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具的该产品对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公司的贡献怎么写情况证明怎么写

  一刻拍案惊奇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零贡献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  里巷居士  我们这里虽说是平原地区,可少儿时期的记忆里总觉得吃不饱肚子,更准确的说是吃得不好!大多数人家1982年开始不仅能吃饱肚子,而且是白面馒头。1987年开始经常性吃肉。回想起来,深深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的促进了农村发展。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总想写些文字表达纪念。奥运会期间,我来到北京顺便去看望一位老同学,与他一起回忆少时情况,又一起探讨甚至争论,使得我更不知道写一些什么文字来纪念改革开放了。  这位老同学已经是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董事总经理。他完全依靠自身技术发明争取到民间投资,又凭借辛苦经营获得了阶段性成功,他的发财与国企改制不搭界,没有所谓原罪问题。到他的工厂去参观,虽然企业规模并不大,倒也有些现代化气息。来到会议室,竟然发现迎面靠墙一张桌子上面,端端正正的摆放着一尊毛主席塑像。由此我们谈起改革开放,首先谈到了农村经济改革,他竟然给我一个“改革零贡献”的结论,故曰拍案惊奇,附录如下,以供大家欣赏,如有转载请注明之。  一、中国近70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期  把改革开放放到中国近代以来富国强兵的大背景下考虑,是我这位同学的基本思路。他不赞成国共对骂式的历史观,也不认为,任何一个下台的执政党本质上就是窃国大盗。作为化学专家而言,对农业问题并不专业,主要靠理性思考和数据定量分析。首先高度重视农业物质要素投入对农村发展所起的根本性作用,其次才会考虑农民自身种地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农民似乎从来不缺种地积极性,哪怕是人民公社期间,长期贫穷的他们,很少会浪费农时,荒芜农事)  1930年国民党获得在全国的执政地位,开始了系统的国家建设。虽然还有少量地方问题,还存在对共产党的围剿,但是应该说已经是局部问题。30年代已经形成了民国成立以来真正谋求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础。自那时到2000年中国农村经济虽然有过波折,但是一直顽强的发展着。历史分期如下  1、1930年-1949年国民党执政时期——土地私有制时期  该时期土地完全私有,部分土地存在集中现象,农业生产完全依靠传统工具和传统的作业制度。30年代有一定发展,1933年的数据成为1949年以前最好的成就标志。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农业逐步滑坡。  2、1949年-1953年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集中现象没有了,农民平均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高,农业经济在解放后得到迅速的恢复。  3、1953年-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初期  经过互助组和合作社快速的发展,逐步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国有化,所有农民加入了约3万个合作社和公社。这些公社有50万个生产大队,300万生产队(生产组),农民可以保留5%的自留地。在大跃进期间,由于受到共产风影响,农业经济遇到挫折。1961年的人均产量比1957年低了约30%。  4、1962年-1979年人民公社后期  1962年以后完全取消了“一平二调”和大锅饭,实行“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生产队成为经营的主体,每个生产队平均有30户左右。农民的报酬按照集体计的工分来算,全年生活资料实行供给制。当然各地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具体执行中有较大差别。  5、1980年-1984年家庭承包制初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全面展开。1980年有14%的生产队实行家庭承包制,1981年增加到45%,1982年增加到80%,1984年则达到了99%。  6、1984年-1994年土地家庭承包制发展期(也是三农问题初步显现的时期)  1984年农村改革告一段落,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到90年初农业经济发展便出现了反复,农民负担加重,粮食持续徘徊。  二、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基本区别  传统农业主要是指不受现代工业的支持,以少量水利设施、传统工具、畜力、传统种子筛选、有机肥料为特征。现代农业从本质上已经是工业发展的组成部门。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业机械化、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培育高产优质良种、大量采用大型水利设施,以中国地理条件论,水浇地应该占到40%以上。农产品加工链不断发展延伸。  按照我这位老同学的分析,中国开始步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时期是1975年。1933年-1949年土地私有制时期、包括土地改革时期都是传统农业继续发展的时期。1953年以后特别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时期,是中国大陆现代农业孕育时期,农民被组织起来,大量的水利设施得到修建,土壤得到改善。现代工业生产的化肥开始应用,农村电力、机械化的大发展,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动力。  他还有一张中国、美国农业发展的对照表。可知,小农经济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农业增加值以及与美国同期对比(1987年美元)  A B C D E F G  百万美元 1933年 1952年 1957年 1975年 1978年 1987年 1994年  1 中国
