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知名互联网创业者者和投资人撕过的逼有哪些

编者按: 2016年度峰会今日在中国的创新之城深圳举行,各界人士聚集一堂,就最新的创投宏观环境、创业风向、投资布局等热点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交流。创新工场董事长博士在峰会上做开幕致辞和主题演讲,在以《中国互联网的创新和趋势》为题的演讲中,他详细分析了当下的投资机会以及工场的投资部署。以下是他的演讲全文:各位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我们眼中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以及我们从中看到的重大投资机会; 二,创新工场现在对重大投资领域的部署; 三,我们过去一年的表现。 在创新工场创立之初,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互联网,后来我们在游戏、社交、应用APP领域都做了很好投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仅仅投资互联网的公司,我们实际上要做的是成为一家追随科技趋势的: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最了解科技的趋势和方向,找到这个风口,而且在别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没有看到的时候就把钱带进去,这样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回报。创新工场具有两大特色,第一,我们是最懂投资者的VC,第二,我们会给我们的创业者带来最大的价值。今天我将主要围绕这两点解释我们所看到的未来趋势,同时投资之后会给创业者什么价值。一. 互联网的新趋势与新机会现状与趋势首先,讲一下国内互联网的重大趋势改变。这些趋势和改变意味着我们的投资和方向也需要不断调整,我们每一年都在调整方向。下面这张图所告诉我们的是近年几个重大趋势的改变。左上角的数据告诉我们,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国家,但是其用户成长率在下降,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人口红利的创业模式,仅仅靠烧钱、烧用户,之后再琢磨怎么赚钱的模式已经不是最好的模式,因为中国互联网人口已经接近饱和。当然,接近饱满的时候这些人越来越有钱,越来越能够移动支付,他可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但以前所谓几个小朋友做一个APP炒火炒红的创业模式已然很难行得通了。左下角的数据显示,虽然APP总量在快速成长,但实际非活跃的APP,也就是僵尸APP却是越来越多。这也再一次告诉我们,现在要再一次寻找新的风口,新的标的,新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一些人口红利创业模式在做向下一步的自然延伸。从七年前五年前看过来,我们会发现,一个企业往往先是依靠人口红利做起来,然后慢慢找到赚钱的方法,而它所在的行业也会从刚开始的蓝海变成红海,从很多竞争者变成少数的,直到趋于垄断,所以看到美团也好,58也好,现在都是通过合并来寻找下一步最大成长的机会。最近大家都在说的互联网寒冬,实际上与目前市场的估值过高不无关系。从上面左边两个图我们可以看到,确实在VC眼中,现在的项目太贵,在创业者看来,又找不到投资。卖者不愿意降价,买者不愿意付费,所以市场就会变得冷清。从投资案例数看,2015年是非常好的一年,但是从今年前半年的数据看,如果后半年跟前半年一样的话,今年整体的投资案例数大概只能达到2015年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起来,大家可能会有一些担心,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虽然数据告诉我们整个大环境可能有点问题,像P2P、O2O可能开始有点让人担心,但是在有不少的领域还是非常火。例如人工智能、AR、VR、教育市场等这几个市场都非常火,都发展得非常好。这些重点成长的领域或者所谓的风口,其实投资量是在增加的。创新工场投资的几个案子,包括驭势科技吴甘沙,包括第四范式,这几个公司都是在所谓的泡沫,所谓寒冬的时候用非常好的估值融到下一轮。虽然他们没有足够大的收入,但当这些公司有很棒的创始人,找到了一个好的风口时,他们其实是不需要担心投资的,而相应的,VC也不需要再去看过去的什么红海了,而是在把时间放在看这些新的崛起的领域有什么机会。创新工场的投资策略下面这张图内容非常丰富:上图中,蓝色的柱形是我们创新工场在各个行业投资数量的真实数据,橘色的曲线则是市场对该领域的追逐热度。曲线向上代表热度高,大家都在往里钻,曲线位置低则代表着大家都不想投。第一张是P2P金融行业。所谓P2P金融就是利用一个卖家的机会在网上形成一个市场,他有可能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机会,但是也可能带来很多欺诈,产生很多道德风险以及监管难题,鉴于这些顾虑,我们创新工场从来没有进入P2P金融。我记得我生病回来,记者一直问我为什么不进入P2P,我的回答是担心这个行业会发生问题,结果后来真的发生了。所以现在也没有人再问我们这个问题了。这其实说明我们一向非常谨慎。做风投当然有可能错过一两个机会,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抓在手里的那些机会都是对的,其他的,即便错过一两个也没关系,事实上不投也OK的。