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财报中读出财务报表造假如何辨别造假

以下是热门股票
销售毛利率
信息管理及电费计量系统
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子设备与系统集成
其他(补充)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公司名称: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97816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7.88元
更名历史:东方电子,ST东方,东方电子,S东方
注册地: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机场路2号
法人代表:丁振华
总经理:林培明
董秘:王清刚
公司网址:
电子信箱:zhengquan@
联系电话:
第三期:如何通过财报识别企业财务舞弊问题?
王延明:如何通过财务报表识别企业财务舞弊  王延明:如何通过财务报表识别企业财务舞弊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财务管理权威专家王延明教授
  8月4日,在蓝鲸传媒主办的“蓝鲸第三期财经记者新闻实战训练营”上,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教授、财务管理权威专家王延明教授,为到场80多名记者,以“以财报分析和财务舞弊”为话题,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财务报表识别企业财务舞弊。
  王延明认为,懂会计的人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懂做会计,会利用会计准则做出报表。
  第二类是懂得如何利用会计准则里边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做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三类是如何利用别人做过的报表,能够读懂里面的内容,和当时这么做的想法是什么。而不是简单告诉我们会计方法改变,为什么要改变,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改变,这是财经记者需要捕捉的,如果这一方面能够有深度的挖掘,会对报道有所助益
  读懂财务报表并建立一个分析框架
  王延明指出,财务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复式记账,二是应计制或者权责发生制。
  所谓的复式记账,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账户反应。举一个例子,男女之间谈恋爱,约会时经常请对方吃饭,在现实当中花钱请你吃顿饭,钱少了就反映出来了,但是做财报的人就不会这么去做,一方面要反映出来钱少了,另外也要反映钱为什么少的,这就是要弄清楚的核心问题。所以,不要认为财务都会按标准方式来做财报。
  记者拿到的财报仅仅只是工具,还需要了解的是做这份财报的人的背后想法,这样再把他的股权关系包括公司结构理清楚,就能够清晰理清要做的这个报道的逻辑主线是什么。而不是告诉读者,存货记价方法改变后对利润的影响是多少,其实这仅仅影响了一个点。
  王延明表示,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对一家企业估值和最终成交值的差别,也会让收购企业获利,此类小手法很多。如果仅仅看报表里面提供的数据,而不去深入的挖掘,就可能会被很多表面现象所迷惑。
  记者在调查一家企业在财务上是否存在舞弊,需要足够充分的证据,这样才能让新闻可信度更高。首先,需要领会的就是复式记账。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应计制止或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中,当期有无收入和费用,和当期有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没有直接关系,财务要做利润很容易。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入流出可以分离,这是财务做假时最基本的手段。
  王延明指出,要了解财务做假的逻辑和核心思路,才能更好地分析财报。每一张报表都是从一个层面告诉我们企业的一个“故事”,每一张报表里面都对于一个企业的情形有不同的表述,看报表某种程度跟看相非常接近。比如资产负债表是在告诉我们,某年某月某一天这个企业“长什么样”。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差错更正对财务造假
  企业年报里的利润是怎么算的?一家企业一年的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营业外收入,在切掉销售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后,就是大概的利润总额。国家再拿走四分之一利润总额的所得税后,剩下的就是企业一年的净利润。
  要注意的是,有利润可能没有现金流,这时就有了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告诉我们资金运作的逻辑,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则告诉我们去年年末到今年年末是怎么变化的。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今年年初到今年年末,去年年末的报表和今年年初的有可能不一样,但也有可能一样,什么情况下不一样?有两个原因,一是会计政策的变更,二是会计差错更正。