180517  2 美国
83337  3 不同时期增长率 年 57-78 78-94  4 中增长率% -0.4 3.24
4.04   5 美增长率% -0.4       0.46
4.98   中国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发展速度5倍于美国,土地承包责任制初期虽然发展更快,但是美国的发展速度也突然提速,此后两国发展速度相当。其中也许有各种原因,但是从发展结果看,人民公社时期,是中国大踏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的时期。  三、影响粮食产量的物质要素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提法,得到持续不断的批判,过多的强调农民的积极性,并没有对农业生产形成良性影响。实际上纵观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由于农业生产的自身特征,严重受制约于自然条件,粮食产量取决于相关物质要素的投入,而人力直接投入始终居于次要位置。  从实践和技术看,首要影响因素是水利,然后是种子和化肥。  吴思在《血酬定律》中举出一个修水渠的事情,两个相邻的村,由于有水浇地和没有水浇地,亩产相差200-300斤。实际上水利设施是农业的命脉。水浇地的多少对粮食产量影响非常大,否则,红旗渠也不会去修建,修好了也不可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关于化肥的作用,也有一个小例子,可以感性的认知。我们的生产队长,分田地后,由于他的一个亲戚在外贸局工作,搞到进口尿素,同样一块地、同样的小麦种子,邻居家不用化肥,亩产500多斤,他们家用了化肥,亩产720斤。化肥的增产作用其实有科学数据,举出这样的例子,帮助那些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回忆回忆,粮食增产真正靠的是什么?  杀虫剂、除草剂、助长剂等等化学工业的发展,配合农村机械化的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提高。到了1979年全国机耕地占了50%。  四、10年过度时期粮食产量增长原因——1982年吃饱饭的秘密  人均粮食多少才能吃饱饭呢?一般认为人均占有600斤粮食就可以吃饱肚子,据科学家李振声提供数据,80年初人均粮食约600斤,实际上从统计公报上看,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一直维持在580-600斤附近。也就是说咱们中国其实在70年初已经可以吃饱饭。我这里所谓1982年吃饱吃好,严格的讲来,主要是我们那里农村。应该说只有超过660斤才有余粮用于饲养家畜家禽。粮食主要是指谷物、块根作物、豆类的总和,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大米、小米、大麦、玉米高粱等。  重点还是看1975年到1984年期间发生的事情,这10年我们确定为过渡时期。如下表:  1933年-1994年粮食生产状况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57 79 82 87 1994  1 粮食产量万吨
44450  2 粮食年增长率%         6 9 -4.2 1.4 8.7 9.2 5.1 2.8 -2.5  3 耕地万公顷
11180   9993             0.7  4 水浇地比例% 25.9 18.5 24.4 42 45.3  46  46         46.3    5 化肥KG/公顷   0.9 4 55 89 109 127.8 134.5 152 167.3 178.7 210 350  6 复种系数 1.32 1.31 1.41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56  7 农村电力亿千瓦     1.4 183.4 253 282.7 320.86 369.64 395.51 433.48   659    8 全国化肥产量万吨 0 3.9   524 869.3 39 82      说明 单元格C1数据原单位为2112.3万斗,当时的斗换算为粮食产量会有误差,应该在1万吨之间。取14000万吨  C1内数据来自于李金铮《中国近代农业增长的一个例证》
  粮食产量、每公顷耕地使用化肥量、农村电力、化肥产量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年度公布数据   耕地面积、复种系数、水浇地比例参见麦迪逊的《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P178
  虽然1978年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分田到户要到1980年才逐步推开,1983年才基本完成。1975年到1979年粮食产量年增长率4%,1979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增长率为4.52%。另外据统计数字表明,1965年到1975年累计增产粮食1799.8亿斤,年增长率达到了4.2%。  按照1970年代农业发展情况,只要不出现其他因素来阻止粮食正常生产,我们同样会在1982年吃饱肚子、吃好饭。  粮食增产的原因不是因为种植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粮食亩产的在不断增加。表中没有1975年到1984年历年详细的耕地面积(不是播种面积),但是可以确信耕地面积不会大量缩小,种植方式也不会大变化,物质要素的投入还会依据惯性继续下去。按照1970年代的趋势,不考虑改革因素,1984年单产也应该比1979年增加30%。  依据以上2点,1980年的分田到户,基本上没有促进粮食的增产。  粮食增产的因素是——物质要素的投入。1978年与1957年相比水浇地增加了将近20%,因此可以认为在粮食播种面积没有增加的前提下,粮食单产受益于水利设施的建设。  