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坏熊,《道德经》记载,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前一句。为什么再次载此地不重?

看完老子的《道德经》,我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金庸武侠里的《九阴真经》,它本应该是一部列为绝密中的绝密,只提供给少数聪明绝顶的人士和帝王将相们偷偷看的,其他屁民看多少抓多少的书,却怎么这么不小心流落到了民间?还好,大多数人只看到其皮毛,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否则真是刁民难治“流害无穷”了。然而,我又转而一想,人类真要成长,文明真要进步,光看那些一览无遗的书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衡量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只需看看这个民族中有几个人真正喜欢看并看懂了《道德经》!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说起老子,相信你马上会想到《道德经》,继而想起那句异常玄乎,让书呆子们争论了两千年却至今没有定论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然,大家对他的“无为而治”和“愚民政策”也应该有所耳闻的。对了,有一句话你或许也还记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个“嗖主意”也是老子出的。如果你是陈宝国的粉丝,那么你也可以在他饰演的朱元璋的电视剧里经常听到他念叨:“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同样是老子的原创。除此之外呢,相信你对他的了解也就很少了。        总之,在大多数人眼里,老子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消极的,缥缈的,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以前的感觉也是这样。想想孔夫子固然令人讨厌,但比起老子来,他就要靠谱、有人情味多了,至少他不会故弄玄虚,在提倡“一日三省”“三年不改父子道为孝”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的教条的同时,也能乖乖承认“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和“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这也难怪,你看看后来孔子的追随者们能够加官进爵日夜穿梭于朝廷之上,即便到了今天,人们对那些文质彬彬不那么惹人讨厌的生意人称呼为“儒商”,但老子的后人们却不是躲起来修炼仙丹,就是手拿一根棍子挂上一块破布游街串巷,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好不容易冒出一个稍微成点气候的尹志平,却卑鄙无耻,趁人之危强奸了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害得她和杨过这对本就遭人非议的苦命鸳鸯此后的生活更是阴霾重重。        几年前我曾在买书时一不小心撞到此书,想想它毕竟也是国粹,便翻开来看,虽然《道德经》仅仅只有八十一条五千多字,比起今天咱们动辄写几百万字的伟大作家们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但仅仅看了五条,我便感到身有不适,勉强看完十条,感觉脑壳有些晕,硬着头皮看完二十条,感觉呼吸急促完全糊涂,便扔下此书匆匆逃走。当时感觉老子在故弄玄虚,还有他的“道”和“无”实在是令人忍无可忍:照他的意思,岂不是整天无所事事、木头似地坐着便可以天下太平,生活圆满了?这不是劝人放弃进取误人子弟嘛,真是个典型的废物!        对老子的态度的改观始于去年。此事说来话长,其实这几年来我一直有个感觉,就是我们的汉语写作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香港和台湾了。这倒不是因为曾经坐过几次牢遭过几次封杀的李敖说过他可以“五百年来,稳坐白话文写作前三把交椅”这句话,他这明显是在自吹自擂,当然,不排除有自我炒作的嫌疑,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大众眼球应接不暇的时代,炒作和宣传是成名的必要手段,有了炒作,麻雀也能变凤凰,令人看了一眼不敢看第二眼的芙蓉姐姐和流落街头一无所长的犀利哥也能一夜成名,成为媒体的宠儿和资本追逐的对象,没有炒作,纵然你如诸葛孔明一般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藏于深闺人不知,现在这个时代期待刘玄德主动找上门来已无可能,更别说叫他忍辱负重三顾茅庐了!言归正状,若论写作水平,鲁迅当属第一,这是我深信不疑的,但不得不承认,李敖的文采斐然,在现在大陆的作家群中很难找到可以与他抗衡的人物,当然,差距也并非仅仅在这,港台往往会与时俱进,创造出一些新颖的词汇,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看过央视的《海峡两岸》和“参考消息”,便可以感觉他们说话写作用词“生动活泼”,极富人性化和文采,而我们现在的文章却机械僵硬,没有人情味。比如“信心满满”一词,我最先在参考消息摘录台湾媒体的新闻上看到,一看这词,便觉清新气爽,暗自佩服,时隔几个月,我终于听到大陆某位电视台的主持人也用了这个词语,虽然是拾人牙慧,也算是奋起直追,孺子可教。        不料在去年看电视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细节,险些推翻了我的“成见”。那是综艺节目的一个片花,呈现了一组舞台美景,场景唯美清新却又变化多端,令人神清气爽却又不知该如何对之进行赞美,这时画面上显现了四个字“大象无形”,一看到这四个字,我就感到深深佩服:是啊,此时还有什么词语能比这个词更贴切的呢!虽然气象万千却无形无状仿佛天成,而这个词语以前未曾耳闻应该是编辑新创,能创造出这个词语的编辑真是太有才了!美丽的片花还在切换,虽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套路,却是那样的打动人心。而能创造出“大象无形”这个蕴涵丰厚底蕴的的词汇,更可见我们编辑的功力和智慧!于是我热血沸腾准备写一篇文章对之进行赞美,港台开创“信心满满”,我们有“大象无形”。虽仅仅只是创造了一个词语,却也能往我们脸上贴贴金了!        于是我屁颠屁颠地去搜寻资料,不料却在网上发现这个词语并非编辑新创,而是两千年前便已形成,出处竟是《道德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一次,不容易啊。     ★ 发自天涯iPhone客户端-百读不倦
