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万能险真的不能买“弹药库”是否万能

loadding ...
万能险被停致退保金猛增 前海人寿腹背受敌
  退保规模急剧扩大,资金弹药库万能险被叫停……多事之秋的保险新贵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前海人寿”,似乎正在进入腹背受敌的窘境。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前9个月,前海人寿退保金共计达62.9亿元,在同期保费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8%,金额更是相当于2012年到2015年四年总和的约3.6倍。同样依靠万能险驱动的华夏人寿,同期保费收入约为前海人寿的两倍,但退保金额却仅为其7%左右。  退保金大规模增长的同时,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却在下降。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二、三季度,前海人寿万能险保费分别仅为108亿元、185亿元,而一季度却高达328.3亿元。更为严峻的是,监管近期叫停其万能险,这将对其形成巨大的资金压力。  “资金就像水龙头,现在不但没有增加,可能还会减少,如果遇上集中退保,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万能险被叫停,对前海人寿流动性将会产生很大影响,但从其资产结构来看,即便情况较预想差,也尚可应对。  前三季退保金猛增  保监会12月5日下发监管函,对万能险业务经营存在问题,且整改不到位的前海人寿,采取停止开展万能险新业务的监管措施。次日,对于几只万能险产品出现集中退保的问题,前海人寿回应称,这一问题并不存在。  根据保监会历年统计数据,2012年至2016年9月,前海人寿的保费收入分别为2.72亿元、144亿元、348亿元、779亿元、793亿元,除了2012年之外,其他几个年度前海人寿万能险保费收入分别为139亿元、314亿元、605.5亿元、638亿元。  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披露,前海人寿近期是否出现集中退保尚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的是,其退保金爆发式增长,却是这家保险新贵难以回避的事实,而2016年表现尤为明显。  2012年初成立之后的近三年时间里,前海人寿不但退保一直较为稳定,且规模极小。年报披露信息显示,2012年~2013年,前海人寿退保金金额分别只有5973万元、5845万元。2014年虽然有所增加,但也只有1.84亿元,三年合计退保金仅约3.02亿元。  与飞速增长的保费收入相比,如此规模的退保金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期间,退保金额仅相当于其同期保费收入的22%、0.41%、0.54%左右。  进入2015年之后,在万能险等新险种的推动下,前海人寿保费收入继续狂飙突进式的猛增,其退保金规模也开始大踏步上升。2015年年报显示,当年全年该公司退保金金额总计14.37元,达到此前三年退保金总和的4.76倍。但此时其万能险销售仍爆发式增长,上述退保并未对其形成明显压力。  2016年以来,前海人寿的退保金规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以此前数倍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前海人寿实现规模保费收入792.7亿元,同比增长43.17%,其中传统寿险保费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35.15%;万能险保费收入621.4亿元,同比增长45.54%。  而前海人寿三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该公司退保金规模已经高达62.9亿元,在同期保费收入、万能险保费收入(万能险为主的保护新增投资缴费)中的占比达7.8%、10%左右,不仅达到2015年全年的4倍以上,而且是此前四年退保金总和的3.6倍左右。  不仅如此,前海人寿上述退保金规模,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速,都明显高于同样以万能险实现快速扩张的险企。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华夏人寿退保金规模仅为4.49亿元,在同期全部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仅约为0.28%,在保户新增投资缴费中的占比,也仅为0.37%左右。安邦人寿同期退保金虽然高达205亿元,但在保费收入中的占比约为6.9%,亦低于前海人寿。  从保费收入来看,华夏人寿明显高于前海人寿。今年前9个月,华夏人寿保费收入合计约1593亿元,原保险保费、保户新增投资交费分别为370亿元、1223亿元,为前海人寿的两倍以上,但前者的退保金仅为后者的7%左右。而在同期,安邦人寿保费收入共计2908亿元,亦为前海人寿的3.6倍以上。  