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经济会不会倒退好点

2017年中国经济政策解读:总基调稳中求进持续筑底
[摘要]2017年中国经济政策解读:总基调稳中求进持续筑底,为稳定经济增长、加快经济转型,2017年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及国企改革等多领域改革将有新举措和新突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你知道2017年中国的经济基调吗?2017年政策总基调可能仍是&稳中求进&,政策以稳为主,宏观调控料继续采取&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组合。为稳定经济增长、加快经济转型,2017年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及国企改革等多领域改革将有新举措和新突破。
经济:中高速+略回落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业内人士表示,&十三五&开局良好,经济总体形势好于预期,全年经济实现6.7%左右的增长几无悬念。明年经济有望继续维持在6.5%至7%区间运行,但经济增速较今年可能略有回落。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今年经济好于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较高,为稳增长作出较大贡献。展望明年,受财政政策和去杠杆任务制约影响,明年基建投资将有所回落,房地产销售也将受这两大因素影响出现下降,从而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双双回落,将导致明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从消费和出口看,明年消费料与今年持平,出口形势依旧严峻,难有实质性好转。总体分析,明年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的概率较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同样认为,明年经济将延续稳中趋缓态势,增速略微下滑仍是常态,预计明年经济增速不会超过今年,将在6.5%至6.6%之间浮动。
有分析人士认为,受中长期战略导向变化影响,有关方面对明年经济增速的态度可能不同于今年。今年年初,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各方对经济减速有心理上和政策方面的准备,对经济减速也有一定容忍度。明年希望经济止降转稳甚至略有回升的心态会更强。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平稳转向新增长平台的战略目标。
刘元春则认为,明年经济将从单纯的经济目标向细项目标转变。从目前经济形势看,中国经济稳增长取得阶段性胜利,稳中求进的阶段性目标达成,稳增长压力虽有所缓解,但降中趋稳的基础仍不牢靠。明年一是要从增速趋稳入手,控制风险,为结构性改革向基础性改革转变提供重要前提;二是要关注居民收入增速问题,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转移支付加大民生工程力度。
政策:宽财政+稳货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次年经济工作的基石,因此,明确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确定政策基调甚为关键。业内人士认为,明年宏观政策将在以稳为主的同时继续采取&积极财政+稳健货币&组合。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2017年宏观政策出现明显调整的可能性较小,财政政策仍将维持较为积极的水平,并适度加大力度。主要政策措施需从刺激中长期投资转向降费减税。货币政策转向总量宽松的可能性较低,仍将保持整体稳健中性、松紧适度的特征。这方面需考虑到维稳汇率、美联储加息进程的掣肘,以及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等因素。
他表示,明年积极财政政策可关注刺激居民消费方面,货币政策将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看,明年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防风险、促改革。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的总基调可能不会改变。他表示,明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赤字率有望进一步提高,为基建投资筹措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转移支付将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效率也将提高。货币政策将关注两大方面:一是保持松紧适度的流动性,为经济增长提供所需资金的同时避免资金&脱实入虚&导致资产泡沫;二是人民币汇率总基调不会改变,明年人民币汇率将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适度扩大波动区间。
李迅雷认为,稳定经济增长、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积极。
改革:新举措+新突破
鉴于经济进入结构转换期是&十三五&期间的最大特征,因此,通过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结构转换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一大看点。业内人士预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对明年结构性改革作出新的部署,多领域改革将迎来新突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三五&主线,其相关政策将在明年作出适当调整和完善。李迅雷表示,供给侧改革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今年主要是在去产能、去库存方面推进,预计明年将加大去杠杆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去杠杆方面,最近已发布政策文件,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改委牵头的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李慧勇称,年底出台的这些政策将指引明年工作。明年在债转股、去杠杆方面可能会有较大突破,也会有更多市场化办法出台。预计会有更多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到债务重整进程中。
降成本方面,预计会继续降税减费,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可考虑下调。继续减轻企业用工成本,&五险一金&仍有下调空间。物流成本方面,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并同步制定落实《意见》的3年行动方案,明确2016年至2018年具体工作举措。接下来,要抓好《意见》的落实情况。
补短板方面,预计将全面加大对减贫脱贫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中西部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