  2.这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在国人心中“无为消极”的老子在国外却早已大红大紫,他的那五千个字在西方的畅销程度仅次于他们心中的宝典《圣经》,而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孔老二的道德礼教西方人却不感冒,究其原因,想必是道德和情操,理智和情感类的书西方已汗牛充栋,并不会比中国逊色,而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却令他们甚感新鲜和兴奋。这就比如虽然说世界足球起源于我国宋朝的蹴鞠,但倘若现在国足想要走出国门去英国德国秀秀球技,人家“未必”会欢迎,但若提出要展示一番乒乓球,前来欣赏的人仍会不少。看来SHE的那首“中国话”应该改改歌词了,应该改作“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道德经的话,已越来越国际化”才对。更令人诧异的是,在德国每四户人家竟藏有一本《道德经》,再看看我们国内,别说是四户,就是在四百户人家中翻箱倒柜能搜出一本《道德经》便已不错,不知情的还会以为老子是他们的祖先呢!      听说有人问托尔斯泰世界哪些名人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但老子对他影响“巨大”。而李政道在获得物理诺贝尔奖时便直言不讳说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则与老子的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遥相呼应,而喜欢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黑格尔则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而老子之所以能深入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人的心中,与他们的前总统里根恐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在举世瞩目的国情咨文中竟直接为老子打起了广告,并引用了他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尼采这个“疯子”竟也对老子竖起了大拇指,声称老子的《道德经》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便唾手可得。这可真是令人纳闷,要知道尼采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而且他孤傲自负,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把为真理牺牲的苏格拉底喻为偶像的黄昏,把将上帝从理性世界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的康德喻为稻草人,还对柏拉图、达尔文,笛卡儿等巨人冷嘲热讽,就连对自己意志学说的创始人叔本华也不放过,对他的学说挑肥拣瘦颇有微词,这样的一个人,却为何也会对消极无为的《道德经》情有独衷呢?要知道尼采之所以能成为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精神导师,并不仅仅因为是他卓绝的思想,还因为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他可是连身体发高烧,生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还在苦苦思索和创作,这与老子的主动要求“无为”的思想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啊!莫非彼经非此经,他看到的道德经是经过翻译者修饰和改造过的?或者道德经中另有玄机,而我们竟未能看破?      于是我重新去读道德经,这才发现道德真经中藏有“夹层”,远非我等屁民原先想象的那样简单。  
  大象無形沒聽過? 這你還好意思來這裡寫文章 小心被噴死
  3.以前我以为虽然经过淡化和洗涤,但孔夫子的思想无形中依然对国人的影响最大,它已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中,挥之不去,遣之不散,甚至我们的举手投足、爱恨情愁中也处处有它的影子,正如上帝对西方人的影响一样。然而读完《道德经》才发现,其实老子的思想同样对我们影响巨大,较之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罢了。      远的不说,只要仔细看看当今的流行音乐,便可发现许多港台歌手已经“卑躬屈膝”向老子的“道德经”俯首称臣了。比如无印良品就曾在歌曲“掌心”中唱道:“摊开你的掌心,让我看看你,玄之又玄的秘密,让我看看里面是不是真的有我有你”,而我们知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苏芮也不能幸免,因为她在大家耳熟能响的歌曲“酒干汤卖无”中唱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怕大家听不出弦外之音,她竟然又在后面的歌词中变相重复道:“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家,有家才有你,有你才有我。”这显然是在为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作注脚了,倘若老子还在世,我们便可以正当怀疑他俩关系非同寻常,她这是在为他的学说做广告,甚至可以说是“在歌曲中植入广告”,其露骨程度可以与电视剧“金婚风雨情”的后二十五集相媲美。当然,最过分的当属我们的“大舌头”吴克群,他竟然奋不顾身直接投入了老子的怀抱,创作了一首歌曲叫“老子说”,还把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原封不动地搬进了歌曲中。      他们都已“投降”,那我们该怎么办?死守阵地付偶顽抗,还是干脆缴械投降?“道德经”到底是个什么东东,竟有如此强大的杀伤力,能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全盘通吃,把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全都降伏,甚至连我们喜欢的,被书呆子们评价为缺乏“思想深度和严肃性”的流行音乐歌手也不放过?  
