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政企合作,发挥企业优势,加强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包括知识宣传

依法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依法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震灾害预防中非工程性预防的重要措施,是奠定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宣传、教育、地震等有关部门制定防震减灾宣传计划,经政府审定后列入政府总体工作计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具体实施。
重视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让他们从小受到防灾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灾害文化素质和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本或“课外必读”。所有中、小学都应开展防灾避险的演练,并将演练活动纳入学生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中。山西省运城中学开展地震预警训练,警报拉响后,学生们迅速地在课桌下就地避险。然后在老师指挥下有秩序地跑步下楼到开阔地卧地疏散避险,这样的活动,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如地震、广播、电视、报刊、教育、文化、出版、医疗、城市社区等。组织专业培训还涉及矿山、化工、石油、钢铁等部门、企业,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做好协调、组织工作,以保证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立足于地震应急需要,侧重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应急反应能力需要防灾知识的积累,或者说,只有一定的防灾知识的积累才会以较强的防灾意识作出应急反应。往往是在地震发生后,群众亲历了地震并因接受了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而纷纷回忆或向地震部门报告震前见到的许多有趣的宏观现象,而震前即使看到了这些现象也不能将其与地震联系。有些地方虽然听过了房屋抗震知识的宣传,但是由于侥幸心里作怪,建房不思抗震,震后却望着废墟兴叹。有些人听了自救互救宣传,而震时却束手无策。所以,对公众要进行安全教育,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增强抗震救灾意识,一旦遇到大地震,能够临危不乱,听从指挥。
(2) 树立未雨绸缪,以人为本的宣传理念。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孕震背景或者存在邻区地震波及影响的可能,因此,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任务几乎覆盖全国各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有震”才宣传,但有的地方稍作一点地震知识宣传,群众之中就发生“谈震色变”现象,只知害怕,不知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甚至谣传纷纷、惶恐不安。事实说明,这样的地方宣传工作是很差的。经验证明,只有把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观念,群众才不至于把防震减灾宣传误解为变相的地震预报,而看作是维护个人和集体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群众掌握了防震减灾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的本领。
(3) 防震减灾宣传不能指望“一劳永逸”,企图宣传一次管几年是不切实际的。有的地方,由于害怕引起社会波动,平时不敢宣传,到临震时再宣传又为时太晚,由于人们防震意识薄弱,避震知识缺乏或肤浅,就造成许多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例如,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波及闽、粤两省,使454万平方米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4人死亡,816人受伤,其中重伤111人,在伤亡人员中91%以上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常识,惊慌逃震而挤伤、踩伤的,而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的福建漳州市则无一伤亡。漳州市中小学课本中早在1985年就编入了地震知识和防灾常识课文。东山市实验小学两座相邻楼房正在加层施工,地震时脚手架上散砖震落很多,但楼内上课的学生在教师指挥下,按平时掌握的常识就地避震,震动停止后,迅速有序撤离。这件事情说明,只要平时积极稳妥地开展宣传就能够在临震应急中发挥作用。怎样解决不敢宣传的问题呢?首先应当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防灾意识、忧患意识,认识到自然灾害在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和矛盾是客观存在,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闭目塞听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从科普宣传的角度看,宣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地震的自然科学知识;②有关防震减灾技术科学知识;③减灾的社会科学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地球知识、地震监测、前兆知识、地震预测知识、建筑物防震知识、有害气体防护知识、紧急救援技术知识以及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知识和紧急疏散避险知识、自救互救知识、灾害心理学知识等。
从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角度看,还可将防震减灾宣传概括为三个方面:①加强防震减灾的法制宣传,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依法防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人身、财产受到《防震减灾法》的保护,同时也承担着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②加强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警示宣传教育,吸取国内外遭受地震灾害的惨痛教训,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地震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③防震减灾知识的应知应会宣传。
宣传方式应灵活多样,诸如展览、宣传橱窗,公共场所假日义务演出或农村庙会的宣传活动,还可以举办宣传周、宣传日(如每年的7月28日)、宣传月活动以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各种形式帮助群众掌握和认识地震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山西省临猗县医院成功地进行了夜震无灯光输液训练,该院主任医师还带领医护人员背起小鼓登台表演“防震减灾三句半”,很受群众欢迎。
1.什么是大震预警现象
临震的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宏观现象,称之预警现象。主要有地面初期震动、地声和地光等(参看附表:中国地震烈度表)。
(1) 地面初期震动时,人们感到大地突然剧烈“颤动”,站不稳、坐不安,房梁门窗发出响声甚至瞬间倾倒。
(2) 地声可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低沉声似雷鸣,强烈、怪异,又似远处炮声或机器轰鸣,好似狂风呼啸、大树折断声但视野范围内却风平浪静。
(3) 地光可持续几秒到几分钟,照亮夜空如白昼,令人恐怖,形如柱状、片状、条状、球状等,有时颜色鲜艳、五光十色。
2.判断地震远近与强弱
大地预警时间一般为十几秒,地面首先上下颤动,此时伴有地光和地声,然后地面大幅摇晃,震中距越大,“颤”(纵波)与“晃”(横波)的时间差(以秒计)越长(粗略估计震中距离可用间隔秒数×8公里=震中距),距震中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颤”只感到“晃”了(说明震中距离较远)。人们感到晃动时,房屋才有被震坏的可能,因此,一般有十几秒“预警时间”,可就近选择避震场所。“颤”与“晃”都很轻微,是小震;“颤”与“晃”时间差很小、且强烈,可能地震就在“脚”下,要就地紧急避险。