在对于金融的改革和金融创新方面,我们看的还是它里面核心的技术,无论是人工智能的技术,还是区块链的技术,这些技术对金融的改革是真实的、可持续的、长期的。对金融创新和AI的投资证明了我刚才所讲的投资原则。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2012年做AI投资的时候,业界还没有听过AI,2013年也是一样,2015年开始有意识了,2016年到AlphaGo的时候,我们已经投资了几十个案子,这就是我们作为创新工场识别趋势的优势。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O2O的来临,还有消费升级,这两个有点相关的领域实际上已经慢慢被识别为重要的机会领域。O2O我们从来不认为是不成立的,O2O今天即便烧了很多钱,很多挑战和公司倒闭,但是滴滴这一个公司说不定能赚回所有出行公司输掉的钱。问题只是在于有些公司烧钱太快,这样的方法一定会失败的,这实际上不是O2O的问题,而是VC的风格和选择问题。从上图可以看到,在O2O方面我们整体来说基本是跟市场走得差不多,但是实际投资的量又是非常少的,我们的投资非常谨慎,我们所投的公司量并不多,钱也不多,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挺好。消费升级待会再详细解释,这里只是想强调的是,当人口红利消失的时候,这些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群体,他们实际上在想的是怎么样生活得更好,这是我们特别重视的领域,在消费升级这个词还没有造出来我们就投了很多案子。在2014年我们停止了对移动游戏的投资,因为我们认为游戏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但因为在投资游戏的时候,我们对虚拟和变现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因此把我们怎么在虚拟社会里赚钱这个认知投射到了新的领域:文化娱乐。文娱这个领域可能看起来很广,但是简单来说就是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无论在网上还是传统渠道上这些内容都很赚钱,但是他们未来会更多的进入网络时代,他们需要学习怎么用游戏的那套方法来运营、获利、变现,所以我们非常奇怪的变成了很多电影、电视的最好的投资伙伴,这是我们当初没有料到的事情,从中也赚到钱&&虽然这可能不是最高的回报。从以上这些行业投资例子可以看到,创新工场最希望做的,就是成为最懂科技趋势的投资人,而到底我们是不是懂,看一下我们的投资领域就很清楚:我们选择投或不投,我们选择在哪些领域投,我们选择在哪些领域转移方向,数据最有说服力。双币基金为什么是必须的在今天的中国融资领域里面,一个双货币资金是必须的。为什么这么看?我来讲一下理由。回顾过去的10年,国内最顶尖的VC肯定是美金投资人,但最近几年人民币也越来越受创业者青睐。但这两种基金都各自特点,因此对于创业者,他就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是需要美元投资还是人民币投资。关于两者的区别,大家可以从上图中清晰的看到。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美金的周期是10+2,我们人民币的周期是5+2,美国标准的项目可能是最大的成功概率只有10%,但是可以得到100倍回报,最典型的人民币项目能够成功退出的概率是40%,但是可能是8倍到10倍回报。作为一个管理双币基金的VC,我们很高兴为两者服务,我们希望对所有的创业者都有吸引力,我们必须要有两种货币,并不是所有的VC都清晰的看到这一点,但我们认为看到这一点并作合适调整是最好的。这也验证了创新工场有独特的眼光和风格和魄力,在正确的时候作一些正确的改变。二. 创新工场的重大投资部署 人工智能既然人口红利已经到顶了,移动互联网也基本风口已过,那么下一个革命是什么?下一个革命是人工智能。我们认为在未来10年,大部分人类需要思考5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取代,比如我们巴曙松教授写的文章,或者《纽约时报》的文章这些不会被简单的替代,但是简单的、交易型的,所有中介的公司,所有助理的公司、职位都会消失。人工智能没有我们脑子那么奥妙的结构,但是当它掌握了比人这一辈子能看到数据还多的数据量的时候,辅以特殊的学习方式,它就可以超越人了。在这里可以看到创新工场对人工智能的蓝图,这里可以划分成五部分,第一是大数据,第二个感知,我们认为语音和人脸、物体的识别会越做越好,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在一个领域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跨领域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还有在传感器方面,现在都比较贵,但是随着大量的生产就会变便宜。机器人更多是商业的应用,而不是家庭的应用,因为机器人实际上离人的期望值还挺远,但是我们并不是不看好所有家庭机器人,也有一个例外的,比如可以播放音乐增加家庭娱乐性的机器人等等。中间棕色的是最重要的,就是平台的形成,我们认为平台的形成还有几年。当有平台时,人工智能就可以普及,应用就可以井喷了,这个还要4到5年。这4到5年非常关键,因为在人工智能平台未形成之前的这段时间,人工智能专家还会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如果我们找到这些专家就有创业的机会。