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外资撤离中国了中国的最新相关信息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外企真的在大规模逃离中国吗
近日,手表制造商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关闭,导致千余员工失业,加之之前松下已经表示要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回日本,微软表示将关闭原诺基亚在华的手机工厂……这些新闻引发了人们关于外资逃离潮的担忧:外企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一旦外企大量逃离,中国将有成千上万人失业。那么,外企真的在大规模逃离中国吗?
整体上看,外企外资大规模逃离中国不是事实
无论从新增外企数量还是实际利用外资来看,外资外企都没有逃离中国
近年来对外资大规模逃离中国的担忧并非新鲜事,每当有外企撤离,对外企逃离潮的担忧就会出现。到了今年,因为西铁城、松下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企业,诺基亚也为国人所熟知,所以这种担忧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保7”都议论纷纷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能昭示不好经济兆头的现象格外敏感。但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就会发现外企大规模逃离中国并非事实。
据我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2014年,虽然数量有所波动,我国每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都在2000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虽然也有变化,但总体依旧上升,从2008年的92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195.6亿美元。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去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1280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约3%,外资流入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该机构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亦指出,在全球投资促进机构选出的年最具前景的东道国经济体中,中国仍位居首位。
可见,近年来部分外企、外资撤出中国不仅不能代表外资在中国的经营趋势,更难说得上是“逃离潮”。
招商引资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
大多数欧美企业对中国市场依旧乐观,短期内也不会逃离中国
2月11日,中国美国商会在北京发布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有73%的受访者认为其2014年处在“盈利或大幅盈利”的状态,超过60%的受访者把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虽然他们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有担忧,但仍有近70%的受访者对中国市场展现的盈利潜力持乐观态度。
这和2014年9月发布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的结论基本类似。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是意料之中。中国无法再依赖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能够达到6%-7%,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仍然能保证无限的商机,”伍德克说。“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一个长期且可持续的‘白银时代’,对欧盟商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现代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发展时期。”
既然外商仍然看好在中国的投资前景,近期的部分外企撤离又说明了些什么呢?
部分外资撤离,昭示中国劳动力成本在大幅上升
日企回流是因为在日元持续下跌,中国工人工资成本相对增加
部分日企的回流,原因其实很好理解。近年,日元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不断贬值。在2011年底1元人民币兑换12日元,而到2014年底则可以兑近20日元,短短三年内,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上升60%。以日元向本国出售产品和服务,以人民币支付工资和运营成本,那么在华日企负担自然会加重,利润会减少。把生产线转回国内,自然成为在华日企的一个选择。
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已经优势不再
相对其他币种,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要稳定得多,那么在美国人看来,情况又怎样呢?
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5年外企面临的最大商业挑战中,有61%的企业选择人力成本提升,比2014年的45%高出了15个百分点。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14年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以美国为基准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这表示目前在美国进行生产只比在中国进行生产贵4%。
报告表明,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美国温和的薪酬增长、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未来会选择在美国境内进行生产。
该研究报告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
也许有人会对美国人的说法大惑不解――他们是想说中国工人的工资已经赶上美国工人的工资吗?并非如此。目前,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约为3美元左右,而美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在35美元左右。之所以认为两者成本相近,是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
只不过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因此中国劳动力的相对成本确实在上升。
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显示,墨西哥制造业在成本方面比中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随着服务业蓬勃发展,在中国赚钱仍然是外资外企的不二选择
服务业已经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角
既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那么为什么外资外企还不撤出中国呢?答案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规模化崛起,给外资依然留在中国赚钱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在制造业,外资外企离开中国,不代表放弃中国市场,只要把在他国生产的产品继续放在中国销售就行了。然而,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了,为了降低成本不再把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这依然会对中国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就在于,生产与消费一般在同一个地点完成。要想在中国的服务业市场赚钱,就必须在中国提供服务,而且通常是雇佣中国人来进行服务。换句话说,只要在中国服务业市场赚的钱大于在中国投入的成本,外资就依然愿意留在中国。
