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对进出口贸易有什么影响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一个国家为开放经济,则Y=C+I+G+NX(e),变形为Y-C-G-I=NX(e),即S=Y-C-G.其中Y为总产出,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S为国民...
当然是出口压力增大了,增长就是指一单位人民币能换更多的美元,反过来就是一单位美元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了,出口就是外国人用美元买中国的东西,他的钱不值钱了,当然买的...
在油价的形成机制中,作为计价货币的美元的币值走向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2年初以来,美元的贬值周期与石油价格自低点起的上涨阶段在时间和波段上高度重合,20...
人民币升值更多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来影响股市.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又是通过进出口这个链条传递,进出口依存度越大的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越敏感。具体的影响...
/question/.html可以进去了解一下。
大家还关注
刀锋的书 有汇友给我推荐刀锋老师的<炒汇...浅淡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浅淡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作者:谢之颖&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论文摘要: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 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 中国
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面对严峻的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全面改革对未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定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本文通过考察此次汇率微调在短期内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分析汇率改革给我国外贸行业和 企业 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有利作用,进而研究出应对汇率改革的策略。 &&&&一、汇率变动影响贸易收支的几个路径&   从以上的理论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汇率变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影响贸易收支。&   1、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   汇率变动可通过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进出口和贸易收支。在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时,本币贬值可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价格,提高国外产品相对价格,这样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扩大出口量,限制进口,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但是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的这种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是否存在时滞以及时滞长短影响。在国际市场中,汇率变动引导的 金融 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但其引导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后再逐步改善,存在J曲线效应。另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大部分商品也不是同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价格变动幅度可能并不等于汇率变动的幅度。由于进口和出口是相对的,将汇率传递定义成汇率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幅度。但是由于出口商有一定的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利,而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弹性的变动,使得本国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一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汇率贬值的幅度,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   2、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国民收入来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如若贬值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贬值的这种支出转换效应会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通过凯恩斯乘数的作用,提高一国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国内支出。如果贬值引起的自主贸易余额改善超过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幅,即满足罗宾逊一梅茨勒条件,则货币贬值的主要影响仍然是改善贸易收支。另一方面,贬值通常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国民收入中支出于进口的比重很高,则贸易条件对支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国内货币贬值后,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包括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贬值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3、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   汇率变动除了影响贸易品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本国一般价格水平,进而影响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主要可以通过三条渠道影响国内物价水平。首先,贬值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进而使得本国商品成本提高,就比如当前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必然会推动本国工资水平上升,间接影响本国商品成本。这两方面共同导致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其次,若贬值在短期内促进了贸易收支的改善,则引起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在出口大于进口时,意味着该国总收入水平大于供给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在此条件下,国内会由于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膨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这种状况会尤其加剧。相反,在国内需求不足时,出口会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一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只会使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更接近充分就业程度。