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正在响应国家的号召,扎实推进制造业向高精尖缺方向发展, 但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我们机械与设备行

依靠创新驱动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_凤凰资讯
依靠创新驱动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讯(记者 方芳)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利用一天时间到房山区调研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他强调,我们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切实依靠创新驱动,构建起“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做“白菜心”,特别是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
原标题:依靠创新驱动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本报讯(记者 方芳)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利用一天时间到房山区调研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他强调,我们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切实依靠创新驱动,构建起“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做“白菜心”,特别是制造业要向高端发展。位于窦店镇的重庆长安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长安公司成立于2010年,目前正计划实施北京长安升级改造项目,进一步提升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能力,降低环保排放水平。王安顺一行先后来到产品展厅和冲压、焊接、总装工艺车间,详细了解北京长安汽车公司的智能制造情况,特别是汽车的技术攻关情况。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王安顺对北京长安已建项目在北京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北京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提出将本市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先行区域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北京长安汽车进一步实施调整升级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智能制造,这是着眼长远的大计,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及产业需求,必将进一步推动房山区等南部区域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同时,这也是实现本市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问题、建设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等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将扎实推进项目落地,努力打造智能制造的标杆。下午,王安顺先后来到长沟镇、韩村河镇和青龙湖镇,察看房山区生态建设工作。韩村河村的集中电采暖项目是国网公司首个郊区集中电采暖试点示范项目。村里用6台固体蓄热式电锅炉替代原有的20多台燃煤锅炉,每年可减少燃煤使用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吨。王安顺指出,房山在控煤治污方面任务很重,推进煤改气、煤改电过程中,要选用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城镇化改造中要有前瞻意识,比如预留好新能源车充电设施。正在建设中的青龙湖森林公园原来植被单一,生态环境脆弱。2014年森林公园建设启动,如今草木繁茂,生态体系日益完备。顶着午后烈日,王安顺爬上山坡,察看公园建设情况,并叮嘱,既要做好湖畔生态景观建设,也要注意湖区的防汛抗旱功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也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北京基金小镇选址房山长沟镇,就是看中了这里的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王安顺一行了解到,基金小镇尽管远离市区,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硬件设施,已经吸引102家各类基金和相关机构入驻。王安顺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房山区要高举生态文明的旗帜,才能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落户房山,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副市长隋振江,市政府秘书长李伟一同调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285278
播放数:3609129
播放数:698126
播放数:5808920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字体:&&&&
瞄准“高精尖” 青岛城传统机械制造业创新谋升级
&发布时间: 09:49:47 &来源:新民网
近年来,岛城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高级、精密、尖端,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目前,青岛市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超过1100家,主要涵盖纺机织机、塑料加工、挖掘、锻压、包装机械等传统领域。依靠向“高精尖”方向的技术创新,许多企业在各自行业内都占据了重要位置
  机械装备制造业在青岛市重点推进的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中产值比重最大,去年超过2500亿元。近年来,岛城传统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高级、精密、尖端,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更大口径的能源流通管线。面对这一市场机遇,华仕达公司集中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率先在省内淘汰了老的内充气法工艺,改用新的真空定径法,研制出最大口径保温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让用工数从10人减少到2人,出管量大幅提高,还杜绝了安全隐患。
  制造工艺的升级,提高了装备附加值,一条直径2米的保温管生产线售价超过240万元。现在,该生产线已远销丹麦、西班牙、韩国等国家。
  对于传统机械制造产业来说,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平均利润水平越来越低,只有把产品定位为高级、精密、尖端,才能从产能过剩的低利润中突围。清梳联机是纺织工业中把棉花纺成棉条的产业链前端设备,目前国内这种设备的制造企业近50家,产品却大都处于第五代水平。青岛东昌纺机制造公司,通过对第五代机器进行智能化改造,研制出把清棉与梳棉系统合而为一的第六代机器,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青岛市规模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超过1100家,主要涵盖纺机织机、塑料加工、挖掘、锻压、包装机械等传统领域。依靠向“高精尖”方向的技术创新,许多企业在各自行业内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去年,青岛市8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0家企业入围山东省机械百强企业,入围企业数量双双列全省十七市之首。
责任编辑:机经网编辑部 shizz
字体:&&&&
更多关于 &&&&&&的信息
如果您还不是会员,欢迎!评论不能多于500字。&&
已有1320条评论&&
用户名:&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须知
o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制度》。
o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
o 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淫秽内容。
o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o 您的言论机经网有权在站内保留、转载、引用或删除。
o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遵守上述条款。
&&&&&&&&&&&&&&&&&&&&&&&&&&&&&&&&&&&&&&&&&&&&&&&&&&&&&&&&&&&&&&&&&&&&&&
会员服务涉及机械行业各种研究报告、数据库查询、产品市场调研等。帮助企业全面掌握第一手权威信息。
&&&&企业自供信息
&&&&产品展厅
客户服务热线:010-
邮箱:声明:版权归机经网所有 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京公网安备:(2)紧扣智能制造 把握高精尖方向
  信息时报采访人员 周盛华
  10月9日,中山市召开贯彻落实广东省智能制造2025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会议。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强调,中山要扎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高精尖装备制造业方向。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表示,中山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功夫,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北京联盟总结本文关键词语:北京联盟总结本文关键词语:
  薛晓峰强调,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既是当前稳增长、保持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中山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扎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高精尖装备制造业方向,积极参与珠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这个核心,真正掌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导权;紧扣智能制造这个重点,努力打造中山制造业发展新优势;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形成参与制造强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会上,陈良贤就加快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作了具体部署。他强调,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要重点抓好规划制定、产业智能升级、产品智能提质和园区规划建设;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服务支撑方面,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抓好绿色发展方面,要突出重点行业改造,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紧扣智能制造 把握高精尖方向】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紧扣智能制造 把握高精尖方向 的相关文章
------分隔线----------------------------
北京联盟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联盟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北京联盟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北京市长口中的“高精尖”产业是什么?这次终于有了答案
我的图书馆
北京市长口中的“高精尖”产业是什么?这次终于有了答案
摘要:北京率先提出了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构想,但对于什么是高精尖产业,还没有准确的定义。本文将从高精尖产业的概念、内涵、范畴和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揭开了高精尖产业的“神秘面纱”,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高精尖”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发展策略。关键词:高精尖;产业;人才;知识产权;创新环境一、引言自北京围绕“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率先提出了发展“高精尖”产业的构想,各地方也乐此不疲争相效仿。但“高精尖”产业是什么?目前还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以至于有人片面的把其和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画上了等号,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其它不必要的争论。所以我们必须的“高精尖”产业尽早定义清楚,以免走出错误的引导误区。二、什么是高精尖产业?(一)概念界定:笔者认为:“高精尖”原本是一个技术经济学的概念,指具有“高级、尖端和精密特质”的科学技术、产品工艺和先进发明。但后被北京市政府应用到产业概念领域,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产业发展的导向和形态。而“高精尖”产业自然就是指那些具有“高、精、尖”属性的产业或产业组合。结合产业的分工理论及新经济时代产业间边界的日益融合的特征,我们认为“高精尖”产业的范畴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考虑技术因素,还应该把产业组织形态和创新应用等纳入进来共同考虑,才可以组成一个完善和真实的系统,经过系统梳理我们认为主要包含基础层、价值服务层、应用层:结合产业分工理论及新经济时代产业间边界日益融合的特征,我们从价值分层的角度,把“高精尖”产业体系分为不同层次:(1)基础层。指那些具有前沿性的高新科技和先进制造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新能源、现代互联网技术等。这些产业类别是“高精尖”产业里最基础的部分。(2)价值服务层。指随着产业不断分工协作,某些产业的价值链高端环节从“主体”分离出来后重新组合成的先进服务型产业,如: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高端商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型产业。这些新生的产业属于生产者服务业,在“高精尖”产业体系构建中能起到重要作用。(3)应用层。指受市场消费者需求驱动的影响,某些高端产业之间、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发生的“产业基因变异”,并融合、创新、组合后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如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创意工业、数字娱乐、现代农业技术等创新应用产业。这些产业类别最接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并以消费需求反向拉动“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二)产业特性和衡量标准先导性。具有前沿战略价值和发展引领性,对整个经济的具有引擎和点爆效应。并且其发展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产业价值链关联性大。高集聚。可有效带动人力、资本和其它各种资源的集聚,迅速形成资源聚集效应,形成新的产业。高价值。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上端”,产业的附价值高,投入产出比高。如果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地均产值高、投入产出高。集约化。对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消耗比较低,呈现集约化发展。低碳化。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比较低。(三)核心要素虽然全国各地都在提高精尖产业,但是并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宜发展这类高大上的产业,一个区域要发展高精尖产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核心要素:高精尖的人才。发展高精尖产业,人才是核心,也是发展的主体,包括高级运营、研发、设计、高级技师等方面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高精尖产业是创新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发展高新产业必须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的支持。发展高精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健全的金融体系时是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的推进器,没有好的金融支持促进,好多创新发明只能躺在试验室里。创新的环境。发展高精尖产业离不开好的服务环境,包括社会的宽容度、思想的开放和人们的文化环境等隐性的,也包括创新的平台、服务配套等显性的环境。 (四)评定标准基于以上对“高精尖”产业的特性分析,我们认为一个区域的“高精尖”经济的评定标准主要在下列五各个方面:经济指标判别方法参考标准或对比分析“高精尖”贡献度高精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度美国经济增长中至少有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关联度1可量化的: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系数;2不可量化的:产业的连锁反应、价值链整合效应、产业间化学反应 根据具体的细分产业属性和实际情况而定资源能耗率每千克标准煤产生的GDP2013年:中国0.36美元;日本5.58美元;韩国1.56美元;世界平均值1.86美元;碳排放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013年排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六个国家第一的是美国,人均18.35吨,其次是俄罗斯,人均13.94吨。印度最低,人均仅2.16吨,中国排在印度前面,人均8.09吨。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土地利用效率地均产值除少数的产业集聚区外,不建议用“物理空间方面一刀切”的硬性标准,而应强调功能的组合效应(平台功能、经营功能、服务功能) (五)两个认知误区针对发展“高精尖”产业的问题,在经济学界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争论。一种倾向认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裕,因而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什么“高精尖”产业;另一种倾向又认为:“高精尖”产业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并用“高精尖”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我们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第一种观点过于的静态的的看问题,也缺少结构化思维,从而忽略了两个产业发展事实:一是忽略了“高精尖”产业的生长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下”,其和一些传统产业间也发生交叉、渗透、合作、融合并孕育出新的产业机遇和就业机会;二是并非“高精尖”产业内的每个环节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在“高精尖”产业内部,也存在着从知识密集、劳动密集和资本技术密集的分工序列。有些工序,有些零部件的生产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高精尖”产业与局部地密集地使用劳动也并不矛盾。我们建立一些“高精尖”产业开发区、创业园区是完全有必要的。但第二种观点的也有局限性,在现阶段我国资源禀赋条件下,“高精尖”产业且不可以遍地开花的,搞“高精尖”产业开发区,搞创业园区不能滥。