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加息叫央行隐性加息 房地产,它将怎样影响市场

固定在顶部
社区广播站:
主帖:36回帖:47
注册时间:
发表于& 10:18&第楼 &
刚上班不久,很多人盼着股市开门红,谁知央行突然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各10个基点,同时又上调了SLF利率,这实际上就是变相加息。继1月末上调MLF中标利率后,央行2月3日全线上调逆回购中标利率10个基点。同时,央行上调了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
知识补充:
逆回购,相当于央行给银行借钱,逆回购利率提高,意味着银行从央行那里借钱的成本提高了,银行的成本自然会转嫁到下游,进而将利率抬高的影响传导至整个经济体。
所谓SLF,业界将其称为“酸辣粉”,全名为常备借贷便利,是央行给银行借钱的一种货币工具,但期限较短,通常在1~3个月。SLF利率上调的功效,和逆回购的核心原理其实是一致的。
央行为何“加息”?
有关央行加息的评论文章早已是铺天盖地,不少文章列举央行加息的理由真可谓搜肠刮肚,如为了防通胀、为了去杠杆、为了防贬值等;更有人预言这标志着货币政策步入紧缩时代或进入加息周期。
市场主流观点中,本次利率上调一共有以上三大可能原因:防风险去杠杆,通胀上行,经济基本面好转。
目前,市场各方都比较认可的一个观点是:防风险去杠杆是本轮利率上调的原因。例如,新华社2月5日报道指出,开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以防风险去杠杆。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开年已非常鲜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将根据形势变化“更加审慎”。
而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2月4日报道指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顺应节前MLF操作利率变化上调,进一步明确了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态度,以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短期杠杆进一步回落。SLF利率上调,意味着利率走廊上限的提高,这说明央行对利率走高的容忍度在增加,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相符,体现了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
如何理解本轮加息?
有分析认为,节后两三周内市场面临巨大的资金到期量,一方面是节前28天逆回购和TLF到期,另一方面是去年春节之前投放的1年期MLF将要到期,央行先一步加息以应对流动性缺口,愿意借的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不愿意借的就缩规模、压杠杆。
也有分析认为此次加息是一种不加息,指出,1月以来央妈先后上调MLF、逆回购和SLF利率,被解读为进入加息周期。实际上加息难于上青天,温柔的金融市场内“加息”,恰恰是不想加息。因为债务、企业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不支持。
然而,从央行的这次“加息”主要目的来看,针对的是金融泡沫,而在银行间市场“加息”,事实上也表明央行此举针对的是银行间市场的某些交易行为――比如说债券杠杆以及以“优先劣后”为代表的表外业务。这些业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从房地产到债券到期货市场的泡沫,而戳穿这些泡沫,才是“加息”的真正目标。
央行为何此时出手?
节后两三周内市场面临巨大的资金到期量,一方面是节前28天逆回购和TLF到期,另一方面是去年春节之前投放的1年期MLF将要到期。央行先一步加息以应对流动性缺口,愿意借的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不愿意借的就缩规模、压杠杆。
中泰李迅雷则提出,加息核心逻辑是为“中性”及早定调,以避免前两年政策“前松后紧”导致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问题:
回顾前两年的经济政策,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松后紧,但前两年问题都恰恰出在春天,而2017年可能与往年不同的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认识更加一致。
因此,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行就变相加息,无非想给市场传递货币政策从“偏宽松”回归中性的明确信号。同时,趁着特朗普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国摊牌,先表明中国控制货币超发、稳定汇率的态度。
加息周期开始了吗?
目前货币政策由偏宽松回归中性,算是市场比较一致的一个观点,但问题是,本轮货币紧缩还会持续多久,换句话说,我们要进入加息周期了吗?
