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博物馆是否接受社会组织接受境外捐赠或个人捐赠出资?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国际博物馆日调查:百余家博物馆年获捐藏品不足20次
&&&&&&来源:腾讯网&&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馆(the Palace Museum)   2012年的5月18日为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中国&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南宁举办了《传承文? 强国惠民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成果展》、《吉金华章宝鸡青铜器珍品特展》,并且将揭晓10个免费开放最佳做法项目。同时,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各地博物馆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然而一份关于博物馆接受文物捐赠的小调查显示,北京市对外开放的151家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受文物捐赠次数不超过20次,令人不免对博物馆藏品来源而担忧,也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国有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文物方面的文件,鼓励更多个人或机构能够积极捐出文物珍品,让更广大的民众欣赏到更多的国之瑰宝。  同题报道:  国际博物馆日 多国博物馆免费开放 &  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评选结果揭晓  2012世界博物馆日:盘点全球著名博物馆   各地迎国际博物馆日 单霁翔解读现代博物馆关键   18日是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来说,展出文物的数量只是众多指标中的一个,所占比例不能作为衡量展览水平或管理水平的依据,关键是要看展览的质量。  2012年的5月18日为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谈及今年的主题,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其中最核心部分就是博物馆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承担它的责任。要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现在的社会变革&&》》点击详情  昨天记者获悉,近年来民间收藏很火,而在国外常见的个人藏品捐赠博物馆行为,在本市却是稀罕事:本市151家博物馆,一年获捐藏品还不到20次;故宫10年来,仅接到7位艺术家的藏品捐赠。  此前在一场袁运甫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代表作《长江万里图》的仪式上,该院院长单霁翔透露,这是近10年来,第7位艺术家向故宫捐赠艺术作品。这与众多世大型博物馆接受捐赠藏品数量不可同日而语。  相关阅读:《长江万里图》:一份被故宫珍藏的&使命&  即使是与故宫自身相比,近年来受捐藏品的次数也呈现低迷状态。根据该博物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曾经历过几次明显捐赠高峰:1949年到&文革&前、&文革&时期及&文革&落实政策之后。2000年以后,也曾出现过一个捐赠的小高峰,但近年来捐赠者数量不断减少。  &这种情况在本市并不罕见。&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坦言,本市对外开放的151家博?馆平均每年接受文物捐赠次数不超过20次。  &捐赠人少,主要是因为收藏观念的改变。&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盛世兴收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文物价格涨幅超出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入市&的人更多是投资客,而非收藏者。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藏品更好的去处是拍卖公司、艺术品交易市场,而非博物馆。--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版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
来源:澎湃新闻
  博物馆和捐赠人究竟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庞莱臣后人状告南京博物院侵权一案留给人们的反思。1950年代,苏州潘家后人潘达于慷慨捐赠盂克二鼎成一时美谈。接受捐赠的博物馆回报以其应有的尊重,出面为其解决生活困难,在其百岁寿辰之际为其庆贺。诚如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所言,博物馆接受捐赠要慎重,对待捐赠品要认真。
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潘达于(中)出席
  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是其丰富和完善馆藏所不可或缺的渠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博物馆还没有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收藏家陆续向(未来的)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社会捐赠。
上海博物馆钱币陈列馆中向文物捐赠者表达谢意的铭牌
  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之中,可以看到不少是以文物捐赠者名字命名的专馆,比如暂得楼陶瓷馆,两涂轩书画馆,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馆,杜维善、谭端言旧藏丝路古币专室,施嘉旧藏钱币专室等。上世纪90年代,现在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彼时还作为新馆在建,馆内专门预留了两面姓名墙,从上博建馆以前到迄今为止所有向上海博物馆捐献文物和出资资助新馆建设的捐献者和资助者姓名,从此都留在了上博的这两面墙上。
