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实体商业转型升级级

李克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以下为直播实录:
  [李克强](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新兴产业统计。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推动“互联网 ”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 & & & & &
李克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摘要】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和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以下为直播实录:
  [李克强](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新兴产业统计。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推动“互联网 ”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完善制造强国建设政策体系,以多种方式支持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责任编辑:
热线:023-
网友3月1日到李家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该疫苗时缺货,到现在近一个月还是缺货,何时能有?
网友:丰都县高家镇步行街成了菜市场,城管想好久下班就下班,希望还我们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 传真:023-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实体经济能否振兴,核心在创新
导读:汽车产业是广西经济的压舱石,今年的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这意味着传统汽车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代表们表示,落实广西铝产业“二次创业”,关键在于科技引领深加工,提高铝产品附加值。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
在2017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被列为今年各项工作的首位。
新常态下,广西应该如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怎样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转型升级?近日,出席广西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广西人大代表对此展开热议。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活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
“提振实体经济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来抓。”代表们表示,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能过剩不可避免,这也是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创新的原动力。要激活实体经济,就要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开发出附加值更高、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调整原有产能的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完善产业链,加速产业集聚。
“养殖等产业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实现绿色持续发展。”代表们对当前广西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代表们认为,广西是农业大省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由以往注重数量的发展方式逐步提质增效,多结合地方实际打“特色牌”。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正处于新一轮大调整、大改革、大分化的关口,加快推进广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汽车产业是广西经济的压舱石,今年的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这意味着传统汽车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代表们建议,广西汽车工业要做大做强,可借鉴“开放、共享、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将新产品体验者变成产品的研发者,共同参与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共同制定相应的产品设计和管理规则,推出广西模式的新能源汽车,使之成为全国的示范。
铝产业是广西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发展起来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广西铝产业发展仍处于中低端水平,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受国际国内市场变化、产业竞争加剧等影响,当前广西铝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只有依靠科技引领,才能真正实现铝产业‘二次创业’。”代表们建议,自治区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推动技术高位合作以促进广西铝产业“二次创业”。
代表们表示,落实广西铝产业“二次创业”,关键在于科技引领深加工,提高铝产品附加值。有关部门要加快促成更多技术高位合作,推动铝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振兴实体经济,归根结底需要人才来带动。
“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就需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注重对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代表们建议,加大对科技人员引进和扶持措施的实施力度。
石墨烯是新材料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目前石墨烯产业在我国乃至全球还处于起步阶段,广西近年来通过超前布局,吸引了石墨烯领域的顶尖人才前来落户发展,建立了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创新中心,建成了世界首条年产15吨石墨烯三维构造粉体材料的生产线。
“这让人振奋。”代表们认为,现在北上广等发达省市非常重视吸引“海归”人才,广西也应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发展生物科技、微电子等前沿科技。
编辑: 小娜
重庆手机台现在的位置:&>&&>&&>&
坚持创新引领 推进转型升级
坚持创新引领 推进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李克强总理在第七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变革呼唤创新,创新推动进步。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无一不贯穿着创新的理念和精神。坚持创新引领,不仅促使我国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而且对于推动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至关重要。
  一、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错综复杂。面对外部市场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确保了经济平稳运行。一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即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控区间的确立不仅避免了干扰市场自身运行规律,而且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二是顺应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新变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了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三是根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新要求,奋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出台重民生的专门措施,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这些措施凸显了一种转型升级的新发展理念,展现了敢闯改革&深水区&的勇气,显示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勇于创新的魄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这些创新举措的作用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进中提质。特别是7、8月份,国内市场信心明显增强,积极变化不断累积,经济企稳向好的迹象日趋明显。
  一是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向好。7、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别为50.3%和51.0%,连续2个月回升,创16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8月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9.4%,连续2个月回升,为近5个月以来的新高。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虽然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较高景气水平。其中,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市场预期继续保持乐观,对行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二是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实体经济趋于活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7、8月份分别增长9.7%和10.4%,分别比上月加快0.8和0.7个百分点。8月份同比增速是去年4月份以来最快的。工业生产相关指标普遍改善。从发用电量看,7、8月份,发电量分别增长8.1%和13.4%,分别加快2.1和5.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8.1%和12.0%,加快2.4和3.9个百分点。虽然7、8月份发电量和用电量增速较高与去年基数较低有一定关系,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预期改善、市场需求增加和企业生产活跃度有所回升。从交通运输指标看,铁路货运量增速在7月份由负转正的基础上,8月份又增长8.1%,比上月加快3.4个百分点;8月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3.1%,加快2.1个百分点。从税收指标看,7、8月份,国内增值税分别增长11.2%和13.8%,分别加快2.0和2.6个百分点。
  三是国内需求有所改善,出口增速回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比1-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1-7月份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受国务院有关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环保行业发展等多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拉动,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比1-7月加快1.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3.3%,增速与1-7月份持平,在连续8个月回落后首次企稳。市场销售增长稳中有升。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加快0.3个百分点。餐饮企业特别是高端餐饮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变经营方式的效果开始显现,餐饮消费增速低位回升,8月比7月加快0.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温和回升。从我局统计指标看,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5%,比上月加快1.0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加快。制造业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4月以来首次重返50%的临界点以上。8月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月加快2.1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加快。
  四是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8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1%,上月为下降0.3%,自4月份以来首次环比上涨;同比下降1.6%,降幅比上月缩小0.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降幅缩小。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上涨、同比降幅收窄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国内市场预期向好、需求有所回升、企业前期去库存取得一定成效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市场供求关系确实出现一定积极变化。8月份制造业PMI中,新订单指数为52.4%,上升1.8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2.6%,上升0.2个百分点,与新订单指数的差值缩小至0.2个百分点,为近7个月来的最小差值,表明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解。
