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宏观调控的目标能力

科学判断形势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彰显执政能力-宏观调控-北方网-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最新新闻排行
科学判断形势 中国政府宏观调控彰显执政能力
&& 04-07-26
&& 04-07-26
&& 04-07-24
  2004年7月,全世界接收到一个鲜明、准确的讯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经济列车平稳快速前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正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一名国外媒体记者在发布现场作出第一反应。
  从2003年酝酿实施,到今年上半年强力推行,再到初现成效,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给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大势奠定了健康前行基础,中国政府更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成功驾驭中显现出非凡的执政能力。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形势
  随着新一轮宏观调控成果的日益显露,中国经济汲取了健康前行的营养,普通社会公众也第一次领略到了“预防性调控”的魅力。
  “自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已经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等势头。”经济专家分析说。“中央及时捕捉到了这些信息,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果断出手。”
  事实上,早在200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清醒判断。会议强调,愈是形势好,我们愈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会议明确指出,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快。
  而自去年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主持召开有关会议,明确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对习惯了治理性调控的人来说,预防性调控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命题。”经济专家张燕生研究员说。“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在经济尚未全面过热、通货膨胀尚未发生之时予以遏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也极大降低了宏观调控成本。”
  人们不会忘记,几乎是在宏观调控进行的同时,一些陆续汇总的数据开始接连印证了决策的“先知”和可贵:从二季度开始,一度投资热情四溢的钢铁、电解铝、玻璃等行业相继出现高额库存……
  见微知著,科学判断,中国民众与世界从中看到了中国政府睿智、果断的执政形象。
  冷静决策,彰显应对复杂局势能力
  即使在熟谙经济的学者们眼中,此次宏观调控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也是前所未有的。
  “与以往出现的投资、消费双膨胀不同,这次主要是投资过热,消费相对低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因此,调控既要抑制可能的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缩压力增大。”
  同时,与经济全面过热不同,此次是局部过热,是结构性过热;一些行业过热的同时,一些行业和领域却严重偏冷;煤电油运持续紧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民营经济还不足以影响经济运行不同,这次投资高增长中,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重要力量。即使在各地的经济增长中,也是不合理因素和合理因素并存。这就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空前的考验。”经济专家张燕生说。
  复杂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人认识上的分歧:经济尚未过热,通胀没有出现,宏观调控会不会给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局面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确定了“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有保有压,抑扬有致,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而在制定出及时、有效、综合的调控政策同时,迅速把各地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上下一盘棋,使宏观调控举措迅速落到实处。
  多管齐下,驾驭经济手法日渐成熟
  与准确科学的形势判断力一样,决策形成之后的调控手法也让人称道。
  “单纯的行政命令式治理方式正在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对症下药的多种调控手法并进。”多位经济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作出同样的总结。正是依靠这种适应新形势的调控手段,不仅保证了调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更显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经济驾驭能力。
  种种事实表明,信贷、土地成为此次宏观调控中的两道“闸门”:
  为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规模,从2003年8月至今年4月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一次扩大再贷款浮息范围。
  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开展土地市场整顿,按《土地法》要求严格控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过度投资项目的建设用地,收回违规多占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在注重运用经济办法的同时,对一些不顾政令,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对盲目投资行为推波助澜的个别地方领导,中央则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分别进行了严肃处理。
  “信贷、土地和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使钢铁、房地产等过热行业的减速、刹车自然而然,结果是水到渠成。即使在采取的法律和行政手段上,也充分体现了依法行政,没有越位。”专家说。
  总揽全局,在宏观调控中谋划长远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决策层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处处体现出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谋划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深远用意。
  “这次调控更多的是一次结构性调控,不是简单的总量性调控,是从总量入手,着力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说。
  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和增长方式问题。必须在坚持搞好总量调控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从宏观上把该管的管住管好,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度受到“冷落”的领域在此次“治热”行动中受到空前关注。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支出比去年增加了300亿元。全国有29个省份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已达116亿元,有6亿农民受益;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其他省份的农业税税率也有所降低。
  煤电油运、科教、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得到有力支持。
  即使在宏观调控取得公认的明显成效时,中央仍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在投资增幅、煤电油运等方面仍然存在的严峻问题。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中央再次明确: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
  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国政府彰显了适应新形势的执政能力。
&& 04-07-24
&& 04-07-21
&& 04-07-21
&& 04-07-20
&& 04-07-20
&& 04-07-15
&& 04-07-14
 精彩热图
 北方网精彩内容推荐