3.瞬间抉择、果断避险
(1) 室内避震:房屋倒塌以后,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在室内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到幸存的安全地点,被称为避震空间或“安全岛”,例如炕沿下、床下、桌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角;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不利于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的床、地板;地震时不要乘电梯,更不可跳楼“避震”。
(2) 室外避震:宜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到边坡稳定的至高点。汽车司机宜在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宜采取紧急制动措施。还应避开高大建筑物、烟囱、胡同、架空管道、高压线、变压器、桥梁、山坡陡崖、危岩滚石、河岸地带等。
(3) 单位、工厂工作岗位避震:宜躲在桌下或大设备下,或按地震应急预案运作。注意要关闭机器和易燃、易爆、有毒物阀门,切断电源。
(4) 公共场所避震:宜选在影剧院、会堂的排椅下、学校课桌下、讲台旁、商店柜台下等,要疏散有序切忌拥挤。
在地震灾害事件中,媒体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着震情、灾情的变化,监督政府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其声音,树立其形象,对引导灾区公众统一言论、统一行动、团结抗灾;对政府改进工作、满足公众需求、尤其在地震应急期,媒体的作用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①根据法律规定传播震情、灾情、统一基调、稳定人心;②在应急行动中成为人民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③用生动事例鼓舞灾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抗灾士气,为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秩序发挥促进作用。
地震抢险指的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全力抢救幸存者生命并开展抢通生命线工程的紧急救援行动。救灾即是救援或理解为应急救助。
抢救幸存者的任务是“定位、救出和为稳定伤情而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专家组还认为“城市搜索与救援队可以对任何危机事件进行反应,模块化的设计主要为在城市环境下进行搜索与救援,也可以根据需要快速地进行配置以适应洪水、雪崩和其他灾害的救援任务。”
专业性抢险救灾,如医疗、消防、生产救护(石油、化工、煤炭等)、地震、洪水等行业,一般都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从事专业抢险救灾,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和训练,不了解抢险救灾场所的工程结构和环境的特殊性,是无从下手,无计可施的。比如,唐山地震后,开滦煤矿井下有大量工人,如何抢救井下工人,一般人员不知所措,还是煤炭部门调来了井下抢险队,使绝大多数井下工人及时脱险。对这些专业性较强的抢险救灾工作,必须进行专业培训,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专业教育培训是提高抢险救灾人员素质,储备救援力量,提高抢险救灾能力的重要措施,为建立从兼职到专职、从专职到职业的多层次教育和训练体制打好基础。
根据我国实际可进行以下地震抢险救灾专业培训:
(1) 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培训:地震紧急救援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援与合作,建立地震、消防、石油、化工、核工、矿山、军队等专业救援组织之间相互支援与合作机制,有利于资源整合、配置,提高抢险救灾的效能,保持常备不懈的应急状态。通过平时培训或联合演练,到震时的抢险救灾就能够做到协调配合,密切合作,产生抢险救灾实效的放大效应。
(2) 社区抢险救灾组织培训:社区是通过居委会、村委会这个基层组织来实现居民自治的,该组织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社区住宅集中,人口密集,最容易受到各类灾害影响。防震减灾工作应当落实到社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①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如各类行业老专家、土木结构建筑师、医师、护士等培训班),请地震专家针对社区实际讲解避震和抢险救灾的知识、方案等,培训后承担社区抢险救援的技术指导,如自救互救的技术方法、挖埋程序等;②举办救援志愿者培训班,推进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主要解决社区应急抢险救灾的组织建设,疏散路线和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设与管理、自救互救训练和演习等,培训后成为社区应急救援组织的骨干。
(3) 心理救助培训班:据统计,在地震应急期能够头脑清醒采取果断行动的人,只占12%~25%,75%左右的成年人会出现情感错乱,精神麻木,10%~25%的人表现为极度恐惧、惊慌,过分忧虑、高度紧张、悲伤、悔恨、心烦意乱等,这些心理受伤者,同躯体受伤者一样需要救助。应当组织有心理咨询知识、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者成为义务或者志愿者心理咨询师,请心理学家、教授讲解震后心理救助方法技术问题,组建心理救助队伍,帮助灾民尽快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唤起他们积极救灾的意识,主动配合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即使是救灾人员,在惨烈的灾害现场也会受到环境的刺激而出现各种压抑、消极反应,亦属心理救助之列。
(4)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军区支持下,将救援工作与民兵组织相结合,组成平震结合、平战结合的地方志愿者救援队,请地震救援专家授课,学习诸如搜救、救援、动力、通讯、医疗等现代化仪器设备的操作。有条件时,请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装备支持。
地震台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应当成为科普教育基地,使之成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直接服务社会的窗口,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据此,应当发挥地震科技馆的作用,地震业务咨询、服务站的作用,专业培训和社会宣传点的作用以及同驻地社区联手组建地震应急志愿救援组织等。
(一)发挥地震科技馆作用
努力做到多媒体演示与实物参观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主要宣传地震台承担的任务以及在全国或区域震情监视、预测研究中的作用,地震台网(站)的种类、本台的作用等,树立为人民站岗放哨的卫士形象。
2.地震观测科学与技术
(1) 通过不同时代地震仪器的展示,在不同“服役期”所发挥的作用,反映地震科技的进步;
(2) 介绍地震仪器系列及其功能,说明“地震波是照亮地下的一盏明灯”,阐释地震仪如何操知地下的情况;
(3) 介绍测知地震与地震预测,地震能量大小与地震烈度关系等;
(4) 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构造、小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地震波与地表及建筑物的破坏的关系等;
(5) 解释地震类型、地震三要素、震中距、震中烈度、极震区等名词;
(6) 地震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环境的要求等。
3.地震前兆观测科学与技术
(1) 介绍地震前兆(微观前兆与宏观前兆)的含义、前兆现象与前兆异常;
(2) 不同时代前兆仪器展示、简介,群众观测曾用的土仪器展示;
(3) 前兆仪器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前兆仪器的基本原理简介;
(4) 不同前兆仪器对观测环境的要求;
(5) 说明干扰与异常、异常与地震、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有临震异常显示的震例等;
(6) 心系公众安危的地震监测工作。
4.监测台网、监测技术与信息技术现代化展示
5.未来展望
(二)发挥地震咨询服务站作用
