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类产品命名规则信托产品怎么样

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信托投资收益快速下滑 证券类产品锐减
  证券时报记者 胡飞军
  日前,信托行业56家信托公司在银行间市场披露了2016年上半年财报。其中,不乏排名靠前的大型信托公司,如重庆信托、华润信托出现净利“腰斩”情况;同时,另一部分信托公司,如中铁信托、安信信托等业绩大幅增长,挤进行业前十。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信托业公司业绩两极分化加剧的主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上半年受证券市场影响,投资收益和证券类信托产品规模大幅减少,对证券市场依赖程度大的信托公司受到重创;另一方面,行业内对传统业务领域的展业环境判断出现差异,在部分信托公司稳步扩大资产规模的同时,也有部分信托公司选择了收缩业务规模。
  两极分化加剧
  根据中建投创新研究部统计,在银行间市场披露半年报数据的57家信托公司,行业平均净利润4.16亿元;营业收入7.26亿元,其中信托收入5.27亿元,固有业务收入1.99亿元。
  中建投创新研究部研究员葛枫表示,在固有收入大幅缩水拖累下,信托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水平都出现了较大程度下滑,尽管信托收入板块增速相比去年末仅有小幅放缓,但行业两极分化水平却进一步拉大,优胜劣汰效应进一步显现。
  证券时报?信托百佬汇记者注意到,因为信托公司业绩迥异表现,直接导致行业排名出现洗牌。
  根据上半年最新业绩情况统计,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中信信托、安信信托、中融信托、华信信托、华润信托、平安信托、华能信托、中铁信托、山东信托、五矿信托。
  而在今年5月,各家信托公司披露的2015年报显示,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为重庆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华信信托、安信信托、中诚信托、兴业信托、上海信托。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最新榜单中,重庆信托、中诚信托、兴业信托和上海信托均跌出前十名;与此同时,新增的4家公司为华能信托、中铁信托、山东信托和五矿信托。
  财报显示,上半年重庆信托净利润7亿元,同比下降72.85%;中诚信托净利润2.14亿元,同比下降75.08%。此外,华润信托上半年净利润也同比腰斩。
  投资收益快速下滑
  近年来,信托行业对证券市场投资加大,无论是固有业务还是信托业务受证券市场影响的传导性也越来越大。今年上半年,固有业务收入中的投资收益下滑是拖累业绩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从营收结构来看,上半年全行业信托收入占比为72.64%,与去年58%的水平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反弹,但这一反弹更多地来自固有收入的急剧下滑,而非信托收入规模的稳步扩大。
  固有收入方面,上半年出现全面下滑,平均增速从60.05%降至-50.26%,下滑超过110个百分点;从绝对值来看,2016年上半年的平均固有收入水平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
  葛枫表示,信托公司投资收益主要包括证券投资收益和股权投资收益,均与证券市场表现密切相关。
  证券投资方面,由于不少信托公司将证券市场作为固有资金主要投资领域,证券市场波动直接影响市场中固有资金的投资收益情况;而在股权投资方面,由于不少信托公司参股或控股了券商、基金及期货等金融机构,长期股权投资也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因此市场波动直接影响信托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融机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投资收益。
  以华润信托为例,华润信托持有国信证券25.15%的股权和华润元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1%的股权。去年,国信证券给华润信托贡献了35.78亿元的投资收益。然而,今年上半年国信证券净利润仅为26.0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0.21亿元相比出现大幅下滑。