腹背受敌  退保规模急剧增加,保费收入主要来源的万能险销售却在下降,直至近期被监管叫停,资金弹药库受制,对于前海人寿来说,如今可能正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窘境。  不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前海人寿的退保率并不是最高的,甚至处于较低水平。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全国寿险公司退保金额3230.9亿元,同比增长69.5%,退保率为5.71%;2015年有数据可查的64家寿险公司的退保金合计约4004.37亿元,退保率约为4%。  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罗向名告诉记者,全行业平均退保率在5%上下波动,但部分险企的退保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年报披露信息显示,2015年,中国人寿退保率为5.55%,新华保险退保率则为9.3%,而2014年,新华保险当期确认已赚保费1093亿元,但退保金额却达到了490亿元。  “大规模退保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有问题的,跟银行发生挤兑是一样的,会对现金流产生很大影响。”上海师范大学投资与保险系副教授黄建中对记者称,退保也要看具体情况,需要进行纵向比较,如果退保率较高,但一直保持平稳,问题可能不大,但如果突然大幅增加,而且持续上升,则会对险企流动性产生显著冲击。  2016年,前海人寿不但退保金快速增长,而且持续上升。根据前海人寿披露,今年一季度末,其退保金为21.67亿元,二季度末则为30.41亿元,三季度末退保则为62.9亿元。据此计算,其二、三两个季度的退保金分别为8.74亿元、32.49亿元,其中三季度增长尤为明显。  退保金突然大幅增加的同时,前海人寿的万能险保费收入却在显著回落。一季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前海人寿万能险规模保费收入328.3亿元,同比增长120.45%,二季度、三季度末分别为436.03亿元、621.4亿元,同比增长64.86%、45.44%。二、三两个季度,万能险保费收入不但增速逐季大幅下滑,收入规模也只完成约108亿元、185亿元。  “突然出现大规模退保,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设计存在问题,引发短期退保纠纷;一种是产品设计过于激进,承诺回报、收益过高,但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下,最终收益未达预期,引起投资者退保。”罗向名说,如果只是某个时点出现大规模退保,并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  而问题也正在于此。一方面,万能险保费收入持续下滑,直至近期被监管叫停,另一方面却是退保持续上升。罗向名、黄建中均认为,万能险等理财性质的短期产品,对激进的中小险企来说,就如同“水龙头”一样,如果水龙头越来越大,在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下,前期投资必然会增值不少,收益自然可以覆盖资金成本,足以吸引更多资金,但目前,投资收益并不太理想,而万能险被叫停,等于自来水全部断掉,将会对相关险企产生极大的资金压力。  对前海人寿来说,已然开始面临这样的窘境。一季度是保险销售的旺季,万能险被叫停之后,明年前海人寿将错失产品销售高峰期,大大降低筹集资金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未来其将面临更为集中的退保压力。此外,中金公司此前在一份研报中分析,国内万能险保单实际持有期限为12个月左右,而今年一季度,正是前海人寿万能险销售最多之时。在资金来源减少的情况下,其资金必将更为紧张。  资金压力几何  现金流最重要的来源被掐断,退保金额急剧上升,如何维持流动性,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资金需求,似乎已成为摆在前海人寿面前的迫切问题。  前海人寿10月30日披露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报告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其净现金流为185亿元,好于二季度末的91亿元,现金流状况有改善的迹象。而2015年,其经营、投资产生的净现金仅为38亿元左右,筹资产生了109亿元净现金流。  资产结构方面亦有改善。三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前海人寿总资产为2296亿元,其中货币资金388亿元,定期存款276亿元,两项合计达664亿元,以公允价值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98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82亿元,合计580亿元,长期股权投资333亿元,投资性房地产102亿元。  