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岗位谈谈创新中国经济发展新趋势,谈谈产业布局指向新变化趋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也来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
土地流转的三个紧迫问题
作者:迟福林&主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主办单位: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中国产业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区域经济变化趋势--《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产业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区域经济变化趋势
【摘要】:中国产业布局经过了两次历史性变化,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体现出非均衡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区域经济呈现了新的变化趋势,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产业布局的科学规划,并解决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协调和工业集中度的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27;F121.3【正文快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大连、沈阳、青岛、广州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中部地区的武汉和西部地区的重庆有少量的现代化工业。到1949年,西部地区人口占全国的22%,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9%,其中西南地区为6%,西北地区为3%左右。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丽文,金浩,李晓珍;[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6期
何雄浪;[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何雄浪;[J];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贾学锋;[J];经济师;2004年12期
朱鹏;;[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丁柏群;崔声伶;;[J];森林工程;2007年02期
文小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白义霞;;[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4期
杨东亮;陈守东;赵晓力;;[J];未来与发展;2008年06期
付荣霞;;[J];改革与战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玲;张晓艳;;[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黄荣坦;卢成晓;;[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玉江;陈培安;;[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付承伟;潘峰华;;[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管镇滨;马锦郁;;[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付晓东;;[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马生全;冯静;高明;;[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冯拾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吴翠玲;蔡国友;李培进;张传本;吴曙霞;;[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成海霞;;[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晓星;[N];青岛日报;2009年
包建斌;[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黄革峰 董云滨;[N];哈尔滨日报;2008年
芦艳荣 国家信息中心;[N];中国财经报;2009年
卓达集团战略投资规划中心;[N];河北日报;2010年
许开峰;[N];北大荒日报;2011年
左文辉;[N];宁波日报;2005年
严娜;[N];现代物流报;2007年
田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N];哈密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晓慧;[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车松虎;[D];吉林大学;2010年
李苑元;[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王莉茗;[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毕乐强;[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李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蔡宝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宋璇涛;[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来逢波;[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黄晖;[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英;[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杨秀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丽芳;[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姜莎;[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王励;[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罗丽英;[D];湖南大学;2001年
张鹏;[D];兰州大学;2010年
孙磊;[D];山西大学;2004年
石志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张丽君;[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人民日报人民要论: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来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明确宣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29日,他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1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的演讲中,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12月9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一重要论断将新常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对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新发展、新突破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这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习近平同志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用“九看”的思想方法全面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从消费需求看,二是从投资需求看,三是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五是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六是从市场竞争特点看,七是从资源环境约束看, 八是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九是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只有立足于这“九看”,才能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到,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规律性认识,是制定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又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不断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而且包含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包含新的思想方法、新的工作理念。
  新的战略方针,突出体现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不应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必须明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讲GDP,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必须准确把握这种发展条件和发展要求的变化,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我国迈上更高级发展阶段必须越过的坎。因此,组织经济活动,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注重GDP增长,更要注重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提高。
  新的制度条件,突出体现为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市场与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协调共进。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市场、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法治予以切实保障,才能更好地保障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的思想方法,突出体现为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必须掌握的方法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问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问题,等等。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发展才能打开新的空间。正是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战略举措,比如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建设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等等。
  新的工作理念,突出体现为不为压力所动的战略定力。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敢作为、勇担当;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这些要求在新常态下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的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力量,以及“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责任意识。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减速,一些人患上“换挡焦虑症”,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要沉住气、有调控定力,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中最为突出的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他强调,再难也得干,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好这场攻坚战,向历史和人民交代。在新常态下,既要增强攻坚克难的勇气,也要保持强大战略定力;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历史耐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就会在新常态下把握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显而易见,在这些新的战略方针、新的制度条件、新的思想方法和新的工作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呈现新的状态,展现许多新的亮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深化改革带来新变化,释放了市场活力,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第二,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第三,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升, 201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带来新的增长点,与互联网有关的新业态持续高速扩张,“互联网+”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第五,引进来、走出去成效明显,“一带一路”等战略稳步实施,利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驾齐驱”;第六,基于国民高储蓄和长期积累的国家净资产,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回旋余地比较大,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总之,我国经济“换挡不失势”,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双中高”目标。