  变更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有些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年报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
  王延明表示,有些公司则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在实施新准则前,原准则和制度规定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有五种方法可供选择,在存货价格波动期采用不同方法计价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影响。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相反。
  像很多农林牧渔企业,他们财报做假的比率较高。
  另外,滥用会计差错更正制造盈利。有的公司将补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使会计差错更正产生巨大的“能量”——制造盈利、躲避亏损、逃脱ST的命运、保住再融资的资格。将会计舞弊诠释为会计差错,是借会计差错更正之名行会计舞弊之实。最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痛改前非”,不断“变脸”对外报告;或大题小做,把大错误以不引人注目的小公告(或补充公告)形式公布,以蒙混了事。
  分析财报异常点并串联逻辑获取造假证据
  王延明表示,一份2013年的年报,其中有一个2012年的比较数,拿这个数据和以前已经公布的2012年报的期末数去对比一下,除非有重大的重组并购,若没有什么重大变化,就能看出是年报否有问题。
  不能简单拿许多公司的报表直接对比,要尽可能细化,在相近的公司之间找到参照物和参照系。如何分析一张财报是否有问题?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找异常点,看这家公司的财报是否异常。
  第二,要用一个逻辑把很多异常点串联起来,因为只看零星的异常点,并不能捕捉到财务的想法。
  第三,找到的这些异常点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按照你原有的逻辑去分析并不一定是对的, 因此要找到证据。我们可以从公开的数据当中找到这些证据,如在报表中找到关联交易。进而第四步再推断财务的逻辑。
  从一开始怎么样先捕捉异常,然后找到异常点里面的逻辑,进而要找证据,你所写的每一句话后面都要有证据,不能都是推断,写报道尤其如此。最后再是背后的逻辑,在写报道时,你可以写你的推断,但不能写一定就是这样,除非有法律层面上可以做实的证据。汪秀平:从一个案例揭示记者的法律风险  从一个案例揭示记者的法律风险
  江苏泰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汪秀平
  一、 L公司虚假陈述影响了一个记者的命运
  上市公司L公司的一次虚假陈述影响了一个记者的命运。L公司的财务总监跟记者是好朋友,在2013年某日,财务总监茶余饭后透露一个消息,L公司在2011年10月份上市时可能造假了,当时公司存在从非客户方转入大额资金冲减账面应收款现象。这个记者因为经济比较紧,所以他突发奇想,制定了一个计划。假设这个创业板股票可以做空(我们引用美国的方法引用到这里),这个记者准备做空这个股票,首先掌握造假的一些证据,先提前做空,在必要的时候把消息公布出来。
  这个记者想做空这支股票是需要大量的现金,由于现金不够,他就想了一个馊主意,让L家公司以高于市场价三倍价格来购买他朋友公司库存的芯片,这个交易记者碰到第一个行使风险,这个罪名叫强迫交易罪,由于他没有足够的现金,所以他期待用这种强迫交易的方式。第二如果公司不乐意成交他就索要封口费,掌握一家公司造假,他开出价格,这就是敲诈勒索。L公司董事长得到这个消息之后,他选择了第一个方式,以库存芯片高于市场价格三倍的方式买下来,记者从中获利50万元。接下来他制定一个真正的计划准备做空这支股票,他采取了一个方法不是他自己做的,而是跟一家私募合作。
  3月12日,私募开始了建仓做空,同一天在一些小报纸上公布了L公司财务造假的信息,导致当天股价大跌5.8%。在小媒体公布这个消息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3月21日证监会公布对L公司进行立案调查,3月22日公司股价大跌7.23%。
  由于全国各地媒体纷纷转载,L公司开始绝地反击,以记者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以及操纵证券市场罪向公安局报案。经公安局查清真相,最终以操纵证券市场罪和强迫交易罪将记者逮捕。L公司绝地反击第一点是报案,第二在证监会没有动手之前,以最快的速度做账。我们知道证监会在我们国家上市公司,筹资就是圈钱,在我国造假公司有很多,监管部门一般情况下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般是不会干预的。
  二、L公司审时度势,应对证监会的调查
  由于这个案子比较特殊,记者被抓了起来,群众来信举报非常多,证监会决定对L公司立案调查,按相关法律规定,在日下午收盘时,L公司收到立案调查的通知,L公司按照法律规定,于日在国内指定媒体对证监会立案调查进行了公告,当日该股大跌7.24%。(虚假行为实施日,准备造假那一天是实施日,在全国媒体上公布出来这个叫虚假行为揭露日,自己把财务怎么造假的弄出来公布出来这叫更正日)
  经L公司股东们讨论,决定主动认错。L公司的第一个应对措施,不是选择跟股民打官司,而是主动的要设立赔偿基金,高管一致决定花钱消灾。并在日自爆家丑,承认存在在非客户方卷入大额资金冲减账面应收款并于下一会计期初转出资金等情况,在2011年虚增净利润2278万元。(这一天在法律上叫更正日)并对于总经理给予内部通报批评,对公司财务总监兼董秘停职。