我国化肥工业的高速发展,有力的支持了粮食生产。1975年化肥产量是1970年的4倍,1979年的产量是1975年的2倍。1983年化肥使用量已经是1975年的3倍。化肥成为1975年到1984年粮食增产的主力因素。  优良种子的推广,例如北方的小麦,这是科学家李振声带头培育的优良小麦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新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小偃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概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另外,超级水稻也在1971开始试验推广,在1985年后得到大量种植。  由于全国土地条件千差万别,改革的不同步等复杂情况,上述结论是建立在粮食播种面积没有大的改变情况下得出的,是一个宏观概念。对于个别例外现象,不属于研究对象。例如安徽小岗村、河南南街村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做任何解释。  上述仅仅研究了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一个方面的情况,整个农业生产情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确有一派新气象,这是否能经得起数据的检验呢?而且上述数据没有粮食播种面积,如果全国范围内大家大量种植其他作物,大幅度减少粮食面积,不是一样可以体现出粮食亩产提高,得益于分田到户吗?  继续看下面的分析,不难得出家庭承包责任制零贡献。  土地家庭承包制初期农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的结构因素——1987年天天吃肉的原因和农民支持分田到户的理由  土地承包初期,农业一派繁荣景象,1980年前后的农产品总产值反映了农产品生产的整体状况,研究这个数据更具有说服力。  从多种渠道收集了不同数据,由于数据来源不同,略有误差,但是比较接近,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严谨的。如下表,1987年粮食产量与1975年相比增幅约3-3.4%,而同期农产品产值却增加6.92-7.01%。  中国1975年、1987年、1994年农产品产值分析构成  A B C D E F G      1975年 1987年 1994      元/吨 1987价格 数值(万元) 权重% 数值(万元) 权重% 数值(万元) 权重% 87-75年增长率 94-87增长率  1 谷物
0.46   2 块根/豆类 180 .82
-0.73   3 肉类 .3 10.18
6.23   4 油料/棉花及其他 .3 39.65
8.00   7 总产值  
4.80   说明: 3个年度均采用1987年价格,上表中所列价格仅供参考,真实价格没有列出。因为谷物、豆类、肉类等都包含了多种产品,该价格只是近似的加权平均数。实际产值并不依据该价格计算得到。   粮食产量就是指谷物和块根、豆类的总和。谷物等作物已经除去用于饲料和种子的产值   谷物主要包括:小麦、大米、小米、大麦、玉米高粱等;块根、豆类包括红薯、绿豆等  棉花指皮棉等植物纤维;油料作物主要是大豆、芝麻、籽棉、菜籽等;其他包括蔬菜、水果、蜂蜜等,未列出价格  数据来源:麦迪逊的《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P183-206,部分数据校正于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报。  从上述表中得出结论:  农产品总产值1975年到87年平均年增长率为7%,而1965年到1975年年增长率只有3.3%,农业各类产品产量结构的变化,特别是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拉动了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农业总产值7%的增长率,有一半是依靠“猪”和“鸡”来拉动的。1975年粮食(谷物、块根作物、豆类)最终产值占总产值的50%,肉类产值只占10.18%,但是到了1987年粮食作物产值下降到36.9%,而肉类产值上升到20.95%,年增长率达到了23.42%,12年内增长了2.8倍。肉类中增长最快的是猪肉。我们河南农村大多数地方刚好在1987年前后能够经常性吃肉了。按照结构权重模拟增长过程,肉类的增长每年就拉动农产品总产值增长的40-50%。养殖业的附加值5倍于粮食生产,所以农业产值获得了超额快速的增长。  1975年到1987年,油料、蔬菜、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占总产值的比例由39.65%增长到42.13%,12年中年增长率为8%,拉动农产品产值增长的45%。由于分田到户后,农民耕作自由,经济作物会占用粮食的播种面积。同时,物质要素的投入,经济作物亩产也应该有所提高,按照经济作物权重的增加可以推断出,经济作物占用粮食用地的最大比例不会超过8%。  1975年-1987年粮食产值年增长率只有2.28%。从结论3中进一步推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8%,则粮食亩产增长率应该是3%。从物质要素投入情况看,按1972年到1979年粮食亩产增产状况(不低于4.5%),1984年亩产粮食应该比1978年提高约30%,也就是说如果1978年亩产小麦400斤,那到1984年平均亩产应该520斤了,到了87年就应该是600斤。这和我们老家情况大体相当。在此,丝毫也看不出改革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换句话说,你分田地粮食要增产,你不分田地粮食也要增产。增产的幅度还八九不离十。  只有粮食产量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完全满足人口的生存消费需求,有更多的余粮时,养殖业才具有了发展前提。由粮食产量得出的3.38%增长率,与粮食产值得出的增长率2.28%,之间的差额,应该是说增长的粮食用于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一定源于粮食的增长,否则,动物也需要吃粮,没有粮食是不可能养殖动物的。  