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小布什期间,2000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经济不景气,怎么办

07:42:13 整理编辑:军迷吧 文章来源:
  美国入侵伊拉克的缘故起因: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在全天下首要国家同等反对战役的形势下,美国为什么要独断专行,动用武力解决伊拉克题目呢?笔者的看法以为,美国攻伊的缘故起因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此中最根本的缘故起因是美国要在全球推行&新帝国主义&,确立美利坚帝国的单极霸权。美国攻打伊拉克的10个缘故起因是:
  1.反恐。2001年的9.11变乱曾经使美国获得了重大的道义资本,但令全天下人民深感扫兴的是,美国滥用了这种资本,并在&反恐&的名义下大大扩张了其军事态力。在阿富汗反恐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美国就图谋扩大反恐战役的范围。2001年11月,布什忠言伊拉克等国,若是它们继续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恐吓其他国家,将承担所有责任。2002年1月,伊拉克、伊朗和北朝鲜被美国列入所谓&险恶轴心&。同年9月20日,美国公布《美国国家平安战略报告》,夸大恐怖主义是一种激进主义与高科技的结合,已构成对美国国家平安的最大威胁,因此美国将采取先发制人战略,把恐怖主义扼死在萌芽状况。在上述考虑之下,美国控告伊拉克与拉登基地构造有联系,并以为伊拉克隐蔽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然则,美国的这一控告迄今并没有得到证明。
  2.改变伊拉克的政权,进而重新规划中东的政治地图。从&民主和平论&的观念出发,美国以为,民主国家都是美国的朋侪,独裁国家皆是美国的敌人或对手。9.11变乱后,美国人更加坚信这一点。考虑到中东已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该区域的政权大多数黑白民主政权,此中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更是美国急欲去之而后快的独裁政权,美国盼望通过&倒萨&战役,改变伊拉克政权的性子,进而在中东出口美国式的民主,重划中东政治地图。
  3.布什家族与萨达姆存在私家恩怨。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役因为种种缘故起因,那时任总统的老布什未能直捣巴格达,颠覆萨达姆政权,因此留下心病。小布什上台后,决心完成父亲的心愿,颠覆萨达姆政权,彻底了结布萨两家的两代仇怨。从小布什的多次讲话剖析,其攻打伊拉克的目的显然直接针对的是萨达姆本人。3月17日,美国政府谈话人声称,只要萨达姆在48小时之内亡命,伊拉克战役如故可以避免。
  4.为了救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从2001年3月陷入阑珊,迄今没有恢复元气。战役对美国经济有好处,起首可以刺激军事工业、军火工业。战役现实上是一个新式武器的试验场,也是一场流血的广告秀。而且,美国近几年延续打了一些胜仗,打仗不仅不赔本,而且还有许多赚头,美国人当然要乐此不疲了。
  5.为了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小布什当总统已经两年多,2004年美国将举行新的总统推举。变乱过后,小布什的民意支撑率曾经高大80-90%,如今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小布什的民意支撑率已经降到了58%左右。为了扭转这种不利趋势,争夺竞选连任,特殊是避免重蹈其父亲竞选连任失败的覆辙,小布什决心孤注一掷,通过武力袭击伊拉克,抬高民意支撑率,以及通过战役刺激经济,从而顺遂实现继续当美国总统的目的。
  6.为了伊拉克和中东的石油。伊拉克所在的中东海湾区域是天下上的最大产油区,美国石油斲丧量地1/3来源于海湾区域。此中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居天下第2位,出口量占天下第6位。美国五角大楼曾经开门见山地示意:有需要对伊拉克采取举措,促成该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变,使经济和能源自由化进入伊拉克,一旦实现这一目的,就可以用伊拉克的石油来知足美国的需求。
  7.为了控制中东地缘战略枢纽区。中东不仅是天下上最大的产油区,仍是紧张的地缘政治枢纽区。它是毗邻欧亚非三洲的桥梁,也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国家出入海洋的门户。伊拉克本身的地理位置也很紧张,可以说是中东的心脏区域。它的东面是伊朗,西面是叙利亚和约旦,北面是土耳其,南面是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唯一出口,也是器材方石油运输的首要通道,天下所需石油的50%是从这里运出去的。因此,攻伊战役是美国控制中东,进而完全掌控欧亚大陆的一个极其紧张的环节。
车臣战争,是指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和其下属的车臣共和国分离份子之间爆...凤凰号出品