  4.要读懂道德经,就要先了解一下老子本人的生平以及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许多勇士却不屑于此,喜欢拿到书就直奔主题,这样往往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或造成误解。这正如男女相亲想要了解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和家族历史,而不是双眼只盯着他当前的成就和外界对他的评价。      然而,关于老子的生平历史资料却很少,而且许多明显是传说。关于老子的出生,传说他的母亲理氏有一天在河边洗衣服,忽然上游漂来一个李子,她将李子捞了上来,后来口渴吃了下去,之后便怀孕了,然而怀了“八十一年”的胎才把老子生了下来——这显然是后人编撰的,因为老子的道德经恰好也是八十一章。听说老子生下来便是满头白发而且能开口说话——这也明显有些牵强附会,难道为了迎合老子的名字就要编出此等故事吗?        现在让我们撇开他的出生再往下看,看能否找到一点有用的线索。后来老子凭着博学多才进了周朝并当上了图书馆馆长(皇家书院),当时这个图书馆属于天下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而且既然是帝王藏书的地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里面藏有许多“盖世神功”和屁民们无法读到的封存的绝密文件。虽然历史上没有他当馆长时的业绩和作为记录,但据说孔子曾有几次去拜访过他并向他求教,而据鲁迅先生的“考证”,在这期间关尹喜曾去他那里借过一本专业书叫《税收精义》,两人有过点头之交。后来周朝灭亡老子下岗,他又不屑于去找新的工作,于是竟决定隐居了。        于是我们看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独自来到了函谷关(真不知道他当馆长时的工资哪里去了),据说那天早上一大早函谷关关尹喜就看到紫气东来,便知道今日有贵人要来,及至看到老子,马上明白他这次出关是要隐居了,而他是老子的忠实粉丝,便请求老子留下点文字,老子见他心诚,便一气呵成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经”,也不加以解释,依旧骑着牛出关去了,后来就一直下落不明了。听说最后他活了一百多岁,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认为老子根本就没有死,而是升天成仙了,并将“太上老君”的雅号赠送于他。这也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咱们的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兵变而夺取政权的,其名不正其心也未安,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同姓的人才,自然要大夸特夸好让自己也沾沾光的。这就好比咱们有些领导不论字写得多么难看,遇到有题名题字的机会总不肯放过,甚至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写。        除此之外呢,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就很少了。很乏味吧,比起孔夫子来,老子的生平就太简单太枯燥了,他既没有象孔子一样高调招揽众多弟子开堂授课,也没有象他一样带着学生和赞助商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仁义主张,他仅仅留下了这五千个字,而且没有讲义和注解,使得后来的天才们心痒难搔,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作出自己的注解和高见,姑且不说老子的超级粉丝韩非子和庄子了,据说唐太宗和宋徽宗还在读“道德经”时作了大量的笔记,还要求老师专门开课讲授道德经,见老师讲得不够深入,他们竟不辞辛劳亲自走上讲台给学生们上课,更令人纳闷的是,没有读过什么书从小当和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也利用业余时间偷偷研习道德经,并且写了许多读后感。直到今天众多屁民仍不肯善罢甘休,他们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研究,企图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我却不屑于此道,只想在这里谈点心得和体会。  
