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中国最富裕的浙江省哪个城市最富裕,这里人均收入,人均存款,人均消费都是年年第一,你嫉妒吧?

真正民富的指标出炉了,2015上半年27省市人均纯收入排名_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17,877贴子:
真正民富的指标出炉了,2015上半年27省市人均纯收入排名收藏
美国城市规划专业介绍,出国留学优选天道,51个哈佛,71个耶鲁,986个哥大,录取战绩业内领先.美国城市规划专业介绍录取条件解析,天道资深留学专家为你量身定做美国理科专业名..
什么是民富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不过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是实实在在的,民富的指标,全体居民收入,城镇可支配收入,农村可支配收入,这些是最重要的,当然人均存款消毒物价都要看,人均GDP也不能忽视。不过衡量民富的标准更多的是收入和生活水平还有当地条件
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记者 李金磊) 近日,中国各地2015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陆续出炉。据中新网记者统计,截至7月26日,全国至少已有27省份公布了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64元、13346元,均为全国最高。城镇居民收入:三地收入超2万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在全国数据出炉后,各地经济半年报也相继公布。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截至7月26日,除了山西、西藏、吉林、黑龙江外,其余27省份均已公布了当地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在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这8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这已公布数据的27个地区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26664元;北京排第二,为26171元;浙江位列第三,为22640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的地区。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排在末位是甘肃省,仅为11243元。
如果有全体居民收入就好了。广东浙江江苏城镇率高,加权后会变高的。
这个排名只是城镇居民收入,因为中国未来的希望还是城镇一体化,农村人口会减少,我来说说个人对各省的看法。也希望大家友好讨论发表不同观点
上海北京依然独领风骚,省份当中,浙江最厉害,这也是民富省应得的荣誉,至少浙江连续多年第一宝座,有几个省做到?城镇收入,浙江低于上海北京,农村收入浙江低于上海高于北京。评语,浙江的民富并不是所谓少数温州商人而是整个浙江老百姓人均收入的强大。这才是关键。
浙江最好看的数据。力顶。江苏的目标。
第二名,江苏果然和浙江好兄弟什么都不上不下,都会看到两个省份,说明江苏不是泛泛之辈,民富江苏不如浙江,经济发达浙江不如江苏,不过江苏民富也是很强大,从当年老三现在多年超过广东,说明一个问题。你在进步别人在后退,江苏的名次目前没人能超越
福建抽样被低估了!
第三名,天津,只能怪北京上海太优秀,忘了这个直辖市三弟,天津这几年发展确实不错,滨海新区的成功不比浦东差,低调并不是没实力的象征,天津的富裕程度至少敢比的没几个
嘉城新航域房价,实景图片,嘉城新航域,&中原地产&全方位详细解读!
有钱人出去了,剩下老人啊,小孩啦,没啥收入,抽样就低了,加省外抽样和海外抽样,福建不知道要提高多少!
上海北京,魔都帝都有钱人太多。不多说,第一名浙江,第二名江苏,第三名天津,下面继续
第四名,广东。说实话广东影响力第一没错,给人印象有钱,但是这几年发展被江浙超过,什么问题,广东珠三角不错,但是整个广东省有拖后腿的现象。不怪天不怪地,只怪没有照顾好全省发展,所以广东能否重回第一就看非珠的改变了
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想讨论一下中部农民收入第一省的问题吧?
第五名,福建。福建人均这个名次比较客观,福建的发展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人均还是很高的,闽南商人早起爱拼才会赢说明福建民富还是不错的,但是经济其他指标却和人均差距太远,当然一部分外在原因,福建自己内部也有原因。这是不争的时候,看看厦门福州应该更好的,潮汕闽南留住人才才是复兴历史的机会。不能资产出走造成空洞
帝都魔都没法比
1.曹操抓了关羽,对其很好 2.关羽带刘备老婆去曹营 3.曹操放了关羽,并让其带刘老婆一起走 4.赵云救阿斗时,曹操不让人放箭 5.刘备见了阿斗就想摔死他 6.魏军攻到成都刘禅开门投降
第六省,山东,其实沿海都不错,福建人均辽宁存款消费都是强项但是不能说就比山东好多少,山东民富并不是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山东人均收入比以前排名上升了几位,说明山东的进步还是有目共睹的,山东人口多,鲁西鲁南还不行,但是胶东半岛民富还是不错的,相信人均山东未来进步会更多,这才符合中国四大强省粤苏浙鲁的地位
福建三个人,资本为10万,10万,100万,真实人均资产33万,但100万的人出去投资,进来个0资产的外地人打工,统计常驻三人资本为10万,10万,0元,人均资产变7万不到,这就是资本流动对统计样本源的影响和改变!