事实上,外资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中国服务业,而不再是制造业,已经成为相当明显的趋势。按照官方数据,去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比升至约56%,而传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服务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过去数十年积累的一种释放――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少数富豪越来越舍得消费。按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说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重大调整……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利用外资的服务业,遍布各个领域,包括金融咨询、留学教育、餐饮旅游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着享受高端服务的需求,这些领域也在大量吸纳着人才。
放开准入限制,服务型的外企会更愿意进入中国
在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中,无论在哪个行业,受访企业都认为,市场准入限制是抑制其在华投资能力和意愿的主要因素。
从政策角度看也的确如此,放眼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等种种领域,无不存在对外资的限制,股比比例有限制,经营范围也有限制。这些限制既阻碍了中国人对优质服务的获得,也让本土服务型企业缺少竞争,无法提高服务水平。
在制造业注定走向没落的当下,放开服务业的准入限制正当其时。
提高劳动力成本,让多数劳动者有办法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在于,当整个产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时候,原先的产业工人们,做好准备没有,让产业工人适应这个转变大潮,有关部门责无旁贷。
日本松下集团将向外派中国的员工发放污染津贴
上海食安办确认了肯德基母公司百盛集团
在抗战中,桂系实力非但未曾受损,反而越打越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利用一切机会巩固其在东南
联系电话:010- Email: 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问编辑#
还能输入140字“外资撤离中国”真相|制造业|经济发展_凤凰资讯
“外资撤离中国”真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微软决定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手机生产线……,面对一些这样的现象,有观察者夸大出一幅“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图景,其潜台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长久以来的魅力。
原标题:“外资撤离中国”真相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微软决定逐步关停原诺基亚在华手机生产线……,面对一些这样的现象,有观察者夸大出一幅“外资大举撤离中国”的图景,其潜台词是说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长久以来的魅力。那么,现象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中国还是不是“外资友好型”国度?中国吸引外资的新政策和新机遇是什么?中国真的面临“外资撤离潮”吗?这一连串问题在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引起热议。“中国市场是未来最重要的市场,我们会进行更多投入。 ”东风英菲尼迪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雷说,生产一定要跟着市场走,大部分外企不仅把中国当做生产制造国,也把中国视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8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指出,2014年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下降8%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逆势而上”,增长了1.7%,以1196亿美元的利用外资规模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有抱负的跨国企业怎会忽视中国市场? ”“我们将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未来5年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将扩大10倍。 ”在中国工作生活了30年的韩国希杰集团中国区总裁朴根太说。作为韩国最大的食品企业集团,希杰目前在中国共有87个分公司、19个加工厂、36个办事处,员工1.3万多人。 “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哪个有抱负的跨国企业会忽视中国市场? ”朴根太说。“那些离开中国的外国企业,多属于低成本导向,原来是奔着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另一位研究员王志乐说。他指出,大公司正在思考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如果中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就可能吸引更多高端、更好的投资来。经济“新常态”,中国有哪些新机遇?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吸引了近70位跨国企业CEO前来。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年会的这一主题,意味着什么样的商机?专家指出,总体上,中国利用外资正处于增长的势头,而不是相反。从利用外资的结构上来说,制造业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大幅度增长,这恰恰是跟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相关。外资结构性退出,必然也面临新的结构性机会。李克强总理年初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仍是短板,目前中国公共设施的存量只有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这当中蕴藏着外资可以参与的巨大空间。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还有“互联网+”计划等,也让外资企业感觉到中国制造不仅“远未褪色”,而且又面临一个新的“大融合”机遇。新华社记者 冯雷 韩淼 韩洁(据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90395
播放数:407250
播放数:528062
播放数:646039
48小时点击排行外资制造业撤离中国的可怕后果已显现_中国经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862贴子:
外资制造业撤离中国的可怕后果已显现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僵局才被打破,改革派占据上风,姓资姓社的问题被搁置一边。南巡讲话之后,企业纷至沓来,南下“打工潮”汹涌澎湃,数千万草根阶层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部分人从草根一跃成为亿万身家的老板,很多业务员或蓝领精英甚至可拿到10K以上的月薪。进入2014年,越来越多的头牌外资企业开始加速撤离中国。外资撤离除了撤走巨额投资,这些企业庞大的海外市场也一并带走,中国面临着制造业倒闭潮和失业潮双面夹击的局面,中国人迎来改开后第三次命运大转折。根据有限的数据我们可以预计在年间外资撤离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会在3000亿美元左右,直接面临失业的人口85万,周边下游企业和关联受影响的人员超过1250万.