任何一个好的技术变成一个平台都需要若干年时间的演化,移动互联网如此,人工智能如此。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投了很多公司,我们独特的优势是我们在中国、美国都有投资。美国的投资非常着重AI的领域,同时中国毕业的学生对AI兴趣非常大,国内外有很多顶尖媒体都报道了我们所投资的公司,例如《纽约时代》、《福布斯》杂志等都已经报道了我们的项目。文化娱乐我们第二大投资领域应该是文化娱乐领域。文娱我们看两个方向。第一是IP,而且是可持续性的,呈高成长性的那种IP。第二要看用户的平台,当然平台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在创业第一天就做出一个平台,这是两个我们主要看到的方向。那么在内容方面我们一个专长,过去跟大家介绍的,就是了解95后,我们有一批经理,每天去找新的现象和投资机会,比如当年投、SNH48,比如说我们投了动漫,是日本最顶尖的,还有我们投了古风,年轻人很喜欢这个,这些可能不见得在座的人都了解,因为95后这一批人真正出生在成长在虚拟世界里面的,他们的思维方式跟我们都不一样。我很幸运的是,虽然当我的90后孩子在用他们喜欢的产品时,我没有办法再追上他们的脚步,但是由于我的孩子允许我在Facebook上成为他的朋友,所以我还是有机会了解这些新东西的趋势。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我们老了,孩子们玩的东西玩不惯了,最后就OUT,我相信在国内看到直播、网红,他们还会越走越快,终有一天他们也会OUT,我的悲伤你们有一天也会感同身受到。因为我们做的SNH48,因为我们做了马东的《奇葩说》,因为我们是懂互联网的VC,因为我们懂对接,我们就成为了传统娱乐界的好朋友,如果他们中谁想创业,想走互联网的路线,我们就成为他们第一的选择。在线教育下一个领域是在线教育。我们看到的几个趋势,一个是教育可以靠互联网来传播、获客,因为音频视频质量的问题慢慢得到解决,所以空间、距离不是问题,你远程也可以学习,而且一样清楚、精彩。第二是,在线教育要关注现实问题:家长希望孩子升学,老师希望学生分数越高,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交互性强的、趣味性强的,能够真正让孩子们多学到知识的创业创新。另外我们看到,AI是可以运用到教育上的,该做什么方向,给家长什么暗示,让孩子该走什么路线,这都是人工智能的优势。在教育上我们投了三个比较大的代表性公司,第一个是VIPKID,第二个是在老师在课堂上用,非常能够帮助学生成长的工具盒子鱼,它已经进入一万个学校,而且基本上所有顶尖城市的顶尖高中都在用它,做英语教学。第三是The ONE智能钢琴,这个以前介绍过了,现在他一个月的销售接近6000台。B2B再下面是B2B的领域,B2C的时代已经达到峰值,下面我们更想看的是产品怎么样和产业链对接,怎么样能够卖东西给企业用户而不是终极用户。我们认为B2B也能够进入3.0的时代,不是关心怎么买得最快、最便宜,而是关心怎么买到最适合他的,怎么才能最快的获得服务。另外,我们跟钉钉是唯一合作伙伴。消费升级再下面我想讲的是消费升级,大家都想过好的生活,那么好的生活蕴涵有什么机会?第一个机会是可以经过渠道做过去没有的产品和品牌,比如说要出发告诉大家出行不一定要去旅行社,要出发是适合中国的。第二,左边是互联网传播的方式,比如经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可以传播很多新的品牌和产品,过去是没有的,比如我们投资的新风尚等。设计是过去很难打造的一个产品,但是现在有互联网、网红的力量,这些是不是可以改变?右下角我们可以看到重组的供应链,比如说我们在饮食方面,因为互联网和送餐改变了中国的饮食习惯,也感谢百度外卖和饿了吗,所以这方面我们投的都是这一类的公司。原麦山丘因为有自己的平台很快获得几千万的利润。三. 创新工场过去一年的成绩最后,我想介绍一下,左边看到的是我们3亿美元资金,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右边是第二期人民币基金,25亿,也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在我们继续帮助创业者培训方面,我们继续在做我们的兄弟会,也在做我们的群英会,新锐营、同学会等等,让我们有更多的资源。感谢我们基金规模大了,这些创业者如果到了A轮或者B轮我们都可以投资它。去年我们带中国创业者去参观了硅谷,拜访了比如说谷歌、苹果、Facebook等等大公司,见到了硅谷的顶级的创业者,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创业者都获得了很大的启发。这几年一些中国创业者成功速度很快,但是在实现一个伟大梦想和做一个百亿甚至千亿美元公司的过程中,中国创业者还有很多要跟美国学习,这也是很特殊的、也只有创新工场能做到的培训项目。另外我们在北京上海,今天在深圳成立了公司,我们还有众多合伙伙伴能够大力帮助我们的创业者,当我们产品需要代言的时候,也找到明星在各个地方帮他们推广。最后一点,昨天我们创新工场宣布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我们想做的是把特别早期的科学家拉进来帮他们创业,科学家创业跟过去APP创业是不一样的,因为科学家特别有技术能力,但并不是特别好的CEO,所以要帮他们找CEO,但是这些人创造的价值非常大,我过几天就要去美国,把美国顶级的华人拉回来,让他们参与我们的工程院,只要他们要创业,我们就投资他们,谢谢大家!
24小时报不停
三星计划销售翻新Note7,安全问题备受争议
iPhone8最新消息: 要配四摄像头?
