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还是推向世界哪个好

让中国电池走向世界(商界传奇)_凤凰资讯
让中国电池走向世界(商界传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他是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董李。创业经商20多年,他一直锲而不舍地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中国的蓄电池品牌,并把它们推向世界。如今,他的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蓄电池出口商,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他的客户则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沃尔玛、宝马这样的商业巨头。
原标题:让中国电池走向世界(商界传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图为董李。 姬文丰摄图为董李(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姬文丰摄抛弃教书匠的铁饭碗,选择创业的风雨艰辛;离开熟悉的纺织行业,进入完全陌生的电池制造领域;从国外市场打开商路,进而转向“内销”……眼前这位国字脸、板寸头的湖北籍侨商话语不多,但他和记者聊起自己曾经的选择和经历却个个不同寻常。他是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董李。创业经商20多年,他一直锲而不舍地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中国的蓄电池品牌,并把它们推向世界。如今,他的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蓄电池出口商,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他的客户则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沃尔玛、宝马这样的商业巨头。从教书到创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掀起新一轮“下海经商潮”,董李就是成千上万“弄潮儿”中的一员。“从1990年到1992年,我们在学校已经听到了南方发展的声音,这对我的吸引力很大。”董李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心中那股跃跃欲试的冲动。没多久,他便放下西安高校教师的“铁饭碗”,只身前往广东,投身到南下创业的浪潮之中。“在学校的未来是可见的,我想向更多未知的方向挑战。”董李说。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遇到最多的正是一个又一个挑战。在从事一段时间的针织服装生意之后,“不安分”的董李将目光转向当时国内一个全新的行业——蓄电池。那时,距离中国出现第一家电池生产厂商不过两三年,蓄电池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事。“这是一个新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新技术、一个新市场。”在董李眼中,“新”就意味着机遇。于是,他的第一家电池生产公司应运而生。当然,“新”也意味着一无所有、从头开始。董李还记得,他的创业是从3万元开始的,等租完房子,他已是负债的状态。而那时他所在的深圳,虽然已是一片汇聚无数“财富梦”的热土,但是创业环境却远不如今天。“刚到深圳时,从深圳火车站到蛇口口岸的路很窄,大巴车都开不过。”于是,董李只能搭乘中巴车,从早到晚走了一天的泥巴路。而无论是办理公司的营业执照还是和当地各色人等打交道,董李都没少碰壁或绕弯路。但这些困难在董李看来不足挂齿,因为“这是打造自己竞争力的一种苦”。“成功源于吃苦,而肯学和肯干都是吃苦的方式。”董李说,这是早年的打磨教会自己的最重要一课。而他正是凭着这股能吃苦的韧劲,在完全陌生的蓄电池生产行业摸爬滚打,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专家,并在2010年见证自己的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从出口到内销如今,董李的理士国际已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蓄电池制造商,占据国内市场25%的份额。然而,与一般同行不同,董李的起步是从国外开始的。“那时其实是被迫做出口,因为一穷二白,没钱做内销。”说起创业之初“曲线救国”的无奈,如今的董李多了一份坦然。一家起步不久的公司,没有充裕的资金,没有宽敞的厂房,就无法让前来考察的国内客户信任。于是,董李决定另寻出路,先从海外市场做起,因为“海外客户不那么方便来工厂实地考察,大多是根据样品下单”。初衷有些苦涩,但努力的步伐却扎扎实实。2000年的广交会上,董李好不容易凑钱抢下了一个摊位1/8的位置,撑起一块展板,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家推销自家的产品。等到展会最后一天快收摊时,一名黎巴嫩的商人匆匆忙忙跑进会场,在董李的摊位前聊了很久。“那次我谈下了来自黎巴嫩、迪拜等地的3个客户,有两个到现在还在合作。”董李说,自己就是这样从中小企业入手,艰难地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最初,客户对于远在异国的厂商并不完全放心,订单很小,甚至都是散货。但是董李没有着急。“买少一点没关系,买了之后客户发现产品价廉物美,买得值,自然就会一个货柜、两个货柜地下单。”董李的生意就从这一张又一张来自海外的小订单慢慢做起,渐渐积累起可以周转的资金,也探索出一条“先出口、后内销”的独特发展路径。为了在海外市场走得更远,董李不仅严把产品“质量关”,而且还大胆地做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国外建仓库、聘请当地的销售人员。