要正确的结合具体的区域进行定位,选一些几个有条件的区域定位为“高精尖”产业,多数的区域还是应该定位为加工制造区或别的什么服务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我国资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应该是多元的。三、 我国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必要性(一)高精尖产业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高精尖”产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族群。高精尖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既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各国角力的“核心抓手”。(二)“高精尖”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产业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严峻挑战,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到《工业4.0》等新产业理论大热的背后,可以看出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布局“高精尖”产业以占领新的发展制高点。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极力推动的“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在近期获得了巨大成功,使得美国迅速走出了2008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低迷状态,并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GDP达到惊人的5%,创2003年的最快速度。美国本次的“在工业化”已经远远超越了我国国内一些学者“只为救就业”的制造业回流,而是一种“高精尖”导向的产业革命。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借助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通过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融合发展的战略,进行更加专业化的生产,致力于制造中高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其次,全力强化技术优势,重点制造研发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别国无法制造的产品,尤其是大型、复杂、精密、高度系统整合的产品,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形成错位发展,在研发、专利、技术、工艺、品牌、核心零部件等关键环节,再次稳稳的占据着大多数产业的制高点;同时,美国“再工业化”的目标在于从高、精、尖入手,积极扩展信息、节能、新能源、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成为前沿。如:3D打印技术在时装、电影、建筑等不同行业和领域显示出强劲发展潜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产业格局。(三)发展“高精尖”产业是我国面临多重危机必然选择。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推动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提升,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要素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另外,再加上人口老龄化的脚步悄然走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资源的紧约束性条件等多重危机的来袭,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躲避“危机的叠加效应”,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诅咒,这一切都显得异常的紧迫。而今后10-15年正是关键的时间窗口,只有以“高精尖”产业为驱动,促进技术进步、创新、投资知识产权,才能从“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提升我国产业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利润、社会的财富,来消化一些不得不面临的危机。四、发展“高精尖”产业应抓好六方面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过去所走过的道路,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高精尖”产业主要集中在六方面的工作:(一)要借助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对教育、培训进行大量的投资。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本是关键。这对一个企业、产业和地区的兴起,对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根本。从政府到教育、企业等机构,不仅应该致力于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还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吸引和挽留人才的环境。例如:采取股票期权、技术入股、职务发明收益分享等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二)建立一个非常良好的金融体系以提供资金,并给研发、创新和创意行为予以足够的回报。一方面发挥政府信用,为过担保贷款、采购优惠等各种政策来支持一些“高精尖”产业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风险资本对创新给予支持。(三)对知识产权必须要强有力的保护。重视知识产权,并不是因为美国人、欧洲人给我们压力,跨国公司给我们压力,而是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从根本上符合中国最大的利益和长远利益。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就不可能有活跃的创造活动,“独立自主创新”和“高精尖产业”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从个人和企业来说,参与研发的动力就会大大地减少。如果重大的技术突破没有给企业家带来非常丰厚的利润,没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那么风险资金以及参与股票市场的普通投资者,也不会给高风险的新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和融资。(四)建立一个全民创新的社会环境与协同机制。在全社会建立一种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鼓励更多具有平台功能特性“社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全民创新中,努力建立产业研对接机制,发挥各中介组织的作用,构建一个全新的“高精尖”创新生态。(五)发挥政府采购的“需求拉动”作用。“需求拉动”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根本动力,通过政府采购为高科技产业化开辟初期市场,对于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美国政府颁布“美国产品采购 法”,通过政府采购,促进了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硅谷作为美国电子计算机和导弹、宇航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其迅速崛起是与美国的政府购买所形成的 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的需求密不可分。印度班加罗尔出台了“强制性的政府购置国产IT产品”的政策,对班加罗尔IT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六)规划完善的配套设施。政府主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到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的合理布局,建有国际水平的标研发基地、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在高精尖产业集聚区内配备医院、邮局、学校车站等更加合理的服务设施。参考文献[1] 李晓军.城市开发参考—高精尖产业浅析 [R] .北京: 安邦咨询,2015.2.
TA的最新馆藏当前制造业转移的现状与举措 - 经济论文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阅读次数:人次当前制造业转移的现状与举措1.VIP俱乐部2.查看资料3.订阅资料4.在线投稿5.免费阅读6.会员好评7.原创检测8.教材赠送9.联系我们10.常见问题
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①。由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形成了各国或地区间在产业结构层次上的阶梯状差异,并按高低不同呈阶梯状排列。由于这种产业梯度②的存在以及各国或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在国家间、地区间是梯度转移的,一国或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国(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国家或地区,成为其他国家(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层次与水平,这就是产业结构在国家间、地区间的梯度转移规律。这种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有利,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跨国产业转移使先进国家可以更容易地甩掉相对落后产业的包袱,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先进产业,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产业升级;后进国家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引进对自身来说相对先进的产业与技术,以“后发优势”尽快提高产业层次与水平。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国际经济协作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趋势。