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创新创业基地经济创新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资 讯】: -
【行 业】: -
【商 务】: - 建设市场 -
焦作建设高速公路拉动经济发展启示录(图)
  阅读提示1997年下半年,一场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亚洲。为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我国紧急启动了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焦作市就是在那个时候紧紧抓住了机遇,把高速公路建设纳入了国家的第一批投资计划,从而有效拉动了该市经济的发展。
    今天,当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风暴袭来的时候,回顾焦作市高速公路建设历程,探寻焦作市当年实施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轨迹,会带给我们深深的启示;总结焦作市当年实施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启示①:大思路抓住大机遇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尽管焦作市公路四通八达,但与日益增加的运力相比,道路的通行能力仍显不足,整个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焦作市与晋东南之间虽然有6条运煤通道,但始终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加上又不处在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十字架辐射范围,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但焦作市在沿黄河经济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处在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腹地,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种困难与优势并存的双重压力,决定了焦作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必须高速度、高水平发展。
    时任焦作市公路局局长的姚天恩认为:发达国家在经济起步和调整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优先发展公路网建设,从而拉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晋煤外运的阻塞令人吃惊,然而每年的运煤车辆仍然在激增,每年的晋煤外运量也在激增。在太行山中,运煤车辆动不动就阻塞数十公里,一辆运煤车在山里滞留一星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焦作的航运、空运几乎是空白,而铁路运输能力又极为有限,焦作自身的交通状况决定了焦作经济的命运和公路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
    姚天恩敏锐地抓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所谓“天时”,就是当时国家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可以为公路建设提供相应资金支持;所谓“地利”,是指焦作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接壤,系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鼎足相望;所谓“人和”,一方面是指焦作人民对公路建设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省市领导对焦作的公路建设大力支持。
    经过广泛论证,焦作市决定建设由三条高速公路组成的“大”字形高速公路框架:焦(作)郑(州)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接轨,焦(作)晋(城)高速公路与山西的高速公路接轨,通过焦(作)温(县)高速公路及黄河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和310国道衔接,从而为焦作市开辟快速通道。
    1998年,焦作市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大好机遇,从当时国家投入的1800亿元中争取资金,经过精心组织、周密运筹,开始了焦作市高速公路建设的新跨越。
    启示②:大动作促进大发展
    修建高速公路是一项高投入工程。一般来说,平原建设1公里高速公路需资金2000多万元人民币,山区建设1公
    里高速公路需资金4000多万元人民币。人们普遍认为,要高起点发展地方高速公路,就必须有国家资金的支持,但焦作市并不处于国家高速公路十字架的辐射范围,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优惠。为此,焦作市要发展高速公路必须有超常规动作。
    缺钱就要找钱。为了拓宽筹资渠道,焦作市一是到北京、深圳融资;二是争取银行贷款;三是争取香港、澳门等地的资金支持;四是积极向上级争取拉动内需资金;五是狠挖潜力,加大投入。通过努力,焦作市先后与澳门大明集团有限公司、香港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引来资金,并从国家争取来拉动内需资金5000万元,从省里争取来拉动内需资金1.2244亿元,引来国债4亿元,从开发银行贷款15.2亿元。这些资金为焦作市高速公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了钱就要办大事。焦郑高速于日开工,它是经过原国家计委立项批准的河南省第一条由省辖市自筹资金建设的高速公路,全长55.8公里,总投资16.62亿元,设计为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四车道。目前,这条高速公路已经成为豫西北陆路交通的大动脉。
    焦晋高速也是我省“米”字形公路规划中西北放射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省重点工程,由焦作市自筹资金建设。该路全长17.836公里,有隧道13座,大桥和特大桥22座,总投资9.5亿元,于日开工建设。该路目前对促进晋东南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乃至推动我省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巨龙飞舞,如彩虹横波,日,焦作市至巩义黄河公路大桥合龙。这是我省第一座地方筹资兴建的黄河大桥,它打开了焦作市的南大门,缓解了晋东南、豫西北煤炭运输的压力,加速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之后,焦温高速公路和长济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至此,焦作市“大”字形高速公路框架构建完成,自筹资金建设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50公里。
    启示③:大投入带来大效益
    “公路通,百业兴”。1998年开始的高速公路建设,直接拉动了焦作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焦作市提供了3万个公路建设就业机会和7万个社会就业机会。
    “三路一桥”(焦郑高速公路、焦晋高速公路、焦温高速公路、焦作市至巩义黄河公路大桥)的建成,使焦作很快形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加速了区域经济走向世界的步伐。郑焦晋高速公路的开通,大大缩短了焦作市到郑州和山西的时间,使焦作与郑州和山西的商贸往来更加频繁,焦作市因此迅速融入了郑州商业经济圈。
    高速公路的开通,也使焦作市的旅游市场更加繁荣,旅游收入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带动了焦作市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焦作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郑焦晋高速公路开通7年来,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郑焦晋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达到4万辆次,日均通行费征收额(净收入)超过100万元,2007年完成通行费征收净收入3.38亿元,今年截至目前,净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7.7%。