“其他企业大多是派销售人员去国外走一圈,但我觉得要真正打入海外的主流市场,必须请本地人来帮忙做生意。”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入海外市场第一年,董李公司的销售额是100万美元,而到第四年,这个数字已达到1600万美元。“有了基本的脸面,再做国内市场就有底气多了。”董李笑说。而今,作为一名侨商,行走海外多年,董李更加体会到国内外在文化背景、做事方式、管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因此更是坚持聘用当地员工深耕海外市场的理念,这也让他公司的国际版图不断扩大。现在,董李的客户已经遍布北美、欧洲、东南亚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早期合作的中小型客户之外,还与不少大客户建立了联系。而他在国内搭建的100多万平方米厂房也早已代替当初租借的500平方米厂房,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也建起海外厂房。“我们计划在明年年底之前再在印度、泰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地建4间工厂。”谈到公司未来的前景,董李露出自信的笑容:“刚开始是很困难,但真正打出来了,就是一片美好的天地。”从模仿到创新“我们大概有1000多项专利,现在仍然保留的有600多项,主持和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40多项。”聊到公司的技术实力,董李不无骄傲。经商二十余年,董李认为,生意的精髓是盈利,盈利的秘诀是拥有竞争力。那么,竞争力从何而来?创新就是极为关键的因素。董李坦承,最初自己也试图走模仿的捷径。“说得贬义一点,就是直接抄袭国外的产品。”但很快,董李意识到,企业要成长,技术领先至关重要。在产品的技术研发上下血本,董李始终毫不犹豫。1999年,还在企业起步的艰难阶段,董李就给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出每月5000元的工资,而给自己的仅仅1500元。“他们才是宝贝,所以钱都投资在他们身上了。”董李笑道。这个想法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今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董李拿出其中的4%用于产品研发。别看4%数字小,换算过来是足足2.4亿元。“一般同类企业的研发经费只有销售额的2%。”董李说。而他的研发团队也已扩充到500多名工程师。在增加投入之外,董李也不放过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今的他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穿梭于世界各国。除了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董李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参观考察各国顶尖的研究所、实验室与工厂。“我们也和欧美电池行业的制造商合作,甚至邀请他们的工程师来工厂指导我们的产品生产,分享他们新的研发方向。”董李说,为了更加灵活地创新产品种类,他还尝试采用小批量、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并且增加设备的投入,以便及时更换新开发的产品。这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让理士国际成为一家技术领先型企业,让理士电池成为国际知名产品。如今,董李公司的电池产品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也能与国际同类优秀产品一争高下。“我们企业拥有的产品线之广、产品品种之多在全球都是领先的。”董李自豪地说。而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让公司跻身全球电池生产企业前五的行列,让“中国制造”的电池进入国外的主流市场。“我们是第一批做进海外市场的企业,但目前依然规模不大,还有成长的空间。”董李说,现在海外市场大量使用的还是本地制造的电池,而从中切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正是他接下来的计划。抛弃教书匠的铁饭碗,选择创业的风雨艰辛;离开熟悉的纺织行业,进入完全陌生的电池制造领域;从国外市场打开商路,进而转向“内销”……眼前这位国字脸、板寸头的湖北籍侨商话语不多,但他和记者聊起自己曾经的选择和经历却个个不同寻常。他是理士国际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董李。创业经商20多年,他一直锲而不舍地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打造中国的蓄电池品牌,并把它们推向世界。如今,他的公司已是国内最大的蓄电池出口商,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他的客户则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沃尔玛、宝马这样的商业巨头。从教书到创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掀起新一轮“下海经商潮”,董李就是成千上万“弄潮儿”中的一员。“从1990年到1992年,我们在学校已经听到了南方发展的声音,这对我的吸引力很大。”董李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心中那股跃跃欲试的冲动。没多久,他便放下西安高校教师的“铁饭碗”,只身前往广东,投身到南下创业的浪潮之中。“在学校的未来是可见的,我想向更多未知的方向挑战。”董李说。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遇到最多的正是一个又一个挑战。