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基金系列之三:永续a类分级基金真的只能永续吗

分级基金系列之三:永续A类真的只能永续吗
我的图书馆
分级基金系列之三:永续A类真的只能永续吗
分级基金系列之三:永续A类真的只能永续吗——关于向下折算等
如果本系列前两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接下来的几篇文章的意义要再次打些折扣,但现在的这一篇文章,也可以缓解前面两篇的疑难问题。
上一篇中提到,市场上一个最常用的说法是,永续A类份额相当于永续浮息债,这玩意定价麻烦,超越本人的能力。但这个命题本身正确吗?你真的永远都拿不回本金吗?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折算条款的存在。
向下折算条款作用一:强力增信
大多数分级基金A类不完全等同于冷冰冰又复杂无比的永续浮息债,而是“不定期大部分到期债券”或者“不定期大额分红债券”或者“定期部分提前到期债券”,债券大拿们能否给个更专业的称谓?
为什么有限A类分级基金容易定价,因为他们到期“清算”,而“折算”,尤其是向下折算,实际上另一种形式的“清算”。
永续分级积极基金的向下折算条款,主要是约定当B类跌到某个位置如0.25元时,A类净值高于B类净值的部分,折算成母基金,剩余部分重新按初始比例组合,净值归一。
换句话通俗的话说,就是在B类豪赌把钱赔光之前,强行平仓,收回大部分本金,根据B剩下的钱,只借对等少部分的钱给他,确保安全。
如此一来,就把借钱给别人炒股这个事,从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变成了一个极度安全的事,A类作为债的信用直追国债,胜过高信用企业债的原因是“没有税”,券商做融资融券业务赚的钱还要交所得税呢!(A类的一个潜在利空会不会是企业债减税?)
向下折算条款作用二:折价回归收益
这也是部分投资者判断同庆800A会趋向于国债的原因,期限又短又保险。但是且慢,这个向下折算条款对于同庆800A这样的“有期限分级基金”的积极意义远低于“永续分级基金”,甚至是负面的,因为他溢价!一旦发生折算,只能按净值拿回那部分本金,可以想象同庆800a面临折算时,名义溢价率会降下来,甚至归负。
而永续品种本身是“名义折价”的,把折价的钱,按照净值拿回来,你赚大了,这就是多数机构提到的“向下折算”对A类分级基金可能存在潜在交易性机会的原因(事实上并不会出现在折算前后,会在此前交易中被摊平这个所谓交易型机会,投资者不傻)。
至于部分机构提到的向下折算“给A类的是母基金,不是现钱,面临重大的再投资风险”,因此“银华金利、银华稳进等品种的折算再投资风险大于申万收益”。我认为,名义折价较大的品种,折价回归的收益完全能覆盖这波动。
这也是我上篇提到的观点“名义折溢价”一般情况下没有意义,但特殊情况下很有意义的原因。分级基金的净值本身一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账面上的东西,价格是投资者给出的真实价值判断,以净值为基础的“折溢价”,经常被部分机构拿来直接对比,称某个品种溢价率太高风险很大云云,多数情况下是纯扯蛋。但考虑折算时,名义折溢价就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了。
向下折算作用三:缩短实际期限
接着说正题,一个常见观点是,除了个别品种如银华金利、信诚500A外,折算发生的概率很小吧,名义上,基本得母基金跌去40%左右,才会发生,大盘会那么惨嘛?在历史估值低点附近?
先说结论,我的毛估估保守结论是,现有的这些分级基金,十年之内,可能都会经历至少一次以上的向下折算,毛估估激进结论是,大多数根本用不了十年,快的两三年会见到,一般的五年左右。
带数字的毛估估:如果名义折价长期均值为10%,折算点是B类0.25,两类1:1,折算前后折溢价不变(此假设不成立,但不影响结论),那么一次向下折算,能拿回83%的本金,算上之前的利息,可实现名义本金回收。如果两次折算,能拿回全部本金,实际本金回收,外带1%额外赚的。
折算的概率有多大?我们来看折算的条件,“B类到0.25元或者其他约定的数字”,什么情况下能达到,先看两种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情况:
暴跌,母基金直接跌去净值40%左右,B类输到破产。
长期下跌或横盘,或长时间慢涨(母基涨幅低于给A类利息),慢慢输到破产。
折算终点是B类达到0.25元,但折算起点呢?不仅仅是“基金成立日”,还包括上一个“向上折算日”。
如此一来,向下折算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现在大盘2300点,估值在历史低点,指望暴跌或者长时间熬到折算或许可能性不大,但未来若干年经历一次暴涨暴跌呢,或者暴涨横盘呢,可能性就加大了很多。
未来若干年内,最先折算的,未必是离折算点最近的银华金利(我的“新基友”@XD付羽
最看重这只),反而是看起来可能性小的银华金瑞等离折算点远的品种。
如果分级基金早诞生,从90年代到这10年,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背景下,多的得折算好几次了;即使在海外市场,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除非美国更早一段长时间的慢牛,都很难保持长时间不折算。
这个工作,卖方的朋友,可以做做模型,测算下折算周期的预期,供我学习下。
如果认同我这个观点,那么永续A类分级基金的定价,就有了一个适当的参考区间,在某个期限内的浮息债券,或者最长多少年到期的浮息债券(会超过15吗?)