  重庆信托也出现类似情况,重庆信托持有重庆三峡银行、合肥科技农商行和信托业保障基金等金融股权,上半年实现投资收益2.29亿元,同比下降86.83%。
  “其中的逻辑在于,证券市场低迷环境下,长期股权投资规模越大的信托公司,其股权投资的金融机构所受的影响越大,投资收益受到的负面冲击也就越大。”葛枫称。
  不过,葛枫还表示,今年上半年固有业务收入出现全行业普遍大幅下滑,还需要考虑2015年证券市场活跃推升了当年固有收入基数的因素。
  证券类信托骤减
  传统业务收缩
  实际上,信托公司业绩分化加剧,除了受固有业务中投资收益下滑影响,还与信托业务收入中的证券类信托产品锐减,以及部分信托公司应对环境变化采取收缩业务的做法有关。
  葛枫透露,2013年以前,行业内发行的证券类信托数量占比和规模占比都较小,并且与证券市场的表现同步性并不高,但在2013年以后,证券类信托的发行情况与证券市场行情具有很强的同步相关性。
  今年上半年,在证券市场行情出现较大程度恶化的情况下,行业的证券类信托发行急剧萎缩。由于证券类信托的报酬率相对较高,因此过去对此类业务依赖程度较高的信托公司,上半年受到较大影响。
  另外,记者发现,部分信托公司的业务及管理费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信托业务规模收缩。
  例如重庆信托,其2015年上半年的业务及管理费为3.75亿元,而今年上半年仅为0.37亿元,降幅超过90%。
  葛枫认为,业务及管理费是信托公司营业支出中最主要的一项,业务及管理费又包括人力费用、收入相关费用、运营管理费用等方面,其中人力费用占绝大部分,因而可以从侧面衡量信托公司的用人规模或经营规模。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如果业务及管理费用在长期内实现削减,可以反映公司经营效率的提升;但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的下降,就有理由认为这是由公司的经营规模下降造成的,而信托公司经营规模的下降首当其冲又体现为信托业务的收缩。因此,业务及管理费的快速下降,可以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信托公司对信托业务的收缩程度。
  对于营收支出大幅下滑原因,重庆信托称,一是金融服务业从日实行“营改增”,增值税不再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核算;二是2015年上半年公司已完成全年利润目标,按董事会决议计提了职工薪酬,而本年上半年未达到年初董事会下达的全年利润目标,因而本年暂未计提。
  葛枫表示,面对传统领域展业空间的收窄,一部分信托公司主动收缩了资产管理规模,而另一部分信托公司则在加强业务风险把控、增强主动管理能力的同时,在多个领域稳步开展信托业务,因而行业内信托业务开展情况的差异有所加大,信托收入的两极分化程度不断加剧。
(责任编辑: HF008)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信托投资收益快速下滑 证券类产品锐减》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7x24小时客服热线
400-664-4881
您当前的位置: >
债券类信托产品好还是证券类信托产品好
证券类信托产品(阳光私募)和那些私募基金比,则具有合法性和更高的资金安全性优势。如证券类信托规定,客户的投资资金由银行托管,投资经理只有在盈利情况下才可以支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等。
据专家介绍,买证券和我们自己炒股、炒期货相比,具有专业理财的优势。尤其是证券产品(阳光私募)中的投资经理,大多都是原来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而证券类产品和公募证券基金比,具有更合理的业绩奖励机制和更灵活的投资策略等优势。如:规定盈利部分的20%为投资经理的管理费,若亏损,投资经理没有收入;没有仓位比例限制,行情不好是可以空仓等。
证券类信托产品(阳光私募)和那些私募基金比,则具有合法性和更高的资金安全性优势。如证券类信托规定,客户的投资资金由银行托管,投资经理只有在盈利情况下才可以支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等。
以上是关于&债券类信托产品好还是证券类信托产品好&的全部内容,了解更多的理财知识敬请关注。
(金投原油: 原油暴跌,抓住十年难遇的抄底时机,操作建议即时推送,短线收益高达50%,输入手机号免费获取!)
