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增长

中国网7月18日讯 6月7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消息称,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将低于2.4%。近期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数次下调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目前经济界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普遍持悲观和担忧态度。
通常情况下,每次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恢复期大约为5-7年,而2008年金融危机迄今已经过去8年,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
西方发达国家“两高一低”即“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现象突出,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联储加息和美元走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低,发展中国家大多经济增速放慢、货币贬值、债务负担加重。全球经济很可能处于“L型”的底部,而且这种情况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既有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因素,更有世界经济不平衡需要做出结构性调整的影响。
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对世界经济走势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大因素:
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人瞩目,现在经济进入关键性的调结构阶段,从侧重资本投资和出口带动向以需求为支撑、服务业占比逐步扩大、供给侧改革开始起步的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这一调整已初见成效,下一步走势为世界所密切关注。
二是原油和资源等大宗商品国际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对一些依赖资源出口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债务负担加重,货币大幅贬值,经济紧缩前景难以避免。以原油价格下跌为例,价格下降本应促进原油的需求和消费、推动原油进口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世界经济增长总体乏力的负面影响对冲、削弱了价格下降的正面效应。
三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美元进入持续走强通道,伴以欧元区和日本货币宽松有增无减,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动用前所未有的“负利率”政策工具,德国10年国债利率已经跌至零以下。其结果是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货币避险趋势加强,新兴市场经济体外部金融环境继续恶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四是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力量同步发展,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美国大选发生的情况、英国公投退出欧盟都是反全球化力量上升的表现。
与此同时,大国之间地缘政治矛盾加深、恶化,全球稳定受到威胁。两者叠加使世界经济的大环境恶化,反全球化导致的政治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增强,世界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大国合作基础和同舟共济的精神遭到削弱,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协调明显不足,难以形成合力扭转世界经济的颓势。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社会目光自然地聚焦中国,希望中国经济能顺利转型,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并为世界经济下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正是各国对中国今年主办G20峰会寄予厚望的主要原因。
如今,世界经济进入新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新经济、新金融业态和模式层出不穷、迅速发展。各国面对美国和西方经济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破灭的现实,一直在寻找世界经济新的增长和发展模式。中国作为近年年均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的第二大经济体和2016年G20轮值主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呢?
一、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中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包括资本输出)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并促进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以适应和把握经济“新常态”。
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以积极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做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大文章。
中国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经济转型,充分利用新工业革命和信息化革命的巨大推力,在新生产方式、业态、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将经济与金融更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在增强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以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可持续发展,继续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之一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发挥中国作为G20三驾马车成员特别是今年轮值主席的世界经济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推进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和对表,避免美国等大国经济、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以减少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增强全球市场的信心。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相互矛盾,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
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从上世纪70年代的拉美到90年代的亚洲,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宽松与紧缩交替近几十年来已经几次三番导致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危机,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国家和人民的财富被洗劫一空。
中国既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又是发展中国家代表,理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G20等国际机构中为发展中国家大声疾呼,改革现有世界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并以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国际金融机构为平台,加强南南合作,增强新兴经济体抵御外来金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应对风险集聚带来的金融混乱和冲击。