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外,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也将有新动作。刘元春表示,供给侧改革依赖于基础性改革的全面推出,预计明年在收入分配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及国有企业经营改革方面会出台新的相关政策,一系列基础性改革将迎来新突破。
&财税改革也是明年期待的亮点。&李迅雷说,尤其是个税改革,由于个税改革涉及到再分配的公平性,可能会加快推进。
分析人士表示,面对财税体制改革领域中的一些&硬骨头&,新任财政部部长肖捷将接棒操刀。个税方面,肖捷曾表达的观点是,今后将逐步推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房地产税上,他曾表示,目前中国在房地产转让交易环节问题严重,有必要研究实施物业税改革。
去产能及国企改革多点发力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主线,打造经济新动能将成为重点,而国企改革将为供给侧改革和整个&十三五&规划提供动力和改革红利。&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应&两能合流、两改互动&,即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权改革互动。
展望明年,业内人士表示,去产能、去僵尸将提速,相关配套政策将进一步完善;国企十项改革试点将全面推开;国企改革有望在垄断领域混改及员工持股、石油天然气领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国企并购重组四方面加速推进。
去产能任务艰巨
今年下半年以来,去产能速度明显加快。
在央企层面,国资委副主任孟建民日前在电煤中长期协议签订仪式上表示,截至今年11月,中央企业已全部完成今年煤炭去产能任务。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组局局长李冰10月在2016年钢铁行业多元产业发展会议上称,10月底之前,中央企业已提前完成全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压减粗钢产能719万吨。据了解,国资委已全面梳理出中央企业需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2041户,涉及资产3万亿元。
从全国来看,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11月11日在新闻发布会中表示,截至10月底,钢铁已提前完成4500万吨全年去产能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目前,各地方、国务院国资委正在按照验收办法开展验收工作,国家层面的抽查工作已陆续展开。
&由于今年是去产能启动年,所以进入2017年后,去产能任务会比较艰巨。&金银岛市场分析师潘层层表示,虽今年去产能任务已完成,但去掉的产能中无效产能占比较大,也就是停产超一年的产能。今年以来,钢铁价格持续上涨,钢铁企业扭亏为盈,部分前期停产高炉或轧线重新生产,增加了去产能难度。明年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也将很快下发,难度料将高于今年,2017年也将成为钢铁去产能攻坚年。
&去产能仍是明年经济工作重要抓手。&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围绕去产能和去僵尸方面还会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出台,如国家层面和央企层面处置僵尸企业方案及行业兼并重组相关政策。2017年高质地的推进去产能工作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其一,去产能的执行需更加注重市场内生性机制建立与完善;其二,产品价格回升易引起投机和套利,需防治虚假去产能。预计明年煤炭去产能规模目标可能会有所调整,钢铁去产能规模目标不低于今年,两行业推进去产能更多会考虑市场化方式。
国企改革试点有望全面推开
作为供给侧改革重要一环,国企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也相继破题。
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2016年底前出台深化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推动驻东北地区的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部分中央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在东北三省各选择10家至20家地方国有企业开展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组建若干省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研究推动若干重大企业联合重组。这意味着,一向被喻为&难啃的硬骨头&的东北国企改革有望大尺度破题。
此外,垄断领域混改也已箭在弦上。李朴民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选择7家企业或项目,开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近期,对试点工作进行多次专题研究,目前正在组织审议批复试点方案。此前,发改委已明确东航集团、联通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中国船舶等中央企业列入第一批混改试点。10月10日,中国联通确认联通集团正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组建上,继诚通、国新两家企业纳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后,国资委7月新增7家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目前第二批列入试点的中国五矿、中交集团等央企,正紧锣密鼓地编制国资投资试点内部方案,有望年底前上报国资委审批。与此同时,地方国资也在加快布局改组与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目前,36家省级国资委改组组建了142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2017年是国企改革开展之年,相关试点将全面推开。&李锦认为,年底前,央企重组减少至100家内有望实现,央企和地方混改及员工持股试点名单有望明确。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双轮推进,将为资本市场提供动力和保障。
并购重组沿两路推进
围绕&三个一批&的国企市场化兼并重组全面加速。近日,随着中国恒天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重组拉开帷幕,央企数量年内降至百家已近在咫尺。
李锦认为,当前央企重组遵循两大思路:其一,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推手,力促优势企业之间的重组,目的是做大做强,增强全球竞争力,比如南北车合并;其二,以过剩产能行业为主的重组,其主要推手是供给侧改革,这种重组是以结构调整为主,重点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在&大企业时代&发展背景下,央企在2020年组合成80家左右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公司将极有可能出现。
