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好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服务

您的赞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赞赏
收藏已收藏 | 24赞 | 3
分享到微信扫码分享到微信
自媒体人,虎嗅、钛媒体、新浪创事记等作者
54篇作品278.3k阅读总量
热门问题12345678910新媒体环境下秘书如何做好信息服务当前位置: >
新媒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互联网为例
发布时间: 16:31:17 | 来源:人民网 |
摘 要:现如今,新媒体在为我们带来讯息便捷的同时也将风险与挑战留给了全社会。在新媒体环境下,负面信息通过世界
范围的数据库充斥网络平台,虚假低俗信息以及侵权等行为的广泛传播,严重影响着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完善法律机制,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起良性发展模式,从而积极引导新媒体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新媒体管理;互联网
作为一种依托数字技术平台进行传播的现代化媒介,新媒体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便获得了传统媒体近百年才慢慢拥有的受众。也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为我们带来信息便捷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负面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变得不容忽视起来。
一、新媒体的定义
(一)新媒体的产生与界定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是1967年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这一时髦单词提出之后,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新媒体?如何界定新媒体?时至今日,可以说仍旧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于这种学术畏途的产
生,英国学者理查德?厄豪尔斯曾分析过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就已经可能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
新的领域,所以已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1]。
事实上,自新媒体诞生以来,它的的发展历程经由精英媒体到大众媒体再到个人媒体这样三个阶段,不过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和以往通过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几
个阶段发展的传统媒体相比而言,新媒体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发展速度惊人的新兴领域。在这样的发展速度面前想要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度分析立言,找出符合
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义,是必须要再过一些时日,一方面观察其发展变化,一方面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虽然“新媒体”至今为止还并未存在一个确定的概念,但却已有了对于其相对准确的认识,而本文更倾向于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以及四川师范大学石磊博士的观点,即“相对论”的观点。
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
媒体。[2]”同时,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石磊博士在《新媒体概论》中也对新媒体做了界定,他指出:新媒体一词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
指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
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3]。
(二)新媒体的构成要素
新媒体虽然缺乏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于现阶段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构成要素却有以下共识:
1.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的,如果说传统媒体是工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新媒体就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2.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可以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信息传播,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等特征。
3.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
4.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5.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4]。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优势
关于新媒体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对于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业界与学术界则有以下几点共识:
1.交互性与及时性
尼古拉·尼葛洛交庞帝曾经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中对“被动的旧媒体”与“互动的新媒体”进行了比较,认为交互式传播是新媒体的一种常
态传播,这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以伦敦火车相撞案为例:1999年10月初,伦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火车相撞事
件,事发清晨,正是当天报纸出版之后,而下一次报纸出版还要十几个小时。这时,《卫报》网站立刻将现场照片、事发目击等报道送到网上,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受
众发生的一切。可见,早在1999年,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已无可比拟。时至今日,发展中的互联网的传播时效已远远超过了报纸,仅需要第一现场的民众一
条微博便可以广而告之。
在拥有及时性的同时,新媒体也拥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在传统媒体的互动中,新媒体则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只要所处区域内有信号覆
盖,便可以高速传播和更新信息,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评论都立即生效,可以直接与编者进行在线交流,几乎做到了与新闻事件同步。同时的,网络平台对于信息门槛
的降低,使信息接收方和传播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这一平等的平台上的交流和对话,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至此,信息传播才逐渐真正
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草根”话语权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尊重。
2.海量性与共享性
进入微博,我们可以看到大到社会热点、小至好友心情的众多信息,而云盘的使用则使得世界各地的信息都可以汇聚共享。依托数字化平台,新媒体克服了报纸版面
的容量限制使信息得以海量传播,冲破了广播电视的单方传播与不可重复性,使资源得以下载共享,这种“天涯若比邻”式的区域覆盖使受众在随时输录信息的同时
也可以便捷获得世界各地的讯息,而空间与时间上的开放性也促成了讯息的海量性,受众在汲取所需的同时也成为的信息的传播者,使受众在海量信息与讯息共享中
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3.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是一种以结点为单位的超文本呈现。相同的,新媒体的传播也是以是超文本、超链接为依托,以结点为单位组织各种
信息的。面对不同受众的需求,信息通过这些结点的不同链接,构成特定的信息网络,提供不同事物信息媒体形式。网络将传统媒体的长处集于一身,对于用户来
说,信息最终以何种媒体形式出现,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图像,完全由用户根据信息的内容、自己的爱好以及接收条件自行决定”[5]。
4.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出现后,虚拟社区、网络群团相继出现,受众不再受播出流程和内容的限制;各种网络平台尤其是博客微博的蹿红,使新媒体个性化与社群化这一特点便更加
显著起来。以博客为例,对于博客最形象的比喻应该是公开性与私密性并存的“对外开放的私人闺房”。在这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具有倾