无标题文档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您当前所在位置: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日 文章来源:国家审计署网站 信息提供:河南省济源市审计局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心工作,逐步加大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问题、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绩效问题、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的审计监督,对促进政策运行的规范性和效益性发挥了 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影响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内外部因素较多,国家审计在宏观调控政策层面发挥的功能与预期能 够产生的效果间仍有不小差距,需要进一步探讨完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一、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影响宏观调控政策审计有效开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审计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和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完善程度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
经 过多年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宏观调控体系尚不成熟、政策之 间的协调度、政策生效的时滞性、政策作用后果的不确定性、难以估计的影响总需求的各类因素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制约着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政治体制方面,政府责任和权力计量体系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责任体系中的宏观调控责任尚未建立。由于现阶段我国政府活动的计量体系不完善,导致政策绩效审计难以获得必要的基础信息,极大影响了宏 观调控作用的发挥,也为审计监督增加了难度。二是以权力为导向的公共管理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现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还未得到有 效约束,在宏观调控政策实施过程中仍习惯以行政权力插手或主导经济,极大影响了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也为审计监督增加了难度。
3.法律环境方面,宏观调控政策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法规政策依然相对滞后,《审计 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只有部分原则性的规定,还没有宏观调控政策审计方面的专门法规,导致审计行为没有统一的规范,审计人员在实践中难以对宏观调控 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
(二)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完善程度方面的制约因素
1.缺乏宏观的审计理念,传统的职业思维定势仍占主导地位
在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实践中,传统的审计方法、手段和审计理念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很大,并且形成了较强的职业思维定势,对于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审计人员大多只有 一种模糊的概念,在实践中如何操作、如何选择项目、涉及哪些学科领域等都缺乏经验以供借鉴,严重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发展。
2.审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僵化,计划组织管理方式不够合理
现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由于机构之间业务交叉,职能重叠;审计对象和范围按部门归口管理,年度审计任务一般也按此原则分配,工作重心仍主要偏重于预算执行审计,导致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覆盖面较窄。
3.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备,在审计评价环节运用的手段和方法大都局限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而对环境、生态、人文等因素的评价,至今尚无法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只能使用价值判断标准取代事实分析,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活动的审计评价的科学性。
4.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需要掌握宏观与微观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除需要具备传统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掌握经济学、政策学、管理学、系统工 程、生态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由于国家审计机关现有人员构成中财务人员占绝对比例,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专业技能都较单一,人员素质 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审计参与宏观经济管理的深入层次。
二、国家审计促使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的对策措施
(一)树立宏观大局意识,强化和培养创新的审计思维方式
审计人员的宏观思维、大局意识是推动审计工作在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基本要求。具体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应强化和培养审计人员创新 的审计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审计职业思维定势,牢固确立国家审计&必须服务宏观调控、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科学理念,促使审计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努力实现由 微观审查向宏观调控转变,由侧重微观真实、合法向注重宏观效率效益质量转变,从而发挥国家审计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优化和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增强计划的效能和科学性
审计计划是审计思路和重点的突出体现,是开展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是各级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重大宏观调 控决策和审计的突出问题、重点工作充分了解。二是探索实施审计计划阶段的专家咨询机制,在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时听取宏观调控政策制定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三是 优化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坚持把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的情况作为审计的一项主要内容,融合到其他审计项目计划中。
(三)规范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执行
规范和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是审计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各级审计机关应积极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审计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审计模式。一要探 索宏观经济管理型的绩效审计模式,以解决宏观经济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目标,从以过程为导向向以结果为导向的审计阶段的过渡,从以财务收支真实合法 审计为主导向以宏观调控政策绩效审计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二要从揭示问题入手,探索以宏观政策资金为主要对象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方式,达到完善和健全宏观 经济机制体制的目的。
