖北名牌。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黄石、大冶、武汉城区设立了多家“东角山”牌有机蔬菜专营店,“东角山”牌有机蔬菜也成为了很多餐馆酒店的蔬菜特约供应蔬菜。阳新新冠农业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木之缘”食用菌,是湖北乃至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杏鲍菇和虫草生产企业,每天出产杏鲍菇、灵芝、虫草、秀珍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2.5万多公斤,高峰期达3.4万公斤,产品深受广大市民喜爱,远销武汉、南昌、郑州、广州、重庆、合肥、北京、九江、鄂州等地;2013年该公司在阳新县城北工业园区投资1.1亿建设了食用菌深加工项目,2014年已全面开展食用菌干制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饮料、破壁灵芝孢子粉、北虫草等多种食用菌的精深加工生产,产品出口台湾、香港等地市场。黄石市军垦农场生产的“君垦”牌小冬瓜长期销往广东市场。阳新县金泽科技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金泽玉湖”牌冰糖西瓜畅销省内外市场。
4、特色蔬菜日益丰富
一是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各地山场丰富的山野菜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大力采摘蕨菜、枸杞、鱼腥草、地菜、马齿苋、珍珠菜、野百合、苦菜、兰花菜、马兰、南姜菜、韭葱、菱角、竹笋、香椿、藜蒿等特色山野蔬菜,现年采摘量达到4万多吨,其中80%用于干制和泡制加工后销往全国,带动农民年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二是藜蒿、芡实、粉葛、马兰、水芹菜、黄秋葵、紫背天葵等特色山野蔬菜的人工种植面积逐年在扩大。现在总面积已达到3万多亩,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大王镇桂湾村的李建国同志种植的300多亩芡实和保安镇黄海村的陈迪家同志种植的400多亩粉葛已成为2014年我市高效特色蔬菜的新亮点。
三是我市还充分利用低凹水田,大力发展莲藕、莲子、芡实、茭白、水芹菜等水生蔬菜生产。全市水生蔬菜总面积达到9万多亩,尤其是2012年引种的龙茭2号等双季茭白,不仅使茭白的亩产量提高了200%,而且填补了我市场春季茭白空白。
四是我市还利用空闲房屋及荒地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十二五”期间,我市食用菌面积、产量、产值年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市食用菌的年生产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年总产量达到2000多万公斤,年总产值达到1.3亿元,食用菌种类有平菇、香菇、蘑菇、金针菇、竹荪、草菇、黑木耳、毛木耳、杏鲍菇、巴西菇、鸡腿菇、灰树花、茶树菇、姬菇、大球盖菇等15种,其中杏鲍菇、平菇、香菇、蘑菇、金针菇已形成规模,年产量在150万公斤以上。
5、“猪—沼—菜”生态产业模式发展了1万多亩
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应用“猪—沼—菜”模式,利用猪场的沼液、沼渣作为蔬菜肥料发展优质蔬菜生产。到目前为止,已发展“猪—沼—菜”模式2万多亩,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节省了蔬菜生产投资,保护了耕地土壤团粒结构,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6、科技兴菜日益红火
“十二五”期间,为实现我市蔬菜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实现地产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并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组织推广应用名特优新品种和科技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蔬菜新品种有耐莫塔蜜番茄、耐莫尼塔番茄、萧新十八号红辣椒、碧玉1号冬瓜、藤县和平无渣粉葛、鄂莲6号莲藕、太空莲1号莲藕、常香芫荽、鄂菜薯1号、苏芡杂2号芡实、玉麟西瓜等优质高产高效品种30多个,其中耐莫塔蜜和耐莫尼塔番茄使我市的番茄产量增加了1倍,苏芡杂2号芡实和藤县和平无渣粉葛填补了我市生产空白,鄂菜薯1号薯尖填补了我市4~6月份的薯尖的空白。“十二五”期间,已推广应用了软管滴管技术、西瓜嫁接技术、西瓜全程大棚覆盖技术、冬瓜全程大棚覆盖技术、杀虫灯防治害虫技术、黄板诱杀害虫技术、机动喷雾器使用技术、有机基质育苗技术、藜蒿配方施肥技术、大棚食用菌生产技术等新技术十几项。“十二五”期间,在大王、军垦、龙港、大箕铺、刘仁八、金牛、茗山、殷祖等地,新建钢架大棚3000多亩,还给1万多亩菜地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使我市蔬菜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7、蔬菜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
我市一是选择保安镇、大箕铺镇、刘仁八镇、浮屠镇、黄颡口镇、茗山乡、半壁山农场、军垦农场、综合农场等无工业和医疗“三废”污染的地域作为蔬菜新的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对象进行开发。二是大力推广应用腐熟猪粪、饼肥、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及菌肥,以减少化肥用量。三是推广应用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黄板、蓝板、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防虫治虫方法,并配合使用农业综合防治技术、嫁接技术、无土育苗技术,以减少化学农药应用。四是每年经常开展农资打假,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专项治理行动,以确保生产蔬菜产品投入品的安全。五是黄石市综合性农产品检测中心投入使用以来,蔬菜质量安全检测设备配套更加完善,蔬菜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大幅提高;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在大冶市、阳新县也基本建成;全市有16个乡镇(农场、街办)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有8家生产基地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室。初步形成了市、县、乡(镇)、企业(基地)的蔬菜检测体系,强化了蔬菜质量安全准出检测。近几年,我市的蔬菜质量安全工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年年代表湖北省接受农业部的检查;蔬菜的生产效益也是年年相对提高。