  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博对待接受捐赠很慎重,对待捐赠品很认真。捐赠品无论出现在什么地方,包括陈列室、举办临时展览、出国展览甚至图书出版都要把捐赠者的姓名标示出来。”上海博物馆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体现对文物捐赠人的尊重。
  “上海博物馆结交了很多收藏家朋友,但是我们从来不主动去邀约别人捐文物。博物馆的举办和经营要获得收藏家的认可,让收藏家觉得他的藏品放在博物馆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才会主动地捐赠。”陈克伦说。
  据陈克伦介绍,上海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期,一个是1950年代初,另一个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1950年代初是因为刚解放,许多收藏家愿意把他们的收藏品交给政府保管。另一个收藏高峰是“文革”结束以后,一些收藏家的文物被抄家,“文革”结束以后,根据国家政策,上海博物馆参与了这些抄家物资的发还,可以说只要是有账可查的全部发还,收藏家及收藏家后人比较感动,这时候就有一批收藏家将他的东西主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他们认为给国家保管比自己保管要好得多。
  上海博物馆在接受文物捐赠方面一直做得很规范,国内外的许多收藏家都愿意选择上海博物馆作为自己藏品的最终归宿,也鲜少出现因为后续权属不清而引发的法律纠纷。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上博形成的接受捐赠的一些做法和规范,比如“捐赠者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捐赠者必须是捐赠物的所有人;捐赠的文物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我们会对所捐赠的文物进行鉴定;捐赠文物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上博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超出这一范围的捐赠一般不接受;对于博物馆已经有的捐赠也不一定会接受”。陈克伦说。
  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捐赠事例比如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潘达于先生,她先后三次将潘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所捐赠文物中包括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书画等共计100多件文物。
  上海博物馆以捐赠者名字命名的专馆――施嘉旧藏钱币专室。
  古钱币收藏家施嘉先生收藏的两千多枚金银币在“文革”中全部被抄家(其本人在“文革”中去世)。“文革”结束后,他的夫人和子女集体决定将抄家返还的金银币悉数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考虑到施嘉先生的钱币藏品成套、成系列,对于补充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很重要,特设了施嘉旧藏钱币专室。
  著名青铜器收藏家李荫轩先生,一直跟上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文革”中抄家,他的藏品全部被抄走,本人也在“文革”中去世。“文革”结束后返回抄家物资,李夫人给上海博物馆写信,表达李先生的生前遗愿,认为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是交由国家保管,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其捐赠的150多件青铜器里面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带铭文的青铜重器。
  民国年间上海瓷器收藏大家胡惠春,1950年代初将他珍藏的数百件文物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对于筹建当时文物基础极为薄弱的上海博物馆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考虑到其捐赠文物的重要性,上海博物馆也在新馆为他的藏品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馆,使其多年收藏终获归宿。
潘达于先生捐赠的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对于这些重要的文物捐赠者,上海博物馆也采取了一贯的帮扶赠策。“施嘉的亲属拒绝任何金钱奖励,只要求把他母亲(施夫人)的医疗责任承担起来,我们也做到了,一直到他夫人在北京去世;李荫轩唯一的儿子定居加拿大,只有李夫人一人生活在上海,她的住房有问题,上博就主动出面帮她借了房子,此后她的生活也一直由上海博物馆来料理,直到她101岁在上海去世,她所有的后事都是由上博办的;潘达于老太太当时捐了大盂鼎、大克鼎,给她的奖金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买飞机,自己生活清贫。随着年龄增大,上博也去关心她的生活,尽可能照顾她的生活,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一直到她去世。逢年过节,有这么几十位对上博有重要贡献的收藏家我们都要去慰问,这是上博延续几十年的做法。”
  上海博物馆善待这些重要文物捐赠者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朱F基总理视察上海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向他汇报了上海博物馆接受文物捐赠的事情,以及对待重要文物捐赠者的一些做法,朱总理就说,他们把自己家里最重要的家当给了国家,那么你们应该代表国家把他们养起来。”陈克伦说。
潘达于先生捐赠的大盂鼎 1950年代划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潘达于捐献青铜重器盂克二鼎始末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这张奖状在潘达于的卧室里挂了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
  日,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盂鼎、大克鼎相聚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这是上海博物馆为祝贺捐献者潘达于百岁寿辰而举办的回顾特展,当天下午5时,身着棕色缎袄,脚穿新绣花鞋的潘达于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上展台,围着栏绳走了大半圈,这是她50年来第一次看到大盂鼎和大克鼎摆放在一起
