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离高风险金融机构构有多远

账号(邮箱/学号/手机号)
10天内免登录
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
一、金融机构风险的概念及种类
发生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的可能性称之为风险。风险与金融机构相生相伴,不能够消除,只能够规避和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从性质上分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等。
市场风险的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客户企业产品市场需求发生意外滑坡,企业因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获利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还款风险;信用风险指借款人无力或无意愿偿还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损失;经营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存贷比例失控,金融机构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而需面对的挤兑风险;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等形成的亏损风险;金融机构日常经营中各种自然灾害、抢劫、诈骗、计算机失灵等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众多金融机构服务趋同,在有限区域内出现大量同质竞争,出现的业务量萎缩,盈利空间狭小,而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等等的总称;操作风险是指从业人员操作失误或防范意识不强而使金融机构遭受的损失;环境风险是指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不足或政府规制使金融机构面临大的调整,或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部门或个人的风险波及金融机构而使之增加的经营不确定性。
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1、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
市场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企业预测失误,对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过于乐观或市场中出现新的替代品,产品无法如期回收销售货款,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无力偿还金融机构。进一步研究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客户群体是地方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由于技术、信息、市场网络与人才管理的掌控能力均十分薄弱,所以较易出现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多数尚未健全,金融机构无法确切从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判断企业的经营现状,人与金融机构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人可能为了获得资金支持而在事前隐瞒不利信息,金融机构事先不完全知道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使利率和存款准入条件不能达到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最优水平,为规避风险的理性做法就是提高利率。利率的提高使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的成本提高,这样企业就会放弃收益低而平稳的投资项目,转而投向风险较大但收益率高的投资,这种相互博奕的结果是中小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体总体风险偏高。信息不对称情况之下中小企业在取得之后也可能将挪作他用,通过作假账、转移利润等方式分流和收益;利用兼并破产等资产重组方式转移资产,逃废银行债务或将资金移入高风险的投机性业务等,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无力还款,致使中小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损失。
3、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
中小金融机构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来说精力有限,只能专注于有限的业务范畴,盲目扩大经营规模或业务范围,就有可能使机构处于失控状态。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对金钱和财富的占有欲和心态失衡的可能性加大,金融犯罪数量逐渐增多,作案技术升级,作案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化,例如:银行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存在漏洞,使呼和浩特市储户郭某丢卡没失密,36&万元存款被冒领;北京等地曾发生“黑客”利用工行网管邮箱骗客户密码的案件;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也被骗子作了手脚,骗子网站顶上的显著位置有“快速查询”业务,让客户输入账号和密码,骗取银行密码;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专业一名学生,利用破译的银行储户密码,伙同其他&3&名同学通过网上银行偷支银行储户资金;两名盗码“专业户”,利用银行高科技之便和银行不备之际,将一只手掌般大的盗码器安装在自助银行门禁上,暗中窥得有人上当后,即将盗码器取回,后用窃得的借记卡磁条信息与密码制作假卡,再通过异地ATM机提取存款等。以上事例说明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会日益复杂化。
另外相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立足于大都市,中小金融机构往往地处中小城镇,人才集聚能力较弱,金融产品的创新力不足,营销手段落后,竞争趋同,有限的市场被分割的结果就是恶性竞争。以信用卡业务为例,众多中小金融机构均十分热衷于银行卡的发行量,致使人们的持卡率直线上升,但活卡率直线下降,消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使中小金融机构坐失拓展新型业务的良机,支付了较高的机会成本。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局势也将越来越严峻。
4、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业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或业务能力所限,操作失误,对潜在的风险识别困难等都有可能出现操作风险。如2003年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爆发的1.3亿元票据大案,2004年审计暴露的交通银行锦州分行2.21亿元不良核销案、南海华光74.21亿元骗贷大案等,都说明操作风险的危害日益严重,风险规避的任务也日益艰巨。
5、环境风险产生的原因