    继往开来:新时代再创新辉煌
    郑焦晋高速公路在河南省公路建设史上开创了“三个第一”:第一条由省辖市自筹资金建设,第一次进行景观设计,第一次进行设计招标。郑焦晋高速公路在我省开了由地方自筹资金建设、自主管理的先河,并以优良的工程质量荣获河南省优质工程奖,为其他地方建设高速公路提供了成功经验。郑焦晋高速公路还实现了“三线一廊”的工程建设目标:一条繁忙的公路运输线,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一条漂亮的旅游线,一条富有文化特色的艺术长廊。“三线一廊”的建设方式被称为“焦作高速公路模式”,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
    2002年12月,隶属于焦作市政府的国有独资企业――焦作市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主要负责郑焦晋高速公路的通行费征收、养护绿化等全面运营管理工作,现有正式职工400余人。
    当年,作为焦作市公路局局长,姚天恩带领一班人完成了郑焦晋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如今,作为焦作市市长助理、焦作市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天恩又担负起了这条道路的全面运营管理工作的重任。
    姚天恩告诉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确立了全新的未来发展规划和今后工作目标,即由单一的高速公路管理向全面参与和强力支持焦作经济建设的方向发展,将高速公路事业融入多元化社会建设进程之中,形成以路为主、多业并举的全新发展格局。其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以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服务焦作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两个基本点”(以确保高速公路安全运营为基本点,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为基本点),增强“三个意识”(增强发展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坚定“四个理念”(视工作为生命,视公司为家庭,视车主为上帝,视人民为父母),实施“五字方针”(畅、洁、绿、美、亮)。
    实践证明,大思路是抓住大机遇的必要条件,有了大机遇一定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谋求大的发展。面对当前国家新一轮加大投入拉动内需的大好时机,焦作市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的决策者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正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寻找、筛选新的建设项目,以求再创新的辉煌。
    目前,焦作市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按照焦作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在抓紧建设焦作市迎宾路拓宽改造项目,这个项目是焦作市今年的重点工程,焦作市新时代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决心以一流的业绩回报市领导的信任和全市人民的重托。
    姚天恩说,下一步,公司将在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投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公司在完成迎宾路改造工程后,将投入焦作市丰收路大修工程,为焦作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新时代公司在新的时代应该也一定能再创新辉煌。
    题图照片:穿越太行山的焦晋高速公路
    正在改造中的焦作市迎宾路,工人正在给道路铺上漂亮的彩色。
  专题:
敬告:转载本文时请注明出处为“中国公路网”,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中国公路网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今日信息概览
上周网友最关注公路新闻
上周网友最关注行业热点
中 路 公 告
[ 服务热线 (010) ] [ 在线服务QQ:6673744(大聪头)、(Dior甜心)、(左岸)、(沁雨) ]
京ICP备号-3 中国公路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江浙两省建筑业发展经验及其对河南的启示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经营管理
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与三产融合思考
14:38:28&&&
&&&作者:岳世魁
  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012年,河南省在总结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战略决策,三年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河南省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达517个,分布全省农业领域11个产业、50多个子产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集群带动农户数量1128万户,户均增收2180元。
  典型案例
  (一)养殖类集群(科尔沁肉牛产业化集群)
  南阳科尔沁肉牛集群是以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规模种植甜玉米、饲草饲料、良种繁育、电子拍卖交易、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等主产业链和牛粪制肥、生产食用菌、肥料还田、沼气发电、沼液还田等生态循环副产业链实现了集群式发展,同时,还带动了许多次生产业的发展。集群内集聚了内蒙古新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台湾华宏食品公司、河南可喜食品有限公司、河南金正佳肥业公司、南阳黄牛科技中心等众多上下游企业,形成了&1+4&三产融合发展模式,2015年,集群实现产值38.6亿元,利税3.5亿元,该集群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在带农增收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实行&青贮高杆大麦+甜玉米&,即一年两季甜玉米和一季青贮大麦的种植模式,每亩土地净效益5000元以上,比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提高5倍(种植传统玉米的农民出售秸秆亩均净增收入400元),同时,一亩地可养一头牛(草原50亩地养一头牛),增加转化效益3000元。拉动新野及周边地区新增肉牛10万头,新增就业1万人,人均增收8000元,吸纳3万多人从事相关产业。这种模式既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又获得了廉价优质的饲料,降低了养牛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态效益。
  二是在促进当地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万头牛场年产8万吨牛粪,牛粪生产食用菌后可生产有机肥5万吨,覆盖10万亩有机良田;粪尿通过沼气处理,沼液通过管道浇灌农田,实现土地消纳。在黄牛产业的带动下,全县65%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养牛得到了消化利用。