另外刚才强调了向上折算条款加大了向下折算的概率。
关于向上折算条款,昨天我说了,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作用要大很多,一般观点强调的意义在于“确保杠杆不会过小”,我认为实际上重要的贡献是“加大了向下折算的概率”,比维持杠杆的影响更大。但这还不是其最大的作用,往后几篇会提到。
也有几只永续基金没有向上折算条款,那么他们的A类面临向下折算“大部分提前到期”的可能性更小,会不会很坑爹?答案是不会,会在未来那一篇重点讲。
好了,说到现在,回到上篇结尾,我的分级基金定价公式:
A类价值=纯债价值+A类折算权价值+A类配对权价值-B类折算权价值-B类配对权价值
B类价值=(母基金总值-A类总值)/B类份额
其中,折价的永续的a类分级基金的折算权,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看跌期权,还是一个看涨再看跌期权,关于这个期权的定价,比永续浮息债更难,远远超过了我的能力。对不起了@牧言牧雨
书记,本篇无法回答你。呼唤衍生品大拿出现!
折算比例提供安全边际
关于期权定价,有一个重要参数是时间,时间越久,期权价值越大,“永续”这个上一篇中的悲剧前提,在这一篇中恰好站到了A类分级基金一边。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算不清楚并不是一件悲剧的事情,你们谁能把一个股票的价值精算,股票也是一种永续债券啊。
但是至少可以有“安全边际”,很多鸡贼的投资者都在去年四季度炒了优先级股基,本人在10月10号当天也发过微博,当时优先级股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名义折价”,25%、30%,比比皆是,安全边际极高,只要碰上一次折算就全回本了,剩下的都是送钱。
去年的股债双杀,说是错杀了很多,但整个市场唯一能确定被错杀的品种,只有永续A类基金。
本篇的废话,主要是说了“不定期向下折算条款”对于“名义高折价永续A类股票分级基金”的重要意义,它本质上是纯债之外的复合看跌期权+复合看涨看跌期权。三大作用:增信、超额收益、缩短期限。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分级基金&1
一、A类分级基金遭遇利率市场化冲击
凸显基金设计缺陷
央行降息符合大多数市场机构的预期,“利率市场化”名义上的正式开启却略超市场预期。名义基准利率地位的下降,一些以此为基础的金融产品也许将受到冲击,比如基于基准利率浮动的债券或A类分级基金等,部分产品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将逐渐显现。
分级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看起来是复杂的产品,但本质上,是为投资者之间提供了一个非常高效、廉价的借贷平台。不同的分级方式,就是不同的借贷方式,有短债、有长债、有永续债、有浮息债、有固息债、有可转债,也有更复杂的对赌期权等,能在中国金融创新管制相对较严的背景下持续出现实属不易。对于具体品种来说,除了债权债务的定价之外,折算条款、配对转换条款等附属条款在定价影响中也会很重要,关于定价的话题,本文暂不讨论,近期会系统的写一些更详细的文章,本文先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说起。
&A类债基收益相对存款优势缩水
比如6月8日打开申购的博时裕祥A,就相当于一只半年期的债券,约定年化收益率是一年期存款利率+1.5%,是同类品种中最高的,很多投资者放弃了前一阵的添利A、天盈A等品种的机会,就等着他们家呢?谁知道赶上降息,5%的约定收益变成了4.75%。
而另一方面,当很多大银行还在商量如何应对存款利率上限上浮的策略,是只上浮活期呢,还是定期也上浮一部分呢?有小银行已经出手,广东一家地方银行宣布,全部存款利率按上限上浮,降息成了加息,1年期存款利率从3.5%加到3.55%,五年期存款利率从5.5%实际加到5.61%。
对于B类债基的投资者来说,至少表面上是明显利好,一方面降息有利于债市,另一方面运用杠杆的融资成本降低。B类债基这个话题不多讨论,本文主要出发点在于对产品本身的理解,而不是投资策略,关心的相关投资机会的朋友可以关注后续专题。
此消彼长,我估计A类债券基金的销售恐怕要多一些担心了,但是实质的负面影响可能暂时不大,毕竟相对优势仍然存在,裕祥A仍然是比例配售,且创下近期比例最低29%的记录。但是,如果未来继续放开存款上限,那么可能就要麻烦了,此类品种相对于存款的优势可能会进一步缩水。当然,目前这些半封闭分级债基都是有期限的,在3、5年内出现这样的风险并不大。
真正有隐患的是永续产品。
&A类股基遭遇“最不利的降息方式”
更纠结的是股票分级基金A类的持有人,这些品种本质上为B类持有人融资炒股,约定收益在1年期存款+3%到4%之间,相当于“基于名义存款利率的永续浮息债券”,名义收益率不低,再加上大多数是折价10%-20%交易,实际收益率达到8%上下,具有不错的吸引力。另外,尽管其本金部分会有一定波动,但是收益部分的风险极低,折算条款相当于平仓条款,担保很强。对投资者来说,这类基金份额原本既是非常好的长期理财品种,也是比较活跃的交易型工具品种,我们也长期保持高度关注。
事实上,很多A类分级基金的持有人是盼望降息的,此前市场预期的降息可能存在两个途径:
1、如果是不对称降息,仅降贷款利率,不降存款利率,对于永续分级基金A类利好最为明显,约定利率不变,但贷款的市场利率下降,直接推高其整体的内涵价值。