第七名,辽宁。辽宁人口少,最近东北人口增长低发展慢都受影响,不过辽宁民富在全国还是排的上名次。农村收入超过福建,而且人均存款消费,也高于福建山东,直逼前三,其他指标比较弱点,整体看辽宁,底子强,最近虽然发展下滑,但还是有希望的
四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庆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还高
中国人资产主要投资,房产,股票,汽车,存款,消费,捐款,对外借贷………小苏只有小项目的存款汽车高福建,其他许多都不如福建,整个最富苏州人均居民用电只有福建平均水平
纠正楼上那个楼上福建朋友,房产借贷捐款并不是民富水平,福建捐款全国第二,民富标准还是全国标准不能是你个人标准,人均床的面积,人均电话人均安全套?是不是都要人均?个人看法,每个人心里指标不同的,如果看房价,温州高于杭州宁波,南通高于无锡,扬州高于常州,但和民富没有太多关系
这里民富还是全国统一标准,看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工资水平,如果什么都人均那对比就都不一样了,不能用福建独有的标准,那浙江慈善不高民富肯定不行?
广东明显比浙江富
浙江民富只有广东三分之二
肥猪政府穷,百姓很有钱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2013年4月浙江各地市居民人均存款额_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17,877贴子:
2013年4月浙江各地市居民人均存款额收藏
美国城市规划本科申请,出国留学优选天道,51个哈佛,71个耶鲁,986个哥大,录取战绩业内领先.美国城市规划本科录取条件解析,天道资深留学专家为你量身定做美国名校之路
杭州:6251亿:人口:880万。人均:7。10万
宁波: 4416.10 人口:760万。人均:5。81万
温州市: 3971.90 亿。人口:912万;人均:4。355万
嘉兴市: 2306.04 亿。人口:450万。人均:5。12万
湖州市: 1177.95 。人口:289万。人均:4。07万
绍兴市: 2703.06 亿。人口:500万:人均:5。40万
金华市: 2913.51 亿。人口:536.16万,人均:5。43万
衢州市: 702.71 亿。人口:252。55万。人均:2。782万
舟山市: 522.68 亿。人口:112万。人均:4。666万
嘉城新航域房价,实景图片,嘉城新航域,&中原地产&全方位详细解读!
台州市: 2583.79 亿:人口:600万:人均:4。306万
丽水市: 936.08 亿:人口:211万:人均:4。43万
大金华排在第三什么水平
杭州真正本地人有几钱呢,基本都是外来老板抬高的吧
衢州什么情况
浙江全省平均:5。27万
衢州倒数的
存款不能说明问题,房价以及路上跑的车,才是体现老百姓富裕的最现实的指标
我浙每个市都很平均啊
最能体现民富的我觉得还是人均收入和消费
楼主,俺很想知道美女拿着个乌龟是什么意思哦
丽水很意外。居然比台州还高。
在这世上,总会有人让你愤怒、让你悲伤、让你嫉妒、让你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有多坏,而是因为你很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在乎”。你对事不在乎,它就伤害不到你。你对人不在乎,他就不会令你生气。在乎了,你就已经输了。。什么都不在乎的人,才是无敌的。
为了看图进来的,原来在24楼,其他任何信息都不看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人均年收入 【范文十篇】
人均年收入
范文一:黑龙江省中职升高职考试理论部分模拟考试题
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胃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
2.能够维持正常生命的蛋白质是完全蛋白质合办完全蛋白质。 (
3.河豚鱼毒素主要集中在河豚鱼的肝脏和鱼肉中。
4.巴克夏原产于法国,是有名的脂肪型品种。
5.贻贝营养丰富,有“海中牛奶”之称。
6.鳗鱼鲞是用河鳗加工而成。
7.佛跳墙的命名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名、地名、官名来命名的。 (
8.红烧鱼的装盘宜采用盛入法。
9.质老形大的烹饪原料宜采用小火、长时间加热。
10.冷水锅适用于异味和血污的动物性原料及带有苦涩味的蔬菜类原料。
二、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食品污染
2.烹饪原料
3.烹调方法
4.机械性消化
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饮食卫生“五四”制的主要内容
2.食用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
3.上浆与挂糊的区别
4.烹饪原料常用的保管方法
5.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黑龙江省中职升高职考试技能部分模拟考试题
1.天津包子
3.鲜奶麻花
范文二:陕西传媒网讯(记者 王向华)1月23日,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发布信息,201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据陕西调查总队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7元(人均月1320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22位;同比名义增长10.2%,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比全国实际增长高0.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的78.5%。
调查显示,构成我省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项收入均有所提高,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5.9%、15.2%、
6.5%、22.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据调查,2014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2元(人均月661元),同比名义增长11.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连续第7年增速快于全国;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9%,高于全省GDP增速0.2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的7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财产净收入增长最快,达33.1%。
而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66元(人均月2030.5元),同比名义增长9%,与全国平均水平一致;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的84.5%。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5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为3.1:1,较上年缩小0.1,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取得成效。
另外,调查还显示,陕西省居民生活消费增长与收入基本同步。据统计,2014年,我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204元,同比增长8.8%;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7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52元,同比增长11.8%。农村居民的食品烟酒支出增幅最大,为19.2%;其次为居住支出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546元,同比增长7%。交通通信支出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八大类构成中居首位,增长13.5%。
另据调查,2014年,陕西省农民工总量达到685.1万人,同比增加5.6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208.5万人,外出农民工476.6万人。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778.5元,增长11.1%。