在从事一段时间的针织服装生意之后,“不安分”的董李将目光转向当时国内一个全新的行业——蓄电池。那时,距离中国出现第一家电池生产厂商不过两三年,蓄电池在国内还是一件新鲜事。“这是一个新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新技术、一个新市场。”在董李眼中,“新”就意味着机遇。于是,他的第一家电池生产公司应运而生。当然,“新”也意味着一无所有、从头开始。董李还记得,他的创业是从3万元开始的,等租完房子,他已是负债的状态。而那时他所在的深圳,虽然已是一片汇聚无数“财富梦”的热土,但是创业环境却远不如今天。“刚到深圳时,从深圳火车站到蛇口口岸的路很窄,大巴车都开不过。”于是,董李只能搭乘中巴车,从早到晚走了一天的泥巴路。而无论是办理公司的营业执照还是和当地各色人等打交道,董李都没少碰壁或绕弯路。但这些困难在董李看来不足挂齿,因为“这是打造自己竞争力的一种苦”。“成功源于吃苦,而肯学和肯干都是吃苦的方式。”董李说,这是早年的打磨教会自己的最重要一课。而他正是凭着这股能吃苦的韧劲,在完全陌生的蓄电池生产行业摸爬滚打,从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专家,并在2010年见证自己的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从出口到内销如今,董李的理士国际已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蓄电池制造商,占据国内市场25%的份额。然而,与一般同行不同,董李的起步是从国外开始的。“那时其实是被迫做出口,因为一穷二白,没钱做内销。”说起创业之初“曲线救国”的无奈,如今的董李多了一份坦然。一家起步不久的公司,没有充裕的资金,没有宽敞的厂房,就无法让前来考察的国内客户信任。于是,董李决定另寻出路,先从海外市场做起,因为“海外客户不那么方便来工厂实地考察,大多是根据样品下单”。初衷有些苦涩,但努力的步伐却扎扎实实。2000年的广交会上,董李好不容易凑钱抢下了一个摊位1/8的位置,撑起一块展板,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家推销自家的产品。等到展会最后一天快收摊时,一名黎巴嫩的商人匆匆忙忙跑进会场,在董李的摊位前聊了很久。“那次我谈下了来自黎巴嫩、迪拜等地的3个客户,有两个到现在还在合作。”董李说,自己就是这样从中小企业入手,艰难地敲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最初,客户对于远在异国的厂商并不完全放心,订单很小,甚至都是散货。但是董李没有着急。“买少一点没关系,买了之后客户发现产品价廉物美,买得值,自然就会一个货柜、两个货柜地下单。”董李的生意就从这一张又一张来自海外的小订单慢慢做起,渐渐积累起可以周转的资金,也探索出一条“先出口、后内销”的独特发展路径。为了在海外市场走得更远,董李不仅严把产品“质量关”,而且还大胆地做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国外建仓库、聘请当地的销售人员。“其他企业大多是派销售人员去国外走一圈,但我觉得要真正打入海外的主流市场,必须请本地人来帮忙做生意。”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入海外市场第一年,董李公司的销售额是100万美元,而到第四年,这个数字已达到1600万美元。“有了基本的脸面,再做国内市场就有底气多了。”董李笑说。而今,作为一名侨商,行走海外多年,董李更加体会到国内外在文化背景、做事方式、管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因此更是坚持聘用当地员工深耕海外市场的理念,这也让他公司的国际版图不断扩大。现在,董李的客户已经遍布北美、欧洲、东南亚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早期合作的中小型客户之外,还与不少大客户建立了联系。而他在国内搭建的100多万平方米厂房也早已代替当初租借的500平方米厂房,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也建起海外厂房。“我们计划在明年年底之前再在印度、泰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地建4间工厂。”谈到公司未来的前景,董李露出自信的笑容:“刚开始是很困难,但真正打出来了,就是一片美好的天地。”从模仿到创新“我们大概有1000多项专利,现在仍然保留的有600多项,主持和参与起草国家、行业标准40多项。”聊到公司的技术实力,董李不无骄傲。经商二十余年,董李认为,生意的精髓是盈利,盈利的秘诀是拥有竞争力。那么,竞争力从何而来?创新就是极为关键的因素。董李坦承,最初自己也试图走模仿的捷径。“说得贬义一点,就是直接抄袭国外的产品。”但很快,董李意识到,企业要成长,技术领先至关重要。在产品的技术研发上下血本,董李始终毫不犹豫。1999年,还在企业起步的艰难阶段,董李就给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出每月5000元的工资,而给自己的仅仅1500元。“他们才是宝贝,所以钱都投资在他们身上了。”董李笑道。这个想法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今年,公司的销售额达到60亿元,董李拿出其中的4%用于产品研发。别看4%数字小,换算过来是足足2.4亿元。“一般同类企业的研发经费只有销售额的2%。”董李说。而他的研发团队也已扩充到500多名工程师。在增加投入之外,董李也不放过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今的他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穿梭于世界各国。除了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董李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参观考察各国顶尖的研究所、实验室与工厂。“我们也和欧美电池行业的制造商合作,甚至邀请他们的工程师来工厂指导我们的产品生产,分享他们新的研发方向。”