自2016年229降准之后,央行再没有明显的宽松措施,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补充流动性,从宽松转向中性;半年之后,2016年8月底,重启14天逆回购,随后又重启28天逆回购,加大MLF操作力度,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偏紧;2017年1月央行正式上调MLF半年和一年期利率,标志着加息从隐性转向显性;2月3日,央行再次对逆回购和SLF利率上调,可以看到,短端和长端利率已经全面上调。
从加息持续的时间来看,过去的流动性松紧周期表明,一般至少持续一年到一年半,如果从2016年8月算起,将至少持续到2017年中。
当然,2017年可能与往年不同的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认识更加一致,因此,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行就变相加息,无非想给市场传递货币政策从“偏宽松”回归中性的明确信号。同时,趁着特朗普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国摊牌,先表明中国控制货币超发、稳定汇率的态度。
附央行历次调息一览表(最新)
定期存款利率:6个月
定期存款利率:1年(整存整取)
定期存款利率:3年(整存整取)
短期贷款利率:6个月(含)
短期贷款利率:6个月至1年(含)
中长期贷款利率:1至3年(含)
2015年10月24日
2015年8月26日
2015年6月28日
2015年5月11日
2015年3月1日
2014年11月22日
2012年7月6日
2012年6月8日
2011年7月7日
2011年4月6日
2011年2月9日
2010年12月26日
2010年10月20日
2008年12月23日
2008年11月27日
2008年10月30日
2008年10月9日
2008年9月16日
2007年12月21日
2007年9月15日
2007年8月22日
2007年7月21日
2007年5月19日
2007年3月18日
2006年8月19日
2006年4月28日
2004年10月29日
2002年2月21日
@知财道小Z研究室
主帖:36回帖:47
注册时间:
发表于& 09:57&第楼 &
转自知财道公众号
本版内容仅代表网民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截止发稿时
美元汇率679.3800&英镑汇率827.4900&日元汇率5.8936&欧元汇率714.5500&
最近,央行接二连三的上调逆回购和各种借款便利的利率,回收市场流动性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虽然现在还没有开启真正的存贷款利率上调,但恐怕加息的窗口已经打开,而来利率变动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的上行,任何利率大的方向都会上行,包括央行的数量化工具,存准率,存贷款利率,甚至银行间的隔夜拆借,以及,民间的融资利率。那么问题来了,加息周期我们该如何投资?这个周期的禁忌又是什么?
如果打开美林投资钟,我们基本分辨出,目前时点的经济周期应该处于右下角,也就是经济的滞胀期,这个阶段现金为王商品次之,这个周期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下降到一个底部,而通胀基本到顶。有人问了,不对啊,现在通胀不高啊!通胀没有一个绝对值,现在的和PPI,跟自己比已经是几年来的高点了。但这个位置的绝对值似乎还可以,这也正是央行不急着加息的主要原因,现在也许是刚刚从右上过度到右下的开始。
那么美林投资钟已经清晰了,我们到底要怎么投资。首先就是要清债,任何债务都是风险极大的,你欠别人钱很可能因为不但的涨利息,最后把你拖入债务深渊最后连利息都支付不起,这里面包括了供楼的,你应该做个压力测试了,如果四次,也就是涨1%的利息,你是否承担的起每月的房贷。贷款100万,每年多还1万,每月多还款小1000元,如果贷款300万,那就是3000元!如果极端情况下,加息8次呢,利率涨2%也并非没有可能,在07年08年,央行的存款利率就加过了4%,而实际上,当时世界范围内的货币还是宽松的,只是通胀不低,而现在世界范围随着美联储连续两次加息,流动性已经开始回收,未来美联储再缩表,那么对于全球各国来说,都会形成加息的压力。所以未来几年,这种局面很可能会出现。而事实数据显示,房贷利率已经开始往上涨了。
你不欠别人钱,最好也别让别人欠你钱,比如买债券,就不是一个很好地投资,因为债券收益率跟债市是反着的,加息后,债券收益率上升,买债券的人,如果还拿着低利率的老债就不划算了,所以他们就会抛掉低利率的老债,去买高利率的新债,所以抛售很多债券市场价就会大跌,你没看见央行变相加息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下跌,而事实上债券最近半年特别的不好,这还只是加息周期的开始。当然还有P2P或者次级债,这部分债券跟收益无关,很可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钱紧资金周转不开,所以最后欠债不还,形成无法偿付,如果面积大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形成局部债务危机。而如果你是这类债券的投资者,那么他无法偿付你就是100%的损失。