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国际经济协作与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就是产业一轮又一轮不断跨国转移的过程。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把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世界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大潮中,科学定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一系列问题。在加入WTO后,在我国更密切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和经济协作大背景下,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根据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我国制造业实际状况,积极地、有选择地接收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提高我国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必然选择。同时,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循环程度的加深和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逐步走出国门、向国外投资和进行产业转移也逐渐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互动阶段。从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从产业引进和产业外移两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我国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国参与国际产业的重点不仅仅是引进产业,更要利用产业转移规律和契机向外转移部分产业,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应是“产业双向转移”: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我国承接高产业梯度国家的转移;另一方面,我国逐渐在扩大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这意味着在国际产业转移领域,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并非是单一的引进模式,而是承接和转移并重的、双向的产业转移。二、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的新问题(一)我国消费结构转换期带来的市场“相对饱和”现象对产业转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跨国公司积极向我国转移某些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轻重工业结构比例失衡、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一直是以“短缺经济”形态存在的。改革开放后,人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提高,居民消费层次、消费结构迅速升级,消费品市场的迅速扩张成为各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进行产业转移的重要诱因。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上已有了很大提高,市场形态也经历了从“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的根本性转变,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供求已达到供过于求,“内需不足”的影响开始在许多行业逐步显现。实际上,除了因为我国住房、教育、医疗同步改革而导致的居民预期消费谨慎、储蓄增加等因素外,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转换过渡期也是造成“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来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传统“三大件”在城镇的需求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汽车等高档商品由于大多数居民尚未达到相应的收入水平而暂不能成为普及性商品。这种由消费结构转型而带来的市场“相对饱和”现象会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带来一定消极影响,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数量和速度求发展的空间会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吸引国外产业、技术、资金的转移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换技术”,这种内需不足导致的市场饱和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占领和扩大市场为着眼点的国外跨国公司的转移。但其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从长期来看,这种消费结构转型引起的需求结构的升级,也会诱致国外跨国公司在进行产业转移中更关注适应当前市场需要的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的转移,从面又有利于我国制造业通过承接先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二)资源紧张成为我国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重要约束条件中国拥有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数量大,有许多自然资源从总量上来说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多数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用量大的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质量差,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③同时,中国内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并且生产、生活用水浪费较多,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很不平衡,地区间无论是在资源数量上还是在资源质量上都差异很大。因此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很稀缺的。而制造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许多产品的生产都受着自然资源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某一部门的经济活动,也间接地对与该部门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部门产生连锁影响。我国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一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我国部分企业向外进行转移,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三)劳动力素质短期内难以得到彻底提高,高级技工等熟练劳动力存在较大缺口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还很不合理,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造成高智力、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级劳动力稀缺,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严重过剩。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上片面注重高学历教育,忽视了高级技工的培养,造成高级技工严重不足。由于缺少大量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精密性、精细性、精确性不足成了“中国制造”的“硬伤”。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加快,高科技产业日益增多,国标产业转移层次提高,国外移入产业对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般性“工人”已不能适应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的制造业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高级技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时期的技术工人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专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这种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技工供求明显失衡。尤其是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最为稀缺,以至于许多城市以高薪聘请高级技工不可得而同时却存在大批所谓“剩余劳动力”。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数据,目前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占11.04%.④劳动力供给数量大,素质低,一方面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给我国制造业吸引产业转移和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困难。(四)实施SA8000标准认证和调整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从2004年起,欧美国家已强制实行SA8000标准认证。