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算是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吗?

“实体经济不好搞”的板子为何总是打向电商?--百度百家
“实体经济不好搞”的板子为何总是打向电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假货之所以横行无忌,打假之所以打而不净,其实情并非是电商平台不努力,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给力。
“言必称电商搞垮了实体经济”,这在经济增速渐进下行的近几年,已经成为部分传统企业转型不力的惯用说辞。
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马可波罗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公开表示,“实体经济不好搞,马云有‘功劳’!”他认为,在淘宝网店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已越来越严重。
黄建平对电商平台的愤愤不平,在传统供需结构严重失衡之当下,不仅仅是单独的个案,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级风气。当然,几乎所有针对电商平台的批判,均会将矛头首指电商平台的“售假”。
靶子对准“售假”,这显然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批判技巧,一来可以迅速抢占道德高地,比起任何理论层面的争论,这更容易赢得舆论的关注和力挺,二来电商平台既然是平台,就难免不受假货之扰,毕竟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打假永远在路上。
将“售假”之过归罪于电商平台,这板子明显打错了对象。首先,对于淘宝等电商平台,其并不直接与消费者产生买卖关系,没有任何造假售假的利益冲动,其仅肩负监督之责,而不具备执法之权;其次,对于阿里这样的全球瞩目的电商巨头,其对假货的态度应该比任何品牌厂家更加深恶痛疾,其所投入的心力和财力也远比任何品牌厂家更为巨大,2016年的数据显示,为了积极应对打假,阿里不仅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建立了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而且打假成果也堪称丰硕——截止2016年8月底之前的12个月,阿里共撤下3.8亿个商品页面、关闭18万间违规店铺和近700家运营机构。
不应将“售假”之过归罪于电商平台,在阿里确凿的打假数据面前,品牌厂家应该客观地认识到,假货之所以横行无忌,打假之所以打而不净,其实情并非是电商平台不努力,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给力——如上述阿里打假数据显示,阿里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且案值均高于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但是截止目前刑事判决结果仅有33例,制假售假的刑事处罚率尚不足1%。
事实上,制假售假屡禁不止的根源,是相关法律法规不给力,而绝不是阿里等电商平台不努力。对这样的实情,相当一部分品牌商家是心知肚明的,但却又为何罔顾事实、屡置确凿证据于不顾,总将靶子对准阿里等电商平台呢?
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近年来经济增长下行、传统供需结构存在严重失衡,传统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面对互联网+等新经济一片红火,这时将板子打向电商平台,有明显的嫉妒成份在内;其二,将“售假”的板子打向电商平台,可以推诿自身渠道管理不力之责,从事过营销管理的都知道,品牌厂家所指责的在电商平台售卖的假货,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同厂同源的真货,这与部分品牌厂家至今仍然痴迷于“渠道压货”的传统分销模式有关。
不要将“售假”之责归罪于电商,更不可将“实体经济不好搞”的板子总是打向电商平台。尽管,当下“实体经济不好搞”牵涉到多重变量,但是,追根溯源,传统供需结构的严重失衡,才是“实体经济不好搞”的核心因素,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国家层面要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差异化需求日趋明显的当下,社会整体的传统需求不增反减,而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却在与日倍增,如此,传统实体经济岂能好搞。举一个传统服装厂的例子:30年前,一个100人的服装厂,设备是脚踏缝纫机,一年只能生产10万件成衣;20年前,同样规模的服装厂,设备改为半自动缝纫机,一年则至少能生产50万件成衣;而现在是全自动电脑缝纫机、流水化生产线,同样是100人的服装厂,满负荷生产,一年最起码能生产1000万件成衣。
盲目指责只会坐失转型的先机,事实上,传统实体经济越是不好搞,传统企业越是要深化与电商平台的深度融合,因为,电商平台的互联网属性可以更好地需足社会差异化需求,而人为对立的“虚实之争”则更是没有意义,毕竟两相融合的新实体经济才有未来。至于“打假”,传统企业只有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在优化升级自身分销渠道的同时,
更是要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深挖捕捉造假售假线索、并形成无阻碍的互通机制,与此同时,还应共同呼吁针对造假售假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变得更为严格、更为严谨,以切实消除现行法律法规存在过时、模糊和执行难等弊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654
阅读:3224
热门文章HOT NEWS
“互联网+黄金”的创新运作模式对传统的黄金投资业务的优化升级,...
万能的大熊
新榜——内容创业服务平台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是电商扼杀了“实体经济”吗?