范文三:“人均收入十年翻番”怎样翻?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韩洁刘铮)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这一目标事关百姓收入,关乎生活质量,在会内会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不少百姓很想了解这一目标如何计算、如何实现等焦点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会上代表和会外专家予以深度剖析。
“翻一番”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
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
此外,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最鲜明的体现。
“前十年,百姓生活已经跃上一个大台阶;后十年,随着这些新举措的实施,老百姓日子将会更加幸福美好。”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农民工代表巨晓林发自内心地说。
浙江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代表说,党中央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这是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的最大优势,极大增强了
广大群众的信心,但难点却存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方面。
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
胡鞍钢代表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
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胡鞍钢代表认为,此次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差距缩
小”的说法指向明确。“先富比较容易,但共同富裕比较难,要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人来共享。”
靠发展、靠制度确保“翻一番”目标实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代表说,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从近几年发展实际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但也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
确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
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十八大代表、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要采取多重措施,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限制过高收入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真正提高更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满意度。”
范文四:人均收入10年翻番"怎样翻?
新华网北京11月10日电(记者张旭东、韩洁、刘铮)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这一目标事关百姓收入,关乎生活质量,在会内会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不少百姓很想了解这一目标如何计算、如何实现等焦点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会上代表和会外专家予以深度剖析。
“翻一番”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
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
此外,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最鲜明的体现。
“前十年,百姓生活已经跃上一个大台阶;后十年,随着这些新举措的实施,老百姓日子将会更加幸福美好。”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农民工代表巨晓林发自内心地说。
浙江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代表说,党中央更加重视改善民生,这是实现人均收入增长的最大优势,极大增强了广大群众的信心,但难点却存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方面。
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8.1%。
胡鞍钢代表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
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胡鞍钢代表认为,此次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说法指向明确。“先富比较容易,但共同富裕比较难,要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人来共享。”
靠发展、靠制度确保“翻一番”目标实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代表说,实现这个目标,体现了民生优先、惠民富民的政策取向,也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从近几年发展实际看,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把握的,但也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
确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认为,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然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十八大代表、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要采取多重措施,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限制过高收入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真正提高更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来源: 新华网)
范文五:日本人平均年收入究竟有多少?
日本人的工资标准跟日本人本身一样规矩,大家规规矩矩干活,老老实实拿钱,很少有人会有 黑收入 或 灰收入 。
日本的社团法人、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在不久前进行一年一度的 冷冻食品利用状况实态调查 时,发现冷冻食品在日本的人气度正显著上升。人气度上升的原因,除因保鲜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冷冻食品的保鲜度与食品质量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 可以省钱 。
有67.9%以上的日本女性在接受调查时表示:她们会趁超市对冷冻食品进行4折或5折的降价促销之机,大量购入冷冻食品储存在家庭冰柜里。而日本的 日清食品 公司也通过对日本主妇们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普通的日本家庭,一餐午饭的平均金额为293日元,最高金额的平均上限也不超过654日元。
之所以能在以物价昂贵著称的日本, 制造 出如此节省的家庭伙食开支,一个主要原因,是日本主妇们擅长巧妙利用冷冻食品。
虽然现在保鲜技术发达,但冷冻蔬菜即使能有效保护好食品中的维生素,但总的来说仍然比不上新鲜蔬菜的口感与营养,况且对于日本料理而言,第一追求的便是食材的新鲜度。一向以追求生活完美精致著称的日本主妇们,为何会舍 新鲜 而求 冷冻 呢?说起来还是因为新鲜食材的一个 贵 字。
日本超市的新鲜蔬菜与水果,以及大米面包油盐酱醋,究竟有多贵?看看下面这组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今年2月中旬对日本东京都的
食品统计数据,便可一目了然。
日本人的平均年收究竟有多少?
