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都当人们高呼英雄万亿,这样的魔咒合适吗

上周用友分拆了家公司,叫优普,崔牛会首发了消息。昨天,新的公司又组织了媒体的深度交流,但我有其它安排没能去成。今天借着这个事,从不一样的角度来聊聊时代这个话题。如果定位这件事的话,我认为具有一定划时代时代的意义和特征。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引用一下易订货创始人冯颉在转发那篇文章时评论的话“好玩!三个方向模仿对象一个是钉钉,一个是纷享销客销售易红圈的移动销售CRM,一个是易订货的B2B订单协作平台。老牌ERP公司的创新已被新兴公司取代,开始变为跟随者。这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很显然,属于他们的时代基本上过去了。我记得《异类》那本书里讲到人的成功,是要生逢其时的,也就是说,你的出生或者出身就已经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在这个时代的成就,其次才是努力。我也效仿着从出生日期来分析一下国内几位老大。首先从他们的出生日期来看,他们都是61年到65年之间出生,他们都在81年到83年之间大学毕业。这意味着什么?1988年中国推行会计电算化准则,也就是说,如果按雷军的说法,1988年是个风口,并且到1988年时,他们都已经从事工作4-7年时间,对工作和机会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也正是这个机会成就了他们。还有从他们公司成立的时间来看,除了在财政司工作的王文京在会计电算化标准开始制定当年就出来成立公司的除外(从此处看获得第一手信息的重要性),随后是陈佳、杨春和徐少春,分别是90、92和93年。这里把中软国际的陈宇红放在表里是想说,到96年时软件外包业务逐渐成型,也形成一个不小的市场,后来你会发现全国各地成立外包软件园,一哄而上!王文京、徐少春和杨春的创业方向都是从财务切入,迎合了会计电算化的大潮。如果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来解读,天时就是国家推行会计电算化,政策推动;地利是王文京在北京出身财政司政府资源丰富、徐少春占据了中国最开放的城市,市场化程度高、而杨春则占据了西南;人和则是他们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方式迅速组建了团队,开始市场化运作。陈佳则是一开始就定位在ERP,利用MRPII的理念来打造产品,和另外几位不同,当时公司的名字叫开思,后来随着开思被收购,又二次创业和佳软件,一直至今。你会发现在名单里还有一位新中大的石钟韶,他也是63年出生,93年成立新中大,也是当时红极一时财务软件三驾马车(用友、金蝶、新中大),在出了本《终结ERP》书之后,就渐渐在市场上失去声音,转战工程行业,看来终结啥都好,不要终结自己正在做的事,呵,开个玩笑!再往咨询行业去看,张后启出生于1965年,1997年成立汉普咨询,同样处在这个年龄段。也就是说会计电算化,成就了一批人,这也是属于他们这群人时代的开始。以用友为例,从88年到2015年,会发现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从财务到ERP、从ERP到管理软件、再管理软件走向云计算,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别的几家公司也经历了几乎相同的转型。但是,在前面几次转型过程中,他们的过度还算平稳,但是在面临互联互联网时,他们显得极不适应。面临了许多新兴企业的冲击,甚至颠覆。我再想,移动互联网时代,还会属于他们吗?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当一个企业从引领者改为跟随者的时候,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用友金蝶等等这一批企业?没有别的,只是他们踩上了1988年后会计电算化带来的风口。火花无限崔强(cuiqiang197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cuiqiang1978十年间IT世界在变,但关注的CIO人群未变,先后与数百位CIO直接对话,倾听企业IT人最原始的呐喊!我是崔强,期待与你直接沟通!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uiqiang1978十年间IT世界在变,但关注的CIO人群未变,先后与数百位CIO直接对话,倾听企业IT人最原始的呐喊!我是崔强,期待与你直接沟通!&&&&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致谢所有支持崔牛会的朋友们:在全国学子挥汗如雨高考的日子里,崔牛会也完成了自己的“高考”,创造了史上第一个2B新媒体众筹记录:46个小时召集108位牛天使,完成270万众筹!