董李说,为了更加灵活地创新产品种类,他还尝试采用小批量、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并且增加设备的投入,以便及时更换新开发的产品。这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让理士国际成为一家技术领先型企业,让理士电池成为国际知名产品。如今,董李公司的电池产品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也能与国际同类优秀产品一争高下。“我们企业拥有的产品线之广、产品品种之多在全球都是领先的。”董李自豪地说。而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心愿,那就是让公司跻身全球电池生产企业前五的行列,让“中国制造”的电池进入国外的主流市场。“我们是第一批做进海外市场的企业,但目前依然规模不大,还有成长的空间。”董李说,现在海外市场大量使用的还是本地制造的电池,而从中切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正是他接下来的计划。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752062
播放数:572904
播放数:443027
播放数:5808920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兵团企业,从这里走向世界
更改文字大小:
9月1日,以“开放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盛大开幕,中外客商云集乌鲁木齐。充分发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区位优势,本届亚欧博览会成为众多兵团参展企业“走出去”的大平台。
“展示企业形象,展现科技实力,亚欧博览会是在亚欧国家和地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很好平台。”9月2日,在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滴灌自动化系统模型引来众多客商驻足停留,工作人员李强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该公司具备年生产1000万亩膜下滴灌节水器材的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节水器材生产和推广企业。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已连续参加了四届亚欧博览会,成果丰硕。 李强向记者介绍,天业节水滴灌技术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应用作物30多种,并成功走出国门,在中亚和中非等地区的15个国家得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6000多万亩。“在本届亚欧博览会上,内地的一家企业已经和我们达成了在防沙治沙生态林推广节水滴灌的合作意向。” 每个参展企业对亚欧博览会都寄予了很高期许,事实上,亚欧博览会也从来没有让参展企业失望过。
“目前,公司已经和葡萄牙客商达成了6000万美元的番茄酱出口协议,并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初步达成了出口协议。”在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前,该公司市场销售部欧美区负责人马雪说,亚欧博览会毕竟是汇聚大量中外客商的大平台,公司参展重要的是宣传自己,展示品牌和形象,把更多兵团产品推向世界。 本届亚欧博览会专门增设了纺织服装产业馆,这为兵团纺织企业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新疆芳婷针织品有限责任公司展位前,前来问询的客商络绎不绝,该公司销售经理蒋铭忙得不亦乐乎。繁忙间隙,记者采访了他。 “这次亚欧博览会有了专业的纺织服装产业展馆,给我们纺织企业带来了新机会,我们希望通过参会进一步打开中亚市场。”蒋铭介绍,新疆芳婷针织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68年了,在全疆是比较大的针纺织企业,有织布、漂染、成衣的完整产业链条。记者了解到,目前,武汉、杭州的客商已经和该公司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本届亚欧博览会上,越来越多的兵团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宣传。“品牌靠质量,而也要靠宣传。我们只展不卖,就是要让企业的品牌走出去,提高知名度。”在展位前,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销售人员陈健一边向记者介绍产品一边说。该公司以生产被誉为“新疆第一酒”的“伊力”牌系列白酒为主业。陈健说:“目前公司在疆内知名度很高,可是在内地知名度还要进一步提升,此次参展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亚欧博览会这个大平台提升公司产品在内地的知名度。” 本届亚欧博览会上,兵团共有88个专业展位,其中54个为农产品和食品展位,这为兵团农副产品企业搭建了广阔的市场平台。 近年来,兵团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成效凸显。
在一个个兵团农产品和食品展位间走访,记者看到,兵团农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在兵团果业有限公司展位前,该公司业务经理成军义向记者介绍,当前,该公司已推出了以“兵团大地”为主品牌的两个产品线、4大类别、9个子品牌共计65个单品的特色干、鲜果品和农副产品。 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联合各师和具有实力的战略合作者,进行了全产业链整合,并逐步向兵团林果业产业化、集团化和股权化企业集团迈进。李强对本届亚欧博览会充满期望:“亚欧博览会是公司走出去的一个大平台,公司将积极与国内外客商洽谈合作,使兵团特色优质林果产品走出新疆、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马钧禹)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天山网官方微信(微信扫描关注)
