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中国历年物价上涨指数速度这么快

  那到底过去这些年,我们手上的票子贬值了多少?我们每年的收入和资产需要增长多少,才算没有被这抛在身后?  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盘点,建立一个直观的印象:  ①钞票多印了多少?②物价涨了多少?尤其是房价涨了多少?③收入跟得上物价吗?  整个社会的资金用什么数据来衡量,M2(Broad money,广义货币)是常用的,它是现实流通的现金加上各类存款的总和。  2006年末,全社会的M2余额是34.56万亿,到今年6月份,这个数字是149.05万亿,2016年中是2006年末的431.3%,9年半涨了3倍多。   同一时期的实际GDP,2016年中数据是2006年末的248.2%,涨了1倍多。  431.3%/248.2%=1.74,意味着,每1份GDP的增长,需要印1.74份的M2来带动。换言之,过去10年多印了74%的钱,若从货币数量的角度而言,货币购买力至少贬值了四成。  总数据的统计,给我们的感觉没有这么直接。而反映在我们生活中的物价,每个人一定有所感觉:物价是在飞快涨的!但物价真的涨得很快吗?  小巴前两天在财经网站“雪球”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生活在上海,他统计了过去10年中日常支出各方面的价格增长,包括餐饮、汽车、旅游、服装、电器数码、水电煤物业费、教育、买房租房等方面。  涨幅小甚至跌:服装、电子设备、买车、机票住宿;  涨幅一倍以内:旅游区门票、出租车费、水和;  涨幅超过一倍:菜价;  涨幅难以量化:教育。  数据来源:雪球文章,作者为“DAVID自由之路”  小巴也找了多位小伙伴来统计,大家的感觉大致相仿。这其中有一条很容易发现的规律:规模化工业品的价格涨得慢,而人力成本占主导或精神服务相关的产业,则涨得飞快。  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居家庭一般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过去10年,CPI一共涨了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仅仅在35%-40%左右,看上去并不高。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与现实不符,现在的物价这么高,CPI怎么会这么低,是不是数据作假?  那可能还真是冤枉统计局了。CPI数据的一个问题在于食品的占比大,了解CPI构成的人士常常吐槽,价格一涨,CPI就跟着涨,CPI差不多都要成了猪肉指数了。其他方面,比如医疗、娱乐、教育、文化、居住等方面的占比略低,而现实中这些方面的消费价格增长是挺快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CPI不如物价涨得快。  CPI是一个结构性数据,其组成包括各项真实生活成本,问题在于其配比。由于中国一二三四各线城市消费结构差异不小,而权重配比是统一的,出现数字上的疑问是可以理解的。  但总体上,小巴认为,生活中消费的各个方面,有的涨得快,有的涨得慢,综合起来和CPI的增速可能差别没有那么巨大。  但有一项肯定是例外的:房价!  关于房价涨了多少,都不需要多说,每年关于房价的新闻都是最热的。  透过统计数字,我们能了解到的是整个城市的均价。在这张图里,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在过去时间分别涨了三四倍,换算到每个城市,10年3倍的增幅,也并不算夸张。  不过房价指数,有一点可能会把我们带偏,那就是“平均”。如果我们去跑一跑城市各处的楼盘,则可能会发现增幅比均值更高。  10年间,城市的房产越来越向城市周边扩展,市中心的房价是被平均的。所以,小巴觉得,实际上,市中心的房价会比统计数字上要高不少。  在收入上,你会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最低工资,在过去十年的增幅和房产均价是几乎同步的。  小巴列两个数据,一个是平均收入,一个是最低工资标准。除了最低工资标准的增幅会略高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过去十年基本上都增长1.5-2倍。只有深圳是个例外,人均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增长相对慢,而房价则因为去年的飙涨而显得格格不入。  当然,还是和消费、房价等方面一样,“平均值”有很大的误导性。不同行业的收入,在过去10年,增速的差异是极大的。前几天小巴写了一篇关于基金定投的理财文章,里面举了一位深圳朋友的例子,过去八年,仅职务性的收入就涨了六七倍。  而坐出租车时,小巴则常常听到司机师傅的抱怨,过去十年收入的增幅,可能连50%都不到。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差距,显得最为明显。  小结过去10年几个和通胀相关的数据:  ①M2,是06年的4.3倍;  ②真实GDP,是06年的2.5倍;  ③CPI,是06年的1.4倍;  ④人均收入和最低工资,约为06年的2.5-3倍;  ⑤一二线城市新房均价,是06年的3-4倍,与货币相仿,但市中心的增幅显然高于此。  收入跟着真实GDP走,而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跟着M2走,这中间的差距,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通胀感吧。  这么说来,如果你想评估年收入增幅有没有被泡沫抛在身后,拿来和这些数据比较比较就知道了。算一算,那条评判基准线大概就在12%-15%之间,没有达标的,从货币引发的通胀感,只怕会越来越强。
责任编辑:yyc
回复0条,有0人参与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炒股必备&同花顺财经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最近7日年化
<span title="4.%
最近7日年化
<span title="5.%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四大原因导致物价上涨过快
  前天,市民在菜市场买蔬菜。本报记者欣摄