其次,不宜重仓,因为利率上行,对于股市的估值有压制作用,为什么?不值嘛!如果国债收益能到5%了,很多大资金就不会去买银行股了,那些分红低的蓝筹公司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毕竟国债是无风险收益,银行股再稳定,他也是有风险的收益。所以只要利率不断上行,股市估值就会不断下移寻找支撑,格雷厄姆的公式大家还是要会用的,国债收益率的2倍,就是安全边际。现在国债收益3.5%,两倍就是7%!股市整体盈利收益率7%以上,才有投资价值,也就是14倍市盈率以下。现在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 基本就是这个路子。那是不是股市就没机会了呢?分你怎么看,如果想马上赚牛市的钱,没机会,但如果想捡便宜货,就有大把的机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市场稳定,情绪波动小。估值下移,一些特别棒的公司,可能被整体估值给压倒很便宜的位置,这些公司你买进去,就是买到了摇钱树。所以股市别着急,跟赌石一样,一层一层的扒开,你才能看到里面的成色,股市也是,一点一点的下跌,好东西就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这也对应现金为王,因为好东西都在后面出现,所以多留点现金总是没错的。熊市买股,牛市卖股才是股市正确的打开方式,但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做反了。
第三,商品,商品配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比较陌生,商品涨价主要受益于通胀,但之前也说了,通胀现在并不高,只是跟之前比比较高而已。未来能涨多高,取决于美国的美元,这个跟咱们关系不大。现在需求很弱,所以商品脉冲式的局部涨幅可能会有,但煤飞色舞的大牛市我估计很难出现。
第四,黄金,黄金会有机会,但也是比较纠结的那种,一方面受益于通胀,黄金会被更多人信赖,但另一方面美元处于加息周期,美元强就会压制黄金。所以有利有弊相互抵消,只要美元不出什么乱子,黄金就很难迎来特别大的涨幅,今年几个观察窗,一个是欧洲继英国脱欧之后,法国和意大利是不是也要走人,另一个就是特朗普的强势美元是否要变化。
所以综合来看,加息周期的最佳投资思路是,在大量持有现金的基础上,缓慢的定投股市,因为股市要下跌,但却不知道他跌到哪,所以才定投。还可以用一部分资金参与黄金的抄底,赌今年欧洲大乱和美国不太平,至于商品的机会,其实去年底出现过。现在还能不能继续,我觉得够呛,PMI已经回落了,另外,看看春节后的PPI吧,如果PPI重新向下,说明商品的投资机会已经过去了。对了,能早还房贷还是尽量还吧,否则未来真连续加息,负担可是不小。
中国央行节后首次&加息& 传递出怎样的经济信号
继春节长假前调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后,中国央行节后首日(2月3日)同时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以及常备借贷便利(SLF)各期限利率,其中逆回购利率为2015年1月重启以来首次调高,彰显央行紧货币、降杠杆决心,债市期现货均应声重挫。
传递出怎样的经济信号
据路透社2月3日报道,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央行释放货币政策中性偏紧货币信号明显,虽然宏观经济企稳改善过程中基础尚不稳固,但央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毫不动摇。
报道称,随着一季度末宏观审慎评估监管新政落地,未来政策宽松幻想已然无存,短期流动性量价管控仍需仰仗逆回购和MLF等工具。
海通证券(600837,买入)宏观分析师姜超点评称:&本次利率上调是短期经济稳定、通胀回升背景下,央行对于金融同业大幅扩张和天量信贷做出的去杠杆举措,与2013年监管非标扩张类似,也确认货币政策已中性转紧。&
央行公开市场2月3日共进行5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14天和28天期三个品种中标利率依次为2.35%、2.50%和2.65%,均较上次上浮10个基点。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团队称:&继6个月和一年MLF利率提升后,逆回购利率全面提升,在地产价格泡沫、经济企稳、天量信贷和同业规模大幅扩张的背景下,此次利率上调反映出,央行通过收紧货币抑制金融杠杆的政策意图进一步强化。&
该团队认为,金融去杠杆仍在路上。一季度经济处于补库存周期,暂时无忧,但越往后不确定性越大,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是央行金融去杠杆政策实施的最佳窗口,未来不排除去杠杆进一步加码。
报道称,在此前祭出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后,上周中国央行公开市场顺势净回笼;但考虑到春节后逆回购到期量偏大,央行又开展MLF操作,不过意外上调了利率。分析人士表示,央行在数量上确保流动性稳定的同时,又在价格上体现出去杠杆和抑泡沫的意图。
如何理解&加息&?这是市场解读的核心逻辑与关键分歧
继1月末上调MLF中标利率后,央行2月3日全线上调逆回购中标利率10个基点。同时,央行上调了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有分析称,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
那如何理解本轮&加息&呢?据华尔街见闻梳理,市场对本轮加息的解读一共以下几大核心问题和关键分歧:第一,央行为何出手&加息&;第二,央行为何此时出手;第三,本轮货币紧缩能否持续多久,或者说,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进入加息周期呢;第四,市场对本次&加息&是认识不足,还是惊吓过度?
