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火车站到新桥机场新桥国际机场到合肥火车站到新桥机场巿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多远

合肥汽车站
火车站北广场站
火车站北广场站
火车站北广场站
火车站北广场站
瑶海区新火车站出站口西侧(安徽白马商贸城后面)
直线距离:
瑶海区合肥火车站金方城城市驿站2号楼(火车站广场东边铁路派出所斜对面)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瑶海区北二环156号竹溪大厦(火车站北广场)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火车站北广场100米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实时搜索915个城市,152701家酒店报价信息)
免费预订,不收取任何费用
高出前台现付价,赔付预订差价
预订后,到店无房,赔付首晚房费
合肥火车站出发的线路
到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路线
合肥热门公交地标
欢迎使用住哪儿公交
住哪网公交查询到5种乘车线路供您参考,想了解更多到的出行信息、附近酒店,查询合肥火车站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最佳的交通线路,就请访问住哪网公交!全国777个城市公交线路、交通线路查询服务,让您的出行更方便。
关于住哪儿简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于1993年4月,1997年被列为全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年来,开发区发扬“团结拼搏,艰苦挺进,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坚持“项目是生命线、改革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带领农民致富是立身之本”的三个主旋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工业经济领跑合肥发展。产业积聚效应日益显现,形成了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熔安动力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海尔、长虹、美菱、美的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以联合利华、华泰、统一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以联宝、捷敏、芯硕、宝龙达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杰事杰、铜冠、库尔兹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西伟德、仁创、罗宝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以赛真拜通、天麦科技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强劲勃发。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家,其中亿元以上93家,10亿元以上33家。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
和谐开发区建设成果凸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特色之路。基本完成“住房、就业”两个安置,建立了居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涵盖全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势凸显。开发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做法被商务部誉为“合肥开发区模式”向全国推荐。12所区属中小学均属新建;引进民办学校(含幼儿园)44所,区内共有高校14所。引入和建成安医大二附院等3家医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全区建有文化体育广场21个、运动场(馆)191个,建成藏书2万余册的芙蓉社区图书馆和可容纳观众近万人的锦绣大舞台。
综合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坚持“大项目立区、高新技术强区、优化环境兴区”的方针,努力构建“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在中西部地区率先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质量和环境体系认证,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向国际化标准看齐。成功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示范(全国唯一)”、合肥出口加工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等3项国家荣誉。名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第2位,在国家商务部的综合评比中,投资环境位居全国第15位,中西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首位;其中“发展与效率”指标居全国第九位。
历史沿革/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国务院批准了合肥市为对外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同年8月,国务院特区办在合肥召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座谈会。年底,合肥市上报省政府要求批准设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经市委研究决定,市政府下发了《》,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钟咏三为组长的协调服务领导小组。1993年2月—5月,开发区组织7支测绘队伍,完成53平方公里1:1000地图测绘工作。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干道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总指挥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钟咏三担任。日,10.8公里的框型大道建设隆重开工,省、市领导卢荣景、王太华、钟咏三等出席开工典礼,开发区建设正式。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同意设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1993年7月,框型大道建成通车,省市领导王太华、钟咏三等为繁华大道通车剪彩。开发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仅用88天建成10.8公里框型大道。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同意成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批复》,管委会正式成立。下设一室三处四公司,即办公室,计划项目财务处、建设工程管理处、土地规划管理处,工业发展公司、建设工程公司、公共服务公司、社会化服务公司。日,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启动。
日,管委会下发了《》,明珠广场建设启动。明珠广场已成为合肥十景之一。日,管委会下发了《关于合资兴办“兆峰陶瓷(合肥)原料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兆峰陶瓷原料公司入区,此后,兆峰安泰、兆峰凯撒、兆峰唐彩、兆峰梦彩、兆峰银壁公司相继入区。日,管委会下发了《关于同意安徽佳安轮胎有限公司进区的批复》,佳安轮胎项目入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启动。日,管委会成立社会化服务公司,现已发展壮大成为海恒置业集团公司。日,合肥正大有限公司入区建设。
