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低廉对企业被收购是好事还是坏事事

国内企业科研投入仍乏力 低廉劳动力成创新阻碍
浏览字体:
国内企业科研投入仍乏力 低廉劳动力成创新阻碍
  &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R&D经费支出强度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科研投入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惠民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如果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理想情况下,企业对科研的投入应该占到整个社会对科研投入比例的70%&80%,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让很多企业养成了引进&淘汰&再引进的惰性。
  劳动力价格低廉一直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但在林惠民看来,恰恰是这个优势,已经成为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从事计算机研究的林惠民,经常要到各地做一些调研、咨询工作。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集成电路、液晶面板、通讯设备等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从国外引进生产线,依赖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就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很好的利润,当第一代生产线被淘汰以后,再继续引进第二代生产线,而企业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并没有跟上。
  林惠民举了一个例子:同样一条生长线,如果需要1万个劳动力,每个劳动力成本在我国是三四万人民币,而在美国则需要三四万美元,这样我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在价格上就比美国低很多。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讲,它首先关心的是能否盈利,在利润能达到15%&20%的时候,企业老板感觉这样也能过得很好,而创新则是要冒风险的。
  私下交谈时,就有企业老板这样告诉林惠民:假如我有2000万,花1500万从国外引进生产线,企业的日子就会很宽松,一旦我把这1500万投到科研上,风险很大,万一失败了,只剩下500万的运转资金,公司就随时可能倒闭。
  &这种情况下,又有几个企业老板愿意自主创新呢?&讲完这个例子,林惠民感慨道。
  针对目前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林惠民认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倒逼&企业升级,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国际经验来看,&用工荒&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这种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大约在50%左右,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日本采取了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办法予以破解。到了60年代末,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器、钢铁、化工等产品)出口比例有大幅度的提升,出口结构的比较优势也迅速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转移到知识密集型产业。
  对于如何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林惠民表示,除了企业老板自身要有长远的发展目光和危机意识外,国家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并配套跟踪管理措施,激励企业更好地进行自主研发。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劳动力成本低廉一直是我国企业的重要优势,但近年来受通货膨胀、政府政策法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问题已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企业一个重要的成本负担。本文首先针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从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素质提高、政策法规推动和货币政策四个方面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其次研究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最后着重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管理和自主创..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分析:新劳动合同法对IT业是好是坏
2008年,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又要实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在许多媒体的年终盘点里,《劳动合同法》都被评为2007年度关键词。
日,华为公司内部讨论通过一份题为&关于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规定&的文件,要求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员工(共计7000多名)在2008年元旦之前逐步完成&先辞职再竞岗&程序;废除现行工号制度,所有工号重排序。有分析认为,华为此举意在规避即将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劳动合同法》给企业用人制度带来的挑战。去年6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紧接着,更多的企业为规避新《劳动合同法》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被曝光。华为事件几乎成了企业规避新《劳动合同法》的代名词。新《劳动合同法》对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很多行业都有触动,为什么问题首先在华为这样的IT企业暴露出来呢?站在十年的坎上IT行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相关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处理事情也没有那些传统大企业从容。软件人才网高级人力资源顾问居茜说,正因为如此,一出问题,尽人皆知。虽然IT行业上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了,但1998年左右才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大量招人,开始第一次扩张。