如您有疑问,随时拨打金投网顾问热线:400-664-4881
金投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投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7x24小时咨询热线
400-664-4881
金投网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了解金投网最新动态,掌握第一手金融理财资讯。关于证券公司自营&现金能否购买信托产品的问题
根据号《关于规范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关联业务的监管指引》规定,证券公司只能买卖非定向信托产品。&
根据号关于《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审批暂行规定》第四条适用问题的答复意见,证券公司进行现金管理的投资对象限于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的证券。&
根据2011年6月后的《关于证券公司证券自营业务投资范围及有关事项的规定》起草说明,规定证券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从事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结构性(分层型)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交易。&
从以上的法律法规看来,证券公司自营现金只能购买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强的非定向信托产品,可以设立子公司从事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结构性(分层型)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交易。
根据2006年《关于规范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关联业务的监管指引》,按规定对证券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在计算净资本时按80%的比例进行扣减,为体现政策导向,对证券公司购买的关联方信托产品,在计算净资本时应全部扣减。&
根据2011年的《证券公司风险指标监管报表编报指引第2号》规定,信托产品投资由中国证监会按其评级、期限以及担保等情况确定其风险调整扣减比例。目前按80%的比例进行风险调整。信托产品在计算净资本时扣减比例为80%,风险准备为20%。&
综上,证券公司在计算净资本时,信托产品的扣减比例为80%,风险准备为20%。
根据2008年的《关于修改〈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的决定》,自营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的合计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0%”。持有一种权益类证券的成本不得超过净资本的30%”。持有一种权益类证券的市值与其总市值的比例不得超过5%,但因包销导致的情形和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2011年的《证券公司风控指标监管报表编报指引第2号》的规定也和上述规定一样。
根据2006年11月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权益类证券:指股票和主要以股票为投资对象的证券类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股票,股票基金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
根据2011年的《证券公司风险指标监管报表编报指引第2号》规定,权益类证券包括: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集合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及证券公司委托基金公司、其他证券公司进行的证券投资(不含购买的证券投资基金、集合理财产品)。&
虽然2006年的法规,权益类证券没有包括信托产品,但在2011年的法规中,权益类证券包括了信托产品,因而权益类产品应该包括信托产品。
从以上的法规表述,可以知道,在控制权益类金融产品的风险时,应该包含信托产品。持有信托产品的成本不得超过净资本的30%,持有信托产品的市值与该信托计划的总市值的比例不得超过5%。&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I am an electrical power engineer...截止发稿时
英镑汇率967.080&日元汇率5.164&欧元汇率758.620&美元汇率621.180&
看着这两周继续水银泻地般的下跌
伴随着是券商和信托的撕逼大战
谁也读不懂监管到底是想怎么样
当然可能他们自己也是边做边看
虽然值得个人庆幸的是
我已不再是证券信托从业人员
但是对于这个我曾经从事并热爱过的岗位
如今却走上了这么一条坎坷之路
对于数以千计的仍然在岗的证券类信托从业人员来说
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证券类信托的兴起
回想十年前
信托刚经历过第六次大整顿
保险等各占一隅的机构
信托虽然几近拥有全能牌照
但缺乏主营强项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依然迷茫
伴随着第一代阳光私募的成长
证券类信托作为信托业所发掘的口应运而生
早期地下私募的运作乱象迭出
阳光私募作为创新的模式急切需要得到发展
发行阳光私募需要产品的载体
但其时证券业刚经历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行径而被严格限制
所以信托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
挺身而出承担起了阳光私募的培育载体
当时业内因为监管导向的不同
在上海银监局监管下的上国投和华宝信托推广的结构化信托
而深圳银监局监管下的深国投和平安信托推广管理型的阳光私募
即后来所说的
上海模式即结构化
由私募基金出资认购劣后份额
普通投资者认购优先份额
这样风险和收益主要由作为劣后的私募来承担
年是大牛市
当年在上国投发行结构化产品的第一批私募基金就迅速得赚到到第一桶金
短短时间内获得了数倍的回报
而普通投资者认购优先份额
在固定收益之外也分享到了浮动收益
优先信托份额成为了一种很好的信托理财产品
深圳模式即非结构化的管理型
信托公司作为通道
由投资者认购私募基金创设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
风险和收益主要由投资者来承担
而私募基金主要收取固定管理费和超额浮动报酬
而深国投和平安信托在
年的牛市中也逐步培育出了赤子之心
淡水泉等等优秀管理型的阳光私募基金公司
良好的发展前景让当时不少优秀的公募基金
券商资管以及民间派纷纷投身于私募基金界
与信托公司合作
借用证券信托产品奠定了第一代阳光私募的基础
证券类信托除了扶持阳光私募的发展
相比于公募基金产品的单一
信托发起设立了很多有特色的证券类产品
主动管理型信托
公募基金也才刚发展
其时的投研能力并不突出
而信托界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投资人才
年的新闻《上国投援手富国基金?》
亿元对富国来说肯定是不少了
现在发行开放式基金经常受到冷遇
但信托计划却异常的火爆
因此不能排除是富国在借上国投助自己一臂之力
上国投完全有实力自己投资于证券市场
没有必要将资金委托给富国基金进行管理
这样还要交一笔基金管理费啊!