谁能当选美国总统?看当年小布什胜出时美国人怎么说
当年我们一致认为克里胜,但这位美国博客写手很是不以为然,他说:“在你们这些英语是第二语言、水平还不错的人听来,克里赢了,因为他逻辑清晰,用词得当,不像布什那样连 la deng 和萨达姆都弄混。但有些东西,你们不明白……”文/王冲性格即命运,国民性即国家的命运。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来临时,美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选择。美国人无知、傲慢,对外界缺乏了解,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总统大选辩论的话题集中在国内问题,外国在选民眼里通通是遥远的、与己无关的,但是,一旦这个外国势力会威胁到美国人的利益,立即会成为大选的热点。1992年克林顿和老布什竞选总统时,中国成了热点话题,当时,克林顿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取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借此来收揽那些对美国经济不满的人之心。美国人的傲慢表现在总统大选问题上就是超乎想象的执著,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不肯听其他不同的声音,或者,他不屑于理会这些,因此铁杆的共和党人得以存在。2004年大选时,我在芝加哥曾参加过一次保守人士的集会,他们请来名嘴,大摆宴席,席间我问旁边的芝加哥郊区居民迈克·史密斯会选谁,他说:“共和党,共和党,我是共和党,绝不会选民主党人。我告诉你,我们家30年来从没有投过民主党人的票。”看,多坚决,投共和党的票,让民主党去说废话吧!美国人讲究实际,是工作狂,决定了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是投票给谁的头号判断标准,老布什当总统时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接着在海湾战争中打败萨达姆,解放了科威特,声望可谓如日中天,可最终还是输给初出茅庐的克林顿,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经济不振,解放科威特如果不能改善美国人的生活,那等于什么都没做,没人会买你的账。在有关经济的辩论中,失业率是重要的一环,在任总统会拼命宣传自己执政期间创造了工作机会,而竞争对手也会拼命指责,表明自己上台后会如何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如何减税,如何让美国人生活更美好。重实际,轻理论,不墨守成规,是美国人的特色,在他们看来,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具体到总统大选,他们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求新、求变,脑子里想的是“不管黑猫、白猫、花猫,逮住老鼠才是好猫”。比如说,2008年总统大选,在初选阶段就是变革之声四起,两党候选人都大唱改革之歌,可以说,变革成了2008年初选的基调。不管是黑人,还是女人,只要能给大家带来实惠,我就选他们,多数的美国人灵活处置,没有那种谁一定能当总统的刻板成见。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灵活,保守的宗教人士、3K党就不会这么变通。说他们自私也好,个人主义也好,个人在美国人中占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大选时候选人所属党派、政策倾向、个人能力都可以放在一边,但候选人的品德绝不能忽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统候选人必须英勇无畏,个人品格必须值得信任。因此,总统大选时塑造候选人的形象极为重要。1960年总统大选,天主教背景的肯尼迪击败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们两人的竞选中首次启用电视辩论,结果年轻、帅气、口才好的肯尼迪获胜,失败后尼克松也承认,如果没有电视,也许获胜的是他。相信个人奋斗而不迷信宿命的美国人愿意选择靠个人努力获得成功的总统,因此,像林肯这样的底层出身之人才可以当上总统,罗斯福也可以以残疾之身得到选民的信任。当然,仅仅靠自身形象,不能打动选民的心也不行。2000年总统大选第一轮辩论时,布什代表共和党挑战戈尔,说话不太利落,戈尔在旁边不时皱皱眉头、叹口气,结果受到公众批评,说他不尊重对手;第二轮辩论戈尔吸取教训,装出认真倾听布什讲话的样子,不住地点头,样子很夸张,结果被指责为太过虚伪。不尊重对手、虚伪,这都不符合美国人的传统观念。反倒是布什总统诚实、可爱的样子受到选民欢迎。4年后的总统大选,布什对阵民主党候选人克里。面对耶鲁大学的最佳辩手,布什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克里批评他发动伊拉克战争,说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错误的战争”,布什不断辩解,这句话重复了5次。当时,我和十几位来自亚洲各国的记者在西雅图的一个酒吧观看了第一轮电视辩论,大家一致认定克里战胜了布什,可第二天和一个支持共和党的博客写手交流时,我们却受到了“侮辱”。