SA8000标准认证是指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主要内容包括童工、强迫劳工、安全卫生、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9个要素,通过要求政府和企业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手段来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宗旨是“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SA8000机制的启动,对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影响很大。事实上,目前我国出口到欧美国家的服装、玩具、鞋类、家具、运动器材及日用五金等产品,都已受到SA8000标准的影响。这虽然有利于敦促我国制造业企业向关注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企业利润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必然会增大企业的发展成本,对我国劳动力传统优势有一定冲击,从而对我国制造业吸引产业转移造成很大影响。另外,日起国家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纺织品、钢材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部分有色金属材料的出口退税率下调2-8个百分点,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率则有所提高。调整出口退税率的目的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弱化资源类产业的出口导向倾向,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总的来看,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的生产、出口压力在逐步加大,这些产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投资环境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变化,适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五)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工业高速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负面效应之一。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件。2006年9月的洞庭湖附近水域,砷超标10倍;同年9月甘肃徽县的铅污染事件致使900多名儿童血液中铅含量超标,其中62名儿童被确诊重度铅中毒;2006年11月四川泸州市的川南电厂燃油泄露,污染长江。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称,近年来伴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了污染排放总量的持续增长。2006年上半年,中国没有完成既定的环保目标,主要污染物(COD、二氧化硫等)的排放量不降反增。⑤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修正、发展及广泛传播,人们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此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包括“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和科学的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再单纯以GDP增长为唯一目标,更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环境等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国外转移的产业要更多地考虑资源消耗、技术含量、环境保护、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等因素,跨国公司的投资和产业转移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在世界范围内,注重环境保持和生态效益也已成为各国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潮流,因此,我国制造业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也必须考虑到东道国的环保需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才能树立我国企业和品牌的良好形象,在当地站稳脚跟。这会对我国制造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向外实施产业转移两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六)跨国公司发育不够,缺乏竞争力强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我国跨国公司大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立起来的,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跨国公司起步晚、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扩张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国有企业较多存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通病,造成企业产品质量差、技术进步缓慢、国有资产流失、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而民营企业又由于起步时间短、资金短缺、技术水平低等原因起步维艰,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大型名牌企业,但总体来说仍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从两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在引进国外产业转移时,国内企业由于技术、资金、管理、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等方面的问题无法承接一些对这方面有较高要求的产业,从而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利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时,同样由于国内企业竞争力水平还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无法“走出去”或走出去之后“走不好”,从而在跨国投资、产业转移、市场扩张等方面遇到很大困难。三、我国参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国内经济体制和投资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国际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国制造业要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产业转移,最根本的条件是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为了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必须坚决而又稳妥地加快经济改革,革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能适应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市场体系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规范市场运作,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跨国经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加快对外经贸合作体制改革,实现我国外贸体制与世界经济机制的良好衔接,逐步形成适宜于我国有效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外贸运行机制。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要内容的进出口调节体系,由政府的直接管理逐步变为以经济调节、法律调节为主。第三,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定位于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提供社会保障、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和鼓励技术创新、保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要继续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现代宏观调控体系。(二)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根据不同产业进行分类指导产业政策的正确制定对于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作用,在产业转移中同样需要产业政策的引导。要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特点,理清产业对接的重点。首先,对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如对于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中国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要切实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这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其次,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再次,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我们都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就要采取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逐步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制造业的一切先进技术成果,集中优势力量在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坚持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要求我国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消耗,注重依靠科技进步而非单纯依靠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我国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既不能因噎废食,以为引进的产业都是污染产业而不敢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目光短浅,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引污入室”。