日,合肥日立挖掘机有限公司入区建设。1995年7月,上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视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日,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入区建设。日,合肥明珠保龄球馆开工建设,开发区第三产业开始启动。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下发《关于确定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的通知》,批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
所辖社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新港工业园
区内成果/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十五”期间,开发区累计实现1191亿元,工业增加值326亿元,财政收入73.8亿元,税收收入51.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7亿元,出口总额12.9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位居中西部16个国家级开发区之首,实现了在国家级开发区中领跑中西部,进军前十强的目标。产业积聚效应日益显现,形成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海尔电器、华凌电器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以联合利华为代表的日用化工产业;以华泰食品、统一食品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
发展工业经济同时,开发区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溶入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累计完成社区建设面积140万平方米,安置农民11293户,安置就业约9000人,就业率达到70%。实施失地农民五项保障制度政策,即“供养补助、失业补助、教育补助、养老保险补助、医疗保障”,实现了失地农民的&“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为,病有所医”,祖居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700元,提高到2005年的6000元。全区33067名祖居农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顺利依法完成16个村的集体资产处置和撤销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成立了4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和21个小区委员会,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职责分明、优势互补的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将坚持“大项目立区,高新技术强区,优化环境兴区”的方针,2005年一次性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认证,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投资环境最佳,创业环境最佳,人居环境最佳”的新城区。主要经济目标:到2010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实现300-350亿元,完成工业投入250-300亿元,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50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25家以上。
园区规划/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园区分为东西两大功能,东部以工业为主,设有中心工业区、南部工业区;西部为商务文化区,建设合肥大学城、国际商务中心区、国际社区等。开发区同时规划建设多个,主要包括微电子工业园、生命科技园、意大利工业园、住宅产业化基地、南艳湖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等。
区内环境/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量985.4毫米,相对湿度78%,风向以东南风为主,风速月季变化不大。&地质:开发区土地承载力为2.5-2.8公斤/平方厘米,地下基岩埋深10-15米,为第三系红砂岩,无明显地下河道,无地质断层。防洪
地势高于洪水水位。防震
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地震灾害,工程防震按地震烈度7度设计。绿化
合肥市是中国建设部批准的中国首批“园林城市”之一,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绿地面积8.7平方米。
区位交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连南接北,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拥有5亿人口、占中国50%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0%的消费市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合肥市西南,濒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开发区距离市区7公里,通过高架桥驱车6分钟可达市中心。
建设中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合肥市西北,距市中心31.8公里,按照4E级的“航空港”设计,年旅客吞吐量可突破950万人次。
公用设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区内道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已建成高等级市政道路220公里,路幅宽80、60、45、30米不等。供水:开发区北侧建有日供水35万吨水厂,全区120公里供水管网实现环状供水,主水管管径DN1400—DN800,支管管径DN600—DN300,供水压力≥0.28MPa,水质优良,完全满足区内工业和生活用水。水厂正按照日供水50万吨的能力进行扩建。雨污排水
排水实行雨污分流,废水达标后排入城市。开发区已建成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站一座,100多公里的配套污水管网全部建成。污水处理站将扩建至30万吨/日的处理能力。供电
开发区现有500KV变电站一座、220KV变电站三座、110KV变电站六座。供电容量90万KVA。全区已建成10KV供电线路100公里,覆盖面积约50平方公里。
供热:开发区利用佳通公司自备电厂的蒸汽向区内单位供汽,已建成供热管网15公里,供应能力25吨/小时。开发区建设的热电厂已开始试运行,规模为(2*C50MW+1*B25MW),一期工程最大供热426吨/小时,年供热量702万吉焦(GJ),发电量为4.1亿度(kw/h)。天然气
开发区天然气来源于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区内建有合肥市天然气一座,84公里管网环状连接,供应能力3650万立方米/年,压力0.4MPa,中压A级。
招商项目/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汽车与工程机械零部件
家用电器配套产品生产基地
微电子工程基地
新能源(节能科技)产业基地
等离子产业园
高亮度LED产业园
平板显示及高清产业基地
南艳湖服务外包产业园
专业园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微电子工业园
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园2006年成立。园区位于开发区南艳湖畔,规划用地约3700亩。园区计划年吸引投资50-80亿元,到2012年开发区微电子及相关信息技术产业共实现产值达300亿元人民币。生命科技园
园区位于开发区东部,占地约180亩。园区是由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肥生命科技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所共同开发建设的一个专业化高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和生物医药产品创新与研发机构。园区正在建设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亿美元,主要合作方包括波兰拜通公司、新加坡赛真公司。项目主要从事胰岛素、乙肝疫苗的研究与生产,园区将陆续引入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和乙肝疫苗、赛真公司白介素—2、干扰素-2、人生长激素产品、拜通公司的长效胰岛素、抗肿瘤药等产品。意大利工业园