  5.如果你看过道德经,肯定会对其“无为”、玄虚、消极避世等思想印象深刻,甚至会被它压得喘不过起来,但千万不能被字迹表面所蒙骗,要知道这是老子在使坏。一个很浅显的道理是,那些作贼的人往往会冒充正义先喊抓贼,而且会喊得比谁都响;李刚面对央视的镜头也会大声嚎哭,不知情的人还会以为被车撞死的是他的女儿,而真正死了女儿的父亲面对镜头却是木然,低声坦承害怕权贵;那些富得冒油的人往往喜欢在公开场合高调称穷,而真正并不富裕的人却并无底气说自己穷,相反地,他们会在公众场合“搔首弄姿”表明自己有多富裕。而对女人稍有了解的人便会知道,那些被众人公认的美女往往会在某一天素面朝天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等众人评判,她就“害羞”承认“我今天很难看”,而那些本就吸引不了男人注意力的女人却拼命打扮,而且是万万不敢说“我今天很难看”这类话的。而我们看到《红楼梦》中当刘姥姥来访,手握重权唯她是从的贾母就当着众人面直截了当说自己是“老废物”一个!      所以正如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一样,老子之所以敢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无为”,只是因为他太“有为”了!他敢提倡玄虚,那是因为他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6.弄懂了这一点,相信对了解老子的道德经是大有好处的,好了,现在让我们转入正题。黑格尔曾说,“任何一个人的思想和哲学不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想老子也不例外,他所处的时代恰好是动乱战争的时代,所以他自然要对战争表达一番高见了。首先他是一个爱好和平坚决反战人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有人说老子的道德经其实是一部兵书,九九八十一章没有一章不是在谈论兵法,这显然有夸大之嫌,然而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确实中有许多章在谈论战略战术,闻名于世的孙子兵法也到处可见道德经的影子。在道德经的第三十章他就说了“以道佐天下者,不以兵强天下”,也就是说以道这个自然规律来辅佐天下的人,不会依仗军队来称霸天下”,紧接着在第三十一章又说了“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也就是说兵器属不吉祥器械,几乎每一种生命都厌恶它,所以懂得自然法则之道的人不以它为伴。在这一章后半部分他又罗罗嗦嗦重复道“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吉事尚左丧礼处之。”, 意思是由于它们是不祥之物,所以应该在万不得已的时才去利用它,我们还是过恬淡的生活为好。即便战胜了,也认为不是一件好事。而那些赞美战争、喜爱战争的人,其实是以杀人为乐的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应把吉利的事情看得寻常些,对不良后果要考虑多一些。指挥战争的将领应把功名的事情看得寻常些,统摄将领的帝王把战争所带来的后果看得重要些,应该把战争视为一场葬礼:当战争中死伤惨重时,能亲自参加一些葬礼,当战争赢得了胜利时,还是以举行丧礼的方式来对待。      联系到前面的章节中他说的“无为”“虚静”,再看看这些文字,那些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勇士可能会认为已经胡子一大把的老子消极懦弱、害怕战争,如果要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记得在电影叶问2中有段很有趣的对话,在这里我们不烦引用一下,黄晓明曾问甑子丹说:“师傅,你一个人能打几个人?”不料甑子丹淡然一笑,说:“最好不要打架。”“那要是他们一定要打你呢?”黄晓明追问道。“那就跑咯。”甑子丹依然回避道。依我们以前的了解,知道叶问身怀绝技,不是贪身怕死之辈,所以不会凭这几句话就把“无能怕死”的罪名加在他头上。非但如此,我们还会对他深深折服,也正因为他的底气和豪迈,才敢说出“那就跑咯”这种话。同样道理,如果根据老子“避战”和“无为”的提议便怀疑他在那个时代无主见怕战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在高调反对战争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战略战术,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靠正规手段,但打起仗来就不必管那么多了,应该出奇兵用诡计,最后可以象苏东坡形容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般潇洒写意就取得了天下。