当第100位牛天使加入之后,我们准备结束众筹,但是一位崔牛会元老级的大佬要加进来,于是崔牛会的100位牛天使临时决定把数量扩大到108位,金额最终也跳过了250万到达了270万!我要感谢所有支持崔牛会的朋友,感谢参加众筹的108位天使,也要感谢报名参加众筹,但却没有获得最终投资的。感谢你们……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牛天使46小时前,为发众筹我还是有点忐忑不安的,我不知道众筹的最终结果会不会成功,但是接下来的46个小时,崔牛会上演了速度和激情。6月5日23:08分,在未公开发布众筹消息的情况下,我收到了销售罗盘创始人夏凯的第一份众筹。由于他在崔牛会群里发了给我转帐的截图,我不得不把原定于6月6日发布的众筹提前发布。6月5日,23:08分收到第一份众筹;6月6日,天使人数增长到70位;6月7日晚上8点第100位牛天使进群;6月7日临时决议增加7个名额,100位牛天使开始抢占花名;6月7日晚9点,第108位牛天使进群,众筹结束;接下来崔牛会不再是我一个在战斗,我身后还站着108位天使,从此,崔牛会有了108位牛天使的资源;从此,崔牛会有了108位牛天使的智慧;从此,崔牛会有了108位牛天使的激情;他们选择信任我,是我莫大的幸福。感谢的话不想多说,就一句:半年后看结果!写到这里我也用时间线的方式来给大家唠唠崔牛会的由来:2014年7月,易订货的创始人冯颉要认识明道老大任向晖,我拉了个临时群,当时群里只有5个人;2014年9月,19位创始人在锐步李文功所在的云基地聚会,当晚群名改为崔牛会,当时群里有30个人;日,中国企业移动应用论坛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召开,200人参会,当时群里138人;2014年12月,《牛起来》开启,十余位创始人走进OneAPM,当时群里150人;2015年1月,《崔牛8点半》开办,每周三晚8点半线上分享探讨,当时群里173人;日,崔牛会 四季论坛,春季论坛成功举办,500人参会,当时群里190人;日,召集108位天使,完成270万众筹,此时群里233人;……崔牛会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再次衷心地感谢所有关注和支持崔牛会的朋友们!要问我的花名是啥? 小旋风柴进崔牛会掌柜的 崔强火花无限崔强(cuiqiang197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cuiqiang1978十年间IT世界在变,但关注的CIO人群未变,先后与数百位CIO直接对话,倾听企业IT人最原始的呐喊!我是崔强,期待与你直接沟通!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uiqiang1978十年间IT世界在变,但关注的CIO人群未变,先后与数百位CIO直接对话,倾听企业IT人最原始的呐喊!我是崔强,期待与你直接沟通!&&&&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企业级都高呼万亿,这样的魔咒合适吗?
“万亿市场”,这是这段时间我最困惑的话题。现在企业级市场里的人都在讲万亿市场,包括投资人、创业者、媒体、研究机构。“万亿、万亿”其实与高呼“万岁、万岁”没什么区别?有主导,有跟随,有附和……
投资机构为何异口同声说万亿
自从前段时间经纬搞了一个企业级的活动,从那个活动上开始提出“万亿”的概念,后面一发不可收拾,N多投资机构附和“万亿来了!”但是真的来了吗?扔二块砖供大家参考:
一、布局较早的投资机构要找到“接盘侠”。如果仔细看谁在说万亿市场,你就不难发现,这好像是一场炒作,想让这个市场快速“火”起来,然后找到退出的机会。曾经有创业者说过“投资机构大谈万亿市场,细思极恐!”那么他恐惧什么呢?不忍写太多……;
二、布局晚的赌一把。昨天看到王功权的一篇文章,说现在企业级投资虚火旺,机构没时间做尽调,直接开赌,称有机构在没谈之前直接打钱给创业者,“占”机会。关于这样的事,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了,从上轮投资商那里要到创业项目企业的账号直接打钱过去,然后再聊,两个字描述下:疯了!
创业者为何跟着喊万亿?
原因很简单,迎合投资人。随着市场的越来越热,创业者都涌向企业级市场。企业级市场突然显得有些拥挤,但是比消费级市场的百舸争流的局面相去甚远。竞争加剧是好无疑问的,他们需要快速找到资金来让团队和项目走的更快。于是,他们也跟着喊“万亿”,其实更多是希望自己能在万亿市场里切到一块蛋糕或者捞到一杯羹。
媒体又为何高喊万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度,让媒体猝不急防,毫不夸张地说媒体的声音走在了行业的后面。这块真热起来了,很多媒体才反应过来,跟进。媒体向来是需要话题的,面对“万亿”,很多媒体认为找到了行业热点,而且是一个可以持续经营的热点。可以做出很多内容。于是他们也高呼“万亿”。
凡事要看正反面,正面的一面我都看到了,激活市场,让市场更有活力,让创业者更有激情。没错,这些都达到了。
万亿市场在哪里?