园区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意大利阳光集团合作,主要服务于有意投资中国的意大利及欧洲企业。园区占地面积约400亩,南侧配套有铁路专用线,东南侧为开发区热电厂、污水处理厂、中外运国际物流园,基础设施条件完备。意大利工业园开发厂房总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并且可按投资商的需求设计标准厂房,同时为投资企业提供公司设立、厂房建设、产品销售及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服务。
住宅产业化基地
2006年7月,建设部正式批准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进行住宅建造,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在规划、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中,减少对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满足节能、节地、节材和环保的要求。住宅产业化的内涵包括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外围部品体系、内装部品体系和设备部品体系。&中外运物流园
中外运合肥物流园是中国外运集团在中国中部地区投资最大的物流项目,也是安徽首家大型国际物流园。物流园位于开发区南部工业园内,规划面积400亩,一期项目已于2007年投入运营。物流园建成后,将引进海关、商检等机构入驻,为进出口企业报关、报检、报验等提供一体化的综合国际物流。
产业集群/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支柱产业
汽车及零部件
江淮汽车、佳通轮胎、纳威司达、卡特彼勒、江森自控、延锋伟世通等
海尔、美的、长虹、美菱、格力、华凌、友达、晶弘、冠捷等
日立建机、ABB变压器、合力叉车、合肥锻压、熔安动力等
快速消费品
联合利华、花王、可口可乐、统一、、华泰、两面针
经开区截至2012年底累计引进投资约1320亿元人民币(其中内资1090亿元人民币,外资37亿美元)。五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开发区的95%以上。&新兴产业
开发区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重点发展微电子、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三大新兴产业,并着力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等离子产业园、高亮度LED产业园等科技园区。
区内教育/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一六八中学
合肥一六八中学是由合肥市教育局整合一中、六中、八中三所省级示范高中教育资源采用先进的办学模式创办的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学校位于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300亩,投资近2亿元。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规模60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人。校园环境优美,建筑布局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一流,建有教学楼、实验楼、行政图书信息中心、艺术会堂、体育馆、学生公寓、标准运动场等。2004年,学校有46个教学班,在校生2200多人。合肥润安公学
日,合肥市教育委员会以教普字[号文作出批复,成立合肥润安公学。学校由万博社会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筹资创办,性质为全日制寄宿制民办中小学;当年9月,首次招生83人,租用省审计学校校舍开课。1994年6月至9月,学校在蜀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兴建新校园一期工程竣工,当年招生248人。1997年10月,新校园三期工程竣工,当年学校规模达到20个教学班,在校生700多人。1998年8月,学校增设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一新生,至此学校含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办学模式形成;次年春,学校规模达到32个教学班,在校生近1000人。2000年,学校搬迁至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西路,新校园3月18日破土动工,8月20日竣工落成;当年9月,招收新生900多人,至此学校规模达到了70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人,教职工400人。2002年后学校规模继续扩张,至2003年春达到82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多人,教职工近500人。至2005年底,办学规模稳定在70个教学班,在校生2200多人,教职工400多人。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
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原名合肥中锐国际学校)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徽园为屏,湖溪为带,人文荟萃,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学校占地154亩,投资1.5亿人民币。现有教职员工272人,专职教师124人,在校学生1420名。学校秉承“突出外语、文理并重、国际交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教学特色求发展,全面实施精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区内事件/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九九六年事件
日,省编委、计委、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就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日,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建成开业。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下发文件,同意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方案。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同意组织实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方案》。日,合肥华新电工有限公司入区建设。&一九九七年事件
日,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钟咏三为组长的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日,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同意组织实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方案。1997年,他们率先在中国开发区完成了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工作,解决了体制问题,为开发区的崛起创造了体制的优势。98年,他们坚持工业带动农业、城乡一体发展的模式,以改革的胆识,创新的思维,从解决农民“两个安置”入手,实施了社区开发建设,成功地解决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开发区从此走上了投资环境日臻优化、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的创新崛起之路。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管理范围的通知》,明确了开发区的开发管理范围。日,合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审定了“两办八局”的机构设置。日,市委、下发《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职能,落实了管理职权。日,管委会成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规划设计院、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开发区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7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视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零零八年事件