本文让你一次读懂市场对本次&加息&解读的核心逻辑和关键分歧。
央行为何&加息&?
市场主流观点中,本次利率上调一共有以上三大可能原因:防风险去杠杆,通胀上行,经济基本面好转。
目前,市场各方都比较认可的一个观点是:防风险去杠杆是本轮利率上调的原因。各大券商分析师都提到了这一观点,两大官媒新华社和金融时报也分别确认了这一点。
新华社2月5日报道指出,开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释放出明确的政策信号,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中性&,以防风险去杠杆。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开年已非常鲜明,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将根据形势变化&更加审慎&。
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2月4日报道指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顺应节前MLF操作利率变化上调,进一步明确了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态度,以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短期杠杆进一步回落。SLF利率上调,意味着利率走廊上限的提高,这说明央行对利率走高的容忍度在增加,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从稳增长转向防风险和促改革&相符,体现了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意图。
但针对通胀上行,市场各方则分歧很大。
广发郭磊提出,再通胀周期的启动带来利率水位回升:
经过数年的产业链调整和价格收缩,2015年末-2016年初全球通缩深度触底,即我们看到的大宗商品见底,2016年全球就已经是一轮再通胀周期起步了。
从产出缺口的经验规律来看,大概率处于一轮再通胀周期。以中国数据为例,2016年初大家还在担心通缩过深,目前已经一致在担心通胀过高了。再通胀将推动利率中枢上行。
不过中泰李迅雷提出,国内上中下游价格传导不畅,通胀并不是当务之急。他分析道:
有人解读加息的原因是通胀压力,那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紧迫的通胀压力吗?计算一下2016年上中下游的价格传导效果,发现进口油价自低点反弹了约50%,PPI中采掘业价格指数反弹了约25%,原材料价格指数反弹了10%多一点,而加工业只反弹了5%左右,到了下游消费品,涨幅几乎为零&&说明价格传导效应递减。因此,通胀不是当务之急,价格传导不畅倒是问题所在。
海通姜超还进一步提出,在利率上调的影响下,17年的商品市场也会高处不胜寒。他分析称:
16年的商品价格上涨,供给收缩只是部分原因,而需求扩张才是主要原因。16年的几大需求都极其亮眼,包括地产销售增速超过20%,汽车销售增速接近15%,基建投资增速超过15%。
但是17年如果地产销售负增,汽车增速也掉到0增,那么光靠基建投资能够稳得住庞大的商品需求吗?尤其是在16年底各类工业品产量增速普遍由负转正,产量创出历史新高的背景下?
从钢铁的库存来看,在近期大幅上升,同比增速甚至已经转正,说明供需已经开始发生逆转。所以,如果利率大幅上升导致房地产步入寒冬,商品市场大概率也会显著降温。
而未来经济基本面是否会好转,市场目前也存在一定分歧。
广发郭磊提出,决定利率水位之一的因素是GDP的名义增速,2017年全年名义增速下行空间不会太大:
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中,名义增速在节节攀升。2015年四季度GDP名义增速为6.1%,2016年四个季度分别为7.2%、7.3%、7.8%、9.9%,就目前来看,名义增速顶还没有办法确认,一季度可能更高,而且2017年全年名义增速下行空间不会太大。
姜超则要悲观很多,他预计最快从3月份开始,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会明显体现,而全年经济增长大概率前高后低,与去年的企稳回升截然相反:
若商品价格不再上涨,那么企业补库存的动力就会逐渐消失,库存周期也会很快结束。而房地产投资在16年4季度也有所反弹,主要源于地产销售回升的滞后效应,如果未来地产销售继续下滑,那么地产投资的反弹也难以持续。从海外来看,美国4季度经济增速降至1.9%,也有明显减速的迹象,加上特朗普上台以后贸易冲突加剧,因而不宜对出口有过高期望。
因而,17年经济的主要支撑还是基建投资,但毕竟独木难支。
华创屈庆则进一步提出,当政府的政策转向去杠杆的时候,也实际上做好了因为去杠杆可能导致经济阶段性回落的准备,只要经济回落不超过政府容忍范围就好。
而屈庆团队预计,未来1个季度而言,经济明显失速的概率并不大。而且如果政府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高,未来可能会出现经济下滑,但是政策依然收紧的情况。
央行为何此时出手?