尽管日本物价贵,但仍然有人不以为然:不要关看人家超市的菜价,得算算日本人的工资收入。日本人的收入那么高,相比之下,这样的菜价完全不算贵了。日本人的平均年收究竟有多少?接下来看一张来自日本国税厅的 日本公司职员的年收推移图 。
这儿简单说明一下:纵轴380-470这组数字是日本普通职员的年收金额,单位为(万日元),即380万日元--470万日元;横轴7-21这组数字是指年度时间。日本人除了使用 公元 这样的年度说法,还同时使用日本天皇的年号。现在的日本天皇年号为 平成 ,所以现在的日本是 平成年间 。今年公元2012年,也是日本的平成24年。7-22指的是平成7年---22年这段时间。即1995年--2010年。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日本公司职员的平均年收入,从1997年(平成9年)开始9年来在持续减少。2007年(平成19年)稍许有些回升,但到了2008年,因为 雷曼危机 的冲击性影响,2009年(平成21年)日本公司职员的平均年收急剧下降,只有406万日元。到2010年终于又有所回升,平均年收为412万日元。
因为包括收入较低的零时雇佣短期合同工在内,平均分摊下来,令年收有偏低的倾向,但400万日元以上的年收,在日本已经跨入中产阶层行列了。日本的医疗政策机构,曾根据日本人不同水准年收,而做过如下划分:高所得、高资产阶层:年收800万日元以上、或纯金
融资产2000万日元以上(这部分人群占日本人全体的20%)低所得、低资产阶层:年收300万日元以下、或纯金融资产300万日元未满(这部分人群也占日本人全体的20%)
除去上述20%的 高所得、高资产阶层 和20%的 低所得、低资产阶层 ,余下的60%,就是日本的中产阶层了。他们的年收在400万日元以上,800万日元未满,属于日本社会的中坚骨干力量。
另外,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在日本社会,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收入多少非常容易,即使出于礼貌,不方便直接问收入多少,但只要知道对方从事的职业,工作时间多长,就大致可以推算出这个人的收入。因为日本人的工资标准跟日本人本身一样规矩,大家规规矩矩干活,老老实实拿钱,很少有人会有 黑收入 或 灰收入 。
以下是繁体版内容:日本人的工資標準跟日本人本身一樣規矩,大傢規規矩矩幹活,老老實實拿錢,很少有人會有 黑收入 或 灰收入 。
日本的社團法人、日本冷凍食品協會,在不久前進行一年一度的 冷凍食品利用狀況實態調查 時,發現冷凍食品在日本的人氣度正顯著上升。人氣度上升的原因,除因保鮮技術的進步,提高瞭冷凍食品的保鮮度與食品質量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 可以省錢 。
有67.9%以上的日本女性在接受調查時表示:她們會趁超市對冷凍食品進行4折或5折的降價促銷之機,大量購入冷凍食品儲存在傢庭冰櫃裡。而日本的 日清食品 公司也通過對日本主婦們進行問卷調查
發現:普通的日本傢庭,一餐午飯的平均金額為293日元,最高金額的平均上限也不超過654日元。
之所以能在以物價昂貴著稱的日本, 制造 出如此節省的傢庭夥食開支,一個主要原因,是日本主婦們擅長巧妙利用冷凍食品。
雖然現在保鮮技術發達,但冷凍蔬菜即使能有效保護好食品中的維生素,但總的來說仍然比不上新鮮蔬菜的口感與營養,況且對於日本料理而言,第一追求的便是食材的新鮮度。一向以追求生活完美精致著稱的日本主婦們,為何會舍 新鮮 而求 冷凍 呢?說起來還是因為新鮮食材的一個 貴 字。
日本超市的新鮮蔬菜與水果,以及大米面包油鹽醬醋,究竟有多貴?看看下面這組日本總務省統計局今年2月中旬對日本東京都的食品統計數據,便可一目瞭然。
日本人的平均年收究竟有多少?
