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发展所面临问题有哪些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瞭望新闻周刊》1998年02期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摘要】: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本刊记者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动力的能源,曾经长时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四大以来,能源的“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能源工业实现了由严重短缺到供需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生产的一次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都位...
【关键词】:
【分类号】:F205【正文快照】: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本刊记者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动力的能源,曾经长时间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四大以来,能源的“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能源工业实现了由严重短缺到供需平衡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生产的一次能源,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都位居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祥琬;;[J];科技潮;2009年04期
倪守强,李兴华;[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4年07期
陈朝兴;;[J];厦门科技;2006年02期
;[J];科学中国人;2007年08期
李文彦,樊杰;[J];地理科学;1994年03期
宋家树;[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年Z1期
李长明;[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8期
李京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周大地;[J];科学中国人;2003年02期
傅瑛,田立新;[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明慧;宋学锋;;[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杨敏英;;[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张馨;牛叔文;赵春升;;[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刘小军;涂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王迪;聂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吴延瑞;;[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厉无畏;梁朝晖;;[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王效华;王正宽;冯祯民;;[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高丽君;刘正林;;[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郑博福;赵景柱;邓红兵;严岩;罗琦珊;董仁才;;[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勇刚;[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丁锋;[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蓝讯;[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
曹新;[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深圳商报记者
叶颖聪;[N];深圳商报;2002年
孟晶;[N];中国化工报;2010年
孙宗胜;[N];中国矿业报;2005年
王琼杰;[N];中国矿业报;2011年
张金海;[N];中国石化报;2004年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 徐锭明;[N];期货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静;[D];武汉大学;2011年
张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邓向辉;[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杨志梁;[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周剑;[D];吉林大学;2010年
张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才炜;[D];吉林大学;2010年
沈玉志;[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罗汉武;[D];天津大学;2009年
李炳轩;[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久佳;[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贾艳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崔健;[D];吉林大学;2010年
宋莹莹;[D];吉林大学;2011年
王邦鲲;[D];吉林大学;2010年
刘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陈文锴;[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王晋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王志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黄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中国新能源发展面临问题以及发展建议
日 来源: 互联网 【】 【】分享到:
中研网讯:  我国发展建设要逐步扩展到、、能源等以及能源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实现由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国际全方位深度合作局面,以全面促进新能源在中国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增长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  能源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能源发展史揭示了从取代木柴开始,能源发展进程就向越来越清洁的方向发展,就是不断降低能源使用过程中的比例,增加氢的比例的过程。各类能源的化学构成分析是,木柴中每个分子包含1个氢原子和10个碳原子、煤炭中包含1个氢原子和2个碳原子、中包含2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中包含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19世纪煤炭的使用降低了碳原子的比例;20世纪石油的应用,又一次降低了碳的比例;20世纪50年代天然气快速发展,能源排放中碳的比例再一次被降低。能源的每一次更替,都在降低碳的比例,增添了更多清洁氢的成分,确切来说就是能源的“氢化”过程。这一“氢化”“脱碳”过程从人类开始使用能源已经持续了200多年。
相关研究报告
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
  中国新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  能源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供需矛盾突出。中国的能源资源储藏总量不足,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更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我国能源浪费现象严重,能源利用率较低。据统计,我国资源总回收利用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高达50%,全国可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350亿元~400亿元,每年约有200亿元~300亿元的再生资源流失浪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其对资源的旺盛需求,资源进口量不断增加,同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常规能源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温室气体排放量巨大、空气质量差、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和二氧碳排放国,国际责任压力大。经济快速增长伴随能源消耗不断加大,同时还付出了环境污染严重的代价,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能源进口来源集中、对外依存度大、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中国的进口来源主要在中东和非洲,分别占50%和30%。同时,由于从中东和非洲进口一般都走海上,运输的距离较长、运输安全问题凸显。2014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速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8%,逼近我国61%的“红线”;天然气进口量达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31.6%。中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过大,迫切需要发展新能源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能源战略储备、不断推进能源转型。中国在积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同时,必须不断勘探和开发新能源,完成能源的有序转型和有效替代,实现对能源资源的有效控制;必须把资源储备与石油等能源储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稀土资源是未来一些高科技产业的必备资源。  加强创新,促进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政府应加大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国家关键技术;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而提高新能源开发和使用效率。  节能降耗,将节能提升到国策高度。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已占全球的21%,却创造了11%的GDP。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能源效率严重低下,对单一能源的高度依赖也成为中国经济的“阿基里斯之踵”。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要消耗大量能源,这就要求在能源“开源”的前提下,更要“节流”。因此,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首要地位,将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高度。各类能源行业企业和能源系统要在现有的能源效率基础上提高40%。  转变职能,打破利益格局,鼓励多种资本。政府要逐渐从“”角色向“”角色转变,做到“宏观管理、微观放权、行业自律”,逐步实现能源的有效管理。成立“能源委员会”或“能源部”,实现政府管理层面的集中管理,让“能源委员会”的职能更明确清晰,以便实施国家能源战略、开展能源变革、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能源有效储备。逐步加大对多种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在能源投入方面的支持力度,发挥市场和民营资本灵活高效作用,促进能源领域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促进新能源在中国的普及、发展和壮大。  积极发挥“之路”能源经济带作用、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能源合作是核心与亮点。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就是要在已有A、B线基础上完成C线和D线建设,实现能源海外市场输送的多线保障。我国能源发展建设要逐步扩展到电力、风能、源等新能源以及能源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实现由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国际全方位深度合作局面,以全面促进新能源在中国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确保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
本文分享地址:
相关新闻关键词阅读:
三大煤企呈现逆势提价 煤价或将迎来短期反弹...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内A0级轿车市场继续萎缩:销量...