这位博客写手是个生意人,可出于个人爱好天天写东西,而且还小有名气,他询问了我们一下,发现我们一致认为克里胜,很是不以为然,他说:“克里在辩论中身体语言得体,动作洒脱,如果不懂英文,那么你肯定认为克里赢了;在你们这些英语是第二语言、水平还不错的人听来,克里也赢了,因为他逻辑清晰,用词得当,不像布什那样连ladeng和萨达姆都弄混。但有些东西你们不明白……”在他讲了半天后,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老外理解得不对,克里实际上没占什么便宜。他认为,克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说一大串排比,可是,太快,老百姓没记住他说了什么,可布什呢,不断地重复说克里是个两面派,结果老百姓印象深刻,成功地给克里贴上了“两面派”的标签。他告诉我们普通美国人不关心政治,对许多国家大事实际上不太了解,讲那么多时事政治,还不如让选民记住竞争对手人品不好。人品不好,意味着失败。既然个人这么重要,那么要想竞选成功,就要抬高自己,打击对手。通常来说,抬高自己没有打击对手效果显著,于是,负面竞选从一开始就开始流行起来。1796年,约翰·亚当斯的支持者拼命打击他的竞争对手托马斯·杰斐逊,称他是胆小鬼、脆弱之人,不具备美国人的美德。1828年,约翰·昆西·亚当斯和安德鲁·杰克逊竞选总统,杰克逊的支持者称亚当斯是“皮条客”,称他让一个妇女和俄罗斯领导人发生性关系。亚当斯的团队立即予以反击,说杰克逊的老婆是个妓女,而杰克逊本人是头“叫驴”,并且在报纸上画了一头驴用做插图。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杰克逊本人采取拿来主义,干脆把驴的形象用于竞选中,后来,驴成了民主党的标志,后来共和党人把象当做自己的特征,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也就有了“驴象大战”的说法。好在美国人幽默,随意,不搞假正经,因此驴也罢,象也罢,都可以深入人心。由于负面竞选的泛滥,美国人自己也说,我们哪里是选总统,分明是在两个魔鬼之间选择稍微好一点的人。美国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私,他们会在大选时站出来,做志愿者,捐钱给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而不是只说不做。大选之际,人人为了自己的选择出力,通过这样“自私”的方式来达到最后的平衡。美国人讲究个人主义,因此有时候候选人的宣传要传递给每个具体的人,在某些地区,有时候直投宣传品,而候选人也要找机会去拜访一些家庭,就像保险推销员上门推销一样拜访陌生选民。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拿张名片,挨家挨户敲门。美国人警惕性挺高,会把门拉开一条缝,露出一只脑袋:“有事吗?”参选人就说:我是某某,要竞选总统,希望你支持。如果运气不好,主人一句“对不起”,就会把门关上;运气好一点的,遇上一个不热心但有风度的,会打开门,礼貌地握握手,接过竞选人递上来的宣传材料,说声“谢谢”之后关门;运气好的,碰上一个热心人或者支持者,会出来聊聊,或者请竞选人进门小坐一会儿。无知、实际、拜金、自私,这些只是美国人性格诸多因素中的沧海一粟。我们还可以随口说出他们的一些特点,因为实际,所以美国人多数情况下是理性的民族,埋头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外界没有多大兴趣,但有时候他们又是十足的感性动物,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说会让他们热血沸腾地抄起家伙去战斗。这也能够说明,为什么大选电视辩论对选民的影响力如此之大。除了铁杆的民主党和铁杆的共和党外,大多数人模棱两可,他们经常等到最后的辩论结束后才作出决定。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政客都是能言善辩之士,作演讲时激情洋溢,说到动情处再掉上几滴眼泪,极具感染力。摘自《差距》。东方出版社。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东方时政观察民调显示多数美国人将经济不景气归咎小布什据英国媒体14日报道,14日公布的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前总统小布什应为美国经济不景气负责,将责任归咎于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比例稍小一些。
对1000多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显示,约68%的受访者认为,2009年1月卸任的小布什应为美国经济的不景气负“适度”或“相当大”的责任,52%的受访者将矛头对准其继任者奥巴马。
美国共和党受访者意见呈分歧状态,其中49%的人认为小布什应负“适度”或“相当大”的责任。51%的人则表示小布什不应该负很大或任何责任。他们更多归咎于奥巴马,83%的人认为奥巴马应为美国经济状况负很大责任。
民主党人中,90%受访者将责任归咎于小布什,只有19%的人认为奥巴马应该承担很大责任。该项民调6月7至10日间由电话调查进行。
独立选民则更加倾向于怪罪小布什(67%),51%的人认为奥巴马有责任。将经济责任归咎于奥巴马的独立选民比例比去年9月时的上一次民调有所下降,当时有60%的独立选民认为奥巴马应对经济困境负责。