中小金融机构应对的最常见的环境风险就是地方政府的干预。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长期充当财政的“出纳”,企业亏损无法还贷由政府担保就可以免责,因为银行与国企同根同源。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中小金融机构普遍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企业化经营,但金融机构与政府多年相互交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扯不断,理还乱”,地方政府对中小金融机构日常经营进行的干预仍是构成其环境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这给风险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市场。中小金融机构经常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如果在信用体系完善的情况下会大大弱化。但目前一方面由于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征信中介服务没有普及,造成进行客户信用审查时极高的成本,也使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另一方面,一些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相当落后,如没有建立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机构;现有的会计、审计及法律事务所的运作不规范,有时甚至出现提供虚假信息的现象;没有出现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使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不容易在整个金融体系内得到有效、迅速的传播和推广等。由此可见,信用体系的缺失使金融机构的环境风险愈加严重。
三、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如前所述,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将其抽象整理,可归结为金融机构的内部与外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理应内外兼修、双管齐下。
(一)中小金融机构外部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1、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通则》等“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然而还有很多规范性文件仍有相当多的内容没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也没有符合现实情况下的风险处理要求,无章可循使金融机构内部风险防范失去健全性。此外,缺乏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规定,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确的处罚条款,致使责、权、利脱节。另一方面,对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人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违章不究与有章难循使金融机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是《商业银行法》反复强调和要求的,但由于制度在理论上过于超前,脱离了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不高的基本现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操作,特别是无法做到按风险度发放和管理,从而使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大量不合规担保。
2、加强信用体系的构建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货币或服务的能力。信用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能产生现实生产力,转化成有形的财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信用是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运动的基础,诚信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市场成熟的标志。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到今天,得益于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的保障作用。信用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了与信用交易有关的主要环节的制度安排,如信用的投放、信用风险的管理和分散、信用信息的服务、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等。而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是指信用信息服务活动有关的体制框架和体系,包括信用调查活动和信用评级活动。信用体系的建设主要依赖于正式制度的约束,即通过法律、法规来对社会信用主体进行规范,建立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而不仅仅是依靠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值得庆幸的是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构建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中央政府一方面在逐步加快组织征信体系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建立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2006年1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正式运行。目前已收录的自然人数达到4.86亿人,其中有和信用卡记录的人数超过4000万人。各大中城市也纷纷建立本地区的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形成了所谓的上海模式、深圳模式、浙江模式。具体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的有上海和大连两地。
上海2004年实施上海市个人诚信联合征信试点,主要从各商业银行、法院、******部门采集个人及偿还记录、信用卡透支和付款记录;工人的民事和刑事诉讼记录;个人的身份证信息和与个人诚信有关的处罚记录等。现在上海市资信公司已建立240多万用户的信用报告,覆盖上海市区有潜在信用消费能力人群的一半。各商业银行已把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列为消费者信贷审批依据之一。2004年5月17日,长三角16个城市的市长在浙江湖州共同发表《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政府间签署的信用宣言。在这些城市的诚信联动中,三省市将共享企业信用资源,共同开发企业信用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通过“经济户口”的融通,建立三省一体的信用监督体系,实行企业黑名单的警示通报制度,对有不良警示记录的企业进行三地联动公示,限制和禁止已经吊销企业执照地负责人跨省、市异地经营。