实习生 汤淑芳把包容博大刚健的中华人文精神推向世界
来源: 晶报
[ 字号:大 中 小 ]
在《人文颂》台北首演取得圆满成功之后,9日下午,“《人文颂》与儒家文化的当代传播”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位儒学大师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人文颂》的创意表达和精彩演出谈起,探索儒家文化在当今时代如何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传播儒家文化是世界之需要
会上,王京生表示,《人文颂》在台北成功演出,这部经过8年磨砺的作品,以其承载的温暖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了台湾同胞的共鸣。海峡两岸专家一起对如何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发表看法、对《人文颂》修改提出真知灼见,非常有意义,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把儒家文化精神推向世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能力,要让世界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略到中国人的人生主张和生命态度。
王京生说,当前,加大儒家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学人之天职,也是民族之需要、世界之需要。儒家文化的当代传播,首先应正本清源,中华文化为何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应该走“返本开新”之路,把其最宝贵的精华传播出去,把儒家学说包容博大而又清新刚健的内涵传播出去;其次,创新传统方式深化儒家文化传播,结合时代特点,结合传统和现代、无形和有形传播方式,在创新中推动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第三,以生活化的方式推进儒家文化的有形传播,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让儒学走进现实生活,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价值指引,为广大民众提供耳濡目染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良好环境。
《人文颂》力图表现儒家文化“以人为本”
会上,专家们对深圳8年精心打造大型原创儒家文化交响《人文颂》,以西方交响乐诠释儒家思想的创举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人文颂》力图表现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德,采用交响乐这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传播和推广儒家文化,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自觉探索,也是对儒家文化当代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两岸共识,《人文颂》让人震撼感动,从《人文颂》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内在底蕴,这样的音乐感化人心、引发思考;《人文颂》既有气势磅礴的一面,也有温柔敦厚的一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好呈现,希望《人文颂》可以打磨成如《黄河大合唱》一样的经典之作,希望有更多象《人文颂》一样的音乐作品展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气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专家们还就当代如何传播儒家文化提出真知灼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很好的载体,在当代应恰当利用;在儒家文化传播中,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可相互结合,以音乐、美术、文创产品和设立书院等多种形式把儒家精神传播出去;《人文颂》承载着向西方传播东方智慧的使命,《人文颂》可在歌词翻译上下功夫,兼顾古意和现代涵义;中国今天的崛起是一种和平崛起,《人文颂》以交响乐方式来体现这种文化复兴和中华崛起,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翁惠娟 姜梦诗/文 张啸威/图)
编辑: 何畅
         2  
世界各地蜗居现状
南北方土豪的区别
揭娱圈干妈
名嘴最新薪酬
萌娃隐秘性格
星爸变杀马特美少女您所在的位置:>>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世界
作者:王志乐
& 14:25:40
核心提示:  怎样应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本国市场在同跨国公司合作、竞争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
  怎样应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和挑战,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本国市场在同跨国公司合作、竞争的基础上走向世界,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要转变观念