上述产值的计算采用1987年的不变价格,实际上1978年到1983年国家提高了定额农产品收购价格,其余可以通过自由市场销售。农产品价格大大提高,平均提高了50%,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业产值增长的幅度甚至超过10%。这种办法直接受益人是农民,农民手中的货币空前多起来,这是农民支持土地承包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4年与198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幅迅速下降,年增长率只有4.8%,而粮食产值则呈现出负增长。由于国家提高农产品价格,就要大量补贴城镇居民,确保粮食价格不上涨,城镇居民生活负担不增加。但随着城市改革的展开,通货膨胀的发生,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政府开支重新转嫁到农村,农民负担开始反弹,白条现象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农村。  六、改革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零贡献的原因探讨  1966年-1976年的五小工业和社队企业的大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的强大支持。人民公社时期留下来厚重积累,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分田到户引起家庭经营的高涨热情,成为农村繁荣的根本因素。从较长的时间纵深去考察,改革因素引起积极性高涨,但最终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几乎为0%。通过宏观的定量计算,与我们的感受有了很大出入,原因是什么呢?如何理解呢?  五小工业的大力发展为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五小工业是指“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这种地方兴办的企业以直接服从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任务需要而兴办的,五小工业中小氮肥、小农机、小水泥更是以直接支援农业为目标,国家大力支持五小工业发展,1973年国家从预算外资金拨款1.48亿元,1975年更是增加到2.79亿元。地方政府更是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艰苦奋斗,甚至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许多工厂。70年代,这些企业得到高速发展,发展速度高达60-120%,到1975年五小工业中的钢、原煤、水泥、化肥,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6.8%、37.1%、58.8%、69%。这些初级工业产品有力的支持了农业的发展。  关于公社时期的劳动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  据我的这位老同学说,他的分析思路完全依据西方经济学原理进行,并没有考虑人的主观因素。不少经济学家也是依据上述数据,通过劳动生产效率计算,得出结论人民公社时期虽有发展,但是效率低,甚至逐年下降,远没有家庭承包制更好。是改革、是制度调整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的表现就是农业总产值的极大提高,农村活力增强。也有经济学家注意到了总产值中的“结构因素”,但是他们指出由于改革才促进了高附加值农产品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是还是制度因素促进了经济发展。这就带来2个问题,第一,公社时期的制度是否阻碍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是什么?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  一是,粮食总产要确保能够养活本国人民,亩产要足够高,可以为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留出更多的耕种面积。发展农业“以粮为纲”是一项长期的基本任务。没有粮食、人民吃不饱饭,如何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只有当人均粮食高于300公斤以后,才具有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可能性。  二是,传统农业没有出路,小农经济没有出路,必须发展现代农业。1930年代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农业不可能存在发展空间,你用的种子亩产200斤,人家用的种子亩产1000斤,怎么有可比性呢。要发展现代农业,靠水利、靠农业科学技术(种子研究、田地管理等等)、靠农化类工业发展、靠农业机械化。  三是,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为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作出贡献,可以减少棉花的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耕种面积。  1980年代以前每个公社(乡镇)都有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新技术推广。例如河南鲁山县某乡,1969年粮食亩产250斤,1973年达到300斤,斤,1984年达到600斤甚至700斤。  大化肥、大化纤工业的发展为70年代末农业升级提供了可能  由于60年代的石油工业发展,为化工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由于西方国家封锁,制约我们的技术发展。1972年中国抓住有利于我的形势,搞了个“开放”,从国外引进43亿美元成套先进工业项目,其中就包括大化肥、大化纤,这些项目在1975年前后陆续投产,提供了优质的尿素,减少了种植棉花的压力,大家开始穿“的确良”、涤纶等国产“洋布”。  