也就是说,老子的思路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首先在各个渠道宣传和平,但倘若你还是要打,那就不是跟你小打小闹了,到时他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可能会阴谋阳谋八卦阵反间计一起上,他还完全可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至于说采取“虚者实之,实之虚之”等策略那就更是小菜一碟了,因为他在第三十六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很可怕吧?很阴险吧?(这让我想起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如果他能读读道德经,又怎么会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又怎么会在临战前幼稚地对刘邦说“天下之战皆因你我二人而起,与他人无关,我们俩来单打独斗吧”这种笑话?)非但如此,更绝的是老子还提出了两套与打仗相配套的“阴招”:在第六十八章中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善作将帅的,不崇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动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其争斗,而善于用人的将帅,则会对人谦下,这就是不争的奥妙,是用人的诀窍,是符合自然的道理。很面熟吧?如果你看过三国,就会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许多将领曾积极把这段“秘诀”付诸于实践。比如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阵地不肯交锋,无奈之下想出一策,叫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穿的华丽的服装,将他喻为女人,想激他出山。不料司马懿打落牙齿和血吞,非但没有动怒,反而向他致谢,并客气招待使者。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都不动怒,可见司马懿的忍耐力,也难怪他能笑到最后。相比之下,刘备的结拜兄弟张飞就逊色多了,稍有不顺便迁怒责罚部下,结果最后在酣睡之际被部下砍下了人头,这两个事例其实都是在为老子的“善战者,不怒”这五个字作注脚。而我们只要稍微仔细一点看三国,便会知道无论是孙权、刘备还是曹操,都是“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这条准则的积极实践者。还记得赤壁之战吗?在闻知曹操大军八十万来袭时,江东是降声一片啊,但在周瑜鲁肃和诸葛亮的劝说下,年纪轻轻又没有作战经验的孙权终于下定决心拼死一搏,虽然如此,在与周瑜的闭门会议中,他还是拍着能征善战的周公谨的肩膀和蔼地说:“你打得过就打,如果打不过就退回来,到时我俩与曹操决一死战。”相信听到这句话时别说是自视甚高、胸怀天下的周瑜了,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将领也会感激涕零而后奋不顾身替主子卖命的,打不过真能退回来吗?主子都这样说了,你还有脸退回来吗?难怪他哥哥孙坚在传位给他时说:“若论带兵打仗,你不如我,若论知人用人,我不如你”,也难怪连曹操都感叹说:“生子当生孙仲谋。”  
  先看看
不过其实道德经不是老子所写
而是其口述,尹喜整理而成的。
  好文章,坚决顶上!
  李耳离周室,尹喜知,迎李耳于函谷关,后同往终南山下周至关那里的住处,后又过陈仓,经关山,达清水,居数月,后至尹喜老家。  到尹喜老家时,世人以伯阳相称,当时渭水的河道已坏,无法用来灌溉田地,李耳与尹喜组织当地的人共同挖渠以灌田地,受到当地人的尊敬,每每见面,以伯阳甫相称。  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任周太史,子是其爵位。与《史记》中所述的伯阳甫为同一人。《史记》一书,司马迁著时,是极为严谨的,然历代每次修订,或是因当时的人考证理解不实、或是因当时人望文生义,以为有误,曲加篡改,有些地方,已失原貌。今天看到的《史记》中,讲到老子时,言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而唐朝时《史记》中仍为“老子者,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可是,《史记》之文,历代被人篡改过。