现在从国内企业级创业的分布来说分几个类别,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比如OA、协同、项目管理……)、关注企业外部交易的(有点B2B2C)、关注技术平台的(开放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如开放IM、开放支付能力)、关注企业间业务协同(供应链)、垂直的行业应用……
崔牛会里有300家企业级创始人(涵盖了国内目前主流的企业云服务企业),之前曾经探讨这样一个话题,这些人的合起来大概值多少钱。最终的结果是“百亿不止,千亿已过,万亿有点吹NB”
原先的企业信息化不管是财务、ERP、CRM还是OA解决的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而这些企业都遭遇到了50亿的天花板,貌似没有几家企业超过这个槛的。那为何,SAP和Oracle超过了呢。原因在于,他们早就通过高举高打的方式实现了SaaS的收费模式(每年的服务费),而国内的厂商管理软件企业能收到服务费的寥寥无几。并不是国人没有交服务费的习惯,如果是,为何S记和O记可以收到?对于这些厂商,万亿市场在哪里?
第一批SaaS厂商并没有走出管理软件的阴影,依然关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期里,很多企业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之下。对他们而言,万亿市场在哪里?
现在这批SaaS厂商又以CRM走的最快,比如纷享、红圈、销售易、EC、外勤365,这些厂商都定位在提升销售管理方面。优秀的销售额刚突破亿,他们的万亿市场在哪里?
协同办公平台则显得有些挣扎,除了今目标拿到了大额融资外,这波厂商一半免费,一收费。免费的直接奔平台而去,想的还是流量变现的事;收费的大多还挣扎在小几千万销售额上,他们的万亿市场在哪里?
关注企业交易、企业间交易还有走重度垂直的行业的倒是有些象形力,如果看平台上的流水相信会有万亿,但是从他们的收入来看,他们的万亿市场又在哪里?
最后,距离万亿还有多远?
上面也列举了众多应用,那就很容易引出这个问题。如果万亿市场存在,那离我们还有多远。Salesforce这么多年,是最快到达50亿美元营收公司,他是1999年创立,2004年上市。国内市场一谈就谈他,他从创立到上市用了5年的时间。如果从这个时间段来简单推算的话,今年企业级市场国内不止一家会上市(不一定是主板),理性很丰满,那现实呢?
SaaS厂商不论是TO C的打法,还是TO B的打法,都还没有找到爆发性增长的良药。在厂商没有取得爆发性增长的当下,万亿市场离我们还有些距离。
这篇文章我早就想写,因为困惑一直没有解除。我看到了浮夸之后,创业者的不淡定,看到他们急于拿钱而不关注产品和价值的急迫,看到了投资人鼓动创业者出走过程中的怂恿,同样也看到了创业者在拿到钱后的迷失和彷徨。这是一个万亿魔咒吗?所有人都在其中。
市场需要声音,但不能过度传播。最后引用一位从美国回来创业的兄弟的话结束今天的文章:“负隅前行,一路披荆斩棘,踩遍所有坑;辛苦经营,十年艰辛困苦,才初见曙光。中国2B难做,市场难开发,产品难统一,人才难培养,涉及整合资源的OA又是难中之难。在2C无法承担高杠杆之后,现在鼓吹2B万亿市场的各位,一定慎重,否则风落下去,裤衩真没了”。
本文作者:崔强 (公众号:火花无限崔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最新图文推荐
大家感兴趣的内容
网友热评的文章奇哈站长站通告:
“万亿市场”,这是这段时间我最困惑的话题。现在企业级市场里的人都在讲万亿市场,包括投资人、创业者、媒体、研究机构。“万亿、万亿”其实与高呼“万岁、万岁”没什么区别?有主导,有跟随,有附和……
投资机构为何异口同声说万亿
自从前段时间经纬搞了一个企业级的活动,从那个活动上开始提出“万亿”的概念,后面一发不可收拾,N多投资机构附和“万亿来了!”但是真的来了吗?扔二块砖供大家参考:
一、布局较早的投资机构要找到“接盘侠”。如果仔细看谁在说万亿市场,你就不难发现,这好像是一场炒作,想让这个市场快速“火”起来,然后找到退出的机会。曾经有创业者说过“投资机构大谈万亿市场,细思极恐!”那么他恐惧什么呢?不忍写太多……;
二、布局晚的赌一把。昨天看到王功权的一篇文章,说现在企业级投资虚火旺,机构没时间做尽调,直接开赌,称有机构在没谈之前直接打钱给创业者,“占”机会。关于这样的事,我已经听到不止一个了,从上轮投资商那里要到创业项目企业的账号直接打钱过去,然后再聊,两个字描述下:疯了!