到目前为止,在我市各级农业部门的积极促进下,全市有效使用农业“三品”标志的企业21家,产品总数87种,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0家13种产品,绿色食品10家36种产品,有机食品1家38种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达到16万亩,产量12万吨。其中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东角山”牌蔬菜,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成为了湖北省首批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产品,认证产品种类为38种。
8、蔬菜电子商务发展较快
在互联网+的大潮中,蔬菜生产、消费、供给的产业链得到了更好的资源配置,我市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多次组织蔬菜生产者与电子商务经营者对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湖北盛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盛丰公司)、黄石落平电子商务公司、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鑫东公司)、湖北食真田园有限公司(食真田园)、茗山毛铺生态农业公司、大冶龙凤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6家蔬菜电子商务企业利用互联网,每天将1万多公斤蔬菜产品销入百姓家和单位食堂,发展个人会员8000多户,众多企业、学校吃上了“特供”菜,市民开始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蔬菜产品的优质、便捷服务和合理价格。
9、市政府投入加大
为了发展蔬菜生产,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市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分别列出资金100万元、150万元、150万元、180万元、200万元,对我市新菜地开发项目、老菜地改造项目、科技引进推广应用项目、蔬菜无公害建设与应用项目,实行了以奖代补,我市的蔬菜基地面积由2010年的27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35万亩。在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各县市区和乡镇农场落实配套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每年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带动了产业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1、我市城区自给率严重不足
随着城市的扩展、人口的增加,我市城区对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年需求量达24.3万吨,但我市郊区和大冶、阳新对城区的供应量仅2万吨,占城区需求量的8.2%。我市不足的蔬菜必须从外地调入,外来蔬菜的价格必然要另外加入运杂费、包装费、损耗、通信费、交易费、经销商的利润等,价格自然偏高,一般情况下,比周边地区高20%左右,如果遇到灾害性天气,则比 周边地区高出更多。市场菜价虽高,本地农民却没有赚到钱,还大大加重了我市贫困居民的经济负担,且我市每年最少有6亿元的资金因此而流向外地。
2、近郊上好菜地不断被征用和破坏
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我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建设的近郊上好菜地大部被征用,每年的征用速度为500~1000亩。我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城区人口30多万,城郊菜地有2.3万亩,周边的杨叶镇、花湖镇、汀祖镇、散花镇有服务黄石城区的精细菜地约1.5万亩;而现在城区人口70多万,城郊服务市民餐桌的菜地却不到0.5万亩,周边的杨叶镇、花湖镇、汀祖镇、散花镇也因开发而大量占用菜地,现在服务黄石城区的精细菜地只有大约1万亩。很多没有被征用的菜地也因排灌系统在其它菜地征用时被破坏而无法正常使用,蔬菜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如下陆快车道的建设和工业项目的引进导致峰烈山、老鹳庙、陆家铺、江洋等几个大型蔬菜基地面积大量减少、水电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现有的菜地根本无法种菜,下陆区则由原来的蔬菜输出地变成了输入地,菜价由最低城区变成最高城区。我市的城区人口每年都在增加,但服务城区的菜地不但没有相应增加,反而逐年减少,且基础设施逐年破坏。再加上很多过去的生产者现在变成了消费者,很多过去的产品自给型家庭现在变成了商品购买型家庭。另一方面,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量持续增加,生产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菜篮子”的消费群体也在扩大;在农村,蔬菜自种自食的农民越来越少,转为消费商品菜的农民越来越多,蔬菜经城区批发市场销往农村已成为普遍现象,农村吃商品菜的比率在不断上升,因此,蔬菜生产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我市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蔬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3、基础设施不配套