  公司另外还做了另一方面的应对措施。让一名记者写了一篇特稿,主题是L公司怎么样亡羊补牢,如何挂刮骨疗毒,不是故意的,而是一个正常会计差错,是过失行为,他要透露大股东向筹资设立专项补偿资金。当时因为应收款没有到位,没有到位会把别的资金冲抵才会去造假,现在承诺什么,本来这是2011年发生的,到2014年债务人还不把钱打给我,股东来赔偿。
  这记者收了20万写了一篇特稿,构成了受贿罪,收钱写了不是事实的东西,即使是事实,也是涉嫌构成受贿罪。因为他说的这些证据,经调查是假的,真正目的绝不是自我救赎,而是帮L公司应对证监会调查。L公司通过自报家丑、邀请记者写特稿,股票在之后一个月开始反弹。(写特稿是作者自己加进去的,自爆家丑是真实的)
  L公司为应对证监会的调查,专门设立了一个专项补偿基金,这是在资本市场上比较异类的一件事。是大股东直接掏2亿出来设立的一个证券赔偿基金,只要符合条件就把钱给你,不要打官司,这个在我们国家证券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个重大消息公布之后,有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不管怎么样,对于散户,对于股民绝对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因为他自掏腰包2亿。
  5月5日大股东再次公告承诺补偿造假上市成本,股价涨停,证明我们的市场还是非常宽容这样的浪子回头的公司,但是我认为识别他背后不是这样一回事。然后是5月29日,公司实际控制人章某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开始增持本公司股票。6月27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下一阶段在严打内幕交易的同时,证监会将加大对欺诈上市、财务造假、虚假信息披露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使违法者付出高昂的代价。在7月18日证监会例行的通气会上,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L公司此次补偿相关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民事侵权主体主动赔偿机制的首例。而L公司主动赔偿的做法也获得了市场欢迎。
  证券赔偿基金设立之后,管理人是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公司原来是没有的,这个也是证券市场上一件大事,是中国证监会设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机制。在美国,起诉是集团诉讼,大家都受损了,只要一个人起诉就可以了,其他人排队领钱有可以了,在美国的市场那么纯净那么好不是偶然的,只有一个人起诉统统领钱,而我们必须是每一个人都要起诉,如果超过诉讼时效不理你。当时我代理全国150位投资者,本来他们讲,采用共同诉讼,这个是比较简约不行,必须要一个个写诉状,当时造假案件,涉及金额4.2亿,当时全国所有的维权律师,当天发生一个非常好笑的场面,那个起诉状像山一样的,一项一项的对,这个工程量非常大,如果是共同诉讼,只要一张一个就可以解决问题。证监会这个措施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拓宽了散户补救的渠道。
  证券赔偿基金规定,投资者只有对L公司股票的交易具备如下情形之一的, 才属于专项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为适格投资者:
  第一,日起至于日(揭露日)之前,买入该公司股票,且在日及以后因卖出或者持续持有L公司股票而产生亏损的。
  第二,日至日(更正日)之前买入该公司股票且在日及以后已经卖出或者是持续持有该股产生的损失。
  第三,日起至日(更正日)之前买入L公司股票,且在日及以后因卖出或持续持有L公司股票而产生亏损的。
  这个证券赔偿基金赔偿时间是到日之前,如果中小股东符合赔偿义条件不来拿钱就算无效,只能通过仲裁或者是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补偿。
  日这是更正日,先在全国报纸上披露接受了证监会的调查,这是揭露日,在4月27日,把具体的内容公布一下,其中具体的内容,仅仅更正了哪一年的差错,是2011年,所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是法律这么规定的,是可以这样赔偿的,关键是第三个比较另类,日起至日又出一个更正日。这个做一个证券虚假陈述的记者,应该非常敏感,一般的更正日,其实披露造假就可以了,日更正日,前年度是2012年,按照道理前面统一更正就可以了。
  从法律来分析,先分析一下,这样做对股民是有利还是不利?股民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股民是无比高兴。本来股民从日买的股票,然后到这一天之前卖掉的对不起我不赔了,或者在这个之间卖掉的我也不赔了,但是把时间多增加了近一年的时间,这个近一年的时间所有的股民凡是买他股票都可以索赔,这叫做另类,绝对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因为这个更正日只要一次更正就可以了,因为法律跟会计不一样,会计公布2011年会计更正差错,所谓的会计差错,我认为他是故意造假的,公布2011年,之后公布2012年甚至2010年上市公司之前报表都要公布更正,但是法律上不一样只要一次更正就可以了,后面跟他没有关系了。但是这家公司竟然把这一个赔偿的标准时间段延伸多增加一年,有敏锐感的记者朋友一定知道,这家公司是有问题的,因为他做了一个另类的事情。
  三、与诉讼相比,补偿基金异乎寻常之处
  我们来分析一下与诉讼相比,这个补偿基金寻常之处在哪里?第一大大延长赔偿时间段,按照第一个更正日就可以了,但是他多增加一年。第二没有考虑系统性风险,完全照单全收,什么意思?凡是买卖L公司股票所有股民,我都赔偿,这个不正常的,系统性风险的差价减掉,什么是系统性风险呢?