勒索病毒现变种:取消Kill Switch 传播速度或更快
iPhone 8售价曝光,128G为999美元,支持生物验证功能
罗永浩暗示下一代坚果:量产要近一年
"分享冰箱"首进京,特定人群可免费领取食物
美军正在测试智能充电鞋:每走一步就能充电
特朗普将“迅速决定”FBI新局长人选,11人候选
钛米机器人完成4000万元A轮投资,由IDG领投
勒索病毒传播已被终止,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女黑客“秒攻”共享单车,永安行等四家在列
苹果WWDC 2017可能会有新硬件亮相
德国通过首部关于自动驾驶汽车法律
苹果向康宁投资2亿美元
英国虚拟现实初创企业Improbable获软银5亿美元投资
苹果2亿美元收购机器学习公司Lattice,布局人工智能
余额宝利率重回4%
勒索病毒肆虐全球, 国内高校为病毒攻击“重灾区”
360情报中心:国内2.8万家机构被攻陷 苏浙粤较严重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勒索软件情况通报
微软决定紧急为XP等旧系统提供安全更新
小米将在印度市场强建小米之家
阿里云推出程序员咖啡店
三星成立新的芯片代工部门
软银财报证实50亿美元投资滴滴出行
熊猫直播股权变更完成新融资:曾传领投的乐视未参与
大疆被控侵权 无人机专利保护战打响
微软:最新Win10很安全
对冲基金大佬Dan Loeb抛售苹果股票 买入Snap
全球Windows勒索软件感染图:中国、欧洲最严重
谷歌新一代Pixel曝光:搭载4GB内存和骁龙835
iPhone 8售价再曝光:128GB售价999美元
共享单车的颜色不够用了,这家公司集合了7种颜色
北京排查并关闭“蓝鲸”QQ群、贴吧及相关关键词
继中移动和中联通后 阿里再与中电信达成战略合作
链家APP被苹果下架:因引发购房者纠纷被要求整改
王健林:实体经济难不怪互联网 看不懂王思聪模式
声网Agora.io发布首个基于Unity的游戏实时音视频SDK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教育行业2016年最值得期待的i-EDU教育产业投资人峰会将在3月31日召开,鲸媒体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对i-EDU俱乐部的投资界大咖们进行了会前“突击访问”,当然仅仅是“突击访问”,就收获了满满一箩筐干货,峰会上的内容也同样让人值得期待。
  在“突击访问”里,我们对五个热点问题进行了同题采访。(特此声明,下文观点仅代表i-EDU俱乐部成员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
  1 今年教育产业资本活跃度如何,和去年比呈现何种趋势?
  2 您认为今年哪些教育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3 您倾向于投资具有哪些特征的公司?
  4 如果说“过去的两年大量资本注入在线教育领域,但成功案例并不多见”,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5 初创型项目创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的坑有哪些?
  本期受访者:
  黄森磊(龙门教育董事) 尉迟道坤(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CEO) 黄静净(蓝驰创投投资总监)
  张丽君(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吴文蔚(EMC投资总监) 刘若楠(纽信创投投资总监)
  丁厅(龙腾资本投资总监) 姚亚平(沸点资本合伙人) 杨栋(拓维集团CTO)
  温慧生(基因资本合伙人)
  问题一: 今年教育产业资本活跃度如何,和去年比呈现何种趋势?
  黄森磊(龙门教育董事):
  毫无疑问,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教育类企业经历了一股寒流,整体投资放缓。我个人预计今年下半年,随着一些传统培训机构通过重组并购的方式,装入国内上市公司,将会出现一轮新的行情。在线教育则会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出局,而真正独角兽级的在线教育公司将会出现。
  尉迟道坤(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CEO):
  2015年教育产业融资呈现十年来最热的井喷现象,教育板块初步形成。主要指标:1、互联网教育领域投融资项目300多个,涉及资金规模约200亿元人民币;2、新发起创立的教育专项基金约有50多支,可支配的资金约300亿元人民币;3、跨产业并购活跃,教育在资本市场的市值放大效应日趋明显,抛弃了仅仅是概念股的帽子。
  2016年教育产业资本将整体呈现整理、消化和观望状态。主要原因是:1、由于教育项目的回报周期平均超过5年,那些看起来很“美”的项目,往往成了投资基金冷静下来的“烫手山芋”,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动作;2、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推迟落地,对教育产业化的布局思路有很大的影响,政策的利空会使得很多教育投资节奏慢下来;3、“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风潮也会随着宏观经济的下行而降温,各类产业基金、创投、VC机构的冻结资金能力走弱,尤其部分流血上市的教育公司表现不好的时候,产业资本必成观望状态。
  但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是受经济周期干扰最少的领域,真正有视野、有格局的产业资本,会抓住这个“逢低吸纳”的机会。我们都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股灾,而如今很多叱咤风云的教育公司就是在那时候诞生的,所以我奉劝那些捂紧钱袋子的投资机构“该出手时就出手”。
  黄静净(蓝驰创投投资总监):
  感觉今年还是只有少数机构在投教育,产业资本会多一些,有些之前关注教育的VC节奏都在放缓。
  张丽君(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一级市场投资更理性,独立上市案例相比去年会减少,但并购案例会增多。
  吴文蔚(EMC投资总监):
  财务投资人方面力度可能有所放缓,一些以教育为主题的基金会持续投资;产业资本仍会保持相当的活跃度,对于一些中后期有利润的公司(民办幼儿园等)会继续出现收购案。