日,该区召开完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效能建设动员大会,标志着开发区继1997年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2002年的深化改革之后的新一轮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努力实现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进一步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理顺机制,提升效能,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委书记王金山、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三运及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等陪同下,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来该区视察。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等陪同视察。胡锦涛总书记先后视察了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国通高新管业股份有限公司。胡总书记指示,自主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要成为一流的企业,关键是要培育一流的自主品牌。要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汇聚创新人才,加大研发力度,勇于开拓市场,在自主创新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努力打造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一流。总书记的深情关怀,更坚定了该区广大干部职工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三运在省市领导孙金龙、吴存荣、黄同文、董昭礼、安列、张晓麟、魏晓明等陪同下来该区调研。王三运先后考察了联合利华、日立建机和江淮汽车等企业。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安徽农业科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现代经济信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8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47:04
贡献光荣榜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于1993年4月,199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来,开发区发扬“团结拼搏,艰苦挺进,改革创新,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坚持“项目是生命线、改革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带领农民致富是立身之本”的三个主旋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工业经济领跑合肥发展。产业积聚效应日益显现,形成了以江淮汽车、安凯客车、佳通轮胎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熔安动力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海尔、长虹、美菱、美的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以联合利华、华泰、统一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等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以联宝、捷敏、芯硕、宝龙达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杰事杰、铜冠、库尔兹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西伟德、仁创、罗宝为代表的住宅产业化,以赛真拜通、天麦科技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强劲勃发。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家,其中亿元以上93家,10亿元以上33家。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以上。
和谐开发区建设成果凸显。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在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特色之路。基本完成“住房、就业”两个安置,建立了居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推行涵盖全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新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优势凸显。开发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做法被商务部誉为“合肥开发区模式”向全国推荐。12所区属中小学均属新建;引进民办学校(含幼儿园)44所,区内共有高校14所。引入和建成安医大二附院等3家医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全区建有文化体育广场21个、运动场(馆)191个,建成藏书2万余册的芙蓉社区图书馆和可容纳观众近万人的锦绣大舞台。[1]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拥有5亿人口、占中国50%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0%的消费市场。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合肥市西南,濒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开发区距离市区7公里,通过高架桥驱车6分钟可达市中心。
开发区南部工业园的派河河道整治和港口码头的规划建设正在进行,现已达到1500吨级的通航能力,初步建成内河航运体系。
·合肥骆岗国际机场距开发区3.5公里,有40条国内航线,已开通至东京、首尔等国际城市的直通航线
·建设中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合肥市西北,距市中心31.8公里,按照4E级的国际化“航空港”设计,年旅客吞吐量可突破950万人次。[2]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成立于日,1997年成为全国开发区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全区实际管辖面积72.72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
建区以来,合肥经开区坚持“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办区宗旨,始终把项目作为生命线,把带领农民致富作为立区之本,把改革创新作为开发区永恒的主题,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强力推进“工业立区”战略,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合肥经开区成为安徽省首个千亿开发区;2012年,全区工业产值超两千亿,财政收入破百亿,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位居第13名,在全国省会城市开发区中排名第4,再次蝉联中西部开发区第一。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做法