平安证券认为,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重叠面正在逐步加大。在去产能、去杠杆与降成本&三剑出击&背景下,产能过剩领域央企兼并重组在未来尚有很大空间。在综合考虑行业集中度、政府规划、产业动态、现有央企等因素后,未来五大产能过剩领域央企兼并前景的排序为:钢铁&煤炭&电解铝&水泥&船舶制造。建议关注三条主线:其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城市群建设的地方国企和制造升级规划的龙头央企;其二,做强央企,中粮、国投和军工类优质央企壳资源;其三,做大地方国企,改革进度快、资产体量大且国资质量优的上海及重庆地区国企改革概念股。
机构:结构性改革加快增长动能切换
&应抓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带来的投资机会。&有机构人士在展望四季度宏观政策热点时表示,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计&三去一降一补&仍将会成为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望加快经济增长动能切换。
看好稳增长和供给侧改革
多家机构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多方面导向,包括进一步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切换,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等。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增长新动能有望加快培育和崛起。
爱建证券分析师吴正武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不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政府采取财政、货币等政策适度扩大内需,将中国经济增速稳定在6.5%附近。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要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是必经之坎。执行稳定经济增长政策要充分考虑到不能妨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同时,降成本和补短板是中国转向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降成本的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不是转移成本,补短板主要是弥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基础设施、扶贫脱贫、农产品供给等。预计这些有望继续成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另有机构表示,从宏观经济角度,建议抓住会议召开带来的市场热点,主要包括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行业和领域机会,以及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注有关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等行业投资机会。
新旧动能切换料加快
&新的产业在大幅加快形成,旧的产业不太顺畅,这是当前面对的一个较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17日指出,现在的增长出现减速根本性问题是新旧产业更替,过去旧的产业很好,现在却没有竞争力,新的产业还在培养,归根到底要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帮助新的产业增长,支持旧的产业退出。
对于下一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宏观调控和经济改革的侧重点从需求侧转到供给侧,意味着从侧重于政府调控转向侧重于市场调控。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时,要靠市场机制,要靠企业。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17日表示,&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通过创新推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可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增长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方面要靠创新驱动,另一方面需供给侧来推动。据介绍,从需求结构变动角度来看,更加需要市场化制度环境,政府应通过改革减少准入壁垒、行政垄断等,使企业家能更便利地组合配置各种要素。
2017年中国经济会好吗?18个字暗示经济走势。稳定经济增长、顺利推进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明年货币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财政政策继续
2017年中国经济政策解读:总基调稳中求进持续筑底,为稳定经济增长、加快经济转型,2017年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供给侧改革及国企改革等多领域改革将有
特朗普上台对中国移民影响:想去美国难度或将增加,目前业内观望气氛较浓,热度有所消退,来自中国的申请量有所减少。
2017欧洲经济形势分析:将迎来一体化倒退陷入长期困局,欧元区的凝聚力将持续衰退,经济基本面也将趋于恶化,地缘政治的动荡成为常态。因此,我们认为,欧元区市
欧洲金融危机或将引发?意大利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恶化,意大利陈旧的银行体系充斥着堆积如山的可怕不良贷款,或再一次引发欧洲的金融危机。而这一话题,则绝不是
2017年大宗商品走势如何?专家:看多大宗商品。如果在投资过程中,预计某个国家纸币要遭殃,肯定该国会买黄金的话,那么,应该怎么样投资黄金?他称,投资黄金可
基金入门基础知识讲解,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
彭博财经:OPEC一旦协议达成 原油将终止下跌趋势,OPEC在过去没有选择减产,为什么?因为沙特阿拉伯采用维护市场份额的策略,给其他地区的原油产国施加压力,尤其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 未来美国利率只会上行,Yamada预计,利率走势会非常健康,反转最终会触及3%的高位。要体现技术面真正的反转迹象,10年期美国利率还必
常见股市使用经济学理论的陷阱,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即使机构投资者、聪明投资者也有他们的非理性,他们通过套利修改错误股价的能力没那么强,所
国际黄金行情
未经授权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镜像转载本站内容,违者必究!