2、如果是对称降息,同时降存款贷利率,对于永续分级基金A类影响中性略偏好,尽管这些品种是浮息债,但是上浮3-4个点的固息部分内涵价值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然而此次降息的同时,伴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10%上浮,存款实际利率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浮动收益的永续A类分级基金相对存款的优势减少了很多,根据我的估算,内涵价值损失比例最大在5%左右。&
永续产品设计缺陷留下巨大隐患
今天我们看到央行放开了存款基准利率上限10%,未来是否有可能放开到20%、30%甚至更高?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么A类分级基金将极其“坑爹”的前景: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进一步脱节,内含价值继续缩水。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前景,对于对于大多数存续期是永续的分级基金来说,意味着直到基金公司关门之前永远存在,如果看得更长远,潜在的变化更大,会不会有一天,央行不再公布存款的基准利率了呢?
那么这些分级基金两类份额之间融资定价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到底给多少合适呢,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分级基金的招募书中都没有更新约定收益条款的空间。&
当然有些基金公司或许是主动,或许是被动,已经做出了明智的选择:1、有期限,3至5年内不怕变化太大;2、A类产品约定收益完全固定,如长城久兆稳健;3、以市场利率为锚,如泰达聚利A,盯住五年期国债收益率。
如果没有采取上述三种模式来设计产品,那么解决办法就是将条款修改为类似上面三类或者其他可以正常运作的情形,但是涉及这一类重大变更需要三类份额分类表决通过,而AB两类投资者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博弈出结果的难度相当大。
可以说,最不利的情形是钝刀子割肉,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慢慢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越放越高,名义利率被压制的却极低。而最尴尬的情形是央行不再公布存款基准利率,部分分级基金失去利益分配的基准,修改条款时因为两类份额利益对立无法达成共识,导致分级模式无法持续运作。
本文重点关注了部分A类分级基金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之后可能面临的尴尬局面,当然,市场上这十多只永续A类分级基金在最近半年多来持续保持大幅折价和较高的名义收益率,并不是完全没有包含相应预期。
此外,产品设计中问题的存在不能否认分级基金这一重要创新的积极意义,也不能否定A类分级基金长期持有收息的价值和不断出现的交易性机会。即使将来因为条款缺陷导致这些品种陷入两难境地,但考虑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历史遗留问题经常是麻烦与机会的双重合体。
分级基金系列之二:分级基金的定价摸索(一)
如果在上篇中提到的问题不存在或者得到妥善的解决,那么以后的几篇会更有意义,否则会打折扣,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再跟大家讨论一段时间再总结吧,希望能成为这个系列的总结,暂先挂起,当它不存在好了。
非永续分级基金的定价比较清晰,本文不多讲。而关于永续分级基金的定价,主流机构的报告已经谈得挺多的了。其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没有逻辑的报告,或者我的能力看不懂的报告。比如,直接把永续A类分级基金当成“下一个折算点到期的债券”,或者用蒙特卡洛模拟母基金,然后在未来某一个时点预设子份额净值等于价格,再拿一年期存款利率当无风险利率倒推回定价,最后得出“市场严重犯错”的结论……
当然,绝大多数主流基金研究机构基本还是靠谱的,价值判断与市场跟的比较近,也有些机构放弃了直接给结论,只给趋势的建议,还有一些非常牛逼的特色研究,不一一枚举了。
下面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此前@cfuwxd
兄在雪球上谈到,A类是无法定价的,我认为确实无法精确定价,但不妨碍毛估估。
分级基金是什么玩意,一家借给另一家钱炒股,一家收约定利息,一家获得剩余收益或者承担亏损,优先股\劣后股(普通股),分级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很多,但引入交易所市场我仍然拿认为是极其牛逼的事情,尤其是从早期的产品发展到今天的成熟产品。下面开始重复上一篇的一个意思,分级基金给借款人和贷款人一个极低成本高效匹配的平台,各种融资方法:短债、长债、永续债、固息债、浮息债、可转债、期权对赌等,实际利率完全交易出来,真正高效的利率市场化,这是基金公司做的大善事!证监会让大家能如此自由的交易也是大善人!