  三是在破解融资难方面。由市县两级财政、科尔沁牛业公司联合出资1亿元,成立河南中牧联合担保公司,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养牛大户担保贷款,截至目前已担保贷款3.6亿元。探索了科尔沁&互联网+&融资模式,对牛经纪人根据应付账款额度,给予100%融资;对经销商签订购销协议和受托支付,解决经销商资金问题,保证产业链上下游都有充足资金。
  评述:南阳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以黄牛产业为载体,以要素聚集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主线,带动了60平方公里的肉牛产业核心群和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肉牛产业辐射群,集群链条相对完整,主业突出,发展方向明晰,规模效应显著,带农增收明显,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是河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较成功的典范。
  (二)种植类集群(中鹤面制品农业产业化集群)
  中鹤面制品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以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小麦、玉米、大豆三个产业链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群体,集群年销售收入60亿元。集群内集聚企业总数达16个,配套专业合作社6个,省级研发中心1个,质量检测中心1个,企业吸纳农民就业10000人,带动当地农户10万户。形成了70万吨的粮食仓储能力、75万吨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年加工转化45万吨玉米,30万吨小麦),资源利用率达到70%,该集群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土地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开展土地流转。通过全面实施土地流转耕地面积达到9万亩,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机械化和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的&六统一&作业。
  二是对适龄农民全部安置就业。在不减少农民从土地上取得基本收益的前提下,让一部分农民从事种植或养殖,为加工企业配套生产原料;一部分搞营销、运输等服务业,其余适龄农民进企业当工人,真正让农民脱离了农耕之苦,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是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发展新项目的同时,企业注重定期组织农民培训,提供用工信息,积极吸纳本地农民进入企业工作,人均月收入元,长期获得比土地流转前更高的利益,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四是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安全质量全产业链精准监管平台&,提高粮食生产清洁安全、规范化开发水平,通过大型喷灌、节水节电、取消田埂,增加有效播种面积20%左右,项目区小麦亩产超过1000斤,玉米亩产超过1200斤。
  评述:把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顺应百姓心愿,符合时代脉搏,用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工农互补、产城联动、协调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特点非常突出,农民实现了由村民向城镇居民的自然转换,其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服务保障等发生了质的跨越,在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体会和思考
  实践证明,集群式发展,既适应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新阶段的需要,也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使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近几年组织集群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初的顶层设计和一些现实实际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些难题也正是下一步通过集群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值得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一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区域如何界定。从广义上讲,若不受区域限制,农业一二三产业基本是融合发展的,第一产业生产出来的原料,总要转化到第二产业进行生产加工,生产企业要生存,最终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会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流向市场,即使出现一些偏差,也会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比如生猪的价格波动也是有周期性规律的),社会上自发生成的三产服务业会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从狭义上讲,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大化地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可以提高当地农业原料的产出率,提高附加值,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这个区域如何界定?一个县?一个乡?这就需要探索,并进行论证。目前河南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把集群内各生产集合体的区域界定在县域内,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也有个例不完全科学,这也是河南省下一步在推进集群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索和总结的。
  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度的问题。河南省培育的集群涉及生产、收储、加工、流通、科研等多个环节,它涉及一产和二产的融合、二产各个环节之间的融合、一产二产和三产的融合,还涉及公共服务平台(资源、生产要素、信息共享、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研发成果共享等)的融合,这就出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一个融合度问题。如果各环节能达到深度融合,各关节点企业联合紧密,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对上游环节来说,产品有了稳定的销路,价格变化也相对较小,避免了下游环节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过旺,造成产品紧缺,也不会导致上游环节某种产品的积压,使得产业链条更顺利地向下一个环节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整体运作能力,还可以大大提升集群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的运行就受到阻碍,链条就会出现脱节甚至断裂现象,这将使各个环节的效率大大降低。从目前全省培育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来看,如果集群的核心企业和各经营主体多数是&母子&、控股或参股的关系,集群的各环节的融合度相对就高;反之,虽然集群内经营主体也不少,也存在上下游的关系,但企业间也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合作不深入,不够细致,融合度就非常有限。