云南经济旅游底价还能低!?昆明国际旅行社酷暑降温云南经济旅游没有&底线&,买送优惠还预定还有更多惊喜.还想什么?云南经济旅游快打抢购吧!
一:今年计划撤离中国的头牌外企1、日,宣布将在春节前关闭位于北京及东莞的工厂。关闭中国工厂后,设备被转移到越南河内工厂。2、将把立式和生产从中国转移至位于和的工厂。3、夏普计划在工厂和工厂分别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推进回迁。4、日本大金工业公司董事长井上礼之7日表示,计划进一步把投放日本国内市场的家用空调生产从中国迁回位于的工厂。5、预计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等地的工厂。6、、、、船井电机、歌乐、等世界知名企业也纷纷在和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7、通用中国已经在2013年做出决定,不再扩大在中国的产能,将相当一部分新增加的产能和流水线设置在美国本土.
外资撤离、外需崩塌;四座、内需不振,2015年的中国制造业和中国经济,肯定要面临更大挑战。若放任倒闭潮、失业潮引起的流民在神州大地肆虐,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四座大山的压迫下,很多中国人的命运将被改写。
零三年开始大拆大建,零五年成为常态,零八年起房价暴涨,十四年房市失控,二三年房市衰败。楼主觉得怎么样
年日子会更难过,现有工作的别随便跳槽,没工作的赶紧去找份工作,一旦饿得没饭吃了,人就敢去杀人放火和出卖肉体。
我就想问问,公知美分们什么时候起来造反啊?
夏普,松下,大金之类的企业准确说是被中国本土家电品牌挤垮的。肯德基是被麦当劳挤走的,口味和价格比不过麦当劳。
中国的GDP为何华而不实?市场经济看GDP,计划经济看总产量。2015年撑大的中国GDP为何正在剧烈萎缩?中国经济信息不透明,一切数据出自官方,地方统计数字的水份自然就多一些。中国的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的政策型经济,政府可用的调控手段较多,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管制。中国印钞的胆子大,政府随时可以用印钞的手段,通过大规模投资来刺激经济。通过财政税收来搞发展的方式是良性的,能够有效地减少通胀或紧缩。印钞的方式是恶性的,印得太多,就会引起较大的通胀。在中国,政府印钱能建设超级工程,之后像高速公路收费一样把这些钱收回来,这就等于多印出来的钱又逐年收了回来,高消费税也加快了这些钱的收回、周转的速度。这样的经济学就是,印钞造成的货币贬值将大家的钱偷走了一些,又通过高消费税的方式,把因多印钞而给百姓增加的收入榨回来一些。而且,因为这样的腐败体制造成的大量钱财快速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印了这么多钱搞投资,多数人的收入也没有增加多少,没有多少钱可以花,货币在市场中的流通数量就会减少。所以,印这么多钱,物价也不会在短期内大幅上涨,而是在安全的范围内升高。正是这个原因,人民币比能向世界转嫁危机的美元印钞幅度大得多,却没有引起灾难性的通货膨胀。中国2013 年,货币供应量达到110万亿人民币元,我国当年的GDP为57.8万亿。要大规模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印钞之路是必然的。中国过于依赖投资的发展方式对经济的拉动最快,但以投资支撑起来的GDP是会大幅下滑的,也就是没有投资GDP就会缩小。中国制造业投资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是无效投资。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通过短期刺激振奋经济的发展方式,需要无休止地投资,这样的方式不能持续长久。投资可以收费的高速公路和高铁总有饱和的一天。这样的投资结束后都会导致GDP大幅缩小,而目前影响我国经济总量剧烈萎缩的是无效产能。百姓被这样的印钞式投资,榨取得没有多少购买力,消费无法成为中国主要的发展动力,如此撑大的GDP导致中国始终成不了消费大国。
物极必反 经济到顶点自然就会回落
云南经济旅游底价还能低!?昆明国际旅行社酷暑降温云南经济旅游没有&底线&,买送优惠还预定还有更多惊喜.还想什么?云南经济旅游快打抢购吧!