向性的个性化愿望,收看你的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化的回复。在具备这种个性化的同时,受众也在这个社群化的平台上拥有一群特定的观看
者和收听人群。
通过以上特点不难看出,以互联网为代表新媒体其优势在于:网络培养了人们的平等价值观念,淡化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意识;网络传播是一种注重个性创新和个性
文化的传播,它拒斥千人一面,崇尚文化多元;网络传播营造出人们通过自由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少了那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网络传播创造出人类历史上
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跨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使人类文化的交流真正突破了时空的边界[6]。而这些,也正是新媒体能够迅速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思维
习惯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新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了必要性。
三、新媒体所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它也暴露诸多问题
(一)网络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
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根据美国学者H.H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今后不到
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7]。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栏,使信息
得爆炸式的增长。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低俗淫秽信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而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则不惜捏造虚假新
闻。据悉,日至21日,由于听信“地震”传言,山西太原、晋中、长治、晋城、吕梁、阳泉六地几十个县市数百万群众2月20日凌晨开始走
上街头“躲避地震”,山西地震官网一度瘫痪。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从3月16日开始,中国部分地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3月
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查到“谣盐”信息源头,并对始作俑者“渔翁”作出行政拘留。这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
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成为网络“大谣”,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市场利益驱使供应商传播不良信息,法律法规却未能跟上
中新网曾发表消息称:“传媒与出版业是现在乃至新世纪最后一个暴利行业。”受新媒体广大的受众市场与几何倍的利润回报的驱使,一些供应商便甘心以“人为财
死”的方式追求眼前利益,无视法规法纪,向网络中大量投放、传播不良信息。以楼宇电视为例,由于户外广告媒体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户外广告投放额的上涨幅
度。北京、上海、广州的楼宇电视与电梯平面媒体发展空间广阔,成长环境优越,面向的高、中收入消费群体相对集中,与其他市场相比,增幅显著,提升了一级市
场的户外投放份额。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目前尚无播发新闻信息的资质,广告是其惟一内容,侵害了人们的公共空间,单一地播发商业广告,造成了“视觉污
染”[8]。可以看出,在新媒体的管理中,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牟取暴利的营运商罔顾社会责任,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无法得到维系。
(三)网络平台在提供便捷言论的同时产生网络暴力,使公民隐私难以维护
网络是一个言论相对自由的平台,人们在畅所欲言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即: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
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非理性、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9]这样的行为使得言论自
由产生异化,“人肉搜索”成为一些人泄愤的途径,公民的隐私权变得难以维护。以胡伊萱案为例,由于孕妇谭培培诱杀送其回家的善良少女的行为,导致满腔怒火
的网民曝光了谭培培父母以及妹妹等不涉案者的个人信息进而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虽然这是大多数网民处于“公愤”与的行为“正义感”希望替枉死少女出
气,但这样的行为,归根到底仍旧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而这案例并不是个案。可见,网络暴力影响着公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侵
(四)网络制度尚未完善,侵权抄袭现象难以遏制
版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就是法律赋予创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的表达、复制、传播及利用的控制权。它不是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在因特网中的微博、博文
等,只要是首次公开表达的创造性表达,都可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10]然而,由于网络上信息流通量大,审核能力有限,再加之在这个虚拟平台上通过网民
的注册账号很难追查到本人,使得版权的维护变得举步维艰。大多数时候,人们仅仅只需要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任意复制、抄袭他人的言论,并在未经作者允许的情
况下任意转播他人作品。这样的行为已然侵权,却由于提供了大量可供免费快捷下载的资料,使得很多网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
“免费午餐”,从而形成了既有抄袭者复制,又有传阅者下载的网络环境,也使侵权现象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许可”的行为。
(五)政府监督困难,网络公信力有待提高
2008年6月,中国已大幅超过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网民大国。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达到5.64亿。面对这样庞大的网民人数,要做好统计监督,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统计与规范过程。现今,政府对于网络舆
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监督力与审核力,一些希望借助谣言来博得眼球的网络媒体便不顾职业道德,大量散布谣言假新闻,造成了网
络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缺失公信力的局面。
(六)网络中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麻醉作用”与“数字鸿沟”的扩大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针对现代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提出了“麻醉作用”一说,认为:大众媒介以低廉的价格大
量占用人们的时间,使人们沉浸在虚幻的自我满足中,从而丧失社会行动能力;所传递的浅俗、煽情化的内容,使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退化;使人们成为不假思索顺
从现状的单面人。本文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所阐述的大众传播的负面作用,同样也是网络所存在的问题。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的特点,然而,在这些成爆炸
式增长的信息中,充斥着大量的低俗表层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新异性与刺激性,在吸引人们去点击阅读的同时也侵占了人们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
集中在零碎肤浅的八卦娱乐之中,加之网络上缺乏深度的评论对人们的误导,很容易使人们沉溺在虚拟信息中难以自拔,失去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此外,网络在带来信息量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数字鸿沟”。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一种“知沟”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