  面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要转变传统观念。
  1.从被动防御型的战略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的新的战略
  过去在计划经济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对待外来经济的竞争往往是被动防御型的,贸易上有关税、非关税壁垒,投资上有一系列的限制,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一个国家被外国投资者占领,这个国家也就差不多亡国了。现在看来这套理论有问题,新加坡300万人口,600平方公里土地,有6000个跨国公司企业,200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它的世界竞争力却排在前三位。在中国内陆,这几年哪一个省、哪一个城市利用外资越多,这个城市发展就越快。这就说明原来那套传统理论在全球化时代已行不通。中国加入WTO意味着要走向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要利用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只有这个观念转变了,中国企业才有可能更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
  2.从发展民族工业到发展全球经济
  我在调查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矛盾中感到,影响中国企业发展一个重要的思想包袱就是民族工业问题。什么是民族工业?我们有些企业往往缺乏从更高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一张口就是我的某某产品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要跟外国人争。这种观念必须改变。为什么要改变,马克思早在150年前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共产党宣言》中有这么一个观点:资本主义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而且每天都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关系一切文明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什么是新工业呢?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这就是新工业。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能不能生存和发展,决定你这个民族生死攸关问题不是保存古老的民族工业,而是如何发展和振兴新的工业。新工业是对来自全球的原材料进行加工,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这是决定你这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不是保持所谓民族工业。谁代表新工业呢?从中国的情况看,哪一个地区新工业发达,它的经济发展就快。哪一个地区新工业落后,它就要被边缘化。深圳、珠三角、长三角代表的是新工业,而东三省 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它被边缘化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它的工业结构没有进入新工业领域。马克思150年前讲的基本观点是向前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而不是向后看,面向过去,对此我们后人反倒不能理解了,老是用过时的观念讲新东西。中国企业要想面对世界竞争,一定要转变这个观念。
  3.从面向国内到面向全球化战略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动参与全球化。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中国企业是被动参与全球化,外国公司按照它的全球战略主动到中国下定单、投资,跟中国企业合作,而我们是被动的接受,借助外国的定单、投资融入全球化。第二阶段是主动参与全球化。在90年代中期全球化大潮到来后,中国企业开始主动走出去了。第一步是产品走出去。因为到外边投资有风险,缺少经验,成功率不高,所以首先是产品走出去了。第二步是资本走出去。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开始了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阶段是主导全球化。这是从近年开始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建立自己的经营网络和价值链,而且在一些行业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甚至在这个领域主导全球。例如,中国集装箱集团公司就主导了全球化,它不但在集装箱领域的生产制造全球第一,而且在研究开发上处于全球主导地位。
  4.从与跨国公司竞争到向它们学习、同它们合作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首先就要跟跨国公司对标,找到你学习的标杆,学它的战略管理,学它的管理结构。同时抓住跨国公司转移制造业、转移服务业的机会和实行资源外包的机会,积极引进来,跟他们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竞争。