  如果这只股票跟创业板大盘指数一致性下跌,按照过去代理相关诉讼的经验,法院要严重打折的,比如打个比方,有一个股民,他代理赔偿金额是差额100万,把系统性风险考虑进去只算20%,打折80%处理掉。创业板的月K线图,L公司他从这里开始造假,创业板是一路下跌,如果说这个创业板月K线图不是下跌的,而是震荡或者是上涨的,而这个公司却是下跌的,那个差价是要赔的,现在的情况是他们是共振的,都跌,如果是法院判决,顶多判30%不得了,70%去掉,但是这家公司照单全收,只要买我公司股票,只要你赔了我都赔给你,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所以我通过这么一个对比之后,发现问题就比较大。
  加上这个案是拓展的假设部分,及私募基金做空的部分,操纵市场,如果法院审判,这个操纵证券市场的基金,对不起他要需要承担相关的连带责任。
  L公司举措为何如此的异常呢?这就是新闻点所在,如果你了解到证券相关的虚假陈述的相关法规,一看这样公司这样的表现,立即反应这个新闻从哪里下手,第一他怕坐牢,第二大股东原始股解禁表,大股东原始股解禁竟然是日解禁,如果打官司行不行?因为证券虚假官司一打就是2-5年,这么一个公司被这样的官司缠绕会影响他的形象、利润,不利于他的套现。这些都是我推测的,我根据这家公司从公司治理结构完全瘫痪,以及他造假,以及他从原来公司跳槽带走大量的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我就认为这家公司是有问题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表演,真正害怕的就是这个。
  时间点,在2013年就通过全国媒体公布了这个消息,什么消息?他说愿意以自己的钱来补偿,作为一种敏感性的财经新闻,敏感一点会想,公布那一天能不能马上写成一个大篇幅的财经新闻,这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这家公司在2013年5月通过在全国媒体公布,说要设立一个赔偿基金,你们第一反应应该是一个新闻,但是你不好意思写出来,因为他没公布,公布那天,如果你通过一年的准备,我相信你一定会写出非常好的新闻评论出来,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也跟一个记者交流过,第二后面有人做了,都是著名的财经评论家,这个事情发生后好几天才写了评论,而且这个评论不是从正面写的,正是我所推测的反面写的,所以我的推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四、财经记者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以及如何规避法律风险:
  (一)需要掌握的法律知识
  第一 基本的诉讼法知识。有很多记者,将起诉说成上诉;将嫌疑人称为犯罪分子,或者被告人,等等。司法财经记者,还要掌握证据规则,比如有一个人打行政官司,你可以直接采访,你逼他说出有违法的证据,但是一般不一样,因为是行政诉讼法举证责任导致的,他有义务说,但是你他也可以拒绝,这是他的权利,所以举证规则要清楚。刑事诉讼法证据排除规则,只要排除怀疑就不是犯罪,这个也不一样,不像民事诉讼法,只要概率优势证明这个有问题基本就成立了,法律就采纳了,但是刑法不一样,合理怀疑排除掉不是犯罪,这叫无罪推定,目前在我们国家还是理论,但是很重要,基本诉讼法知识。
  第二实体法方面,财税法非常重要,作为财经记者,财税法规要掌握。公司法要掌握,因为我们国家目前其实很多问题都发生在公司治理这一环节,大股东事业有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断给自己将军,没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如果所有的公司一致严格按照股东会、董事会的要求做,很多公司不会出现大问题的,像是公司法的知识应该熟悉,如果你们以后宣传,应该有意识把中国资本市场,包括公司法治理方面作为一个重点,因为中国和他的错误,公司的错误都是来自于决策,为什么决策错误?因为有人创业阶段结束了但是他还是乱做。刚才我讲的是司法解释,证券法的基本知识需要了解,这是基本的东西,只有了解之后才能快速判断新闻点在哪里,比方说如果你懂得我刚才讲的证券虚假程序的司法解释,你马上就可以判断出L公司公布大股东设立赔偿基金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新闻点,而且是一个很大的新闻点,如果你提前一年准备,公布当时马上写一个大型的报道,我保证你会率先被采用。刚才所说的财经评论家,他是事后一个星期才写的,已经晚了一个星期了。如果不掌握一定不敏感,掌握就敏感了,这是实体法的知识。
  (二)规避风险:
  怎么来规避风险呢?这个是比较重要,我认为无论是正面、反面的新闻采访,一定要善于获取并保持原始证据,比如被采访人的签字、照片、视频,你把相关证据保留一段时间认为销毁可以,尤其是反面的报道一定要保留证据,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这是证据的保留、采取。
  认真核实消息来源,比如今天编造一个故事,大家不要当作新闻,这是口述不算数的,如果我口述加上你们的调研证明这家公司是有问题,背后新闻不是为了什么投资者的利益,为了防止自己坐牢、套现,如果我的推测成立的话,还要加上你们的调查。
  总结采访艺术,我想这与任何行业一样,是一辈子的事情。如邵飘萍采访艺术,他是被张作霖杀害的,邵飘萍他是中国报业的先驱,第一铁肩辣手,我为正义狂。第二广泛交友,朋友好多写新闻,这是事实。第三心里控制,我能读懂你的心。第四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做得更好。
  一个好的财经记者成长需要8年的时间,要综合大量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磨炼,然后才能做得更好,除非你不想做这个记者,你只是混饭吃,如果把他作为职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个一定是对的。
  远避刑事风险,实践中常见的罪名有6类,损害商业信誉罪、商品声誉罪、诽谤罪、妨碍公务罪,受贿罪、敲诈勒索罪、强迫交易罪。
  媒界要团结起来,引导社会说真话的风气。不然,如果全社会都喜爱说谎,那么,当一个记者说真话以揭露一个负面现象时候,容易引起报复。孙相绪:做农林牧鱼的公司非常危险  资深投资银行从业人员 孙相绪:做农林牧鱼的公司,非常危险
  用投行项目净值调查方法做记者调研
  孙相绪: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跟大家分享IPO财务以及案例。
  首先,先介绍几个常见的案例,主要是从其造假手法,媒体报道的线索来给大家做一个分析。第二,结合我们在做项目净值调查过程当中使用的一些方法,我觉得这些方法对于记者做调研也是有一些帮助的。
  首先介绍几个案例,新大地,这是几年前就在我们的媒体上,在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反响,这家企业是做油茶苗的,就是做农林牧鱼的公司,非常危险,他是做油茶苗的推广、培育、深加工、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公司,是属于全产业链。这家公司是2012年4月份招股书披露,到终止审查2012年7月份,时间非常短,只有3个月,我们看这家公司怎么去玩财务游戏的?