创业者为何跟着喊万亿?
原因很简单,迎合投资人。随着市场的越来越热,创业者都涌向企业级市场。企业级市场突然显得有些拥挤,但是比消费级市场的百舸争流的局面相去甚远。竞争加剧是好无疑问的,他们需要快速找到资金来让团队和项目走的更快。于是,他们也跟着喊“万亿”,其实更多是希望自己能在万亿市场里切到一块蛋糕或者捞到一杯羹。
媒体又为何高喊万亿?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度,让媒体猝不急防,毫不夸张地说媒体的声音走在了行业的后面。这块真热起来了,很多媒体才反应过来,跟进。媒体向来是需要话题的,面对“万亿”,很多媒体认为找到了行业热点,而且是一个可以持续经营的热点。可以做出很多内容。于是他们也高呼“万亿”。
凡事要看正反面,正面的一面我都看到了,激活市场,让市场更有活力,让创业者更有激情。没错,这些都达到了。
万亿市场在哪里?
现在从国内企业级创业的分布来说分几个类别,关注企业内部管理的(比如OA、协同、项目管理……)、关注企业外部交易的(有点B2B2C)、关注技术平台的(开放自己的核心能力比如开放IM、开放支付能力)、关注企业间业务协同(供应链)、垂直的行业应用……
崔牛会里有300家企业级创始人(涵盖了国内目前主流的企业云服务企业),之前曾经探讨这样一个话题,这些人的合起来大概值多少钱。最终的结果是“百亿不止,千亿已过,万亿有点吹NB”
原先的企业信息化不管是财务、ERP、CRM还是OA解决的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而这些企业都遭遇到了50亿的天花板,貌似没有几家企业超过这个槛的。那为何,SAP和Oracle超过了呢。原因在于,他们早就通过高举高打的方式实现了SaaS的收费模式(每年的服务费),而国内的厂商管理软件企业能收到服务费的寥寥无几。并不是国人没有交服务费的习惯,如果是,为何S记和O记可以收到?对于这些厂商,万亿市场在哪里?
第一批SaaS厂商并没有走出管理软件的阴影,依然关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十多年的市场培育期里,很多企业倒在了历史的车轮之下。对他们而言,万亿市场在哪里?
现在这批SaaS厂商又以CRM走的最快,比如纷享、红圈、销售易、EC、外勤365,这些厂商都定位在提升销售管理方面。优秀的销售额刚突破亿,他们的万亿市场在哪里?
协同办公平台则显得有些挣扎,除了今目标拿到了大额融资外,这波厂商一半免费,一收费。免费的直接奔平台而去,想的还是流量变现的事;收费的大多还挣扎在小几千万销售额上,他们的万亿市场在哪里?
关注企业交易、企业间交易还有走重度垂直的行业的倒是有些象形力,如果看平台上的流水相信会有万亿,但是从他们的收入来看,他们的万亿市场又在哪里?
最后,距离万亿还有多远?
上面也列举了众多应用,那就很容易引出这个问题。如果万亿市场存在,那离我们还有多远。Salesforce这么多年,是最快到达50亿美元营收公司,他是1999年创立,2004年上市。国内市场一谈就谈他,他从创立到上市用了5年的时间。如果从这个时间段来简单推算的话,今年企业级市场国内不止一家会上市(不一定是主板),理性很丰满,那现实呢?