  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于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献字画九十九件;1957年献字画一百五十件;1959年献一百六十一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
  1963年,她把当年为“攀古楼”青铜器逐个照相存档的380块玻璃底片也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如今这些底片成为研究潘祖荫青铜器收藏最最重要的原始资料。(综合自网络)
(责任编辑:赵本军 UC001)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
我的图书馆
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
博物馆和捐赠人究竟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庞莱臣后人状告博物院侵权一案留给人们的反思。1950年代,苏州潘家后人潘达于慷慨捐赠盂克二鼎成一时美谈。接受捐赠的博物馆回报以其应有的尊重,出面为其解决生活困难,在其百岁寿辰之际为其庆贺。诚如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所言,博物馆接受捐赠要慎重,对待捐赠品要认真。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潘达于(中)出席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是其丰富和完善馆藏所不可或缺的渠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博物馆还没有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收藏家陆续向(未来的)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社会捐赠。上海博物馆钱币陈列馆中向文物捐赠者表达谢意的铭牌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之中,可以看到不少是以文物捐赠者名字命名的专馆,比如暂得楼陶瓷馆,两涂轩书画馆,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馆,杜维善、谭端言旧藏丝路古币专室,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等。上世纪90年代,现在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彼时还作为新馆在建,馆内专门预留了两面姓名墙,从上博建馆以前到迄今为止所有向上海博物馆捐献文物和出资资助新馆建设的捐献者和资助者姓名,从此都留在了上博的这两面墙上。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博对待接受捐赠很慎重,对待捐赠品很认真。捐赠品无论出现在什么地方,包括陈列室、举办临时展览、出国展览甚至图书出版都要把捐赠者的姓名标示出来。”上海博物馆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体现对文物捐赠人的尊重。“上海博物馆结交了很多收藏家朋友,但是我们从来不主动去邀约别人捐文物。博物馆的举办和经营要获得收藏家的认可,让收藏家觉得他的藏品放在博物馆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才会主动地捐赠。”陈克伦说。据陈克伦介绍,上海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期,一个是1950年代初,另一个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1950年代初是因为刚解放,许多收藏家愿意把他们的收藏品交给政府保管。另一个收藏高峰是“文革”结束以后,一些收藏家的文物被抄家,“文革”结束以后,根据国家政策,上海博物馆参与了这些抄家物资的发还,可以说只要是有账可查的全部发还,收藏家及收藏家后人比较感动,这时候就有一批收藏家将他的东西主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他们认为给国家保管比自己保管要好得多。上海博物馆在接受文物捐赠方面一直做得很规范,国内外的许多收藏家都愿意选择上海博物馆作为自己藏品的最终归宿,也鲜少出现因为后续权属不清而引发的法律纠纷。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上博形成的接受捐赠的一些做法和规范,比如“捐赠者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捐赠者必须是捐赠物的所有人;捐赠的文物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我们会对所捐赠的文物进行鉴定;捐赠文物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上博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超出这一范围的捐赠一般不接受;对于博物馆已经有的捐赠也不一定会接受”。陈克伦说。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捐赠事例比如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潘达于先生,她先后三次将潘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所捐赠文物中包括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书画等共计100多件文物。上海博物馆以捐赠者名字命名的专馆——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古钱币收藏家施嘉幹先生收藏的两千多枚金银币在“文革”中全部被抄家(其本人在“文革”中去世)。“文革”结束后,他的夫人和子女集体决定将抄家返还的金银币悉数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考虑到施嘉幹先生的钱币藏品成套、成系列,对于补充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很重要,特设了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著名青铜器收藏家李荫轩先生,一直跟上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文革”中抄家,他的藏品全部被抄走,本人也在“文革”中去世。