三、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话语权增多,中国应该积极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以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改革作为切入点,同时积极推动落实国际金融机构(包括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内)按照G20领导人要求制订的对有系统性影响的跨境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强管理的措施,为世界经济增长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随着全球力量对比的变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和改革,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和国际经济发展模式都需要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应该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核心的引领作用,循序渐进地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各项改革。
目前,各方都在酝酿改革方案,对中国即将主办的9月G20峰会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寄予很大希望。
有些改革措施已经浮出水面,譬如首先可以考虑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提升为可流通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大宗商品定价货币的多元化,以减少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
还要按照G20历届峰会领导人宣言所要求的,立即着手解决全球治理碎片化和“地缘政治化”倾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创造真正有利于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的良好环境。现在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自贸区(FTA)安排高达450多个,美国积极推动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继续排斥中国等贸易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凸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作者: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前副主任 何亚非
《今日中国》法文版供稿)[]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与政策应对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
从战略高度准确理解新常态的内涵
从战略高度准确理解新常态的内涵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从而将“新常态”提升至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战略的高度,提升至“大逻辑”的高度,这在中国经济处于新的发展周期的当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战略意义。
  我们看到,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首次提出新常态,到2014年11月在APEC峰会首次阐述新常态,再到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了相当的篇幅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征、机遇和挑战,并将认识、适应和学习“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尽管如此,对于习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的思维,很多人并没有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有人甚至将其视为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一种政策托词,这在很大程度上矮化了“新常态”对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战略的指导意义。因此,如何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政策寓意,消除很多误区和肤浅的认识,对于尽快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实,并用新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对于各界而言,意义重大。
  应该指出,新一代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按照“新常态”在战略上审慎选择中国的宏观政策,绝非简单制造新的政策词汇,而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之后的战略性思考和抉择。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但是,对中国经济的下滑、风险的凸显以及红利的转换究竟受外部因素影响,还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和过去不同的阶段,各界争论和分歧很大。这种分歧不仅仅是理论的分野,更重要的,其蕴含的宏观政策的导向完全不同: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增长是低于潜在增长率,刺激政策可以大有所为;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宏观政策必须对经济减速保持克制和包容的同时,下决心通过改革解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最高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中国宏观战略的高度,在解决纷争的同时,对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战略性的选择。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去年北京APEC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浓墨重彩,从投资、消费、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要素、市场特点、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宏观政策等九个层面详细阐述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基本特征。这些论述,都在明白无误地传递出管理层对中国经济周期的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阶段,必须用新的思维来思考中国经济,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无论是经济的基本面,还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产业业态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一个温饱经济体正在嬗变为小康经济,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8%以下,7%以上运行。以2014年中国经济前3季度7.4%的增速而言,由于很多人不能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减速的趋势,就想当然地认为7.4%的增长是一个很差的速度,认为应该通过政策刺激,让经济增速再回到8%以上的高速轨道上去。