言归正题,投资就是未来拿钱,然后各种折现,我们来看下分级基金子份额投资拿回钱的方式:
二级市场直接卖掉
A类每年分配的母基金赎回,相当于收息
发生折算,拿一部分
二级市场买入另一类配对赎回
基金关门清算
  几个基本判断:
分级基金的基本特征是两类份额之间借钱炒股,债权的定价是最基本的。
分级基金的向下折算条款在某些时候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担保,一旦发生折算,可能会出现利于某一份额的情形出现。
向上折算条款很有用,比多数人想象的用处大很多。
分级基金的每一类份额,也相当于对应的另一类份额的“以母基金净值为行权价的卖出期权”,在多数情况下是对等的,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存在差异甚至决定性的。
本质上没有那一类决定另一类,但看起来更像是A定价决定B
在多数情况下,名义折溢价毫无意义,在特殊情况下,名义折溢价意义很大。
  市场上一个最常用的说法是,A类份额相当于永续浮息债。
我们首先从债的角度来看,大多数A类永续分级基金是基于1年期存款上浮3-4个点永续浮息债券。理论上永续固息债稍微容易定价一些,永续浮息债难以定价,基于非市场利率的永续浮息债更难定价,基于上限浮动变化未知的存款基准利率的永续债券精确定价,不好弄。
有人用的是,直接用当期收益处于价格(净价),得出隐含收益率。实际上,就是当做固息债来判断……我也经常这么估,但这是不对的。
毛估估的话,其他要考虑的,我觉得是亮点:一是随行就市,以市场上现存同类品种的定价,平均逆推出当前的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对于“名义基准利率”的定价,再反推某一个新品种,或者旧品种之间简单比较。二是可以参考市场上有期限的基于1y定存浮动品种的定价,比如有期限分级,1y浮息债券,毛估估期限利差。各种分级基金合起来,也可以画一条“点差收益率曲线”,但到最后翘成什么样,总之不会弄。
这个问题呼唤债券大拿,金融工程大拿出来上课……
当然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不妨碍我的分级基金的定价公式:
A类价值=纯债价值+A类折算权价值+A类配对权价值-B类折算权价值-B类配对权价值
B类价值=(母基金总值-A类总值)/B类份额
写了两篇,留下两个暂时还没能解决的大坑,下一篇说折算权,说说具体品种的条款设计差异和定价差异。
分级基金系列之三:永续A类真的只能永续吗——关于向下折算等
<img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ALT="分级基金&1"
TITLE="分级基金&1" />转载&#9660;
如果本系列前两篇文章提出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接下来的几篇文章的意义要再次打些折扣,但现在的这一篇文章,也可以缓解前面两篇的疑难问题。
上一篇中提到,市场上一个最常用的说法是,永续A类份额相当于永续浮息债,这玩意定价麻烦,超越本人的能力。但这个命题本身正确吗?你真的永远都拿不回本金吗?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折算条款的存在。
向下折算条款作用一:强力增信
大多数分级基金A类不完全等同于冷冰冰又复杂无比的永续浮息债,而是“不定期大部分到期债券”或者“不定期大额分红债券”或者“定期部分提前到期债券”,债券大拿们能否给个更专业的称谓?