韩日购物游火爆,导致原产中国商品失去竞争力。
烂蛆、臭虫、社会毒瘤、没本事移民赖在中国的饭桶。五毛教育下的失败品,
中国没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原来还有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但是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逐渐丧失,目前可以吸引外资的无非就是广大的消费市场,但外资主要看重的是劳动力和资源,如果没有他们需要的,他们自然会改变投资方向
股市看来是永远冲不破6000点了
主要是中国以60、70后为代表的蠢货太多
关键看改革了。改革方向要对,改革力度要够,改革要落到实处,如果这三样都做到我相信中国也会度过难关,现在的发达国家哪一个经济没有遇到过特大的问题,挺过来就会达到另一个高度
中国经济超高速发展 不是外资企业造成的 前些年就有很多外资企业 把中国企业吞并收购 中国目前最大癌症 经济超高速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
中国是藏富于国的理念,所以,指望国内消费,指望不上,那么以前就是投资,出口。投资是一种赌博,有钱的人越来越少,金字塔的结构,广大的人靠工资吃饭是没资格挤进这个投资的大赌场的。所以,现在人民币贬值,看来是要扔掉投资,靠纸币贬值加大出口,在赚取那点可怜的外汇了。
楼主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但我是外资掌控的人、那我就告诉你为什么我们要撤、我们2017也要说88了、第一、税务问题、我们现在没有任何优势了、第二、工人的工资问题、少了不行、多了赔钱、第三就是社保问题、对年轻的务工人员没有任何吸引、对我们是硬伤。第四、土地问题、太离谱了。我们不是雷锋、我们是要挣钱的、哪怕饱和也行、但是现在政策不管我们的死活、只管业绩、我们的业绩是负数干嘛要给你们做贡献呢?
专制外快速发展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外资撤离,大量的国内不合法的资本逃离,发展几十年全凭官僚资本在拉动,内需就不能提!剩下不出问题才是坏事!沿海地区一定最先出问题
资本有投资就有撤资。 数据表明 外资投入16年整年比15年还是增长了百分之4左右(全世界的投资都在减少``)
官商勾结这么多年。活下来的企业都是和政府有关系的,现在党内清算。全部都是。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您的位置 >
& 罗长远:外资正在撤离中国吗?
罗长远:外资正在撤离中国吗?
一、话题的缘起2012年以来,有关外资撤离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媒体上不时出现“因楼市大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外资工厂关门”之类消息。2016年2月,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曾接受央视专访辟谣,但还是无法消除外界对外资撤离的疑虑。2016年9月,《日本经济新闻》发布消息称,“日本经济界访华团汇总了要求中国改善经营环境的相关建议,要求设立接访窗口,统一处理海外企业撤出中国市场时的手续”。在这些媒体消息背后,真相究竟如何?从官方统计来看,有这样三条信息是比较清晰的:首先,直接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资本和金融账户在2016年上半年的逆差达到1723亿美元,同比扩大37%;其中,第一季度逆差1234亿美元,第二季度逆差488亿美元。在该账户的三个科目中:直接投资首次出现逆差,达到466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顺差608亿美元;证券投资逆差扩大至3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他投资逆差900亿美元,同比收窄53%。直接投资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共同产生了直接投资科目的逆差,与2015年上半年相比,2016年同期直接投资资产增加505亿美元,而直接资产负债则下降569亿美元,其中外商股权投资减少达341亿美元。2016年上半年,中国吸收境外股权投资依然有768亿美元的规模,但却不能忽视直接投资净流入降低的事实。其次,原有直接投资撤离的速度超过了新直接投资进入的速度。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数据,在年期间,新FDI(境外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速年均达到21%,而原有FDI撤离的速度达到39%。在年间,新FDI流入的增速年均达到30%,而原有FDI撤离的速度达到23%。而在年间,新流入FDI的增速年均达到10%,原有FDI撤离的速度则达到47%。2015年上半年,原有FDI撤离继续扩张至560亿美元,同比增长56%。很显然,近年来,原有FDI撤离的速度超过了新FDI进入的速度。在年这五年间,原有FDI撤离的规模占新FDI流入的规模比重一路上扬,从8.18%、10.85%、11.42%、15.46%到23.86%。&第三,主要投资来源地发生变化。根据中国投资指南网(商务部下设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类网站)的信息,2015年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澳门等十大来源地的投资,占整个中国大陆吸纳外资的比重是94%。这十大来源地的投资决定了整个中国大陆吸纳外资规模的走向。利用商务部的资料,我们就2016年和2015年同期的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在月,位居前十的投资来源地是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中国澳门。在月,法国已不在排名中,被卢森堡取而代之。中国台湾、日本和中国澳门的位次发生变化,中国台湾和日本下降至第六位和第七位,而中国澳门则上升至第五位。在直接投资净流入下降的背后,存在着部分国家和地区投资减少甚至撤资的可能。那么,哪些资本离开了中国大陆?哪些减少了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呢?根据外资来源地的分布,我们将针对亚洲、欧盟和美国逐一展开分析。二、亚洲在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十大来源地中,亚洲占六席,它们分别是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下面逐一分析它们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变化情况:1.