放在现在而言
大家很难相信会有信托公司投资强于基金公司的评价
第一代FOF信托产品
当年公募基金作为新生事物
很多客户对于琳琅满目的基金不知如何下手
信托开发了第一代的FOF产品
客户认购基金宝类证券信托
再由信托选择业内优质的公募基金进行投资
虽然FOF存在双重收费等瑕疵
但利用证券信托产品可投多家基金的便利性
为投资者创造了新的理财产品
当时处于牛市
新股异常火爆
所以打新信托应运而生
对于当时舆论有评价这是挖社会主义的墙角
投机倒把的产品
但是这正是信托为满足投资者需求所创设的低风险投资产品
很好地填补了基金和银行理财的盲点
年证券类信托在发挥自身资本市场主动管理能力的同时
也作为阳光私募崛起的载体
可以说是证券信托人才在资本市场上找到了自身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
证券类信托的发展
年的牛市兴起
公募基金的投研实力得到大大增强
作为市场上主流的机构投资者
信托在主动管理方面的优势不再突出
所以信托逐步倾向扶持阳光私募的发展
年的小牛市
也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投身于私募基金
由于证券业依然没有给阳光私募管理人合法地位
所以信托继续作为产品发行的主体
为阳光私募界提供良好服务
在结构化领域
原本是由普通投资者来认购优先份额
银行理财也逐步认识到优先份额与理财资金的匹配
逐步介入到优先资金的供给中
而管理型领域
由于不断的宣传和良好的业绩
客户也逐步正视以证券类信托载体的阳光私募
如目前如日中天的泽熙
当年也是借助山东信托
华润信托等发行前几期产品
说个题外话
对于徐翔如何躲过这次股灾我无法做出评论
但他的产品没有通过做空来增加净值确是真的
因为泽熙前几期成立的产品是在
银监会才发布《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
而且年底华宝信托才作为业内第一家拿到股指期货资格
所以泽熙最早成立的产品是没有带股指期货功能的
除非是后期修改契约
但往往需要全体委托人的同意才能修改信托契约
这样的过程极其麻烦
而且银监会规定多客户的集合类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限制较多
所以泽熙产品应该不是通过做空股指获利
这也从个侧面来看出
其实信托作为阳光私募的载体
曾经是领先的代表
但也由于监管的限制
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股指期货的限制
仅仅只能满足普通阳光私募做部分套保需要
根本无法满足对冲基金的需求
而当年发生的另一件事
其实深远地影响了证券类信托业务的发展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暂停信托公司新开设证券账户的消息在阳光私募圈引起了不小震动
有阳光私募经理称
中登公司此举主要是监管部门为了防止部分信托公司利用多开账户的方式来提高新股中签率
这就意味着
所有的阳光私募和新股申购类的信托产品都不能开设账户
无法进行操作
之前打新股的证券类信托在牛市中火爆发行
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注意
以此为名暂停了证券信托的开户
使得证券类信托的发展大大受阻
月之前资本市场刚经历了一波从
的反弹牛市
私募的良好表现以及对后续牛市的憧憬
阳光私募有很强的发行产品的需求
但信托却因为无法开户而提供新的产品载体
证券类信托一户难求
信托公司将之前未销户的账户以及部分自营账户拿出来
虽然监管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但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却经历了一个相当舒服的日子
因为存量账户有限
所以证券类信托从业人员根本不需要出去跑客户
急着发行产品的阳光私募挤破了信托公司的门槛
一个账户就卖出了上百万的价格
或者收取高达
即便是知名私募理成资产
总经理程义全回忆起当时和信托谈账户的时候
对方开价一个信托账户费一年要
