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09:21: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官方公共微信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论述题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应采取何种对策? 参考答案
(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参考答案
(1)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2)技术进步通过两......2.问答题 参考答案
(1)商品国际价值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国别价值的大小则是由生产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3.问答题 参考答案
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1)社会的需求结构。
社会需求的结构提出对各类产品及......4.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5.判断题 参考答案错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如何,经济全球化,我国应如何,应如何应对,应怎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_经济观察_人民论坛网
中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核心提示:
中美之争既是政治军事上的,也是体制与价值观上的,但更是经济上的,中美经济之争的实质在于制造业和世界工厂地位的争夺,因为显然世界工厂决定世界体系,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美国再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让明天的制造业岗位不再扎根中国和印度,由此为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
&  过去30年,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是目前中国正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据估计随着中国价格特别是劳动力价格上升快于经济增长,生产要素回报迅速下滑,由此导致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变得迟疑,而且可能有多达8500万个制造业岗位从中国移往其他国家,这对其他国家来讲是一个机会,对中国显然是巨大的挑战。
  发展为何会趋于停滞与衰退?其原因在于发展推动生产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工资,人口红利的用尽,产业的转移,同时也在于产业升级转型的迟缓和不到位,由此结果是产业的空心化,失业率的上升,国家财税的减少。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他们无不经历了快速增长,但是目前他们无不又陷入经济的低迷与衰退,那么,中国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如何才能避免停滞与衰退呢?归纳讲就是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以及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保卫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如何才能阻止或者减缓产业转移呢?
  产业转移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的提升,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由此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利润空间的萎缩,企业为了生存和高额利润,就会推动产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对此采取的反制方法一是引进廉价劳动力,但是这会产生移民问题,以及遭到国内劳工的反对。二是政府在市场外部通过财税收入补贴企业,或者政府承担劳动力成本与社会福利的提升,以维持企业竞争力。短期内政府可能损失财税收入,但是长期来讲政府将保有企业,保有就业和保有财税。对此,美国在产业转移后意识到这一问题,并正在采取相应政府政策,阻缓产业的转移以及鼓励产业的回流,据调查,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自去年11月份以来,只有5月份同比出现0.05%的短暂同比正增长,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其中6月FDI同比回落6.87%。
  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资本输出地,但随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有序推进,美国资本和技术流出将逐渐逆转,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资净输出国转变为净输入国,这不仅会导致美国资本回流,而且其种种优势和巨大的市场还会吸引全球资本,使中国的吸引力下降。2010年8月美国通过《制造业促进法案》,将暂停或降低供制造业使用的进口原料的关税。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的报告显示,该法案可能使产值增加46亿美元,并创造近9万个就业机会。2010年9月的《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提出,将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为期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的数项补贴,如免税和减税。今年初,奥巴马发表第三次国情咨文,确定其2012大选竞选主题,并提出由美国制造、本土能源、劳工技术训练与美国价值等四大支柱,建构国家永续经营建设的蓝图,美国甚至要成立贸易执法部门调查中国等国贸易行为,誓言把流失的美国制造夺回来。
  与美国相比,在过去的30年中,要素红利是中国高速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有利的人口因素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为高积累率和巨大的资本投入创造了条件。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投资中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全球生产性资本不断流入中国。然而,随着人口有利优势的消失,中美两国部分行业劳动力成本差距快速收窄。据预测,以美元计的中国工资将每年增长15%-20%,超过了生产率增速,在考虑美国较高的生产率后,中国沿海地区与美国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间劳动力成本以往巨大的差距有可能到2015年将缩减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如果考虑航运成本以及各种隐性成本、供应链成本,中国的总体成本优势将变得微小。另外,中国的要素价格普遍在上升,2010 年以来,中国的电力成本已飙升了15%。进口动力煤的价格上涨和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税率的终止,也推高了这些占中国电力消耗74%的行业的经营成本。
  此外,中国工业用地已不再便宜。事实上,中国商业用地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过美国。在沿海城市宁波工业用地的成本为每平方英尺11.15 美元,在南京为14.49 美元,在上海为17.29 美元,在深圳为21 美元。中国全国平均为每平方英尺10.22 美元,相比之下,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工业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 美元至7.43 美元,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为1.30 美元至4.65 美元。虽然向西部转移可以降低用地成本,但企业物流成本会出现较大上升,并有可能失去沿海的产业集群便利。显然,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目前已经面临发展的悖论,那么,中国是坐等,眼看,还是马上补救呢?
  如何才能加速产业升级与转型?产业升级与转型既是内生的,但是又是外生的,所谓内生是指要要素禀赋的改变会自然要求和推动产业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所谓外生是指产业的升级转型又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否则就会难产,导致原有产业已经转移,但是产业升级不到位,产生产业的空心化。所以,政府在产业升级与转型过程中具有主导的作用,任市场自由流动,只能是产业转移,而不是产业升级,因为产业转移成本低,企业爱国,但是更爱利润,对此美国也是在衰退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最近两年,尽管美国经济基本面难有大起色,但政府研发预算并未减少,2011年即达1480亿美元;企业研发投入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仅微软一家,去年的研发投入即达95亿美元,其中90%投向了极为关键的&云计算&领域,排名第二的英特尔去年技术投入也有65亿美元。在全球IT企业研发投入30强中美国有12家,其次是日本,有10家,中国只有华为一家企业上榜。
  2011年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份额的33%左右,是中国的两倍半。高端制造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核心目标,美国已经正式启动高端制造计划,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能源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那么,相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又将如何推动呢?
  一个国家是否在生产?一个国家在生产什么?决定一个国家的财富与竞争力。过去20年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去工业化,低端产业加速流失,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与再工业化进程乏力,难以推进,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财政陷入巨额赤字。与此相比,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崛起的基础。历史证明,国家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企业与创新者的竞争,没有创新者,没有企业,也就没有就业,政府也就没有税收,国家就会动荡和衰退。
  目前,中美之争既是政治军事上的,也是体制与价值观上的,但更是经济上的,中美经济之争的实质在于制造业和世界工厂地位的争夺,因为显然世界工厂决定世界体系,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美国再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让明天的制造业岗位不再扎根中国和印度,由此为美国人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对此美国已经清醒过来,美国制造回归声势浩大,那么,中国制造又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挑战,对此中国也可以借鉴学习一下美国。美国是在制造业流出之后,才醒悟,那么中国为何不在流出前或者在流出中,就醒悟并采取行动呢?
[责任编辑:王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