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何长江经济带重要意义义

新科技革命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新科技革命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无异于空气与水对于人类,给人类的智慧彰显提供了无限的平台,也给人类无穷的物质与精神欲求提供了想象空间。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强烈追求,使得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不仅获得了无数的发明创造,更是通过对发明创造的应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带来了科技的爆炸性发展的“新科技革命”时期。在IT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经济全球化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特征和趋势。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进入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当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全球经济出现严冬现象,而中国却仍在世界经济危机中“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世界有目共睹,在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至今的30年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在新时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的重要内因就是新时期内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三次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转型,重要外因是三次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行了三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在三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中国抓住了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三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新科技革命紧密相联,在新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国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实施科教兴国,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了很好诠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三次大发展。科学技术在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凸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124【目录】:
Abstract4-7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7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9
1.3 研究方法9
2 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9-16
2.1 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9-13
2.1.1 新科技革命产生发展的条件10-11
2.1.2 新科技革命的作用和发展趋势11-13
2.2 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13-16
2.2.1 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13-14
2.2.2 当今经济社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14-15
2.2.3 实例例证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得益于历次科技革命15-16
3 新科技革命推动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16-30
3.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16-19
3.2 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三次结构转型19-20
3.3 新科技革命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共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30
3.3.1 第一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奠定基础21-22
3.2.2 第二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应对新挑战22-24
3.2.3 第三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取得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24-30
4 新科技革命对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展望30-36
4.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30-33
4.2 科学技术进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33-34
4.3 以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34-36
5 结论36-37
参考文献38-40
作者简介4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大椿;[J];成人高教学刊;2002年05期
殷登祥;[J];党建研究;2003年05期
徐晓宗;[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李精华,张志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02期
易素贞;[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汪开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李兴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周作翰,向文华;[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罗文东;;[J];江汉论坛;2006年07期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向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孙玮霞;[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大刚,刘峰,刘卫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张富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郑文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袁银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余松;[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王玉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杨竞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李海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郑文瑜;[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李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春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朱志敏;;[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曦辉;;[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吴群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东;[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吴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沈红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黄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卢迎春;[D];苏州大学;2010年
杨素秋;[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董红刚;[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孙德茹;[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胡志明;[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杨会彪;[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静;[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许春艳;[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樊新装;[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大椿;[J];成人高教学刊;2002年05期
李明三,杨煌;[J];当代思潮;2001年03期
安启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1期
李瑛;[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05期
殷登祥;[J];党建研究;2003年05期
安维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01期
若·梅德韦杰夫;[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01期
徐晓宗;[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易素贞;[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汪开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守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向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改革与理论;2000年02期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0年01期
;[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23期
魏杰;[J];今日浙江;2001年Z1期
赵晓;;[J];中国报道;2002年Z1期
樊纲;[J];辽宁财税;2002年11期
董藩;[J];特区展望;2002年02期
赵晓;[J];新财经;2002年07期
钟祥财;;[J];史林;2003年05期
,刘铮;[J];广西经贸;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扬;周海波;;[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王军;;[A];中国经济年会()会刊[C];2012年
王东;;[A];年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颜鹏飞;丁霞;;[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李雪松;;[A];2013年春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3期)[C];2013年
李迅雷;;[A];二〇〇九年冬季CCER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0期)[C];2010年
董志凯;;[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高善文;;[A];二〇一〇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2期)[C];2010年
华如兴;;[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3卷)[C];2002年
刘遵义;;[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雷敏;[N];中国信息报;2012年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N];证券时报;2012年
夏青;[N];证券日报;2012年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杨荇 朱妮;[N];经济观察报;2012年