“文革”结束后返回抄家物资,李夫人给上海博物馆写信,表达李先生的生前遗愿,认为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是交由国家保管,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其捐赠的150多件青铜器里面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带铭文的青铜重器。民国年间上海瓷器收藏大家胡惠春,1950年代初将他珍藏的数百件文物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对于筹建当时文物基础极为薄弱的上海博物馆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考虑到其捐赠文物的重要性,上海博物馆也在新馆为他的藏品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馆,使其多年收藏终获归宿。潘达于先生捐赠的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对于这些重要的文物捐赠者,上海博物馆也采取了一贯的帮扶赠策。“施嘉幹的亲属拒绝任何金钱奖励,只要求把他母亲(施夫人)的医疗责任承担起来,我们也做到了,一直到他夫人在北京去世;李荫轩唯一的儿子定居加拿大,只有李夫人一人生活在上海,她的住房有问题,上博就主动出面帮她借了房子,此后她的生活也一直由上海博物馆来料理,直到她101岁在上海去世,她所有的后事都是由上博办的;潘达于老太太当时捐了大盂鼎、大克鼎,给她的奖金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买飞机,自己生活清贫。随着年龄增大,上博也去关心她的生活,尽可能照顾她的生活,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一直到她去世。逢年过节,有这么几十位对上博有重要贡献的收藏家我们都要去慰问,这是上博延续几十年的做法。”上海博物馆善待这些重要文物捐赠者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总理视察上海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向他汇报了上海博物馆接受文物捐赠的事情,以及对待重要文物捐赠者的一些做法,朱总理就说,他们把自己家里最重要的家当给了国家,那么你们应该代表国家把他们养起来。”陈克伦说。潘达于先生捐赠的大盂鼎1950年代划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链接潘达于捐献青铜重器盂克二鼎始末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这张奖状在潘达于的卧室里挂了50年。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日,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盂鼎、大克鼎相聚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这是上海博物馆为祝贺捐献者潘达于百岁寿辰而举办的回顾特展,当天下午5时,身着棕色缎袄,脚穿新绣花鞋的潘达于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上展台,围着栏绳走了大半圈,这是她50年来第一次看到大盂鼎和大克鼎摆放在一起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于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献字画九十九件;1957年献字画一百五十件;1959年献一百六十一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名胜图册》等。1963年,她把当年为“攀古楼”青铜器逐个照相存档的380块玻璃底片也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如今这些底片成为研究潘祖荫青铜器收藏最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_网易新闻
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
博物馆和捐赠人究竟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庞莱臣后人状告南京博物院侵权一案留给人们的反思。1950年代,苏州潘家后人潘达于慷慨捐赠盂克二鼎成一时美谈。接受捐赠的博物馆回报以其应有的尊重,出面为其解决生活困难,在其百岁寿辰之际为其庆贺。诚如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所言,博物馆接受捐赠要慎重,对待捐赠品要认真。2004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潘达于(中)出席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是其丰富和完善馆藏所不可或缺的渠道。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博物馆还没有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收藏家陆续向(未来的)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部分是来源于社会捐赠。上海博物馆钱币陈列馆中向文物捐赠者表达谢意的铭牌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之中,可以看到不少是以文物捐赠者名字命名的专馆,比如暂得楼陶瓷馆,两涂轩书画馆,庄志宸、庄志刚明清家具馆,杜维善、谭端言旧藏丝路古币专室,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等。上世纪90年代,现在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彼时还作为新馆在建,馆内专门预留了两面姓名墙,从上博建馆以前到迄今为止所有向上海博物馆捐献文物和出资资助新馆建设的捐献者和资助者姓名,从此都留在了上博的这两面墙上。原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博对待接受捐赠很慎重,对待捐赠品很认真。捐赠品无论出现在什么地方,包括陈列室、举办临时展览、出国展览甚至图书出版都要把捐赠者的姓名标示出来。”上海博物馆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体现对文物捐赠人的尊重。“上海博物馆结交了很多收藏家朋友,但是我们从来不主动去邀约别人捐文物。博物馆的举办和经营要获得收藏家的认可,让收藏家觉得他的藏品放在博物馆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才会主动地捐赠。”