  刘若楠(纽信创投投资总监):
  预期2016年教育产业资本会非常活跃,会比2015年有更多实际发生的整合并购的动作。由于宏观政策调整如战略新兴板可能取消,注册制放缓等使得一级市场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渠道不是很明朗,所以预期2016年一级市场风险投资基金出手会变得比以前谨慎的多。不仅仅是教育行业,在其他行业的风投基金也呈现出这样的特征。但是这对产业基金来讲是非常好的并购整合的机会。其次,整个教育产业目前以中小企业为主,规模决定了他们在大型互联网公司面前的不利地位,整合各种资源有助于中小型教育企业增强竞争力。
  2013年之前,中国教育行业一直被拒绝产业化和资本化。2013年7月,上海市政府宣布所有营利性教育培训企业都可以申请正式资质从而开启了中国教育产业化的破冰之旅。同样是在这一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做了修订,首次提出教育可以作为一个行业单独出现,资本市场首度对教育行业打开了一扇窗户。直到2015年,国务院通过草案明确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育产业资本化的春天真正来临。教育产业开始在A股市场上升温,2014年-2015年,多家A股公司设立教育产业基金,设立产业基金及投资公司的A股公司分别来自房地产、IT信息化、文化传媒、传统制造行业及校办企业。据统计,多数基金拟募集资金规模在5-10亿之间,这些公布的基金盘子总体近50亿,并且公告重点关注教育领域标的。
  这些有产业背景的基金在2015年陆续设立,相对还都比较年轻,还未有太多投资动作。接下来的几年应该是他们根据各自的背景,战略方向去寻找标的的阶段。这意味着教育市场将会发生一系列的整合并购案例。
  丁厅(龙腾资本投资总监):
  相较去年,有接触的大部分投资机构今年对教育领域项目持相对偏谨慎态度,更关注教育项目本身的营收变现能力以及现金流情况。
  姚亚平(沸点资本合伙人):
  整个教育行业既有消费需求升级存在,又有教育质量提高的供给侧改革在,目前大中城市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仍无法满足,看起来流向教育产业的资本会越来越多。
  杨栋(拓维集团CTO):
  上半年大热,2015下半年和2016上半年市场转冷。商业模式不成立、强调纯概念的公司融资越来越困难,另外股市的波动也影响了资金募集。但就整个市场来说,教育行业的关注度一直在升温,A股差不多已经有60家教育相关的公司,新三板也有80家。
  温慧生(基因资本合伙人):
  总体趋势是热度下降,但仍比较热。
  问题二:您认为今年哪些教育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黄森磊(龙门教育董事):
  我关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教育机构的并购整合,目前这类企业估值不高,通过整合和产业升级,在发挥协同效应的基础上,会创造新的价值。二,结合新技术应用的公司,比如VR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应用。三,与共享经济相关的公司。四,教育内容有特色的公司。
  尉迟道坤(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CEO):
  教育产业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政策驱动的教育信息化;2、运营驱动的平台模式;3、技术驱动的学习革命。而第三个阶段在我看来,科技还没有真正改变教育,其创新程度相对落后于其它产业,教育科技是值得特别关注的领域。
  教育技术创新,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对教室进行重新定义、对教师进行重新定义、对教具辅具进行重新定义,显然这些尝试还基本停留在30年前,没有革命性的突破。产品创新要分清需求标准化、行为标准化和内容标准化,其颠覆性作用依次递减,我们当下很多教育机构围绕内容创新(内容标准化)、教育娱乐化(行为标准化)等路径去突破,显然只触碰到了学习革命(需求标准化)的皮毛,其盈利性和产业规模也一定受限。
  可以肯定的地,教育各细分领域都是冰海,无论学前、K12、语言、培训、学历,还是如工具、内容、社区、服务、硬件、跨产业应用等都有蓝海的投资机会。就本人的偏好来说,更看好职业培训、跨产业应用的投资机会。
  黄静净(蓝驰创投投资总监):
  素质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随着政策的导向和资源的倾斜会有机会产生,另外“互联网+”的落地会带来相关服务的教育培训机会。
  张丽君(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k12阶段的教育消费升级,以及公立校辅助教学流程产品值得持续关注。大学、成人及职业领域的直播课模型项目值得关注。青少年创客stem和父母教育领域开始逐渐热起来,未来的潜在市场,当下不容易做,但是优秀的人才值得关注。
  吴文蔚(EMC投资总监):
  更愿意看一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机会,如私立/国际学校相关的择校、培训、指导,国内与海外游学,相关比赛的赛事运营等,这个产业链需求很大但是目前还没有跑通,期待有好的项目出现。
  刘若楠(纽信创投投资总监):
  从产业基金的角度来讲,他们并购整合教育项目的意图是布局自己的生态。那对这些相对比较大的基金来讲,比较主流的教育领域还是会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如K12教育市场,其次是职业教育,幼教。此外也有语言教育、素质教育等细分领域。
  对于早期投资来说,每个基金的背景和风格不同,在看投资领域时也会有不同观点,投资策略也会不一样。此外早期投资不仅看市场规模,还要看市场增长潜力。语言学习领域在过去的几年间已经发生很多很多投资案例,这个风口已经基本过去,再去投资出来的难度非常大。题库这个领域在2014年是投资热点,2015年上半年投资热点是家教O2O,经历上半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进入内部调整期。
  随着投资机构过去几年对教育行业存量项目地毯式的投资和扫描,2015年资本投资倾向已经呈现出分化很明显的投资特色,2016年由于整体市场趋冷,退出环境有压力,那么教育投资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稳健型:有稳健现金流项目:B2B、B2C;