前海人寿方面认为,截至该季末,其流动性指标保持在合理安全的范围,具备较强的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并用现金流压力测试的方法对未来三年的现金流进行评估,综合现金流压力测试结果和流动性指标来看,未来各期现金流均为净流入,资产流入有较强的持续性,且会根据预期可能出现集中退保及赔付情况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整体未来三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  但情况突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有待观察。问题的关键在于,万能险被叫停,对前海人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停止时间的长短。保监会12月5日叫停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后,随即又派出检查组,入驻前海人寿、恒大人寿检查公司治理、财务、资金运用等问题。上述人士认为,目前核查内容、情况尚不清楚,如果存在违规、或违规较为严重,不排除影响前海人寿现金流的可能。  “前几天传言前海人寿万能险出现集中退保,虽然后来否认了,但这也可以看出是一种动向。”黄建中说,近期前海人寿举牌股票出现较大幅度下跌,而且目前监管收紧,可能都会对投资者产生显著影响。在此情况下,对于集中退保不得不防。  黄建中称,影响虽然很大,但并非没有办法,如果手持现金不足,需要组织资金急救,还可以抛售部分举牌的股票筹集资金。前海人寿举牌的股票限售期已满,若无特别承诺,随时可以减持。此外,若能找到资金,情况紧急时,也可以通过增资的方式筹集资金。目前,前海人寿除了所持万科7.35亿股,市值约180亿元以外,其他持股超过5%的股票,市值总额也接近200亿元,并且还有不少持股比例在5%以下的股票投资。  根据前海人寿2016年三季报,当季末其总负债为2029亿元,而上述四项流动性较强的资产、资金总额就超过1200亿元,接近于总负债的60%。  罗向名认为,万能险被停,意味着现金流最大的水龙头关掉了,确实会对流动性产生很大影响,但大规模退保不太可能。如果提前退保,保户是有损失的,除非实际收益大幅下滑,因此集中退保出现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前海人寿也具备应对风险的能力。
栏目热词推荐:
相关阅读:
新手炒股入门
基本面炒股
技术面炒股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五大险企数千亿举牌:万能险“弹药库”是否万能
慕青 王娟娟
  高层对于险资举牌资金“来源不当”所引发的争议引发了周一市场的震荡,甚至有被举牌个股出现跌停。
  狂飙突进之后,充当杠杆收购、举牌潮弹药库的险资,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质疑。
  证监会、高层日前同时发声,痛斥杠杆收购。身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力量,险资如今已成为举牌、杠杆收购的主力军。迄今为止,仅安邦系、生命系、、前海人寿、生命人寿五家险资,举牌的上市公司就已达到30家左右,所动用的资金规模达2500亿元左右。
  险资频繁举牌的背后,是万能险新型险种的异军突起,为举牌行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弹药。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10个月,48家中资公司中,17家万能险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三家更是冲破千亿大关。根据公开披露信息,安邦系、生命系、前海人寿等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时,除了少量自有资金、传统,所使用的资金几乎都来自万能险。
  “万能险是典型的短债长投,属于期限错配,按照2013年监管的要求,这类资金是要被清理的。”业内人士认为,就此而言,说部分险资举牌资金“来路不当”并不为过。但亦有观点认为,万能险的产品设计、销售、资金运用都不违反监管要求,不能算是违规,而目前界定险资违规存在难度。
  险企激进举牌耗资数千亿
  (,)11月30日公告称,11月17日至11月28日间,前海人寿大量增持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由2016年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由公司第六大股东上升为第三大股东。
  前海人寿的举动立即引起监管关注。12月2日,深交所向前海人寿发出关注函,要求说明其与一致行动人持有的格力电器股份,是否达到或超过5%,是否有意参与格力电器的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12月4日,前海人寿回复称,持股比例未达到或超过5%,亦无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计划。