如若看到晋朝以前的《史记》内容仅为“老子者,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究其实,当为: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  其实尹喜没等李耳到周至关,自己便提前赶往老子家中拜访,结果当时在函谷关与老子相遇,一同到达位于终南山下的周至关。  到周至关后,二人观星望气,以知周之气数,并言道,周之衰,不过一纪(十二年)也。二人决定辞官归隐,当是尹喜假称有病,需回家休养,因渭水河道塞乱,无法通行,便绕道经关山、清水,最后于李耳一同到达天水伯阳乡,也就是尹喜的老家。  李耳到伯阳乡后,尹喜派人将李耳家人一同偷偷接来,后来东周兴起,因周代的官员都是世袭的,李耳不愿自己的子女出去继承自己做官,也不想让周室的人访得,便要子女都以李姓自居,不再姓老。  李耳之前,无李姓,也就是说,天下李姓,源出于老子之后,唐王李世民,为天水人,自言为李耳之后,当时为借名,然名实相符,至今,天水陇西,为李姓宗庙之所在,皆源于此。  后李耳遇之法藏,授其法。尹喜不得,每每有疑问,问之李耳,李耳皆知,尹喜记之,为《老子》之本。《老子》一书,为尹喜所问,老子所答。因是尹喜自问自记,故只有李耳之答,不现其问。十余年后,李耳西归西倾。尹喜还周至关,建楼观台,整理出《道德经》一书。  周室寻李耳不得,以旁室近亲有为老聃者,继其职,后世孔子所见的老聃,并非李耳,而是李耳的旁室近亲,继承其职位的人。  
  李耳居成纪,一日过渭水,有一人观水自叹,鱼将隐矣,子知为何?!  李耳见其人双眼温润,平和之气若存在失,知其不凡,实言道:余守周室之典礼数十载。昔日周公初定,谓,世间众人,皆为天子,其德行为大者为长为尊,为长为尊者,知道而德行,知道者,知四时之行,顺四时之行,则百物得生,应八时八方之理,则可断万物气数,以减众生之苦痛也;德,心之声也,明德者明心,行,明心而普施也,德行者,知道而明德,明德而普施,以泽万物,故是时,为兄长以其德行之,为伯仲者,以其德行而生,为叔季者,以其仁义而化众,是以有礼而得成,道德仁义常有施行,是为礼也,礼者,养也,养者,和美之纲也。今周室将变,周公之礼不为世人所知其本也,余亦隐也。  法藏道,鱼失其渊则归海,今渭水堵塞,鱼失其渊,水土相作,混沌初成,是有生化。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失,而言制化……  李耳道:子知万年之变数,亦当知歧山之变,何任其化之?  法藏言,时不因冬寒而节其期,水不因草生而绕其经,是有冬寒,而生春暖,是因有水经,而滋化诸物,万物并作,生生化化,时不与春便,春可借花暖,水不绕弱草,万物可相扶以生。故水草相依,水化草而不为其生,草相生而不以水为怨。  
  看看。。。
    作者:天府广场场主 回复日期: 14:48:05 
      呵呵 不过其实道德经不是老子所写 而是其口述,尹喜整理而成的。    是我疏忽,忘了当时是不流行著书立说的,老子是“被逼无奈”创作道德经的。
  收藏了,有时间再看
  楼主大惊小怪。不解释。
  dddddddd
  无为 啊,,,,,,
    作者:于吉0219 回复日期: 14:13:05 
      大象無形沒聽過? 這你還好意思來這裡寫文章 小心被噴死    惭愧,知道得有点晚,所以也觉得有义务将道德经发扬光大
  好吧,你赢了!
  楼主继续,期待你的更新,讲的非常精彩,收藏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
  《道德经》是道家修炼的经典,讲述了修行的大道。后人将其理解为哲学、文学、政治的著作都讲得通,大道生万法,在各个普世层次都产生其精妙的应用。但真难能从“道”的层次来体悟他的,觉知其本意的,凤毛之中觅麟角。
  楼主继续,期待你的更新
  留个名!!!!晚上看
  一般人是看不懂的
  记号!
  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k
  记号先。。。。
  老子,神人
  百家都从道家出,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作者:天府广场场主 回复日期: 14:48:05        呵呵 不过其实道德经不是老子所写 而是其口述,尹喜整理而成的。  …………………………………………………………………………………………  看了你的回复我只是感到很‘有趣’,你不会说你的户口是警察写的那不是你的吧?!
  兰州文字讽刺得很入目啊.
  奇文共赏,欣慰。
  左手孙子,右手老子。
  mark…
  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纠结!
  作者:桃花舟子 回复日期: 16:58:03 
      《道德经》是道家修炼的经典,讲述了修行的大道。后人将其理解为哲学、文学、政治的著作都讲得通,大道生万法,在各个普世层次都产生其精妙的应用。但真难能从“道”的层次来体悟他的,觉知其本意的,凤毛之中觅麟角。    应该是道教吧,道家完全被道教利用和歪曲了!