  目标型:可能被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项目;
  未来型:具有核心技术或代表未来趋势的项目。
  2016年,受全面二胎政策放开的影响,虽然生育高峰未必会马上到来,但早教类产品非常值得关注。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强大渗透,用户规模一定较前两年有强劲增长,预计选择早教类移动产品的家长比例将继续上扬。此外,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低龄留学已然成为新风尚。中国的家长及孩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的教育机会,留学市场向低龄化和留学后市场延伸,低龄留学市场和留学后服务值得关注。由此延伸的国际教育和素质教育领域值得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消费趋向多元,给了科学教育产品兴起的机会。另中国高考改革之后高中要增加的传统语数外物化之外的新兴课程,这也给了科学教育产品或STEAM课程机会。在国内,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初级,学校内重视程度不够,机构除了引进国外成型的体系,自产内容还在“拼包”阶段,并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科学教育知识图谱,指导中国孩子在STEAM五大方面成长。因此这个领域也非常值得关注。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剧烈转型,传统的人力密集型行业逐渐被机器取代,中国开始全面进入服务型社会,但传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无法适应这一大趋势,新兴职业教育是刚需,未来还有非常多的发展空间。
  丁厅(龙腾资本投资总监):
  继续关注幼教、学前、青少儿教育,以及国际教育、海外留学相关领域,主要判断是新一代年轻中产家庭在自身收入和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条件下,对于子女前途未来投资的重视程度达到最高水平,更愿意为子女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最优教育资源买单。
  姚亚平(沸点资本合伙人):
  随着一个大经济周期,职业技能培训类将持续得到关注;k12教育已经很拥挤,需要提升的是教育质量和兴趣教育的宽度。
  杨栋(拓维集团CTO):
  K12方面的话,感觉优质教育内容生产,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等方向值得关注。
  温慧生(基因资本合伙人)
  k12 领域几个方向:1、能创造优质内容、能规模化供给优质内容的公司;2、自适应学习;3、能帮助家长;4、有独特扩张模式的线下培训机构。
  问题三:您倾向于投资具有哪些特征的公司?
  黄森磊(龙门教育董事):
  创业成功的特征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忍得住、熬得过,剩下的交给命运。所以,赛道的选择和人的选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一直要解、一直解不完的方程式。
  尉迟道坤(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CEO ):
  第一个特征是大众标准化:我始终坚信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大众标准化”的。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一定会把所谓因材施教“精英教育”概念完全颠覆的。最好的社交网络平台、最好的平板电脑、最好的电影一定都是大众标准化产品,为什么最好的教育不可以是大众标准化呢?当下,教育公平化的需求迫使学习市场(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通过技术来辅助人力,提升效率,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但大部分人着眼的是解决现实教育的问题,很少人思考未来的主流教育模式。再过30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教育模式?答案一定不是简单粗暴的“科技化”,让学生的眼睛成为电子屏幕的“奴隶”,而是用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适应学习能力)。因此致力于“大众标准化”的教育机构都是值得敬重的投资标的;
  第二个特征是自营建立核心竞争力:教育是一项与创新息息相关的领域,依靠代理或加盟去拓展市场是打不赢的,凡是通过合同来约束的模式,都会对创新节奏有极大的掣肘,因此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重要的部分可以交给合作伙伴去做,但必须把关乎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留在自营部分,做深做透,重资产经营,真正建立起竞争壁垒。
  黄静净(蓝驰创投投资总监):
  做教育还是要能落地,教学流程可以在线,但是落地获客能力要强,如果有能力进学校做必修课那就更佳。
  张丽君(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创始人兼具教育领域从业经验和对互联网产品的好奇心和敏感度。项目专注于某细分领域,做有品质的教育产品或服务,而不仅仅是试图做平台。
  吴文蔚(EMC投资总监):
  投资烧钱少,有技术壁垒和可扩张性,团队既有行业积累又有闯劲,具有成为独角兽潜力的公司。
  刘若楠(纽信创投投资总监):
  基金专注于早期投资,对以下三个方面非常看重:
  1) 创新:创业者所做的产品或者项目是否有一定的创新性,可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可能是技术或者产品本身的创新;
  2) 市场:项目所处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及是否有增长的前景。在大市场下更偏向于刚性需求。市场竞争是否充分,是否已经红海,已成为资本重灾区等;