天风宋雪涛提出,节后两三周内市场面临巨大的资金到期量,一方面是节前28天逆回购和TLF到期,另一方面是去年春节之前投放的1年期MLF将要到期。央行先一步加息以应对流动性缺口,愿意借的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不愿意借的就缩规模、压杠杆。
中泰李迅雷则提出,加息核心逻辑是为&中性&及早定调,以避免前两年政策&前松后紧&导致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问题:
回顾前两年的经济政策,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松后紧,但前两年问题都恰恰出在春天,而2017年可能与往年不同的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认识更加一致。
因此,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行就变相加息,无非想给市场传递货币政策从&偏宽松&回归中性的明确信号。同时,趁着特朗普还没有来得及向中国摊牌,先表明中国控制货币超发、稳定汇率的态度。
加息周期开始了吗?
目前货币政策由偏宽松回归中性,算是市场比较一致的一个观点,但问题是,本轮货币紧缩还会持续多久,换句话说,我们要进入加息周期了吗?
李迅雷提出,偏宽松回归中性不代表步入加息周期,他称:
是否步入加息周期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经济增速处在上行还是下行阶段。当前经济增速显然还是处在下行阶段,否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没有必要提稳增长的底线思维了,且去年末各大商业性研究机构普遍预期今年经济增速还会下行,故连续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但方正任泽平则提出,我们正处在一轮加息周期之中,本轮加息周期至少持续到2017年中:
自降准之后,央行再没有明显的宽松措施,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补充流动性,从宽松转向中性;半年之后,2016年8月底,重启14天逆回购,随后又重启28天逆回购,加大MLF操作力度,锁短放长,拉长期限,提高资金成本,相当于隐性加息,标志着货币政策从中性转向偏紧;2017年1月央行正式上调MLF半年和一年期利率,标志着加息从隐性转向显性;2月3日,央行再次对逆回购和SLF利率上调,标志着短端和长端利率已经全面上调。
从加息持续的时间来看,过去的流动性松紧周期表明,一般至少持续一年到一年半,如果从2016年8月算起,将至少持续到2017年中。
市场如何理解此次&加息&?
广发宏观郭磊提出,我们太容易把低利率错当常态,市场目前对加息周期的认识还不够。他称:
在每一轮周期末端,我们都容易把阶段状态做常态化理解。两轮大的周期都证明一个道理:要从周期的角度理解经济基本面和利率基本面的变化。先有经济周期变化,再有宏观基本面变化,再有市场化利率变化,然后有政策性利率变化。
从这一线索来看,上轮低利率周期已经终结,本轮利率上行周期才刚刚开始,我们应审慎应对,不可再对待这一问题上掩耳盗铃。
但有意思的是,广发策略分析师陈杰却称, 市场判断其实过头了,而这却可以提供赚预期差的机会:
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投资者普遍预期进入加息周期,而实际的演绎是&调到中性就不会再紧&,这就给了市场&赚调控预期差&的机会,对于一季度的短期市场趋势不用过度悲观。
更多信息请点击:
视频:170203 外汇市场一文看懂:美国加息将如何影响黄金、债市和股市?