(四)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政策审计的质量效率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宏观调控政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保障。具体审计实践中,一是各级审计机关应优化内部审计流程,充分利用计算机对业务数 据和财务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和分析的功能,对作业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审计项目的实施效率;二是探索运用分析性复核、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测、审计抽样等技术方法,提升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的作业质量。三是要加快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审计信息资料库的建设,努 力拓展审计信息资源的广度,提高审计信息数据的共享水平,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范围。
(五)建立审计研发和人才投入机制,强化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培养
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研发和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积极研究宏观经济审计监督理论问题,探索国家审计与宏观经济调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应加强审计战略、审计创新研究,积极与高等院校、政策科研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管理行业部门合作,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 准,促使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充实审计队伍, 为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构建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评价体系,保障政策审计成果转化
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保障宏观调控政策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审计人员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角度,研究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评价的法规、 制度、相关程序要求等强制性的标准,完善衡量政策绩效的规范性计量标准,逐步形成分门别类的、较为科学的政策审计评价体系,从而反映政策目标的意图,为政 策绩效提供综合的量度,为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政策事项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保障政策审计成果的转化。
(七)完善内外部工作机制,构建宏观调控政策审计业务新格局
国家审计机关合理、科学的系统设计审计管理方式,形成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的内外部工作机制,是推动宏观调控政策审计规范发展的亟需选择。一是要成立宏观调控 政策审计业务协调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和掌握宏观调控政策审计的资源调配、业务管理、成果开发等工作的指导,保障实现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多元化开展。二是应建 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审计信息共享机制。设置专门人员或机构收集分散在各个专业审计中的审计信息和审计成果,提炼汇总成综合性分析报告,提升宏观调控政策审 计的成果层次。三是应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机关与宏观经济调控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发改、财政、金融等宏观调控职能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获得各 部门在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和执行监督职能过程中的信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部门监管的合力,共同促进和推动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李雁河)
河北省审计厅版权所有,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电话:86-4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们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老话题.历代统治者都把税收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的根基,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都论述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的每次重大变革、变法都涉及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从理论上弄清税收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税收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  一、税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事物有位才有为.研究税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问题,首先要认识税收的范畴,弄清税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就要研究经济与分配和分配与税收的关系问题.  宏观经济是指整个国民经济及其运行状况,是相对微观经济(部门经济或局部经济)而言的,是对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高度概括,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的活动及相互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方面的活动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等三个环节,分配、交换、消费等三个环节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适应生产,而是积极地影响生产,反作用于生产.在这四个环节中,生产是生产者的事,交换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事,消费是消费者的事,政府一般不参与不干预这三个方面的活动,但通过税收参与企业和个人的收益分配,影响各方面的经济活动.  恩格斯把经济所包含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方面的关系概括为生产关系.马克思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关系都与财产所有权有关,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这就如同科学技术凝结在劳动产品中一样,财产关系凝结在四个关系之中.要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用法律明确财产关系,保护财产关系.劳动者的劳动权、企业的财产权、国家的政治权力都要参与收益分配.工人拿工资、企业拿利润、国家拿税收是收益分配的基本形式.收益分配关系确定财产归属,是财产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财产关系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决定收益分配关系.财产和分配的关系问题是经济的核心问题和要害问题,关系到各方经济利益,各方对此最敏感最关心.税收之所以成为各方利益矛盾的焦点,就是因为它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到国家与企业、个人与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对所有制、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调整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是国家生存发展和国民共同利益的需要,是由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制决定的.马克思说:“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权力.权力统治着财产,……捉弄财产.”恩格斯说:“为了维持这种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纳税原则本质上纯属共产主义的原则,因为一切国家征税都是从国家所有制来的.的确,或者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没有国家所有制,而国家就无权征税,或者是国家有这种权力,这样私有制就不是神圣不可侵犯,国家所有制就高于私有制,而国家就成了真正的主人.要求国家宣布自己是全国的主人,从而用社会财产来为全社会谋福利;我们要求国家实行一种只考虑每一个人的纳税能力和全社会真正福利的征税办法,作为达到目标的第一步.”  马恩论述告诉我们: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国家主权在经济上的重要体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征税不能超过纳税人的承受能力,税收是国民的福音.在世界被各个国家分治或由各个国家瓜分占有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都有自己的国籍,它的生产经营一般都在某一个国家里进行,它所有一切首先属这个国家所有,并受该国家的保护.