盡管日本物價貴,但仍然有人不以為然:不要關看人傢超市的菜價,得算算日本人的工資收入。日本人的收入那麼高,相比之下,這樣的菜價完全不算貴瞭。日本人的平均年收究竟有多少?接下來看一張來自日本國稅廳的 日本公司職員的年收推移圖 。
這兒簡單說明一下:縱軸380-470這組數字是日本普通職員的年收金額,單位為(萬日元),即380萬日元--470萬日元;橫軸7-21這組數字是指年度時間。日本人除瞭使用 公元 這樣的年度說法,還同時使用日本天皇的年號。現在的日本天皇年號為 平成 ,所以現在的
日本是 平成年間 。今年公元2012年,也是日本的平成24年。7-22指的是平成7年---22年這段時間。即1995年--2010年。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出,日本公司職員的平均年收入,從1997年(平成9年)開始9年來在持續減少。2007年(平成19年)稍許有些回升,但到瞭2008年,因為 雷曼危機 的沖擊性影響,2009年(平成21年)日本公司職員的平均年收急劇下降,隻有406萬日元。到2010年終於又有所回升,平均年收為412萬日元。
因為包括收入較低的零時雇傭短期合同工在內,平均分攤下來,令年收有偏低的傾向,但400萬日元以上的年收,在日本已經跨入中產階層行列瞭。日本的醫療政策機構,曾根據日本人不同水準年收,而做過如下劃分:高所得、高資產階層:年收800萬日元以上、或純金融資產2000萬日元以上(這部分人群占日本人全體的20%)低所得、低資產階層:年收300萬日元以下、或純金融資產300萬日元未滿(這部分人群也占日本人全體的20%)
除去上述20%的 高所得、高資產階層 和20%的 低所得、低資產階層 ,餘下的60%,就是日本的中產階層瞭。他們的年收在400萬日元以上,800萬日元未滿,屬於日本社會的中堅骨幹力量。
另外,有必要補充說明一下的是:在日本社會,想要瞭解一個人的收入多少非常容易,即使出於禮貌,不方便直接問收入多少,但隻要知道對方從事的職業,工作時間多長,就大致可以推算出這個人的收入。因為日本人的工資標準跟日本人本身一樣規矩,大傢規規矩矩幹活,老老實實拿錢,很少有人會有 黑收入 或 灰收入 。
北京银行创新模式再添新军 “信贷工厂”扶持中
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 。对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来说,中国人民银行任何调控的消息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来自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国内本外币贷款余额为52.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尽管这一增速超出了此前的预料,但依然远远低于市场的需求,因为同期的本外币存款余额的增速达到了18.7%,高出了贷款增速0.8%,与此同时,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也少增了3524亿元。
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就一直存在融资难的中小企业今年在争取不多的贷款份额时显得格外艰难。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多年来一直普遍存在。在3月进行的两会上,不少两会代表便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想解决,一是完善自身存在的经营不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另一个就是寻找 跟自己对口、跟企业贴心的银行 。
跟企业业务对口的银行或许并不少见,但是真正做到跟企业贴心的银行却并不多,但北京银行(601169 ,,,)恰恰做到了 既对口又贴心 。
作为定位于 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 的北京银行,从成立最初至今,十五年来一直坚定不移地将服务壮大中小企业作为自身的目标。截至2011年年初,北京银行仅在北京地区拥有的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已逾7万家,占首都中小企业总数的1/4。成立15年来累计为2万余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超过8000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北京地区同业也排名第一。
显然,在中小企业因信贷紧缩而出现经营困难、利润下滑等资金问题时,北京银行在信贷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也给予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
就像是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一再强调的一句话一样: 服务小企业,成就大事业。 今天的北京银行不仅坚定不移地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金困难,同时不断地创新突破,推出了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 信贷工厂 等创新产品,帮助更多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不仅赢得了企业的信任,也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局面。
信贷工厂 独特定位专门服务中小企业
实际上,无论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2010年至今的连续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北京银行从始至终都将中小企业融资作为重点支持的业务领域。
早在2008年,北京银行就在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 保增长、扩内需 及金融30条政策前提下,推出了 全力服务中小企业 等六大举措,并明确表示从2008年底至2009年新增550亿元授信额度,其中30%以上用于支持高新技术、文化创意、节能减排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从政策层面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2010年末,该行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207.5亿元,较年初增加310.5亿元,增幅达到35%,占全行对公贷款增量的65%,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中小企业客户数在北京银行全部公司贷款客户中占比高达84%。
正因为北京银行多年来为 中小企业 坚持不懈地支持和努力,其服
务于中小企业的 中小企业成长好伙伴 等品牌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如今,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北京银行在凝炼十五年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经验精华基础上,在中关村示范区创新推出了中小企业 信贷工厂 。
作为北京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超市,所有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几乎都是在中关村海淀园支行率先进行试点和推广的。2003年推出的瞪羚计划贷款、2007年的 信用贷 、 智权贷 以及2010年推出主动授信等等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多,仅海淀园就拥有科技型企业1.2万家,其中96%以上是中小企业,因此,为了满足中关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北京银行特地在中关村海淀园支行推出了 信贷工厂 ,以更加有效率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日,北京银行正式启动中小企业 信贷工厂 模式试点,中关村海淀园支行成为首家试点支行。记者了解到,所谓中小企业 信贷工厂 ,是北京银行借鉴工厂流水线的操作方式,明确划分市场营销、业务操作、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环节,支行配备营销经理、信贷经理,分行派驻风险经理和风险官,实现了营销与操作职能的分离、提升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处理效率。
以下是繁体版内容
所謂 牽一發而動全身 。對於發展中的中小企業來說,中國人民銀行任何調控的消息都牽動著他們的心。
來自央行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末,國內本外幣
貸款餘額為52.61萬億元,同比增長17.9%。盡管這一增速超出瞭此前的預料,但依然遠遠低於市場的需求,因為同期的本外幣存款餘額的增速達到瞭18.7%,高出瞭貸款增速0.8%,與此同時,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同比也少增瞭3524億元。
這也就意味著原本就一直存在融資難的中小企業今年在爭取不多的貸款份額時顯得格外艱難。實際上,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多年來一直普遍存在。在3月進行的兩會上,不少兩會代表便指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要想解決,一是完善自身存在的經營不穩定、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另一個就是尋找 跟自己對口、跟企業貼心的銀行 。
跟企業業務對口的銀行或許並不少見,但是真正做到跟企業貼心的銀行卻並不多,但北京銀行(601169 ,,,)恰恰做到瞭 既對口又貼心 。
作為定位於 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百姓 的北京銀行,從成立最初至今,十五年來一直堅定不移地將服務壯大中小企業作為自身的目標。截至2011年年初,北京銀行僅在北京地區擁有的中小企業客戶數量已逾7萬傢,占首都中小企業總數的1/4。成立15年來累計為2萬餘戶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超過8000億元,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在北京地區同業也排名第一。