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1]。随着新媒体发展中信息量的进一步增大,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能力与接受数字技术的机会的差异,便很可能会造成比大众传媒时代“知沟”更大的“数字
鸿沟”产生。
(七)负面舆论堆积造成“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
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现象,从“郭美美”、“干露
露”到“天价月饼”、“豪华跑车”,由一点进而延伸到各个领域的负面信息五花八门,充斥全屏。就连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网络上也更多的表现成为了一
种异化与奢侈,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认为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法律,长久如此,将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投机主义已及社会风气恶化。
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新媒体在带来言论繁荣的同时也在带来言论失控与社会动荡的风险。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研究有效解决对策,对于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几点问题,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种解决措施:
(一)借助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健全信息审核平台
信息审核是筛选网络信息是否适合传播的第一道门槛,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健立健全相信息审核机制这一关卡,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
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然而,在数量巨大的网民面前这样的审核并不好开展,因此,应借助广大受众的力量。由于受众是网络信息的直接受传者同
时,是网络低俗虚假信息的第一受害人,因此,受众具有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的正当权利。受众可以通过个人信息反馈等手段建立民间信息审核平台,由“公众利
益”来制约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展。
(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法律规范应当如期而至。但是,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关于网络规范方面的立法资料还相对较少,在网络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还存在许多有
待完善的法条法规。因此,应加快推进网络立法建设,依法治网,建立健全网络规范与监督,注重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与著作权。使民众在享受自己言论自由的同时也
可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至于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的合法权力,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规范的网络秩序,以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家政府的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传播学教授郭庆光在《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节中认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这种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来
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
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12]。
国家与政府强作为强力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2007年中共中央新年伊始的第一次学习就是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2008年,
前总书记胡锦涛开与网民交流之先河,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产业,在每个五年计划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重视和支持着新媒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
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将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国家和政府站出来指导的舆论方向,
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
(四)依托政府支持,加大技术监控治理力度
从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来看,新媒体传播是产业链式的传播。整个传播过程需要涉及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移动平台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终端提供商、渠道
合作伙伴等诸多环节。因此,新媒体的内容安全,也同样需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密切合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构建针对有害内容源、有害内容传播渠道、以及
最终目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的全生态系的防护体系,才能对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障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地发展。
因此,应以政府为依托,研究不良信息传播的演化机制,加强对网络通信软件、网络传输内容的管理。规范应用商店对通讯软件的检验和测试流程,使用户,尤其是抱有新异心理的未成年用户在浏览信息时受到一定的合理制约,使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体系更加干净与安全。
(五)媒体人增强自身自律感,坚守职业道德提高“公信力”
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媒体人的自律与其对于职业道德的坚守,作为一个媒体人,其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便是在威胁与利益面前,坚守媒体从业者客观公正的态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信赖。面对问题深入调查,客观负责的评论,促进积极信息的传播,这是网络媒体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律”换“自由”,以自律公
约的形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管理力度,才能在获得媒体公信力的同时,使网民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网络环境,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六)提高网民素质,实行网络实名制
在网络普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网民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使网民具备对事件的基本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真实客观的负面信息报道,以避免将谣言信以为真而产
生情绪激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是网络存在大量谣言的重要原因,虚拟身份使得一些网民认为自己可以摆脱法律的规范而大肆造谣散布非法信息,在一些主要领
域实行实名制则可以辅助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民的行为,也为网络安全与“清网”行动提供了便捷。
找出解决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必由之路,在未来,新媒体会将以更快的速度普及发展,新媒体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如何良好地解决
新媒体存在问题,是需要国家、政府、媒体人乃至每一位公民共同努力的,也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健康发展,社会也才能的构建和谐。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Z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桂钰涵,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理查德·厄尔豪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8.