这种高速依赖症,恰恰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中国经济的这种巨变所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峰会演讲中精辟指出的:“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根据多年来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研究,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区别于过去30多年的最大不同可以概括为如下特征:其一,从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而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进入常态增长,经济的基本形态从短缺经济进入到过剩经济,人口红利不再,劳动力成本上升,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投资、出口都已经到了极限,必须靠创新拉动经济增长;制造业的规模已经做到极致,制造业未来的出路在做强,产业结构的增量在服务业;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从温饱走向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将超过物质需求,等等;其二,从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而言,传统的靠各种低廉的成本竞争优势不复存在,靠规模成就市场地位已经过时,产业竞争已经进入到高级阶段,创新和颠覆随时发生;其三,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实施“再工业化”,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4.0很有可能颠覆过去的生产方式,中国的制造业优势面临国际产业革命严峻的挑战,柔性制造、全球制造、智能制造正在从概念走向实际。如此等等意味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急需我们的思维能够跟上甚至超前,如果仍然沉迷于过去,中国会被飞滚的时代车轮所抛弃。
  改革是应对新常态下各种挑战的关键
  应该承认,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到今天的新常态,中国经济本身已经换上了“另一个轨道”,乘客会出现“晕车”等各种“不适应”这很正常。如何认识这种风险,如何转换思维,适应新常态,保持平常心,的确非常关键。比如,面对中国经济的下滑,很多人习惯了过去一下滑就刺激的惯性思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绝非增速下滑,而是不适应这种下滑,不允许下滑。这种风险起码有五:一是刺激依赖症,和吸毒上瘾一个道理,无法接受每次经济的自然调整,对增速下滑“零容忍”,无法走出一下滑就刺激,一刺激就见效,刺激完了又下滑的“周期律”;二是不改革的风险,尽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宏大的改革计划,但民间对中国未来的信心是否因此而恢复,取决于改革的执行力,目前投资不力,民营企业家仍然徘徊犹豫,关键还是没有看到改革强有力的推进,这是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三是过去刺激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和企业债务;四是房地产全面调整带来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是继续人为刺激带来好看的数据,还是痛下决心,通过改革和创新带领中国经济走过激流险滩,这是攸关中国经济前途和命运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再一次强调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通过改革和创新战胜风险的决心。习总书记肯定了深化改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作用,肯定了市场和企业家的重要价值,肯定了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种表态,对于那些一看中国经济下滑就呼吁刺激的人而言,无疑具有警示意义。笔者认为,从中长期周期而言,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海外投行期待的“崩盘”,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系统风险却随时可能爆发。而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一再延误改革时机、一再采用不当的刺激政策所致。身体虚弱,正气不旺,皆在于此。解决这些风险,不是以毒攻毒,再次采用刺激政策,而是痛下决心放弃刺激,重回改革正途。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消化以前刺激政策遗留的产能过剩、债务杠杆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确极为痛苦,但这是倒逼中国走上真正的改革正道,推动经济转型的唯一正确的选择。这是个套餐,要选择改革,就必须真诚面对过程的痛苦和必须的代价,罗曼蒂克式的、田园牧歌式的改革从来只存在于作家的想象中,就现实而论,改革和转型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
  抓住新常态下中国新的战略机遇
  新常态只是改变了中国未来的机遇的内涵和具体形式,并不意味着未来中国机遇期的丧失。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很多人看来,既然中国经济要减速,这意味着新常态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更多的是挑战而非机遇。事实上,在习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时候,首先明确的是“中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常态只是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是意味着速度要下一个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事实上,如果中国经济顺利完成增长驱动力的转换,增速虽然下滑,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高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期。习总书记指出,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比如,就产业业态而言,面对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中国未来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弥补服务业的短板;面对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之后外需的下滑,中国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扩大内需,实现从投资拉动到内需拉动的转换。这种努力已经初现成效,如果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无论是内需,还是服务业,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大内在引擎。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仍然处在极为珍贵的战略机遇期。下一个30年,仍然属于中国黄金发展的30年,中国的增长方式将更加合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经济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将更加包容,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将更为深刻和全面。但这种机遇能否兑现,取决于我们能否深刻认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对经济减速保持宽容,对调整中的风险不再回避和拖延。对于中国经济而言,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是必须转换思维,把握新的历史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更直接一点说,能否痛下决心,深化改革,刮骨疗毒,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全面转换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创新能力的国家。 (马光远
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西城区委副主委、中国人民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日 来源: 互联网 【】 【】分享到:
中研网讯:  历史不是时间的简单累积,它总以重大事件作出标注。2014年,APEC会议,又将以怎样的印记标注在亚太乃至世界发展史上?  此时,国际危机爆发已有六年,世界经济在曲折与反复中寻求着复苏之道;此时,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世界经济面临摆脱低迷的重大课题。  专家们形象地说,中国经济处于“换挡期”,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挂挡期”。APEC北京会议就是在“两期”碰头之时召开的。
相关研究报告
2014年11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
2014年10月
  中国经济将为亚太乃至世界经济作出怎样的贡献?亚太乃至世界又能在合作中获取怎样的机遇?  全世界都在倾听APEC北京会议的回答。  “新常态”呼唤亚太发展“新思维”  APEC北京会议,身为东道主的中国,成为与会者瞩目的最大焦点。  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世界货物第一大国,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位居第一。在亚太乃至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势受到空前关注。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以7.4%速度增长,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不时出现。也许,国际社会更加习惯于中国保持了30多年9%以上的经济高增速。  “当前,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换挡降速、提质增效,这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要适应,世界也要适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  “新常态”下,世界应以怎样的新眼光看待中国?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既有压力所在,又是主动所为。不争一时之快,不图短期之利。中国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7%的增速足够。况且,7.4%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很高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一个与过去30年大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结构开始浮出水面:逐步转向以消费、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正是为了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一次深入调整。”世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这样评价。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否会影响就业的问题,国际货币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说,调查发现,尽管中国经济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仍表现良好。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  “世界应当懂得和一个经济增速低于以往的中国相处。”近日法国《世界报》的这番言论,比较客观。  “新常态”下,中国对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  作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维持稳定与增长,就是对地区经济的重要贡献。增速虽然下调,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不减反升。据IMF测算,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美国部副部长斯特凡·塞利格认为,中国经济向内需驱动的转变将给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创造更多商机,美国政府对中美贸易前景持乐观态度。  即将开幕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千名商界精英参加,吸引他们的是中国市场机会。  一组数据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共创价值、分享利益的成果:  到2014年底,中国海外预计将达到1200亿美元,首次超过吸引外资的数量。预测显示,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累计将超过5亿人次。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带给亚太乃至全世界更多更好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进行调整之时,拥有全球40%人口、GDP占全球57%、贸易额占全球46%的亚太地区,也面临着转变传统增长模式的“新常态”。然而,这种调整并不容易。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6年,APEC成员总体经济增长率为4.7%,而危机后6年来这一数据已滑落至3.4%;成员间发展并不平衡,年人均GDP少则一两千美元,最多的澳大利亚已达6万多美元,相差数十倍,各成员发展诉求多元。  APEC北京会议召开之前,一些有识之士已发出这样的声音:“新常态”下,亚太各经济体要用新思维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打破壁垒减少摩擦,实现亚太大家庭的共同繁荣。相信,这会成为APEC北京会议上的强音。  去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建设“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筹建亚洲等一系列重大对外合作构想,首要合作伙伴就是亚太各国,首要的受益对象也是亚太各国。  10月24日,21个亚投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从提出倡议,到启动筹建,短短一年间亚投行之所以能快速推进,就是因为切中当前亚太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助于筑牢亚洲增长基础,为亚太和世界的持久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合作与发展是亚太地区的时代潮流。亚太地区经济正在困难中寻求突破。此次APEC会议将主题确定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更显意味深长。  “新常态”积聚亚太前行“新动能”  无论是中国,还是亚太,经济发展都处在一个新旧动力交替当中。  “新常态”下,支撑中国乃至亚太经济前行的新动能何在?  从APEC会议议题设置上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刚满一周年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展现了改革的“魔力”:企业注册数量井喷,外商投资逐月递增,黄金“国际板”上线,“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开花结果。  “上海自贸区更加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反映出中国要将整体经济提升至新高度的决心。”麦德龙集团委员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认为,上海自贸区成功运作产生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政府服务整体改善,使市场在监管有序的同时变得更有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正发挥着牵引的作用。  “改革带来两方面变化:缔造更高质量增长、避免脆弱性堆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对中国的“调整模式”评价为“高效率、更安全”。  寻找新动力,在亚太岂止是中国。美国推出意在重振业的“再工业化”战略、“出口倍增计划”和“新战略”;日本出台“再兴战略”,又公布包括下调企业税等一揽子改革;墨西哥、俄罗斯也在多领域实施市场化改革措施……  亚太各经济体虽发展阶段不同、面临问题迥异,但破除机制障碍、释放市场力量、优化调控方式的方向却是一致的,因而在协调经贸规则、推进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合作空间巨大。  “以APEC北京会议为平台,加强政策对话,减少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破除制约合作的藩篱,必将有利于亚太区域在改革调整中形成利益融合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说。  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是关键。  日上午,中国企业阿里巴巴敲响开市钟,成功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当日收盘市值即跃至2314亿美元,超越美国两大电商巨头总和,在华尔街上演了一幕“中国奇迹”。  过去几年中,像阿里巴巴这样依靠新、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取得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各行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就业向好的中坚力量。  不少海外观察家也指出,创新是中国发掘面向未来的新增长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  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亚太地区成长:  “新经济”势头迅猛。随着移动应用不断普及,世界最大的商务市场正在向亚洲转移,经济在亚太的发展有望快于其他任何区域;  “蓝色经济”方兴未艾。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占比正逐步增加,给环太平洋沿岸的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  “绿色经济”稳步推进。亚太地区不少高速发展的经济体,正在推动包括节能、循环经济在内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国与新加坡、中美、中日已在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  ……  作为“集体行动”的重要平台,APEC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每年年会都会将增长战略调整列为议题,并陆续引入包容性增长、绿色增长、均衡增长等概念,反映了APEC成员在经济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增长的呼声。  APEC北京会议将明确围绕经济改革、新经济、创新增长、包容性支持、城镇化等五大支柱展开深入讨论,并在会议中提出蓝色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内容,有望制定并通过APEC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  毫无疑问,APEC北京会议,将成为亚太地区积聚新动能的重要站点。由此,亚太经济呈现出新的前景。  “新常态”孕育亚太合作“新希望”  过去几年中,中国与老挝、泰国、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等国签署了高合作意向书或者协议。此外,中国公司在亚太还承接了不少航运、、项目。“互联互通”,从未像今天这样实实在在。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大力倡导区域互联互通,作为东道主在本次APEC会议推动制定互联互通蓝图,是一件互利共赢之举。  这一“中国方案”不仅能发挥中国建设大工程、大项目的技术、经验和成本优势,更能帮助广大亚太地区突破多年的发展瓶颈。  更重要的是,互联互通将亚太更紧密地连在一起,让货物、资本、人员、更自由地流动,开辟“新常态”下一片希望的田野。  世界银行报告称,APEC成员供应链互联互通的效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能给这一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10亿美元。  对于中国一直大力倡导的签证便利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也指出,仅此一项,到2016年APEC经济体将增加3800万人次到570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创造620亿美元到89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过去几十年,中国以自身经历,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以互联互通促进发展的故事,各成员完全可以分享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印尼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会长西曼琼塔克说。  中国乐于分享经验,也乐于分享自身发展的“中国理念”。  从互联互通、亚太自贸区到规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再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些“中国方案”无不饱含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核心要素,无不为亚太地区经贸融合、联动发展增添新的能量,孕育新的希望。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评论说,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和中国其他引人注目的经济一体化计划--“一带一路”战略,都秉持着同样的发展理念:亚太经济的未来在于进一步融和。  乌拉圭政治学家劳尔·西韦奇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贸易的大通道,中国也将因此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伙伴。“一带一路”将是世界新秩序的主梁之一。  APEC北京会议上,中国主张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落实APEC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亚太自贸区分析研究。各方期待,本次APEC北京会议能够成为亚太自贸区成长史上的里程碑。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亚太自贸区也是实现茂物目标的最理性选择。”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说。  1994年的印尼APEC会议提出了“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总愿景,这便是著名的“茂物目标”。  20年来,亚太地区成员以茂物目标为核心,做出多种努力,破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激发了地区的巨大活力。然而不容否认,当前经贸格局距“茂物目标”真正实现还有差距。  “过去几年,APEC领导人多次重申推进建立亚太自贸区,实现茂物目标,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刘晨阳说。  亚洲经济发展项目主任扎尔茨认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对亚洲经济体是合乎逻辑的“下一个”机会,不仅能够防止和抵御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还能够确保较小、较不富裕的国家同样受益。  让伙伴受益,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惠及他方,这正是“中国方案”的底色,也体现了“中国智慧”。  APEC的“中国时刻”已然开启。当中国和世界经济双双进入“新常态”,开放的中国与众多亚太伙伴携手前行,互通互鉴,不仅开启了中国与亚太关系的新时代,也开启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当中国梦和亚太梦同频共振之时,一个更加繁荣、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将引领世界经济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APEC北京会议将因为促进亚太共建面向未来的伙伴关系,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记者赵承、韩洁、李舒、王希、韩墨、侯丽军)  新华为北京11月7日电历史不是时间的简单累积,它总以重大事件作出标注。2014年,APEC北京会议,又将以怎样的印记标注在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此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有六年,世界经济在曲折与反复中寻求着复苏之道;此时,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世界经济面临摆脱低迷的重大课题。  