顯然,在中小企業因信貸緊縮而出現經營困難、利潤下滑等資金問題時,北京銀行在信貸方面對中小企業的大力支持,不僅幫助企業解決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也給予瞭企業發展壯大的信心。
就像是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一再強調的一句話一樣: 服務小企業,成就大事業。 今天的北京銀行不僅堅定不移地幫助中小企業克
服資金困難,同時不斷地創新突破,推出瞭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的 信貸工廠 等創新產品,幫助更多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不僅贏得瞭企業的信任,也實現瞭雙方的共贏局面。
信貸工廠 獨特定位專門服務中小企業
實際上,無論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2009年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是2010年至今的連續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北京銀行從始至終都將中小企業融資作為重點支持的業務領域。
早在2008年,北京銀行就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 保增長、擴內需 及金融30條政策前提下,推出瞭 全力服務中小企業 等六大舉措,並明確表示從2008年底至2009年新增550億元授信額度,其中30%以上用於支持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節能減排等行業的中小企業發展,從政策層面積極支持中小企業業務發展並取得良好效果。
截至2010年末,該行中小企業人民幣貸款餘額1207.5億元,較年初增加310.5億元,增幅達到35%,占全行對公貸款增量的65%,高於全行貸款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客戶數在北京銀行全部公司貸款客戶中占比高達84%。
正因為北京銀行多年來為 中小企業 堅持不懈地支持和努力,其服務於中小企業的 中小企業成長好夥伴 等品牌也獲得瞭社會各界的肯定。如今,為瞭能夠進一步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北京銀行在凝煉十五年支持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經驗精華基礎上,在中關村示范區創新推出瞭中小企業 信貸工廠 。
作為北京銀行的中小企業金融超市,所有中小企業創新產品幾乎都
广州快速信用贷款
是在中關村海淀園支行率先進行試點和推廣的。2003年推出的瞪羚計劃貸款、2007年的 信用貸 、 智權貸 以及2010年推出主動授信等等都是如此。究其原因就在於中關村示范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眾多,僅海淀園就擁有科技型企業1.2萬傢,其中96%以上是中小企業,因此,為瞭滿足中關村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北京銀行特地在中關村海淀園支行推出瞭 信貸工廠 ,以更加有效率的方式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日,北京銀行正式啟動中小企業 信貸工廠 模式試點,中關村海淀園支行成為首傢試點支行。記者瞭解到,所謂中小企業 信貸工廠 ,是北京銀行借鑒工廠流水線的操作方式,明確劃分市場營銷、業務操作、信貸審批、貸款發放、貸後管理等環節,支行配備營銷經理、信貸經理,分行派駐風險經理和風險官,實現瞭營銷與操作職能的分離、提升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處理效率。
范文六: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目标。这一目标如何计算,又如何实现?  “翻一番”咋计算?要扣除价格因素  “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  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  难点重点在哪?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难点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8.1%。  胡鞍钢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尽管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胡鞍钢认为,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说法指向明确,“先富比较容易,但共同富裕比较难,要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所有人来共享”。  实现目标靠什么?靠发展和制度  确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蔡志洲认为,应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作调整,既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要采取多重措施,继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限制过高收入等方式,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真正提高更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满意度。  (摘自日《新华每日电讯》)
范文七:农业如何富有吸引力:经营创新难题待解   在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之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成为下一阶段中国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   去年12月22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在上述四大重点中,保供给、促增收、城乡统筹是过去几年来一直强调的,今年的强调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是首次被提到与前三者并列的高度,这既是政策的创新,同时也突显出在新的发展中,我国农村经济面临新的瓶颈,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实现前三大目标。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   在中国小农户经营体制下,如何建立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给小农户,特别是种粮农民,提供周到的社会化服务,是一道现实的难题。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昨日在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时表示,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做到“两个加快”:一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二是要加快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中国农村的“空心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民脱离农业活动,主要是嫌务农收入太低。要想吸引高素质的农民从事农业活动,首先就需要让农业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对记者表示:“现在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认为是偏瘫:它在调动农民方面具有积极性,但是其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功能却发挥不出来。因此,在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方面要大胆创新。”   徐祥临表示,基于目前中国农业规模偏小的现实,农民要想依靠种植五亩地就获得和城里一年的劳动相同的报酬,恐怕也不合理,因此,必须一方面不断理顺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扩大经营规模,使得劳动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这样才能让农民种粮务农获得合理利润。   徐祥临举例说:“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如日、韩、中国台湾地区,建立综合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综合性服务。这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运行体制。”   所谓“横到边”,就是在提供信用存款、技术指导再到产品销售进行服务,从产前到产中到产后,从这个产业到所有产业,甚至是从生产到生活,都是由这种综合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   不过,对于经营主体的建立,徐祥临认为,必须是唯一的。日本农业发展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即“发展中间商业,排除中间商人”。因为农业活动中,从产出到销售中间的利润很大,分散的小农很容易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人盘剥。   而如果在农业活动中推行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那就等于没有主体为农民服务,农民就得不到很好的服务。   资本下乡:防止盘剥农民   要扩大经营规模,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资本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民对外来企业的不信任导致农民不敢以承包经营权入股,而倾向于领取一次性的低廉的补偿金。这种不信任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徐祥临认为,资本下乡对农民和企业都存在不利因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给农民提供的服务,不可能是周到全面的,并且会存在盘剥农民的现象。   