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品出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产出机制的门槛效应研究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产出机制的门槛效应研究
谢兰云 王维国
Study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Output Mechanism in China
Xie Lanyun & Wang Weiguo
刘慧慧 雷钦礼. [J]. 统计研究, ): 18-24.
刘自敏等. [J]. 统计研究, ): 37-44.
张同斌. [J]. 统计研究, ): 12-20.
卞元超. [J]. 统计研究, ): 43-50.
徐小君. [J]. 统计研究, ): 12-20.
李连友等. [J]. 统计研究, ): 61-65.
蒋翠侠 许启发. [J]. 统计研究, ): 95-101.
杨子晖 赵永亮. [J]. 统计研究, ): 107-112.
刘洪钟等. [J]. 统计研究, ): 29-38.
刘田 谈进. [J]. 统计研究, ): 99-105.
叶小青. [J]. 统计研究, ): 96-103.
王立勇 毕然. [J]. 统计研究, ): 58-65.
乔坤元. [J]. 统计研究, ): 98-106.
刘田. [J]. 统计研究, ): 89-96.
董直庆等. [J]. 统计研究, ): 37-44.
版权所有 & 《统计研究》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月坛南街75号(100826)
电话:010- E-mail:
本系统由设计开发  事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日前共同发布了《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如何看待中国的创新能力?
2016年1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事件 中国论文网 /7/view-7571905.htm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日前共同发布了《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国位列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较上一年上升4位。报告也显示,中国在一些指标上如“高等教育入境留学生占比”“GDP/能耗单位”“易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等,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在82项具体评估指标中,中国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识型员工、15岁青少年能力(阅读、数学与科学)评估、公司培训等10项指标中全球居首;在全球性公司研发投入、知识与技术产出、无形资产等方面优势显著。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知识产权是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10个排名全球第一的指标中,专利指标就占了3席。中国不断提升的知识产权质量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海波   中国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增加,同时很多投资也投向了创新机构和组织。中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了创新,创新早就成为五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正确的举措。   ――《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共同主编、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索米特拉?杜塔   中国公司每年的研发支出以20%的速度在增加,而美国公司仅为1%~4%,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充满创新产品和创新想法的国家。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对《报告》中我国的一些优势指标,也应客观看待。比如今年我国有3项专利指标名列榜首,但也要看到,这些都是数量指标,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专利实现“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目标。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朱雪忠   在多方掌声中,中国也需保持清醒。比如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   ――法国《欧洲时报》   创新体制真能“返璞归真”,我们就会发现,人们所期待的,并非中国是否成为了“创新型国家”,而是这个国家的创新为解决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问题做出了多少事情。   ――著名科学记者贾鹤鹏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创新产出
科技时评“十一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从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论文、专利数量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来看,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巨大提升。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都表现出很强的跟进和创新能力,追赶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一些重要科研领域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在一些新的科技竞争制高点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从国际上纷纷出炉的各种创新能力指数来看,中国在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方面的表现令人关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在全球141个国家和经济体中,反映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创新效率”指标,中国位列第一。美国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对年期间40个国家的创新效率进行排名,中国也位列第一。但是这种宏观数据的变化与人们的直观感受之间存在反差,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弱和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往往总是让人容易将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效益和质量进行关联。这个问题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始终处在一个技术追赶的阶段,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曾经是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国际上对我国在工艺创新和流程创新方面的进步给予很高评价,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是相适应的。其次,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的过程。研发投入属于知识投资,技术突破不同于基础设施建设,指望钱投下去很快就能见到成效,那是不切实际的。目前大热的一些新兴技术和产业“火种”早在几十年前就种下了。例如,从1976年到1992年,美国能源部出资9000多万美元,委托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页岩气东部工程”,2006年以后随着水力压裂技术的成熟,才兴起了页岩气的开发热潮。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先进项目研究局资助的3D打印技术取得专利,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步实现了商业化运营。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部署超级计算机的关键技术攻关,历经20多年的艰苦努力,2012年全部采用国产多核处理器的“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才研制成功。正是有了本世纪初电动关键技术研发“三纵三横”的布局,我们目前才能紧紧跟上世界汽车研发和产业化的步伐并有所创新。TD-LTE、第四代核电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也是超前部署、持续创新的结果。第三,在全球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呈现多元化。的确,核心技术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但是对于新兴产业来讲,核心技术只是对企业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的位置产生影响,无法决定产业本身的发展规模,甚至决定不了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技术路径之间存在竞争,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强,大量投入可能换来的是一个失败的方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市场规模、消费需求等因素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幅推进,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了盾构机、地铁列车等重大技术和装备的突破。