这一方面需要国内尽快建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向我国投资和转移,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环保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以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急功近利,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给国外产业向国内进行环境污染性转移提供机会,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促进我国产业双向转移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国际产业转移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会有力地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首先,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我国稀缺的要素,有利于我国劳动力等充裕要素的输出。其次,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又会推动相关产业的转移,从而为我国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向外转移部分产业创造条件。因此,为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我国一方面应逐步放松对生产要素的各项行政管理制度,为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配置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跨国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媒介,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生产要素流动的流向、规模和效果。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还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国内、国外流动的需要。应在搞好生产要素市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市场中介组织等软件建设,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提高交易档次,为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提供良好的服务,积极吸引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引进,推动劳动力等富裕要素的输出。(五)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中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加大承接技术转移的力度,逐步实现“以市场换技术”向“以竞争求技术”⑥的转变。首先,要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的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外国企业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其次,要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吸收消化能力。在引进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再次,在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同时积极向外转移部分产业,对有条件的企业倡导“走出去”战略,并对低产业梯度国家适时转移相对先进的技术,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全方位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资源的合理配置。(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在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中,教育和培训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具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要真正发挥出其巨大优势,必须依靠发展教育形成人力资本。具体来说,首先,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水平。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提高人口总体素质为劳动者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竞争及职业转换的适应性,重点是培养大批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自动化控制操作的高级技工。再次,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根据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搞好专业调整工作,培养出具有适应现代技术变化能力的合格人才。最后,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再培训。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培训能力及动力不足,只注重物质生产投入,不重视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投入。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职工培训的指导、服务和宏观管理,并逐步建立与学历证书并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变重文凭、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用人现状。(七)加快跨国公司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首先,要结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积极推进企业产权重组,加快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促使企业逐步理顺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增强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其次,利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扩张,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能力。要以优势企业、大型企业为龙头,组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规模效益。再次,选择一批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重点进行扶持,鼓励其开发高精尖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实现生产和销售的跨国经营。通过培养一批有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进一步扩大跨国经济合作,加快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需要指出的是,在跨国公司发展中要正确处理组建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大型企业集团在生产规模和品牌方面都有一定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些地方为了把企业单纯“做大”,出现了行政性并购的“拉郎配”现象,结果是较大的、效益好的企业反而被并购过来的负债企业拖垮,或被企业内耗拖烂。实际上,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不是“做大”而是“做强”,真正的跨国大企业集团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非合并出来的。所以,在我国制造业大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应注意防止行政性并购的“拔苗助长”,而应由政府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自身成长和市场竞争成为国际市场上不沉的“航空母舰”。
本文永久链接: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关于本站:中国最大的权威的公务员门户网站-公务员之家创建历经7年多的发展与广大会员的积极参与,现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95.4万名会员)、文章最多、口碑最好的公务员日常网站。荣膺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与权威媒体推荐,荣登最具商业价值网站排行榜第六位,深受广大会员好评。公务员之家VIP会员俱乐部在公务员之家您可以分享到最新,最具有时事和代表性的各类文章,帮助你更加方便的学习和了解公文写作技巧,我们愿与您一同锐意进取,不懈的追求卓越。如何加入公务员之家VIP会员第一步:先了解公务员之家,查看第二步:或在线支付,汇款即时到帐第三步:汇款后立刻,将您的汇款金额和流水号告诉客服老师,3分钟内系统核查完毕并发送VIP会员帐号到您的手机中,直接登陆即可。百度推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精尖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