为防范企业盘剥农民,政府也有相当的考虑。21日,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韩长赋指出,应该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但不提倡长时间、大面积直接租种农户承包地,要防止土地”非粮化”、禁止”非农化”。”   对于这一观点,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表示,在产中、产后,工商企业资本的进入没有争议。现在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长时间、大面积直接租种农户承包地。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认为:“如果真的有企业长期以农业经营,特别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包括农产品的运输加工,以及农业活动其他环节,从事农业生产服务业,是应该鼓励的。”   “不过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的企业,是无法保证不从事非农活动。对这种情况,不鼓励,但也不要马上限制。”杜志雄补充道。   至于如何定义“长时间”、“大面积”,杜志雄认为,“长时间”指的是租种农户土地周期超过五年,甚至十年以上,“大面积”则是指租种土地不应该超过亩。杜志雄指出,对这两条应该严格建立门槛,严格准入的。   韩长赋解读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方向   据韩长赋介绍,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   为期两天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2日在北京闭幕,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特别强调要“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去年12月23日,新华社发表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解读文章。韩长赋指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要“抓住两个关键”,即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注重引导一般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称,“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提法,是这次会议的一个亮点之一,说明中央政府更加重视农民的意愿,更加重视农民的自主选择。   此外,郑风田还指出,此次会议的另一亮点是,提出培育新的农村经营主体,“过去提联产承包,现在提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过去不太提的。等于说地位上升”。   “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增7%左右”   过去九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外界眼下普遍预期,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望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问题”,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社会化服务或被文件提及。   据韩长赋介绍,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至少应与城镇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并力争超过。韩长赋说,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需实际增长7%左右。   按韩长赋的解读,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重点是稳定家庭经营收入、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他还提到,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土地法流转的“底线”   关于“城乡发展统筹”,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城镇产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其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和福利等。(编注:中金此前预计,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将更加注重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权利保障,预计明年的城市化推进将首先从户籍改革入手,加快推进农民工就地市民化,扩大中小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农民工就地入籍试点范围。)   张晓山还提到另一个问题,即城镇化中,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镇化往往是把农民的土地拿过来。”过去的城镇化中,产业并没有发展,生产力并没有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没有增长,城镇化后农民的土地往往是被投机等升值。   去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提出,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方向描述,学界各有侧重。   “土地承包制对农民的城市化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这个制度是不能动摇的。”三农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曹锦清认为,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和农村土地流转,但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最终要依赖土地承包权,在资本进入农业的时候,农民可以依靠承包权约束资本的行为。   中国乡村建设院院长李昌平也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一定要限制土地流转,“土地应该在农民内部优先进行流转,要流转给会种地的农民,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农民应该组织起来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   上述观点与官方的政策取向并不冲突。农业部确定,明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制度。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86%。   解决“谁来种地”   关于农村改革,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会后新华社所发的通稿看,其在明年的四项任务中排名第三,具体提法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韩长赋21日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说,当前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回乡务农,今后“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韩长赋说,我国农业发展真正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真正到了由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新阶段。今后将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对此,李昌平认为,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需要一种三位一体的基本的农民组织,“农民组织,第一发展经济,第二负责村庄建设,第三维护社会治安,维持社会秩序”,在此基础上,以专业合作社作为补充。   “专业合作社可以跨村,可以作为农业集约化发展的补充,其组织化程度越高,对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就会越强,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农产品价格的大涨大跌。”李昌平认为,农产品价格稳定和质量保证,都需要农民组织起来。   张晓山还提醒,中国各地情况不同,资源及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不一样,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发展农业农村。   “各种农业经营形式出现之后,社会相应地要发展各种服务体系,包括涉农企业、合作社协会、国家公益性的推广体系,这样能够使经营主体得到相应的社会化服务,才能够进入市场和市场更好地对接。”张晓山说。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规模经营发展速度要与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相适应。”韩长赋表示,“我们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但不提倡长时间、大面积直接租种农户承包地,要防止土地“非粮化”、禁止“非农化”。”(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范文八: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耕种收 六成机械化(政策解读)
采访人:本报记者 冯 华 解读人:农业部有关负责人
《 人民日报 》( 日 02 版)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草原生态经济区稳步发展。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农业部日前出台了实施意见。