[3] 庄晓东.文化传播思考[EB/OL]./Article/ Class48/Class49/Class53/Class134/.html
[4] 百度百科.新媒体时代[EB/OL]./link?url
=hb3KNHxzIb3MLTkn1AdSQQ1MPS9f8FKSJzDvyGwb0_IBfpXheeywSgfRyj4rP5-luLlQg1VllwQGU0F8N1oBf.
[5]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 Howard H.Frederick,Glob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Relations,Shohakusha,Tokyo,1996,p.11
[8] 圆圆.楼宇电视走进“后竞争时代”[N].产经网-中国审计报.[EB/OL]./NEWS/GET/WIRING/.HTM.
[9] 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J].求索,2010(12).
[10] 徐瑄.新媒体时代的版权问题[J].新闻战线,2012(10).
[1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 张尼,王志军.不良信息传播机制及对策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11(5).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晓峰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电话:010-(新闻) (监督)| 投稿邮箱: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新科学普及方式
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新科学普及方式
作者:邱成利  单位: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北京 100862
摘要:新媒体由于其依托信息技术成果而成为科学传播的新形式和重要渠道,它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可视性、平等性等特点和优势使其有别于传统媒体而深受公众喜爱。科普要利用好新媒体就必须针对公众的需求变化,适应新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制作新媒体科普节目,使之微型化,开展“微科普”,政府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新媒体传播方式方法,分析并比较其效果,制定鼓励新媒体科普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促进其健康发展,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科普工作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
  [关键词] 新媒体 科普 创新 微科普 传播方式
  论文来源:科普研究,2013(6):41-49.
  [专家导读]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大基层地区互联网发展也非常迅猛。据统计显示,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基层科普工作是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媒体的发展推动着全球科学传播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拓宽了科学传播的空间和维度,提高了科学传播的效率。以更大的力度推进便捷、便宜、高效的互联网等新媒体在科学普及中的应用,以手段创新带动科普工作品质的提升,已经成为摆在科普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因此,理解传媒革命时代科学传播的特点、机遇及面临的新的挑战,理解传播媒介变革下的公众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应该是每一个科普工作者的职责。邱成利的《发挥新媒体优势 创新科学普及方式》不失为一份值得阅读的简明之作。该文宏观地概述了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及新媒体运用于科普中的优势及问题,提出了促进新媒体科普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其内容全面,深浅适度,它对于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引导基层科普工作者对新媒体科普的初步认识有一定的价值。
  [正文]
  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出现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变化的结果,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突破为其提供了可能,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使之得以实现。随着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应用于传播领域,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和新的海量传播平台。
  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交通成本的不断提高,出行时间不断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不断被挤压,呈现碎片化趋势,从而对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的获取产生了新需求。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刊、图书和电视的劣势开始显现,而广告成了人们不胜其烦的原因,越来越厚的报纸、刊物和广告使阅读成为一种新负担,冗长、不断插入、反复重复的电视广告驱离了越来越多的观众,难以自主选择和充分满足个性需求的传统媒体颓势初现。新媒体由于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了人与人的即时数字化传播,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便捷接受者,并可成为发布者,新媒体信息等由于保持了原汁原味、快速简捷等诸多特点,征服了年轻人和越来越多的公众。新媒体可以定制,开拓了人们获取信息与科学知识新的便捷方式与途径。随着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应用,以新媒体技术为特征的新的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科普不断活跃,极大地拓展了科普渠道,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
  1科学技术普及概念及发展
  1.1科普概念及特点
  &科学技术普及,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2]因此,科普必须面向广大公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参与互动;科普的内容既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既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也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科普活动具有双向互动性,即公众对科普不仅是接受,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享受科学技术的便捷与快乐。目前,社会上对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普及比较重视,而对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与方法的普及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转变这种状况,加大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普及和传播。