探索如何提高各产业之间、二产上下游之间、各经营主体各自优势资源如何相互利用等环节的融合度,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尤其是要探索如何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以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三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是否可复制。河南省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从单个集群来讲,它是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等环节,把相关联的经营组织集合起来协调推进,产生了经济效益倍增的裂变效应,的确通过若干个集群,可以激活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推进集群发展过程中,也曾想探索出一种可复制模式在全省加以推广,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只是一种理想化思维,因为各地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市场条件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地方财力及扶持政策不同,要想用一种成功的可复制的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不太现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功地区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是可借鉴的。
  四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如何提高原料的品质。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着迥然不同的特质: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高质量的现代农业的基础首先来自高品质的农产品原料。河南省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优化了一二三产业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向种养基地靠近,向优势资源靠近。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提高了原料生产的规模经营比例,基本实现了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向现代农业迈进了一大步,但在提高规模化经营比例的同时,我们发现,原料生产的品种非常杂,分散的农业生产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加工业生产的要求,这直接影响到了后续加工企业加工产品的品质,要想实现大规模大面积为加工企业提供统一品种的原料,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建议:在种植业方面,国家能否根据当地加工企业的加工需求,采取招标的方式为种植户统一免费供应种子,以加工定种植,实现种植与加工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种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负担,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为加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原料,可以提升我国整体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是在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如何使农民增收。目前,使农民增加收入的模式,多数是通过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或订单收购的模式,引导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按照示范性标准进行规模化生产、所生产的原料由龙头企业进行收购,的确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基本收益。从我们对种植业带农增收的典型调查中发现,目前保障农民收益最好的典型也只能使农民平均每亩每年增收400多元。即使土地入股让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分到一些利润,但由于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股权有限,农民从中得到的利润也非常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使农民得到较高的稳定的收入。河南省的集群式发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拓展了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和精度,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出了一些方式方法,中鹤集群发展模式启示我们,只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大企业带小企业,企业带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后,组织农民适度规模种植和养殖,为集群加工提供配套生产(也就是当农业工人),可以提高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到集群内各生产企业就业可以带来稳定的收入;还可以使农民直接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经营活动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工业走势图
工业数据一览
郑州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和启示
&&& “十二五”期间,河南工业发展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为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推进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2011年5月,省社科院和省工信厅组成了“河南工业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联合调研组赴郑州考察,重点对郑州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做了深度调研,这也是两单位自2010年启动院厅合作机制以来的首次联合调研。作为河南乃至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近几年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其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郑州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考察&&& 这次调研,我们感觉到,近几年,郑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传统向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跃升呈现出诸多亮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明显提升。&&& 1. 产业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内部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以来,郑州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发挥装备制造业产业优势,依靠引进、创新与研发,重点行业优势更加强化,产业规模实现良性扩张,2010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88.9亿元,增长57.0%,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28.6%,均高于郑州工业增加值15.6%的平均增长速度。