现代农业的蓝图怎样描绘?记者采访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
力争到2015年新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
这位负责人表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务院发布的首个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专项规划。农业部出台的实施意见对《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等内容尽可能地进行了细化、实化和量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800个重点县(场)中低产田改造,加强田间排灌沟渠、机井、小型集雨蓄水、机耕道路等设施建设,落实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质量提升措施,力争到2015年新建4亿亩高标准农田。据了解,目前全国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
我国将继续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形成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努力提升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深入实施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在600个县(市)和国有农场建成2000万亩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将继续强化。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将不断加大。一方面,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资源,加速培育一批动植物新品种,提高生物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使项目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力争每个行政村培育3—5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建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完成2.9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推动实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1.5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5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生产经营人才。依托阳光工程等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500万人以上,促进优秀农技推广和生产经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015年过半县乡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实施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如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等。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县、乡两级普遍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健康有序流转。力争到2015年,50%以上的县、乡两级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同时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新增农业生产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这位负责人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深化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得到政策支持,力争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成员覆盖率由现有的
17%提高到45%以上。
此外,我国还将全面清理取消涉及龙头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范文九:过去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
来源:日 09:11:09 新华网
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并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从5.1万亿元增加到11.7万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8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9%;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
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
范文十:人均GDP是人均收入吗?
现在我们讨论人均GDP是人均收入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人均GDP、什么是人均收入。
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那么人均GDP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时期内的GDP总值除以当期内的人口总数.
人均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
一个国家的GDP如果全都在生产军火,这个国家的GDP可以很高,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却可以很低,前苏联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GDP在世界前几位,但是人均却在一百开外,这也是一个例子。
近来,人均GDP成为媒体和网络热议的词语,盖因它已成为人们评价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统计人均GDP时,各国的统计方法都存在着不统一的问题。就我国来讲,人口基数可能是最大的问题。各国对社会人口或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在统计范围、统计对象上是存在差异的。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增加了人口统计的难度。改革开放前,中国各地区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几乎相等。如今的流动人口有一部分在一些城市和地区形成为常住人口的组成部分,即所谓的外来人口或暂住人口。
就人口输入较多的城市和地区来讲,问题可能出在常住人口的统计上。在这类城市,既然GDP总量计算了外来人口的贡献,人均GDP不计算他们的显然不合理。就人口输出较多的城市和地区来讲,问题可能出在户籍人口的统计上。这些地方可能户籍人口数大于常住人口数。在这类城市和地区,GDP总量没有计算流出人口的贡献,而人均GDP却要把他们分摊进去,也显然是不合理的。
当提到一个城市的人均GDP时,人们谈得最多的是与自己收入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近来人均GDP的讨论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并以自身收入水平来衡量的原因。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用“理发馆经济”来解释GNP的计算,即如果理发师给10个人理了发,每人收6美元,那么GNP为60美元,这是产品流量计算法;理发师的所得(工资和利润)也正好是60美元,这是收入流量计算法,两者相等。显然,收入虽然包含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但收入是低于生产总值的。据有关数据,我国工资占GDP的比重一直在20%以下,而美国高达50%。
据官方公布,2006年广州人均GDP超过7800美元,而职工平均工资为36273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85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
纯收入为7700元。从近年来的增长率来看,人们的收入增长是低于人均GDP增长率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也就是说,人均GDP反映了经济发达状态,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通常人均GDP增长会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上,但增长率不会是相等的;甚至在某一时期,GDP增长,居民收入还可能下降,或者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却减缓了或下降了。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经济指标。人均GDP不仅数值上要远大于人均收入,而且G只能反映经济增长的量情况,不能反映成本和效益,结构和分配,以及生态和环境等情况。而人均收入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的质量—居民生活水平。人均GDP、人均收入它们都和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但它们者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人均GDP不是人均收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省富裕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