蔬菜是一种对水电路基础设施要求高的作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一项公益性工程,而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新菜地的水电路设施很少建设,老菜地的水电路设施很少改造,很多菜地的抗旱抗涝抗寒能力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直接导致蔬菜减产或绝收,有的菜地根本无法按时种植,农民种菜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西塞山区的河西大畈就是典型事例。有的地方虽由政府强制开发了新菜地,但基地设施不配套,如军垦农场、荆头山农场等大型蔬菜基地一到伏旱季节全靠农民肩挑手提,十分辛苦,且从事蔬菜生产的经济收益普遍不如外出打工。
4、蔬菜无公害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工业“三废”污染严重。我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下钢、有色、电厂、无机盐、众多的选矿场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中含有二氧化硫、氟化物、氯、乙烯、氮氧化物、酚类化合物以及重金属汞、镉、铅、铬、砷等20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市郊被污染的少量耕地依然长期用于蔬菜生产,并用被污染的水源灌溉,生产出的蔬菜必然有质量问题。二是农药残留超标严重。我市蔬菜农药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超量使用低毒农药;低毒农药使用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就将蔬菜采收上市。目前我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在2%左右,周边农村流入我市的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高于市郊。三是不可忽视的人为污染。有的菜农为了让自己的蔬菜在第二天出售时保持新鲜,不惜用房前屋后的污水进行浸泡,导致蔬菜受到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毒物质污染。有的菜农和商贩为了使自己蔬菜的商品性状好,以吸引市民的眼光,并提高售价,不惜用硫磺、增白剂、福尔马林、黑又亮、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硫酸亚铁、色素、防腐剂等有毒化学物质对蔬菜产品进行熏蒸、浸泡、添加等处理,这些有毒蔬菜食用后,会导致多种疾病,对人体健康损失极大。
5、蔬菜育苗产业发展滞后。
我市蔬菜主产区集约化育苗设施数量少、水平低,运行成本高,受不良气候尤其是严寒气候影响较大,每年还需从外地调入不少的菜苗以满足大棚蔬菜生产,加大了生产成本,而在菜苗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没有保证,严重制约了我市蔬菜生产尤其是早春蔬菜生产的发展。
6、科技兴菜的潜力尙未充分挖掘
由于农民的信息不很灵通,且怕担风险,有很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设施在我市难以及时推广应用,影响了我市蔬菜生产水平的提高,如西瓜与葫芦的嫁接技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已在全省很多地市大面积推广应用,而我近几年在军垦农场才有所应用;黄瓜与南瓜的嫁接技术在十堰、随州等地已推广了十几年,而我市尙未应用。有的公益性的科技设施如太阳能杀虫灯在武汉、宜昌、荆州等地已大面积推广了多年,而我市仅在军垦农场、兴国镇、保安镇、刘仁八镇、大箕铺镇、茗山乡等地各应用了几千亩。
7、农民卖菜非常艰难
近几年,由于市场摊位管理严格,菜农难在市场零售蔬菜,所以蔬菜不仅种植非常辛苦,而且销售也非常辛苦而艰难;一般农民在深夜3~4时,甚至1时就要动身,摸黑将菜送到市内,以便天亮前后批发交易,其艰辛程度且不谈,每担菜还要被有关部门收费2~4元,尤其是运菜的农用三轮车,如果到了交警上班的时间,就无法上路回家,否则就会被罚款或没收。这一切必将给我市农民卖菜和市民买菜起负作用。
8、流通环节过多
目前,蔬菜从菜园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层层加码加价,推动了蔬菜价格的上涨。我市超市绝大部分蔬菜来自武汉,不仅运杂费用高,而且不新鲜,还有藜蒿、冬瓜、南瓜、杏鲍菇等蔬菜出自黄石,到武汉游一圈后,再回到黄石的超市,菜价自然攀高。近几年,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虽好,但摊位租金却大幅度上升,加重了蔬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负担;如采阳园生活广场每月每个蔬菜摊位的租金由过去的500元左右上升现在的1000元左右,另加水电空调费用200~400元;而每月每个摊位的销菜量一般为3000多斤,那么摊到每斤蔬菜的成本在0.44元左右,这还未计其它任何成本和批发商、零售商、批发市场的利润。
9、野猪危害不可忽视。
由于野猪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很强,且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近几年野猪数量增加迅猛,并已泛滥成灾,给蔬菜生产带来难以防控的灾难,近几年我市中心城区还不时有野猪出没。有的农民辛勤劳作几个月种植的蔬菜,却在一夜之内被野猪损害贻尽,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10、蔬菜产业化程度不高。
规模大且带动力强的蔬菜龙头企业不足,强大蔬菜合作组织偏少,蔬菜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长。贮运冷链建设滞后,市场建设不足,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不健全,科技服务难以落实到位。
11、投入严重不足。
法定用于菜地建设的专项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全部被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而减免,这就必然导致我市新菜地难以开发、老菜地难以改造、技术难以推广、新品种难以及时应用、菜农难以培训、无公害蔬菜难以发展、质量难以保证、蔬菜产业化难以推进,服务城区的蔬菜产业因此而每况愈下,蔬菜供应必然困难、市场菜价必然高位运行。
四、对策建议
1、主要领导要重视