而且未必能拿到
所以信托的证券部只要将存量信托卖出去
就能轻松获得超过千万的收入
日子过得好不潇洒
从业人员的幸福生活背后
其实已经埋下了日后的苦果
高价卖账户导致信托和私募公司的合作已经渐生间隙
证券信托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永远走在监管的前面
第一代伞形信托应运而生
最早的伞形信托的诞生
不是像现在是为了满足配资快速设立账户而生
而是应对当时信托证券账户不足的问题
即便信托公司将之前未销户的账号甚至借自营的部分账号拿来使用
依然满足不了阳光私募的需求
而通过设计伞形信托
将原本的账户作为母伞
下挂各期子信托
分期独立核算
多家阳光私募可以通过发行虚拟子账户
然后将指令集中到一个证券信托账户进行交易
由信托公司内部进行分仓分组合合算
还可以将子信托的净值披露更新
可以说是相当应景的创新
以有限的证券信托账户满足了更多的阳光私募的需求
证券信托从业人员在定向增发领域也研究出了新的策略
由于定向增发是向不超过十名特定客户发行股票
而证监会认为信托背后投资者较多
违背了十名特别客户的限制
年出台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第八条第三款规定
信托公司作为发行对象
只能以自有资金认购
这真的是很可笑的规定
因为若干年后
证监会自己体系下的基金公司和券商资管可以通过发行多客户资管计划参与定向增发
而信托却依然因为
年的规定而不得不以付买路钱给证监体系下的资管公司来获得参与定增的资格
而在这之前
信托从业人员早就摸索出以有限合伙的形式参与定向增发的模式
虽然在合规方面存在瑕疵
但为第一批参与定向增发的阳光私募提供了创新产品之路
虽然后期有公募基金标榜自己是定增王
年就有阳光私募借有限合伙的信托形式发行了一系列的定增指数信托
只是当时遇上熊市
产品业绩受损
而且也没能很好利用股指期货做对冲
所以定增信托发展有限
证券类信托从主动管理逐步向扶持阳光私募以及满足杠杆型客户配资需求
而且这是在证监体系下无法满足私募产品创设以及场内配资方式缺失的背景下
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补充
特别是伞形信托
作为监管体制下的创新产品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了阳光私募的发展
证券类信托的现状
最后的盛宴亦或是新的开始
伴随着证监会在
年放开信托开立证券账户
以及基金子公司
券商资管管制放松
全面介入资本市场导致通道业务竞争的加剧
证券类信托在阳光私募中的竞争力日趋下降
由于可以从事这类通道业务的机构增加
信托公司和基金子公司等等纷纷打起价格战
通道收入迅速下降
结构化产品方面
基金子公司
券商资管为了抢食证券类信托结构化业务
直接以价格战与信托进行竞争
%或者上百万的通道费直接压到
就单项目而言整个通道费用仅仅为几十万
由于银监会对于结构化信托在单票比例等均有限制
而基金子公司不受银监会限制
在单票比例等方面更为宽松
所以很大程度上在结构化上利用低费率以及低风控的优势蚕食信托客户
因为大多数银行这两年配资业务较多
甚至业务操作上比信托更为激进
业内除招行外
其他银行均接受基金子公司的通道
而且尽管银监会规定结构化产品单票
但不少银行主动放宽到
%甚至特别情况下可以单票
在同为银监会监管体系下的部分信托公司无法突破时
银行转而向和基金子公司合作
将这类擦边球的业务交给基金子公司
在这类背景下
信托为了争夺失地
就不得不大力开展伞形信托业务
因为伞形信托对于后台运营效率较高
业内基金子公司还不具备运营的能力
所以伞形信托从原本解决账户有限的问题转而向快速成立标准化产品转变
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劣后客户希望隐藏自身身份
伞形信托不做过多介绍
最近介绍配资时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太多的说明
券商推广收益互换和融资融券这类创新业务
对于结构化配资也是很大的竞争
对于机构来说
通过券商采用收益互换这类
的杠杆产品