  作者:鸡大无脑 回复日期: 00:48:05 
      兰州文字讽刺得很入目啊.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不好意思,有时候东拉西扯有点远了
  不错。。。留下了。。。以后慢慢看。。。
    作者:闷骚型宅男2010 回复日期: 06:04:16 
      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纠结!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想为老子的道德经做宣传,这是中国少有的可以拿得出手在国际上炫耀一番的著作,但国人却了解甚少,误解甚多
  7.当然,刘备也是深谙此道的,比如卑躬屈膝三顾茅庐请诸葛村夫出山,又比如当闻知徐庶要离他而去时再三挽留,最后知道留不住他时又亲自送他出城互道珍重,使得心怀感激的徐庶此后终身“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谋一策献一计。当然,刘备运用老子的“善为人者,为之下”这一秘方最到位最阴狠的一招应当是临终前的白帝城托孤,此时阿斗尚小无所作为,而诸葛亮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于是刘备就直接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能有所作为,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成气候,你就取而代之。”这话听似情真意切,看似锋芒不露,但实际上此时刘备已高悬利剑,逼得忠心耿耿的诸葛亮表决心发狠誓。至于曹操,那也可圈可点,姑且不说他对许攸了,就说他对关羽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当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便打算辞别曹操追随刘备,此时曹操故意“避而不见”,并教下属官员统统不要和关羽相见,想以此柔招困住关羽。但当他得知关羽“不辞而别”时,又不辞辛劳亲自带人追赶,送给他盘缠和衣服,并深情感叹“是我曹操没有这个福分,留不住你”,倘若我等屁民遭此厚遇,肯定会感激涕零了,说不定心一软就厚着脸皮留了下来,但关羽呢?遇到首长亲自迎接竟不下马欢迎,更过分的是领导都已下马问候,他竟还坐在马上,还用青龙堰月刀挑袍上马,真的是太过高傲太为过分了!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我相信此时重信义的关羽已被深深地感动了,或许他心里在说“我关羽今日欠你一条命,以后定当奉还”,否则的话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又怎会不顾后果放曹操走呢?要知道他可是立了军令状的啊!
  楼主的“胜而不美,而美之者”中的“美”释为炫耀感觉更为贴切,楼主继续
  我有时觉得儒学譬如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道家思想却已是高级阶段,如果九阴真经和吸星大法秘诀出现在没有一点武学根底的人面前,他们肯定会耻笑,会说这是在胡说八道。这也正是我们多数人对道德经的态度。
    作者:cpulina521 回复日期: 09:13:08 
      楼主的“胜而不美,而美之者”中的“美”释为炫耀感觉更为贴切,楼主继续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      嗯,有道理的
  没看过 不懂
  道可道,非常道
  对道家思想的歪曲和利用,道教确实太为过分了。
  朝闻道,夕可死
  有道理
  阜阳张先生提起北京世纪风伟业润滑油有限公司,就义愤填膺,痛骂奸商   阜阳张先生从去年11月开始代理世纪风润滑油,刚开始销售很好。厂家代表郑金宝经理也过来一起开发市场,拜访客户时颖上六十埔一姓吴客户说;你们福星1号油太稀,要不早就卖完了。卖一件后,有几个客户都拉缸,不敢在卖了。郑经理就问什么情况,回去和公司汇报一下,肯定给吴老板满意答复。张先生为了保住客户,又到饭店买上酒和菜到吴家沟通感情。郑经理回公司后,至今也没给吴老板打一个电话。    
年后,生意正封旺季,张先生打款到世纪风都一个星期都还没发货,按约定,款到3日内必须发货。张先生千户万唤终等来了货,连忙下市场,跑3天后问题来了,客户纷纷打电话,你的福星1号,到底怎么回事/50的油比30的还稀,客户又拉缸了。张先生给郑金宝经理打电话汇报,郑经理说;没事,是不是他们车有问题,咱是国标油,你大胆的卖,出了问题厂家负责。随着反映客户的增多,张先生心理没底了,给郑经理又打电话,油到地怎么了,这么多客户都反映有问题,我开发客户可不容易,别给我砸了。郑经理把侯总的电话给张先生,让张先生给侯总打电话,说侯总是抓生产的。给侯总一打电话,可把张先生气坏了。侯总说,‘我们现在生意好的不的了,都忙不过来,其他的客户都没问题,就你一家有问题。福星1号若不好卖,你可调超载王’调货费用你自己承担。张先生一听就火了,公司怎么这样啊1。郑经理第二天又打来电话了,说公司开会研究了,调货给你按你发货时的价格调,不过费用得你自己出,公司本来是要按现在涨价后的价格来执行的,我给你申请的还按以前价格。张先生问郑经理,你觉的公司这样做可合理,郑经理说,吃点亏算了,我们抓紧时间做生意,现在可是旺季,好多事情我也做不了主。张先生觉得公司太差劲了,决定讨个公道。    