备案号:粤ICP备号-2
粤公网安备 31号五位专家把脉2017年经济大势
  主持人 周子勋   2016年年底将至,从政府到学界、企业界,都在分析、总结中国经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局势变化,探讨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和因应策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目前,很多铺垫的工作也已经展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做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工作听取有关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李克强表示,做好经济工作,要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多个部委也正在为2017年经济政策制定进行调研,研究经济工作思路。&  嘉宾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景彤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  中国经济增速回调过程已初步触底  中国经济时报:从当前趋势看,完成2016年全年目标任务基本无虞。对此,各位如何评价2016年的经济?  张立群:综合2016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其背后的支持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回调过程已初步触底。  能够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实现经济增速回调触底,突出显现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的强劲支撑。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仍有巨大潜力,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尚未完成,劳动力和人口在工农、城乡之间的转移规模仍然巨大,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升级的潜力仍然巨大。生活水平、生产水平提高的空间广阔。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仍处在具有高成长性的历史阶段。第二,改革深化所推动的市场化、国际化蕴含的红利仍然巨大。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蕴含的发展进步潜力巨大。中国仍处于社会较快发展进步的历史时期。第三,中国仍然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不断增强的技术保障条件。当前劳动年龄人口超过9亿,国民总储蓄率超过47%,技术交流、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从生产要素供给看,完全可以支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第四,中国已经有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多项产品生产能力居于世界之首。综合这些条件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正是在经济基本面支撑下,通过2012年以来政府持续有力的宏观调控,才实现了经济增长由降转稳、初步触底。这也表明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底部可以保持在6.5%以上。  张占斌:2016年,中国经济在承受着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艰难前行,国民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突出体现为: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增强、市场预期进一步改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绿色发展成效显现、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协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等。应当说,中国经济增速全年保持在6.5%以上是完全有把握的,或者说保持在6.7%左右是有可能的。这个增长速度在全球经济中也是排序靠前的。  刘元春:第一,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下,中国经济增速成功实现了触底企稳的目标,名义GDP增速大幅度反弹、GDP平减指数明显回转、工业走出紧缩困局以及各类先行指数反弹都表明当前宏观经济供求关系得到大幅度改善,周期性触底已经出现。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在去产能和去库存、降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钢铁、煤炭等行业盈利的改善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三,民间投资增速过快下滑与政府性投资持续高增长相并存的局面说明目前经济的扭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第四,中国债务率快速攀升、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扬、期货市场异动以及汇市承压说明目前风险问题已经步入到新的阶段。  徐洪才: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呈现出&L型&走势。从经济增长来看,前三季度实现了6.7%的经济增长,未来经济平稳增长仍然可期。但是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有所下降,增速大概在6.6%左右,全年平均下来仍然是6.7%。  周景彤: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6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弱于预期,贸易增长依然乏力,经济和政策走势分化更加明显,欧洲难民、英国脱欧、美国大选等事件都为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但是,受稳增长政策效应释放、房地产市场升温、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比较稳定。预计2016年全年我国经济将增长6.7%,尽管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但落在政府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范围。今年经济运行有三个突出特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明显、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通货紧缩压力有所减缓。  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总体平稳  中国经济时报:根据各位的思考和研究,对明年经济走势有怎样的基本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张立群:2017年全球经济复苏总体将呈疲弱和不稳定状态。美国的投资和就业持续恢复,经济保持复苏态势。但收入差距大、消费增长不及预期等,使美联储始终担心二次加息的风险而举棋不定;其国内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浪潮涌动,总统换届对其政治经济走势的影响较大,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英国&脱欧&使其与欧盟成员国未来的贸易和金融关系变得不明确,对欧洲的投资和就业产生了抑制作用。移民问题催生了欧洲的民族情绪,离心政治力量扩大阻止了结构性改革进程,使欧洲经济前景低迷,不确定性增大。日本经济尚未摆脱日元升值、通缩等因素的拖累。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复苏态势总体好于发达经济体,但基础仍不稳固,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还应该注意到,全球经济正在遭遇&去全球化&逆风,各种贸易保护、贸易壁垒趋向增强。综合看,2017年中国出口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但考虑到基数较低、稳出口的多项努力效果逐步显现、转型升级带来的出口竞争力提高等因素,预计出口将呈现低位企稳的态势。  