从那时到现在,正好处在十年的坎上。北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副校长张文力总结。新《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以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张文力认为,IT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太大,&甚至早晨招到的人,晚上就不见了踪影&。IT产业的员工跳槽率之高非其他产业可比,绝大多数国内IT企业时时都要面临人才流走的局面。据统计,IT业的平均流动率高达25%,有的甚至超过40%。IT企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相当快,要求员工创新能力强、知识结构新、吃苦耐劳,主要是年轻人在工作,一般年龄集中在22至30岁。30岁以上的员工,稍稍打拼不动,就有可能被辞退。&你能看到老头还在编程吗?&应届生求职网CEO曹洪涛说。&以前要辞退工作3年的员工,一般就赔3个月的工资。合同到期,不续签就可以了。而现在,即使合同到期,不是企业主动辞退,企业想终止劳动关系也要赔偿3个月工资。&招聘应届生更谨慎在从事无线数据业务的IT企业工作的成先生说,公司校园招聘现在比以前少了一半多。他们公司2005年招了三四十人,2007年只招了一二十人。新《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一些更加有利于保护应届毕业生利益的条款,对以年轻人为主的IT业影响较大。比如,有关试用期的条款: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有评论说,今后用人单位不能再滥用&试用期&,使用应届毕业生这样的廉价劳动力了。就像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面一样,初衷是为了保护应届毕业生的新条款让IT企业对招聘新员工更加谨慎。&我们宁肯对这个人表示怀疑,也绝不会像以前那样直接用试用两个月了。&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的王女士说,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她介绍,一个月的试用期,很难从技术层面判断一名技术人员。而且,伪装一个月是很容易的。&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尽量发挥老员工的作用。&她说,&我只要成手,我不给你试用期。&张文力从用工成本去解释,新员工需要一定的培训成本,一般来说费用是2000元至1万元;更重要的是时间的成本,需要六个月左右。除了一些大的跨国IT公司,国内中小企业是很难承受这个成本的。而且,新《劳动合同法》让员工有了更多的筹码&&劳动者从单位辞职,提前30天书面告知即可;劳动者要求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仅两种情况要交违约金。有很多企业担心,弄不好就会为他人做嫁衣。好事还是坏事相对于媒体几乎一边倒的批判,华为员工的看法似乎令人泄气。在华为员工看来,万人大辞职事件是舆论热,内部冷。&我们都很羡慕这些人,怎么轮不到我们头上?过这村没这店了。&一名在华为工作了两年半的员工对记者说,辞职再上岗的老员工还挺高兴的,每人有十来万元的赔偿金。对于新《劳动合同法》,不同的企业和个人有不同的理解。2007年底,在&2007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IT界著名企业家、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柳传志说,新《劳动合同法》让企业很紧张。太注意照顾现有企业里面员工的利益,实际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说签订永久的合同协议,或者是合同协议到期了要补偿这个问题,会让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负担太重。1月5日,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劳动合同法》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表示,《劳动合同法》并没有一下子把用人成本提高到让企业无法承受。他说,提高成本对于企业来说确实是加重负担,但是也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为成本不是压得越低越好,而是适度为好。国际贸易中,劳动力成本低廉,使我们的出口产品大部分还是低档产品,附加值很低,几亿件衬衣才换一架飞机。因为劳动力成本几乎低得可以忽略不计,以这样的价格去竞争,还让我们经常面临反倾销诉讼。他认为,20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在相当程度上是靠牺牲劳动者利益获得的。劳动者承担了相当的改革成本,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根本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新《劳动合同法》对IT企业来讲是一件好事儿。&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王女士说,像他们这样的中小IT企业,正好借这个机会完善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居茜说,在软件行业乃至整个IT行业,人才流动过快是最大的障碍,过了几年,一个公司的员工可能与原来相比面目全非。&对软件企业来讲,资方恨不得将合同签得越长越好。&&堵不如导。&用友软件招聘经理周舟说,如果这个也防着那个也防着,说明企业自身管理的过程和控制出了问题,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福利。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有近500万高校生毕业,但至今还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张文力说,对IT企业来讲,形势恰恰相反。据2006年的统计,北京市现有软件行业从业者23万人,2010年软件业大约需要40万人,每年缺口5万人。尤其是,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不够。&新的《劳动合同法》如果能够沟通劳方和资方,将多余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那么对整个IT行业来说,无疑就是一部福音书。&张文力说。
> 本站内容系网友提交或本网编辑转载,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中新网7月1日电 (王永吉)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今日起将正式实施.新法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对此,很多人满心期待,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新法有利于规范劳务派遣乱象,但要实现同工同酬,在实际中操作起来很难,仍然“任重道远”.
新法明确规定“同工同酬” 目前,用人单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已经成为普 ...
劳动合同法草案二审稿已经在去年12月24日再次提交,无论是企业还是打工者都在关注着这个法律,当这个新版劳动合同法就要出台的时候,社会劳工游戏规则也将发生改变,这足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据说,这个法律最早将于今年4月颁布,最迟将是明年1月颁布.