专家们形象地说,中国经济处于“换挡期”,世界经济正在进入“挂挡期”。APEC北京会议就是在“两期”碰头之时召开的。  中国经济将为亚太乃至世界经济作出怎样的贡献?亚太乃至世界又能在合作中获取怎样的机遇?  全世界都在倾听APEC北京会议的回答。  “新常态”呼唤亚太发展“新思维”  APEC北京会议,身为东道主的中国,成为与会者瞩目的最大焦点。  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位居第一。在亚太乃至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中国经济走势受到空前关注。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以7.4%速度增长,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不时出现。也许,国际社会更加习惯于中国保持了30多年9%以上的经济高增速。  “当前,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换挡降速、提质增效,这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国要适应,世界也要适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说。  “新常态”下,世界应以怎样的新眼光看待中国?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速有所趋缓既有压力所在,又是主动所为。不争一时之快,不图短期之利。中国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7%的增速足够。况且,7.4%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很高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一个与过去30年大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结构开始浮出水面:逐步转向以消费、服务业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更多地从要素效率提升获取动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正是为了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的一次深入调整。”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这样评价。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否会影响就业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说,调查发现,尽管中国经济放缓,但劳动力市场仍表现良好。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82万,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万的就业目标。  “世界应当懂得和一个经济增速低于以往的中国相处。”近日法国《世界报》的这番言论,比较客观。  “新常态”下,中国对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  作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维持稳定与增长,就是对地区经济的重要贡献。增速虽然下调,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不减反升。据IMF测算,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美国商务部副部长斯特凡·塞利格认为,中国经济向内需驱动的转变将给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创造更多商机,美国政府对中美贸易前景持乐观态度。  即将开幕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千名商界精英参加,吸引他们的是中国市场机会。  一组数据表明了中国与世界共创价值、分享利益的成果:  到2014年底,中国海外投资预计将达到1200亿美元,首次超过吸引外资的数量。预测显示,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累计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累计将超过5亿人次。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带给亚太乃至全世界更多更好发展机遇。  中国经济进行调整之时,拥有全球40%人口、GDP占全球57%、贸易额占全球46%的亚太地区,也面临着转变传统增长模式的“新常态”。然而,这种调整并不容易。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6年,APEC成员总体经济增长率为4.7%,而危机后6年来这一数据已滑落至3.4%;成员间发展并不平衡,年人均GDP少则一两千美元,最多的澳大利亚已达6万多美元,相差数十倍,各成员发展诉求多元。  APEC北京会议召开之前,一些有识之士已发出这样的声音:“新常态”下,亚太各经济体要用新思维来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打破壁垒减少摩擦,实现亚太大家庭的共同繁荣。相信,这会成为APEC北京会议上的强音。  去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大对外合作构想,首要合作伙伴就是亚太各国,首要的受益对象也是亚太各国。  10月24日,21个亚投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从提出倡议,到启动筹建,短短一年间亚投行之所以能快速推进,就是因为切中当前亚太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助于筑牢亚洲增长基础,为亚太和世界的持久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合作与发展是亚太地区的时代潮流。亚太地区经济正在困难中寻求突破。此次APEC会议将主题确定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更显意味深长。  “新常态”积聚亚太前行“新动能”  无论是中国,还是亚太,经济发展都处在一个新旧动力交替当中。  “新常态”下,支撑中国乃至亚太经济前行的新动能何在?  从APEC会议议题设置上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运营刚满一周年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展现了改革的“魔力”:企业注册数量井喷,外商投资逐月递增,黄金“国际板”上线,“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开花结果。  “上海自贸区更加关注体制、机制创新,反映出中国要将整体经济提升至新高度的决心。”麦德龙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奥拉夫·科赫认为,上海自贸区成功运作产生的“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政府服务整体改善,使市场在监管有序的同时变得更有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正发挥着牵引的作用。  “改革带来两方面变化:缔造更高质量增长、避免脆弱性堆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席睿德,对中国的“调整模式”评价为“高效率、更安全”。  寻找新动力,在亚太岂止是中国。美国推出意在重振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出口倍增计划”和“战略”;日本出台“再兴战略”,又公布包括下调企业税等一揽子改革;墨西哥、俄罗斯也在多领域实施市场化改革措施……  亚太各经济体虽发展阶段不同、面临问题迥异,但破除机制障碍、释放市场力量、优化调控方式的方向却是一致的,因而在协调经贸规则、推进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合作空间巨大。  “以APEC北京会议为平台,加强对话,减少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破除制约合作的藩篱,必将有利于亚太区域在改革调整中形成利益融合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说。  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是关键。  日上午,中国企业阿里巴巴敲响开市钟,成功登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收盘市值即跃至2314亿美元,超越美国两大电商巨头总和,在华尔街上演了一幕“中国奇迹”。  