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了什么的发展,什么得到不断完善

中瑞对话这三年 绿色发展,贵州从瑞士学到了什么? | 北晚新视觉
中瑞对话这三年 绿色发展,贵州从瑞士学到了什么?
11:05:52编辑:文文分类: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时指出,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地理和自然条件同瑞士相似,希望双方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地经济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同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启首次中瑞对话。3年时间,中瑞对话从最初的“论”逐步发展为如今的“行”。贵州究竟从瑞士学到了什么?
以山为媒,学习瑞士绿色赶超
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无三分平。如果问世界上哪个地方和贵州最像,答案非瑞士莫属。两地均是内陆山地地区,平均海拔在1100米至1400米,同是多山的地理特征,贵州的山地比例约为92.5%,瑞士也大于75%。并且,贵州瑞士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瑞士被称为“世界花园”,而贵州也享有“花园省”的美誉。二者就像是自然母亲诞下的双胞胎,在自然环境方面极为相似。
但在经济发展方面,贵州和瑞士却大相径庭。一直以来,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但瑞士这个人口770多万,“除了水就没有其他任何资源”的国家,却通过走绿色经济这条道路,成功突出重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竞争力一直保持在世界前四位。可以说,如果走相同的发展之路,在经济发展方面,瑞士的今天就是贵州的明天。
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启首次中瑞对话,客观地理的相似性,以及主观上发展绿色经济的共同认知,为瑞士和贵州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贵州“山为特色,绿为主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今,中瑞对话已经连续开展了3年。三年来,贵州矢志以瑞士为师,加强对瑞士经验的学习、宣传、研究和运用,努力把瑞士绿色化的“根”留在贵州,致力于把贵州建设成为“东方瑞士”。
加强立法,让绿水青山永驻
要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更要好山好水好风光,如何实现?瑞士在发展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的同时,还被誉为是“世界花园之都”,它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举世公认,这依赖于其全面的环境立法、严格的执法守法。
让贵州的大好河山永葆生机,就要走生态文明的康庄大道,也得像瑞士一样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近年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一系列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初步形成贵州生态文明法制体系。
日,由省人大常委会自主立法、省人大环资委提案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审议通过,成为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为保护水资源,2015年11月初次审议了《贵州省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条例》;为防止空气污染,《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于2015年11月通过了省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审议…… 多年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已有30余部,其中,“十二五”期间出台了《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贵州省矿产资源监督检查条例》等环境保护的法规共7部,对《贵州省循环经济促进法》《贵州省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等法规进行了立法调研。至此,贵州省生态文明法制体系已初步形成,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提升贵州“颜值”,光立法还不够。19世纪末,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瑞士的自然景观发生重大变化,对此,瑞士将对环境的呵护上升为“国家目标规定”,在绿化方面全民总动员,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稳定了全国的森林覆盖面积(30%左右),也为瑞士发展旅游业等打牢了环境基础。贵州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因而生态脆弱,一旦损害,难以修复。过去,过度的资源开采对贵州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切实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制订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下大气力治“水”、治“气”、治“渣”,响亮地发出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时代强音。计划中,贵州以县乡村造林绿化、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为抓手,用3年时间,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将符合政策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实现森林经营水平和管护成效显著提高,城郊、村寨、通道、园区植被景观效果明显改善。到2017年,贵州将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项目300万亩,辐射带动120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古树大树保护率达到100%;林业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到2020年,在“绿色贵州行动”的基础上,力争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5840万亩。
产业升级,大数据引领跨越
面对着地理区位劣势和资源劣势,瑞士因地制宜,引进产业形成集群,并因地制宜跨越式地发展工业,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贵州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归根到底也是工业化进程的滞后。结合瑞士发展经验,迎合社会发展趋势,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作为贵州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4年贵州开始做大数据,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率先开放省级政府数据,建起第一个省级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平台,创建国家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打造大数据领域第一商业模式大赛,让信息为贵州插上腾飞翅膀,把多彩贵州推向世界。贵州正变为国内外大数据领域内从业者的“实验田”,2015年,因为大数据,贵州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全国第七。