即使在以跨国经营为标志的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税收管辖权的划分也是以纳税人的国籍为依据.国家所有制使国家有权对管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征税.国家政权机关管理国家事务、兴办公益事业、保护单位和个人财产及人身安全,都需要大量财力作后盾.然而,国家政权本身不创造财富,国家财力来源于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国家要把税收蛋糕做大,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就要大力发展经济.  从上述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经济包括分配,分配包括税收,税收是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二,经济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经济.税收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所有制高于企业和个人的财产权和所有权,决定劳动权、财产权和所有权的收益分配关系.税收与国家政权的生存紧密连在一起,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税收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运用政权力量,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第四,财产和分配关系是经济的核心和要害.税收处在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中央与地方等各方利益分配的焦点上,是各方最关心最敏感的经济问题.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税收与各方利益分配关系,调动各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讲,税收属宏观经济的分配范畴,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经济决定税收与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反作用于经济,是经济税收观的基本观点,对于正确理解、认识和处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经济是税收的源泉,决定税收的产生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生.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生产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一般来说,经济活动延伸到哪里,税收就跟踪到哪里,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税收.  2.经济规模决定税收规模,税收规模随经济规模扩大而扩大.如全国2001年GDP达到95933.3亿元,比1995年的58478亿元增长64.05%,平均年增长10.6%;全国税收2001年达到10453.4亿元,比1995年的3927.9亿元增长166.13%,平均年增长27.68%.河南2001年GDP达到5645.02亿元,比1995年的3002.7亿元增长87.99%,平均年增长14.66%;河南国税收入2001年达到260.54亿元,比1995年的143.77亿元,增长81.22%,平均年增长13.53%.  3.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一是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大体比例为10%、20%、70%;中国2001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15.23%、51.15%、33.62%;河南三大产业的比例为21.86%、47.16%、30.98%.从上述比例来看,发达国家的主体税源已经转向第三产业,中国的主体税源仍在第二产业,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不含税,决定河南经济增长和税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所有制结构决定税源结构.改革开放以前,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不到1%,税收99%来自公有经济.目前,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上平分秋色,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达到30%以上.三是地区经济结构决定税源结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来自该地区的税收占全国税收30%以上.河南省辖市区税收占全省税收80%左右,税负达到7%左右,而县城及农村税收只占20%左右,税负只有2%左右.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负水平.国家征税要从计税收入中扣除企业成本和居民基本生活费.发达国家作了这两项扣除后,可分配的收益基数仍然很大.而发展中国家作了这两项扣除后,可分配的收益基数小,如我国企业微利经营,甚至亏损,国家征所得税很少.又如我国对大量达不到起征点个体户不征税.所以,尽管各个国家的税制相似,但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税负差异很大.我国现行税制在设计上参照了国际税制,尤其参照发达国家的税制.然而,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一般不低于3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低于15%,中国2001年税负只达到16%.在中国境内发达地区税负高,欠发达地区税负低;城市税负高,县城以下税负低.  5.经济科技含量决定税收增长.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税收增长的推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大,带来的税收多.技术落后的传统产业,增加值小,带来的税收少.凡是经济和税收高速增长的地区,都有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凡是经济和税收增长缓慢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传统产业占的比重大.  6.经济状况决定税收征管.企业行业特点和规模以及企业所有制和收益分配多元化,决定税收征管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如规模限额以上的企业出于内部管理需要,一般都要建账,加强财务核算.对这类企业实行查账征收.大量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一般不建账,大量交易不开票.长期以来,对这类业户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漏税较多,征管方法亟待改进.目前,河南国税部门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探索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征管办法,已经初见成效.  7.经济改革决定税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搞活国有企业,发展个体私有经济,引进外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先后进行两步利改税和建立新税制的重大改革,不断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二)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通过税种、税率、减免税、税负、征管等要素调节各方经济利益,影响经济发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当税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税种对经济的影响.每个税种都有它的征收目的和范围.一般来说,主体税种侧重组织财政收入,税基广,具有普遍调节经济的作用;其他税种侧重调节某种经济行为,且有增加财政收入的功能.  2.税率对经济的影响.税率是税制核心,它对企业实现的收益进行分配,确定国家与企业各占份额,最终确定财产归属.税率高低表明国家征税深度,亦称调节经济的程度.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用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表明,税收随税率增大而增大,当税率超过纳税人承受能力时,税收就随税率增大而减少.可见,税率适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税率过高则影响经济发展.  3.减税对经济的影响.减税产生扩张效应,如:刺激民间投资和需求、吸引外资、促进资本在地区之间和国际之间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复苏和持续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经济发展后劲.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减税措施,但并没有减少税收总收入.各国减税后,宏观税负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呈上升趋势.我国现行减免税虽有多种形式,但都是为了支持、鼓励、保护和照顾某类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其中许多减免税带有歧视性,不但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影响企业公平竞争.中国应当选择无歧视性的减税政策.  4.