是电商扼杀了“实体经济”吗?
日07时02分来源:
上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与马可波罗陶瓷品牌创始人黄建平的互喷,在两会期间吸引了不少注意力。之后阿里更将话锋转到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以及“电商”之争上。不少行业大佬纷纷发声,有人说:是电商!扼杀了“实体经济!”而真相又是怎样的呢?电商在这场舆论风暴之中,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呢?恐怕,我们得从长计议。
实体零售关店潮与电商持续强势发展同时发生
关店狂潮席卷了世界,波及到了梅西百货、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万达等几乎国人熟知的大部分百货品牌。根据资料显示,沃尔玛中国区自2012年开始至今已经累计关店近60家之多,而今年或将会进一步扩大。在联商网日前发布的统计中也可以明确看到:去年全年在百货及大型超市业态中,46家公司共关闭了185家门店。
与此同时,“电商”发展的迅猛之态则越发明显。海外有亚马逊在连续亏损19年后,宣布盈利并跻身美国科技公司排行榜前三的逆袭事件。国内有京东超越BAT,成为国内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及阿里则凭借巨大的网站成交金额在C2C电商领域领先的不争事实为证。
实体店的每况愈下和电商行业的昂扬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免让人们对两件事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歧义。
电商与线下零售实为一体,不可分割
虽然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了,但究其本质,电商作为线上销售渠道,本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电商渠道能够有效优化商品流通网络,避免了层层分包的分销商体系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直接维护品牌商的利益;其个性化营销和强大的整合创新能力,能够为品牌商提供丰富的营销策略和大数据支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选择;且电商金融则已成为对品牌和用户吸引力极强的新增关注点;而这些恰好是对于传统百货零售和品牌商线下零售的最佳补充。
另一方面,在电商这一新生渠道与传统的实体零售渠道不断融合、磨合之后,逐步实现了消费升级,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好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攀升,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增大。
以3C品类为例,手机、电脑、平板设备与电商、互联网几乎是相伴而生的,其零售渠道也经历了从中关村的“摆摊零售“模式到“电商网购”的剧烈蜕变。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零售渠道和电商渠道不断磨合,让市场需求本质更加清晰,消费者购买体验更优,品牌更迭加速,实体经济整体上扬,电商功劳功不可没。
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破局当找“内因”
实体零售渠道有它必然存在的客观需求,不但不会消亡,甚至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还会有小规模的“返青”现象出现。但也必须尽快根据消费升级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布局。
而电商—特别是B2C电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做到了“当前最优”,在根本上为品牌培育市场、稳固市场作出了贡献,而针对传统零售渠道的优势,也在积极的进行着调整。例如:京东3C在2016年,至少与20家以上的品牌商签订包销协议,累计金额预估将超过千亿元的规模,且还将通过自营物流下沉到更多城市而继续扩大规模。显然,改变现状需要真正用创新智慧抓住消费者内心,这一点,实体零售渠道需要加倍努力。
电商并非是实体经济的破坏者。电商是一个建设者。它打破了原有零售市场不规范、人为干预性强造成用户体验欠佳的局面。正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就算没有电商的出现,零售市场的局面也会被其他形态的闯入者所打破,毕竟渠道之间的竞争矛盾,远没有渠道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重要,在商业模式的进化及探索进程中,电商不但不是杀手,反而是推动实体经济的最好动力。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此次调查只用作学术研究,不会用于商业用途!请放心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1.&*2.&*500元以下500-1000元元1500元以上3.年您感觉花在服装方面的总费用变化趋势如何?&*逐年明显增加逐年缓慢增加基本不变有所下降4.&*逐年明显增加逐年缓慢增加基本不变有所下降5.&*50元以下50-100元100-150元150-300元300元以上6.&*改变很明显,超过半数的衣服都是通过网购有所改变,但不明显。只有少部分衣服通过网购基本没有改变,偶尔一两件服装通过网购完全没有改变,全部都是在实体店购买。7.&*直接在网上挑选并购买事先在网上挑选,然后到实体店购买在实体店挑选,到网上购买其他 8.您认为通过网络购买服装的优势是什么?&*方便,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喜欢的服饰便宜,同样的衣服网购比实体店便宜不少二者兼而有之其他 9.&*不能试穿,怕买到不合身的衣服质量没有保障假冒品牌众多难以区分网络上的示例图片与真实的物体有较大差异其他 10.&*实体店完全可以被网店取代大部分实体店会被取代只有一小部分实体店会被取代实体店完全不会被网店取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 实体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