&&& 2. 产品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一批高端产品站稳市场&&& 伴随着产业规模扩大,一批高端产品逐渐占领国内外市场,产品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宇通”高、中档客车占全国市场的24%,“日产”高档皮卡车占全国市场的54%、高档运动休闲车占全国市场的近40%,“红宇”防暴车占全国市场的80%;郑州纺织机械股份公司主导产品占全国产销量的70%,居国内同行业第一,郑煤机液压支架总产量世界第一;勘察机械、水工机械均位居国内同行业首位;挂面机占据国内市场的60%。&&& 3. 产业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制造业重心东移步伐加快&&& 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集聚效应持续增强,汽车、煤矿机械、纺织机械、工程机械、阀门及建筑机械等细分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产业园区(集聚区)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经开区、中牟汽车产业园、宇通工业园等汽车产业聚集区的发展,以及郑煤机、中国龙工、中铁盾构、恒天重工、中科英华等企业和项目顺利入驻经开区装备制造工业园,郑州市装备制造业正悄悄实现产业布局重心由西向东转移,这种以同类产业集聚为主导的布局转移更加强化了集聚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也符合郑州市城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的方向。&&& 4.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取得新突破&&& 以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体系为目标,郑州市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根据国家和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实际,郑州制定出台了《郑州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进一步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例如,中铁盾构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我省在重大装备研发制造技术方面跨入了一个新阶段,领跑盾构机国产化;郑煤机引领我国液压支架向高可靠、重型化方向发展,实现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和制造的完全自主化、产业化。&&& 二、郑州市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的基本经验&&& 郑州市在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中有一些较为实用的经验,值得全省各地借鉴,我们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进行了初步总结。&&& 1. 以产品升级带动产业规模良性增长&&& 坚持把产品结构升级作为推动装备制造业从传统向高端跃升主攻方向,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创新方向,一批不断更新换代的名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郑州制造”在一些领域已经显示出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正是在这样一批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高端产品的带动下,郑州装备制造业才实现了规模的良性增长,这种产业增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产能简单扩张,而是建立在产品创新基础上的质量提升型增长,郑州市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正在悄然转变。&&& 2. 以强化龙头推进产业链式发展&&& 针对郑州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能力弱这个短板,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做专做精,以强化龙头推进产业链式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以扶优扶强工程为载体,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蜂王型”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支持大中小企业发展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目前,郑州在汽车、工程机械、煤炭机械等重点行业领域已经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3. 以产业集聚促进空间布局优化&&& 遵循现代工业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工业集群式发展,郑州市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功能配套,强化以园区为载体的招商工作。“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园区建设的补充意见》等,2009年,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新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启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展开,当前以同类产业集聚为特点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集群效应逐步增强,如郑汴产业带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入驻,百万辆汽车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了郑州市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优化。&&& 4. 以承接高层次产业转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紧紧抓住国内外尤其是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强化软环境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产业承接层次,使入驻企业真正成为带动郑州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近几年,郑州在北京、深圳、福州、杭州、宁波等地开展大招商活动,在招商引资中,注重产业链承接以及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对接,“大招商,招大商”使郑州成功引进了海马郑州、中铁隧道盾构研发制造基地等一批项目。同时,制定和完善项目责任制、领导分包制、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制度等各项制度,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工作。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成为郑州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起的新支撑。&&& 三、郑州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启示&&& 从郑州市调研情况来看,推进从传统向高端的跃升,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郑州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经验对于全省工业发展有以下几点启示意义。