SaaS厂商不论是TO C的打法,还是TO B的打法,都还没有找到爆发性增长的良药。在厂商没有取得爆发性增长的当下,万亿市场离我们还有些距离。
这篇文章我早就想写,因为困惑一直没有解除。我看到了浮夸之后,创业者的不淡定,看到他们急于拿钱而不关注产品和价值的急迫,看到了投资人鼓动创业者出走过程中的怂恿,同样也看到了创业者在拿到钱后的迷失和彷徨。这是一个万亿魔咒吗?所有人都在其中。
市场需要声音,但不能过度传播。最后引用一位从美国回来创业的兄弟的话结束今天的文章:“负隅前行,一路披荆斩棘,踩遍所有坑;辛苦经营,十年艰辛困苦,才初见曙光。中国2B难做,市场难开发,产品难统一,人才难培养,涉及整合资源的OA又是难中之难。在2C无法承担高杠杆之后,现在鼓吹2B万亿市场的各位,一定慎重,否则风落下去,裤衩真没了”。
本文作者:崔强 (公众号:火花无限崔强)
相关文章列表:
奇哈推荐文章
最新图文资讯
本类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软文发布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虚拟主机 -好久没有看张老师的文章,今天这篇看完特别有感触,本来今天不想写东西了,但看到这篇之后我忍不住还是要说两句,就着崔牛会说说我对社群的感受。从2001年我开始主导运营支点网论坛(国内最早期的管理软件从业者的社区),算是国内第一批玩to B这个领域论坛的一批人。到2005年鼎盛时期,论坛聚集了46万用户,这样规模的用户群也让支点论坛在当时名声雀起,成为当时行业内的人必看论坛。但是,2005年后,博客的崛起让论坛逐渐走向下坡。那时我们也很快做了博客,但是你发现博客的运营方法和论坛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平台技术不给力的原因,支点网也就在那时开始走向下滑。那时运营支点论坛的体会是,服务、服务、还是服务。让这群人很舒服和畅快地交流、学习和交友。完成自己表达、获取信息和扩展人脉的需求。论坛提供了及时性和异步交流,但却无法把每一个个体推广的淋漓尽致,说简单点也就是每个人的内容被混在或者淹没在论论坛当中,那时也有很多功能和方法,比如说精华、置顶、推荐、排行,但是,终究用户觉得还是在一个大开间里,不像博客一上来就是“自己”的私属空间,自己可以装修,可以定制。博客给了论坛不能提供的东西,而且他们相对独立,平台可以对优秀的博主进行运营,博客主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博客进行传播。再往后,微博的出现彻底让博客走向低谷,微博则满足了大家碎片阅读和发声。这时有一大群微博的大V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大V极大地满足了传播和营销的欲望,给了他们快速成名的渠道。但是微博也让很多人放肆了欲望,放肆的结果就如薛蛮子那一批,被约了。微博死于监管。微信的公众平台,又让一批大号从微博快速转移到了过来,从那时自媒体联盟林立,大家都在整合自己的资源。其实,从微博时代你就会发现,想找到一个人或者连接一个人(一人原本你很难联系到的人)变得容易起来,不会再像之前一样要费很大的周折。微信群的出现彻底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多年没有联系上的朋友、同事或者同乡。这似乎和今天要谈的社群有点远,但其实不是。不管是论坛、博客、博客、微信、还是微信群,在我看来他都是社群的承载平台或者是运营工具。说他的变迁是有必要的,可以让大家看出每一个工具都有他的优点,同时也有他的缺点。从来就没有一个完美的平台,如果只关注在了工具层,社群是不有生命力的。那回到话题,社群应该是什么?前段时间崔牛会里蓝凌软件的副总裁分享了一段逻辑思维的话,大概讲社群的魅力是一群有共同经历的人的相互依存,我很认同。以崔牛会来说,这里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企业云服务(SaaS、PaaS、IaaS等)的创始人,不管企业多大多小,但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经历,都走在企业级服务的这条创业路上,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相似感悟。另外,一个社群一定要有自己的内容和产品,对崔牛会而言,线上的内容产品就是每周三的《崔牛8点半》,线下内容就是每月两次的《牛起来》,这样可以完成线上和线下的对接,完成所谓的O2O,一个社群如果没有持续的内容和线下的沟通,很难存活下来。而这一切对于运营者来说又应该怎么办呢?一是,保持自由,不要试图去控制。你要保持完全的开放与自由,这是前提,如果你让社群里的成员觉得有一些不适,他一定会离家出走,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被束缚,永远不要试图想着要控制什么,永远不要;二是,大家一起去制定规则。通常社群都会有很多规则,但这些规则有些社群是起初就制定好的,但我觉得好的社群一定是由里面的成员一起设定规则的。崔牛会当初开始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设定什么规则,我只是限制了模糊的进入门槛,企业级云服务的高管、投资人、专家都可以进来,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并不活跃。