再次,贬值后出现贸易收支顺差,则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将使央行通过购买外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实际上,当国际储备增加时,很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扬。国内价格上升,从两方面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第一,在名义货币供应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使得公众所持有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为让真实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公众一方面会出卖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投资下降;一方面会减少消费支出,两方面作用结果是国内总支出下降。这样必然影响贸易收支的变动。第二,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同时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则名义贬值不但不会引起货币实际贬值,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最终会恶化贸易收支。&   4、汇率变动引起的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影响&   汇率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支出变化进而影响贸易收支。支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代表结构变动的支出转移,另一种是代表数量变动的支出改变。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通过支出转移和支出改变共同完成的。汇率的变动会引起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而本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所以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而言更便宜了。这样贬值就会使得国内外支出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支出转移能否实现以及其效果是否显著则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供求弹性一。供求弹性大时,则汇率变动后通过影响支出转移就可以改变贸易收支状况。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影响支出转移来达到,还会通过改变支出规模达到。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改善。但是随着本国出口商品的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将增加,从而本国的支出规模就会扩大,从而就会导致进口增长,这样贸易收支的改善程度将减小。这就是汇率变动通过支出数量的改变进而影响贸易收支的原理。如果考虑回传效应,那么本币贬值后本国的国民收入提高,则本国的支出规模扩大,从而提高了外国的国民收入,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样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就更为复杂。&   &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助于减轻贸易摩擦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凭着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低端市场。面对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会加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   2、人民币升值可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的价格。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复出口,故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有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3、人民币升值将促进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通过人民币升值的手段,可以有效率地把制造业中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管理不善的挤出去,这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发展方向。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引起行业内更加激烈的竞争,激励企业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增强竞争力,让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强者变得更强,并能减少无效率的企业在海外的相互恶性竞争,另外还能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三、人民币升值通过进出口可能表现出来的负面效应 &&&&1.由人民币升值产生的商品结构变化将影响部分地区和居民的利益&   资源性商品、一部分大宗农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增长的放慢甚至下降,&短期内对中西部资源依赖程度较高、比重较大地方的经济发展,&对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农民的收入、一部分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演变
来源:金融读书会&
  汇率反映了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比较,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之中,汇率的波动直接表现为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都由于汇率的传导而出现波动,所以,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的重要影响为历来学者们所关注。一般的分析认为,当汇率变动时,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也将随之变动,而价格的相对变动又将引起进出口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进而导致进口量、出口量的变动和贸易收支平衡的便宜。如当本币贬值时,出口商品由于成本等原因使其外币价格下降,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本国从外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本国需要花更多的本币来进口外国产品,于是进口需求下降,总结起来本币贬值导致贸易顺差,使国际收支改善;反之,当本币升值时,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需求减少,而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下降,进口需求增加,升值导致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
  然而现实的检验中,汇率变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并非如此明确,而且有许多实证检验证明部分国家在货币贬值之后,不仅没有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预期目的,反而使贸易收支更加恶化。矛盾的或者不明确的实证结论似乎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于是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不断尝试从理论上给出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合理解释,有关两者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论也不断得以发展。