  增持行为引起监管关注并不意外。作风彪悍,短时间内如此凶猛突击,前海人寿买入期间,格力电器平均股价约为25元,4.13%的持股比例,涉及资金总共约50亿元。
  前海人寿增持格力电器,不过是险资举牌潮的一个缩影。2015年以来,险资在A股市场频繁出击,安邦、保险、前海人寿、生命人寿、等保险新贵,已经掀起一波波举牌潮。据《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统计,上述五家保险系资金仅举牌的A股上市公司,就已经达到30家以上,投入资金则动辄以数十亿计。
  若以举牌数量、资金规模衡量,上述险企中,安邦保险、前海人寿无疑名列前茅,其中仅前海人寿就已累计消耗资金约300亿元。据公开披露信息,2015年末开始爆发的万科控制权争夺战中,宝能系通过前海人寿险资共买入万科7.35亿股,买入价在12.7元~15.6元,动用资金约105亿元,成为前海人寿最大的单一证券投资。
  紧随其后的,则是举牌南玻A和参与华侨城定增。2015年12月开始,前海人寿、钜盛华等通过二级市场等途径,大量买入南玻A股份,截至2016年9月底,宝能系共持有南玻A24.39%的股份。剔除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前海人寿自有资金,前海人寿通过保险产品持有南玻A约4.02亿股,按当初其举牌12元/股左右测算,累计动用资金近50亿元。
  2016年初,前海人寿以6.81元/股的价格,认购华侨城定增的5.87亿股,动用资金亦接近40亿元。此外,前海人寿还在二级市场买入华侨城约1.1亿股,按当时股价测算,所涉资金在8亿元以上,两者合计超过48亿元。
  这并非全部。2015年三季度以来,前海人寿还举牌了(,)、(,)、(,)、(,)、(,)五家上市公司。若不计算自有资金,截至2016年9月底,前海人寿分别持有上述公司1.62亿股、1.6亿股、6044万股、1625万股、1539万股。根据公开数据测算,其举牌韶能股份、中炬高新分别耗资约14亿元、24亿元;而举牌南宁百货、合肥百货、明星电力则共计动用资金约8亿元。
  作为保险行业的“土豪”,安邦保险不但举牌数量更多,动用的资金规模也更为惊人,目前在A股共举牌10家上市公司,举牌成本约为1090亿元。截至目前持股比例最高的个股(,),占有近30%的股份;最低的万科A,持股比例为5%。
  在最新举牌的(,)身上,安邦系持有中国建筑30亿股普通股,持股比例达到10%。权益变动公告显示,安邦今年10月至11月集中加码中国建筑,最低买入价格6.17元,最高9.2元,共计投入232.18亿元巨资。
  安邦资产官网显示,共赢3号为定期开放式集合资产管理产品,封闭期为5年,属混合类集合资产管理产品。有媒体统计,安邦系旗下三家保险子公司已斥资830亿元购买共赢3号产品,其中超过九成资金的申购时间在10月和11月。
  来自第三方网站信息,安邦保险此前发行了一份名为“安邦共赢3号投资型综合保险”的产品。提供了火灾、航空旅客意外伤害等保障选择,是2014年安邦保险推出共赢系列以来的新一代产品。
  从A股举牌成本来看,加上中国建筑,安邦在(,)、(,)、(,)、万科A等6家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身上,投入资金就近千亿元。
  以安邦系目前持股比例最高的金融街为例,在2015年12月的最近一次举牌中,安邦系动用了“和谐-万能产品”和“安邦人寿-积极型投资组合”,分别持股15.88%和9.12%,累计支付了16.13亿元。另外,在持股20.49%的金地集团上,安邦系以“安邦人寿-稳健型投资组合”和“安邦-传统产品”参与举牌,所购股份分别为14.09%、5.91%,累计耗资20.88亿元。对于大商股份。“安邦人寿-保守型投资组合”与“安邦养老-团体万能产品”则合计已持有股份14.28%,在两次举牌中,安邦系两次举牌的均价约为44.92元,共耗资约14亿元。
  民生银行上,安邦以多只产品重金吸筹22.51%的股份。财报显示,“安邦财险-传统产品”、“安邦人寿-稳健型投资组合”、“安邦人寿-积极型投资组合”、“安邦财险-传统产品”等进入民生银行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15.54%。在安邦累计12次的增持以及多次举牌中,累计耗资近400亿。同样让安邦豪掷千金的还有万科A。以去年11月为起点,安邦以“安邦人寿-保守型投资组合”、“安邦财险-传统产品”等产品大举买入万科股份,以每股14.28元~9.75元的成交价计算,安邦举牌万科耗资约在79亿~109亿元之间。
  与前海人寿、安邦保险相比,生命系、阳光系、系举牌规模虽然稍逊,但筹集的资金也不容小觑。公开信息显示,自2015年四季度以来,阳光系通过名下的、阳光财险,仅在A股就已举牌(,)、(,)、(,)、(,)、(,)、(,)、京投发展等七家上市公司。
  保守测算,阳光系举牌行动,投入资金已达约40亿元。
  国华人寿则是在2015年三季度开始集中进行“扫货”,先后对(,)、新世界、(,)、(,)、(,)、(,)等六家上市公司进行举牌。其中对天宸股份进行了四次举牌,持股达到20%;目前举牌股中持有国农科技比例最低,为5.01%;而有研新材则因国华人寿后续减持,持股比例降至4.99999%。
  记者据公开信息测算,相较而言,国华人寿举牌新世界、华鑫股份、东湖高新、国农科技的成本较低一些,分别耗资约10.24亿元、7.4亿元、3.24亿元以上(还有2.46%持股未计入)、8900万元。除有研新材外,国华人寿目前仍举牌的6只个股总共耗资75亿元左右。