目前,劳资纠纷案件逐年上升,从10年前的每年3万余件已经飚升到现在每年30余万件,劳资市场的法律规 ...
八大难题困住民营企业
保育钧表示,目前民营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的民营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第一是土地制约,地价大幅度上升,而国家18亿亩的红线划出,民营企业拿到地的困难增大:第二是能源.原材料涨价,这已经成为定局:第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尤其是新的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第四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第五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第六是环境成本内部处理,环 ...
&读不透劳动合同法,决不能做HR(新&劳动合同法&风险规避指南)&站在企业的角度上,针对新&劳动合同法&的具体规定,从招聘录用.劳动合同订立.试用期.劳动合同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解除等各个环节出发,把隐藏在新&劳动合同法&里的众多风险都找了出来,并明确而清晰地给出了应对这些风险的策略及操作方法 ...
2008年,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又要实施.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在许多媒体的年终盘点里,&劳动合同法&都被评为2007年度关键词. 日,华为公司内部讨论通过一份题为“关于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规定”的文件,要求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8年的员工(共计7000多名)在2008年元旦之前逐步完成“先 ...
IT圈儿,历来是个裁员.跳槽如家常便饭的地方,也许你已在这里打磨多年;也许你正忙于面试,即将投身其中.你有没有想过,一部法律可能会在你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起到至关作用?日,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法)正式施行了.职场老鸟质疑说:“新法真的能改变我们的弱势地位吗?”岗位新人不屑道:“新法就对那 ...
本报记者近日获悉,华为公司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工作满八年的华为员工,在2008年元旦之前,都要先后办理主动辞职手续(即先“主动辞职”,再“竞业上岗”),再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废除现行的工号制度,所有工号重新排序. 华为官方人士对此不愿过多置评,但认为正在实施的人力资源体系调整相对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员工们都非常满意”.而记者采访华为员工时,他们大都 ...
“30年河东,30年河西.” 1月16日,佛山祖庙汽车站.湖北外来工肖汉军,和七八个同乡守着大堆包裹在站前广场的冷风中等待,在跨上驶离这座南方城市的客车之前,肖汉军留下上述感叹. 逼近年关,然而肖汉军一行这次回家,不为过年.大半个月前他们所在均安镇的牛仔加工厂倒闭,在领到最后的工资补偿款后他们集体撤离.明年开春,他们从家乡出发的目的地将可能是苏州的某个工厂. ...制造业总在寻找成本“洼地”
中国制造业虽然告别了黄金十年,面临着要素成本上升等多方面的困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短期内能迅速告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业。我认为,低端制造业依然有10-20年的发展空间。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电力、能源等高度依赖,当这些成本上升到不可承受时,制造业会像水一样流向低洼处,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成本“洼地“。因此,历史上,世界制造业基地曾发生了5次大转移。
第一次转移是19世纪后期,由于美国的工业革命,全球制造基地从英国向美国转移;
第二次转移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本承接了美国制造业的转移,成为世界级的制造基地。
第三次转移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当日本逐渐成为一个全球重量级的发达国家后,与其相邻的韩国转而成为低成本制造基地。
第四次转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制造基地向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转移。
第五次转移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使中国成为全球新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大量的外资开始涌入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中国。
目前,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的优势不再,遭遇当年日本、韩国、台湾都曾有过的困境,制造业基地再次面临转移。但是,依照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体量,世界任何国家(除印度外),都不具备承接整体转移的优势。他们均受制于制造业所需要的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仅四川省就有劳动力5000多万人,已是超过许多国家总人口)、辽阔的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储备等等综合要素,例如越南等东南亚小国,仅劳动力和能源这两项,我们任何产业(如服装、鞋)整体转移出去都会把这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殆尽。这就注定中国制造业的出路还是在国内寻找机会。
中国国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战略上讲具有纵深度,中西部和珠三角、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制造业的成本“洼地”,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基地。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要么转移,要么转型升级,别无他路可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捡钱是好事还是坏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