原因在于这三类人有相同的属性“企业级”,但却没有相同的经历,后来做了一次痛苦的调整,才把门槛定为企业云服务领域企业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至于进群688红包这些都是后来大家一起玩出来的;三是,让大家去参与维护和监督。这是很重要。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维护和监督不是群主和群秘该干的事吗?其实不是。社群的魅力就在于,一旦形成一个小圈子,圈子里的人慢慢就会形成自助、互助和监督。比如,崔牛会里刚开始是不愿意让大家发广告的,但后来却形成了,如果发广告可以,但是要先扔红包的潜规则。如果有人发广告,就一定有人出来要红包,这些比群主管更有效;四是、分享干货,劳逸结合。就像一个电视台一样,有财经节目,也有综艺节目。对于崔牛会而言,每周三《崔牛8点半》就是有内容的节目,其余的时间,大家可以探讨其它的话题,可以发骚,可以求安慰,可以无底线。但是不分享则不分享,一旦分享必须是干货,保持了探讨的尖锐和犀利,探讨时理性,娱乐时感性;五是,开放合作,不要犯红眼病。一群老板在一起,你一定要为他们制造不同的机会线上、线下、单聊等。让他们可以合作起来,让他们可以在平台上有获得。你只要单纯地为他们提供便利就好,不要插足到他们的生意里去,那不是社群要做的事,你需要找到属于你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打他们之间生意的主意;六是,传播有界限。有些内容是要有界线的,比如这群人在一起聊就无所谓,如果放在朋友圈或者别的地方就显得不合适。这样才能让他们就像在自家的客厅里会客一样可以畅谈。如果你的传播分寸没有把握好,那对社群里的成员是极大的伤害。最后归结到张老师下面的文章上“社群不是你的”,高度认同。社群一定是大家的,我段时间一直有人问我:“你现在到底在干嘛,聚了那么一大群人?”我的回答都是:“玩,和大家一起玩。我把崔牛会比作成一个高档小区,这里面住满了企业云服务的创始人,而我就像是物业,给大家提供周到的服务,让大家享受回家的自由,放松,为大家提供周到且贴身的服务,这是就我要干的。”--------------以下是张西振的文章----------------刚刚看了几个“互联网思维”旗手级的人物在一个论坛上倡导“品牌社群”,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的一段轶事。会上一位媒体大亨非常仰慕Facebook的年轻创始人扎克伯格,向他请教成功秘诀。他问扎克伯格:我们公司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像你们那样的社群?扎克伯格回答他:你们不能拥有一个社群。会后,扎克伯格解释说,这位大亨的问题问错了,任何公司都不能拥有一个社群,社群不是你们的,社群是社群成员的,它就在哪里,社群成员都在做他们想做的事。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问自己可以帮助社群把哪一件事做的更好?从“品牌社群”这个概念所透出来的思维方式来看,所谓“互联网思维”的“革命精神”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可以说还相当“传统”,没有跳出企业中心的藩篱,顶多是一种比较时髦的网络营销而已。社群不是你的!这是每一个服务于社群的人所必须牢记的根本认知。社群是成员们生活的地方,不是那家公司的私有财产,它必须与这个群体的生活息息相关,才有可能吸引其成员留在这个社群里。如果以为做社群是公司网络营销的一个低成本的、方便的手段,那就太一厢情了。换个角度来看,加入“品牌社群”的确能够吸引并留住其成员,那么,一个人需要加入多少个“品牌社群”才行呢?那么多企业都在做“品牌社群”,都在向“自己的”社群里拉人,是不是又是一场新的广告标王大战、新的眼球大战、新的渠道大战呢?这与沿街一溜小店的店主站在店门口招呼顾客又有什么区别呢?(更低级的比喻就不写成文字了,你懂的)其低成本和方便快捷等“好处”是不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很快消失呢?那么,你们这个“互联网思维”与奥格威相比又有什么高明之处呢?旗手们已经开始把社群与宗教相互类比了,但是他们是否想到,在鱼龙混杂的“品牌社群”中,你想让消费者同时信仰几种“宗教”呢?当几个“上帝”在打架的时候,信徒们该帮谁呢?在批评“互联网思维”的声音中,多数认为他们的思想太过激进,在我看来,“互联网思维”的致命软肋在于革命性不够。火花无限崔强(cuiqiang197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cuiqiang1978十年间IT世界在变,但关注的CIO人群未变,先后与数百位CIO直接对话,倾听企业IT人最原始的呐喊!我是崔强,期待与你直接沟通!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uiqiang1978十年间IT世界在变,但关注的CIO人群未变,先后与数百位CIO直接对话,倾听企业IT人最原始的呐喊!我是崔强,期待与你直接沟通!&&&&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向你高呼万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