  万能险“弹药库”探营
  作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保险产品为险资举牌、收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弹药。险资举牌除了少量自有资金参与外,主要以保险产品募集资金为主。
  以安邦系为例,其举牌、收购多为四大子公司保险产品,以及安邦资产发行的资管产品。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统计,安邦系在A股举牌10家上市公司共用了8类产品。分别为:安邦保险集团-传统保险产品、和谐健康险-万能产品、安邦养老-团体万能产品、安邦人寿-稳健型投资组合、安邦人寿-积极型投资组合,安邦人寿-保守型投资组合,以及安邦财险-传统产品和安邦资产共赢3号。
  其中,以万能险以及具备类似性质的投连险举牌频次最高,为其举牌主力,先后参与了安邦对民生银行、大商股份、万科A、金地集团等持股比例较高公司的举牌。
  国华人寿、生命人寿举牌上市公司也钟情于依靠万能险和分红险资金。根据定期报告梳理发现,国华人寿举牌(,)、新世界、天宸股份15%股份、国农科技的持股账户均为万能三号,华鑫股份、东湖高新的持股账户则为分红三号。相较万能险和分红险账户持股,国华人寿的自有资金及传统险资金的持股占比则相对较少。
  生命人寿举牌金地集团、(,)的持股账号也分别用到了万能险和分红险,持有(,)所用账户在用到万能险的同时,也用到了“生命人寿-资本金”、“生命人寿-传统”、“生命人寿-分红”等账户。经过后续的增减持动作,到今年三季度,位列浦发银行前十大股东的为“生命人寿-传统”、“生命人寿-资本金”、“生命人寿-万能H”三个账户。
  据公开资料,国华人寿2015年保费收入为236.12亿元,其中寿险收入231.33亿元、健康险4.64亿元、7058.93万元;2015年生命人寿个人分红保险收入为174.18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前海人寿举牌A股的产品多属“高现价”产品。如果不计钜盛华持有部分,前海人寿自有资金持有中炬高新、南宁百货、南玻A、合肥百货四家公司,但持股数量均较为有限,分别为2841万股、1882万股、3900万股、4452万股,经测算约耗资13.4亿元,尚不足其举牌使用的保险产品资金规模的4.5%。
  保险产品不但充当举牌资金的弹药库,且几乎独当举牌大任。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前海人寿共持有万科7.35亿股,有多个账户持有,进入万科前十大股东的有一个账户,为前海人寿―海利年年,持股比例为3.17%。
  前海人寿举牌的多家上市公司出现了“海利年年”这一账户的身影。其中,韶能股份、明星电力分别1.62亿股、1625万股,全部由该账户持有,还持股中炬高新1.6亿股。此外,前海人寿持有的南宁百货、华侨城、南玻A,也均以“海利年年”账户持有多数股份。目前,公司自有资金账户持股数只在合肥百货上多于“海利年年”。
  在南玻A上,前海人寿还使用了多个产品账户。南玻A三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9月底,海利年年持有该公司A3.2亿股,万能险产品账户则持有8140万股,两者合计持有南玻A4.01亿股。
  虽然并未直接使用“万能险”的名称,但海利年年产品,属于万能险产品。前海人寿网站11月1日公布的2016年10月万能保险结算利率公告显示,其万能险产品包含11个系列,海利年年两全保险、海利精选、前海聚富、前海海鑫利等均属于万能险品种,海利年年两全产品是前海人寿首批产品。
  举牌资金来源之所以出现差异,与各险企的策略有着明显关系,保户新增投资交费,已经成为部分险企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比已经超过保费收入,而部分公司则仍以传统业务为主。
  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阳光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310亿元,保户新增投资交费190亿元。而2016年前十个月,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44亿元、157亿元,保户投资交费虽然规模巨大,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
  安邦人寿、前海人寿则与此不同。2015年,安邦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545亿元,保户新增投资交费405亿元。但到了2016年,这一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2016年前10个月,其原保险保费收入999.8亿元,而保户新增投资交费则高达2068亿元,规模达到前者两倍以上。
  前海人寿亦是如此。2015年,前海人寿原保险保费、保户新增投资交费分别为173亿元、605亿元,后者为前者的约3.5倍。2016年前10个月,其保户新增投资交费为721亿元,为原保险保费收入178亿元的4倍以上,成为其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争议资金合规性