编辑: 莫婉君美国历任总统眼中的中国_新闻中心_新浪网
美国历任总统眼中的中国
2008奥运期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北京秀水街购物 本报资料图 小布什走错了门,面容滑稽 本报资料图
尼克松在北京郊区 本报资料图
  1974年,时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复杂性。他在给子女, 也包括后来成为总统的小布什的信中说:“这是一块充满矛盾的土地。社会封闭,没有不同意见,没有真正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们已经从‘路有冻死骨’的旧时代进步了很多。”那时“文革”尚未结束,满街的行人都穿着或深或浅的蓝色中山装,骑着自行车来往穿梭。
  去年,前一任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坐在“鸟巢”里,手里晃着小旗,与各国政要们一起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会场之外,“中国人的老朋友”老布什还兴奋地跑去秀水街,为中国的民族工艺捧场。
  但对于国际政治的真实逻辑而言,那又只算是表面功夫。自“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诞生,各任总统就一直在为中国的崛起而操心。他们认为,中国实力的上升一定会打破亚太地区的军事平衡。而中国海军的战略转型,也会使美国的利益受损。
  在西方国家眼中,和政体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打交道,总有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感觉。中美建交已经30年了,却还需要继续“增加互信”。
  不过,中国人是越来越有自信了。对于那些用“中国问题”大做文章的美国政客,北京街头带着红袖章的大妈们也会这样告诉你:哦,那不过是美国选举政治的需要,看看克林顿和小布什吧,上台前后对中国的态度相距是多么遥远。
  直到今天,在选前的政见辩论会上,白宫的总统候选人还常常被问到:你如何看待中国?
  尼克松:“我们不能让中国永远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
  老布什不是最早发现中国价值的人。1967年,尼克松就撰文说:“就长期观点而言,我们根本不能让中国永远排除在国际大家庭之外,独自孕育幻想、坚持仇恨和威胁邻邦。在这个小小的地球上,不可能听任十亿人口愤怒地在孤立状态下生活。”
  1971年,当尼克松的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他就敏锐的感觉到,“他们(中国领导人)和尼克松一样,认为传统的议程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找出是否有可能在一致的利益上合作。”
  那时,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是,阻止苏联的扩张主义战略。尼克松希望以三角外交遏制苏联。他的外交政策,总是试图以美国国家利益的观念来领航,尽管在当时,这一观点还常被美国传统的理想主义者所厌恶。
  1972年,尼克松访华,此行被称为“破冰之旅”。在他眼中,周恩来是一位将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现实主义者。
  两年后,他就因“水门事件”下台了。新总统福特给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老布什指了两条路:驻英大使,或是,驻法大使。但老布什的想法却是: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当时中美间还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国?”福特为烟斗填满烟丝后抬起头,惊诧地问。“一个新的中国正在出现。”老布什断定,“在未来的岁月里,中美关系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就美国的亚洲政策而言,就其全球政策来讲也是如此。”9月,老布什和夫人巴巴拉动身赴任,他们家的新成员小狗费雷德也一起同行。费雷德让老布什第一次领悟到,这个新职务将会遇到些文化冲击。1949年后,中国为了防止疾病传播曾展开灭狗运动,因此狗在当时已经非常稀少。当他们带着费雷德在北京街头散步时,有中国人叫道:“猫!”很快,老布什就发现,“中国城墙”远不止一种。拿起电话,想与一位中国官员讨论某个国际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事儿。“这里的规矩是:不必打电话找我们,我们会打电话通知你们。如果外交意味着什么的话,它就是相互交往。但中国的官僚政治却不这样看。”老布什在自传中写道。
  “偶尔,会见是‘可能的,但要稍等’。因为中国人的时间概念同没有耐性的西方人不一样,‘稍等’可能意味着5至 20年。这对刚到中国、很想了解这个国家及其人民情况的人来说,特别失望。”事实上,由于中共中央尚没有明确的外交政策指示,1970年代大部分时间内, 中美关系都在飘忽不定中发展。直到1970年代末,邓小平复出后,才使将近10年前便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得以加速发展。