认真答复来访者提出的有关防震减灾四个环节的问题,除台站领导外,还应设咨询员和兼职接待值班员。接待工作要热情、诚恳、讲礼仪,一律陪同参观,在保守国家秘密原则下,坦诚释疑,让来访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台站在互联网络中开辟宣传栏目,做到形式活跃,群众喜闻乐见。
(三)发挥专业培训和社会宣传窗口的作用
(1) 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地震应急的自救互救知识培训;
(2) 驻地防震减灾宣传网的辅导培训;
(3) 指导群众性观测并进行宏观异常收集与判别的培训;
(4) 配合地方地震主管部门开展社会防震减灾宣传,完成政府交给的社会宣传任务;
(5) 向驻地群众广泛宣传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四)联手组建志愿者组织
与驻地社区联手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组织,平时进行有关培训,临震前共同进入应急状态,震时就地组织自救互救,与驻地群众鱼水相处,同甘苦共。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 文章内容
兴隆街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宣恩网&&作者: 舒鸿妍 刘敏&&责任编辑:舒鸿妍&&发布日期:
本网讯(记者 舒鸿妍 通讯员 刘敏) 为普及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有效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连日来,兴隆街社区开展了以&学习减灾知识,营造安全家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教育宣传活动。
活动以宣传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向居民们讲解了在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消防安全等人身安全遭遇危害时,居民们如何逃生自救的方法以及家里应配备的应急物品,并结合身边生动具体的例子,讲述了家庭日常消防知识。社区党员志愿者、部分居民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社区通过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横幅、张贴防灾减灾宣传图片、向居民发放防灾减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了社区居民的避灾自救能力和社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关链接: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意见
当前位置:
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意见
发布时间:
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意见(中震防发〔201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地震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宣传部、地震局,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宣传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中央各主要新闻单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科学、依法、合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形成了依靠全社会力量防御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良好局面。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工作基础不断增强,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夺取了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成功实施多次国际紧急救援行动,为人类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为了增强全民防震减灾素质,进一步提升我国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按照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对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适应我国多震灾国情的需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让公众普遍了解地震常识,具备防震减灾意识,掌握防震避震技能,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是增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根本途径。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都迫切需要安全的发展环境。将防震减灾措施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保护发展成果、维护发展局面的必然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从政治、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贯彻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主动、稳妥、科学、有效的原则,倡导抗震救灾精神,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逐步使公众普遍具备防震减灾意识、知识和技能,形成全社会共同防御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引导性、专业特殊性和社会敏感性。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协作。强化党委统一领导,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专业部门牵头组织,宣传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巩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良好局面。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服从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宣传工作的影响力,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有效。把握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改善工作方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参与,提升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平震结合、维护稳定。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根本,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注重平时常规性宣传,强化震时集中性宣传,保障群众对防震减灾的知情权和认知度,为增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三、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重点任务(一)大力倡导抗震救灾精神。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玉树重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中,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巩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二)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要加强对国家防震减灾方针政策的宣传,让各地各部门领导干部、各单位管理人员和广大社会公众领会国家防震减灾方针政策,提高政策实施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要加强对国家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按照中央关于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法制意识,自觉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三)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全民素质教育体系,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有组织地开展应急演练,使社会公众掌握防震避震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坚持不懈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广泛宣传,使社会公众科学认识地震灾害、主动防范地震灾害、正确应对地震灾害。