  一、金本位下汇率和贸易相互影响理论
  金本位下汇率和贸易相互影响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重商主义学者、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托马斯?孟(Thomas Mun),他在金本位的基础上讨论了我贸易差额如何影响汇率变动之后,指出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贸易差额产生影响。因为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在对外贸易中就可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向外国出口商品,而外国人也愿意拿出更多的货币来购买低价本国商品,同时本国从外国的进口也因本币购买力下降而减少,这样就产生贸易顺差,有有更多的国际储备(黄金)流入国内;反之汇率降低会导致贸易逆差和国际储备的流出。托马斯?孟主张通过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的和财富。其后,大卫?休谟(David Hume)发展了金本位制下汇率与贸易发展关系的研究,并提出了“价格――黄金流动机制”,认为汇率变动本身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调节贸易收支。一国贸易逆差会使该国国际储备(黄金)下降,本币供给减少,货币汇率下跌,从而刺激了该国货物的出口也抑制了他国货物的进口,最终改善了国际收支,纠正了贸易逆差。这种“价格调节机制”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进出口价格弹性条件。大卫?休谟关于汇率变动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而自动调节贸易收支的论述,对后来的汇率和贸易相互作用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马歇尔-条件”及其进一步完善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导致各国货币竞相贬值,新的汇率制度环境下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为复杂。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琼?运用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局部均衡理论和供求弹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并由此开创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弹性论。后来,经过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Lerner)、L?梅茨勒等人的发展,弹性论的理论体系渐趋完善,并成为各国试图通过货币升贬值政策来调节贸易收支的主要理论依据。弹性分析法的核心内容是分析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本国与外国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进而影响进口与出口的流量,而流量的变化最终导致贸易收支状况的变化。阿巴?勒纳探讨了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恒界值,他认为虽然本币贬值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必然能改善贸易逆差,而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条件是一国的国民收入不变、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即具有完全弹性),其中后一个条件意味着,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之后,出口商品的国内供给价格将保持不变;相似地,本币升值使进口增加之后,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也将保持不变。在这两个条件下,“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只有该国商品的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该国货币对外贬值才能够改善其贸易收支状况;而且,这两个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越大,本币贬值后贸易盈余的增加(或者贸易赤字的减少)也越多。以表示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进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该条件可表示为:
  (5.1)
  弹性分析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平衡影响的条件,但但进出口商品供给对汇率的完全弹性的假设,以及其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仍不完善,随后出现的各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进出口供给弹性并非无穷大的情况下的一种扩展。由于马歇尔-勒纳条件能否使一国贸易收支得到改善的前提之一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均为无穷大,即具有完全弹性。然而,完全弹性的情形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并不常见,相反,更一般的情况下,出口增加的同时本国出口商品在国内的供给价格也会上升;同样,进口增加的同时,进口商品在生产国的供给价格也会上升。这是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有限大的更为―般的情形,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不再成立。
  以TB表示以外币衡量的贸易收支,、、、分别表示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X和M分别表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则本国的国际贸易收支余额可表示为:
  (5.2)
  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时,由购买力平价有:
  (5.3)
  通常,假定进口商品的需求(DM)是其本币价格的函数,出口商品的需求(DX)是其外币价格的函数,进口商品的供给(SM)是其外币价格的函数,出口商品的供给(SX)是其本币价格的函数,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供求平衡时有:
  (5.4)
  国际贸易收支余额的(5.2)式对汇率e进行进行全微分,整理可得:
  (5.5)
  显然,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即的条件是:
  (5.5)
  对上式进行通分并整理后,可得:
  (5.7)
  这就是本国和外国出口供给弹性非无穷大时,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Bickerdike-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这一条件放宽了关于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的假定,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三、汇率贬值的时滞理论(“J曲线”效应)
  以上理论的分析并没有考虑时滞问题,事实上,国际贸易对由汇率波动导致的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是存在“时滞效应”的。当一国货币贬值后,厂商会根据汇率变动调整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产量和贸易量,马吉(S.Magee,1973)最早发现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汇率贬值的短时间内,贸易收支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因为汇率贬值而暂时恶化了,而等到贸易量调整充分之后,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在长期才会显现出来。汇率贬值时贸易收支的走势正如英文字母“J”的形状(图5.1),于是“J曲线”效应就被经常来代指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