  里根:“中国已经越来越转向自由市场”
  1974年那一次,老布什在北京待了13个月,就回国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去了。在这短暂的13个月中,老布什没有建树,只留下些浮光掠影的印象。
  在他的印象里,当时的外长乔冠华和蔼而直率,他的夫人章含之漂亮、迷人,留一头西方式发型。邓小平有可能在毛和周之后继承最高权位,他总是不停地吸烟和喝茶。毛泽东握手有力,带有些草根气质。
  不过,这13个月的经历已成为日后美中关系的伏笔。至少邓小平还对他保证说,中国将永远欢迎你,“即使作为中央情报局局长”。
  1980年美国大选,里根上台。里根喜欢用一些基本观念管理外交,比如:姑息危险、共产主义邪恶、美国伟大,等等。在意识形态上,他要比别人狂热一些。他曾有一个梦想:带领戈尔巴乔夫游览美国,让这位苏联领袖瞧瞧美国老百姓的生活。他还要邀请戈尔巴乔夫敲门,问问住户“对我们的制度有何看法”。工人们将告诉他,住在美国真美好。
  里根不相信与中国密切合作的政治和战略价值,反而多次强调要对台湾的要求给予更多的关注。
  1982年以后,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明确提出不同任何大国结盟的政策。美方也基于同样的考虑,确认“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国”或“一个强大、安全和现代化的中国是符合美国利益的”。8月17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打破了两国在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上的僵局。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里根把自己的中国观,部分写进了日记中。
  1984年:【4月26日周四】下午2:05我们抵达首都机场。奏国歌,然后是21响礼炮―――这是第一次给予一位美国总统。然后我们检阅了部队,并受到至少百位盛装儿童的欢迎。
  【4月28日周六】另一个早餐会,今天是头彩日―――我和邓小平主席会面。南希在非正式开场的时候陪着我,幽默的邓小平邀请她下次不带着我来中国访问。
  在我们的会谈中,他着实猛烈攻击了我们的中东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和裁军的失败。他碰到敏感之处了―――该我谈的时候我用事实和数据纠正了他,我没开玩笑。接着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他热情起来,虽然他也提了台湾(这次惟一提到这个话题的领导人)。我告诉他解决台湾问题是他们的问题―――但需要和平解决。我们结束会谈,共进午餐(他主持),原来以为是工作餐,结果最后变成一场愉快的社交活动。
  午餐后,我带上南希出发去长城。一路上,我们都向排在街旁看我们的群众招手致意,虽然我们没去成农村,但群众依然在村子里面等着我们。
  虽然在照片和电影看过,但亲身目睹长城,依然相当壮观。站在那里看长城两头消失在群山之间,那种心情此刻我无法言表。
  到了1986年,里根意识到,“中国已经越来越转向自由市场”。这会让美国人安心。因为按照西方政治学的观点,市场经济将促进培育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促进表达的自由。而民主国家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较低,这符合美国人的逻辑。
  老布什:“美中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
  1985年10月,作为里根的副总统,老布什又到中国,这是1975年以来他第四次访华。
  老布什在四川大学发表了演说,称中美关系已经具有持续性、一贯性和稳定性,并且是强有力的。10年之前,当他第一次到中国时,他还常常怀疑中国是否会真正能够实现现代化。但现在,那些1970年代穿着毛式上装的政府官员,已改穿了三件式的西装。官员们也不坐“红旗”车,而是改坐“奔驰”了。
  现在,邓小平谈到台湾的口气不同以前了。“他说,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政府、经济和军事体制,还谈到了‘一国两制’。”老布什在自传中回忆说,“可是有些事情则没有变化,我想永远也不会变了。邓一天仍抽好几包烟。在我们谈话的1小时20分钟里,他抽了8支烟。”
  同10年前相比,情况不一样了,非常不一样了。当时,美国驻中国联络处才30个人。现在美国大使馆有300人。
  1988年,老布什赢得了美国大选。那时,中美贸易额已达78.58亿美元,是建交时的8倍。美国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外国贸易伙伴。
  这年圣诞节前夕,老布什一家,祖孙三代十八人到中国驻美国大使韩叙的官邸做客。这是一种特别友好的表示,引得其他国家外交官颇为羡妒。
  小布什很喜欢中国菜,他像他父亲一样用小饼卷烤鸭和大葱,一口气吃5卷烤鸭。
  而老布什作为一只外交强、内政弱的跛脚鸭,喜欢给外国总统和总理们打电话,常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中国,也是他几乎遍及全球的外交政策之一部分。