资金随借随还
单票上限高
跨市场投资等优势
完全可以秒杀结构化这种
的杠杆产品
通道类产品方面
基金子公司也采用价格战与信托进行竞争
而且信托天生有刚性兑付的需要
尽管是浮动收益不保本的产品
但信托在接这类管理型通道业务时对于私募的把关标准更为严格
基金子公司天生就没有刚性兑付的义务和理念
所以大量吸收通道业务
规模迅速膨胀
而其实对信托来说真正最有挑战的是券商pb托管下的契约型基金
之前曾经有数家信托公司意识到管理型通道业务未来会面临的竞争
利用自身现有的规模优势
与阳光私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以较低的费率成为私募后台运营平台
但契约型基金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冲击力度更大
以一般管理型证券信托为例
通道费千三至千五
加上托管费千一
成本至少在千五以上
绝对价格也在几十万
而券商的契约型基金
一般市价托管+pb运营费各千一共千二
有些券商可以降价到总计千一
绝对价格也在十几万以内
如此的竞争力
让信托哪怕基金子公司都汗颜
通道业务除了价格以外
另一方面就是高效率
之前的信托通道中对投资的限制较多
以股指期货为例
不是每家信托都有股指期货牌照
而且即便信托公司有牌照
股指期货的限制依然多多
但契约型基金对于投资股指期货的限制要宽松的多
以交易软件为例
信托公司普遍采用恒生系统
然后通过开放远程O
客户端口让私募下单
恒生系统底层架构落后
交易效率很差
而契约型基金直接是给到和个人投资者一样的私募交易账户
虽然界面粗糙点
但下单效率还是可以的
以上仅仅是几点
但明显信托通道业务在价格上和效率上都输给了券商pb系统
定向增发方面
原本是信托最早开辟通过设立有限合伙形式参与定向增发的业务
而当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借助政策的红利直接投向于定向增发时
信托层面可以说是毫无优势
甚至需要借道基金子公司参与定向增发
增加了手续和成本
当然这个也是很可笑
证监会原本限制信托参与定增业务的理由就是信托扩大了参与定增的客户数
但当其自身体制内的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发行多客户产品参与定增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没有为信托恢复资格
这个只能说是亲妈和后娘的区别吧
如果不是劣后机构有掩盖身份或者是配资效率问题
大多数定增业务最后也流失到证监体系下的公司
而不用再到信托多此一举
股权质押业务
年前后开展股权质押业务时
作为创新性产品
不但可以赚到几个点的息差
而且市场上有垄断性地位
为客户提供了较好的高收益产品
当然这个也是制度原因
当券商开展场内质押之后
信托可以说是彻底打败
除了少数存量客户外
无论是费率还是效率
都远远不及券商
最多仅仅是因为银行资金想直接接入股权质押业务
去券商资管开立账户需要借助信托通道
或者是在信托层面分级后再投入到场内质押部分
信托也都逐步告别这块业务
打新股业务
其实逻辑和定向增发类似
由于缺乏直接打新的资格
信托层面仅仅只是作为结构化的一环
最终的打新产品投向无非是公募基金或者是基金专户
最早银监会
年允许信托公司申请股指期货资格
是让对冲量化私募可以借助信托从事对冲基金业务
但由于毕竟是银监体系
对于股指期货交易依然有诸多限制
而且业内哪怕是IT技术最为领先的华宝信托
与专业的期货公司以及部分专注交易的基金子公司的系统相比
依然有差距
所以最初有几家对冲量化私募在没有合适的通道情况下采用信托模式
后来逐步转向基金子公司
期货公司等更专注于投资的平台
其实这几年证券类信托走下坡路
业务不断被证监体系下的公司蚕食
并不是说信托出了什么问题
而更多的是对手强大了
不是说证券类信托业务被抢走了
而是几年前是证监体系不能做这些事
所以油水都留给了信托公司
而当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逐步强大起来之后
他们把这些业务又都接回去了
而且证券类信托业务的来源本来就是证券公司
之前是他们自己没法做这块业务