大连市的企业征信体系构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大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结合《大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体规划》,从2006年10月20日起,在全市中小企业中开展信用评级服务申报(试点)工作,凡在本市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均可申报信用评级服务。符合本市产业政策,并为大企业产品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将优先、优惠给予信用评级服务。这是大连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后续要做的工作包括评级规范修正、评级组织定位、信用记录管理与交流、信用体系建设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等还需要相关部门科学规划、不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最终要将所有的中小企业纳入企业信用体系的管理范畴。&
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极大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效率,降低信用成本,从而实现中小金融机构与客户的双赢。
3、建立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是金融监管部门以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为依据,利用现代化电子工具和各种手段,收集经济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会计核算资料,针对金融活动进行审核、整理、分析、预测、报警,对金融机构进行合规性、效益性和风险性监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金融体制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建立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预警监督机制,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金融预警制度是最完善也是最复杂的。由于美国实行多头监管的银行监管制度,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以及财政部等机构共同负责银行的监管,各自既有监管重点又有业务交叉,其预警制度也由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的预警系统构成。美国金融预警体系
表&1&美国金融预警系统
联邦监管当局
预警指标或方法
所有监管当局
现场稽核评级
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流动性、市场风险敏感性
BOPEC评级系统
衡量银行持股公司的综合级别
其检查和评级类似于骆驼评级系统
三类指标:CAMELS&评级指标、跟踪银行的新业务及其发展的指标、监测资本市场的指标。30&个财务比率
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模型及预测银行倒闭可能性
30个参数以及一些根据地区经济条件设立的附加参数
非现场银行监管评级系统
资本、资产品质、获利能力、流动性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监控异常成长的金融机构
依据&4&个财务比率和&5&个增长率,鉴别率超过&5%的银行
更有效监控银行与储蓄机构之风险
逾期、非增值、取消了抵押赎回权的房地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资产、净收益、投资证券
货币监理署
监测有可能倒闭的银行
资产组合指标(资产和负债均衡、不良、CAMELS&值等);内部经营指标(资本金、盈利水平);外部环境指标(失业率、银行规模、银行成立年限、管理体制变化)
财政部金融局
对联邦里安银行的监管
用社区银行评分系统来判定经营状况是否稳定
资料来源: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4&期,38-43
4、及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各种经济单位利益的保护者与经济秩序的维护者。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的职能也应根据其在市场经济角色不同而重新定位。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的能力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新的发展阶段赋予各级政府更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如果再涉足已进入企业运营机制的中小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会影响政府其他职能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预会使正常的金融秩序发生混乱,金融机构的决策速度与效率受到影响而延误发展的时机,非专业的指令与指导也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致命的风险。
&&&&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较为合理的专业化协作方式是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的功能,它不仅可以使同行业互通有无增加合作的机会,获取更多本行业共同关注的信息,而且可能在加强技术交流,在同业内形成良好的自律规则,扩展本行业的业务范围,并提高创新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中小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妥善处理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信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是一个有法律保障的、制度严谨的分权制衡体制,它形成的一套有效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保障投资者的最终控制权,维系公司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成为可能。公司治理机制的任务在于通过促进利益各方(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和金融市场上潜在的投资者)的协作,实现利益各方的激励相容,以保护股东的利益和实现其他公司目标。
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大多由国家投资,产权的主体是国家,但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权虚置、内部人控制严重。由于在现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下,中小金融机构并没有有效地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仍有很多政策性业务和行政干预,银行的最高管理层由行政任命产生,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这使得银行的最高管理层(董事会)没有、也不能承担起风险的责任。