为什么有限A类分级基金容易定价,因为他们到期“清算”,而“折算”,尤其是向下折算,实际上另一种形式的“清算”。
永续分级积极基金的向下折算条款,主要是约定当B类跌到某个位置如0.25元时,A类净值高于B类净值的部分,折算成母基金,剩余部分重新按初始比例组合,净值归一。
换句话通俗的话说,就是在B类豪赌把钱赔光之前,强行平仓,收回大部分本金,根据B剩下的钱,只借对等少部分的钱给他,确保安全。
如此一来,就把借钱给别人炒股这个事,从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变成了一个极度安全的事,A类作为债的信用直追国债,胜过高信用企业债的原因是“没有税”,券商做融资融券业务赚的钱还要交所得税呢!(A类的一个潜在利空会不会是企业债减税?)
向下折算条款作用二:折价回归收益
这也是部分投资者判断同庆800A会趋向于国债的原因,期限又短又保险。但是且慢,这个向下折算条款对于同庆800A这样的“有期限分级基金”的积极意义远低于“永续分级基金”,甚至是负面的,因为他溢价!一旦发生折算,只能按净值拿回那部分本金,可以想象同庆800a面临折算时,名义溢价率会降下来,甚至归负。
而永续品种本身是“名义折价”的,把折价的钱,按照净值拿回来,你赚大了,这就是多数机构提到的“向下折算”对A类分级基金可能存在潜在交易性机会的原因(事实上并不会出现在折算前后,会在此前交易中被摊平这个所谓交易型机会,投资者不傻)。
至于部分机构提到的向下折算“给A类的是母基金,不是现钱,面临重大的再投资风险”,因此“银华金利、银华稳进等品种的折算再投资风险大于申万收益”。我认为,名义折价较大的品种,折价回归的收益完全能覆盖这波动。
这也是我上篇提到的观点“名义折溢价”一般情况下没有意义,但特殊情况下很有意义的原因。分级基金的净值本身一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账面上的东西,价格是投资者给出的真实价值判断,以净值为基础的“折溢价”,经常被部分机构拿来直接对比,称某个品种溢价率太高风险很大云云,多数情况下是纯扯蛋。但考虑折算时,名义折溢价就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了。
向下折算作用三:缩短实际期限
接着说正题,一个常见观点是,除了个别品种如银华金利、信诚500A外,折算发生的概率很小吧,名义上,基本得母基金跌去40%左右,才会发生,大盘会那么惨嘛?在历史估值低点附近?
先说结论,我的毛估估保守结论是,现有的这些分级基金,十年之内,可能都会经历至少一次以上的向下折算,毛估估激进结论是,大多数根本用不了十年,快的两三年会见到,一般的五年左右。
带数字的毛估估:如果名义折价长期均值为10%,折算点是B类0.25,两类1:1,折算前后折溢价不变(此假设不成立,但不影响结论),那么一次向下折算,能拿回83%的本金,算上之前的利息,可实现名义本金回收。如果两次折算,能拿回全部本金,实际本金回收,外带1%额外赚的。
折算的概率有多大?我们来看折算的条件,“B类到0.25元或者其他约定的数字”,什么情况下能达到,先看两种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情况:
暴跌,母基金直接跌去净值40%左右,B类输到破产。
长期下跌或横盘,或长时间慢涨(母基涨幅低于给A类利息),慢慢输到破产。
折算终点是B类达到0.25元,但折算起点呢?不仅仅是“基金成立日”,还包括上一个“向上折算日”。
如此一来,向下折算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现在大盘2300点,估值在历史低点,指望暴跌或者长时间熬到折算或许可能性不大,但未来若干年经历一次暴涨暴跌呢,或者暴涨横盘呢,可能性就加大了很多。
未来若干年内,最先折算的,未必是离折算点最近的银华金利(我的“新基友”@XD付羽
最看重这只),反而是看起来可能性小的银华金瑞等离折算点远的品种。
如果分级基金早诞生,从90年代到这10年,中国股市暴涨暴跌的背景下,多的得折算好几次了;即使在海外市场,香港、台湾、日本、美国,除非美国更早一段长时间的慢牛,都很难保持长时间不折算。
这个工作,卖方的朋友,可以做做模型,测算下折算周期的预期,供我学习下。
如果认同我这个观点,那么永续A类分级基金的定价,就有了一个适当的参考区间,在某个期限内的浮息债券,或者最长多少年到期的浮息债券(会超过15吗?)
