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银行不良双升贷款“双升”的风险

您的位置: &
近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及风险防范
优质期刊推荐商业银行不良“双升”突显稳健发展重要性
家认为,我国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损失抵补和吸收能力也属于历史最好水平,只要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商业银行风险总体可控。对银行来说,今后一段时间应保持定力、稳健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而不是通过进入高风险业务继续博取高利润增长,更不能再追求规模快速扩张。记者周萃银行业资产质量面临严峻考验。银监会1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的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呈上升态势,且三季度还出现不良贷款与比率“上升”的新态势。从分类看,今年以来,各类型不良贷款余额均呈全面上升趋势。其中,前三季度次级类贷款余额分别为2242亿元、2335亿元、2381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分别为2379亿元、2413亿元、2504亿元;损失类贷款余额分别为643亿元、648亿元、750亿元。分机构来看,三季度各类型银行不良贷款与比率均呈现“双升”局面。具体而言,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上季3254亿元上升至3365亿元,不良比率由0.97%上升至0.98%;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上季956亿元上升至1026亿元,不良比率由0.80%上升至0.83%;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上季496亿元上升至526亿元,不良比率由0.86%上升至0.87%;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由上季625亿元上升至656亿元,不良比率由1.63%上升至1.62%。“受到经济增速放缓和外需疲弱等因素影响,钢贸、小微企业以及部分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不良贷款出现持续性增长,但房地产和平台贷款保持稳定,导致行业不良率小幅上升。”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许文兵对这一现象作出解读。“一是由于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导致企业信用风险攀升,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二是利率、汇率水平较高提升了企业财务成本,加重企业债务负担和降低了偿债能力。”研究部赵玉睿认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作为亲周期行业,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是宏观经济的反映。中国经济从2011年初以来逐渐进入下行周期,单季增速迭创新低,必然会导致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反弹和资产质量的恶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二季度更是探底至7.5%。从历史经验来看,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拐点通常要比经济增长拐点滞后一至两个季度,这也部分解释了不良贷款持续攀升的原因。上市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于市场经济较活跃、中小企业较密集、外向型程度较高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从行业来看,钢贸、造船、钢铁、煤化工、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出口加工型行业的风险更为明显,不良贷款增加延续着“区域集聚、行业集群”的特点,“沿海地区是信贷投放的重点区域,三季度不良贷款的增加一方面是受国内外需求疲软影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沿海地区企业出现订单下降、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问题,企业流动资金吃紧,因而不良贷款会增加,而且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某券商银行业研究员表示。对于未来不良贷款走势,许文兵认为,预计不良贷款攀升仍将持续到明年一季度,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很大。从技术指标来看,多家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显示,上半年逾期贷款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以五大行为例,其逾期贷款较今年年初普遍出现超过10%的增幅,个别银行逾期贷款增幅甚至超过20%。逾期贷款通常被视为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这也预示着不良贷款未来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此外,业内专家还提醒,当前还应关注表外风险向表内转移。近年来,理财、同业、信托等融资性表外业务发展迅猛,其中部分业务依靠短期资金滚动对接长期投资,存在期限错配问题,未来也可能会对资产质量形成压力。面对不良贷款持续反弹的压力,越来越多的银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幅提高核销规模。据东方证券测算,今年上半年的核销规模已经达到前期高点2008年的74%;从少数几家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三季度核销几乎达到上半年的规模,出售不良贷款的规模更是大幅增加。各家银行除了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招标转让外,还通过一些金融资产交易所挂牌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如9月份以来,农行通过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等机构挂牌转让不良资产或者抵债资产。据公开资料显示,涉及债权超过100户,总金额近200亿元。工行、建行等也通过公开挂牌的方式,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此前,监管高层也表示,要做好应对不良资产上升工作,积极联系财税部门,扩大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及时核销不良贷款。探索打包转让等市场化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多渠道化解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确保不积累新的风险。未来,由于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拨备覆盖率仍然较高,业内普遍乐观认为,业仍具有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银监会数据显示,三季度贷款损失准备提升至16175亿元,较上季增加394亿元;拨备覆盖率虽有所降低,由上季292.50%下降至287.03%,仍大幅高于150%的监管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损失抵补和吸收能力也属于历史最好水平,只要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商业银行风险总体可控。对银行来说,今后一段时间应保持定力、稳健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而不是通过进入高风险业务继续博取高利润增长,更不能再追求规模快速扩张。”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认为。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营销者必上的网站!