而国际通行的金融机构其董事会成员由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权能独立存在,其主要职责是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确保管理层胜任领导的职能。从法律上讲,银行董事会成员的核心职责是尽可能使银行管理者在从事经营活动时遵守机关的法规,尽可能了解银行活动的细节。当银行产生问题时,董事会成员的义务是调查并监控事态的发展,最终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责任心。根据美国法律,违背上述原则的行为均有可能被视作“玩忽职守”,董事会成员因此可能遭到政府的起诉。除董事会之外成立稽核委员会,委员会由外部董事会成员构成,至少应有一位成员拥有稽核方面的经验。该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录用称职的稽核人员,对于不称职者有权解雇,确保稽核人员最终对投资者和稽核委员会而非管理层负责。为确保稽核制度的独立性,美国银行业的惯例是每&5-7&年换一次稽核人员。
我们虽不能全盘照搬国外金融机构的治理模式,但应借鉴其董事会的权、责、利明晰的公司治理方式,使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形成合理的权利制衡,这是对金融机构风险规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更新风险防范意识,广泛开展风险防范的研究与岗位技术培训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对风险的事前预警和事中监控,仅片面注重事后化解风险,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风险管理问题。原因在于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异。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以下认识误区:一是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重视不够。二是对机构盈利的长短期经营目标认识不充分,缺乏一个比较和衡量银行自身价值的标准。三是缺乏资本观念,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还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不良资产拨备标准来覆盖预期损失,也没有用资本覆盖各个业务线的非预期损失。四是普遍存在“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等非理性观念,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更新中小金融机构管理层群体的风险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深入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范商业银行犯罪风险的"防火墙"。另外,最好由专职人员负责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方面的信息与资料,加强宣传的同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技能与业务水平,减少经营风险与操作性风险发生的机率。
由于目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风险管理技术还是以定性为主,在信息不完备的条件下,仅仅通过对市场、行业等变化趋势的分析,凭借与客户接触中的经验判断对风险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甄别,且常常偏重于单个交易对手的风险审查,对组合风险重视不够。同时,对风险的定量分析严重不足,没有将信用等级、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相挂钩,难以准确核算风险成本,不能以剔除风险之后的资产净收益率来考核,风险管理大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适合于我国国情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技术还有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尝试在机构内部建立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在具体的操作中,中小金融机构应当针对其客户群体的特点,积极调动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客户档案,在无法从社会取得企业或信用记录的情况下,在本系统内统一管理客户信息,并为具有一定用款规模的企业有针对性的提供灵活的个性化服务,扩展和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减少市场风险与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整合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合理化风险管理的分工与业务流程
风险控制与管理是一项有成本有收益的经济活动,因此,需要在管理中将其系统规划使之与金融机构的组织特点相契合,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以往,中小金融机构中对于风险管理的职能是散乱的,多头管理的结果可能是人人有责但实际无人负责。为了整合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合理化风险管理的分工与业务流程,需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加快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实现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要明确界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进行风险管理。要建立监督、约束、考核和奖惩机制,按照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建立涵盖授信各环节的岗位职责。
(本文版权归作者及三茅人力资源网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来三茅真好,能结识很多好朋友,希望大家能帮助我成长,真是一个好平台!
专家最新作品
白玫瑰小姐赵暄
Vivian莫离
俞波清风徐来环境风险离金融机构有多远?
&& 07:40:02&&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电/金融机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首要的是增强危机感和提升风险意识,因为生态系统恶化、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后果通过价值链传导,金融机构不可能独善其身。
  证券时报发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倪欢文章称,在我们工作中,时常与金融机构打交道。遇到最多的一个困惑是:我们是金融企业,环境问题离我们的业务太遥远,环境问题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利益。果真如此吗?
  曾在2009年11月在伦敦金融城亲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约20名志愿者在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总部大楼门前,纷纷倒地“身亡”。顿时RBS总部门口被一具具了无声息、惨不忍睹的“尸体”堵截,引来众多路人围观。在各主流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瞄准下,两名加拿大原住民妇女代表展开一幅标语:“用油砂炼的油是滴血石油!”这是由一家名为“人类与地球”的英国学生环保组织发起的抗议活动。