发展大数据,人才不可或缺,一直以来,贵州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近日,《贵阳市大数据“十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出台。《方案》明确,到2018年,贵阳市将选拔培养大数据领军人才10名以上、大数据创新人才100名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大数据优秀人才1000名以上、大数据专业人才和基础人才数万名。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贵州大数据实验的成果斐然:阿里巴巴、京东、腾讯、浪潮、高通、惠普、思科、IBM、微软等大数据领军企业落户贵州,服务器芯片、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和数据清洗、挖掘、交易等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甚至商业新模式在这里诞生。最新统计显示,大数据带动贵州新增从业人员4万人,全行业达到16万人。今年一季度,在贵阳、遵义、贵安等重点地区带动下,全省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同比增长34.8%,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8个百分点。
发展大数据的同时,贵州还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不断向着环境友好型迈进。经过多种淘汰举措,2015年全年,贵州省共完成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126.3万吨、 24万重量箱、 1.5万千瓦,涉及水泥、铁合金(含电解锰) 、 炼钢(铁) 、 焦化、电石、造纸、平板玻璃、电力等行业的35户企业。 “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超范围完成国家下达的1450万吨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旅游发展,从深闺走向世界
发展旅游,是瑞士经济的发展的杀手锏之一。而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也是必然选择。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的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夜郎”正是贵州的别称,因为万水千山阻隔,信息闭塞,本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只能锁在深闺,令外人生畏,愁肠百结。
同样,近百年前的瑞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此,瑞士着力打破群山林立的闭塞,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作为世界上铁路网最密集的国家,瑞士拥有电气化铁路5000公里,其中齿轨铁路、索道铁路和阿尔卑斯山地下铁路等高山铁路500多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线路充分盘活了瑞士的旅游资源,让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尽情享受瑞士的山河之美。
贵州万重山,自古黔道难。发展交通,成为贵州发展旅游产业的第一选项。日,环贵州高速公路正式开工。根据规划,未来四年,贵州将建成总规模达1952公里的环贵州高速公路,沿线涉及遵义、铜仁、六盘水、毕节、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等7个市(州)、35个县 ( 市、区 )、340个乡镇,覆盖贵州省重点打造的37个产业园区、33个旅游景区、3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3个示范小城镇和44个城市综合体。如今,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通江达海,成贵高铁、渝黔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再加上9市州机场“干支互补”,立体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必将带着贵州的旅游业飞向全国和世界。
生态旅游是瑞士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但贵州这个方面还比较落后。为此,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省将大旅游与大数据、大生态作为“三块长板”,作出建设山地公园省、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开启“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按照“强区、兴村、带点”的旅游扶贫攻坚工作方针,坚持分级负责原则,实施“百区千村万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即100个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寨,10000个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户&);实施规划指导和培训“全覆盖”,实施大数据统一建档立卡、信息、图片采集,精准化管理;推进山地旅游产业化扶贫,加快建设山地旅游产业化扶贫示范带,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来源旅游收入,带动全省100万人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此外,重点支持建设50个智慧景区、50个智慧酒店、50个智慧旅行社。
据悉,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3.7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3512.82亿元。
对话三年,黔瑞合作硕果累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生动诠释了贵州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唯有不断向瑞士学习,汲取绿色发展的养料,才能从头越出大美贵州。
3年来,中瑞对话的开展也增进了贵州和瑞士之间的高层交流和经贸往来。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贵州与瑞士政府高层互访日益密切。前两届论坛上,瑞士联邦主席于利·毛雷尔和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长汉纳斯·格尔曼亲自出席。2014年11月,陈敏尔率团到瑞士开展了系列交流合作活动。在这期间,贵安新区中瑞产业园、贵阳综保区“中瑞自由贸易协定”产业示范园等重点平台相继建成。当前,中瑞对话、黔瑞合作层次正不断深入、格局进一步得到完善,合作蓝图日益清晰可见。在长期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中瑞有关方面在推动黔瑞两地联合研究、医药、食品、旅游、精密制造、环保绿色产业、贸易等项目的落地上达成了一致。
自2013年中瑞对话开展以来,贵州省对瑞士的进出口贸易从2013年的390万美元到2015年4月的1675万美元,进出口贸易增长达1285万美元。两家瑞士企业已在贵州落地,总投资1300万美元。