  二、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经济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我国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转型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准确内涵,大家可以研究探讨,我认为,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在发展速度上,从过去两位数超高速增长转向7-8%的较快增长,更加注重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效益;在发展动力上,从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引领,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技术、工艺、产品创新;在发展结构上,更加注重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发展目的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学习李克强总理近期一系列讲话,我认为,转型发展新阶段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奋力推进转型升级。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适应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原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2012年末,我国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相应地,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劳动力优势减弱。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货币工资年均增长14.4%;年,农民工月均收入年均上涨17.4%。同时,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偏低,对能源资源消耗却十分巨大。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总产出份额为11.5%,消耗的煤炭、一次能源和淡水却分别占世界消耗总量的50.2%、21.9%和15%左右。这种客观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要求我国经济必须转型升级。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改变过去较多地依赖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以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应对要素投入增长的放缓,才能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同时,技术创新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新的投资机会和新的就业岗位,为持续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收入提供根本保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主动创新,主动改进工艺,主动研发新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而带动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而,调动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非常重要。为此,要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用市场的力量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扶持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二是以简政放权为起点,奋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坚持推进改革,不断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我国的改革实践已走过30多年历程,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完善,一些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制约着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措施,激发了活力,稳定了经济,取得了成效。下一步仍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干预,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只有进一步简政放权,才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只有进一步简政放权,才能维护好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和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市场活力;只有进一步简政放权,才能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继续释放和利用好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是以科学的宏观调控为保障,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阶段,这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最大基本面。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有效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将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较为成熟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将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区域协调发展的回旋余地比较大。因此,我们具有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和条件。
  我国三十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表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过&热&、过&冷&的经济状态都不利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所以在转型发展新阶段,需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既保持定力,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总体稳定,又要未雨绸缪,发挥宏观调控的反周期调节作用。特别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为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提供重要环境保障。也就是像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进一步统筹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把握好防通胀的&上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政策就不宜大的调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经济运行营造稳定的可预期的政策环境。要扭住主题主线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现代中国已展现了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切实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历史画卷。只要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团结奋斗,更加奋发图强,下更大的力气推动改革创新,下更大的力气推动发展转型,下更大的力气推动社会进步,一个文明富强民主的崭新中国就一定会屹立于世界东方。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2012年第5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这次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研究部署推进我省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巩固和发展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努力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论文网 /1/view-3178298.htm  一、充分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习近平同志和张德江同志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浙江代表团讨论时也都强调,浙江是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发展起来的。这条路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推动实体经济做优做强。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精辟、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牢固树立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之基的理念,努力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回顾历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平均高出2.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从47亿元增加到13500亿元,年均增长15.8%,比全国高出4.3个百分点。可以说,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史,总体上是一部实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靠实业富民、靠实业强省、靠实业走在前列的历史。得益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短短30年时间里,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从农业省份向工业大省、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是浙江发展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放手发展个私经济,积极培育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聚的实体经济发展格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促进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四大建设”,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些做法和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继承创新,切实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2.审视当前,许多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是浙江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的重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我省首当其冲。2009年一季度,工业负增长5.6%,列全国倒数第三;今年1—2月份,工业仅增长2.9%,列全国倒数第二。究其原因,有国际金融危机及国际市场的因素,也有政策变化的因素。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省内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的大企业偏离主业和实体经济方向有关。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和资本投机赢利暴富的诱惑,使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和人们越来越感到做实业太难,于是一些企业偏离主营轨道,更多地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  大量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必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实践证明,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是危机四伏的经济;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任何一个国家和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都难以保持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  3.展望未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未来10年,我省将进入巩固和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水平、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新阶段,人均生产总值将从10000美元提高到20000美元。在这个阶段,保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大部分人均GDP20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其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均附加值)都高于人均GDP(人均附加值),其工业人均附加值平均3倍于人均GDP。这表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迈向基本现代化乃至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其它经济形态无法替代的。  反观浙江,目前我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到人均GDP的二分之一,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人均GDP的1.6倍,提升发展层次的任务很重。因此,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我省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全省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家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实坚定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决心,努力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品质、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二、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正确方向  实体经济涵盖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产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这个大方向,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1.做优农业。农业是天然的实体经济,也是基础性的实体经济。农业的基础性不仅体现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源泉,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同时体现为农业的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发达国家目前只占1—2%。因此,如何防止农业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切实做优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做优农业,防止农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生产事关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必须毫不放松抓好。