&&& 1. 要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依托传统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一是通过科技创新等,推进现有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特别要注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产品设计和制造的国产化。如郑煤机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和制造的完全自主化;依托海马集团、郑州日产的电动汽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郑州很快拥有电动汽车发展的优势。二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动现有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进军,实现装备制造业向成套化、机电一体化、集聚化发展。如金阳电气进军新型能源装备领域、恒天重工进军大型风电设备制造领域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2. 要引导和支持企业抓住产业升级与需求调整的历史机遇&&& 当前,需求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新旧产业更新步伐都在加快,企业要想做大,必须具备抓住每一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推出新产品的能力,河南制造业企业在这方面有着经验也有教训,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复兴,一些企业屡次错失机遇逐步衰落,如郑煤机抓住煤炭产业改造重组的历史机遇,在液压支架领域不断研发新产品,沿着“单机制造—成套装备—解决方案”的跃升路径不断攀升,成为该领域国内领军企业,在国际上也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而在河南高速公路全国第一的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却没有发展出在全国市场具有绝对优势的工程机械品牌,甚至一些老品牌销声匿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改造市场潜力巨大,各类大型工程建设陆续展开,如轨道交通设备、新兴产业装备、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改造装备、信息化装备、水利设施装备等的庞大市场需求,均将给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南要出台具体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企业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3. 要通过引导高层次产业升级式转移加快装备制造业高端化&&& 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全国各地均在推出各类优惠政策争夺高层次项目,河南各地不但要抓住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以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开展小分队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大项目招商、大企业招商等等,而且要坚持承接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提高产业承接的规模与层次,着力承接新兴产业、高端环节和薄弱环节。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移植,避免迁入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包袱,要引导沿海企业通过“转移+升级”的模式迁入。同时,要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明确部门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 4. 要制定转型升级配套政策支持本地装备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 郑州市在加快装备制造业向高端转型升级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积极利用省级技术改造和电动汽车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装备制造业建设,建立多渠道融资体系,拓展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在市政建设和政府采购招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重点项目和规模以上企业采购本地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配件的,市财政给予奖励。借鉴郑州做法,河南要进一步发挥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重点项目的贴息补助等财税金融政策,对自主创新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产业升级项目给予支持,调动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引导资源、资金向新兴产业、高端环节转移。同时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产业集聚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贷款贴息、补助、奖励和产业引导基金等,为产业集聚提供良好环境。
&&& 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工信厅联合调研组&&&&&&&&&&&&&&&&&&& 组长:龚绍东、万战伟&&& 执笔:林风霞、赵西三、刘晓萍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130&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央各部委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人口计生委
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
安全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预防腐败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食品药品监管局
煤矿安监局
原子能机构
国务院扶贫办
国务院三峡办
------地方工信委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省内各地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组成部门-------
市人民政府
市发展改革委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国土资源局
市人口计生委
市政府外侨办
市文广新局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市政府法制办
市建投总公司
市住房公积金中心
市城市管理局
----------友情链接----------
中国联合钢铁网
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网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中国化工信息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机械网
中国能源信息网
中国农业信息网
中国服装网
中国电力网
中国政府采购网
版权所有: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 豫ICP备&&地址:中国郑州市互助路73号
邮编:450007 && 建议使用:分辨率,IE7及以上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