(四)大力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创作符合防震减灾规律、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防震减灾文化产品,培育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减灾文化,传播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的理念,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提升民族忧患意识、科学减灾意识和安全发展意识。四、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主要措施(一)健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业部门牵头组织、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统筹协调,各级地震部门要履行好策划、组织、指导、协助和督促职责,教育、科技、文化和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协作,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要强化开展防震减灾公益宣传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强大合力。(二)创新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式。要坚持普遍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强化重点对象的宣传。要坚持常规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时机,强化重点时段的宣传。要坚持自发开展与专门组织相结合,拓宽防震减灾宣传渠道,通过举办防震减灾图片展、社区科普报告会、广播电视访谈和公益热线咨询等活动,促进公众自我教育和自觉行动。(三)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基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网络。适应社会需求,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实施好防震减灾宣传精品工程,把握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创作适合于通过电视、广播传播的宣传产品,创作适合于报纸、杂志、图书传播的宣传产品,创作适合于互联网、手机传播的宣传产品,强化防震减灾宣传的工作基础。要充分发挥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经常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四)规范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管理。地震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敏感性,必须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管理。要落实管理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要严格管理制度,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规范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依法查处制造、传播地震谣言的行为。要完善管理措施,注重新技术的应用,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把握舆情动态,提高应对和引导地震舆情社情的能力。五、切实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一)坚持党的领导,为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政治保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中央关于宣传工作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将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上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宣传纳入宣传工作的总体部署,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日程,科学引导,统筹安排,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二)强化条件支持,为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开展全民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使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是一项长远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为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和物质保障,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和科普示范社区建设。(三)加强队伍建设,为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者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正派。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把握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发挥宣传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地各部门必须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为全面增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努力奋斗!附件: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名单&&&&&&&&&&&&&&&&&&&&& &&&地震局&&&&&&&&&& 中宣部&&&&&&&&&&&&&&&&&&&&&&&&&&&&&&&&&& 2012年7月25日附件: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名单外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水利部、商务部、卫生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广电总局、安全监管总局、旅游局、港澳办、气象局、保监会、国台办、国新办、海洋局、民航局、总参作战部、武警总部
国家地震局直属院所网站
地壳工程中心
防灾科技学院
机关服务中心
深圳培训中心
省级地震局网站
国外地震网站
全球地震台网(GSN)
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
瑞士地震服务中心
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
美国国家地震台网(USNSN)
美国地震信息中心
美国数字宽频带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
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省内各市县地震局网站
太原市防震减灾局
大同市地震局
晋中市地震局
阳泉市地震局
忻州市地震局
吕梁市地震局
长治市地震局
临汾市地震局
版权所有: 山西省地震局
维护单位: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 晋ICP备: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震减灾手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