  媒体质疑几个方面,首先是毛利率,从招股书披露来看,年毛利率60%,43%,36%,和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毛利率高得惊人,我们顺着这条线往下查,查到底是真还是假的,,,正常的毛利率不会相差这么多的。
  第二,产能。做油茶苗的公司,江西青龙、湖南金浩,和他做的产品比较相似,他的产能从新大地他的产能从招股书里面披露,每年1500万吨、9千万吨,这几家公司在行业里面都算是比新大地领先的,但是他的产能是远远高于新大地的。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净利润都比新大地低很多。
  第三,品牌。新大地主打品牌叫曼陀神露,这个品牌是从09年-2011年陆续注册,我们知道他卖的东西应该算是一种消费品,所以这个品牌对于消费者来讲是比较重视的,就像我们喝的东西,用的东西,比如洗发水,我们肯定是选择熟悉的品牌,不可能是一个新的品牌,我们很快去接受,这也是一个质疑的方面。
  第四,渠道。招股书中新大地只有一家自经营销售公司,而且是2011年注册,所有的经销商都是在广东省梅州市,就是一些质疑。
  第五,接下来我们会发现他的出厂价有问题,记者朋友从市场上看到他卖的品牌曼陀神露茶油,价格是在24元-27元-42元之间,按照经销商40%的利润空间,大概六折提货价可以推算出来经销商的提货价是16-22元。我们再看招股书怎么披露的?每吨52683元,按照油的密度大概折算一下,销售单价是在24元左右,那么也就是说招股书披露的销售单价是要比市场上的价格有一定差异的,因为我们算是16-22元,招股书披露是24元,这里肯定是存在一定的矛盾。
  这里涉及到商业逻辑的问题,新大地做的产品涉及到加工过程是什么样的?
  首先从油菜籽压榨从菜粕进出有一个出油率,我们只需要对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折算。油菜籽会披露2011年买油菜籽花8573万,按照24%的出油率除一下就可以算出来茶油的成本,成本大概是35721元。另外算销售价格和毛利率,每吨销售价格5万多,和36%的毛利率做折算,可以算出成本是3.3万,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3.3万这个成本是料工费加起来1吨产品的成本,但是原材料的成本就已经高达3.5万,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矛盾。不光是2011年,2009年、2010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按照简单的密度算出来的茶油成本和市场上刚才说的经销商的提货价格同样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记者调查的第二个方面,刚才讲到成本,除了卖曼陀神露之外,还卖有机肥,2011年的销量是9千多吨,有机肥里面的原料,茶粕、茶壳、配料,比例为45:10,这也是招股书披露出来的,按照卖有机肥的销量乘以45%的比例,大概可以算出所需茶粕的数量,算出来大概是4千多吨,但是招股书披露的采购的茶粕数量是118,相差有30几倍,这也是记者朋友调查出来另外一个矛盾的地方。
  我认为所有的IPO的造假都会存在虚假客户的问题,无外乎续假客户的性质,有的是关联方,通过非关联化的方式实现收入,如果做得比较简单,可能就是造假一个客户,把这个客户的公章、合同该做的戏都做全了。新大地前十大客户里面,排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的多多少少都有问题,有的人会问这些怎么发现?我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现在有全国企业基本资料查询,到网站上把披露客户的公司名字一输入,大概可以了解这个客户他的工商资料背景,可以看到这个客户股东情况,客户的法人代表,如果说和我们发行人里面有些信息,大家看上去比较敏感,这里面就存在问题了,就像新大地里面有的客户可能是董秘的关联,有跟会计师的关联,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就是判断这家公司财务上有没有问题,首先来看他的行业,与同行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去对比有没有异常,然后要了解做这个东西有哪些特点,就像我们所说的出油率,里面的几道工序,只有对行业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财务数据判断这里是否存在矛盾的地方。接着去调查他的客户有没有问题,还有经销商、大众消费品,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比对,他说一年的产能是2千万吨,怎么证明呢?他用的水电是不是能和这样的产能相配比。
  案例二:
  从2012年9月份被湖南证监局调查到2013年5月份证监会处罚,历时9个月。董事长被行政拘留,相关的中介机构基本上损伤也是比较厉害的。是怎么玩的呢?