  原来,RBS自2007年以来,为位于加拿大西部阿尔伯达省的油砂提炼项目提供了累计近140亿美元的巨额项目融资。这些提炼项目不仅已经对当地环境、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更对聚居于此的加拿大原住民社区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健康危害。当地居民纷纷行动起来,与众多国际环保组织联手展开对油砂项目开发商发起了各项抵制活动,揭露其如何向跨国石油公司在油砂项目上提供信贷支持,期望人们关注和监督油砂项目利益链上各相关方的社会责任。专业人士甚至测算出这些贷款间接地加剧了碳排放,预计按目前RBS的项目融资规模,在未来15年内,其资助的油砂开采项目将增加至少65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比英国全境碳排放总和还多。
  文章表示,金融机构为有环境污染争议的项目贷款会带来信誉风险,由于金融机构通过投融资活动能撬动更多经济资源,从而间接地为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带来影响,而这些影响和名誉风险都是隐性的,不易为人察觉。然而,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事例显示,金融机构如果忽视所投项目的环境风险,在建设过程中也不对这些项目是否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进行监督,一旦项目因环境不合规或遭遇公众抵制而关闭运营,其信贷风险将立刻浮出水面。
  以下罗列了近年来中国重大项目被叫停后带给金融机构的直接后果:
  厦门PX项目:项目发起人台资翔鹭集团,初始投资108亿元。2006年遭厦门市民反对,2009年以后重新安置到漳州的额外费用为30亿元。涉及至少六家银行的银团贷款。
  华能、华电在金沙江中游的在建水电站:2009年6月被环保部紧急叫停时,沉没投资27亿元。涉及至少八家银行的银团贷款。
  什邡宏达钼铜项目:2012年7月被当地群体抵制并被永久性搁置,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其中60多亿来自银行贷款,涉及银行不详。该项目发起方的母公司宏达股份的股票因此一度暴跌。
  宁波镇海PX项目:2012年被当地群众抵制并被永久性搁置时,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
  成兰铁路:2012年12月,成都至川主寺标段可能被环保部暂停环评,该项目的100亿贷款已经获批,涉及银行不详。
  中国最近发生多起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立项的群体性事件,其引发原因都是因为环保问题,突显了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要求环境信息公开的迫切愿望。然而,一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受到指责的只会是项目的发起商,在背后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往往能逃脱指责。一方面,是由于公众未意识到如果没有金融机构强大的资金支持,这些争议项目将无法上马;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让公众无从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投向的信息。虽然国内有9家民间环保组织自2008年以来监督上市商业银行的环境绩效,但仍然因信息可获得性而遭遇问责难题。
  企业不负责任带来的环境成本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和其关联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比如,2010年的紫金矿业含铜酸性污水污染汀江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余万元;2011年珠江源头铬渣污染的涉案企业被停产整顿,其中一家企业欠银行贷款3490万元,复产“解毒”费用资金缺口9亿元,同时涉案三家企业被两家环保组织提起诉讼,要求消除危险、赔偿因铬渣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失1000万。2011年,国内第三大锌生产商中金岭南旗下的韶关冶炼厂发生铊泄露,令韶关冶炼厂停产9个月,而中金岭南累计损失达2亿元。
  文章指出,在全世界来看,没有投资者和政府能从环境影响中自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UNEP FI)于2011年5月与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PRI)联合发布的《普世所有者为什么环境外部性对机构投资者至关重要》的报告指出:
  全球的环境成本正变得越来越具有财务重要性。2008年,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境成本高达6.6万亿美元,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1%。按此速度发展,预计2050年全球环境成本将达到28.6万亿美元,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8%。
  每年中型和大型上市公司导致了全球超过1/3(35%)的环境外部性。2008年,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造成的全球环境成本超过2.15万亿,大约相当于它们共同盈利总额的7%。其它全球经济的参与者,例如中小型和私营企业、政府以及其它组织个人是其余4.45万亿美元环境成本的源头。
  企业造成的外部性成本会降低投资者收益。环境成本会通过降低投资组合未来持有的现金流量和股息的方式来影响投资组合的价值。对于一个多元化的投资者来说,环境成本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些成本会以保险费、税金、虚设的投入价格以及与灾害相关的物质成本的形式出现。一个公司的外部性会破坏其它投资组合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对其它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最终降低整体市场回报。
  因此,UNEP FI和UNPRI提出,大型机构投资者是“普世所有者”(universal owners),因为它们通常拥有代表全球资本市场的高度多元化的长期投资组合。它们的投资组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日益增长的因企业破坏环境所造成的成本的影响。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积极地影响业务模式来降低外部性,并将整体受到该成本的影响降到最低。既然长期的经济福利和受益人利益都处于环境恶化的威胁之中,金融机构能够并且也应该采取通力合作的方式降低来自环境影响的财务风险。
  文章最后说,金融机构最大的风险不是缺乏评估风险的工具和方法,而是置身环境风险却无视它的存在。金融机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最首要的还是增强危机感和提升风险意识,因为生态系统恶化、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后果通过价值链传导,金融机构将不可能独善其身。
&相关新闻:
( 08:18:45)
( 07:32:25)
( 06:29: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风险金融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