中国香港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在年期间,从香港流入的FDI,除了在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外,其余时间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达到20%。新设企业在年间骤减,降幅约为34%,这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大陆“两税合一”、新劳动合同法施行等政策变化有关。在2009年之后,每年新设企业维持在1.2-1.3万家的水平。香港特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除了2012年之外,年间香港对内地投资不断增长,2014年达到6379亿港元,同比增长60.72%。如果不考虑离岸金融中心,中国内地长期以来是港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尽管两地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却同时说明近年来香港对内地的FDI维持增长的趋势。(两税合一是指将《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两部法律法规统一成一部所得税法,在税率等方面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编注)广东一直是港资在中国大陆的主要目的地。依据《香港对外直接投资统计》的存量数据,2014年广东吸收的港资占比约为26.2%。随着内地开放的深化,港资流入广东的比例显著下降,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投资力度则不断加大。依据同一份资料,可以发现,服务业是港资在内地的主要投资对象,存量占比约为85%。信息与通讯、地产及商用服务、银行业是重点,占比分别为29.7%、24.1%和14.0%。制造业是新的增长点,2014年约50%的FDI流入制造业,是当年港资骤增的主要原因。截至2014年底,除维京群岛外,中国大陆依旧是港资最重要的目的地,存量占比约40.5%,流量占比高达66%。总地来看,港资并没有规模性地撤离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对港资的吸引力还不能与中国大陆相比。2.中国澳门&依据商务部的流量数据,2013年以来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澳门直接投资的金额持续上升。2015年达到8.9亿美元,同比增长61.65%,进入十大投资来源地之列。月激增近四倍,投资额高达33.5亿美元。依据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截至2015年,澳门对中国大陆累计投资达127.85亿美元,与2014年同比增长近7.4%。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澳资并未规模性地撤离中国大陆,FDI流量继续增加使得存量不断扩大。依据《澳门直接投资统计》,我们发现,与港资相似,澳门企业在内地的直接投资集中在广东,截至2015年底,累计总额达31 澳元,与2014年同比增长1.3%,其中在珠海投资17亿澳元,同比增长3.4%。对深圳和中山的投资分别为11亿澳元和3亿澳元。浙江和上海紧随其后,分别为9亿澳元和0.6亿澳元。粤、浙、沪三省市累计总额的占比高达95%。澳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博彩业,其存量占比高达80%,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和工业。在中国大陆,博彩业为禁止投资领域,因此,可以推测澳门对大陆投资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工业领域。香港、中国大陆和维京群岛是澳资的主要投资目的地,截至2015年,三地吸收的澳资存量,合计占比约为43%,其中内地占17%。在2010年,香港和中国大陆吸收的澳资超过了澳门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额,而2015年的情况则表明,澳企投资正在向其他市场发展,但却并未从香港和中国内地规模性地撤资。3.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一直是台资的主要目的地,近20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远超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不过,根据中国投资指南网的数据,在2012年台资达到峰值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开始不断减少,在年间,金额从52.46亿美元下降至44.1亿美元。月,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金额为29.8亿美元,同比减少16.3%,排名从2015年全年第五跌至第六。台湾“经济部”的统计也显示,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从亿美元下降至亿美元,同比降幅为24.4%。从中国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来看,年间台资存量增速逐年放缓,从5.3%降至2.5%。由此可以判断,尽管台湾企业尚未出现大规模撤资的现象,但是对大陆新增投资却在不断减少。根据台湾“经济部”的统计,台湾企业在大陆的直接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特别是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福建,截至2016年9月,五省市累计金额的占比高达80%,它们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19%、19.22%、15.17%、7.8%和6.27%。就每年的流入量而言,五省市所占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台资逐步向北方和中西部转移,山东、四川、河南和北京成为台湾企业投资的新热点。2010年,台资在大陆的行业分布如下:农业占0.05%;矿业占0.01%;制造业占69.6%;服务业占24.4%。到2016年9月,台资的行业分布如下:农业占0.02%;矿业占0.02%;制造业占52.6%;服务业占43.4%。