  昨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涨价进行了解读。周望军表示,四种原因导致了今年的物价上涨过快。他建议采取四项措施防范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向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一定的补贴。
  >>探因
  热钱炒作等致物价上涨
  谈到当前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时,周望军表示,第一个是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石油到了87,棉花、糖涨得很厉害。
  今年出现的一些临时性因素对物价也有抬高作用,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生产资源相对减少。此状况导致今年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新疆的采摘棉花报酬现在是按公斤算,采摘一公斤皮棉3块钱。
  还有热钱炒作的因素。今年上半年绿豆、大蒜、棉花等都出现了价格上涨,棉花每吨涨到了3.3万元,这就是热钱在里面炒作。郑州交易所11月8日棉花一天成交300多亿,大大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换手率很高。上半年绿豆和大蒜也出现了囤积居奇、恶意炒作的企业。
  >>特点
  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
  周望军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商品价格均明显上涨。2004年价格上涨是由于粮食减产,当时的CPI达到了3.9%,2007年价格上涨是由猪肉短缺引起的,2008年涨了5.9%。这次的特点主要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
  他说,粮食、蔬菜、鸡蛋、食用油、方便面等涨价,根源是粮食价格上涨,粮价是百价之基。肉、奶、蛋都是由粮食转换的,包括酒也是由粮食做的。但蔬菜价格上涨原因和它们不一样,一方面是因为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商业用途和房地产用途,就导致了蔬菜的面积减少。他表示,这次上涨的特点不是因为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
  >>分析
  价格上涨趋势分长短期
  周望军分析称,价格上涨趋势有些是长期的,有些是短期的,比如价格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价格会是一个长期的上涨趋势,但是像蔬菜的涨价是受气候的影响,这就是短期的因素。解决的根本措施是要发展生产,目前我国粮食完全可以自给,都是产大于需,个别余缺要靠进出口调剂。
  我国很多商品对外依存度高,例如铁矿石、大豆、油料、石油、铜等,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是50%左右,铁矿石更高。周望军表示,这确实不是政府通过国内的政策能调控的,需要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话语权增强了之后,才能影响国际市场。他表示,这是我国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应对
  对低收入群体适当补贴
  周望军说,建议采取四项措施应对生活必需品价格过快上涨。第一就是要发展生产,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只要粮食、生猪等农产品和基本的消费品供应能够保障,应对通货膨胀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再通过物资调配、进出口等手段调节,供应肯定没问题。接着就要对低收入群体予以适当的补贴,包括城乡低收入群体、在校家庭贫困学生等,通过财政的渠道进行适当的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
  防止游资炒生活必需品
  对于目前“游资炒作”对物价的影响,周望军说,首先不允许炒作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如粮油蛋等。同时要完善制度,因为游资能炒作的产品肯定是供小于求的产品,比如炒作大蒜,是因为减产了,棉花也存在供需缺口。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机制,对游资动向进行监管,严格制止他们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市场炒作。
  减少流通环节控制成本
  针对农产品价格,周望军说,目前我国蔬菜流通环节费用占成本比例偏高,达到50%,甚至三分之二。产地是9毛钱的萝卜,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卖3块,换了5次手,加了5次价。所以要减少流通环节的倒手次数,鼓励农超对接,就是超市直接到农民手上采购。
  同时,他建议农民组成蔬菜合作社,一家一户没有谈判的基础,一个县组成一个蔬菜协会跟若干超市采购单位进行谈判就容易得多。乱收费问题要继续治理,他说,很多城市为了绿化、美化,“退市进超”,超市的价格比路边摊的价格要高。另外,不是城市的核心景观区也没有必要“退市进超”。
  >>预测
  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滞胀
  按前三季度的数据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回落,而物价上涨的速度在加快,涨价涉及的产品在增加,社会上有种观点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滞胀。周望军对此表示,滞胀是GDP不增长,但物价却涨得很快。今年我国的GDP增长10%左右,CPI3%多一点点,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整个市场的需求看,我们国家完全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周望军预测,10月、11月、12月价格仍然会高位运行。10月和11月会高一些,12月份随着翘尾因素的消失,涨幅可能会低一些,全年只会比3%多一点点而已。综合新华社本报记者周宇
  (周宇)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