  1989年10月,老布什在访华期间,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成为第一位在电视上直接向中国人发表讲话的美国总统。他在讲话中说:“美中关系是美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
  1989年下半年之后,中美关系进入最困难的时期。被美国国内压力所迫的老布什,也深感无能为力。不过,老布什依然坚持说,与中国保持建设性接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并再次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一年。
  那时,美国国内的各阶层的政治人物都觉得老布什与中国重建外交关系太快了。
  11月,柏林墙,冷战的象征,倒了。未来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看到德国青年扒倒柏林墙,并把厚重的砖块带回家留作纪念。他为他们喝彩。
  克林顿:“在新世纪,两个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伙伴,而不是对手”
  1992年,作为总统候选人的民主党人克林顿,批评了老布什的中国政策。当他上台后,他发布行政命令说,在给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之前,中国必须在移民、人权和监狱里的强制劳动等方面取得进步。他和大多数美国总统一样,喜欢“扩大民主”这一概念:“我们最大的目标必须是扩大、强化全世界以市场为基础的民主社会。”
  他同时感到,中国对其他国家“干涉”其政治事务极为敏感。中国的领导人觉得,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他们会尽力处理所有这些变化。
  不过,总体上,克林顿保持着和中国的积极接触。他的希望是,贸易和接触将推动中国的个人自由和人权。
  1997年10月,江泽民首次访美。那时,克林顿也已做了五年总统。江泽民的政治技巧、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以及加速的经济增长,都给克林顿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晚,克林顿上床睡觉时想,在新世纪,两个国家更有可能成为伙伴,而不是对手。
  来年的春夏之交,克林顿开始了“计划已久”的中国之行。“我期待着这次旅行。”克林顿说。他是1989年后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我与江泽民在一起时间越长就越喜欢他。他很有魅力、风趣,有极强的自豪感,但总是乐意倾听不同的看法。虽然我并非总是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已让我相信,他相信自己正尽可能快地让中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克林顿在回忆录里写道。
  这次中国之行,克林顿记住了漓江、兵马俑,以及上海比世界上任何城市都要多的起重机。
  时间进入到2000年,小布什选举获胜,替代克林顿成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他和他的父亲老布什,被合称为“布什家族”。
  小布什上台初始,并没有把中国放在心上。这一度让中国产生被“边缘化”的担忧。
  5月15日,白宫派遣助理国务卿来到中国,以解释小布什之前有关导弹防御计划的讲话。但是,在执行类似使命的时候,美国向韩国和日本派出了副国务卿,向欧盟和俄罗斯派出了副国防部长以及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的2号人物。即便是印度,也是副国务卿亲往。
  显然,中国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反,在美国当时的安全战略更新的有关设想中,中国成了需要防范的对象。“9?11”事件将这些都改变了,美国需要中国对反恐的配合。中国迎来和布什家族的第二个蜜月期。
  不过,今年小布什在他的告别演说中还是没忘了说:“在21世纪,国内的安全和繁荣需要依靠国外自由的扩展。如果美国不领导自由事业,那么自由事业就将无所适从。”这是在大国的实力博弈之外,美国总统们的心病。
  现在,中国已和世界相互紧紧绑在了一起。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使美国意识到,全球经济相互依赖性产生的影响非常明显。当亚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景气时,美国的证券市场也大幅度下跌。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一旦经济衰退必将干扰美国的贸易平衡。而全球的经济稳定早已成为美国官员最优先的考虑。
  今年,奥巴马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成为了新一任的美国总统。至今为止,他对中国的谨慎而克制的务实态度,已人所共见。
  (里根日记由《纵横周刊》翻译)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相关专题 &&&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布什时期美国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