公社时体制似乎也谈不上僵化——从“生产队的日常管理与发展副业”谈起  现在大量农民在沿海工厂里打工,生产队时候,农民在干什么呢?农活是有季节性的,农村劳动力也有剩余。采访几位当年的生产队长,当年生产队主要日常性工作有:一是水利设施建设,例如一条干渠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二是组织劳动力参与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三是搞高温积肥,那时候是真正的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农作物的废弃物完全得到了利用。现在过量使用化肥已经造成土壤的严重损害。四是锄草、田地日常管理,现在使用除草剂,那时候可不行,全靠人力。五是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土壤改造。六是发展副业,比如组织一个小型的人力板车队伍,到城里、煤矿上搞物流运输,到大型工业企业做些辅助性工作。种蔬菜、搞养殖业,但也有些生产队养猪主要依靠家庭。七是,有条件的发展简单工业,组织建筑队参与工程建设,例如烧石灰、修路、设备安装等。  农村重要的活跃因素——社队企业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社队企业是大跃进时期的产物,1961年社办企业工业产值达到19.8亿元,1963年下降到4.2亿元。1965年有所恢复,1966年到1978年得到蓬勃发展。这有一个深刻的背景,又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由于现代农业因素的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安置,1952年农村劳动力17319万个,机耕地只有0.1%,1965年机耕地提高到15%,劳动力也达到23398万个,同时,粮食的不断增产也反过来为农村办工业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1965年到1976年期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社办工业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队办工业产值由38.8亿元提高到119.6亿元。在社队企业中就业的社员将近2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这些社队工业创造的利润又反过来支持农业发展,到1976年按农村人口计算的粮食占有量达到了740斤,为农业副业的发展提供必要基础。以社队工业发展较好的江苏、上海等地为例,在社队核算中工业占农、副、工三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65年为6.7%,1970年为13%,1976年达到40%,社队工业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给予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和物质支持。这种互动的良性发展,已经预示了农业的大变革时代即将到来。(本段数据引用自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  集体时代中大锅饭、平均主义实际上不存在,准确说当时的分配模式体现了“福利社会”特征  人们诟病集体时代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大锅饭。那么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不可否认一定有这种现象,例如一个现代化工厂中,大量工人参与生产,一定有混饭吃的不敬业的员工,但是你总不能解散工厂,搞小作坊吧!据当时社员回忆,也是有贫富差距的,生产队都是按照工分来分配收入的。劳力多的人家,吃得就饱,还以白面为主,劳力少负担重的人家吃得就差,还以黑粮为主。到分田到户以后,贫穷的人家买不起化肥,生活就更加恶化。集体时代的确还能得到些照顾,这大约就是一种所谓的“平均主义”,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福利”,后来是取消福利的时代。(后来的改革,一方面在提高农民收入、工人工资的同时,另一方面在降低或者取消着原有的各项福利,以此为效率的提高创造条件。收入提高是显性的、立竿见影的,福利取消却是隐性的、逐步显现的。)  无论如何,当时分田到户得到了农民的欢迎。主要原因只有2点就已经足够了,一是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极大促进农民积极性,这本质上是一次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农民自然支持。二是由于60年7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起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闲置无法安置,也给生产队很大压力。集体解体,基层干部也是支持的。  对于我同学的这套分析,我是非常吃惊的。不过他给我的这些数据都有严谨的出处,似乎一时也难以批驳。他指出,数据的分析,生活的经验,此后的实践,都已经清晰向我们诠释了改革的意义,这也成为了以后所有改革扬帆出海的起点和逻辑基础。  他依据自己办企业的体会,并联系城市改革进一步给我分析,得出了一个更让我惊讶的结论。请看二刻拍案惊奇《学习邓选看城市改革——经济怎样高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怎样劣质化的》。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江西省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管理办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江西省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管理办法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贡献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