税负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税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也反映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把企业利润都拿走,资源由国家配置.发展市场经济,就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以激励民间投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加经济活力.如果国家征税后,大多数企业微利甚至亏本,就会妨碍民间投资,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影响经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用税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一般不能把税收用于盈利性的生产投资,否则,国家配置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部分企业受益,容易产生腐败,导致企业竞争不公平,影响市场经济发展.所以,税负高低关系到资源是由国家计划配置还是由市场配置,关系我国经济转轨和旧体制复归.  5.税收征管对经济的影响.税制靠征管来落实.科学严密的征管,不仅可以正确贯彻落实税收政策,把应收的税征上来,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而且可以发现税制中的问题,促进税制改进和完善,同时还可以方便纳税人,节省纳税人办税时间.反过来说,征管疏漏,税款流失,造成实际税负低于名义税负,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引起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影响经济发展.  三、税收与经济管理体制  国家只要征税,税收就要发生作用.税收宏观调控是国家有意识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个问题,就要研究税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  经济体制是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金融等手段.在历史上,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有两种形态,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二者在资源由谁配置、对微观经济管与不管和如何管等问题上有本质的区别.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富有效率,主张自由放任,市场调节,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美国供求学派凯恩斯认为市场有缺陷,主张政府干预,达到供求平衡.许多国家政府采用凯恩斯理论,避免了经济大幅度波动,缓解了经济危机,保持了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承认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同时认为市场并非灵丹妙药,主张政府调控,不能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捉弄经济.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由国家配置,企业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包括税收在内的各种经济杠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失去影响力,税收只是国家筹集建设资金的工具.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经济失去生机和活力,所以要进行经济改革.我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调控,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关于经济改革的文件中都强调发挥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199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越是搞活经济,越要重视宏观调节,越要善于在及时掌握经济动态的基础上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以利于调节社会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调节财力、物力、人力流向,调节产业结构和生产力的布局,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对外经济往来等等.”日,中央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党的十二大以来,几届中央主要领导人都强调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经济体制包含税收手段,经济体制改革包含税制改革,决定税制改革;税收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每次重大经济改革都要反映到税收上来,都要对税制进行相应改革.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为此进行两步利改税,建立多税种、多环节、多次征的复合税制.日,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酝酿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税制改革,即1994年出台新税制,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1999年11月,中国加入WTO,需要改革完善中国现行税制,促进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要发挥税收的宏观作用,就要从理论上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国家宏观调控需要财力作后盾,税收是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扩大税收规模,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  (二)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是财税体制的核心问题.因此,税收规模的扩大,不能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否则,就会削弱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公平竞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公平税负,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  (四)发展是硬道理,税收政策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持弱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税收调控作用包含在税制中,通过征管来实现.当前,一方面企业负担重,经济效益不高,亏损面较大,靠提高税负,增加税收不大可能;另一方面我国财政赤字连年增加,债务连年上升,靠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也不大可能.但是,税制不尽合理,税负不平,税收流失较多,税外收费额较大,费挤税的现象相当突出.因此,要完善税制,合理设置税种,调整税率,清费立税,清理减免税,开征新税种,扩大税基,加强税收征管,增强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四、税收调控与经济发展  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要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形势,采取相应的税收措施和对策.  (一)调节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经济能否均衡发展,取决于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我国经济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通货紧缩、供大于求、民间投资不足、大多数低收入阶层消费不足.国家在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况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到2002年,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出现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国家债务连年攀升,政府投资,部分企业受益,影响企业公平竞争;一些地方和企业争项目、跑项目,容易产生腐败;一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仓促上马,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有些国债资金被用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被挪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重视累进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在调节经济、实现供求平衡中的作用.