  造假的手段虚增收入,2012年的年报来看真实的销售收入只有8千万,之前的报表披露2.7亿,将近1.8亿的收入是假的,怎么出来的?之前提过伪造收入,其实大家可能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把销售收入做全了,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过程。首先账上要平,其次该有的单据要有,就像销售合同,客户的公章要有,发票要开,银行的票据也要有。第三,银行流水也要平,账上银行流水要把这笔钱倒出来或者是倒出去账上要有反应。你的商品出库,这涉及到商品不出库的话,会计师去盘点就露馅了,所以虚增收入有很多奥妙,如果想做得没有破绽,可能还要涉及到税务部门的配合,你要为你的虚增收入买单要交税。
  五大客户,湖南傻牛食品,最后调查已经停产很多年,东莞粮油企业,有什么特点呢?所谓的带招股书里面披露自己多牛逼,大家看到的客户没有一家是大家认识的,除了小厂就是一些小店,从这个细节可以大概推断出来他可能存在问题。
  伪造的合同,账做出来了,库存也转移走了,你得有合同,其实虚构合同也是我个人认为在我们投行做核查比较难的事情,如果这个合同公章是伪造的,合同也是拿来看的,真是签了,很难判断真假,讲到这里就想到去年我们接触到的一个项目,当时我们去财务核查的时候,这家公司表面上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前几大客户都是中移动、联通这些国字号的企业,但有一些排在第四第五的,都是一些深圳的小厂,实际上后来我发现他就是经销商这些厂,我们就顺着他这几个小的经销商的销售合同往下查,发现什么问题呢?这些合同都很新,而且合同有不同,一般合同上面会有甲乙双方的住址,我发现明明这家公司在2012年搬了新家,但是合同上面的住址还是老的。这些合同在2011年签好,空了一些数据出来,留在上市公司处,需要业绩的时候,再把它冲上去。可他们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地址把他们出卖了,我只是举一个例子,合同上有很多细节都可能是一些破绽。
  这几家假的合同,最后记者找他们的老板或者是老板娘核实基本都是假的。
  虚增1.8亿的收入是怎么做出来的
  会计的基础,资产=负债+权益,这个时候收入要做上去,无外乎是两种方法,一个是资产上去,另外是负债下来,负债下来了,无外乎是有一些费用,更多是虚增资产,绿大地、蓝田,大家虚增资产更多是应收账款,操作上比较简单,这笔假收入没收回来挂在应收账款上。这个案子比较特殊,他是从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走账,在建工程利用募集资金去说我在建工程做了什么,这个东西很难查,比如造一个厂房,究竟花了多少钱说不好,预付款也是一样,通过这两个把资产给膨胀起来,对应收入就出来了。
  虚构假象,上市前在各大超市铺货造假象。
  两条线索:
  1、整个农业行业实际的利润都是比较薄的,尤其是毛利率,整体毛利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这家公司保持20%-30%的毛利率有些不合理。
  2、财务指标分析,我们把财务数据拎出来发现一个问题,高存货低周转,存货总量很大,周转率很低,说明存货有可能里面是一些用来虚增收入,报告期里面的存货周转率1.71、1.46、1.53,实际上是要比整个行业低将近1倍,所以从财务指标可以看出来他存在一些异常。
  为什么说预付款即使不庞大也存在问题?因为是农业,预付款无外乎是从采购商、供应商那里拿到货付给供应商这是预付款,但是农业有一个行业特点,更多是现金交易,因为跟农户之间更多现金交易,所以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预付款。
  在建工程,如果会计师在当时能够实际盘点在建工程的话,肯定会发现一些问题,真实的账面余额1.8亿,通过一些审批手段应该是可以发现这里的问题。
  秦宝牧业,2012年7月IPO通过,但是很不幸2013年5月份的时候财务专项说它死掉,终止发行了。
  首先,是同行业利润的比较。
  这家公司和秦宝牧业做的东西很像,都是养猪的,但是他从2009年到2011年是V字型的,但秦宝牧业始终处于高位,这家公司的屠宰量是在3万头以上,比秦宝牧业屠宰量要高50%,我们知道像是养猪的行业规模效应,规模越大,对于一些固定费用摊薄越多,肯定是规模上去了,利润就出来了,所以从同行业的利润比较,就简单看出他存在一些异常。
  其次,毛利率飙升。
  年从19%到64%,也是离奇毛利率的飙升,再算一笔账,2011年秦宝牛的出宰量2825头,饲料成本1377万元,每头牛每天的饲料成本是8元。除了基本原材料还有玉米、小麦都是要喂牛的,按照一个简单的配比,每公斤饲料的价格是1.94元,一头牛一天要吃多少?我觉得一头牛最基本的如果养成超市里面卖的肥牛片,雪花牛肉,大概是10公斤以上,一头牛一天要吃的成本是20元,跟他披露的8元相差非常多,账上的成本肯定是少记了。