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我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要结合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度,确保按期完成800万亩旱涝保收吨粮田的建设任务。同时,对种粮大户继续实施财政直接补贴政策,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努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要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菜篮子”工程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确保市场供应。要完善和落实“菜篮子”市长、县(市、区)长负责制,统筹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与供应。要加强基地建设,促进产量持续增长、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高。要强化产销对接、质量监管和信息服务,保障“菜篮子”产品消费安全,促进“菜篮子”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根据我省气候、土壤、地理等特点,在大力扶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工程的同时,扎实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特色的农林牧渔产业,使其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支柱。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形成一大批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使其成为浙江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要强化科技兴农,推进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做强工业。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其产品技术含量、品质及其加工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乃至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从发展规律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发达国家目前普遍在20%上下。从浙江实际情况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目前仍在45%左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工业的比重还会稳定在40%左右。即使今后下降到30%,也要坚持做强工业不动摇。要认真贯彻《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抓紧启动全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  做强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若干领域赢得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重大科技突破基础之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要从浙江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若干个新兴支柱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持续动力。  做强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成套装备。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地方工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要充分发挥浙江的优势,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吸收相结合,加快建设若干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提升系统和总成套能力,重点在重大成套设备、船舶、汽车、新能源关键设备、轨道交通及民用飞机配套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做强工业,必须适度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积极探索重化工业的高精尖特之路。重化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必须按照求高、求精的原则适度发展。要充分发挥我省优越的港口资源条件,积极研究开发和引进相关技术,瞄准高端产品,积极发展优特钢及深加工、炼化一体化项目及相关下游产品,努力在部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促进重化工业健康发展。  做强工业,必须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我省具有较大的优势,绝不能放弃。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双千工程”,积极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形成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3.做实服务业。服务业总体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是经典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有些虽然不完全属于实体经济范畴,但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金融业。强调做实服务业,是因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服务业必然要成为我省经济的主体。同时,不少服务业在发展中常常容易形成泡沫。因此,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防止服务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对未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至关重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但是,如果金融偏离实体经济方向,过度扩展、衍生膨胀,就会危及经济正常运行,并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近年来,我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方面大量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难、投机多。因此,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同时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基本方向。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着力在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等方面先行先试,带动全省金融改革和发展。  房地产业本身是实体经济,产业关联度高,拉动效应强。但近几年来,房地产业背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的倾向比较严重,投资性、投机性购房占了相当比例,引发房价过快上涨。相当一批制造业企业在虚高利润的诱惑下,进入房地产业,导致主业弱化。这种情况必须加快改变。要认真贯彻中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鼓励企业合理定价,支持自住消费,扭转房地产业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方向的倾向,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方式,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需求。  商贸流通是联结社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从我省情况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总体是健康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要统筹抓好流通主体培育、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着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我省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  三、切实抓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  发展实体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从当前我省经济运行形势看,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抓实体、兴实体、强实体的实际成效,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1.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投资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直接手段,也是推进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扩大有效投资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一要围绕实施“四大国家战略”扩大有效投资。“四大国家战略”来之不易,凝聚了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期望,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对全省发展有示范引领作用、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建设,切实把“四大国家战略”落到实处。二要围绕“四大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以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大平台加快构筑、大产业加快形成、大企业加快发展。三要围绕改善民生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教育、卫生等领域的项目建设,以及城镇保障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四要围绕文化强省建设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有区域特色的文化综合体。五要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扩大有效投资,着重抓好一批有利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  2.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实体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当前,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出口。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出口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大力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各类境内外展会参展工作,不断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促进出口平稳增长、进口为我所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同时,要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支持专业市场在外设立分市场,继续推进“浙江名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浙江产品的国内市场份额。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国内外科技合作,扎实做好杭州、宁波、嘉兴等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切实增强科技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中科院材料研究所和各大企业研发中心的作用,着力集聚和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研发力度,加强专利申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人才强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4.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着力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积极组织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保障。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空间布局,合理利用低丘缓坡,统筹配置增量、存量、流量、用量,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加快组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加快地方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要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资源要素向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符合节能减排方向企业倾斜的配置机制,不断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5.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当前生产经营最困难的也是小微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大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中坚力量。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主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兼并重组、整合产业,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深化“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要抓住国家即将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的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放宽准入、完善政策、加强服务,不断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要认真落实全省改善发展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减少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审批时间,依法下放权限,不断提升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使发展环境得到切实改善。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和资金等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优势。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