在通货紧缩、供大于求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税率自动降低,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升温;在通货膨胀、求大于供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税率自动上升,抑制民间投资和消费,促使经济降温.发达国家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既发挥税收对经济自动调节器的作用,又保护了税本,或者说企业不因国家征税而蚀本.我国税收,流转税占的份额大,所得税占的份额小,对经济调节缺乏灵活性,征税容易侵蚀税本.1994年实行的新税制,与当时通货膨胀有关,1996年以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转为通货紧缩,需要对现行税制进行改革,实行减税政策.然而,我国执行的是一条增税政策,税收超常增长.在正常情况下,税收与GDP的弹性系数在1左右.1998年至2001年,我国税收与GDP的弹性系数为2.40、3.33、1.99、2.84,平均2.93.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1996年前的两位数降到7%左右.据前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基思马斯顿用实证回归分析法测算,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下降0.36个百分点.所以,要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作用,就要调整税制结构,逐步建立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供求状况,实行以减税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既是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  (二)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200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2481.9亿元、28667.8亿元和14329.8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了328.2%、300.8%和254%,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7.5%、16.7%和15.1%.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448元;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382元,位于全国之首;河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42元,位于全国中等偏下;贵州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865元,位于全国最低.可见,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扩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能否平衡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为了促进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让各个地区都走上富裕之路,必须实行分税制,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调节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是趋向共同富裕,而是趋向两极分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多,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出现了个人收入差距扩大乃至悬殊的现象.一方面,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未解决,城市也有上千万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估计达到1000万人以上.2001年,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外资企业人均年工资高达1.6万多元,为全国平均工资10870元的147.19%,而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11178元,城镇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年工资为6867元,农、林、牧、渔业的人均年工资只有574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元.因此,对合法收入应当保护,并依法征税;对过高收入作适当调节;对于非法收入,必须坚决取缔和打击.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将各类应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实行按年综合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加大个人收入调节力度,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调整税负,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要求税收公开透明,保持中性,不扭曲企业的经济活动,给企业创造一个透明的、公平的、可预见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税收负担一要公平,二要合理,三要透明.所谓公平,就是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搞歧视政策;所谓合理就是税收负担不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所谓透明就是让企业预见自己缴纳的税款.按照原则来衡量,我国2001年税负为16%,相当于发展国家的税负水平,若考虑政府部门收费,企业税费负担在30%以上,接近发达国家的税负水平,许多企业微利经营,甚至亏损.我国主体税种生产型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若按国外可比口径换算成消费型增值税的税率为23%,高于大多数西方国家20%以下的税率水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定基本税率为33%,高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的税率水平,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不统一,对外资企业优惠较多,外资企业的税负轻于内资企业.在内资企业中,由于管理上的原因,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的税负较重,大量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负较轻.因此,要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扩大征税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当降低税率,取消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加大税费改革力度,加强税收征管,尤其改进和加强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征管,努力实现公平税负的目标,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五)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税收优惠是国家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减少税收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10%猛增到80%.所以,应当把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上,可采取投资抵免、降低税率、税前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形式,加大对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要贯彻国民待遇原则,清理整顿过多过滥的减免税,取消歧视性的税收优惠,避免引起不公平的竞争和反倾销案的发生.  (六)调节对外经济往来,促进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和税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一要按照WTO规定的公平、透明、无歧视、国民待遇等原则,完善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合理合法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二要通过《税收协定》等法律文件,界定国与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避免重复征税,促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三要履行加入WTO承诺,降低进口关税,调整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低,但在某些产品的税率上有升有降,以保护我国幼小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改进出口退税的管理办法,实行免、抵、退,扩大产品出口.四要加强国际间的征管合作,大力开展反避税斗争,维护我国权益.  刚学了税收,我总的给你谈谈税收的总的作用和地位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调控的手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