(一)坚持工业立区,安徽首个千亿开发区冲刺两千亿
2010年,合肥经开区实现工业产值破千亿,成为全国第16个、安徽省首个千亿开发区。2012年,该区综合财政收入在全省首次突破100亿元平台,工业产值达到2290亿元;综合投资环境在全国131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攀升2位,位居第13。
注重发挥龙头产业项目的带动效应,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形成了以海尔、美的、长虹、美菱、晶弘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以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熔安动力、合肥锻压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江淮汽车、佳通轮胎、纳威司达等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联合利华、日本花王、洽洽食品等为代表的快速消费品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的90%以上。目前,合肥经开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冰箱、液压挖掘机、液压机床、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以及国内家电产品种类和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开发区和全国最大家电制造基地的核心区。
四大支柱产业之外,该区瞄准国内外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就业密集的大企业、大项目,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住宅产业化等四大新兴产业建设。2012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00亿元,占全市43.9%。近年来,合肥经开区相继揽得“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等国家级殊荣,并成功建设启用合肥出口加工区。
(二)坚持项目是生命线,成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第一标杆
坚持“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思路,重点承接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基地。20年来,全区共引进项目1275个,其中外资项目340个,实际利用外资36.8亿美元;内资项目935个,累计投资总额1090亿元。目前,全区注册企业数4239户。
围绕家电电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和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住宅产业化四大新兴产业,出台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定向招商。近年来引进纳威司达发动机、晶弘冰箱、大久保齿车、熔安动力、熔盛机械等支柱产业大项目,千亿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千亿家电产业基地、千亿汽车产业基地呼之欲出;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引进宝龙达笔记本电脑、友达光电、联想合肥产业基地、航嘉电子、青雅液晶显示面板等项目,仅联宝一个项目目前就带动19家配套企业设立运营基地,在谈的项目30多家,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迅速崛起,该区在智能信息和数字家电行业上目标直指“全球家电制造中心”;2012年黑龙江宇辉、长沙远大等项目签约,形成从科研、设计到开发、施工、建材、装饰装修、销售服务完整的住宅产业链,全区已形成了包括远大住工、鹏远住工在内的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千亿住宅产业化产业布局初步实现。
依托日立、三菱等骨干企业,该区先后引进日本最大医疗机械制造商尼普洛、日本最大彩钢板生产企业淀川制钢所、日本第一家庭用品厂商花王、日本第二大铝合金铸件企业阿雷斯提等,现拥有知名日资企业32家,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和台资企业首选地;该区聚集了全球第二大消费用品制造商联合利华及卡特彼勒、纳威司达、日立建机等26家世界500强企业。
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6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24.3亿元,同比增长35.8%,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底,在国家级开发区队列中,合肥经开区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均超过武汉、长沙、芜湖等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在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连续多年蝉联第一。
(三)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合肥经开区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市等政策叠加机遇,坚持创新承接,延伸拓展自主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该区加大政策引导、资金奖扶,鼓励企业通过招财引智、技术升级和再创新等形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支柱产业高新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区内江淮汽车、美菱冰箱、合力叉车、合肥锻压等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代表了国内行业最高水平。近年来,区内企业加快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带动区域整体创新水平。
在推动支柱产业高新化的同时,合肥经开区大力推动。成功引进中烟二醋酸纤维丝束,联想笔记本电脑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牵动性强的大工业项目,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科技型、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吸引芯硕、龙讯等“中组部千人计划”创业者落户,培育壮大住宅产业化、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奠定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2012年,全区产值超10亿元企业41户、其中,超50亿元企业户数12户,全市工业企业10强占据6席;大力实施“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地位进一步显现,全年家电产业完成产值847亿元,共生产家电四大件2747万台,家电产业产值占全区总产值的份额近4成。
合肥经开区拥有省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3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2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占全市42%;全区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从业人员2万多人。2011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6.25亿元,占GDP比重4.19%;全区规模以上企业2140件,其中数820件。
(四)坚持服务为本,成为中西部投资环境最优开发区