  3) 团队:创业团队是否有很强的创业精神,要干出一番事业的野心,是否具有相对完善的一个组合,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其次,做早期投资,我们非常看重Leader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有狼性有韧性有企业家胸怀这样的是非常喜欢的。
  丁厅(龙腾资本投资总监):
  项目自身具备良好营收变现能力以及健康现金流,同时充分展现高速成长性。
  姚亚平(沸点资本合伙人):
  倾向于投资能让消费者“以为有效果”的培训机构,因为单纯追求绝对效果就丧失规模,单纯追求规模就没效果,是舍本逐末。
  杨栋(拓维集团CTO):
  首先,优秀且坚韧的团队非常重要,商业模式不是固定的,是不断试出来的;其次,团队应该具备通过小规模运行快速验证商业模式的能力。
  温慧生(基因资本合伙人):
  一流的团队,且团队能力能解决该领域本质问题。
  问题四:如果说“过去的两年大量资本注入在线教育领域,但成功案例并不多见”,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黄森磊 (龙门教育董事):
  还需要时间吧,我对一些在线教育公司的看法是:投资人的钱拿到了,该干的活还没干。估值偏高,应该尽快干出价值,以趋于合理。
  尉迟道坤(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CEO):
  除了前面提到的教育项目回报周期偏长的因素以外,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本在线教育领域过于急功近利,在K12、学前、语言培训三大领域占了50%以上,为什么成功案例不多?这些领域本来应该属于传统学校的自留地,甚至是公益事业的领域,你再怎么努力,充其量是传统教育渠道的辅助工具,不可能成为主战场的,在全国棋盘式教育格局下,看政策吃饭是常态,“挟教师以令市场”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这是天生注定的天花板,基因决定无法成长为伟大的公司。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有“后知后觉”的产业特征,从全球看,在新技术应用上普遍落后于其它产业5-8年的时间。这两年很热的技术如AR/VR、AI人工智能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要很长时间落地。尤其在谷歌、脸书、BAT的碾压下,中小创新型的教育公司很难有出头之日,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创新恰恰应该是中小型公司的使命,需要有领军人物站出来,让我们不禁感叹:“时无英雄,让竖子成名”。
  黄静净(蓝驰创投投资总监):
  教学过程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衡量本来就很难在线化,很多在线教育的获客成本又非常高,算不过来账。本质还是不能满足用户的刚需。
  张丽君(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在线教育各类教学场景的体验需要不断优化,从简单模仿线下,到逐渐适应在线场景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的迭代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吴文蔚(EMC投资总监):
  一方面资本注入速度过快估值过高,现在进入缓和期;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深水期,用户多的团队碰到变现障碍,流水高的团队还没有盈利,技术方面有优势的团队横向科目拓展需要重新积累。无论哪一类从二级市场角度看都认为估值偏高。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可以快速发展的典型互联网行业,现在只不过是回归本质。
  刘若楠(纽信创投投资总监):
  这是由其行业特质造成的。教育还是一个见效慢的传统行业,互联网与科技在教育领域并不能如快消、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O2O、共享经济等领域一样,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速,模式探索、规模效应都暂未有较大突破。无论是何种教育模式,本质都离不开“教育”二字。老师或者优质的内容是教育效果的根本,而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但互联网公司往往避重就轻,互联网玩的转,真正的教育却没有深入进去。
  丁厅(龙腾资本投资总监):
  主要是因为教育行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大部分在线教育初创项目在获得天使轮到A轮融资后,尚未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成长期间需要资本持续不断注入输血,以帮助项目跨过盈亏平衡转折点,同时,教育内容和服务本身需要时间去沉淀积累品牌价值,用户在一段时期后才能看到提升效果并给出正面反馈。
  姚亚平(沸点资本合伙人):
  在线教育并没有解决效果问题,虽然在效率上看起来更经济,但效果问题是在有大数据挖掘之前在线教育没有解决好的。
  杨栋(拓维集团CTO):
  教育行业是个很重的行业,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意识去改良优化,这个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耐心。过去两年出现了大量创新的教育类产品和服务模式,APP工具也好,题库也好,教育O2O也好,进展的并不顺利,绝大多数盈利模式不明晰,真正跑出模式的创业公司并不多。相反一些线下拥有稳定资源的,重资产的传统公司在缓步前进,他们既能够抵抗资本市场波动,也有一些资源基础来进行试错。
  温慧生(基因资本合伙人 ):
  一方面部分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对新鲜事物要有耐心,未来一定会有成功案例;另外在k12领域纯线上或纯线下都没有未来,融合是未来。
  问题五:初创型项目创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得不注意的坑有哪些?