这半年的走势也基本符合了之前的判断,唯一的超预期来自英国脱欧的扰动,如果没有脱欧,现在金价应该在1250左右交易。
联储加息的节奏还会影响黄金的短期走势。非农低于预期,一些朋友觉得九月由此不会加息了。然而九月本来就不会加息,美联储从来没有在前一次议息会议没有修改前瞻指引的情况下改变货币政策,七月FOMC没有变前瞻指引,注定九月不会加了。至于这次的非农扰动,树未动,风动罢了。
短期走势拍下脑袋,九月会议前市场会消化已经price in的9月40%
的加息概率,催生一波小反弹,九月以后随着前瞻指引的修改和官员的预期引导,市场会继续price in
12月加息概率至90%以上,价格随之回落。
然而,真正让我们赚钱的往往不是看对了短期博弈,而是大周期的判断。
众所周知,黄金和利率水平负相关。那么,为什么我在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的情况下仍然长期看涨黄金?这里面隐含了两个判断:
相比短期利率,黄金和长期利率更相关;
美国长期利率将在中期维持低位。至于其他的抗通胀、避险之类的老生常谈我就不重复了。
首先,黄金作为完全由预期驱动的市场,所有的市场信息都充分反映在价格里。特别的,未来整个利率曲线都反映在金价里,而不仅仅是短期利率(联邦基金利率)。金价已经反映了目前市场预期的未来加息路径,后者根据利率期限结构原理,基本等价于当前的长期利率。简单来说,只要联储按照目前预期的节奏加息,对金价是不会有影响的。需要考虑的是长期利率是否上升(加息是否快于预期)。
第二个判断见仁见智。今年以来的长端利率下行已经让很多专业人士大跌眼镜。一些人将其归于欧日推行的负利率政策,但是我认为这其实是中期基本面因素的表现。全球高储蓄,低长期投资收益导致长端利率维持在低位。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大家都关注耶伦在Jackson
Hole会议上说的短期加息概率上升,但少有人注意到她同样说了:根据一些测算,长期均衡利率将长期维持在零。事实上,04-07年的上一轮加息周期就是类似的情况,联邦基金利率一直在升,但是长端利率稳定。这段时间也是黄金、新兴市场股市的牛市阶段。
这是一个赔率极高的判断:有充分的不确定性,但是意义重大。如果我的判断是对的,那么黄金未来任何一次由于加息导致的回调都是战略仓位加仓的时机。
再来看看,美国加息对美国股市和债市的影响,很多人简单理解:股市会下跌,债券上涨?
这里给出一个结论:如果是正常加息的话,股市涨,20 年以上的长期债券涨。短期中期债券跌(特别是 3-7
年之间的)。&
首先,加息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有一个很大误区,觉得加息一定影响价格。其实,
只有意外的加息、降息或意外的不加息、不降息,才会影响价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公司发布财报说利润翻倍,是不是股价一定会涨?不一定。如果之前大家预期利润要增加 200% 的,现在公布才增加
100%,价格反而应该会跌的,因为低于预期。& 简单来说,影响价格的是“
与预期有差别的意外事件”,大家(包括广场舞大妈)都在谈论的加息一般都是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了。&
那么,如果意外提前加息、或者加息力度超预期会对美国债券和股市有什么影响。
这里也有一个误区,觉得加息直接对资产价格有影响。&
其实,所谓加息降息,指的都是隔夜利率这种短期利率,美联储能通过隔夜利率影响到的顶多就是未来 5 年的中期利率。长期利率(比如 20
年))都是未来的通胀和经济增长影响的,而长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事情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朝都是不太可能通过人为手段控制的。有人会问,那
2008 年以来美国 30 年利率不也是下来了吗?的确是下来了,可是那是因为通胀和经济增长都下来了。
这和小朋友在公园开轨道小火车一样,小朋友跟着轨道的走向扭方向盘,但火车走向真的不是小朋友影响的。 &
因为,美国股市和债券价格都是受经济增长、通胀的影响,而加息决定对市场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些决定反映或者影响了未来的经济增长或通胀。&股市和长期债都最怕未来高通胀,股市还怕经济衰退,但两者都对短期利率不感冒。
这个把过去 100 年美国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图一画出来比较就知道了,长期利率根本不是靠控制短期利率所能影响的。&
如果意外加息。有两种可能,一个是经济复苏、通胀恢复。二是错误决定。
如果是因为经济复苏、通胀恢复。股市和债券都不会受到负面影响。
这个看过去几年几次美联储威胁收紧流动性时,对市场的实际影响就知道了。&&
美联储一想收紧流动性,市场首先觉得就是美联储有信心认为经济复苏比较稳健,所以股市反应正面。其次市场觉得加息降低未来高通胀的可能性,所以长期债券也涨。
你看 2004 到 2006 年,从 1% 加到 5.25%,股市和长期债券一直是涨的。&
只有中期的债券比较受影响,因为它们是最受短期利息影响的( 可以把长期债券想象成公园里的小火车,而中期债券是小朋友手里被蹂躏的方向盘
)。& 如果碰上美联储对经济和市场误判造成错误决定(这也包括了市场对美联储的误判),比如 1994
年意外加息的例子,会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股票和债券短期都会跌,投资者无处可躲。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因为西方国家的决策纠错机制还是比较强的,不会碍于面子坚持错误的政策。(本文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加息对市场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