  第三,关联公司。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问题,有两家公司,披露是注销了,实际上这两家公司实际的控制还是他们秦宝牧业的老总。史文利是秦宝牧业实际控制人,樊碰民跟他是校友关系,这两家所谓注销掉的关联公司,通过高价从秦宝牧业买产品,在自己店里面,哪怕亏本也好,这样利润全做到秦宝牧业里面去了,收入全出来,一种内部关联交易。作为投行人员来讲,就怕这种,因为你查不到,这种校友关系,又不是说实际控制人的亲属,包括是他的老婆还是爸妈,哪怕是旁系的也好,起码可以查到根源,如果是校友的话,你说不清楚,如果是把整套戏做全套,真想查清楚是比较困难。
  五大客户,哈尔滨某批发部,去查根本没有。自然人,一年卖1300万元的牛肉。北京什么食品商行,所以有的时候需要记者朋友们去到这些所谓的客户现场调研,就会发现几个平方米的店一年怎么可以买几千万的货。还有世联食品,说是以前的高管。
  秦宝牧业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以后做投行做项目,不光要会法律,不光要会财务,更要懂养猪。
  案例三:天能科技
  2012年2月披露招股书,终止IPO审核很快2个月,这几个案例都是很快,从披露到被记者抓出来到自己承认错误,甚至到后面被处罚,一般不会超过半年的,我们来看他是怎么造假的。
  招股书披露,2011年发行人营业收入保持增长态势,月营业收入较2010年全年增长4815万元。他是做太阳能,整个行业不景气他怎么能保持高增长。月光伏系统应用项目,应县道路亮化工程销售金额4400万元,位列第一,记者去应县调查发现这个项目根本就没有竣工,确认4400万的收入。同样的道理,金沙植物园第一第二期销售3千多万位列第二也是没有竣工。公司已完成单晶硅,电池片,都是太阳能的东西,实际上调研结果是什么样的?所谓的太原高新区电站项目就是建在公司大门口的,也没有投入使用。所谓的公共卫生间屋顶太阳能发电工程,整个太原高新区只有一个。所谓的长风街路牌工程,总共也只发现一个,汾河量化工程,记者压根就没找到。刚才说到这几个东西,包括前一页PPT里面提到的,我觉得这些东西实际上不光是要靠中介机构去调查,有的时候需要记者朋友们睁大眼睛跟我们一起形成一个监督的环境。
  上方案例的启示
  第一,关注行业的发展,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单家公司保持很高的增长,那么肯定是有问题的。
  第二,一种非常有魅力的会计处理方法完工百分比法。
  天能科技就是利用完工百分比法,他没有竣工的同样去确认收入,实际上这也是在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的一种情况,实地考察工程项目,尤其是对于工程项目类的公司,他没有存货,他的存货就是零部件,但是他是要到对方的项目现象施工才能看到这些东西,所以会计师在做盘点,投行做核查也好,可能有的时候要到现场去看这些工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目了然这个公司的真实情况就出来了。收入确认与合同的约定,工程的进度是否一致,是否符合确认的条件。
  除了刚才提到的几个IPO造假的案例,我们熟悉的A股上市公司,比如银广厦、蓝田,通过一些虚假的客户、合同,银行单据等。说到银行流水,最怕上市公司串通银行搞假的银行流水,真的没有办法查,最后有些案例是怎么查出来的呢?证监会用行政手段直接找到银行的上层,把真实的银行流水调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单靠我们是比较困难的。包括在境外上市的中资公司,这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案例。
  干货分享:做项目净值调查过程当中用到的技术手段
  常见的造假手段:
  第一,虚构合同。客户虚增收入。
  第二,销售给形式上的非关联方虚增收入。就像我跟王教授之间,我卖一批货给王教授,私下里把钱倒给王教授,他再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倒回给公司。
  第三,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提前确认,刚才王教授在第一个案例里面给我们说到的他考虑到所得税的影响,把收入推迟确认。
  第四,销售渠道调节确认收入的时点。有些销售公司,他的销售模式可能是经销商,他自己也有自己的销售公司,但是卖得比较少,大多数都是通过经销商,这个时候到年底没有利润,就到经销商铺货,把货卖给经销商,这样收入出来,利润也出来。但是有一点经销商那里铺货,如果见不到最终客户,可能会计师这笔账要调回去。
  第五,预收账款调节收入,像是海尔的例子,不确认收入,但是这笔钱收出来先放到预收账款里面。
  第六,少积成本压缩费用,调整会计政策,少计折旧。我觉得后面这几个还是性质没有那么恶劣,最多算是利用允许的会计政策去做一些财务上面的考虑、计划,上面就涉及到造假的问题了。