中瑞对话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贵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3年来,贵州省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服务贸易进出口、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分别从2010年的31.47亿美元、3.94亿美元、2.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08.14亿美元、34.93亿美元和6.02亿美元,分别增长了3.4倍、8.9倍和2.8倍。
见贤思齐焉!虽然离“东方瑞士”的目标仍然有很长的路,但贵州已经拉开大幕,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EFG2016媒体中心)
商讯栏目版权与免责声明:
商讯栏目为合作栏目,由上海源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编辑发布。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沟通、投诉的单位及个人,请与上海源仪方面联系协调。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微信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
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09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08版:深度
瑞士: 因地制宜发展旅游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陈 建
瑞士国土面积狭小,境内高山林立,冬季寒冷漫长,矿产资源匮乏,但正是这个“欧洲屋脊”上的国家,无论是经济竞争力还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位居世界前列。究其原因,瑞士依托河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从而盘活了经济。 瑞士是一个多湖之国,有记载的湖泊达1400多个,河湖面积达1726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从19世纪开始,瑞士就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其湖光山色之优势,设计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遍及水上水下、山上山下、地面空中,并且设计了许多文化与自然、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旅游项目,全年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旅游者。从莱茵河到阿勒河,从日内瓦湖到苏黎世湖,凡是有河湖的地方就能见到种类多样、大小各异的船艇和水上运动,仅水上旅游活动就包括水上泛舟、帆板、潜水、冲浪等。 在旅游业发展中,瑞士善于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辐射功能。会展业既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日内瓦车展到世界最大的钟表珠宝展——巴塞尔钟表珠宝展,瑞士每年举办3000多个国际性、区域性会议及数百个展览会,参观者近千万人次,因会议而来的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每年在瑞士山区小镇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经济界以及媒体代表3000多人出席。正是这些著名的会议、展览活动落户于此,才有力地带动了日内瓦、苏黎世、巴塞尔、洛桑和圣加仑等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瑞士的城镇建设又同旅游统筹推进,绿色掩映中的无数袖珍小城镇组成的城镇网已成为瑞士城市化的一大特点。瑞士中小城镇如串串珍珠散落在河湖和交通要道两侧,城镇建设布局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空间,城市设施高度兼顾旅游服务功能,比如建设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推进城市环境景区化等。这些旅游小镇既是“景区”又是城镇,全国城乡几乎变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大景区和大度假区。 当然,这一切发展的基础是要长期保持瑞士青山秀水的巨大优势。为此,瑞士高度重视环保投入,建立健全保洁机制。瑞士大多数牧草场都属于当地居民所有,他们喜欢用牛粪做肥料,易于造成对水源和河流的污染。为了鼓励当地居民保持生态的原生性和自然性,瑞士政府每年提供大量财政补贴,推动土地的非农化,同时减少居民给草地施肥量,以达到草场自然生长的目的。而在污水处理方面,只要是人口集中的山村,当地政府都建立了相应的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多池沉淀再经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才能对外排放。 200多年来,瑞士不断发掘旅游内涵,以此带动河湖经济的发展。如今,瑞士年均游客多达650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逾130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近130亿瑞郎,旅游竞争力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发达的旅游业早已同机械、化工一起,成为瑞士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十三五”国家重点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骨干工程
The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was stable in 2014 in the Swisspeople. In a referendum demanding caps on the number immigrants,the Swiss people voted by the smallest margin to impose quotas on newcomers to the country. The Swiss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steadily with the Central Bank having abandoned the exchange-rate ceilings and imposed negative interest rates. Switzerland’s diplomatic relationships with China developed smoothly in 2014,especially with the China-Switzerland Free Trade Agreement(FTA)taking effect on July 1 2014.
Keyword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三环中路甲29号院3号楼华龙大厦A/B座13层、15层 | 邮编:100029
联系人:陈老师 | 电话:400- | E-mail: | QQ: |
您当前的IP是:
版权所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京ICP备号-6 京公网安备 新出网证(京)字094号瑞士带动了什么的发展,什么得到不断完善_飞秒激光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204贴子:
瑞士带动了什么的发展,什么得到不断完善收藏
求好心人解答~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告带动什么产业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