第四,在产品“模块化”时代,专业化分工高度发展,在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存在着不同的“价值高地”,就看企业如何挖掘。韩国以举国之力打造“全产业链”,在智能手机领域与公司抗衡,纵使如此,软件操作系统和服务也是其明显的竞争“软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了巨大跨越,即使部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别人手中,但我们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工程化配套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如果要等到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高铁、大飞机不知何时才能形成产业规模。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了巨大的产能过剩,表面上看存在投资盲目性,但实质上正是由于光伏产品明显的“模块化”特征,使得产业进入门槛降低,在原料生产、设计、组装等不同的价值链环节都有利可图,才引来各地纷纷上马。而目前决定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市场需求,正是严重的国外市场依赖症才导致了今天的产业发展困局。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有望超过1万亿元,各界对科技投入的产出都很关注。如果我们用评价经济绩效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创新的产出,用“投资少、见效快”的标准来考量科技创新活动,就会造成科学精神不在,学术浮躁不止。近几年研发投入的高速增长,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知识投资和储备。切莫不要忘记,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总体上还是一个“追赶者”,在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中仍旧是一个“爬坡者”,在新兴产业领域我们有望成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我们的科技创新部署和安排必须适应这种角色的需要,这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科技日报》( 一版)
[责任编辑:杜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省会城市科技创新评价详解.docx 2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需要金币:3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一、2015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
2015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是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按照自主创立的GN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翔实的基础资料及大量的调查研究评选而出。
创新城市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以提高城市竞争能力为目标的城市。其特徵是:具备创新意识,积聚创新资源,发挥创新作用,创造创新成果,把创新作为基本驱动力推动城市的发展,高端辐射或引领其所在城市群以及更大范围的其他区域。
《GN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经济创新指数、政治创新指数、科教创新指数、文化创新指数、生态环保创新指数在内的5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指标、123项三级指标组成。*括号内为评分。 深圳(91.58)
深圳能够持久的保持它的创新力有四个重要的原因。创新文化特别是移民文化让深圳人“敢于冒险、崇尚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开放的市场机制使得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从而形成浓烈的竞争氛围;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可以迅速的将创新产业化;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 西安(90.40)
西安依托众多高校院所、军工单位孵化产生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1万多家,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航空基地、西安航天基地多年的创新实践积累了“政策引导、市场配置、产业承载、园区聚集”的西安特色的成果转化模式,也是西安创新力的主要源泉。 苏州(89.29)
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其人才优势正在显现,并逐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外资企业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竞争、示范和促进效应,推动了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外资或合作的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吸引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北京(87.74)
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北京无论是获取国家专利数、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数量,都是全国领先的;第二个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比如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区、示范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条道路。上海(85.19)
体质机制创新是上海创新的核心所在。投资强度极高、土地资源稀缺、环境约束增强,一系列挑战面前,上海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为此,上海在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科技创新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大胆革新;虽然经济增速变缓,但结构变轻、颜色变“绿”、效益变高。杭州(84.53)
杭州地处长三角,又是省会城市,科教资源集聚,人才优势明显;当地政府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帮助。杭州坚持“人才+资本”的孵化器建设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成长提供了优质空间。 天津(83.18)
天津有着底蕴深厚的商道文化,孕育了巨大的创业潜力,作为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加上地处首都门户和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占据天时地利。靠着这份天时地利,近几年,天津着力发展了大约6.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一季度,天津的经济增幅为9.3%,财政收入增长11.5%,能够实现这样的增长,靠的就是科技型企业的拉动。广州(81.23)
广州作为华南政治经济中心,拥有充足的教育和政府资源。互联网带来的财富神话仍然让创业者保持着热情,这让拥有庞大潜在创业人群的广州充满创新活力。南京(80.13)
南京构建广覆盖、系统化、有特色的创新框架体系,以有“形”的制度体系发掘创新发展竞争优“势”,让创新之“形”转化为发展之“势”。一个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齐全、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正在兴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的雏形初现。武汉(79.46)
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本地的一流大学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储备;实体经济强大:龙头企业是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中小科技企业是创新活力的来源;外资研发集聚:全球性研发中心能够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的氛围。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实体经济强大,外资研发集聚,这是武汉创新的四大优势。注:资料来源于科易网二、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排行出炉东部占据绝对优势8月18日,由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城市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在京发布。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以“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城市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形成了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及专项排名。  评测结果显示,在综合创新能力排在前10位城市如下:  副省级以上城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杭州市、广州市、天津市、南京市、厦门市、大连市、宁波市;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