过去几年中,像阿里巴巴这样依靠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取得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各行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结构优化、就业向好的中坚力量。  不少海外观察家也指出,创新是中国发掘面向未来的新增长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  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亚太地区成长:  “新经济”势头迅猛。随着移动设备应用不断普及,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正在向亚洲转移,互联网经济在亚太的发展有望快于其他任何区域;  “蓝色经济”方兴未艾。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占比正逐步增加,给环太平洋沿岸的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  “绿色经济”稳步推进。亚太地区不少高速发展的经济体,正在推动包括、循环经济在内的绿色经济发展。中国与新加坡、中美、中日已在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  ……  作为“集体行动”的重要平台,APEC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每年年会都会将增长战略调整列为议题,并陆续引入包容性增长、绿色增长、均衡增长等概念,反映了APEC成员在经济技术领域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增长的呼声。  APEC北京会议将明确围绕经济改革、新经济、创新增长、包容性支持、城镇化等五大支柱展开深入讨论,并在会议中提出蓝色经济、互联网经济等新内容,有望制定并通过APEC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共识。  毫无疑问,APEC北京会议,将成为亚太地区积聚新动能的重要站点。由此,亚太经济呈现出新的前景。  “新常态”孕育亚太合作“新希望”  过去几年中,中国与老挝、泰国、俄罗斯、巴西、巴基斯坦等国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或者协议。此外,中国公司在亚太还承接了不少航运、港口、电信项目。“互联互通”,从未像今天这样实实在在。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大力倡导区域互联互通,作为东道主在本次APEC会议推动制定互联互通蓝图,是一件互利共赢之举。  这一“中国方案”不仅能发挥中国建设大工程、大项目的技术、经验和成本优势,更能帮助广大亚太地区突破多年的发展瓶颈。  更重要的是,互联互通将亚太更紧密地连在一起,让货物、资本、人员、信息更自由地流动,开辟“新常态”下一片希望的田野。  世界银行报告称,APEC成员供应链互联互通的效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能给这一地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10亿美元。  对于中国一直大力倡导的签证便利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也指出,仅此一项,到2016年APEC经济体将增加3800万人次到570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创造620亿美元到89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过去几十年,中国以自身经历,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以互联互通促进发展的故事,各成员完全可以分享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印尼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会长西曼琼塔克说。  中国乐于分享经验,也乐于分享自身发展的“中国理念”。  从互联互通、亚太自贸区到规划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再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些“中国方案”无不饱含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核心要素,无不为亚太地区经贸融合、联动发展增添新的能量,孕育新的希望。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评论说,亚太自贸区、互联互通和中国其他引人注目的经济一体化计划--“一带一路”战略,都秉持着同样的发展理念:亚太经济的未来在于进一步融和。  乌拉圭政治学家劳尔·西韦奇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贸易的大通道,中国也将因此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伙伴。“一带一路”将是世界新秩序的主梁之一。  APEC北京会议上,中国主张推动亚太自贸区建设,落实APEC自贸区信息交流机制,加强亚太自贸区分析研究。各方期待,本次APEC北京会议能够成为亚太自贸区成长史上的里程碑。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亚太自贸区也是实现茂物目标的最理性选择。”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说。  1994年的印尼APEC会议提出了“发达成员在2010年,发展中成员在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总愿景,这便是著名的“茂物目标”。  20年来,亚太地区成员以茂物目标为核心,做出多种努力,破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激发了地区的巨大活力。然而不容否认,当前经贸格局距“茂物目标”真正实现还有差距。  “过去几年,APEC领导人多次重申推进建立亚太自贸区,实现茂物目标,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刘晨阳说。  亚洲基金会经济发展项目主任扎尔茨认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对亚洲经济体是合乎逻辑的“下一个”机会,不仅能够防止和抵御全球经济波动的冲击,还能够确保较小、较不富裕的国家同样受益。  让伙伴受益,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惠及他方,这正是“中国方案”的底色,也体现了“中国智慧”。  APEC的“中国时刻”已然开启。当中国和世界经济双双进入“新常态”,开放的中国与众多亚太伙伴携手前行,互通互鉴,不仅开启了中国与亚太关系的新时代,也开启了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上,当中国梦和亚太梦同频共振之时,一个更加繁荣、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将引领世界经济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APEC北京会议将因为促进亚太共建面向未来的伙伴关系,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
本文分享地址:
相关新闻关键词阅读:
2020年联网机器数量预计将达500亿台...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A0级轿车市场继续萎缩:销量...
深秋已至,记者调查部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后发现,多数景区均准备在...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为12%,为 20131...
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市民的消费理念,悄然改变、甚至...
携程透露,国庆作为传统的出游旺季,酒店业务增长迅猛,国庆 7天大批量游9...
截止到目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5个城市仍在执行限购。1...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楼全层 邮编:518031 &&乘车路线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客户服务专线:6 06 96
专线:6 29596 专线:6
媒体合作:6 广告合作:6网站合作:6 邮箱: 传真:8
咨询QQ:5336038
Copyright (C)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 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