“在资金和土地及政策上,经开区与其他地方比较,没有任何优势,经开区的优势在于服务,有限招商,无限服务。”合肥经开区建立三级服务机制,主动服务企业: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管委会领导定期联系重点企业和在建、在谈的重点项目,每月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分析项目建设情况,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工业投资再上规模;建立重点企业帮办制度,成立了由各部门负责人牵头、相关职能局办业务骨干组成的共50个帮办小组,为企业提供全程领办、代办和帮办服务,帮助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要素、市场、技改、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包点服务企业制度,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及标准厂房入驻的中小企业全部分解包干到经贸局领导班子成员,定期上门服务,实现服务网络全覆盖。
自从2012年开始,经开区每年年初就成立7-8个调研组,对全区规上企业全面走访调研。2012年共收集企业反映问题180条,悉数解决。其中,分3批申报72户企业开展困难企业享受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缓解企业用工成本过高压力;与省内外10余家院校签订人力资源输入基地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建立与重点工业企业交流座谈制度,全年促成6家主机企业和13家配套企业达成签约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14.21亿元;财政部门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2012年,通过委托借款等方式为区内重点企业提供直接资金支持10多亿元,兑现企业各类奖补资金12亿元,为区内工业投资项目办理免收费471项,免收资金1.93亿元。。
合肥经开区不断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高效政务环境,为投资商提供更多创新性的便捷服务。合肥经开区创新融资机制,为合肥杰事杰量身定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合肥建设亚洲最大的工程塑料及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帮助企业算好细账,台湾崧贸电子项目经核算后用地减少52.4%,亩均投资、产出、税收均提高50%以上;花王日化项目经过短短百日调研就决定在合肥经开区投资,是近年来日本项目投资选址中决策最快的;千亿联想项目,在该区签约后11天就开工建设。
在合肥综合成本比上海低47%的联合利华尝到了落户经开区的甜头,连续六次追加投资,使联合利华合肥基地成为其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淀川制钢所是日本最大彩钢生产企业,也是日本地震以来,第一家落户中部地区的日本投资项目。该企业一开始准备投资3000万美金,在中国建设高端PCM彩钢板项目。但在详细考察过经开区的投资环境后,先后两次追加投资,最终总投资调整为2.99亿美元;2010年才在该区投资建设的日本阿雷斯提项目,于日第三次在该区追加投资,总投资增加到9970万美元,预计2015年实现产值7.5亿元。
(五)坚持带领群众致富,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样本
合肥经开区依托社区建设,以民主表决的方式将村集体净资产作为社保铺底基金,并进行财政配套三分之二,共同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和“失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被征地农民建立起“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壮有所为,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长效保障机制,构建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此做法被国家商务部誉为&合肥经开区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以工业反哺农业,在认可并推广的“合肥经开区模式”基础上,在供养补助、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方面大举创新,从提高标准、延长期限、全面补发、全民参保、补贴费用、终身发放等方面出发,全面反哺被征地祖居群众。建立起城市居民医保、经开区失地农民医保及大病救助的双重三级保障体系。
建区之初,合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就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庄重承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自主建设13所中小学,引进民办学校(含幼儿园)45所,引进由17所本科院校组成的“大学城”;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建成全省首座实行自动化管理的社区图书馆,藏书2万多册,并与通借通还。2004年始,合肥经开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社区文化节”,成为融合外来投资者、外来居民、区内职工和祖居居民的重要平台,社区文化节现已成为合肥经开区长期经营的文化品牌,并逐渐发展成安徽省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
(六)坚持改革创新,为科学发展提供“助推器”
合肥经开区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干部实行聘任制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铁饭碗、终身制,建立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该区率先启动绩效考核,讲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等直接挂钩,打破多年不变的“级别高、收入高”、“同级别、收入相同”的状况,建立了一套以岗位绩效为主要特征,突出效率优先的收入分配制度。
该区2010年新一轮体制改革中,突出经济管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三个领域。在全市首家成立两个招商局,引进PK机制;整合纪工委、督查组职能,形成专门的大监督部门,完善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运行机制。
合肥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大城管”改革试点,将涉及多个部门、社会管理矛盾比较集中的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养护等管理职责和城管行政处罚职能全部整合到城市管理局;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摊群点、文明创建工作落实到社区;推进“市容、市政、园林绿化”三位一体的管养模式,试点“三位一体”公开招投标,逐步实现管办分离、管养分离,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专业化领域。
合肥经开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2005年起,探索建立起“1+X”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各党组织负责人参加,梳理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同协商社区事务,民主决定社区事务;2009年10月起,该区成立21个社区工作站,建立健全党支部、居委会、工作站“多位一体”的城市社区管理新体制,在全区形成173个网格,实行“面对面”的,为格内居民提供“精细化”贴身服务;2011年开始,合肥经开区每年抽出一个月时间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倾听社情民意进万家”主题实践活动,征集来自居民的意见建议,并公示明确解决问题的时间、责任人等,“走访一批群众,收集一批信息,办理一批实事”,切实将社会管理工作推向纵深。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用日期]
.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合肥火车站到新桥机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