  尉迟道坤(移动互联网产业基金CEO):
  作为技术派投资的典型代表,我认为初创企业最忌讳的首先是没有自己的技术路线,譬如靠技术拼凑、教师驱动、加盟代理来发展的商业模式,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第二,切忌单打独斗,给自己留的后手太多。创业是一个team work,九死一生,千万不能一个人单干,要有技术、市场、运营的人才组合,另外要有心理准备,无论多少艰难险阻也不会想其他退路,如继续找工作打工,因为很多创业者都是原来企业的中高层,薪资优厚,放弃原来的生活,一定要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怎么花钱要提前说清楚。很多创业者的财务经验欠缺,而如何把花钱的效率用到极致,管理好现金流,是一门必须学习的技能。创业是孤独的旅程,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找到真正契合的人并一路相伴是一种幸运,两方都要有足够的胸怀,多几轮亲密接触,切忌轻许诺言,乱许终身。另外在尊重契约的同时,也不要过多纠结于当下的细节或困难,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黄静净(蓝驰创投投资总监):
  团队要有足够的空间和自主权,股权如果不能集中,投票权要想办法集中。
  张丽君(创新工场投资总监):
  避免稀释太多股份,10-25%比较合适。避免大规模向外散发BP(商业计划),比如群发邮件,这对融资没什么好处,建议找自己的朋友来引荐靠谱投资人。在融资款没有到账之前,都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要过早开始招人扩张,以为钱一定很快到账。否则,若融资过程出现意外,会带来资金流紧张甚至断掉。融资条款的谈判要避免完全不看,过于相信投资人,也要避免太扣细节,建议抓大放小。
  刘若楠(纽信创投投资总监):
  坑很多,列举一下常见的几个:
  1)钱越多越好,估值越高越好。
  初次融资,很多创业者觉得拿的钱越多越好,估值越高越好。这是非常错误的理念。结果可能是融不到,也可能是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比如出让太多的股份导致团队股份被稀释的很多,后面的机构很难进。建议此阶段,创业者要拿smart money,即聪明的钱,采用小步快跑,精益创业的策略,拿到能支撑到下一阶段的钱。开始动起来最重要,与其踌躇估值高不高,拿的钱多不多,不如尽快拿到一笔钱,开始干。
  2)风投基金越知名越好。
  这是非常非常多的创业者存在的误区。每家基金都会有自己的投资风格,投资方向,及投资策略。如果融资时一味强调知名基金,知名投资人,那么可能会耽误很多时间。创业者应该就自己的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符合自己这一阶段的基金进行对比分析,创投这个圈子很小,向媒体朋友投资朋友多打听一下便知道一家基金的口味了,那基本能判断项目与其是否匹配了。选择基金关键还是要投其所好,否则很浪费时间。早期阶段,很多创业者创业经验也不够丰富,建议选择一些小而美的能给到项目实际支持的基金。
  3) 找FA就万事大吉。
  市场上FA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分行业。FA是双刃剑,FA的目的就是撮合交易,所以很多时候他会快速拿你的BP撒一圈,就是所有投资人都有可能收到你的BP,这么个融资法会把公司融烂的。创业者准备走向资本市场,自己有必要学习下资本市场的特点、针对自己项目的不同基金的风格等。这个圈子不大,从媒体活动等渠道多做做功课,怎么融资就基本有个概念了。找FA的项目要么是一般的项目,要么是不太肯花心思的创业者,真正的创业者最好亲自出马亮剑。到了后期融资涉及的东西比较多,资方也就那么几个,或许有必要找个有经验的财务顾问。
  4)过分强调自己的资源。
  资源这个东西用的起来叫资源,用不起来没有任何价值。很多创业者为了彰显自己多牛,不在投资人面前失了威风会一味强调自己过去多么牛掰,这是不够成熟的表现。投资人是善于分析判断的一群人,天天就琢磨人的逻辑,你整上一大堆唬他,也只能唬下初入门的投资人。对自己的过往和能力特征做些关键性的总结,让人信服而不是让人反感。
  丁厅(龙腾资本投资总监):
  切忌偏离教育三个核心要素:品牌,内容和用户;重点突出项目的差异化、创新核心优势以证明门槛壁垒够高;项目估值不宜过度纠结,反倒是要关注投资机构的决策速度和能带来的增值资源。
  杨栋(拓维集团CTO):
  融资是件大事,必须有全局系统性的计划,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才能决策。1)通过最快最简单的模型验证产品是否满足某类需求,高度重视数据表现力;2)需要有快速验证商业模式的能力,没有的话需要尽快补足,不能一拖再拖;3)股权结构,政策风险等需要咨询专业人士帮助梳理,不能忽视。
  温慧生(基因资本合伙人):
  找清楚真正需求和行业本质,组建第一流的团队,坚持,先活着。
  来源: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鲸媒体是一家面向教育产业的专业媒体,由行业、资本、媒体等各...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大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