与2010年相比,到2016年,制造业台资的占比缩水近1/4,而服务业的占比则增加近一倍,其中以金融保险业的贡献率为最高。依据台湾“经济部”的统计,多年来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一直超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降低。在2015年末,对二者的投资规模基本持平,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核准投资金额107.5亿美元,对大陆核准投资金额109.7亿美元。台湾“经济部”统计的存量数据显示,除大陆外,2010年台湾对外投资前十大目的地分别是加勒比英国属地、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越南、百慕大、马来西亚、泰国和荷兰。在2015年,越南、泰国和日本的排名分别提升至第四、六和七位,英国替代荷兰挤进前十。由此可见,台湾的投资正在从中国大陆向其他市场转移,而转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一些发达经济体(如日本和英国)。4.日本&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自2012年达到峰值后,中国实际利用日本直接投资的金额不断减少,在年三年间,FDI流入减速年均达到23.1%。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金额为24.6亿美元,同比减少10.87%,其排名也从2015年全年第五跌至第七。新设企业数从2010年就开始下滑,从1859家一路下滑至643家,缩水近2/3。日本银行国际收支统计也显示,2015年日本对华FDI流量同比降低了3个百分点,2016年继续维持下降趋势,2016年上半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为4599亿日元,同比减少18.60%。尽管两国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差异,但均说明近年来日本对华FDI减少的事实。与中方统计侧重股权资本不同,日方统计的直接投资还包括收益再投资和其他资本,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下降,既反映了股权资本的减少,也反映了已进驻的日本企业业绩增长放缓,留存收益减少。依据日本银行提供的存量数据,截至2015年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477,997亿日元,其中,对前五大目的地的投资同比增长幅度依次为:美国(9.88%)、中国(4.19%)、荷兰(16.75%)、英国(5.33%)和澳大利亚(10.75%)。尽管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其增速远低于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也低于日本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增速(6.35%)。依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企业问卷调查,可以分析日资在华的区域撤离情况。大多数省市的日企撤资户数都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撤离趋势逐渐从东部沿海向中部扩散。广东是日资企业撤离最严重的省市,其次是辽宁与山东。依据这一调查,我们还发现,在华日资企业撤资涉及的行业面逐渐扩大,并有逐渐向非制造业扩散的迹象。在制造业内部,撤资意愿最强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业。在非制造业中,撤资比例最高的是批发零售业和运输业。然而,最先出现大幅撤资的是建筑业。利用日本银行的国际收支统计,可以初步把握日资离开中国大陆后可能的去处。我们计算了年间流入中国大陆的日本FDI增速以及流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日本FDI增速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是负相关的,其中与台湾的相关系数为-0.88;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也呈负相关关系,如泰国(-0.46)、新加坡(-0.20)和马来西亚(-0.04);与部分欧盟国家也呈负相关关系,如德国(-0.91)、比利时(-0.37)、意大利(-0.09)和法国(-0.05);与加拿大(-0.34)和墨西哥(-0.34)也呈负相关关系;与新西兰(-0.24)也呈负相关关系。这显示,除了东亚和东南亚之外,北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发达国家也可能是日资的重要去处5.韩国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年间中国吸收的韩资逐年递增,年均增速约为12.14%。月数据显示,韩国对华投资金额为41.2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韩国在华新设企业数量近年来也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家增至2015年的1958家。然而,从韩国银行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韩国对华投资的形势并不乐观。在2015年,投资存量首次出现负增长,从680.5亿美元减少至678.1亿美元。对华投资累计额占韩国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从2013年29%下降至2015年24%。根据地方统计资料,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韩资大部分流向山东,但危机之后,流入山东的韩资逐年减少,但是东部地区依旧是韩企的投资重点,其中天津和辽宁上升较快。西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陕西,自2012年始,韩资流入速度骤增,甚至超过广东。从韩国银行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中国、美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是韩企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15年三地吸收韩资的比例分别为24.36%、20.69%以及17.89%,总和约为60%。