所以转而来寻找信托通道
但当他们自身体系内部可以解决问题时
自然就没有信托什么事了
而且信托不像券商
没有落地营业部
单单靠一些信托经理
所能获得的业务和深耕一线的营业部根本没法比
自然只能逐步衰退了
则是信托公司自身业务的重心变化导致人才的流失
年前在融资类业务崛起前
证券类信托在公司扛大旗
年后房地产信托
地方融资平台信托等业务大放异彩后
信托公司的盈利大头迅速转型这类融资类业务
而依仗的是那些银行系人才和地产系人才
而与此同时
证券信托业务由于竞争逐步激烈以及熊市的影响
在信托公司逐步边缘化
所以相当多的人才跳槽去了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
很多信托公司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的离去
几年后公司甚至找不出来从业两三年以上的证券类信托员工
而当资本市场业务从最基础的通道类
版本向并购等主动管理的
版本升级时
信托又由于刚性兑付的限制
从银行出身的风控委员会很难理解这类业务的风险点
自然无法与券商
基金子公司竞争
而且信托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接触远远没有券商密切
所以只能停留在通道类
业务的红海中厮杀
在如此被动的环境下
证券类信托今年被逼着去做监管套利的产品饮鸩止渴
就是通过homs
伞形信托和带夹层的高杠杆结构化与配资公司
信托公司这类证券类信托做的越大
风险会急剧放大
就好比行情好的时候
如果信托公司能有一把能接homs系统的带夹层的高杠杆伞形信托
相信不用一个月时间规模就能上百亿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
业内在证券业务上最激进的几家信托公司在这次股灾中忙于砍仓清产品
甚至有些产品亏损到了银行的优先本金
股东一怒之下就暂停了所有证券类信托业务
我自己的思考
其实在年初的时候我已经在思考是否还应该在信托从事资本市场业务这件事了
这几年身边有不少朋友已经从信托转向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
券商创新等公司
而且在那边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也许是企业文化吧
毕竟是银监体系的文化
毕竟是刚性兑付的要求
毕竟很多股东方以及风控委员会都是银行体系的
信托越来越不适合从事浮动收益的资本市场业务
也许融资文化才是信托的本源
信托曾经有很强的资本市场文化
年前的信托公司比证券公司更专注于资本市场
但是随着第六次整顿之后
信托也逐步发现自己最适合的是银监体系下的固定收益融资业务
资本市场业务也是更应该让给证监体系下的公司来做
证券类信托在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中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也有段辉煌经历
只是现在需要让给更为合适的选手
对于我们证券信托从业人员来说呢
其实我们也没有离开资本市场
只是说离开信托公司罢了
现在活跃在基金公司
证券公司的人才
之前不也是我们的同事么
只是说信托这个载体未必适合大家了
有的人走的早
有的人走的晚了
但是我们的心依然在资本市场
今年我也离开信托了
我回顾证券类信托的这段历史
写下这篇小文
不是想抱怨监管体制的限制
或者说是公司文化的不合
只是出于对我们证券信托前辈们所创造的黄金年代的缅怀
以及对于证券类信托为中国资本市场所作出贡献的认可
希望在未来我继续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同时
体内流淌着的依然是证券信托业那不断拼搏的创新之血!
证券类信托!
更多信息请点击:
视频:《谈股论金》二次探底近尾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券类理财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