另外刚才强调了向上折算条款加大了向下折算的概率。
关于向上折算条款,昨天我说了,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作用要大很多,一般观点强调的意义在于“确保杠杆不会过小”,我认为实际上重要的贡献是“加大了向下折算的概率”,比维持杠杆的影响更大。但这还不是其最大的作用,往后几篇会提到。
也有几只永续基金没有向上折算条款,那么他们的A类面临向下折算“大部分提前到期”的可能性更小,会不会很坑爹?答案是不会,会在未来那一篇重点讲。
好了,说到现在,回到上篇结尾,我的分级基金定价公式:
A类价值=纯债价值+A类折算权价值+A类配对权价值-B类折算权价值-B类配对权价值
B类价值=(母基金总值-A类总值)/B类份额
其中,折价的永续的a类分级基金的折算权,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看跌期权,还是一个看涨再看跌期权,关于这个期权的定价,比永续浮息债更难,远远超过了我的能力。对不起了@牧言牧雨
书记,本篇无法回答你。呼唤衍生品大拿出现!
折算比例提供安全边际
关于期权定价,有一个重要参数是时间,时间越久,期权价值越大,“永续”这个上一篇中的悲剧前提,在这一篇中恰好站到了A类分级基金一边。
当然,对于投资者来说,算不清楚并不是一件悲剧的事情,你们谁能把一个股票的价值精算,股票也是一种永续债券啊。
但是至少可以有“安全边际”,很多鸡贼的投资者都在去年四季度炒了优先级股基,本人在10月10号当天也发过微博,当时优先级股基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名义折价”,25%、30%,比比皆是,安全边际极高,只要碰上一次折算就全回本了,剩下的都是送钱。
去年的股债双杀,说是错杀了很多,但整个市场唯一能确定被错杀的品种,只有永续A类基金。
本篇的废话,主要是说了“不定期向下折算条款”对于“名义高折价永续A类股票分级基金”的重要意义,它本质上是纯债之外的复合看跌期权+复合看涨看跌期权。三大作用:增信、超额收益、缩短期限。
下一篇预定写“坑爹的无向下折算条款品种、定期折算的不同设计差异”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永续A类分级基金的选择主要就三招
我的图书馆
永续A类分级基金的选择主要就三招
永续A类分级基金的选择主要就三招
永续A类分级基金的选择主要就三招:1、隐含收益率要高,别看折溢价率;2、交易金额大,流动性好;3、母基金从整体溢价变为整体折价且折价较大较大的时刻买入最好。数据见集思录分级基金A类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场内基金系列统计与分析-分级基金:永续A类份额隐含收益率下行,价值再度重估?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王乐乐  上周A股处于震荡整理格局。上证综指小幅下跌1.49%、深圳成指下跌幅度为0.86%。在大盘股整体处于整理的情况下,中小板、创业板有所走强,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上涨2.40%、3.72%.  信诚中证500B等杠杆基金价格涨幅较高,相比之下,鹏华资源A等杠杆基金价格跌幅在6%以上。这些价格表现相对较好的杠杆基金主要集中在那些标的指数为中小盘股的分级基金中,这是因为杠杆基金主要放大母基金的净值上涨收益,而上周中小盘股表现相对较好。这就决定我们在投资杠杆基金时需要注意几点:(1)标的指数或母基金的投资范围;(2)杠杆基金的杠杆倍数;(3)杠杆基金的产品设计机制;(4)杠杆基金的流动性等等。  上周部分永续A类份额实施定期折算,比如:银华稳进、申万收益、银华金利等,在定期折算之后,这些永续A类份额的隐含收益率均有所下行。  从产品设计来看,除了申万收益之外,其他永续A类份额均具有向下不定期折算机制,该机制保证了这些永续A类份额“本金”和“已实现约定收益”的安全性,所以说这些永续A类份额并不存在实质的违约风险,这和AA级企业债的风险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同。  虽然永续A类份额类似于债券,然而它和债券仍有所不同,体现在:(1)交易费用采用股票的交易费率,相对较高;(2)目前仍不可质押;(3)约定收益以母基金形式支付;(4)不定期折算时以母基金形式兑现部分“本金”等等。这些因素都要求相应的溢价进行弥补。在当前情况下,永续A类份额的隐含收益率是否能下行到10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建议投资者尽量规避隐含收益率过低的品种。  关于永续A类份额的详细投资价值分析,参见《永续A类份额价值几何?真是“永续”的吗?》――日。
您看完这篇新闻有何感觉:
 本栏目最新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数分级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