  1.2科普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科普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政府科技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加畅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竞争实力,促进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科普包括科学普及和技术普及两个方面。科学普及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活动及其过程;技术普及是指对需要了解或掌握某些技术和技能的群众进行传播、传授的活动。科普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是科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其意义不仅在于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1.3大众传播和科普活动是科普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科普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性科普的内容更广阔、形式更灵活,成为重要的科普途径和手段。主要有大众传播和科普活动。大众传播是指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书、戏剧、音乐、歌曲、表演、讲座等大众媒体包括新媒体进行的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指包括科普(技)展览、讲座、培训、体验、游戏、咨询与服务等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等,科普活动一般需要借助各种科普场馆、科普基地开展,以便与科普受众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与交流。
  早在20世纪末,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等就率先建立了科普网站,2004年,科技部立项支持了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项目,由中国科协承担。目前中国的专门科普网站已超过3 000余家,手机短信、微博、科普视频网站、微电影、微信等新型科普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科技部于2012年专门举办了主题为新媒体与科普的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年会,征集了一批理论与学术论文,200多名国内专家学者与科普管理工作者对新媒体与科普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有力地推进了新媒体科普的研究工作。
  2 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为科普提供了新平台
  2.1新媒体的概念及发展
  新媒体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负责人Peter Goldmark率先提出的[3]。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4]。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是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5]。
  2.2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新功能,综合各方意见与见解,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即时性
  科学技术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成果面前,人们面临问题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需要学习和普及的知识越来越多,&书到用时方恨少&。新媒体显示出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独特优势和魅力,为人们提供了及时便捷的科普途径和渠道。任何新的科技知识、科学方法通过新媒体可以迅速传播,第一时间到达人们的手机上、网络上,其效率和效果是广播、户外电视和报刊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特别是面对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海啸、飓风等灾害及公共安全事件,借助新媒体开展科普是最好的途径和最便捷的办法,同时也是传授避险方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2.2.2 便捷性
  传统媒体对于在工作状态和待在家中的人们尚可发挥很大作用,但是对于处于移动状态的人们则作用有限,广播对于驾车人仍保持着影响力,但对于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和户外人群则显得无能为力。而通过手机短信、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方式,十分方便人们获取相关科技知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闲暇时间的碎片化,很难指望人们能经常挤出整块的宝贵时间去接受科普,而在上下班及外出途中零散地学点科技知识、接受科普则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也使人们在拥堵的交通途中找到了利用时间的好方法,许多科普发生在交通途中,成为人们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极佳时机,使得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多了一个便捷的时段。为适应人们闲暇时间趋少和碎片化的特点,科普知识则可以&微科普&形式传播。
  2.2.3 互动性