2017年中国投资预计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首先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已经有较多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地方债置换、地方发债、PPP等资金配置模式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第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逐步改善房地产发展环境,并将持续提供需求支撑。考虑到房地产建设规模的恢复明显弱于市场销售的恢复,存量房持续减少,资金比较充裕,预计房地产投资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受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的带动,制造业投资在2016年已经止降企稳,预计2017年将呈现增速持续恢复态势。综合看,2017年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水平不低于2016年。  保障和改善民生仍将是2017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对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会形成更可靠的支持。预计2017年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会比较稳定。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水平与2016年大体相当。  张占斌:国际方面,2017年全球经济仍难有大的起色。原因包括:一是新科技革命仍未全面启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导致全球总需求增速放缓;二是QE和经济刺激政策大规模使用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进一步加速总需求的不足;三是货币政策已接近极致、财政政策也没什么空间,结构性改革推进难度比较大;四是全球面临逆全球化;五是全球经济增长会持续低迷,世界贸易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美国政府换届也让整个世界的经济、金融、贸易等充满了不确定性。  国内方面,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期&,各项措施如果能很好落实,会有望稳定市场的预期,产生新的制度红利。补短板力度会加强,关系国计民生和培养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大工程和基建投资将会加速推进,继续扮演稳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修正和出口企业提质增效,2017年出口可能会比2016年好。工业领域供求关系有实质性变化,中国制造业投资已经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等等。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应该在6.5%左右。如果能够保持在6.5%左右,就是了不起的成绩,仍然是一个缓慢探底的&L型&走势。  刘元春:周期性力量的触底并不能保证2017年简单延续2016年的增长速度,外部环境的恶化、内部债务的累积、政府调控政策效果的递减以及其他趋势性力量的显化,决定了2017年经济增速将出现小幅回落,但价格的回升使2017年GDP名义增长速度将高于2016年。其判断的基础是:一是英国实质性脱欧、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运行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因素的影响,各类&去全球化&力量将使中国出口增速收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贸易增速下降的幅度,同时还将面临全球金融资本流动逆转的冲击。二是目前过高的政府债务和国有企业的债务决定了2017年我们难以保持20%左右的国有投资的增速。三是民间投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全面改善,底部运行是常态。四是各类基础性改革还没有推出,市场信心难以全面改善。五是债务风险的高企严重约束了各类宏观宽松的空间。六是房地产调整将产生短期冲击。  徐洪才:2017年经济增长可能会延续下跌趋势,预期在6.5%以上,因为支撑2017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会有所减弱,比如住房消费不可能像今年这么强劲,而汽车消费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2017年经济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是如果稳增长政策能够到位,结构性改革能够落实,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还是可以期待的。另外就是提质增效,总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周景彤:2017年,全球经济要有突出的表现不太可能,预计GDP增长率在2.8%左右,比今年稍微好一些。全球政策分化持续、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力量博弈进一步加剧,尤其是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上台,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贸易和国际政治格局将产生重大的不确定性。  2017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新旧动力切换、新旧模式接续,预计经济形势总体趋稳,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工业生产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保持快速增长,传统产业持续改造重组,经济新动力不断壮大;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较高水平,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较快;受盈利正增长、综合成本降低等影响,投资增速开始企稳;进出口受2016年低基数影响,或将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7年GDP增长在6.5%&7%之间,与2016年基本持平。  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显著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明年经济发展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  张占斌:2017年,中国经济仍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投资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新政等都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国内经济走势继续分化,地区、产业、企业之间增长情况差异较大,分化日趋明显。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这都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审慎应对、化解风险。  刘元春:第一,债务率高企带来的明年债务违约的风险;第二,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对于中国汇市和资本市场的冲击;第三,地方政府和局部区域运行的困难将加剧;第四,政府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控风险之间的平衡难度加剧;第五,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可能持续下滑,并带来各种经济社会的后遗症;第六,基础性改革如何能够顺利推出,从而改变目前过度依赖行政性手段来配置资源的局面。  徐洪才: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非常显著:一是美联储加息势在必行,如果我们的应对政策不能到位,可能会产生很大外部冲击的风险。二是未来经济增长受房市拖累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政府基础设施的投资占主导地位,而民间投资乏力,投资结构出现恶化,这种情况要引起高度关注。四是金融体系的债券市场违约频发和银行坏账增加。