尽管十年来中国一直是韩资最大的目的地,但需警惕的是,随着对华投资占韩企对外投资总量的比重不断下滑,美国和东南亚有望成为韩国的投资重点。在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韩企对美投资步伐不断加快,美国吸收的韩资规模与中国吸收的韩资规模的差距不断缩小,从2013年最大的差距247亿美元快速缩窄至2015年的102亿美元。6.新加坡从2010年开始,新加坡超越日本成为排名第二的对华投资来源地。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在年间,除了2014年短暂下降之外,来自新加坡的FDI保持小幅增长趋势,增速年均达到5%。在月,中国实际利用来自新加坡的FDI从去年同期53.4亿美元下降至48.9亿美元,但新加坡的排名依旧没有变化。从新加坡统计局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新加坡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101亿美元,占新加坡在全球投资总额的18%,中国也是唯一的吸收新加坡FDI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尽管来自新加坡的FDI的增速已经放缓,但是并未出现新加坡FDI规模性撤离中国的现象。根据地方统计资料,新加坡FDI主要流入上海和江苏,其次是广东和天津。在内陆地区,除了湖南、河南、河北以及北京等省市新加坡投资流入量有所增长外,其他省市依旧维持原状,个别省市的新加坡投资甚至迅速减少。新加坡对华投资依旧重视沿海省市,向内陆推进缓慢。依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从新加坡流入中国大陆的FDI主要进入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保险业,占比分别为47%、22%、15%和8%。尽管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比例已从2005年64%的高位逐年下降,服务业逐渐成为主要的投资对象。在新加坡整个对外投资中,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高达51%。随着中国资本账户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预计流入中国金融保险业的资金将大幅增长。从新加坡统计局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4年底,新加坡对亚洲十五国的投资为3209亿美元,占新加坡对外投资总额的52%,仅中国大陆就吸收了1101亿美元。由此可见,来自新加坡的资本并没有规模性撤离中国的现象,其他地区对新加坡资本的吸引力还不能与中国相比。三、欧盟欧盟对外投资金额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它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金额却并不高,对华投资仅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1.0%。虽然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对华投资增减不一,但是整个欧盟对华投资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欧盟对华新增投资在2013年达到65亿美元的峰值,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依据中国投资指南网的数据,月,欧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06家,同比下降4.1%,实际投资金额8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6%。从中国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016.58亿美元,占其对外投资存量的比重,从%逐渐提升至1.0%。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尽管欧盟中少数国家对华新增投资有所减少,但是多数国家对华投资仍然抱有热情,欧盟整体并没有出现从华撤资的现象。&1.英国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对华投资显著下降,一度下降至2013年的低点3.9亿美元。在此期间,英国对整个世界的投资也大幅降低。在2014年,来自英国的FDI同比增幅较大。但是,在2015年,来自英国的FDI又降低至4-5亿美元的水平。根据英国的统计,在年间,除了2013年出现骤降外,其余年份英国对华投资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约为18%。截至2015年底,英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97亿英镑,占英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提升至0.9%左右。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在危机之后,尽管英国减少了对华的新增投资,但是存量占比增长说明英国企业并未出现撤离中国的现象。根据地方统计资料,英国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上海、江苏、天津和广东。除了这四个省市外,辽宁吸引的英资规模也不断扩张。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安徽,英资流入规模骤增。其他省市则基本维持原状。根据英国的统计,从存量上来看,服务业是英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尤其是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和专业科技,2015年三者吸纳的英资存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9.5%、7.6%和6.6%,三者合计约为44%。流量数据显示,金融业是英国对华新增投资的重要领域。在欧洲之外,美国是英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亚洲地区也逐渐受到英国企业的重视,占英国对外投资比例在年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依据2015年英国的统计,就吸引的英资规模而言,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在亚洲位居三甲,印度首次超越中国进入前三。