蔬菜是人们每天不可缺少的副食品,事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事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事关农民增收,事关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市的经济发展,蔬菜产业必须要引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蔬菜产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使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跟上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2、逐年扩大蔬菜基地面积
根据我市城区对蔬菜的需求量和市郊菜地的减少量,由政府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发服务我市城区的新的精细蔬菜基地5000亩;5年内新增菜地面积要达到2.5万亩,使我市菜地总面积达到37.5万亩,其中完全服务城区的核心精细菜地面积5万亩以上,并力争面积集中连片,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能拉动蔬菜产业的全面发展。扩大蔬菜基地面积的关键就是要对基地进行水电路基础进行配套建设。
3、逐年改造老菜地
我市有很多老菜地的水电路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有很多老菜地还因部分土地征用而导致部分甚至整个基础设施瘫痪,尤其是排灌设施急待维修,我市每年必须由政府出资改造老菜地基础设施3000~5000亩。
4、强化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
配套蔬菜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病源物、工业“三废”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和基地检验检测网络,全面开展蔬菜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全面实行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
一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无公害基地的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标准选址建基地;二是基地的基础设施按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设;三是建立蔬菜生产投入品的控制和监督机制,杜绝国家规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禁使用化学品的使用;四是建立蔬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追索制度。确保基地生产出蔬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
5、配套建设蔬菜种苗基地
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集中连片的400亩上好耕地作为种苗培育、农民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肥料、新药剂的试验示范推广基地,由民间投资,政府支持的方式,配套相应科技设备和设施,每年为农民培育优质蔬菜秧苗3000万株,并搞好蔬菜生产技术服务。
6、大力开展科技兴菜
现代科技在高速发展,新成果层出不穷,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设施、新肥料的推广应用,并加强技术培训,以提高我市蔬菜生产水平。
7、减少流通环节
各级政府要协调各部门形成蔬菜产业发展意见,尽量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给农民创造运输和直销蔬菜的平台,切实解决农民的运菜难和销菜难,降低蔬菜产销成本。
8、促进蔬菜生产方式转变
省级以上政府应出台政策,严格控制耕地荒芜,促进耕地尤其是菜地有序流转,将菜地尽量向蔬菜种植大户、企业集中,扩大蔬菜集约性生产规模,促进蔬菜的机械化耕作、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发展;要引导鼓励蔬菜专业化合作社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超”对接,切实转变规范蔬菜产销方式。
9、大力猎杀野猪
目前,野猪的繁殖力很强,野猪在很多地方已泛滥成灾,到了难以防控的程度,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出台政策、采取措施予以大力猎杀,切实改善蔬菜生产环境。
10、依法征收新菜地开发基金
市县两级政府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章第四十七条、《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五章第二十六条、《湖北省蔬菜基地建设保护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及《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蔬菜产销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关于发布全国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菜地保护暂行规定〉的通知》的精神,凡征用菜地者,必须按国家规定每亩2~4万元的标准征收新菜地开发基金,一律不能减免缓或变通,开发区也不例外。并依法用于新菜地开发、老菜地改造、科技兴菜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项目,以保证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11、惠菜政策——土地出让金的30%应落实到位
市县两级政府应按照原省长、现省委书记李鸿忠2010年9月1日的在全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将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新菜地开发,切实把居民生活必需的菜地规划好、建设好、配套好、保护好,稳定和增加我市蔬菜生产自给能力。
12、增加预算投入
根据武汉、十堰、鄂州、黄冈、荆州、荆门等城市的财政预算投入情况,并结合我市蔬菜产业的实际情况,我市蔬菜产业专项财政预算资金应增加到1500~2000万元,以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石烧纸批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