五是居民收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收入分配恶化也要引起关注。六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难度加大。  周景彤:2017年,保持经济金融稳定运行,需关注以下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特朗普当选后的美国经济贸易投资政策变化、英国脱欧进程、全球经济和宏观政策不同步等,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否保持高增速,保持20%左右的高增长有一定的难度;三是房地产调控将影响开发商增加投资的积极性,可能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四是制造业去库存、去产能进展,决定了制造业投资能否顺利回升;五是金融风险对经济金融稳定存在潜在冲击,特别是企业杠杆率过高、资金&脱实向虚&倾向增大了金融风险,客观上带来了不利影响;六是人民币汇率波动、跨境资本流动等风险犹存。  2017年我国经济政策取向不会发生大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明年经济工作的政策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张立群: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增长的拐点附近,这一拐点不同于一般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稳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既包括增长水平的稳定,也包括增长模式的转变。必须继续坚持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措施并举、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办法,精准稳需求、稳增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巩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提高增长的含金量。财政政策的作用应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的基调;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注重筑牢民生的安全网。  张占斌:要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证财政合理支出,加大对特困地区和困难省份支持力度。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要打造强化市场型政府,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加大放开市场准入,采取有力措施改善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做好产权保护和激励工作,大力鼓励、稳定民间资本投资。此外,坚定不移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和降成本工作力度。  刘元春:由于2017年稳增长的压力有所缓解,政策核心在于&控风险、促改革&,因为控风险已经成为稳增长的核心前提,促改革已经成为控风险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手段。  徐洪才:一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提高有效性。财政赤字要扩大,赤字率可以达到3%;投资减税也要加大力度。二是货币政策要稳健,保障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经络。通过发展直接融资,激活资本市场,拓宽股本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通过居民适当的加杠杆,扩大消费,政府降杠杆,扩大支出,实现对冲。三是供给侧改革要扎实推进。比如财税改革、国企改革要加快推进,尤其是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要加大投入,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等。  当然,2017年要注意防风险:第一,要防范资本流出风险。三季度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占比达到GDP的-7.3%。第二,要高度关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财务风险。第三,要注意投资风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是一个挑战。  周景彤:2017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不会发生大变化,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政策的内涵和重点将进行调整。为稳增长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宽松基调,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第一,赤字率或将提高至3%以上。第二,减税降费和税制改革持续推进,包括逐步完善各行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落实涉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继续完善小微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等。第三,重点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新产业新动能培育等&补短板&领域的投资力度。此外,进一步完善PPP配套法规、融资模式、退出机制等建设,促进PPP项目加快推进和落地。  货币政策将保持中性适度,大幅放松可能性不大。考虑到2017年是&三去一降一补&实施的关键之年,经济内生动力较弱,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低通胀环境也为货币政策宽松创造了条件。但是,受资金&脱实向虚&压力依然较大、人民币贬值和跨境资金流出压力依然偏大等影响,货币政策宽松面临诸多掣肘。要走出&实体经济低迷,虚拟经济火热&的窘途,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中性适度,重在为&稳增长、促改革、抑泡沫&创造稳定融资环境,进一步大幅放松可能性不大。预计2017年可能降准,降息可能性较小。  稳增长促改革要互相促进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多重目标,一方面要稳增长,另一方面又要促改革。应该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刘元春:一是要在战略上认识到促改革是稳增长的中长期基础,而不是稳增长的负作用;二是必须认识到2017年稳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我们不能在稳增长上用力过猛;三是在改革顺序上要寻找一些稳增长与促改革的契合点,特别是必须通过基础性改革一揽子规划的出台,全面逆转市场信心,开拓民间资本投资的有效空间,通过稳定民间投资来稳增长;四是收入分配改革必须破题,通过促进收入预期来挖掘消费的新增长点。  周景彤:稳增长是短期问题,促改革是长期问题,两者要互相促进、互相照应,但又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不能用长期手段来解决短期问题,或者是用短期手段来解决长期问题,具体就是改革不能替代调控,调控也不能替代改革。需要用需求管理来稳定增长,用供给管理来促进改革。由于当前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还比较大,稳增长政策还是需要的,要通过政策托底使经济增长不滑出底线。但是考虑到经济有所企稳,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期内不宜加码,保持此前的力度,实现稳定增长和政策适度之间的平衡。同时,改革永远在路上,是大方向,认准的事情就要去做,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把改革的目标当成手段,不能以行政性干预代替改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周子勋 编辑:曹阳&&&&&&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微信公众号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会不会倒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