当前位置: >
揭秘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和盈利能力下降
推一把网络营销精英培训新一期即将开课,本期新增移动电商、微商、O2O、自媒体、社群等方面的课程,现在报名就送江礼坤老师亲笔签名的最新版《网络营销推广实战宝典》一书。欢迎咨询QQ:!
商业银行2015年报业绩出炉:不良贷款增长近五成,不良贷款余额升至12744亿元,较2014年底大增51.2%;不良贷款率1.67%;银行业利润增长趋缓,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仅增2.43%。
从商业银行年报数据可看出,经营利润已出现拐点,下降至个位数,而不良贷款则迅猛增长,增幅已超百分之五十,银行总体经营颓势显现,表明银行&躺着赚钱&和&经营无风险之忧&已渐行渐远。这种经营局势或许会引发全社会及业界已对商业银行经营前途担忧,甚至还有诱发悲观情绪的可能。但在笔者看来,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及利润下降,正好恰当地反映了当前经济现实,是一种&正常状态&,应用辩证方法和客观理性思维面对,大可不必为此悲观失望。
银行不良贷款增长幅度取决于经济周期,应用经济周期视角来看待不良贷款&双升&和利润下降问题。银行是一个顺周期行业,当前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资产质量和利润下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几年回落,加之推行供给侧改革引发产业结构性大调整,清除僵尸企业,必然会令银行存量信贷出现不良,不值得大惊小怪。且要看到,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会促进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企状况改善、各级政府在房地产去库存上出台各种有力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化解了偿债危机,这些调控和改革措施实施都有助于缓解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同时,不良贷款增长对商业银行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分暴露了不良贷款,对于银行业稳妥、谨慎把握贷款,搞好信贷经营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还会倒逼银行加快经营转型步伐,从过分依赖存贷款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型,以提高利率市场化改革及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应变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看到目前商业银行尚有应对经营困难的能力,有走出经营泥潭的&后劲&:首先,净利润增速虽呈&滑坡&趋势,但银行业盈利能力仍较强,因为目前利润总量仍较大,如中国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2777亿元;而且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如平安银行、招商银行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1%和21.47%;银行拨备前利润、利息净收入等指标依然平稳增长。这一切说明盈利增速虽有所放缓,但并未改变其稳定增长态势,盈利增长为商业银行承受信贷资产损失积累了一定能量。其次,尽管不良率抬头,但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环比持续提高,拨备覆盖率略有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监管要求。这表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虽有所上升,但总体可控;以国际通行标准衡量,我国商业银行不到2%的不良贷款率,属于较低水平。这一切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但仍具较强不良贷款消化功能和抵御风险能力,社会各界不必为此着急。再次,考虑到我国经济依然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也有一定调节余地,且商业银行对各类风险的内部消化能力依然较强,即使不良率小幅上升,信用风险总体仍相对可控。
再退一步,从不良贷款纵横向比较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尚在可承受、可控制范围。目前国际上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大约为1%左右,水平与我国银行业相当,而与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3%&5%不良贷款率相比,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曾高达20%,当时我国银行业不是商业化经营,而目前市场化机制已建立,银行业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消化不良贷款能力大为提高。为此,即便不良贷款有所反弹,银行也能凭借自身经营实力加以消化,社会各界不必为此忧虑。
当然,笔者不是有意在为商业银行粉饰太平,不良贷款&双升&和利润下降,还使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不能为了考核有意隐瞒不良贷款,应严格执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将不良贷款全部真实暴露,以制订全面防化之策。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以&双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企业及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建立健全不良贷款内部控制机制,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特别防范关联企业贷款风险,减少不必要损失。再一方面,大胆告别传统存贷款业务,大力发展理财、私人银行及资产托管类业务,积极拥抱和推进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等新兴领域托管业务,打造涵盖电商、支付、理财、网络小额贷款等综合金融平台,并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道路,主动管理资产负债,保持竞争力,为存款客户设计更灵活、针对性强、定制化的产品,顺利实现经营战略转型。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
热门频道推荐新闻分析:如何看待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当前位置: >> >>
新闻分析:如何看待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17时19分   来源:新华社
【E-mail推荐
    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记者吴雨、刘琳、苏雪燕)16家上市银行中报已公布,其中,上半年14家上市银行共增115亿多元的不良贷款,备受关注。
    什么原因造成银行业不良贷款普遍上升?银行业又将如何应对下半年的严峻形势?