秦菲菲;[N];上海证券报;2012年
杨琪;[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财达证券资深宏观研究员
宣宇;[N];证券时报;2013年
李彬;[N];人民政协报;2012年
孙广勇;[N];人民日报;2012年
中国人民大学 刘元春 阎衍 段亚林;[N];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巴图;[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李珠玲;[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张洁;[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第一动力”论的重大意义
&&&&来源:&&&&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抓住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是对科技创新作用的新概括、新总结,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全面深化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
  关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作过精辟论述。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又作了进一步提升:“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把科学技术提到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首位,创新了生产力结构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注入了新鲜内容。习近平同志根据中国和世界发展新的实际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这就进一步将生产力结构排序引入现实经济发展动力系统,在理论上使“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嵌入经济运行,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深化发展,为我国新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第一动力”论突破了“发展极限论”等绝对化观点。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终将枯竭。这种观点具有促使人们节约资源的积极作用,但它静止地看待事物,过于悲观,有绝对化倾向。按照这种观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生活水平是世界上的资源难以支撑的,就会推导出发展中国家不要发展了的谬论。这也是西方有人制造所谓中国“发展极限论”的一个思想根源。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在特定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科技创新可以突破此类限制。“第一动力论”引导人们向前看,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的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第一动力”论突破了以供给或需求拉动增长的发展路径。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认为,供给本身可以创造需求,增加投资就可增加利润、开拓市场。但现实中,在资本积累规律作用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供求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经济危机。对此,又有西方经济学家主张以扩张性财政政策等措施增加有效需求。这虽然可以一时缓解矛盾,却导致政府财政赤字过高,并向劳动人民转嫁负担,饮鸩止渴,引发滞胀。相比之下,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学发展生产力,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升广大劳动者满足需求的能力,使供给与需求联动,形成良性循环,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动力。而且,依靠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一动力”论将社会经济循环的“四环节”丰富为“五环节”。人类社会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第一环节。提出“第一动力论”,表明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原来蕴含在生产之中的科学技术独立出来,成为推动生产发展以及其他环节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就形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五环序列:创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是社会经济循环理论的重大创新。
  “第一动力”论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培育、发挥比较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应变能力,不是通过经济危机而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同志说:“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搭建释放“第一动力”的平台
  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了新常态下“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新着力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轨道。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阶段,需要把经济发展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轨道上。
  促使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整合。习近平同志说:“新世纪新时期,一些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非常快,一些新产业爆发释放出巨大能量,使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如果我们不抓住“第一动力”,就会陷入被动和落后局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资源整合的方向,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集中,主攻以新科技为动力的新产业。改变旧的发展定势,将科技创新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需要政府和企业明确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上动真劲、善整合、多投入、见实效。
  构建同产业链相辅相成的创新链。习近平同志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新链是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管理、经营有机集成的重要载体。创新链与产业链相联又相异,产业链一般是在成熟技术支持下的相关产业链条,创新链则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适应,需要企业与研发机构联合,组成产学研乃至产学研金政联盟。“两链”融合从理论上讲有巨大综合效益,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不能很快获利,而且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这就需要认真探索“两链”融合的具体路径,真正将创新链构建起来。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第一动力”。习近平同志注重创新的层次性,要求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主要靠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骨干力量,打造创新高地;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项目,多数要靠广大中小微企业和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可谓重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不是一哄而起,而是一个有指导、有培训的过程,让创新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逐步提高。就空间结构而言,创新也有层次性。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应发挥创新的领头雁和重要基地作用;其他城市和镇分层跟进,以雁行式格局有序展开,形成释放“第一动力”的纵深阵容。
  健全发挥“第一动力”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同志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这就要求以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激发“第一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更直接地面向市场,打通科技到产业的通道,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尽快把创新活力更顺畅、广泛地释放出来。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使科技创新既充满活力又形成合力。
  促进人才更好地成长和发挥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领军人才尤其重要。必须破除对人才成长、流动和发挥潜能的束缚,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分配机制。调动创新积极性,需要切实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以科技成果入股,以科学的分配机制鼓励创新,使科技人员的利益所得与创新劳动相匹配。同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焕发科技人员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建设一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宋煦冬、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在滇院士对推动云南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当前位置:
&&&&&&&&&&&&
在滇院士对推动云南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日期:日&&&&&
云南省科技厅
&&&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的典范,在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多年来,云南省科技厅认真做好在滇院士服务工作。目前,在滇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9位,分别从事植物化学、分子进化、红外技术、贵金属冶金、有色金属冶金、水利工程技术、植物病理、兵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9位在滇工作的院士近年来先后争取到国家级项目289项,项目经费累计11.63亿元,获国内外重大科技奖项135项。9位院士以点带面拉动科技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在云南省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高端才智支撑,部分重大项目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如苏君红院士提出的建设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自投产以来,每年产值均超过20亿元;戴永年院士首创复杂含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装备开发,先后建成40条生产线,累计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马洪琪院士主持研发的高土石坝建设技术重大创新,为糯扎渡水电工程建设提前两年下闸蓄水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2012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直接经济效益约25亿元;孙汉董院士推动冬凌草和天然香料、精油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应用,相关产品累计营销额在45亿元以上。在滇工作院士对推动云南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分布情况&&& &&& 9位在滇工作的院士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位。从工作单位性质看,3位院士在科研院所工作,3位院士在高校工作,3位院士在企业工作。专业分布上,3位院士从事基础研究,6位院士从事应用研究。