  但是,怎样把它引进来很有学问。我比较推崇东风汽车同日产合资167亿元人民币的案例。东风汽车在前几年就酝酿要跟跨国公司在集团的顶端合资,由合资的顶端再投资建厂,这样投资新建的企业就一体化了,他们把这叫做先有一个老子,再有儿子。而不像很多外国公司那样,先有了儿子,再有老子。苗圩的策略思路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吸引外资同老的国有企业嫁接、合作,在合作中谋求双赢。他们的口号是:“在融入中发展,在竞争中合作”。他们利用外资的方法是:不去建更多的新厂,而是尽可能利用外资改造老工业基地;不光是引进资金,而且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入世以后,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整体上向跨国公司学习、合作这一步不应该跨过去。把他拉进来,向他学,转变我的机制,不是铺新摊子,而是改造原有的老工业基地,用这种办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
  走出去是一个挺艰难的过程,有很大风险,但是必须得做。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五个问题。
  1.为什么走出去。从主动方面来看,一是通过走出去可以积极利用全球的自然资源、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等。二是通过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一大批自己的世界级跨国公司,这是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受住经济全球化各种挑战和考验,使我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的迫切需要。从被动方面来看,一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很大,早晚得升值。这种被动压着升,还不如主动走出去把人民币换成外汇投资。传统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尽可能多出口少进口,外汇存得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强大,现在看来有问题。美国贸易逆差达到4500亿美元,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美国早就垮台了,可是美国现在不但没垮,而且还是世界最强。二是许多国家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到它那儿投资建厂,在那儿生产,绕过反倾销。比如中国华源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建立纺织厂,TCL在越南收购一家当地跟香港合资的企业,都绕过了贸易壁垒,非常成功。
  2.什么走出去。中国的许多行业都需要走出去。为什么?因为国内的许多资源满足不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必须拿到国外的资源。特别是中国石油业必须走出去,现在我国在国外经营最大的公司就是中国石油,它有三个大的战略发展区,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到了2003年年底CNPC中国石油在海外有26个项目,一年可以拿到1000万吨石油,但还远远不够。
  3.谁走出去。国企、私企、外企都走出去。外企走出去现在还被限制,不应该限制他们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在国外有一整套非常健全的网络,熟悉各个地的经验和规定,也熟悉当地的市场,中国企业应该和这些公司合作一块往外走。
  4.走到哪儿去。去哪些国家、哪些地区,应该实事求是,先易后难。中国周边的国家最容易进入,近也好管理,先去。有些企业性质决定必须去远处,如中石油必须去有油的地方。商务部正在做一个研究,把120个国家和地区整理出一个国别战略、地区战略,甚至全球战略,到底哪个地方适合中国进入,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去,适合什么行业去做,争取中国的企业少走弯路。
  5.怎么走出去。应该研究一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策略,学习怎么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无非是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建企业,二是收购兼并当地企业,三是股权置换、股权参与。
  在发达国家投资,建新企业难度比较大,不如收购兼并。我这里也调查了几个案例,比如上海电器集团 2001年花900万美元买下一个在日本的秋山印刷机械公司,这个公司在印刷机方面技术非常先进,仅次于德国的海德堡,当时资产状况糟糕,经营不善,马上就要破产了,上海电器收购后很快恢复了生产,而且使中国掌握了这样一个最新的技术,日本人非常服气。京东方花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公司,规模比较大,也取得了成功。民营企业万向集团也是在国外通过多次并购,成为一个在国际上名声很大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这些案例说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从头建新企业。在一些比中国还落后的国家,劳动力比中国还便宜的地方,有可能建新企业比较容易。但是,在发达国家可能难度比较大,建新企业不如选择好的时机、好的对象,并购它的企业。
  (作者系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副会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向世界丛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