深秋已至,记者调查部分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后发现,多数景区均准备在...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为12%,为 20131...
电子商务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市民的消费理念,悄然改变、甚至...
携程透露,国庆作为传统的出游旺季,酒店业务增长迅猛,国庆 7天大批量游9...
截止到目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三亚5个城市仍在执行限购。1...
深圳运营中心:深圳市中研普华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华南运营总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楼全层 邮编:518031 &&乘车路线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56--5388 客户服务专线:6 06 96
专线:6 29596 专线:6
媒体合作:6 广告合作:6网站合作:6 邮箱: 传真:8
咨询QQ:5336038
Copyright (C) 199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 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号将该文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1、在微信中找到发现
2、使用扫一扫功能,并对准左侧二维码
3、进入文章页面后,点击右上角按钮
4、点击分享至朋友圈
5、点击右上角发送,分享至朋友圈
你还可以分享到:
编审:冯彬
可用表情:
关于 && 的新闻:??????????
进入 查询 查询 查询 查询
今日快讯、活动报道、曝光台加载中…
本周十大热门资讯
本月十大热门资讯
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制冷行业信息化。全球领先的制冷行业电子商务品牌 空调制冷大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营许可证(ICP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7中国能源概况能源总量相对不足。中国能源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按目前估计,中国有世界第1位的水能资源蕴藏量,第3位的煤炭探明储量,第11位的石油探明储量和第18位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中国拥有的能源总量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1/10,但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开采储量只有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和55.4%。据BP(英国石油)公司2003年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中国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的储釆比(已探明的储量与当年的开采量的比)分别为15年、82年、46.3年。能源分布不尽合理。中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是北多南少、西富东贫,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沿海地区缺少常规能源。能源品种分布是北煤、南水、西油气,其中,煤炭资源总储量的71.13%分布在华北地区,南方除贵州外均为贫煤省。由于中国煤炭资源的探明程度很低,在尚未利用的经济精查储量中,86%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天然气约占全国的1/2。水资源的71%集中在西南地区,但该地区的水电开发率仅为8%。东部地区的水电开发程度较高,可开发的大型水电已所剩无几。能源结构和能源质量较差。中国的能源构成以劣质能源为主。在世界探明的化石能源资源储量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结构关系分别为20%、60%和20%,中国则为5%、91%和4%,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数量与世界平均水平明显偏少。中国石油储量中95%为蜡状重质原油,低温易凝固,运输和炼制困难较大。中国是世界唯一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是世界上煤炭使用比例最高的国家,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27%。但是中国的煤炭资源质量明显不高,在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优质动力煤)占12%,褐煤占13%,煤炭资源结构对环境明显不利,污染较大。另外,在煤炭保有储量中,非炼焦煤占64.7%,炼焦煤(工业用煤)仅占35.3%。到2002年为止,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为3317.6亿吨、石油为24.25亿吨、天然气为20169亿立方米。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能源生产以煤为主的格局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200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20.9%,石油占40.3%,天然气占23.1%,而同期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能源工业发展现状20世纪80年代,中国能源供求关系极为紧张,能源工业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进入90年代,特别是到90年代中期,能源供求矛盾基本缓解,并出现了煤炭等能源品种的低层次结构性过剩。在能源需求总量和供给总量增长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20年中通过能源利用水平的提高,在能源消费增长1.17倍的情况下,保证了经济发展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实现了GDP增长5.4倍的发展结果。20年中累计节约能源12亿吨标准煤。然而,石油等优质能源的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电力供应也出现了较大波动。纵观中国20多年来能源形势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如下:——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得到了缓解。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2.6亿吨标准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7倍、改革开放之初的3.29倍。煤炭产量达到21.9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原油产量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电力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二位。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能源消费与需求结构加快向优质能源品种转移。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原油和天然气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迅速增长。过去20年内,在人均生活用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均生活用电量增加了近9倍。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总的趋势是: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但生产用能,特别是工业能源消费始终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近70%。——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段块的勘探开发、油田采收率的提高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达到65%,目前已超过80%。在电力工业方面,火电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5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主力为30万和60万千瓦级机组。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及核电机组正在成为新一代主力机组。——节能环保取得进展,单位GDP能耗总体下降。按不变价格计算,2005年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改革开放以来,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超过10亿吨标准煤。