2.德国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后德国依然增加对华投资,在年间年均增速达到32%。在2015年,德国对华投资短暂下降,但是这一趋势并没有持续。月,中国吸收的德资规模达到24.4亿美元,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规模。德国在华新设企业在2013年后依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欧盟提供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470亿欧元,占德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08年2%提升至5%左右。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金融危机并没有打击德国对中国的投资热情,德国企业并未出现撤离中国的现象。根据地方统计资料,多年来德资存量占比最高的一直是江苏,但是近年来,大量新流入的资金转向北京、天津和辽宁,德资正从长三角扩展至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安徽和湖南。其他省市则基本维持原状。制造业是德国企业投资的主导行业,但是其比例已从2005年64%下降至2015年48%,服务业逐渐成为德国对华投资的主要对象,以专业科技、批发零售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为“龙头”,占比分别为25%、15%和5%。与其他欧洲国家相同,对欧盟各国的投资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60%左右。美国则是德国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占比维持在28%。中国是德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重心。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德国对华累计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对印度的投资。3.荷兰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荷兰对华投资流量已从2013年顶峰期的12.74亿美元迅速减少至2015年的7.5亿美元,降幅超过40%。荷兰从2013年的第8位逐步跌出对华投资前十大的名单,其排名在2016年也没有恢复。然而,在同一时期,荷兰并没有降低对全世界的投资,金额从700亿美元增加至1134亿美元,这意味着荷兰对华投资绝对减少的事实。荷兰在华新设企业从家增加至家。结合这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荷兰新进入中国的企业,其规模在缩校从商务部的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荷兰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55亿美元,与年间相比,最近两年存量增速显著放缓。荷兰对华新增投资减少以及存量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荷兰企业从中国撤资意愿在增强。根据地方统计资料,荷兰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江苏和广东。辽宁吸引荷兰资金的能力上升显著。根据欧盟提供的存量数据,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荷兰对中国东部地区的依赖度更高,流入中西部的荷兰资金很少。与欧盟其他国家不同,荷兰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并未下降,反而出现上升势头,存量占比从2006年33%一路飙升至2012年的73%。而服务业的投资结构则与其他欧盟国家相似,以金融保险业为主。与其他欧洲国家相似,荷兰对欧盟各国的投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60%左右。美国则是荷兰第二大投资目的地,占比维持在10%。中国并不是荷兰在亚洲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前者仅占后者对外投资总额的0.1%。在年间,日本是吸收荷资最多的亚洲国家。另外,自金融危机以来,荷兰在华累计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对印度的投资。4.法国从商务部的流量数据来看,法国对华新增投资在2011年达到顶点后迅速下滑,在此之后,保持了四年的稳定时期。在2015年,法国对华投资迅速爬升至12.2亿美元,同比增长72%,但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维系,月最新数据显示,法国已被卢森堡挤出对华投资前十大的名单。从存量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年底,法国对华直接投资余额共计148.6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的水平提升至1.2%。结合流量和存量数据,可以判断,法国对华FDI呈波动态势,但并不说明法资正从中国大规模撤离。&根据地方统计资料,法国FDI在华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流入江苏和广东。在东部地区,天津吸收法资的能力明显增强。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是安徽。其他省市则基本维持原状。依据欧盟提供的数据,我们发现,法国对华投资的重点并不是制造业而是服务业。服务业投资的结构与德国相似,以金融保险业、批发零售业和专业科技为“龙头”,占比分别为20%、10%和10%。
本文已经过优化显示,查看原文请点击以下链接:
点击风云榜
京ICP备号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主办单位: 版权所有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资撤离中国全景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