  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清醒认识到,新常态开拓了通往新繁荣的康庄大道,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提供了新飞跃的要素、条件、方法和环境。但机遇要变成现实,还有待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任务。因此,既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保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战略转折的平常心;更要下大决心、大气力引领新常态,面对新挑战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还需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绝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某种新的稳态,更不是说我国目前的现状便是新常态。如果把现状认作新常态,新常态就变成对现状的消极默认,从而失去其蕴含的进取精神。目前的状态只是新常态的一个起始点,它正引领我国经济进入一种综合动态优化过程:某些特征正在生成、发展、壮大,另一些特征则在弱化、改变或者消失。简言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一个有着确定愿景、随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有专家认为,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指的是多重因素变化的综合优化过程。它指向的是中高速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生态效应改善、可持续性增强的良性组合,指向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此外,新常态是党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若干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有确定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要求,对这一概念不能泛化和滥用,更不能在其他领域其他问题上随意贴标签。必须科学理解其内涵,精准界定其外延,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
(责编:袁勃、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基于经济视角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探析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于经济视角的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产业布局和发展趋势探析
【Author】
Liu Yan Liang You Yi
【摘要】 三角区域发展区位优势凸现,如何在此构建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经济视角通过对三角区域现状、可行性等问题的研究,对该区域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优化进行了架构设计和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 ;
【所属期刊栏目】
中部崛起战略
(2008年08期)
【分类号】F719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161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
浏览历史:
下载历史:李义平: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日08:14&&&来源:
主讲人: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讲座主题: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显著特征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看待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诸多特征
三、面对新常态,我们应当有新思维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围绕这个问题,我准备讲三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的显著特征;第二个问题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看待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诸多特征;第三个大问题是面对新常态,我们应当有新思维。
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显著特征
我刚观察了一下,本次经济工作会议大概应该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第一次没有提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们不能让百分之零点几的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政策,而且GDP也是一个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社会发展质量的一个概念。第二个显著特征,这次经济工作会议从战略性、全局性出发,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经济处于一个新常态,提出要辩证地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这个特征下来思考我们的改革。第三个特征是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紧密结合,充分地体现了改革的意向,特别是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多次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去选择未来的产业取向和产业走势。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的特点。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提出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处于一个新常态。这个判断是战略性的。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我们面临的形势、我们面临的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常态大概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在新常态情况下,经济增长再也不会有30年快速发展的两位数增长。也就是说,快速的追赶型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了,那个时候之所以有快速的经济增长,有两位数的快速经济增长,第一是我们的产业空间很大,第二是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大,第三是我们的劳动力便宜,第四是国际经济形势普遍向好,第五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被压抑的那种创业的激情、创新的激情、发展经济的激情。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由于产业空间很大,跟着人家后面去做,就可以有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一个速度,相对的特征是粗放的、是速度型的,现在进入了一个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阶段,说明中国经济更成熟了,进入了一个稳健的发展期。实际上发达国家或者说一些现在的发达国家,那些曾经是后发展中国家,通过追赶成为现代的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些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德国,包括中国的台湾省,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快速地发展阶段。法国也是。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追赶型的快速发展之后,经济就进入一个稳健的增长期。这应该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更高了,而且现在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应的GDP的总量比原来要大得多了。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趋同的,而且都不快,因为它的盘子大了,因为它的质量高了,因为它的效益高了。所以,辩证地看这个速度,我们的经济是进步了。如果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快速发展的追赶期,第二个阶段是稳健的增长期,第三个阶段是一个成熟的、底子更大的、盘子更大的、效益更高的、速度相对更慢的一个状态的话,我们现在进入了第二个状态。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常态问题,看待速度问题。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点,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工作会议所高度概括的,首先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永远是推动和拉动经济发展的最终的力量。原来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消费结构、我们的消费模式,基本上是模仿,基本上是排浪式的,基本上个体特色不是那么明显。发展到今天,消费结构越来越具有差异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所以,消费结构、消费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的企业、要求我们的经济政策作出相应的对待。这是从消费结构来看。
从经济发展的另外一驾马车,从投资来看,我们原来的投资空间很大,只要我们投资什么样的产业,我曾经说,比如说我们原来有很多的白纸,这些白纸都没有写什么东西,我可以用这个白纸写这个东西,用这个白纸写这个东西,用这个白纸写这个东西,现在白纸没有了,传统产业的产能相对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产能过剩的压力很大,结构调整的压力很大,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要靠投资的话,除了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我们必须寻找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投资方向。目前的投资,不是简单的投资,应当说是寻找产业发展方向中的投资。寻找产业方向应该排在投资的前面,它指引我们投资的方向。这是第二个特点。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点,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你必须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因为世界上是无疆界的市场。要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话,就自觉地、自然而然地和国际上的国家,经济就展开了竞争。以往我们的竞争主要靠便宜这一方面的比较优势,便宜体现在劳动力便宜,体现在环境便宜。其实我们的经济发展是经济环境的质量这个成本没有充分地估计够。发展到现在,劳动力不便宜了。各个国家都走过这么一个特征,当年日本的劳动力便宜,当年韩国的劳动力便宜,发展到后来,劳动力都不便宜。劳动力相对显得稀缺,稀缺的东西就相对显得昂贵,资本现在充裕了,我们有很多外汇储备。什么东西相对的充裕,什么东西就相对的便宜。而且,现在人民群众对经济增长发展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有很好的环境,要求有干净的水、碧蓝的天、安全的食品。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当有新的比较优势,不应当逃避于劳动力便宜,不应当逃避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自身谈谈两学一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