中国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持了GDP翻两番。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能源效率有所提高,目前达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能源领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新建火电厂配套建设了脱硫装置,已有的火电厂也加大了脱硫改造力度,电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提高。东北等地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快建设。面临的挑战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资源尤其是能源需求超高速增长,瓶颈效应愈加明显,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现。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与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因此,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中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用能行业可比能耗都远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公斤标准煤创造的GDP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约是中国的15倍,世界均值为1.86美元。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水平高40%。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活动要排放大量污染物,既造成城市环境质量恶化,又造成经济运行成本增加。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煤炭燃烧的低效率和煤炭使用防污染设施的缺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日益依赖进口石油,能源安全存在隐患。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国内生产能力增长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每年进口的石油约70%—80%经过马六甲海峡,约95%的进口石油要依靠海外公司运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问题,而且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和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问题,若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将会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如上所述,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因此,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欢迎转载:
推荐:    &&>>&&>>&&>>&正文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所面临几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来源:中国节能产业网 时间: 15:56:21 
  中国节能产业网讯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总体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预计到2020年,我国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可达6.7亿―7.4亿吨标煤,可补充能源供应缺口的60%―70%,有效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呈现集中规模开发为主、分散式开发为辅、就地消纳与跨区输送并重的总体特点。清洁能源的迅猛发展,对电力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诸多原因,在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中遇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系统调峰能力不足,需要加快发展调峰电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力负荷峰谷差逐年加大。我国电源结构以煤电为主,而煤电机组中热电联产机组比重较大,冬季为了满足供热需求,发电出力调节困难;水电在丰水期一般不参与调峰,水电装机中的径流式水电所占比重较大,水利枢纽工程发电受防洪、灌溉、航运等综合调度影响,我国水电的整体调峰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从保证核电站安全高效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核电基本不参与调峰;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出力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风电在多数情况下又具有反调峰特性。综合来看,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使得系统调峰能力不足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增加系统调峰能力。为了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必须优化电源结构,在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他电源的调节能力,以解决清洁能源大规模发展带来的系统调峰问题。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南方电网覆盖地区,大力发展抽水蓄能电站;在西北电网覆盖地区,加大抽水蓄能站址普查力度,选择开发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抽水蓄能电站进行开发。在天然气供应有保障、电价承受能力强的地区,建设一定规模的燃气电站。在不具备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规模化发展的地区,建设高效燃煤机组,参与系统调峰。
  第二、大容量、跨区域、远距离输电能力滞后,需要加快特高压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分布集中度高、与负荷中心呈逆向分布,而且本地消纳规模有限。目前,我国电力供需以分省“分区平衡”为主,跨区输电能力不能适应清洁能源大范围消纳的需要。“三北”地区风电、西南地区水电等清洁能源必须依托跨区电网远距离外送,扩大消纳范围、增加开发规模。研究表明,2020年全国风电开发规模1.5亿千瓦左右;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的开发规模约8000万千瓦,其中跨省区外送约6200万千瓦,占78%。因此,亟需加快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使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应用。清洁能源开发需要其他电源合理配置、联合开发和输送,实现电网的高效经济运行,降低电力供应成本。风电、太阳能发电出力具有随机性和间歇性特点,年发电利用小时数低,单独输送时输电通道的利用率很低;同时系统在频率控制、电压调节、安全稳定等运行方面难度很大。综合考虑各种能源资源分布、技术经济条件,“三北”地区的风电等清洁能源适宜与当地的火电等联合外送,以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效率,降低输电价格;同时,可借助于整个送端系统整体调节能力,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三、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清洁能源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注重综合协调。目前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需要加快明确与完善,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整体经济性。此外,目前我国对清洁能源开发的激励政策侧重于发电环节,对输电环节、常规电源辅助服务激励不足,对其它电源为风电等清洁能源发电提供的辅助服务(调峰、调频等)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定价和补偿机制等
  深入专题了解:
微信公众号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