  我国公民整体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科普的需求层次不断深入,探求精神日益凸显,科普传播者与受众间的区分不再那么明显,一些有着专业技术背景的受众和爱好者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传播者,从而建立开放的科普传播渠道和平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维基百科、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巨头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建立了开放的百科知识平台,向公众和专业人士开放,创建和维护相关知识信息,为科普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了互动平台,分享了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贡献,充实、丰富和不断更新着科普资源库。可视化与虚拟化是科普的重要形式,其效果远超过书面传播和口头传播方式。新媒体科普由于其可视的特点,为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和方法,反复学习和演练提供了方便,最明显体现于电子游戏中,如体感游戏,空间、环境、现实状况、身份等的虚拟。目前,许多政府网站、知名网站和专业科普、科技网站均提供了许多科普视频、微视频、科普PPT等,供人们选择学习、反复观看和演练,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受人们欢迎。如一些跨国公司招募员工后的培训,为了降低培训成本,不是请培训师来面授,而是让新员工通过观看录像或视频来进行自我培训的,成本低且标准、直观,效果很不错。这个案例对我国开展科普培训是很好的借鉴。
  2.2.4 个性化
  传统科普大多是无差异的讲座、一般的展板、泛泛的科普咨询,传播者面对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的受众,对科普的难易、深浅难以把握,其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科普则针对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和兴趣,打造出不同程度的科普平台供人们选择。同时新媒体科普也具有可定制的特点,你只需提出要求,专门机构或业余爱好者就可很快为你提供结果。可以在线迅速解决人们寻求的科技问题答案,遇到一般人无力解决的科技难题,则可求助专家或专业机构,很快可以得到解决,令寻求支持、帮助者可以低成本、快捷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十分满意。
  2.2.5 参与性
  美国对新媒体的定义就是人人对人人的传播。新媒体科普的生命力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普的传播者和受众,呈现出人本传媒的特征,表现为受众拥有了巨大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区别在弱化[6]。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扩大,人们在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发布和转发中,实际上已形成了无形的规则,不懂的、没把握的信息不轻易发布(包括转发)。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已很难出现在如今的现实社会,新媒体由于有了无数人的参与,才能及时更新新媒体科普的内容,纠正错误,创新新媒体的形式,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为此,政府科普工作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人们参与新媒体科普的创作和传播,促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目标的早日实现。
  3 新媒体科普面临的问题分析
  3.1公众科学素质低
  尽管我国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实现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然而,公民的科学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据中国科协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3.27%,农民和未成年人是我国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由于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面世,社会各界,包括科技、教育人员同样面临着对科普的需求,从而对科普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传媒形成了多样化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到2020年,国家&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这些目标,新媒体科普大有可为。同时必须认真分析新媒体科普发展面临的问题、困难及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对策。
  3.2 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科普作品匮乏
  新媒体作为新技术刚刚在科普领域崭露头角,提供了强大的传播媒介,然而新媒体机构面临着缺乏新媒体与科普兼具的跨界人才的困境,一方面,科普创作人才对新媒体技术不够熟悉,创作的作品很难适应新媒体传播的要求,特别是时限性要求;另一方面,新媒体人员对应如何深入浅出地传播普及科学知识了解有限,难以独立完成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制作,导致可用于新媒体科普的优质资源稀缺,影响了新媒体科普效果的发挥。我国专职科普创作人员目前仅有11 191人[7]1-2,科普作品创作不同于一般科技著作创作,它要求撰写者必须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插图,将科技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表述,以适合具有普通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和理解。如著名科学家和科普大家欧阳自远先生就认为,科普作品只有科技专业人士才能写好。在我国,由于科普创作者中具有科技背景的人员较少,编辑及记者的科技知识水平所限,政府资助项目少,高水平、深受读者喜爱的科普作品因此十分匮乏,与国外优秀科普作品水平差距较大。在这种背景下,创作适合新媒体科普的作品、制作适合新媒体科普的节目尚显力不从心。中国科协于2011年启动的科普团队试点工程,对提高科普创作水平是一个好的开始,期待能早日结出硕果。 3.3 科学家参与兴趣低
  在我国科技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导向下,科技界存在着重创新、轻科普,重科研、轻转化的倾向。各种科技评价、考核中主要考核科技论文、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人才项目评审也参照这方面的指标,从而导致科技人员不重视科普,不愿意从事科普,这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普及科学技术与创新科学技术的同步、协调发展。发达国家与我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将促进科学技术普及作为其重要责任,制定了完善的科技政策(包含科普方面的具体规定),明确了科技计划、项目承担者从事科普的责任和义务。美国科学促进会对所有科技项目承担者均提出了科普任务的要求,并采取单独列支或后补助的方式,鼓励科技项目承担者从事科学普及,惠及公众,并为其增加政府科技投入赢得公众的支持。如日本政府规定,科技计划项目可以列支不高于3%的比例从事科普。我国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目前已经启动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任务的政策研究制定工作,必将为丰富社会科普资源、促进新媒体科普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4 政府扶持力度小