  最近两年来,一些激进的险资,通过万能险等创新型产品,利用举牌的方式频频出击,在资本市场激起了不小的风浪,其期限错配、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等问题均引起市场争议。
  而阳光保险举牌上述上市公司时,资金来源则全部为保险产品。根据定期报告披露,阳光保险举牌承德露露,主体为阳光人寿、阳光财险,持股账户为分红险、传统―普通保险产品,中青旅则为阳光人寿传统产品、吉利两全产品,京投发展则为传统、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凤竹纺织、伊利股份则分别使用了传统险、分红险产品。
  “根据保监会《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可以用于‘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首先保险资金投入股市是合法的,其次保险资金投入股市的资金必须符合保监会的规定比例,即总资产的30%,目前来看保险资金投入股市的比例还在规定之内。”广东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罗向名认为,万能险或其他保险产品,都是保监会审批通过的,通过严格的精算设计,只要不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即可。
  但是万能险信披不透明及投资者适当性的问题,在业内争论已久。《第一财经日报》查阅多家险企网站发现,对于万能险等险种,除了利益演示、年龄、期限等,基本没有对资金运用、风险等进行说明,部分甚至连产品基本说明都没有。
  “几百万元可以买,几千块钱也可以买,投资者的适当性体现不出来。”有市场人士认为,权益类投资是高风险投资,而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差别巨大。而目前,作为投资属性突出的保险产品,万能险并未建立适格投资者机制。
  更为突出的问题,可能还是在于期限错配。12月3日,证监会主席措辞严厉地斥责,部分持牌金融机构以来路不当的资金进行杠杆收购,挑战市场规则。随后,保监会副主席亦作出表态,明确保险资金不应侧重短期理财、股票投资及战略投资,有些险资绕开监管套利,“严格意义上就是犯罪”。
  “万能险的产品设计、销售渠道、资金运用,都是按照监管要求来的,保险公司也不敢乱来。”深圳某险企高管对本报记者称,当前出现的问题,与金融分业监管的体制有关,但说险资举牌资金来源不当,可能并不合适。
  但亦有业内人士认为,以万能险为主的举牌险资,普遍存在期限错配,这本身就存在问题。2013年,监管部门就开始清理期限错配,而部分举牌险资的问题,正是在于期限错配,严格来说,属于要被清理的对象。
  据中金公司《万能险对谁万能?》的,前海人寿、生命人寿、安邦保险等销售的理财型万能险,多为高现价产品,万能账户在保费进入账户第二年,即高于已交保费。尽管产品多为3~5年期,甚至长达10年,但实际久期只有一年。
  “险资举牌的资金基本是万能险,作为寿险产品,万能险久期长,甚至是终身产品,投资股票或战略投资,表面上看并不存在问题,渠道上也都是合规的。”华南某保险人士向记者分析,但万能险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变异,一些激进的险企,将万能险设计成短期理财产品,以高利率吸收资金,投资者在期满或投保较长时间后退保,可以收回保费和一定收益,如果短时间退保,就会面临亏损。
  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如果投资者持有时间较长,高利率又不利于险企。在此背景下,利率就成为平衡手段。险企通过有效降低久期控制险企资金成本,让投资者短期退保获得一定收益,万能险由此异变成中小险企吸收资金的工具。
  一位熟悉保险业务的公募人士亦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万能险、投连险等保险产品,作为险企的非自有资金,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负债性质。而部分保险公司此前出于扩大保费规模等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再投入资本市场,就造成了期限错配。
  “如果后面没有可持续的资金流入来保障的话,会面临比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该人士认为。
  “一些游离在金融市场边缘的灰色资金,在金融监管割裂的背景下,不能穿透真实来源,放大杠杆倍数的资金,存在违规嫌疑,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上述上海险企人士说。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五大险企数千亿举牌:万能险“弹药库”是否万能》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能险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