产业分布上,3位院士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2位院士研究领域涉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2位院士研究领域涉及新材料产业,1位院士研究领域涉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1位研究领域涉及能源电力。年龄结构上,60岁以下1人,60岁-70岁1人,70岁-80岁4人,80岁-90岁3人。 &&& 二、以原创性突破和二次开发为核心,全面提升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加快提升云南省的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多年来,在滇工作院士着力推进生物医药领域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不断打造发展新优势,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周俊院士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人参属、重楼属等科属100余种植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400多个。其中,天麻素、宫血宁等18个化合物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在天麻属化学成分研究中发现了治疗头痛、失眠的有效成分天麻素,1980年转让给昆明制药厂并生产至今,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三七及人参属植物的研究与开发利用,获得100余个化合物,为三七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对重楼属6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研发出治疗妇科出血的“宫血宁”,云南白药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至今,形成白药集团的主要产品之一,上市至今累积主营收入近十亿。周院士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80篇,申请授权专利30余项,创立了我国唯一的植物化学和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孙汉董院士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等科属的260余种植物的次生代谢成分和化学物质基础,发现了系列新骨架及新类型化合物1200多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化合物20余个。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菌、消炎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开发应用,系列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15亿元。推动云南天然精油品种的选育、推广、鉴定和标准制定,云南天然香料和精油每年出口销售额约2亿元,累计营销额在30亿元以上。研制的C-1铝材着色添加剂,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治疗脑血管疾病新药“注射用灯盏细辛酚”已经完成了Ⅲ期临床,现已申报新药证书。孙院士先后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40余篇,出版专著4部,24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中科院和省部级奖励,并荣获200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在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张亚平院士主要从事基因组多样性研究,他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主要从分子水平系统研究了生物进化的格局、过程和机制。在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群和动物DNA库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世界人群、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澄清了灵长类、食肉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重要问题。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规律和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系统地研究了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贫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家犬的东亚起源,证明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基因组进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动物适应进化和畜禽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近年来,在Science,Nature,PNAS,PLos Genetics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文章4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余项。由于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国际重要奖项“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成为亚洲地区唯一的获奖人。&&& 三、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基础设施滞后是云南发展的瓶颈,产业弱小的云南发展的软肋,产业培育是推动云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多年来,在滇工作院士着力从云南省发展紧迫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破解发展难题,相继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为推动云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苏君红院士担任国家“7551工程”总设计师期间,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代热成像两种类型的通用组件的研制工作,并完成8个型号、5个外贸型号的研制和生产,两个型号热像仪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填补了我国高性能军用热像仪的空白,在陆海空三军的17个武器型号系统和外贸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我军夜战、光电对抗、侦查、监视的能力。2004年起,开始第二代红外技术的论证、研究和生产销售。同时,苏院士提出在昆明建设光电子产业基地的设想,大力推动并促成兵器集团与云南省政府的相关合作,2006年8月,昆明光电子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实现军民融合。该基地自投产以来,每年产值均超过20亿元。苏院士先后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1项,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兵器工业功勋奖,获光华基金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获中国工程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2008年6月云南阳宗海发生砷污染事件,水质从Ⅱ类下降到劣Ⅴ类,丧失了饮用、农灌、水产养殖及洗浴功能。由于治理难度大,参与阳宗海水体减污除砷科技项目公开竞标的50余家国内外企业及科研机构纷纷退出。国内有关专家论证,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至少将需要3年至5年,经费将需40~70亿元。在云南省政府及科技厅的支持下,陈景院士带领云南大学项目组依托总经费为3000万元的财政科技经费,研究并提出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沉淀吸附法,经过近两年的湖体治理,阳宗海水质由劣Ⅴ类上升至Ⅲ类,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成果。日昆明市人民政府通过媒体郑重宣布解除阳宗海“三禁”,这意味着省、市政府公开向社会承诺三年治理好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污染已达到预定目标,原本已经消失的打渔、垂钓和孩童嬉水的场景,又重现在万顷碧波中。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在大型农灌和饮用水功能的水体中进行低砷污染治理的国际性难题,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该技术还为解决云南省滇池、洱海、星云湖等富营养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51年来,陈院士一直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攻克了铑铱分离及提纯、金川资源综合利用中贵金属提取与分离新工艺、云南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全湿法新工艺、等离子体熔炼捕集料中提取铂钯铑等国际性的技术难题。已实现产业化的“硝酸工业用废铂催化网再生工艺”及近期产业化的“汽车废催中铂钯铑的溶剂萃取分离”,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4项,出版专著3部。&&& 戴永年院士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研究,发展和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他和团队首创了复杂含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及装备开发,先后在云锡集团和美国、英国、西班牙建成建成40条生产线,累计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在全球冶炼行业及二次资源回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经济效益累计约10.4亿元人民币,创外汇约500万美元,实现利税约1.715亿元人民币。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及相关工艺技术,在宝钢、鞍钢、韶关冶炼厂、金沙公司等均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车间。先后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在有色重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0余名。&&& 作为我国水利水电地下工程及坝工建设领域技术带头人,马洪琪院士主持和参与了鲁布革、漫湾、广蓄、小浪底、三峡、小湾、糯扎渡、景洪等20余座大型水电工程。他组织设计、科研单位对许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成功解决了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特高拱坝和超高土石坝建设等世界级重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主持研发的超高心墙堆石坝建设的关键技术及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技术,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为又好又快建设糯扎渡水电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电站于2011年11月提前两年下闸蓄水,2012年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直接经济效益约25亿元。马院士在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期间,先后争取国家科研项目7项,科研经费35733万元,为开发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做出了杰出贡献。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2部。&&& 朱有勇院士系统深入地开展了农作物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植物病害研究,开创性地从栽培角度探索了利用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控制病害的新途径,他的研究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作物病害流行及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有重要意义。他和他的团队建立了16项作物多样性控病技术,在我国11省市累计推广1.7亿余亩,百万农民从中受益,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新西兰、法国等地大面积示范,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主持完成国家973、863等重大项目20余项,在Nature、PLoSON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3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经济最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