  科普和创新一样,是科技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现实中,国家财政科技资源主要投到了科技创新领域,对科普领域的支持十分缺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1年度,全国科普经费筹集额仅为105亿元,而政府财政科普经费仅为75亿元,人均科普活动专项经费仅为2.84元,某些省份甚至仅为0.2元[7]56-59。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十分重视科普投入,对其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3.5 社会力量重视和参与不够
  我国科普的发展,既要依靠政府的推动,更要借助社会力量发展科普产业。目前,一批新的科普企业开始涌现,生产的科普产品和提供的新型科普服务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新媒体科普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政府科技、财政、税务、金融部门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状况,研究制定鼓励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使科普企业加快成长,促进科普产业不断壮大,从而为科普事业的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3.6 新媒体对科学技术普及的审核和规范存在不足
  新媒体对传播的科学技术知识、方法等的科学性、准确性的掌握是做好新媒体科普的重要前提,若人云亦云,传播不正确的观点、知识、方法,充当了伪科学的传播者则会造成恶劣的影响。特别是当社会上对一些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和理解时,新媒体机构必须审慎审核,没有准确的、权威的科学支撑,不可轻易传播或转发。目前在一些网站和搜索引擎上,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知识和信息,给新媒体使用者带来了误导和危害,影响了新媒体的声誉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度。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部等部门与百度公司合作启动了医药卫生百科知识条目撰写者的资格认证工作,仅对经国家卫生计生委专业委员会认可的医疗专家给予百度百科医疗条目的撰写和修改权限,有效遏制了部分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对条目的非科学性解释和广告式误导,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深受网民的称赞和力挺。
  4 促进新媒体科普发展政策建议
  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条件下新媒体传播信息与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作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特点,将其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与方式。
  4.1 研究制定鼓励新媒体科普的相关政策措施
  新媒体科普作为新型科普方式,由于有着传统科普难以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已呈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极大地改变了科普格局,吸引了一大批受众,深受年轻人喜爱,移动互联网、微信等有望很快超过电视成为科学传播第一媒介。新媒体科普增强了政府部门和科普组织的科普能力,有助于提高科普效率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紧调查分析和研究,制定鼓励新媒体科普发展的政策,促进新媒体科普的广泛普及和大力应用,同时增强科普原创能力和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树立新媒体科普的良好社会形象,发展其在科学传播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下更深厚而持久的广泛社会基础。
  4.2 支持新媒体科普项目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科普、手机短信、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形式不断创新,技术日趋成熟、应用更加方便、操作日趋简单、费用逐渐降低,应用及依赖者日益增加。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新媒体技术研发纳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国家科技计划应加大对新媒体的立项支持。科研机构、媒体和文化创意机构应该开展协同研发和集成创新,为新媒体科普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新媒体科普的广泛应用,改变公众生活,服务公众需求。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互联网等媒介发表原创科普作品少、信息更新慢的问题[8],新媒体机构要延揽科普创作人才,加强创作队伍建设,资助科普创作人员和团队创作、制作原创科普作品,增强科普原创能力。
  4.3 促进新媒体科普传播方式创新
  新媒体科普为应急科普提供了可靠保障,地震、火灾、水灾、飓风、海啸等灾害防御、避险、自救和救援等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普及借助新媒体可以迅速传播,即时见效。新媒体科普在避免科学现象、科学事件带来的恐慌及消除人们的疑虑方面同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针对即将出现的日全食天文现象,国务院应急办部署了相关措施,一方面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同时就引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观看日全食及日全食发生时全国的交通、治安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开展了大规模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次全国范围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单项科普活动。我国的科普创作人员和机构应加强隐形科普传播方式的应用,寓科普于电视、电影、小说、戏剧、歌曲音乐、绘画摄影、动漫等文艺作品之中,类似于中国电影中出现的&软广告&,使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新科技知识,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方法。美国文学作品中早就掌握和熟练应用了这一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国大片、侦破题材、科幻题材的影片就在大量应用和推介、示范新技术和新装备、新产品。如前两年热播的美国电视剧Lie to Me(《千谎百计》)通过科学家借助计算技术心理学分析和表意学技术协助警方缉拿罪犯的现代侦破故事,普及数字技术和表意学知识,深受观众喜爱,并借机在公众中引导人们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其作用不可低估,值得我国创作和传媒机构借鉴、学习。