  根据马吉的研究,汇率调整影响贸易收支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动态阶段,依次为:货币合约阶段(Currency Contract Period)、汇率传递阶段(Pass Through Period)和数量调整阶段(Quantity Adjustment Period)。由于价格、供求等对汇率调整的反应的“时滞效应”,不同阶段上,价格、产量、和贸易量根据货币贬值所作的调整是不同的,汇率调整影响贸易收支的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货币合约阶段(t1-t2),由于厂商尚未来得及对价格和数量进行调整,贸易活动依据贬值前已签订的合约中的价格实施,但货币贬值已经改变了原有合约的相对价值,从而对贸易收支余额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合约的标价货币,并因衡量贸易余额的货币选择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如果进口以外币计价,出口以本币计价,本贬值以后出口收入不变,进口支出增加,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
  在汇率传递阶段(t2-t3),进出口价格已经根据汇率变动而进行相应调整,但短期内供求关系(进出口贸易数量)对新价格的反应会滞后于价格调整,因而进出口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而这一阶段国际收支改善的可能性依然较小。这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取决于价格的调整程度和进出口供求的相对无弹性状况。
  在数量调整阶段(t3以后),短期的供求“无弹性”情形已经消失,进出口数量将根据所观察道德价格实际变化进行调整,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正常效应开始显现,国际收支逆差逐渐得以改善。此时进出口供求弹性将直接影响此阶段贸易收支的变化:假定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则贬值国贸易收支能否改善,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与否;而假定进出口供给不具有完全弹性,则汇率对贸易收支是否有改善作用,取决于“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是否成立。
  图5.1 “J曲线”效应
  四、乘数论与“哈伯格条件”
  以上各种理论都是在不考虑国民收入变动的前提下得到的。事实上,当本币贬值导致本国出口增加时,根据托马斯?孟的推理,本国财富和国民收入也将因贸易顺差而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使国内增加消费,进一步带来诱发性进口的增加,从而又会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国际贸易收支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减小的程度取决于国民收入增加额和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因此,考虑收入效应的贸易收支变动()可表示为:
  (5.8)
  式中,表示变量的变动程度, VX和VM分别为以同种货币表示的本国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贸易收支变动的自主性部分,为贸易收支由于国内收入变动的“收入效应”而减少的部分。
  哈伯格(Harberger)将弹性分析法和主义的乘数理论结合起来,并证明,当存在收入效应时,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加上边际进口倾向,即“哈伯格条件”:
  (5.9)
  “哈伯格条件”没有考虑本国与外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反馈。事实上,当贸易双方都是大经济体时,任何一方进出口的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被称为“国外反馈效应”。如果同时考虑收入效应和国外反馈效应,那么本国贸易收支的变动可重新表述为:
  (5.10)
  其中,贸易收支变动分为三部分:为贸易收支变动的自主性部分,为国内收入变动因“收入效应”而减少的部分,为外国收入变动因“外国反馈效应”而导致的部分,为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为外国收入的变动。哈伯格于是进一步证明,当存在国外反馈效应时,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加上本国和外国边际进口倾向之和:
  (5.11)
  此即修正后的哈伯格条件。由于强调本币贬值时国内收入和外国进口的反馈,所以这一方法得到的汇率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改善条件较“马歇尔-勒纳条件”更难已达到,且贬值的改善效果也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要小。
  五、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方法是由(J. Meade)和亚历山大(S. S. Alexand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弹性分析法由于其对弹性固定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而存在缺陷,且只能用于事后分析,因而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而采用吸收分析法来分析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吸收分析法认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差额,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与服务的增加超过它的吸收能力时,该国的贸易差额才能得到改善。因此,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与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吸收之间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来影响国际贸易收支。而且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贬值的作用方式也不同。
  吸收分析法通过下列关系式将贸易收支与国民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
  (5.12)
  其中,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且A=C+I+G为总的吸收能力,B=X-M为贸易收支余额,易见有:
  B=Y-A (5.13)
  吸收分析法认为上式左端的国际收支余额B为果,右端的Y-A为因,即贸易收支盈余是国内吸收小于该国收入的表现,而贸易赤字是吸收大于该国收入的表现。因此,要想改善贸易收支,必须提高收入高于吸收的水平。
  同时,吸收论还将吸收A分为自主性吸收(D)和诱发性吸收两部分,前者独立于收入;后者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是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本国支出(消费)的部分。如果以c表示边际吸收倾向,则总吸收可以表示为:
  A=D+cY (5.14)
  将(5.13)式代入(5.14)式,可得:
  B=(1-c)Y-D (5.15)
  且求导有
  dB=(1-c)dY-dD (5.16)
  由此,吸收分析法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三个方面:①贬值对本国收入的影响程度(dY),②收入变化对吸收的影响(决定于边际吸收倾向c的大小),③贬值对自主性吸收的影响(dD)。总体而言,只有当贬值能相对于吸收提高收入时,贸易收支才能得到改善。
  六、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主张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国际收支视为一种货币现象。它的特点在于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将经常账户中的贸易差额作为国际收支的代表进行静态或短期分析,在考虑国际贸易导致的国际收支变动同时,也将国际资本流动作为考察对象,把经常帐户和资本账户结合起来,对反映两个账户综合差额的国际储备进行长期分析。从货币分析的角度,任何国际收支不平衡都反映货币存量的不一致,即实际货币余额与理想货币余额的差异,因而平衡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就是把实质货币余额调整到理想水平的过程。