    不良贷款普遍上升 但控制在合理区间
    8月中旬银监会发布数据称,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较年初增加285亿元,这使得外界担心尚未公布中报的银行资产质量下滑。
    随后,陆续发布的中报也显示,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形势日趋明显,区域性、行业性和集群性风险有所增强。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不良贷款大幅增长,且以制造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为主。
    “企业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中信银行计划财务部总经理王康表示,上半年该行长三角和珠三角不良贷款占比超过70%,以江浙一带外向型企业居多。
    不仅股份制银行如此,一些国有大行也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无法独善其身。上半年,建行批发和零售行业不良贷款比上年末增长68%。
    “其实,年初我们预计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可能出现‘双升’,并着手积极应对,目前情况远好于预期。”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在中报发布会上道出了多数银行高管的心声。
    “经济环境不理想,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是正常现象。”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说,“下半年银行经营将愈加审慎,力争将不良贷款控制在合理区间。”
    尽管上半年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上升,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不良率较上年末出现下降,维持在0.82%至1.39%的区间。
    中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目前中国银行业平均不良率在1%以下,远低于国际同业。“因此,也不要因为过分强调资产质量风险而惜贷。”
    加强信贷结构调整 平台贷和开发贷风险可控
    尽管上半年不良贷款普遍上升,但各行地方融资平台类和房地产类贷款加大调整,使得这两类市场普遍关注的贷款不良率明显降低。
    中报显示,上半年大行大部分平台类贷款项目有充足现金流覆盖,有可变现的资产抵押,不良率低于全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不少股份制银行的平台类贷款也平稳度过了到期高峰,并坚持主动退出。例如,中信银行去年和前年共退出平台类贷款360亿元,上半年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143亿元。
    虽然不良率降低,但中行、农行、建行等不少银行平台类贷款余额还在上升。截至6月末,四大行融资平台贷款的余额共计约2万亿元。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在“稳增长”的调控下,二季度以来地方投资项目增加,平台类贷款余额也相应增加。下半年银行应延续审慎原则,重点关注重大在建续建工程、涉及“稳增长”的重点项目。中行等大行高层也表示,未来将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只减不增,严格落实还款来源。
    至于房地产开发贷款,上半年四大行严格控制,除了中行开发贷余额较年初增长98亿元以外,三大行都较年初减少。
    大行高层表示,下半年将压缩房地产开发贷余额,重点投向和民生相关的保障房项目,支持一批品质优、效益好的民营房企。
    核销不良贡献大 下半年不良资产仍承压
    上半年,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进行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大行中,工行核销额最大,约为250.1亿元,农行、建行和中行分别为207.6亿元、117亿元和123.6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核销对上半年不良贷款数据确实起到了“美化”作用,但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导到金融层面体现为不良贷款将继续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温州地区金融机构不良率持续第11个月上升,不良率已上升至2.85%。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银监会规定2.5%的拨贷比要求足以吸收现在的不良状况。下半年,银行需要通过自身调整严控风险,防止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炒作和民间借贷市场,加大拨备计提。
    “在一些不良率已经攀高的地区,银行应注重操作风险;而在一些不良率较低的地区,可适当放开不良容忍度,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宗良说。
    中国社科院重点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对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改变过去依靠信贷规模增长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向走资本节约型路线,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风险,改善资产质量。”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史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良贷款风险化解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