  4.4 加强科普人员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培养和培训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于互联网的便捷、快速和低成本等优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进行搜索和查询,即便是科研和教育人员也是如此,许多人甚至是一日不可不上网。电视和广播由于插入过多的广告,使得人们对其产生了腻烦,而新媒体由于其新颖的形式、精彩的内容、可视的效果、充分满足个性的需求及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被科普的主要方式。人们对传统的发放资料、举办讲座、摆放展板普及科技知识的方式的兴趣逐渐降低。利用新媒体开展科普,第一,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普从业人员准入标准,开展科普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第二,要对现有科普人员开展新媒体技术知识和新媒体方法的系统培训;第三,应通过科普网站、手机、移动电视等媒介和微博、微信等方式建立开放式的新媒体科普培训平台,方便科普人员学习新媒体科普知识和掌握新媒体科普传播方法,从而增强新媒体科普能力,提高科普效果;第四,应适时启动新媒体从业人员与科普人员的交流,增进其相互了解,促进融合,提高从业人员的新媒体科普传播能力;第五,应在高校尽快设立新媒体科普传播专业,招收培养一批本科生、双学位学生和研究生等,以充分满足新媒体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第六,设立新媒体科普职位及职称,开展新媒体科普作品竞赛等活动,激励更多人员参与到新媒体科普队伍中来,提高其社会地位。
  4.5 启动新媒体科普试点示范工作
  新媒体作为新出现的媒体形态,为科学传播提供了便捷、大容量、低成本的新渠道和途径。鉴于新媒体机构的专业节目创作、制作人员还较少,更多地还是转发或形式上的二次创作,与传统媒体一样也面临着优质科普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与新媒体机构、科普创作和制作机构及人员合作,借助各类科技与科普计划、文化科技创新与创意类计划予以资助和支持,选择若干机构作为试点,着力提高新媒体科普制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其他新媒体做出示范。中国科协于2012年开展的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创建活动,命名了29个团队为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为促进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团队成长和源头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
  4.6 加强对新媒体科普的服务与监管
  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平台,在传播科学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媒体更多地是在转发信息与知识,或是加工制作一些已有的科普作品。新媒体科普中也存在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追求真理、传播科学、捍卫科学,是新媒体保持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价值取向。政府一方面要针对新媒体科普发展的需求,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鼓励、支持、促进新媒体科普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新媒体机构都应加强网络监管,传播正确的知识和信息、资讯,过滤转发的信息,对错误或不准确的信息及时予以澄清、纠正,保持新媒体科普发展的良好势头,树立新媒体科普的良好形象,共同营造新媒体科普的良好发展空间[9]。
  4.7 开展新媒体科普的国际交流合作
  美国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创建者,新媒体成为新闻、信息及科学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着新媒体传播方式和方法。欧洲、日本、韩国等同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我国目前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尽管手机短信、科普视频网站、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科普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然而,其科普内容精品不多、制作方式和手段尚存在不小的差距、艺术水平和技巧亟待提高。为此,应加强向发达国家学习新媒体科普技术,开展多层次交流合作;应启动专门项目,选派一些新媒体机构制作人员和科普创作人员到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新媒体机构进行进修和实习。在新媒体科普技术研发方面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相互促进,对提高我国新媒体科普制作水平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新媒体机构和利用新媒体传播科技的人员,总体上是负责任的、能够自律的,因此新媒体科普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开始进入和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和科普的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此持欢迎、鼓励、支持的态度,同时针对其遇到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认真研究分析其原因,制定鼓励措施。过早地进行所谓的管理或试图限制等只会伤害其发展,切不可因为出现一些小问题而因噎废食;而应正确对待新媒体科普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之营造良好的创新和发展环境,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为创新我国科学普及方式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任福君,翟杰全. 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 科普研究,2011(5):8-17.
  [2] 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 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3.
  [3] 毕晓梅. 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J]. 国外社会科学,2011(3):114-118.
  [41] 百度百科. 新媒体[EB/OL]. []. http:///link?url.
  [5] 石磊. 新媒体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 刘冰. 新媒体变革&&跨入人本传媒时代[J]. 传媒,2012(2):18-1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8] 李志明. 科普的社会责任与实现途径创新研究[J]. 科普研究,2013(1):14.
  [9] 罗希,郭健全,魏景斌. 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困境与突破[J]. 科普研究,2012(6):5-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传播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