陈克伦说。据陈克伦介绍,上海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主要集中在两个高峰期,一个是1950年代初,另一个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1950年代初是因为刚解放,许多收藏家愿意把他们的收藏品交给政府保管。另一个收藏高峰是“文革”结束以后,一些收藏家的文物被抄家,“文革”结束以后,根据国家政策,上海博物馆参与了这些抄家物资的发还,可以说只要是有账可查的全部发还,收藏家及收藏家后人比较感动,这时候就有一批收藏家将他的东西主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他们认为给国家保管比自己保管要好得多。上海博物馆在接受文物捐赠方面一直做得很规范,国内外的许多收藏家都愿意选择上海博物馆作为自己藏品的最终归宿,也鲜少出现因为后续权属不清而引发的法律纠纷。这得益于长期以来上博形成的接受捐赠的一些做法和规范,比如“捐赠者必须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捐赠者必须是捐赠物的所有人;捐赠的文物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我们会对所捐赠的文物进行鉴定;捐赠文物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上博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超出这一范围的捐赠一般不接受;对于博物馆已经有的捐赠也不一定会接受”。陈克伦说。其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捐赠事例比如苏州名门潘世恩、潘祖荫之后潘达于先生,她先后三次将潘家收藏的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所捐赠文物中包括国之重器大盂鼎、大克鼎、书画等共计100多件文物。上海博物馆以捐赠者名字命名的专馆——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古钱币收藏家施嘉幹先生收藏的两千多枚金银币在“文革”中全部被抄家(其本人在“文革”中去世)。“文革”结束后,他的夫人和子女集体决定将抄家返还的金银币悉数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考虑到施嘉幹先生的钱币藏品成套、成系列,对于补充博物馆的陈列内容很重要,特设了施嘉幹旧藏钱币专室。著名青铜器收藏家李荫轩先生,一直跟上博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文革”中抄家,他的藏品全部被抄走,本人也在“文革”中去世。“文革”结束后返回抄家物资,李夫人给上海博物馆写信,表达李先生的生前遗愿,认为这些文物最好的归宿是交由国家保管,无偿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其捐赠的150多件青铜器里面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带铭文的青铜重器。民国年间上海瓷器收藏大家胡惠春,1950年代初将他珍藏的数百件文物捐献给上海博物馆。对于筹建当时文物基础极为薄弱的上海博物馆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考虑到其捐赠文物的重要性,上海博物馆也在新馆为他的藏品开设暂得楼陶瓷陈列专馆,使其多年收藏终获归宿。潘达于先生捐赠的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对于这些重要的文物捐赠者,上海博物馆也采取了一贯的帮扶赠策。“施嘉幹的亲属拒绝任何金钱奖励,只要求把他母亲(施夫人)的医疗责任承担起来,我们也做到了,一直到他夫人在北京去世;李荫轩唯一的儿子定居加拿大,只有李夫人一人生活在上海,她的住房有问题,上博就主动出面帮她借了房子,此后她的生活也一直由上海博物馆来料理,直到她101岁在上海去世,她所有的后事都是由上博办的;潘达于老太太当时捐了大盂鼎、大克鼎,给她的奖金她全部捐给抗美援朝买飞机,自己生活清贫。随着年龄增大,上博也去关心她的生活,尽可能照顾她的生活,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难题,一直到她去世。逢年过节,有这么几十位对上博有重要贡献的收藏家我们都要去慰问,这是上博延续几十年的做法。”上海博物馆善待这些重要文物捐赠者的做法也得到了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朱镕基总理视察上海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向他汇报了上海博物馆接受文物捐赠的事情,以及对待重要文物捐赠者的一些做法,朱总理就说,他们把自己家里最重要的家当给了国家,那么你们应该代表国家把他们养起来。”陈克伦说。潘达于先生捐赠的大盂鼎 1950年代划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链接潘达于捐献青铜重器盂克二鼎始末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这张奖状在潘达于的卧室里挂了50年。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日,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盂鼎、大克鼎相聚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这是上海博物馆为祝贺捐献者潘达于百岁寿辰而举办的回顾特展,当天下午5时,身着棕色缎袄,脚穿新绣花鞋的潘达于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上展台,围着栏绳走了大半圈,这是她50年来第一次看到大盂鼎和大克鼎摆放在一起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于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献字画九十九件;1957年献字画一百五十件;1959年献一百六十一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1963年,她把当年为“攀古楼”青铜器逐个照相存档的380块玻璃底片也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如今这些底片成为研究潘祖荫青铜器收藏最最重要的原始资料。(综合自网络)
(原标题:博物馆怎样正确接受捐赠,如何善待捐赠人士?)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物馆捐赠证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