  怎么查?先查收入,收入无外乎是看利润表,先看收入再看利润,首先看有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比如一个公司招股书拿来看它如果呈V字型或者是高速的增长,这个时候大家就要想一想他有没有问题,尤其是对比分析和同行业公司的不同,和公司自己的历年销售情况做对比,像是、新大地,把他的毛利率拉出来跟同行业一比就知道他明显的偏高,如果是正常的偏高可以理解,如果是明显的偏高就要找原因,看这个是真实的偏高还是虚假做出来的偏高。销售合同,我们会查他的销售合同是不是有伪造的合同,伪造的签章。
  案例:一份企业询证函
  有一天,我们拿到一份企业询证函,感觉有点奇怪,对方是一家上市公司,这个章写某某股份有限公司,一个五角星的章,记者朋友能想到有什么问题吗?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种上市公司是不可能在询证函上面盖他的公章,一般都是盖财务转用章,合同遇到大的上市公司,比如国字号是不能盖公章都是财务专用章。
  第二,一般股份公司,尤其是最近几年顺利的公司,即使是公章都有编号的,如果只是一个章上面写了某某股份公司一个五角星,这个章肯定是有问题的,后来顺着这封询证函去查发现就是有问题,而且还没有通过这家上市公司去找,而是通过这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通过无形资产这个科目把收入调平。刚刚说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地址,合同上的细节,还有关注章,这些都是在平时积累的一些经验。
  关注他的客户,首先来看他主要的客户,包括是否有一些变化,如果是一家成熟的公司,销售客户应该是比较稳定的,起码前十大客户里面有5-6家应该都会出现在报告期里面每一年前几大客户里面,如果这个客户今年有明年没有,后年又出来了,很有可能就是给他倒账的。另外也要看是否是关联方,新大地的案例,这样的产能能不能维持他这样的高收入高销售,看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否膨胀起来,有没有合理的解释。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通过应收账款造假比较少,因为比较容易被发现。看他的销售模式,就像我说的有经销商铺货的情况,这种情况要看他的经销商把这批货拿来有没有真正的卖出去,真正通过经销商卖出去还是在经销商铺货。
  还是那家公司、那家经销商,我后来是怎么查的呢?在百度里面可把这家公司的信息找到,这家经销商的信息找到,可能会有一些什么QQ或者是一些联系电话,因为现在阿里巴巴工厂这些都比较广泛,我找到他们一个联系人的QQ,我加他,我说要买什么,你们这边有多少,我说你们的货是从某某公司进的吗?他说我们每年从他那儿拿多少,一下子就露馅了,他说每年卖给这个经销商是多少,我打听只是多少,那么剩下的去哪了。这是关注收入的几个方面。
  还有收入的确认方式,是否存在像是天能科技到没有确认收入也做进去了,存货有没有大额的变动,还有存货的盘点,再看资金的流动,如果这家公司真的今年缺特别多的利润,需要通过几笔大的合同把利润做出来,这个时候一定反应在银行流水上,如果挂在应收款上,这笔钱没有进公司也没有出去,不反应在银行流水上,如果做全套查银行对账单肯定会看出问题。比如5千万这笔账通过10笔来做,这种比较难查。
  看成本,一个是毛利率,一个是行业的技术特点,新大地就是看成本,原材料的采购和收入和毛利率简单做一些成本的测算,可以发现里面有一些蛛丝马迹,这也是为我们接着往下查提供了线索。成本核算方法,如果要少记成本,无外乎在成本核算上做文章,有些记到费用里面,尤其是一些软件企业,打开报表看到毛利率非常高,一般60%、70%,怎么做出来的呢?就是他把大量的研发费用塞到费用里面造成收入和费用不配比的。
  费用,三大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会看在报告期里面有哪些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贷款去简单测算利息和实际上披露的财务费用有没有重大的出入,还包括计提,是否存在操纵业务的情况。
  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现在大多数的公司,虚构一个公司,基本上这个客户如果是真的话,假的除外,虚构的客户基本上50%以上都是他的一些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情形,表面看跟实际控制人是没有关系,但是像是校友、战友、朋友关系,很难查。
  最后,我觉得资本市场这个环境,实际上是要靠中介机构和媒体朋友一起去净化的。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务报表造假如何辨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