  货币分析法最早由罗伯特?(Robert A. Mundell)和哈里?逊(Harry Johnson)提出,后经弗伦克尔(J. Frenkel)等人进一步发展完善。货币分析法的三个基本假定是:假定Ⅰ: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假定Ⅱ: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假定Ⅲ:贸易品的价格由世界市场决定,而且长期而言,一国国内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水平。
  从长期看,货币供给(Ms)与货币需求(Md)相等,若以P、y和i分别表示本国价格水平、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根据假定Ⅰ,有:
  Md =P f( y,i ) (5.17)
  同时,根据货币供给理论,基础货币由国内信贷和国际储备两部分组成:
  Ms =m(D +R) (5.18)
  其中,D为国内信贷,R为国际储备(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m为货币乘数,为了简便起见,通常取m=1。于是由Ms =D +R=Md,得:
  R = Md - D (5.19)
  这就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它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顺差,就等于国内的名义货币需求(Md)超出了国内名义货币供给(D);而国际收支逆差,其实就是一国国内名义货币供给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的部分。
  可从货币分析的角度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形成的动态过程。由于在假定Ⅱ之下货币供应不影响实际产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超出名义货币需求的多余部分货币就会寻找出路,于是,个人和企业就有动机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其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而言,这将意味着货币外流以进口外国商品,即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国际收支顺差不过是由于国内名义货币供给小于名义货币需求而引起的货币内流。在此基础上,货币论分析了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在假定Ⅲ之下,“一价定律”成立,则(5.17)式可以表示为:
  (5.20)
  其中,S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为外国价格水平,从而S为本国价格水平。当本币贬值(S上升)而引起国内价格水平S上升时,由于实际货币需求f(y,i)是稳定的,名义货币需求总量Md也将上升,由基本方程式(5.19)可知,只要国内信贷(D)保持不变,本币贬值时国际收支顺差就会增加(或逆差减少)。
  因此,货币分析法认为,贬值将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和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若要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其条件是在贬值同时,国内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超过名义货币需求。
  七、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汇率经常大起大落,在汇率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研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既有支持汇率贬值有利用贸易顺差形成的证据(Eleanor Doyle,2001等),也不乏相反作用的反例(Taufiq Choudhry,2005等),还有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对贸易收支均衡影响不显著(Silvana Tenreyro,2004等)。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递问题――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
  “汇率传递效应”(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effect)即进口国货币与出口国货币之间汇率变化对商品的进口国货币价格的影响程度。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通常假定本国为一小国,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本国是价格接受者。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障碍时,国际套利将使得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相等,即从进口价格来看,如果进口的外币价格既定,那么本币贬值将同比例地提高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从出口价格来看,如果出口的本币价格既定,那么本币贬值将同比例地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因此,当一价定律成立时,汇率变动将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动。此时,汇率传递是完全的。
  然而,近年来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于是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机制将会受到制肘,商品进出口价格对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敏感,这就使得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受到限制。对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20 世纪80 年代,研究者以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为基础,从微观角度考察汇率传递与行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如Dornbusch(1987)的研究强调了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的作用,以及国内外可比商品之间的不完全可替代性,并概括了影响进口价格汇率传递系数的四个关键因素:市场一体化或市场分割的程度,产品差异程度,需求曲线的函数形式,市场结构以及厂商的战略合作程度。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逐渐转移到宏观层面上来。Obstfeld 和Rogoff (1995)构筑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NOEM)”理论新范式,为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汇率变动与通胀之间的联系以及汇率传递效应下降现象成为研究重点。21世纪以来,不完全汇率传递与最优货币政策和适当汇率制度之间的联系则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平,2009)。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揭示了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有限性,从而对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幅度增大而贸易却快速增长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完)
  文章来源:节选自吴博博士学位论文第五章第一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丁昭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
01/05 15:5101/04 09:4301/04 02:1901/02 05:3001/01 09:3512/30 15:5712/29 10:1912/28 15:5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