过几天郑金宝经理到阜阳来了,张先生就和郑一起提样,到阜阳质检局去检测,到质检局后,郑金宝是死活不愿签字,一些媒体也闻风而来,对郑经理拍照,录音,采访。郑拒绝回答。张先生没办法到工商局投诉,让工商局的同志来抽样化验。    
  道德经中老子主要说明一点: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而凡大道者,不玄不虚不实,无异无能无果。    不玄,故弄玄虚,造概立念,枝叶繁杂者,皆曲折游回,不得要领之人,丹经道书、分门别类、教内有宗、教外设教,看似系统精深,实为抱薪堵门之举,而世人愈难明大道之所在;须知,门派愈是旁杂者,并非系统精深、根深叶茂之象,实为失之道脉,得之皮毛。 故大道者,至简至易至明,一脉相传,并无旁杂。   
不虚,一体生二相,世有阴阳,无实无虚。道之所传数四十四万八千日,众人谈佛论道,凡语中出虚空无为之字词者,无不以大道高深得成者自居,须知,唯有穷尽万法方可达无法之境界。故虚空者,非自生,得来有色;无为者,克为,而有所不为也。    不实,不实有二: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阴阳交替,互为假相,此为不实之一者;大道至简,简而能全(这个要是哪位能看明白,请告诉我),然在众人眼中,大道空空,无法可用。  无异,大道者,清音稀声,不求哗然于市,不求分道立已,敛其心性,不妄言,不忘念,心、言、行相合无异。    无能,一体生二相,道法亦然,身边诸六各派门内门外之人,或精于符咒、压镇、祈星之法;或擅长命、相、卜之术,或有改运治病之能,招摇于市,虽有虚妄,然终使人心生善念慈根,对大道心生信敬,终为功德一件。  无果,修道者,若有成仙成神,永世不灭等诸多所盼,执于自身者,难明大道,终将无果。须知,一体生二相,二象为阴阳,大道之行,本无神魔之分,神便是魔,魔便是神,只有贪、痴、妄三者使其转化。  
  “不实,不实有二:一体生二相,二相为阴阳,阴阳交替,互为假相,此为不实之一者;大道至简,简而能全”     这一段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道,本来就是非常简单的,要理解大道,必须给它看的非常的简单统一体。但是站到两个角度,它就有两个相,这两个相都不是真实的,是假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相单独的看,都是真实的,放在一起看,便互为假象       比如:一个人     你说这个人是好人,这也是假的,你说这个人是坏人,也是假的。因为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真实的人就是那个人,那个存在着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合一体, 那个人就是&真&了,当然,这种&真&,在另一个层面来看,又是一种假象    因为好和坏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假设的,不是真实的,站到不同的角度,看出来的结果就不同了,这犹如盲人摸象,看到的拥有不是真实的。    (我也这么认为,握手)     
有了上,就有了下;有了好,就有了坏;有了大,就有了小;有了东,就有了西;    世界上本来没有这些,一切本来就是真实存在着的,这一切都来自与人的认识,是人假设出的这些“相”。    一旦有了相,一切都一分为二,你站在阳的角度,看阴,或者站到阴的角度去看待阳,看到的都是片面的,而不是真实全面的。    如果你能够像老子那样看待这些事物的话,不去看待表面形式,一直看到它的本质,不要去分裂它,你就得道了。     所以,大道至简,它是全的,又是统一的。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说出来了,就不是最真实的道理了,用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它原来的一些本意。  
  三十而立,感悟生活QQ群:欢迎大家的加入。
  会火,如果不太监  
  道法自然
  记得高中有篇逍遥游,读起来感觉好爽,忘记是不是出自道德经,顶上
  11  
  《老子》读了一遍,好多东西都看不懂,汗颜中···唯有一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似乎有点明白
  顶楼主,学习。
  做个记号,明天继续拜读。
  楼主行文流畅,记号。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
  @独孤123 呵呵。。。。。。老子本来不是消极避世的。。只是咱们宣传的问题。。。随遇而安,岂是一般人可以为之的。。。    另,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敢问楼主的解释!请不吝赐教为谢!
    作者:火大去乘凉 回复日期: 13:38:16 
      记得高中有篇逍遥游,读起来感觉好爽,忘记是不是出自道德经,顶上    =========================================  那是庄子里的,逍遥游,齐物论。。。。。。
  写得真好
  受教了  顶着,慢慢看,慢慢学习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最自然的朴实的治理方法。提倡小政府治理国家。
  又一个没看懂道德经的人在这里胡说。真是。。。。。。。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